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梁祝传说图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1:20:27 体裁作文
梁祝传说图片体裁作文

篇一:梁祝传说的源起及流传演变轨迹探析

梁祝传说的源起及流传演变轨迹探析

作者:王 蓉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4期

[摘要]梁祝传说起源于1600多年前的东晋宁波,它的传播大体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定型、演变创新三个阶段。情节由简到繁,艺术形式、主题思想等也随着它的流传而不断变化。本文试图探究梁祝传说的渊源,初步梳理其演变轨迹及传播情况,并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展示梁祝传说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梁祝传说 起源 流传 演变

[中图分类号]I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57-02

几十年前,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主席、《民俗》周刊的主编荣肇祖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以为祝英台故事在民间贯注之容易和通行之普遍,除了它有悠久的历史关系外,故事的简洁而动听,自是它的存在和流布的原因;而悲剧的结局,更容易使人有惋惜的情怀和深刻的印象。”①梁祝传说在广阔的时空里传承和蔓延,主要原因就是它的传奇性以及这种传奇性触及人类心灵深处审美渴求的内核,引发了人们无限的、丰富的想象,激发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们的好奇心、同情心和共鸣,被人们一代代地传诵。它从萌芽产生、发展定型到演变创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萌芽产生期

梁祝传说最早产生的时间和地点,学术界一直都有所争论。最早提出梁祝传说产生在东晋的是近代小说研究家蒋瑞藻,他所依据的宋徽宗大观年间李茂诚所撰的《义忠王(梁山伯)庙记》。之后的钱南扬先生也持东晋说观点:“这个故事始于晋末,约在西历四百年光景。当然,故事的起源无论如何不会在西历四百年之前的。至梁元帝采入《金楼子》,中间相距约一百五十年。所以这个故事的发生,就在这一百五十年中间了。②”至此,学术界已对东晋说基本取得共识。

就故事本身来说,目前可考证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梁元帝的《金楼子》中。唐初梁载言的《十道四藩志》中也有简略的记事:“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③晚唐张读的《宣室志》则被认为是最早的梁祝文学作品:“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今绍兴、宁波一带)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氏已字(事)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今宁波)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④在这段故事中,表明了梁、祝、马三个主要人物是古会稽郡浙东一带人,已经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梁祝传说的主体情节,即祝英台“女扮男装”、梁祝“同窗共学”、祝英台“殉情同葬”。

二、发展定型期

宋元时期直至清代,是故事的发展与定型阶段。宋代张津的《四明图经》、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中已有相关记载,主体故事大体确定。宋词中出现了《祝英台近》等词牌,苏东坡、辛弃疾、吴文英均有以此词牌创作的词作。元曲兴盛的时期,元杂剧四大家之一白朴曾创作了《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为民间戏曲表现梁祝故事开了先河,以后相继出现了元戏文《祝英台》、明传奇《河梁分诀》与《山伯赛槐荫分别》等。明清之后,梁祝以民间曲艺的形式广泛流行,如弹词、鼓词、清曲、三弦书、木鱼书、莲花落等,为平民大众喜闻乐见。此外,梁祝小说也相继问世,如清代绍金彪的《祝英台小传》,情节相对曲折,已经有了“英台易男装游学”“梁祝同读同宿三年”“祭坟化蝶”等情节。作品文风清丽,委婉动人。

此外,梁祝传说还在繁荣的地方戏曲中频频出现,从昆曲、越剧、川剧、京剧、豫剧、秦腔到黄梅戏、洪桐戏、彩调剧、江淮剧等等。这么多剧种涉足同一题材,恐怕是中国戏曲史上绝无仅有的。不同的剧种因接受群体、表现手法的不同,在情节上有些许差异。如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之前,黄梅戏《柳荫记》、闽剧《裙边蝶》、滩簧《梁山伯祝英台》都有祝英台与嫂子打赌的情节。同样是马家下聘,川剧《柳荫记》、《英台骂媒》和京剧《柳荫记》等剧中均有丑陋的媒婆登场,而越剧中就没有;同样是梁祝殉情,有的是化蝶,有的是化鸟,有的是成仙得道等等。

总体来看,通过一段时期的积淀,梁祝传说“通过对原有情节的筛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情节结构。”⑥即:①英台女扮男装求学;②梁祝途中相遇结义;③杭城就读——梁祝同窗共读;④十八相送;⑤马家提亲;⑥山伯访祝家庄——山伯病死;⑦英台出嫁——祭坟、化蝶。

三、演变创新期

民国之后,新艺术样式的出现为梁祝传说的进一步传播插上了理想的翅膀,特别是影视传媒的出现为梁祝的流传提供了独特的平台。不同于以往的口头叙述、文本描写、舞台程式化表演,它以全新的视听结合视角带给观众以不同的感受。1926年上海邵氏天一影视公司拍摄了第一部根据梁祝传说改编的影片《梁祝痛史》,影片用近代时装演出,祝英台女扮男妆穿长袍马褂,女妆穿短衫裙子。影片与传说有以下几处不同:①增加舅父滕康节,并由他介绍祝英台赴杭张迂樵处求学;②祝英台改名为祝九红;③马文才不仅为马百万之子,而且为一恶霸。同时还增加了打猎归来、骑马过桥、撞倒祝英台、梁山伯打抱不平受伤以及马文才污辱陈小娥致死、众乡亲报仇等情节。此后还有岳枫编导的故事片《梁祝》等,基本情节变化不大。

