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活泼和快乐的原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0:28:07 体裁作文
活泼和快乐的原因体裁作文

篇一:《活泼的教、快乐的学》

活泼的教 快乐的学

李成秀

(东港区后村镇中心初中,山东 日照276816)

摘 要: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内容简化,脱离现实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体现历史的德育功能。历史教学中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真实丰满的知识,学习历史要鉴古通今,让遥远的历史贴近现实生活。历史教学更要注重语言生动、活学活用,营造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汲取智慧,塑造人格品质。

关键词:贴近现实;细节化;语言生动;活学活用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主要讲述发生在过去的事件与人物。而当前中学历史教材就像是一个丰姿绰约的美女被抽掉血肉,只剩冷冰冰骨架的骷髅。加之作为升学考试的一门小学科,往往被学生冷落。而历史学科是打开智慧之窗的钥匙,是培育我们精神家园,陶冶情操、完善人们心灵的苗圃,她在教育中地位不可或缺。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只有以真实丰满的知识,贴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生命的伟大,体验生活与人性的美好,才能去追求比学习本身更为高远的东西。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完成教学目标。

一、历史知识传授要注重细节化、生动化

历史知识要具体生动,而不能泛泛而谈。历史教学更要注重细节化,生动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体系与结构,由于其自身局限性,许多历史知识架构并不完整,内容并不丰富。导致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或历史人物认识不清,甚至产生错误的看法。如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涉及到一个人物---曹操,学生对其就非常感兴趣,课堂上就有学生肯定的说:曹操是个大奸臣。学生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材对于曹操介绍的内容非常单薄,加之学生从文学影视作品中或长辈的传说等其它途径了解一些知识,得出自己的认识,但这些认识并不一定正确。正是由于中学历史学科不完整的特点,使得历史知识具有延伸性的性质,有着开放性的特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做适当的延伸,注重历史知识细节的讲述,给学生一个生动、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完整历史事件,才会形成深刻的认知。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的一个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从三个角度补充介绍曹操,一是肯定他的,认为他是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联系教材中官渡之战后统一北方,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及文学作品《龟虽寿》体会其文学情怀。) 二是否定他的:说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是个善于玩弄权术、残忍嗜杀的“奸雄”。(由学生讲述相关故事,尤其是其小说中关于他的恶行,并注意区分史实与小说之间的区别。) 三是曹操自评:“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以及曹操死前为诸姬妾分香卖履等细节化的、生动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亦有儿女情长,给学生展示一个全面的、活生生的完整的人物形象。通过细节化的知识延伸来充实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知,让学生明白评价历史人物应看其大节,看其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有何作用,而不应只看一面,不计其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清晰的认知,得出理性的结论。历史是生动的,只有真实的具体的知识才能带来心灵的震撼,激发他们的情感,从而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只有在其认知系统中建构起具体的知识及概念结构,才能进而生成相应的观念和认识。反之,任何观念和观点若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不可能在学生的心底里真正确立起来。

二、历史教学要贴近现实生活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起门来读书并不是要脱离现实,而是要放眼天下。因为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现实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说,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进行联系,引导学生从历史中看现实,从现实中看历史。也只有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知识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它们的形成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当前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在讲授《左宗棠收复新疆》一课时,一方面使学生明白新疆的收复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向学生介绍当前恐怖分子在新疆发动的多起袭击事件,危害着人民的安宁。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多次纵容甚至庇护“东突”恐怖组织,以此揭露西方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结合现实让学生就此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设计问题:你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新疆应该如何应对恐怖袭击?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他们关注时事,树立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情感。象这样与现实密切关联知识还有很多,细微的如蒸汽机与环保的联系、复杂的如当前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等。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历史与现实联系是如此的密切,进而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创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认识。

三、历史知识要活学活用

读史明智,学习历史就是要将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转化为我们的生活智慧。古老的历史蕴藏着无数的前人智慧,而今天的学生带着时代的烙印参与到博大精深的历史课堂活动。怎样才能将历史的光芒转化为现实生活的智慧呢?只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示范,学习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联系现实生活,用前人的经验指导自己的言行,最终达到心灵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课内外的素材,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领悟历史人物的智慧进而升华为自己的内在理念。比如在讲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时,对于如何解决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威胁这一问题时,晁错的削藩建议结果导致身死族灭,而主父偃的“推恩令”建议则皆大欢喜。同一问题不同的的处理方式,结果大不相同,这说明了智慧的重要性。对于我们在生活中处理问题就有借鉴意义,要注意多角度的思考,选择恰当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历史是陈旧的,历史又蕴含着无数的精华。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旧纸堆中找出千年来人类的灵性之所在。又如在讲述《疯狂的战车》时,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告诉学生当面对欺凌时,不能软弱,更不能后退,否则只会助长坏人的气焰。国与国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当一个人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精华为已所用,他必将是智慧的。当一个民族能够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反省时,那必将不断强大。所以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为了去应付考试,而应活学活用,应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为已所用,让自己从容地适应当今的社会。

四、历史教学语言要生动有趣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感染力。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在教学中能把基本的道理附于具体的历史事件、情节之中,使枯燥的历史事件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易中天说三国,还是于丹评论语,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欢,其关键在于其语言的魅力,在于把深奥的道理用浅显易懂的言语表达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表达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

在一次听课中,教师用语简练,生动幽默。学生在笑声中去感知历史。在讲“炎帝、黄帝、蚩尤的传说”时,对于蚩尤的处理就非常的精辟。因为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对于历史教材中生僻字的记忆并不容易,如何加深学生印象。老师通过析字手法进行解释——山

