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屏南古廊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5:22:51 字数作文
屏南古廊桥字数作文

篇一:王向坤【佩西先研】探寻廊桥之福建屏南

【佩西先研】探寻廊桥之福建屏南

作者:王向坤

1 综述

中国的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回溯两千多年历史长河,廊桥兴起于秦汉,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没落于近代。在中国,每一座古廊桥都承载了许多重要角色:它们是休憩场所、是祭祀宗庙,是交易市场、是娱乐平台,是地标建筑、是精神家园,是团结乡民的纽带,是传播文化的长廊。在中国百姓心目中,廊桥不仅是公共建筑,更是文化图腾。

位于闽东的屏南县,是中国木拱廊桥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据调查资料显示,全国现存木拱廊桥尚有100多座,主要分布在闽东北和浙西南地区的寿宁、屏南、周宁、蕉城、福安、古田、松溪、政和、泰顺、庆元、丽水、景宁等县、市(区)。据《屏南县志》(江志)记载,历史上屏南境内的木拱廊桥有30多座,境内现存的木拱廊桥还有13座,是全国现存木拱廊桥数量较多的县份之一。

屏南的木拱廊桥不但有着丰富的桥文化,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型别致、功能多样的廊式结构,无愧是地方文化传承的活化石,述说着屏南的开发史。

屏南的木拱廊桥最早的始建于宋代,其余分别始建于元代、明代和清代,现存的木拱廊桥都经过历代多次重建或重修,得以保存至今。据旧县志和有关村史、桥碑记载,始建于宋

代的有万安桥、千乘桥、龙井桥、百祥桥、广利桥;始建于元代的有广福桥;始建于明代和清代的有龙津桥、金造桥、清晏桥、惠风桥、溪里桥、樟口桥、迎风桥等七座。其中,万安桥、千乘桥、龙津桥、广福桥、广利桥等五座廊桥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 分布

屏南县域现存各类廊桥共有22座,其中木拱廊桥13座,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南区域,以及北部的白水洋及鸳鸯溪区域,中部区域相对较少,但质量和价值较高。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屏南古廊桥)

3 简介

3.1 万安桥

万安桥位于屏南县长桥村,是我国境内现存最长的贯木拱廊桥,始建于宋元佑六年,清乾隆七年(1743年)再次重建,桥长98.2米,宽4.7米,桥面距水面高8.5米,五墩六孔,不等跨,桥屋建37扇152柱,桥面以规格木板铺设,全桥巧夺天工、气魄雄伟,远望如长虹卧波。万安桥于199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3.2 千乘桥

棠口乡千乘桥位于棠口村水尾,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廊桥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秀才周大权等人再次募建。南北走向,全长62.7米,宽4.9米,桥面距水面高度9.7米。东有石阶40级,西有15级。一墩二孔,墩呈船形,为花岗岩石砌筑,墩尖端雕刻为鸡头形状。每孔跨度27.5米。桥屋有24间99柱,悬山飞檐翘角顶,桥中设神龛,祀五显灵官大帝。两边有条板椅,供行人憩息。两旁尚存档风板,以御风雨侵袭。

千乘桥若长虹卧波,雄伟秀丽,桥志铭中“架木凌空,上拟虹横百尺;临渊累石,下同鼎峙千秋”之句是该桥的最好写照。

3.3 龙津桥

龙津桥又名玉锁桥、溪尾桥,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垅村水尾。桥为东西走向,始建于清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董事张芳等募建,为本县至今保护尚好的折线型木拱廊桥之一。桥长33.5米,宽4.5米,单孔跨度23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2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木板横铺,上以卵石铺砌。桥屋建13开间56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东有碑记和夫人庙,神龛座南,祀五显大帝。

龙津桥现仍为当地的交通要道,每日人流络绎不绝。

3.4 广福桥

广福桥又名溪源桥,位于岭下村村北,东南—西北走向,据文字记载,该桥始建于元代元统元年(1333),清嘉庆十二年(1806)重修,解放后又经过三次维修,是屏南众多木拱桥中维护较好的一座木拱廊桥。桥长32.5米,宽4.8米,单孔跨度26米,桥面距水面高度10.5米。桥屋建11间48柱,双坡顶,屋中梁为重梁(双梁),以木梁代碑,有四根梁柱当碑柱,记载建桥过程及捐款人姓名。桥面于1995年铺水泥路,中设神龛,祀观音、五显灵官大帝。桥堍为毛石砌筑,桥两岸竹木葱茏,桥下碧波荡漾,风景秀丽。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篇二:屏南县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第一章 调查区旅游环境

