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城市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4:37:22 体裁作文
城市建设让生活更美好体裁作文

篇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作者:高见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4期

摘要:城市是人类发展的产物,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的,本文通过简要介绍重庆都市区的整体规划,分析其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结合“五个重庆”的发展策略,着重从都市区的交通道路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两方面,诠释重庆都市区的发展方向,阐明城市发展恒久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关键字:城市“五个重庆” 城乡交通绿地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西方诸多文字中的“文明”一词,都源自拉丁文的“Civitas”(意为“城市”),这并非偶然。城市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的特性,促进了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古往今来热爱生活的人们不断追寻着完美的城市居住方式,从城市美化运动、城市公园运动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宜居的城市是人们的共同向往。

城市形态和发展方向注定成为不断追寻探求的主题。重庆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其城市整体规划亦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展前行中。

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雨量充沛、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有山水园林之风光。

重庆市都市区位于嘉陵江同长江的交汇处,受到河流和地形的影响使城市分成片,这样虽说可以减少污染,但会带来资源,设施的重复建设等问题。重庆市都市区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⑴地域面积广,区域差异大;⑵人口规模大,人均建设用地少,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⑶山水格局特征鲜明,组团隔离绿带受到侵蚀。

2006年11月,重庆市提出了“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争创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渝东南和渝东北两

翼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和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托一小时经济圈带动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为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编制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并于2007年9月20日得到国务院批复,这不但是全国第一部经国务院批准的城乡总体规划,也是重庆探索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的重要规划。

2008年7月20日,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首次被浓墨重彩地提出,成为重庆的战略决策。对城市整体规划提出新的要求,“五个重庆”极具针对性地解答了重庆都市区的发展问题。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详细地阐述了重庆未来的规划方向,“五个重庆”的建设,是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相协调,相呼应的,用更平实的语言满足人们对美好城市生活的要求与向往。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畅通重庆”显得尤为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市政交通总是头等大事。

重庆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目标为:以重庆独特的地理优势,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水运通道和空中航线为骨架,构建各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功能完善、快速便捷、国际国内通达、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图1 重庆市都市区道路网规划图图2 重庆市都市区港口规划图

《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2010-2020)》通过重庆市政府第95次常务会审议,重点突出了对外交通通道、市域重大交通设施布局和城市交通网络优化。构建“5+4”对外战略通道,规划5条国际贸易大通道和4条国家级综合运输通道,全面支撑起重庆承东启西、联通南北的国家中心城市交通体系。明确了市域重大交通设施布局,规划形成“一枢纽十六干线五支线”铁路网,“三环十一射多联线”公路网(图1)以及“一大三小”市域机场布局,同时加快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实现多级带动下的城乡统筹发展(图2)。规划2020年形成12条线路的轨道线网,以及“六横七纵一环七联络”882公里的快速路网,高速公路区县(自治县)覆盖率达到100%,都市区至市域内各区县(自治县)“四小时通达”;铁路线网区县(自治县)覆盖率达到90%。

同时加强快速通道的建设,初步建成城市快速路基本骨架,完善旧城区道路网系统,形成合理的道路网络结构体系。建设轨道交通三号线、一号线、六号线和二号线延伸线及保养场等配套设施。积极推进地面快速公交线路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完善站场设施,建设两路口等一批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在城市中心和副中心建设一批公共停车场(库),强化停车管理。加快

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加强人行过街设施及交通信号设施建设,打造“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半小时主城”。

“五个重庆”规划策略中“宜居重庆”“森林重庆”“健康重庆”,都对城市公园建设、绿地系统建设等提出要求,也是城市居民对生存环境的美好向往。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绿地系统建设在重庆都市区的规划中是不能忽视的课题。 景观生态功能规划主要为划定生态功能区,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空间。建立森林生态屏障,设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区,将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和湿地、山岭山脊等外围大片绿地与城区内的绿地、绿岛串联起来,形成网络型生态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建设按照城乡结合、大中小结合、点线面结合、多样性结合、发展与巩固相结合的原则,形成结构合理、布置均匀、方便市民生活、独具山城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图

3)。至2010年,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规划至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40%;