下一条虫,似龙不是龙。学生听后感觉很新奇,其效果不言而喻,可见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就在于,能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或引用恰当的素材为已所用,并能炉火纯青地自如表达, 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把深奥的事理讲通俗。

历史,是一门使人明智的学问,要使学生做到真正的“通古贯今”,只有用生动具体的知识,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语言生动、活学活用,才能让学生明白历史的真谛。

篇二:寻找不快乐的原因

寻找不快乐的原因----摘自《智慧的能量》

堪忍尊者

了解内心世界的真正本质或实相,使我们有能力打破不清楚与迷惑的心态。这种智慧就像是一把刀,能够切断烦恼。这钻石一般坚硬的刀锋,足以粉碎所有恶业。透过深入的了悟,得到智慧,内心自然而然达到明澈的境界,建立真正和平的内在世界。佛法并不强调盲目接受教义。自己亲身审察,并在内心体验教法的真实性,比起不质疑的信仰教条重要多了。获得这种智慧,是修心与证悟的唯一有效方法。

慧识不够敏利,在宗教的道路上,不会有太大的长进。这种观念,和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宗教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宗教是严格的信仰,离开理性,甚至违反理性。因此,宗教超越质疑、逻辑、辩论,或是科学上的验证。很不幸,许多宗教思想的败坏,导致教条主义,更加强这种讽刺的观念。然而,在此我并不想谈论这种被称为“宗教”的退化形式,事实上,那只是迷信罢了。我所关心的是一种内在的纪律,带给自已及他人,内心得到真正的安详。 有一种常见的错误观念,认为笃信宗教的人,一定害怕接触新挑战威胁他的信仰。但是,真正的宗教就是智慧之光,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为何惧怕黑暗呢?光明是不会受黑暗影响的。同样,慧识所发出的清明光芒,也不会被困惑不清的心扰乱,科学的求真精神,与真正的宗教没有什么冲突。毕竟,科学的试验和日月的光明,两者之间并没有冲突。因此,科学与内心智慧的光芒,又何须对立呢?

缺乏分辨力的弱者,以消极的态度来接受宗教信仰。他们没有哲学思想背景,对于能够支持信仰的理论又十分无知,当别人询问他的信仰时,会觉得非常不自在。这种人经常生活在紧密防备的状态,恐怕遭遇的人事,会粉碎他安稳的精神堡垒。这种态度,错不在宗教,而在于他们的了解太有限。真正的佛道正好相反,能够使人把所有不同的生活中经验都融合起来,形成有意义而连贯的整体,把恐惧与不安全感一扫而空。

当然,真正的宗教信仰背后的哲学与逻辑,和学校所教导的东西,不完全一样。譬如,数学的逻辑,使你能够以合理的态度,应付某一个定义严格的外在问题。问题被限制在某个范围内,得到的答案,完全契合特定的问题。佛法的逻辑刚好相反,具有更高深又全面的目标,处理的是内在的问题,针对人生最重要的问题寻求答案——如何使自己与他人离苦得乐。运用佛法的逻辑找到答案,会发现不但解决了个别独立的问题,同时,原先以为没有关连的许多内心运作,相互也有关系。这种推理方法,要求非常严格,你必须不断查证与研究其中的因果。究竟来说,这种推理,使人更加满足。因为,它影响生活的内在品质。

如何运用这种内在的佛法逻辑呢?或许,你觉得不快乐,因此,仇恨的意念开始从内心升起,不要消极的观察这种过程,或不由自主的被它所吞没,应该研究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试着发现自己不快乐的原因,看看仇恨是不是适当的反应。换句话说,你要问自己,这种表达的方式,是否能够改进所处的情况?从事这种分析,并不是要你神经兮兮的陷入出神状态,相反的,它是使疑问得见曙光的方法。

这种质疑的态度,是追溯因果关系的过程,带领你得到解答。这就像科学家不断的做实验,只为得到一个最好的答案,解决问题。做内心的实验时,同样应该对自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如此,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成长、成熟,因而克服折磨生活的不自在与不满足。譬如,你能够分析正在增强的嗔心,不但能找出原因,并且找到有效的方法驱除,乃至完全消除嗔心。

我们经常因为强烈的欲望与渴求而受苦,由于曾经体验过与某件事物有关且无法控制的“快乐”感觉。当这种感觉升起的时候,必须检查并且清楚的看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

些快乐的感觉,为何会造成渴求与欲望的不安?同样,当你不快乐的时候,要查清楚,为什么这种感觉会自动导致仇恨?有时候,对事情是既不快乐,也不是不快乐,这种中性的感觉,往往导致心理混沌,那是一种无知的状态——你根本不想理会或对抗。这三种对内心经验的反应,不一定很粗浮,往往非常细微,难以察觉。生而为人,我们随时都受它们影响,虽然常常不知不觉。想要训练自己的心念,一定要磨炼智慧,并且对自己内心的运作更有自觉。 仔细察看感受的特性,以及它如何作用,你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可以说,所有心理上的问题,都来自感受。快乐的感觉升起时,无法自主的心念,就开始受它左右。不快乐的感觉升起时,你的心念当然也无法自主,问题自然接踵而至。即使是既不快乐又不痛苦的中性感觉,也会带来问题与痛苦,你不想理会中性感觉的原因,因此,不去探测它的实相,这种把自己与事情隔绝的态度,正是无明的本质,和开展慧识完全背道而驰。