(一)调查区位置、行政区划与归属

屏南县属内陆山区县,介于北纬26°44′~27°10′、东经118°41′~119°13′。东南与宁德市相连,东北与周宁县交界,北与政和县接壤,西北至西与建瓯县毗邻,西南至南与古田县相接,总面积1470.67km2,辖古峰镇、双溪镇、代溪镇、长桥镇、屏城乡、棠口乡、甘棠乡、熙岭乡、路下乡、寿山乡和岭下乡。属福建省宁德市管理。

(二)交通状况

屏南县对外交通较为便捷,至福州170公里、至宁德100公里、至赛琪港135公里、至古田火车站95公里。其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交通便捷,203省道穿境而过,全县乡乡通柏油公路;自2007年底屏宁二级公路全面通车以来,在原来的交通方面得到了更大的提升;而2012年年底通车的宁武高速公路屏南高速公路连接线则更大程度上方便了屏南这个小山城与外界的交流,也把如斯美景带入更多人的眼眸。

(三)自然资源

屏南县地处鹫峰山脉中段,海拔高程多为700m~800m,其中最高峰东峰尖海拔1627m。区内地貌类型丰富,中山、低山、丘陵、盆地、湖泊等地貌都有发育。屏南县地处低纬度,属亚热带海洋性秀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3℃~18℃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水量1842.3mm。

屏南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以地质公园名闻遐迩。它分为白水洋、宜洋、双溪、水竹洋及棋盘顶5个景区,白水洋、宜洋为峡谷地貌景区,水竹洋为峰丛地貌景区,双溪为人文景区,还有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冰川期孑遗植物——水松林、南方独有的3 万亩中山草场、生态系统完整的甘棠中山泥碳湿地、康里原始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并覆盖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安桥”等一系列高品位旅游资源、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省级旅游度假区。

(四)人文资源

屏南被誉为“红旗不倒县”,留下许多革命文物,是开展红色之旅的好地方;屏南人文景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安桥、千乘桥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

福桥、广利桥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龙井桥、双溪陆氏宗祠,还有北岩寺、天宝寺、宝兴寺等十几座千年古刹,有13座完整石牌坊和一处石牌坊群,有许多古村落和徽派江南天井民居;有双溪等11个历史文化名村;历史人物有省历史文化名人甘国宝、勇斗权奸的国子监书库官张疆、明永乐大典编修黄童、为国捐躯的台湾千营守备薛文潮等;神话传说人物有东海龙王程惠泽、优虎女神江夫人、降妖女神姚三姑。丰富的人文积淀构成了屏南独特的山水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第二章 旅游资源开发和历史现状

(一) 旅游资源开发历史

解放前,上海动物园的鸳鸯池内就刻有“鸳鸯—产于鸳鸯之乡福建屏南宜洋”的字样。1957年,鸳鸯溪开始对外宣传。1979年改革开放后,以鸳鸯形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用以对台宣传,此时鸳鸯溪名气大增。1980年,屏南县政府开始筹备成立宜洋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1984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1986年成立屏南县旅游局。1991年3月,鸳鸯溪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1月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6月,被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同年9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屏南白水洋地质公园地区的火山岩地貌、平底基岩河床、宜洋火山机构、酸性火山岩岩石、柱状节理等是地质学、地史学、环境地质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解放前,园区内仅做过零星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20世纪70年代为该区开展系统的地质和矿产调查的工作时期。福建省区域地质测量队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对园区的地层时代、火山岩岩石、火山机构以及区域构造等做出了较为正确结论,为本地区的地质研究和这次公园的申报提供了大量翔实资料。

此外,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申报自然保护区,有关部门进行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为后来生态调查、动植物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配合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屏南县政府委托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自然、人文等各类景观资源的调查与研究,编写了总体规划,为本次地质公园提供了参考意见。

(二)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在宏观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都对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09年国务院提出要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将加快海峡西岸旅游发展上升为国家决策。福建省也出台了《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要将屏南白水洋作为规划中重点发展的景区,把包括屏南白水洋在内的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列为福建重点发展的十大生态精品旅游项目。并且在宁德出台的“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中要求重点发展“大白水洋旅游区”屏南县还专门制定了《屏南县“十二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些无疑是屏南旅游景区继续发展的动力和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基本实现了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品牌的目标。