图3 重庆市都市区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率38%、绿化覆盖率42%、人均公园绿地15 平方米、人均绿地35平方米。同时依托“两江四岸四山”,实施城市森林系统、公园系统、单位绿化和立体绿化,在城市各组团之间建设森林隔离带,着力构建“两环多带”的城市绿化大骨架,新建一批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科普基地、义务植树基地和纪念林基地,形成特色鲜明的山水园林景观。其他区县的森林城市建设要依托城周山头、护城河、主次干道、城市公园、主题广场和居住区重点实施,构建起生机盎然、健康宜居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

从重庆市绿地系统规划可以看出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中的绿色植物通过一系列的生态效应,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气候,增强城市抗灾能力,给城市生态环境以反馈调节作用。

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而城市面临的种种挑战的发端,不论是拥挤、污染、犯罪还是冲突,根源都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为重庆都市区的规划指定了方向,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为了同一个主题而努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篇二: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镇化的积极影响

纵观人类历史,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三次社会大分工。正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导致了比较稳定的劳动集体得以形成,即是母系社会的原始群落,这样才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而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往往在原始居民点外围挖筑沟壕,这也即是城市的雏形。随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劳动分工加强,逐渐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手工业者,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了,即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而城镇化(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18世纪在西欧开始产业革命之后,出现了现代化的工厂化大生产,资本和人口在城市集中起来。而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中国缓慢步入城镇化道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才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机构的转变以及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s型曲线表示,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并提出了该曲线,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型曲线,并将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直到2030~2040年,中国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

城市化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镇化有利于推动工业的迅速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城镇化的特点是能够在较小的区域内集聚很多的生产要素。而工业化则需要生产要素的集聚状态,只有生产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才会形成集聚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 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美

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认为城镇化水平是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以人均GDP为标志的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有一定的成正比的对应关系。按照钱纳里发展模型,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镇化水平应为60.1%。我国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但城镇化水平还只有30.4%,低了30个百分点。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我国1997 年人均GDP为860美元,同年世界上人均GDP在630—1090美元的12个国家平均城镇化水平为41.3%,我国低了11个百分点。1996年我国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仅为O.69, 远低于该比值1.4~2.5的合理范围。我国工业化水平已超过50%,而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20个百分点.。所以要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就必须推进城镇化

第二,发展第三产业,必须依托城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第三产业在工业化的后期,就业人数会超过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会逐渐大于第二产业, 同样它对人类活动集聚的要求,也高于第二产业。因此,只有城镇化才能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目前,我国特别是在农村存在大量过剩人口,就业压力很大。为缓解这一压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第三,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农村的生产率低,人口多,存在数量众多的隐性失业人口。农村中的隐性失业被刘易斯在《二元经济论》中称为“劳动力蓄水池”。他指出:劳动力蓄水池是二元经济形成的结果和特征,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劳动力蓄水池发挥供给作用并逐渐被消耗掉。它的存在状态关系到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状态,如果城市的劳动力供给满足不了工业化的资本扩张所需要的劳动力需求,则将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逐步改善二元经济的结构。如在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在进行工业化时,工业人口要比城市人口的比例大。1856年法国只有10%的人口生活在两万人以上的城市中,而有20%的劳动力在制造业中工作;1870年德国这两个比率为12%和30%,工业化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

城市,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农民负担沉重、农民上访频繁、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村劳力过剩、农村脱贫任务艰巨、城乡差别拉大等等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虽然我们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收效甚微。乡镇企业曾一度容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力,但由于过分强调“离土不离乡”,加上乡镇企业的过分分散,因而并未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人口城镇化上迈出有效的步伐。现在农民人均耕地只有两亩,基本生产资料不足,单位土地的产出率很有限,种植业增长的空闻也很有限,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增加。二十多年的经验教训昭示,“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这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会相应增加,随着留在农村的农民的数量的减少,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会相应增加,劳动生产率也会随之提高,再加上采取其他措旄,农民的收入会相应增长,这样才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 促进经济与社会长期、协调、稳定发展。

第四,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城镇化过程会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从而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社会上必然要出现许多新的市场需求。一是住房消费需求。如果中国未来二三十年中有3—4亿农民进城,按每人20平方米居住面积计算,就会产生60至80亿平方米的潜在住房需求。住房建设是一个比较长的产业链条,它的发展对钢铁、水泥、建材、家电、轻纺等行业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二是对公共设施的需求。随着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必然会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服务业、以及各种市政设施提出新的需求。其总规模不亚于对住房的需求。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为满足消费需求的增加,也会拉动投资需求的增加。城镇化产生的巨大的潜在需求,在正确的政策引导下,一定会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五,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但长期以来。乱砍滥伐、乱耕滥垦、掠夺式经营等现象十分严重,森林植被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水土流失加