感受引生欲望,仇恨与其他心理问题,但是,这只是片面的事实。这些心理状态,会再引起烦恼,形成循环,环环相扣,在意识中旋转无尽,几乎占去我们所有的时间与能量。 仔细察看感受的本质,并且研究意识、心念、精神等的活动,非常值得,谁能够否认?宗教的教义是否教导我们更有效的方法,获得内心真正的安详?科学与哲学是否反对这种研究的方法?根本没有。事实上,如前所述,具有哲学背景只会加强这种内心探索的体悟。假如自己的信仰欠缺这种扎实的基础,一旦碰到别人质问某个难题,原以为胸有成竹的答案,会突然消失了。其实,心理问题的解答,不应该如此脆弱。

让我们深入观察感受的本质。无论是快乐,不快乐,或是中性的感觉,大部分的感觉,都是从错误的分别心生起的。这种分别心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所根据的是谬误心念的投射,使自己看不见真相。这是指所有现象的真相,无论外在或内在,有生命或没有生命的现象。感觉的升起,不仅是对人的反应,也可能是任何东西。大部分的冲突,都有一个对象,依这个对象而生起烦恼的是主体。主客体可能被当做互不相干。当你觉得,我恨“那个人”时,事实上,是你的感觉创造了这个对象。我的意思是,你感受的对象,和外在现象的真相,根本无关,它只是错误的分别心所绘制的影相罢了。

因此,处理心理冲突的潜在来源,其实相当简单。只要记住,会引生烦恼,不外是迷信妄心的概念罢了。用这种道理来检查对境,对于实况,会有清楚的观点,不必诉诸非常复杂的推理。只要用自己的生活做实验,每当你在觉察、行动或感受时,要立刻检视是否在自我欺骗,或者,更确切的说,看看自己的心,是否对所觉察的对象,投射了不真实的分别。它可能欺骗你,而造成冲突与烦扰。

我们总以为,是他人造成我们的问题,夺走了我们的快乐。但是,仔细观察,却找不到这种敌人。从无始以来,历经无数生,乃至从出生到现在,我们都在欺骗自己。你或许认为,我从来不是那样,我是好人。其实,用这么简化的方式来看事情,永远得不到彻底的觉悟。必须审查自己看待事情的心态,发觉自己如何把错误的观念加诸他人,和所有其他的现象上面。

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绘影绘形,狭窄的解释一切现象。甚至不需要分析究竟的真相你便能够发现这种倾向,只要考虑相对的事相,问一问自己:“我是谁?我是什么?”这时,一个你自以为“我”的鲜明相对影像,忽然出现在相对的层次。现在,仔细检验这个自我形象,再问自己:“我真是这个样的人吗?我在任何人面前,任何时刻,真的都是这样子吗?”诚实的做这项检验,你描绘出来的形象,就会消散了。看见这个不实的形象消失,你会发现自己一定也扭曲了其他现象。你绘制的感官世界,只不过是错误投射的产物。这个虚构的宇宙所引发出来的幻觉,使你来回穿梭在得意与失意之间。这种使人不满足的循环,建筑在幻 觉上,本身就是生死轮回。你的审查会使你看见,它是自己的意念形成的。

训练自己这样看待一切,决不会认为自己的问题是由于社会、国家与父母的错误,你会了解问题实际上出在自己。为了使你能够自我分析,首先你需要引导,以便能够清晰地思考。

帮助你理清许多将被揭露的不同心理现象。有些真相不是一下子就很明显,必须在事前得到可靠的指导。所以,自我分析的过程,必须涵盖教理。不过,这份检验真正的力量,得自你本身没有谬误的智慧能量,使你能够有效掌控自己的生活。

接受这套方法,把它用在每天生活中试验,安全可靠。这是实用的哲学,没有花招也不会误导人,只是让你看见自己心理上的问题,来自对幻觉世界的投影。这种幻觉欺骗你,使你错误的把一些感受区分为“好”“坏”。其实,幻觉世界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的世界。它会属于谁呢?审查一下!我对“人类”的印象和任何人都不会一样。所以,佛教哲学从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境由心造,所有的现象都是自己的心造出来的。这些话语含有深刻、重要的意义。不是虚伪、被知性污染的头脑所能了解的。一定要试验,并且亲身体验,自己的投射本质上虚幻不实。只有这么做,才能看见隐含的真相。

审查是积极的活动。禅修并不是坐在一个角落,什么事情也不做。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无论做什么事情,或和任何人相处,都能够审查,不是吗?这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事情。有些人以为佛教的禅修,是为无所事事的懒人设计的,简直大错特错。不了解禅修的人,可能认为“那些禅修的人只是坐在那儿吃、睡、大小便!”甚至一些禅修的人,自己也会这样想。其实,真正的禅修者,对自己的成长与发展负全责,对任何事情,都不至于害怕到必须躲在角落。佛陀从来没有说禅修像这样。对佛法或宗教,抱着狭隘又不完整的了解,会导致不安全感以及想逃避现实。但是,真正的禅修,积极活泼,警觉灵敏的面对现实,刺透幻觉, 直入真相的深处。

我们必须记住,感觉不只是生理的觉受,也可能是心理、情绪,甚至是迷信。所有存在的现象,都是感觉的对境。然而,大部分时间,你对自己的感觉并未觉察。所以,必须经常观照内心,自我审察,这样,才会逐渐培养出分辨的慧识。这种慧识,足以控制模糊、纷乱的感受,而不受其束缚。

我们己经说过许多次——“不要分别!分别是所有问题的源头”。不过,你一定要明白,“分别”这个字眼,带有两种十分不同的意义。错误的“分别”意念升起时,自己所绘制的幻觉世界,混淆了真相,你却忍不住认为——“我喜欢这个”。“我痛恨那个”。“他是对的”。“她是错的”。诸如此类。这些反应和真相的本质完全无关。因此,这种分别完全出自烦恼。

但是,有一种正确的“分别”,是慧识的精髓,明白万相的真相,使你的心

清澈、明白。否则,事相会令人迷惑,搅成一团。即使是处理俗务,也有必要具 备这种分别的能力。否则,连午餐都无法做了。假如你认为:“我已经连一点分

别心都没有了,所以,只要把所有的食物都丢在这个锅子里面就好了。”那么,

你煮的饭会一塌胡涂,不是吗?