第三章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屏南县旅游资源以自然资源为主,旅游资源共有7个主类,24个亚类,52个基本类型。详见(附表 屏南县旅游资源分类表)

第四章 旅游资源评价

(一)自然资源的评价

屏南县的自然资源总体呈优秀,集火山地质、火山构造、典型火山岩类、火山岩地貌、水体景观等地质遗迹于一体。并且有明显的区域划分,种类多,且保护度较好,各个部分与整体衔接性良好,部分资源呈现出极好的形象,尤其是白水洋和鸳鸯溪风景区为主的自然风光,把崇山峻岭之中水的美景集于一身,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山环水,水绕山,静态与动态合理协调,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水上乐园景观,堪称人间仙境,天下奇观。另外,还有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甘棠中山泥碳湿地、康里原始森林公园,构成了山高林密,溪涧纵横,气候温暖湿润,环境幽静秀美,生态系统完整,适宜各类野外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物种生存。

(二)人文资源的评价

屏南县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具有浓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屏南是遐尔闻名的“廊桥之乡”,境内现存古代廊桥56座,其中木拱廊桥13座,是全国现存

木拱廊桥最多的县份之一,万安桥是现存全国最长(98.2米)的木拱廊桥,千乘桥、龙井桥和溪坪桥还被载入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广福桥、广利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千乘桥、万安桥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屏南的四平戏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有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北路戏、平讲戏等丰富的剧种,被誉为“戏剧之乡”;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是清代名将甘国宝的出生地,甘国宝故乡习武之风盛行,屏南县也因此被誉为“武术之乡”。

(三)总体评价

屏南县旅游资源丰富,价值很高,特色显著,境内的自然景观除了集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福建省十大旅游品牌于一体的白水洋景区和鸳鸯溪景区以外,还有亟待开发的国家森林公园天星山、乌栏里原始森林等景区;人文景观有全国最长、历史最悠久的木拱廊桥,享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龙潭四平戏等。基本实现了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品牌的目标。但在开发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的不足,如旅游营销力度小,市场定位模糊虽然屏南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对营销有做一定的投入,但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宣传促销的手段、方法也很简单,且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无法形成整体宣传促销的合力;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旅游专业人才;景区内娱乐项目开发不足。综合来说可以得到以下观点:屏南县的旅游发展潜力空间巨大,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经营管理模式,想要突破“水”困局很艰难。

第五章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一)旅游资源保护建议

(1)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主要措施有:①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的原则;②在主要景点建设附属建筑物,如在高的山峰上修建亭台等;③对一些险要的地方要加修安全护拦;④注意对水面(湖泊、河流、泉、潭、池)的保护,避免或减少污染。

(2)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①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广大群众自觉保护文物,古迹;②以法保护文物古迹,如有破坏者,从严处理;③对于破损较轻的文物古迹要及时修缮,保护其原貌;④对于破坏严重,目前地表已不存在的重要的文物古迹,如文庙、广福桥等要拨专项资金进行重建,以恢复昔日的风貌。

(二)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1)发挥当地特色,开发拳头产品

屏南县旅游应定位为:使旅游业进一步成为屏南县优势产业、动力产业、富民产业、生态产业和支柱产业。以白水洋自然景观和木拱廊桥为主要代表,既要注重自然资源、又要注重历史文化资源,构筑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旅游精品。

①核心区一:生态休闲旅游区

以双溪镇宜洋、白水洋景区和鸳鸯溪景区、双溪古镇为屏南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区,突出观光、文化、休闲、娱乐、度假等主题,整合白水洋景区、鸳鸯溪峡谷,将其塑造成中国具有鲜明特色的峡谷奇观;整合双溪镇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省级文化名镇。

②核心区二:民俗文化旅游区

依托涤头村、涤下村等屏南县文化名村丰富且深厚的农耕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和饮食文化,挖掘甘国宝、黄童等名人文化旅游资源,加强重要古街、古民居、古祠堂修复建设,注重营造古村浓郁的文化氛围。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文化风貌;加强宣传,打造古村旅游品牌;并尽快整理申报材料,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形成中国知名的古村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③核心区三:古廊桥文化景观带

省道202沿线(双溪镇、古峰镇、棠口乡、长桥镇沿线)拥有屏南县最有代表性的古廊桥,是屏南古廊桥文化旅游带。可构建中国古廊桥主题公园,形成一条融建筑文化、民俗风情和历史古迹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学术交流、文化考察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带。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2)开发特色旅游