剧,沙漠化、荒演化、石漠化现象蔓延,自然灾害频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多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效果很不理想。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广大的农民收入低。农民收入如果很低的话,他们就不可能过多地注意自己的生存环境,就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乱垦荒,乱伐树,乱放牧等。所以必须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提高了才有可能来注意到自己的生活质量, 改善自己的环境。而提高农民收入唯一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城镇化,使绝大部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减少农村人口,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真正有效地做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河,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推进城镇化是科教兴国的突破口科教兴国的基础在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民族的振兴首先依赖于教育的振兴。可令人心痛的是,广大农村还有大量的失学儿童,还有不少人因种种原因而辍学。义务教育的普及困难重重。广大农村文盲半文盲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十分落后,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制约因素。一般来说,城镇很少有失学儿童和辍学现象。因此,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出路在于大力推进城镇化,通过广大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变为市民,他们的生活水平会显著提高,科教意识将大大增强,受教育的条件和环境也有明显改善。尚留在农村的少数农业人口的教育环境也相对容易改善。城镇化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长期以来教育落后的局面,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希望所在。第七,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西部开发要以生态优化为前提,基础设旌为重点,争取10 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强调,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地区要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走城镇化道路。当前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是退耕还林,增加大自然自我恢复的能力。富余的人往哪里去?只有通过城镇化来消化,转变农牧民的谋生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向城镇集聚,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才能解决沙尘暴、土壤退化、草原退化、森林覆盖率降低、沙漠面积扩大等难题。同时,城镇化还可以使当地经济建设投资更加集中,发挥更大的效益。通过城镇化,引导新型的工业化,达到集聚经济的目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篇三: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打造新余“精、美、特、新”中小城市典范

刘欢 新钢一小 18279092035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城市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的特性,促进了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不可否认的是,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城市生活也越来越面临一系列挑战: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模式不免引发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如果不加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展会加剧这些问题,最终侵蚀城市的活力、影响城市生活的质量。

为此,各大城市都以“和谐”为理念来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各国城市政府为实施《21世纪议程》而提出的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今世与后世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正越来越彰显在人们

为明天城市所描绘的蓝图之中。“和谐城市”主要体现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

如何应对城市化挑战,推进城市科学发展,怎样让城市充满和谐,已成为城市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新余市政府提出把新余打造成为“精、美、特、新”中小城市典范。新余市委书记刘捷说:“新余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人口市民化,努力把新余建设成为‘精美特新’中小城市典范。”即在城市小街小巷、停车场、农贸市场建设及管理上体现“精”,绿化亮化美化及环境保护方面体现“美”,新能源光伏推广应用上体现“特”,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上体现“新”。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了吗?一座一座城市,正在蚕食着乡村。有人说,乡村正在被整容而毁容,那么城市呢,在被整容而毁容了吗?生活在千篇一律的、像是在被复制的高楼大厦中,作为城市人,你到底幸福吗?

我是新余人,我热爱新余,曾为新余“赣西明珠”“江西小巨人”的称号而骄傲,为新余的国家森林城、全国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等城市名片而自豪。

时至今日,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新余打造成“精、美、特、新”中小城市典范,并且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更让人为之振奋,满怀期待,心生向往。

作为和谐城市,首先应该是百姓生活便利的城市。“房价不贵,节奏不快,非常适合生活。”新余市很多人这么评价新余。新余市的

教育、医疗、文化产业都位于江西省的领先地位,百姓在教育和医疗方面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新余便利的交通也让百姓出行十分方便,特别是今年高铁的开通。城北仙来大道、湿地公园、孔目江新城,光鲜亮丽,清新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整齐划一,错落有致。