为了深入观照内心,以便发现应该加强与改正的地方,当然需要具备分别的 能力。否则,谁能够检查你呢?譬如,当你进入深沉的禅思时,要保留一部分心 思,来观照禅修的品质。你必须知道,一切是否正确的进行,我的能量是否运行 顺畅?我是否仍然把握住禅修所缘的对象?否则,未经检验的心,就会分散到百 千万个不同的方向去。

有些人认为,深沉的禅思意味着,内心不再做任何分别。不过,无论如何绝 对不能失去正念。不管是研究某个佛法的观点,或发展一的定力,或是练习深入 透彻的观照力,禅修与正念,应该同时并存。务必在心意的正大门,保持这份警 觉,非常重要又值得。

想想看,当你去超级市场买东西时,用掉多少能量?你深陷在眼前一排排花 花绿绿的洗衣粉和牙膏,想要做最正确的选购,好像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有价值, “我应该买这个?也许那个比这个好。哪一个比较便宜呢?那个包装似乎比较好 看”。其实,当你犹疑不决的站在那里时,不妨问自己:超级市场的物品与自己 内心的慧识,那一样东西提供更多喜乐?超级市场所能提供的喜乐十分有限。但 是,透过慧识所获得的深刻体悟,恒久、而充满福佑的喜乐。这是事实。而且, 没有人能够干涉或阻扰这种从智慧中得到的快乐,因为它存在潜意识。只要如法 的训练自己,便永远不会失去这份喜乐。

你拥有如此珍贵有力的机会,运用人生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在 接受佛法、宗教,或其他形式的心灵文化时,必须清楚地断定,什么能为人生带 来最大的益处。在世俗欲望的迷宫中,是否真的能够使你获得满足,还是必须深 入前探索,才找得到真正喜乐的来源?如果从不加以分别,也不清楚的断定,便 接受宗教或是其他修行之道,修行不会有多大长进,必是十分肤浅。因为人格的 深处缺少扎实的基础,内心仍然混沌,受冲突的情绪蒙蔽,不会显著的受益。所 以,请各位千万要观照内心,决定什么真正对自己最有益,并发掘自己的自性清 净心。谢谢!

笨人毛堃 恭敬录入(99/09/12)

回向偈

圣菩提心极珍贵,诸未生者令生起,

令已发起不衰退,辗转增上恒滋长。

篇三: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小王为人热情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40题)

1、小王为人热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敏捷,有朝气,但情绪不那么稳定,有时粗枝大叶。请问小王属于什么类型的气质?( D )

A、黏液质

B、多血质

C、抑郁质

D、胆汁质

2、下面关于健康的回答哪个是正确的?( D )

A、健康就是身体没有疾病

B、健康就是生理上没病,心理上亦正常

C、健康除了身体没病,心理正常之外,还要社会适应良好

D、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3、动机和兴趣产生的基础是( C )。

A、感知

B、实践

C、需要

D、教育

4、梦是无意想像的特殊形式,它是一种( B )现象。

A、神秘

B、生理——心理

C、心理

D、超自然现象

5、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卫方法被称为( B )。

A、否认作用

B、合理化作用

C、投射作用

D、幻想作用

6、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D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智商

7、“走极端、以偏概全、消极思维、敏感多疑、自卑心理、自罪自责、自我评价过低”主要描述是( A )。

A、抑郁症

B、自负

C、躁狂症

D、强迫症

8、小芳很害怕火,以致不能擦亮一根火柴,甚至不能参加烛光晚会。她很可能患有( D )。

A、广泛性焦虑障碍

B、惊恐障碍

C、强迫性障碍

D、恐怖障碍

9、当人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哪一种表现?( C )

A、补偿

B、分离

C、幻想

D、升华

10、按照研究问题的性质与内容,心理学属于( C )。

A、社会科学

B、行为科学

C、生物科学

D、以上皆不对

1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映了诗作者杜甫当时的( B )。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12、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 C )

A、心理问题是完全能够解决的

B、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

C、心理疾病就像感冒、发烧一样,随时都可能发生

D、心理疾病的康复是很快的

13、“君子坦荡荡”,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的哪个方面?( B )

A、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B、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

C、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D、完善的自我发展目标

14、判断一种行为是属于正常还是变态,首先必须考虑以下哪个要素?( D )

A、家庭

B、职业

C、信仰

D、文化

15、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 D )

A、恐怖症

B、一般性焦虑障碍

C、抑郁症

D、强迫症

16、心境具有( A )的特点。

A、弥散性

B、集中性

C、短暂性

D、突发性

17、下列陈述不能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是( A )

A、避免类似情境

B、总结经验教训

C、调节抱负水平

D、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8、由于缺乏准备,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 D )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

19、人在危险紧急意外事件出现时表现出高度紧张的情绪化称( D )

A、激情

B、心境

C、激越

D、应激

20、“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是( A )的表现。

A、心境

B、激情

D、美感

21、抑郁症最常见有哪种思维障碍?( A )