解放后,由于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方针的推行以及时代的变迁,在遵循基本情节模式的基础上,梁祝传说又有所发展和创新。1953 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祝伯与祝英台》,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它走出国门,征服了海外观众,被周总理冠以“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美称。“文革”结束后,梁祝电影成了最早解禁公映的影片,也是解放后放映场次最多、上座率最高的国产影片之一。1994徐克版的《梁祝》独具特色,出现了一些新的元素:以往的山伯是知道英台女儿身之后,对其由友情转化为爱情,而该片中的梁对男

装的祝就已心生爱慕。当代著名文艺批评家朱大可先生在一篇名为《梁祝:男同志的情感哀歌》的博文里,运用同性恋语法对梁祝文本进行了解读,颠覆了传统。2006年的何润东、董洁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加入了东晋历史名人,如才女谢道韫、五柳先生陶渊明等,让他们与书院里的梁祝发生系列故事,内容上有所创新。

除了在影视艺术领域的繁荣以外,梁祝文化更是无处不在。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年画版画、民间剪纸、彩陶瓷塑、蝶翅工艺、石雕木雕、刺绣草编、泥塑面塑等,都有这方面的作品。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誉满海内外,它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如今,钢琴、古筝、二胡、琵琶、笛子等十多种乐器争相演奏梁祝。舞蹈《梁祝》、芭蕾舞剧《梁祝》、动漫片《梁祝》、杂技《化蝶》等等也都深受观众的青睐。

西席尔?夏波曾说:“民间故事乃是一种民族的产物,它反映整个社会的情感和趣味,它随时在溶解,它的创造永远不会达到止境。在它的任何历史阶段中,它总是同时生存在许多形式里。它是由民众流传的,而在流传的过程中根据人民的喜好在不断地改变,往往与该地的民俗文化维持相当的关系。”⑦梁祝在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中体现的就是上述特点。它以时空的广延性、结构的开放性、内涵的多重性、思想的人民性、风骨的民族性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传播演变、生根开花。

注释:

①刘锡诚.梁祝的嬗变与文化传播[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②周静书.论梁祝故事的发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6).

③中国梁祝文化网:.

④(唐)张读.宣室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12.

⑤贺学君.中国四大传说[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8.

⑥王泰栋.正本清源话梁祝[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⑦刘树山.《梁祝》的民俗学意义和原型意义[J].阜阳师范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6(5).

篇二:梁祝传说发源地标志说明

梁祝传说发源地标志说明

一、该标志图案总体设计为方、圆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不立规矩,不成方圆”。

二、标志图案有红、黄、绿三种颜色组成:

1、红色代表火热的爱情。红色的两颗相依的心,

寓意梁山伯祝英台心心相印,情感相通;红色的方框暗示着传统的礼教观念限制。

2、绿色象征着年青的生命、青春的活力。绿色的“L”代表梁山伯、“Z”代表祝英台,“L”、“Z”两个字母虽构成一个圆形,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绿色欲冲出红色的限制,虽有所冲破,但并没有冲出,这寓意着梁祝二人虽想追求爱情婚姻的美满,因受传统礼教的束缚,尽管有自由相爱的思想、行为,但美好的愿望并没能实现。

3、黄色象征着中国大地,寓意着爱的千古绝唱梁祝传说发源于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厚的孔孟故里——山东济宁。

篇三:梁祝传说doc

梁祝传说 Ⅰ-7/JSⅠ-2/WXⅠ-1 2006.5.20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流传甚广,家喻户晓。宜兴是该传说的发源地之一。

南朝永明元年(483)《善卷寺记》,说该寺由?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这是?祝英台?的最早记载。初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载:?善权(卷)山南,上有石刻祝英台读书处?,?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晚唐咸通八年(867),曾在善卷寺读书的大司空李蠙奏准?自出俸钱赎回寺产?,恢复原名?碧鲜庵?。今存善卷后洞?碧鲜庵?刻石,传为李蠙所书。

梁祝传说的故事全貌,初见于晚唐张读《宣室志〃义妇冢》,说故事发生在东晋,但没有?化蝶?情节。南宋《咸淳毗陵志》:?祝陵在善卷山,岩前有巨石,刻云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昔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衍生于宋代的?化蝶?传说,明代写入话本。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八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写道:?又有一女子,叫做祝英台,常州义(宜)兴人氏……?以殉情化蝶为结尾。