作为和谐城市,也是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的城市。“小家碧玉亭亭立,五湖明珠镶裙裾。姑嫂相约上街去,笑指荷包有新余。”28个字道出新余是座宜居城。鸟瞰新余,远处的山、玉带般的河流、错落有致的现代化建筑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迷人。新余是江西省唯一的国家森林城市。新余城市依山傍水,袁河、孔目江穿城而过,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近年来,我市以此为依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近年来,新余安排建设了10个城区公园游园项目,建成了多个沿河、沿江湿地公园。新余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实施了太阳能光电项目。新余充分利用毓秀山、袁河、孔目江等自然山体和水体,控制视线走廊,串联城市功能景观,规划布局好城市山水资源、人文资源,形成层次分明、山水相映的城市绿地景观体系。

作为和谐城市,还应是人性化的城市、平民化的城市、充满人情味和文化的城市,让人有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城市就是家。

但是新余市在现有的“精、美、特、新”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城市现象。胜利北路直通火车站,是新余最繁华的商业街,可以说代表了新余的脸面和窗口。然而,就是这条街道,却集中暴露了

新余的问题和毛病,成了最损毁新余形象的一条街。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整治,新余就难以成为真正的和谐城市。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要加强日常执法检查,完善法规,严格管理,对破坏城市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的行为从严处罚。人们的素质和观念也有待提高。繁华不等于吵闹,商业区不等于允许噪音扰民。执法管理部门要改变观念,树立为民、利民的理念。设身处地、真心实意地为市民着想,站在提升市民幸福感和新余城市品位的角度去做好管理工作。打造 “精、美、特、新”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市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重要方面。要发挥新闻媒体、管理部门的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持之以恒地做工作。营造讲文明、讲公德的良好氛围,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改变陈规陋习,提高文明素养,保持文明言行。

“为什么我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希望新余越来越好,越来越美!建设“精美特新”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早日实现!希望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幸福!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个温暖的主题。人民是城市的主人,既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更是城市文明的建设者,城市文明离不开个人文明。作为城市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每位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的文明行为,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亮色。把一座城市建设的更美好,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事。只有齐心协力,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为创建文明城市做出积极的贡献,才能把我们的城市建设的越来越美丽。原来,城市也可以鸟语花香,可以闲庭信步,可以春水荡漾,可以眉目传情。

篇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演讲稿

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其命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预示着上海及其他城市将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造福全体城市居民。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日本爱知举行的世博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睿智”。从这点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对生态越来越关注。二十一世纪主导的住宅是绿色家园,二十一世纪主导的食品是绿色食品,二十一世纪主导的的环境是绿色环境。绿色也是人类的永恒主题。绿化就是体现绿色的一个重要环节。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城市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绿化,这个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众所周知,绿化可以美化环境,释放氧气,减弱噪声,降低气温,阻挡风沙、改良环境。不仅如此,绿化还可以减低人类害怕及生气的情绪促进正向的心理反应。可以说,绿化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上海把绿化作为城市规划的重头戏。随着世博会申办工作进入倒计时,表盘上那分分秒秒都躁动着的指针撩拨起所有关心世博会的人的心弦,特别是与世博项目休戚相关的上海市绿化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毕竟400公顷的申办会址上有60%-80%都将是绿地。绿化对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城市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都非常重要,而且还能带动经济增长。

首先,绿化对上海的城市建设有促进推动作用。据了解,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有多条与黄浦江垂直的绿色植物走廊,将绿化带从滨江地区延伸到城市腹地,犹如现代城市与大自然连接的纽带;在满目

绿意的衬托下,一条长四五百米、专供游人徜徉观光的花桥将横跨浦江两岸,成为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标志性建筑。世博会之后,将根据这一地区的城市雏形改造博览会的空间,将其融入上海市区。绿色走廊和运河将予以保留。穿越黄浦江的花桥也将保留,它可把散步的游人引向新的城市公园,在展览会之后,作为上海市容的一部分,成为上海的又一标志性景观。

其次,绿化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004年2月2日上海被正式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上海也提出了要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在1990年,上海还处于还清债务阶段;但就2004年上海全年新建绿地18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6%,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内环线内基本消除绿化500米服务半径盲区,建设了一大批大型公共绿地;由于2010年世界博览会建设的城市绿地将更多。在绿地建设中不仅突出生态功能,更加注重绿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景观功能。以这种发展势头,到2010年,上海达到目标就指日可待了。

不仅如此,绿化还带会动经济的增长。由于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缘故,上海的房价将会有所增长。房地产投资方面有数据显示绿地最直接的收益者就是房地产开发商: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园绿地总是“泽被”周边---公园附近的房价几乎没有不“草长价高”的。近年来,公园附近的楼价每平方米至少上涨1000元,靠近绿地的楼盘的平均

销售套数也会高出远离绿地的楼盘许多。

缺少绿色的家园就缺少了宁静、安详。没有了茵茵绿草,只有片片惨白的路面,在强烈阳光下泛着刺眼的苍白??