A、思维迟缓

B、强迫观念

C、强制性思维

D、思维贫乏

22、气质类型为( B )的人,经常处于兴奋、紧张和压力之下,容易患心血管疾病等。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23、“以德报怨”说的是人际交往中的( D )。

A、尊重原则

B、保持原则

C、互利原则

D、宽容原则

24、在下列影响人际关系相似性的因素中,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 D )。

A、兴趣

B、性格

C、知识水准

D、价值观念

25、在心理咨询的各种形式中,最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 B )。

A、电话咨询

B、面对面

C、专题咨询

D、互联网咨询

26、下列哪项不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需要?( C )

A、尊重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会需要

D、生理需要

27、个性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 C )。

A、能力

C、性格

D、动机

28、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着人的( A )而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应。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心理特征

D、心理状态

29、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推论的过程叫( D )。

A、印象形成

B、态度

C、首因效应

D、归因

30、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A )。

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31、( C )是人的主要应激源。

A、人格因素

B、应对方式

C、生活事件

D、社会支持系统

32、对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人本主义强调( B )。

A、个体平衡能力的丧失

B、潜能的发展受到阻碍

C、本能遭遇挫折

D、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学习的结果

33、系统脱敏法的理论基础是( B )。

A、社会交换论

B、行为主义

C、需要层次理论

D、精神分析论

34、“你的看法决定了你的处境”,这种看法是( D )的观点。

篇四:活泼型性格

活泼型性格

活泼型的性格特征

对别人无所谓,对自己也无所谓

表象

活泼型大体来说是属于外向、多言、乐观的群体。给世界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他们总是表现得快乐无边,兴奋不已。他们的脸就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样随时会怒放。女孩子喜欢大红大紫,大耳环晃来晃去,男孩子喜欢打颜色鲜艳的领带,领带歪歪斜斜的。他们走路是蹦蹦跳跳。手势特别多,眼睛总是左顾右盼的肢体语言特别丰富。

喜欢表现(男孩西方较多)手提包里乱糟糟的,听到手机响,不知道手机在哪儿的人。整理衣服只整理表面,熨衣服只熨袖子绝对是活泼型的

社交表现

活泼型好动,在晚会上,在楼梯口就能听见一个人在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喜欢群居,朋友特别多;性格好动,热情,总是带着欢乐;但老是记不住别人的姓名,别人走了好远 才想起来;很容易对别人产生好感,因为他天生想赢得别人的认可,这是活泼型最大的特点。

在一组人里面细心聆听,找出说话最多的人,其他性格类型的人是在讲话,而活泼型的人却总是在讲故事。

活泼型的最喜欢赞美人,也特别喜欢道歉,道歉频率是相当高的,那是因为他犯错的速度比道歉的速度还快。在公共汽车上,在电影院里面或是在地铁里面说话声特别大的准是活泼型。大商场减价什么的,很多人拼命去挤,活泼型的最积极,问他挤什么,前面卖什么,不知道,就是喜欢热闹,喜欢新鲜的东西。 他们最讨厌数字,记数字最差劲,最喜欢迟到的人。他们是一群享乐型的人,做事不考虑结果,注重好玩,昨天发生的事情不会困扰他们,明天发生什么他们根本不考虑,他们觉得开心就可以了。他们是天真善变、追求新鲜的一群长不大的孩子。

情感

活泼型的人每次失恋都是第一次,每次流泪都有新感觉,痛不欲生,但一会儿后就又没事了,又高兴起来。

活泼型有一点困难就觉得太麻烦了,想撒手不干,但是没过两天他又说要大干一场。善变,他寻求新鲜感。活泼型的人一般都很胖,他们不生气,不记仇,所谓心宽体胖,原因便在这里。

活泼型的人的情绪一下子就可以被调动起来。

能力

活泼型的朋友爱好音乐,都喜欢唱歌,但可能不识谱;他们喜欢写诗,但是总写不出让人觉得很好的诗。

举个例子《泰坦尼克号》片子放到非常凄切的那一段的时候,整个剧场都是哭泣声,谁在哭?活泼型的。完美型的朋友不哭,他们胸腔悲堵,眼睛润湿,鼻腔发酸……但是眼泪就是没出来。回到家里活泼型的人就笑着看《还珠格格》去

了;但是完美型的朋友可能会一个星期都停留在《泰坦尼克号》上面,仍然停留在那个难受的阶段里。

他们是一群外向型的,他们是感性的朋友,活泼型的朋友表达起来也是特别外向,有时候往往让其他类型不能理解,特别是力量型的。

活泼型的朋友对别人无所谓,对自己也无所谓。他惟一所需要的就是欢乐、情趣,只要有欢乐和情趣就好了。

在最佳的状态下,非常健康的活泼型人物对现实有足够的信心,使他们在与环境接触时可以不必存着占据的心态。他们发现生命的内函本身就足以满足他们,只要他们能够真正的吸收。此外,对现实深刻的体验使他们不仅仅是快乐而简直是狂喜,使他们能够接受现实并且无条件地肯定生命的本相。

在肯定生命的态度下,活泼型人物能够接受人类存在的神秘性与不安定的状态,他们不因生命本质的脆弱感到焦虑,而能够真正地赞赏生命原本的面目。超越心理上的快乐,进入灵魂深处狂喜的境界。他们以极度的喜悦拥抱每一件事。 他们怀着感恩的心情把每件事都视为礼物,当某件事对个人的私利没有任何助益时,他们也会以宽阔的胸襟去欣赏事物本身的价值。

这个世界多么需要活泼型!遇到麻烦时带来欢笑,身心疲乏时让你轻松,聪明的主意令你卸下重负,幽默的话语使你心情舒畅。希望之星驱散愁云,热情和精力无穷无尽,创意和魅力为平凡涂上色彩,童真帮你摆脱困境。