梁祝传说除话本外,还表现于宋词、戏曲等多种文艺领域。宋词有《祝英台近》词牌,元杂剧有《祝英台》剧目,明清有《同窗记》、《还魂记》等许多以梁祝传说为题材的戏曲,传演甚盛。1958年出版《梁祝故事说唱集》,收录明清两代刊印、传抄的14篇作品,包括传奇、民歌、鼓词、木鱼书、南音、弹词等,编者路工在《写在前面》一文中,概述了梁祝故事的起源和衍变,分析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列举部分未入集的作品目录。新中国成立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风靡大江南北。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周总理将?梁祝传说?推介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宜兴,作为?梁祝传说?的故里,于1921年修复祝英台琴剑冢、英台

阁、祝英台读书处。1992年宜兴市政府重建英台阁、英台草桥、碧鲜园等。2003年在千年未更名的张渚镇祝陵村,修复?晋义妇祝英台之冢?, 《华夏梁祝文化陈列馆》在善卷洞风景区建成开馆,制定《梁祝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办法》、《宜兴市梁祝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已编辑出版《宜兴梁祝文化——史料与传说》、《宜兴梁祝研究论文集》。

篇四:梁祝传说

梁祝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神话传说之一,说的是浙江上虞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读书。途中偶遇会稽书生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于是就在柳荫下义结金兰,而后又同在杭州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年有余。求学期间,两人在学业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相互照应,结下了很深的情谊。山伯生性憨直,始终未察觉英台为女儿身;英台却早已芳心暗许。三年的同窗,一同切磋学问,相互照顾扶持;风嫠展书读,挑灯写文章;春来花丛温步,秋夜畅谈理想;关怀疾病,分享欢乐。点点滴滴都化作刻骨的相思,一点相思,万种柔情,从记忆的深处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三年后,祝父催英台回家。英台以随身佩带的玉蝴蝶扇坠作为信物暗托师母做媒。在离别的“十八相送”途中,英台一次次借景喻情,向山伯暗示自己为女子,但山伯依然懵然不解,后经师母点破才恍然大悟。山伯兴冲冲赶往祝家求婚。但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上虞太守之子马文才了。山伯在凄楚悲愤中与英台“楼台相会”,满腔热情化作乌有,回家不久即郁闷而逝了。英台闻之,悲愤不已。结婚当日,向父亲提出要先到山伯墓前拜祭,否则宁死不上花轿。祝父无奈,只得应允。英台在墓前哭祭时,突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在狂风暴雨中,坟墓豁裂。英台纵身跃入,墓包徐徐合拢。过后,风雨顿息,阳光灿烂,山伯英台化作一对彩蝶飞舞而出,他们的爱情在历经风雨过后获得了自由和再生。

“梁祝”故事最早见于一千四百多年前南朝的《金镂子》,以后初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晚唐张读《宣室志》、宋代李茂诚《义忠王庙记》、明代冯梦龙《古

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入话、清代吴景樯《祝英台小传》等都有较详记述。元代白仁甫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杂剧,后来我国绝大多数剧种均移植上演,是传统戏剧的保留节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著名作曲家陈钢将《梁祝》谱写成小提琴协奏曲,使《梁祝》走上了国际舞台

梁祝传说图片

。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时,将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介绍给各国记者,称之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此《梁祝》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其影响之大堪称中国民间故事之最。

千百年来,《梁祝》故事经过了历代作家和民众的不断修改和再创造,虽然“异文”很多,但其母本早已定型:“乔装求学”、“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哭坟化蝶”等主要的情节始终未变。不同版本的故事只在首尾情节、发生地点及时代背景上有些变化,其歌颂自由爱情的主题亘古未变。据不完全统计,梁祝读书处在全国有5处、梁祝墓有9处,在宁波鄞县还有1处梁祝庙。人们都愿意相信美好的传说曾经发生在自己的家乡。

最早将“梁祝”故事与万松书院结上关系的是创作于明末清初的《同窗记》中,是寓居杭州的著名剧作家李渔所创作的。李渔在他的作品中处处突现出鲜明的杭州地域特色,如梁祝分别从家乡(会稽、上虞)渡钱江在草桥门偶遇而义结金兰;在当时杭州最著名的书院——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年后,分别时,沿着长长的凤凰山古道送别。作者把固有的书院、山川、草桥、长亭等都编织在故事当中,增添了故事的说服力和渲染力。所以,近代的许多电影、电视都是根据这个版本进行改编的。

美丽的传说使肃穆的书院有了人情的温馨,书院使虚无的故事有了真实的背景。2002年重建万松书院时,策划者意识到梁祝传说与书院文化的结合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但若把握不好又会使两者相互侵扰,造成景区建设的定位失误。因此初期的规划中,“如何使梁祝故事不着痕迹地融入到景区建设中去”被列为建设的首要课题。在多次召集有关方面专家座谈论证后,决策者认为要做好这篇文章首先要掌握“度”,即:万松书院即要体现古代书院教育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又要充分利用梁祝故事这一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化遗产。但两者有主次、虚实之分。书院的文章要做实做足,“梁祝”传说则尽量虚化淡化,从而使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