水是生命的源泉,而绿色是生命的色彩。只有充满绿色的城市才有勃勃生机,充满活力??

绿色,是人类永恒的理念绿色,是文明的象征。

绿色,它显示了大自然的灵感和魅力。

让我们从现在行动起来,让城市多一份绿色,添一份活力。

我的2010,我的世博!

篇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08广电 唐姝莎 2008101236

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在五月份开幕。世博会具有的举世公认的重大价值和社会功能在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与竞相举办下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世博不仅仅只是推动举办地经济的发展。他的重大价值和社会功能,主要不是物质层面,而是对社会以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的理念。每一届世博会传播的理念集中体现在其主题上,上海世博会也不例外。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集中体现了自己所要传播的理念。

“城市能够让生活更美好”,这种“美好”不是天然出现的,需要从人的层面、城市的层面、环境的层面等共同努力,这就是上海世博会主题的五个概念领域。只有坚持“城市能够让生活更美好”,我们才能有信心去迎接城市化浪潮;同时,只有回答了“城市如何才能让生活更美好”,我们才能让理想真正变为现实,让我们的地球成为所有人和谐生活的美好家园。网上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很多解读。在阅读很多之后我综述如下:

首先,城市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潮流。当前,全球有30亿左右的人生活在城市,这个比例还会不断增加。中国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加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目前约有4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2050年可望超过70%,达到10亿人。这将给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管理等带来诸多难题。

第二,城市是有生命的。人是未来城市化的核心。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人有自己的利益,权利,尊严。为了更好地生活,人们要求有舒适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发达的教育,良好的医疗,安全的环境,等等。这些都要求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管理的现代化,人性化,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要求有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等方面有新的理念,新的建树。

第三,城市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带来城市的文明,城市的繁荣;一方面又带来诸多的“城市病”,温室效应,汽车污染,垃圾成山,空气恶化,令人们窒息,不堪重负,城市难以持续发展。上海世博提出的主题,正是对“城市病”的自省,也是着眼未来的前瞻性的思考。

第四,思路决定出路,理念起着先导作用。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就是为城市建设打开新的一页,开辟一条新路。就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坚决摆脱高污染、高能耗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而在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基础上,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探索从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对人类做出的新贡献,也希望引起世界的共同思考与共同探索。

而在政协委员杨澜的解读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又有了另一角度的涵义。她说,我们在城市当中,当然很自然地体会到它的便利、繁荣,我们可以去不同的地方、品尝不同地域的风味小吃,我们可以接受教育去剧院看电影,我想城市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同时我们会抱怨城市的空气、

抱怨交通的拥堵,这些问题是全球正在面临的非常突出和紧要的问题。这次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命题,非常切合中国的实际也切合全球所关注的问题。

不同的国家在进行城市进程特别是城市规划的时候,有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汲取,同时中国正在进行了许多的实践将来也会成为很好的范例能够将来被其他的国家所汲取。她距离说,比如公共交通的发展如何发展,比如关于城市新移民的安置,如何避免在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出现的大量的贫民窟的问题所带来的生态和社会的危机。比如环保的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尽快地推出我们建筑的环保标准。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她表示,今年非常高兴看到政府和公共机关的建筑首先实行这些环保的标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也是带着很多的疑问,带着充分的好奇来看进行的世博会,关于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有很多答案需要我们探索。

上海世博会的这一主题,关注的是全世界普遍关心、亟待寻求答案的问题。当前,人类正面临城市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世界上很少有国家不需要处理城市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对我国来说,当前也正处于加速推进城镇化的阶段,如何选择正确的城市发展道路,需要认真思考并汲取世界各国的经验。这一主题也很符合上海的特点。上海经历了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全过程,对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既有交流的强烈愿望,也有可供交流的切身体会。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