优点

活泼型性格的人往往情感外露,热情奔放,他们懂得把工作变成乐趣,而且乐于与人交往。他们能从任何事情中发掘出兴奋,然后在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尽情回味其中的欢乐。活泼型性格的人热情开朗,几乎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乐观和热心。无论你提议干什么,他们都想干;无论你提议去哪里,他们都想去。他们来回走动,上窜下跳,挥手致意,扭动身躯。活泼型性格的人热情直率,他们习惯于拥抱、亲吻、拍打或抚摸他们的朋友。他们认为这些接触非常自然,当他们张开双手,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完美型性格的人正一步一步退到墙角去了。活泼型性格的人天生具有表演的才能,像磁铁一样吸引观众和摄影机的焦点。越是冷场的时候,他们就越能尽情发挥,制造兴奋。活泼型的性格特点,造就了许多出色的迎宾者、主持人和俱乐部主席。他们能制造气氛,能激发最沉闷的人的热情,给活泼型的人一个听众,他就可以滔滔不绝。哦,这个世界多么需要活泼型!遇到麻烦时带来欢笑,身心疲乏时让你轻松。聪明的主意令你卸下重负,幽默的话语使你心情舒畅。希望之星驱散愁云,热情和魅力无穷无尽,创意和魅力为平凡添上色彩,童真帮你摆脱困境。

缺点

活泼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不关注他人。他们只看到自己。他们对自己的故事津津乐道,但没有留意他人注意力的变化。他们可能大谈大家毫无兴趣的东西,而很少注意他人的需要,因为他们与身俱来有一种逃避问题及避开不利处境的倾向。活泼型的人不是好的辅导员,因为他们只说不听,而他们往往只会给出那些简单快捷却又未必适用的答案。活泼型的人令生活丰富多彩,拥有许多朋友,但他们常常不是好朋友。高兴时和你一起玩,当你一旦遇到麻烦或需要帮助时,他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拥有的往往是志趣相投的人,而非真朋友。他们召集那些欣赏他们、喜爱他们、崇拜他们的人。他们喜欢那些愿意付出的人,而当有

人需要帮助时他们就会转过脸去,他们因为忙于一些刺激而又有趣的事,根本就无暇顾及任何麻烦。虽然活泼型的人常被选为“最可能成功的人”,但他们通常并不会成功。他们有主意、有个性、有创造力,但他们几乎都不能在某一时间将这些优点组织起来。如果幸运地得到一时的成功,优越感会冲昏他们的头脑。若需要好几年的计划及工作,他们就会放弃并走向另一方向。许多活泼型的人往往在几年时间里跳槽,甚至转行。他们说,一旦觉得这个王国里的皇冠难以摘取,他们就会另谋高就。

篇五:寻找不快乐的原因

寻找不快乐的原因 了解内心世界的真正本质或实相,使我们有能力打破不清楚与迷惑的心态。 这种智慧就像是一把刀,能够切断烦恼。这钻石一般坚硬的刀锋,足以粉碎 所有 恶业。透过深入的了悟,得到智慧,内心自然而然达到明澈的境界,建立 真正和平的内在世界。佛法并不强调盲目接受教义。自己亲身审察,并在内心体 验教法的真实性,比起不质疑的信仰教条重要多了。获得这种智慧,是修心与证 悟的唯一有效方法。 慧识不够敏利,在宗教的道路上,不会有太大的长进。这种观念,和大部分 人心目中的宗教正好相反。 他们认为, 宗教是严格的信仰, 离开理性, 甚至违反 理 性。因此,宗教超越质疑、逻辑、辩论,或是科学上的验证。很不幸,许多宗教 思想的败坏,导致教条主义,更加强这种讽刺的观念。然而,在此我并不想谈论 这种被称为“宗教”的退化形式,事实上,那只是迷信罢了。我所关心的是一种内 在的纪律,带给自已及他人,内心得到真正的安详。 有一种常见的错误观念,认为笃信宗教的人,一定害怕接触新挑战威胁他的 信仰。但是,真正的宗教就是智慧之光,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为何惧怕黑暗呢? 光明是不会受黑暗影响的。同样,慧识所发出的清明光芒,也不会被困惑不 清的心扰乱,科学的求真精神,与真正的宗教没有什么冲突。毕竟,科学的试验 和日月的光明,两者之间并没有冲突。因此,科学与内心智慧的光芒,又何须对 立呢? 缺乏分辨力的弱者,以消极的态度来接受宗教信仰。他们没有哲学思想背景, 对于能够支持信仰的理论又十分无知,当别人询问他的信仰时,会觉得非常不自 在。这种人经常生活在紧密防备的状态,恐怕遭遇的人事,会粉碎他安稳的精神 堡垒。 这种态度, 错不在宗教, 而在于他们的了解太有限。 真正的佛道正好相反, 能够使人把所有不同的生活中经验都融合起来,形成有意义而连贯的整体,把恐 惧与不安全感一扫而空。 当然,真正的宗教信仰背后的哲学与逻辑,和学校所教导的东西,不完全一 样。譬如,数学的逻辑,使你能够以合理的态度,应付某一个定义严格的外在问 题。问题被限制在某个范围内,得到的答案,完全契合特定的问题。佛法的逻辑 刚好相反,具有更高深又全面的目标,处理的是内在的问题,针对人生最重要的 问题寻求答案——如何使自己与他人离苦得乐。运用佛法的逻辑找到答案,会发 现不但解决了个别独立的问题,同时,原先以为没有关连的许多内心运作,相互 也有关系。这种推理方法,要求非常严格,你必须不断查证与研究其中的因

果。 究竟来说,这种推理,使人更加满足。因为,它影响生活的内在品质。 如何运用这种内在的佛法逻辑呢?或许,你觉得不快乐,因此,仇恨的意念 开始从内心升起,不要消极的观察这种过程,或不由自主的被它所吞没,应 该研 究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试着发现自己不快乐的原因,看看仇恨是不 是适 当的反应。换句话说,你要问自己,这种表达的方式,是否能够改进所处的 情况? 从事这种分析,并不是要你神经兮兮的陷入出神状态,相反的,它是使疑问 得见 曙光的方法。 这种质疑的态度,是追溯因果关系的过程,带领你得到解答。这就像科学家 不断的做实验,只为得到一个最好的答案,解决问题。做内心的实验时,同 样应 该对自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如此,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成长、成熟,因而克 服折 磨生活的不自在与不满足。譬如,你能够分析正在增强的嗔心,不但能找出 原因, 并且找到有效的方法驱除,乃至完全消除嗔心。 我们经常因为强烈的欲望与渴求而受苦,由于曾经体验过与某件事物有关且 无法控制的“快乐”感觉。当这种感觉升起的时候,必须检查并且清楚的看见,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些快乐的感觉,为何会造成渴求与欲望的不安?同样, 当 你不快乐的时候,要查清楚,为什么这种感觉会自动导致仇恨?有时候,对 事情 是既不快乐,也不是不快乐,这种中性的感觉,往往导致心理混沌,那是一 种无 知的状态——你根本不想理会或对抗。这三种对内心经验的反应,不一定很 粗浮, 往往非常细微,难以察觉。生而为人,我们随时都受它们影响,虽然常常不 知不 觉。想要训练自己的心念,一定要磨炼智慧,并且对自己内心的运作更有自 觉。 仔细察看感受的特性,以及它如何作用,你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可 以说,所有心理上的问题,都来自感受。快乐的感觉升起时,无法自主的心 念, 就开始受它左右。不快乐的感觉升起时,你的心念当然也无法自主,问题自 然接 踵而至。即使是既不快乐又不痛苦的中性感觉,也会带来问题与痛苦,你不 想理 会中性感觉的原因,因此,不去探测它的实相,这种把自己与事情隔绝的态 度, 正是无明的本质,和开展慧识完全背道而驰。 感受引生欲望,仇恨与其他心理问题,但是,这只是片面的事实。这些心理 状态,会再引起烦恼,形成循环,环环相扣,在意识中旋转无尽,几乎占去 我们 所有的时间与能量。 仔细察看感受的本质,并且研究意识、心念、精神等的活动,非常值得,谁 能够否认?宗教的教义是否教导我们更有效的方法,获得内心

真正的安详? 科学 与哲学是否反对这种研究的方法?根本没有。事实上,如前所述,具有哲学 背景 只会加强这种内心探索的体悟。假如自己的信仰欠缺这种扎实的基础,一旦 碰到 别人质问某个难题,原以为胸有成竹的答案,会突然消失了。其实,心理问 题的 解答,不应该如此脆弱。 让我们深入观察感受的本质。无论是快乐,不快乐,或是中性的感觉,大部 分的感觉,都是从错误的分别心生起的。这种分别心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 所根 据的是谬误心念的投射,使自己看不见真相。这是指所有现象的真相,无论 外在 或内在,有生命或没有生命的现象。感觉的升起,不仅是对人的反应,也可 能是 任何东西。大部分的冲突,都有一个对象,依这个对象而生起烦恼的是主体。 主 客体可能被当做互不相干。当你觉得,我恨“那个人”时,事实上,是你的感 觉 创造了这个对象。我的意思是,你感受的对象,和外在现象的真相,根本无 关, 它只是错误的分别心所绘制的影相罢了。 因

活泼和快乐的原因

此,处理心理冲突的潜在来源,其实相当简单。只要记住,会引生烦恼, 不外是迷信妄心的概念罢了。用这种道理来检查对境,对于实况,会有清楚 的观 点,不必诉诸非常复杂的推理。只要用自己的生活做实验,每当你在觉察、 行动 或感受时,要立刻检视是否在自我欺骗,或者,更确切的说,看看自己的心, 是 否对所觉察的对象,投射了不真实的分别。它可能欺骗你,而造成冲突与烦 扰。 我们总以为,是他人造成我们的问题,夺走了我们的快乐。但是,仔细观察, 却找不到这种敌人。从无始以来,历经无数生,乃至从出生到现在,我们都 在欺 骗自己。你或许认为,我从来不是那样,我是好人。其实,用这么简化的方 式来 看事情,永远得不到彻底的觉悟。必须审查自己看待事情的心态,发觉自己 如何 把错误的观念加诸他人,和所有其他的现象上面。 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绘影绘形,狭窄的解释一切现象。甚至不需要分析究 竟的真相你便能够发现这种倾向,只要考虑相对的事相,问一问自己:“我是 谁? 我是什么?”这时,一个你自以为“我”的鲜明相对影像,忽然出现在相对的层 次。现在,仔细检验这个自我形象,再问自己:“我真是这个样的人吗?我在 任 何人面前,任何时刻,真的都是这样子吗?”诚实的做这项检验,你描绘出来 的 形象,就会消散了。看见这个不实的形象消失,你会发现自己一定也扭曲了 其他 现象。你绘制的感官世界,只不过是错误投射的产物。这个虚构的宇宙所引 发出 来的幻觉,使你来回穿梭在得意与失意之间

。这种使人不满足的循环,建筑 在幻 觉上,本身就是生死轮回。你的审查会使你看见,它是自己的意念形成的。 训练自己这样看待一切,决不会认为自己的问题是由于社会、国家与父母的 错误,你会了解问题实际上出在自己。为了使你能够自我分析,首先你需要 引导, 以便能够清晰地思考。帮助你理清许多将被揭露的不同心理现象。有些真相 不是 一下子就很明显,必须在事前得到可靠的指导。所以,自我分析的过程,必 须涵 盖教理。不过,这份检验真正的力量,得自你本身没有谬误的智慧能量,使 你能 够有效掌控自己的生活。 接受这套方法,把它用在每天生活中试验,安全可靠。这是实用的哲学,没 有花招也不会误导人,只是让你看见自己心理上的问题,来自对幻觉世界的 投影。 这种幻觉欺骗你,使你错误的把一些感受区分为“好”“坏”。其实,幻觉世界 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的世界。它会属于谁呢?审查一下!我对“人类”的印象和 任 何人都不会一样。所以,佛教哲学从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境由心造,所有的 现象 都是自己的心造出来的。这些话语含有深刻、重要的意义。不是虚伪、被知 性污 染的头脑所能了解的。一定要试验,并且亲身体验,自己的投射本质上虚幻 不实。 只有这么做,才能看见隐含的真相。 审查是积极的活动。禅修并不是坐在一个角落,什么事情也不做。完全不是 那么一回事。无论做什么事情,或和任何人相处,都能够审查,不是吗?这 是随 时随地都可以做的事情。有些人以为佛教的禅修,是为无所事事的懒人设计 的, 简直大错特错。不了解禅修的人,可能认为“那些禅修的人只是坐在那儿吃、 睡、 大小便!”甚至一些禅修的人,自己也会这样想。其实,真正的禅修者,对自 己 的成长与发展负全责,对任何事情,都不至于害怕到必须躲在角落。佛陀从 来没 有说禅修像这样。对佛法或宗教,抱着狭隘又不完整的了解,会导致不安全 感以 及想逃避现实。但是,真正的禅修,积极活泼,警觉灵敏的面对现实,刺透 幻觉, 直入真相的深处。 我们必须记住,感觉不只是生理的觉受,也可能是心理、情绪,甚至是迷信。 所有存在的现象,都是感觉的对境。然而,大部分时间,你对自己的感觉并 未觉 察。所以,必须经常观照内心,自我审察,这样,才会逐渐培养出分辨的慧 识。 这种慧识,足以控制模糊、纷乱的感受,而不受其束缚。 我们己经说过许多次——“不要分别!分别是所有问题的源头”。不过,你 一定要明白,“分别”这个字眼,带有两种十分不同的意义。错误的“分别”意 念升

起时,自己所绘制的幻觉世界,混淆了真相,你却忍不住认为——“我喜 欢 这个”。“我痛恨那个”。“他是对的”。“她是错的”。诸如此类。这些反应 和真相的本质完全无关。因此,这种分别完全出自烦恼。 但是,有一种正确的“分别”,是慧识的精髓,明白万相的真相,使你的心 清澈、明白。否则,事相会令人迷惑,搅成一团。即使是处理俗务,也有必 要具 备这种分别的能力。否则,连午餐都无法做了。假如你认为:“我已经连一点 分 别心都没有了, 所以, 只要把所有的食物都丢在这个锅子里面就好了。 ”那么, 你煮的饭会一塌胡涂,不是吗? 为了深入观照内心,以便发现应该加强与改正的地方,当然需要具备分别的 能力。否则,谁能够检查你呢?譬如,当你进入深沉的禅思时,要保留一部 分心 思,来观照禅修的品质。你必须知道,一切是否正确的进行,我的能量是否 运行 顺畅?我是否仍然把握住禅修所缘的对象?否则,未经检验的心,就会分散 到百 千万个不同的方向去。 有些人认为,深沉的禅思意味着,内心不再做任何分别。不过,无论如何绝 对不能失去正念。不管是研究某个佛法的观点,或发展一的定力,或是练习 深入 透彻的观照力,禅修与正念,应该同时并存。务必在心意的正大门,保持这 份警 觉,非常重要又值得。 想想看,当你去超级市场买东西时,用掉多少能量?你深陷在眼前一排排花 花绿绿的洗衣粉和牙膏,想要做最正确的选购,好像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有 价值, “我应该买这个?也许那个比这个好。 哪一个比较便宜呢?那个包装似乎比较 好 看”。其实,当你犹疑不决的站在那里时,不妨问自己:超级市场的物品与自 己 内心的慧识, 那一样东西提供更多喜乐?超级市场所能提供的喜乐十分有限。 但 是,透过慧识所获得的深刻体悟,恒久、而充满福佑的喜乐。这是事实。而 且, 没有人能够干涉或阻扰这种从智慧中得到的快乐,因为它存在潜意识。只要 如法 的训练自己,便永远不会失去这份喜乐。 你拥有如此珍贵有力的机会,运用人生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在 接受佛法、宗教,或其他形式的心灵文化时,必须清楚地断定,什么能为人 生带 来最大的益处。在世俗欲望的迷宫中,是否真的能够使你获得满足,还是必 须深 入前探索,才找得到真正喜乐的来源?如果从不加以分别,也不清楚的断定, 便 接受宗教或是其他修行之道,修行不会有多大长进,必是十分肤浅。因为人 格的 深处缺少扎实的基础,内心仍然混沌,受冲突的情绪蒙蔽,不会显著的受益。 所 以,请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