①特色饮食

屏南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各大菜系独特饮食风格。利用当地特产,像鸳鸯果、苦枝、老鼠干等,结合旅游目的地饮食消费文化,开发蕴涵屏南特色文化的饮食。可以把药膳作为特色菜品的龙头,注重药膳的食用、保健功效,做到观赏、使用、经济价值的统一。

②武术旅游

屏南自古盛行武术,历史渊源,素有“福建武术之称”。屏南传统武术门派众多,有单鞭罗汉拳、龙虎形拳等。可从建立武术培训基地,针对

篇三:闽东桥图

闽东石拱廊桥

周宁县泗桥乡赤岩村赤岩虹桥堪称是闽东石拱廊桥第一杰作,拱跨14.4米,建于清代1687年,后代两次重修。弧形的廊身,以及中央高耸的重檐歇山,非常优美。

金凯(色影无忌)

同处周宁县的纯池镇三门桥村三门桥,年代不详,上面的廊庙很新,当是最近才建的。这座桥最有意思的是它的选址,特意建在两溪汇合处,左中右三个方向都可以上桥,一座桥顶两座用,真想得出来。

金凯(色影无忌)

位于寿宁县清源乡三望洋村的三望洋桥(又名万春桥),恐怕是最小的石拱廊桥了。看上去好像是谁家的过道一样,其实这里原先是交通要道,周围商铺云集。这座老桥始建年代已经无法弄清,因破损严重,1963年廊屋重建,石拱依旧。参与重建的人在廊屋梁上写道:“古石桥并雨亭不知建自何年,……无从查考。现石桥乃旧雨亭重建,特此说明,不敢隐没前人之功。”

鳌城浪子(寿

宁在线)

屏南县熙岭乡龙潭里村回村桥又是一座不对称的廊桥,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原位于村内,1978年原样迁于现址。

(网络照片)

屏南县古峰镇古厦村花桥,建于清代1779年。中央神龛顶部屋檐下斗栱斜向交织成网状,形成所谓“网目斗栱”,是福建地方特有的作法。

金凯(色影无

忌)

屏南县棠口乡安溪村观音桥,建于清代。这座桥相对宽度很大,因为桥上整个建了一座庙,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能叫作廊桥,而要叫庙桥了。

金凯(色影无

忌)

屏南县长桥镇官洋村庵前桥,清代1851年重修,如今静静地躺卧在公路旁。桥上有一块石碑,上写:“庵前桥乃我村亘古及今之唯一名胜古迹,……凡我全村男女老幼都应遵守护桥禁约,保护好庵前桥不受任何破坏。”

宁德市蕉城区虎浿乡梅鹤村沉字桥是一座优雅的三孔石拱廊桥,原建于宋代,清代1778年重修。当地传说,当年朱熹曾路过此处,觉得此处泉有墨香,将来必出大儒,于是就在在建的廊屋梁上题词:“紫阳诗谶石堂名彰千古”。朱熹离开后,修桥木匠看到这一行字,以为是小孩涂鸦,想要将它刨去,哪想墨汁已沉入木心,只好作罢。于是大家就叫这座桥为沉字桥。数十年后,当地一孩童到此一游,见无下句,于是在旁边另一根梁上挥毫写下:“玄帝

位尊金厥寿永万年”。这个小孩叫做陈普,后来果然成为南宋一代名儒。

金凯(色影无忌)

蕉城区八都镇闽坑村岚翠桥是一座朴素而不失优雅的石拱廊桥,建于清代1880年。

(网络照片)

福鼎市管阳镇金钗溪村金朱桥,建于清代1733年,石拱跨径10米,以桥下金钗溪和当地大姓朱姓命名。

金凯(色影无

忌)

篇四:世界地质公园——白水洋 屏南县概况

世界地质公园——白水洋

屏南县概况

一、屏南县情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鹫峰山脉中段,东邻蕉城区,南与古田县交界,西接建瓯,北与周宁县接壤。公元1735年(清雍正13年)建县。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18o4l′~119 o3′,北纬26o4l′~27o10间,全境东西宽54公里,南北长50公里,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全县平均海拔830米,年平均气温15一17℃,年降雨量1300一185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天然大空调”美誉。

屏南县辖4镇7乡l 4 9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人口1 8.6

2万人,县域面积1472km,其中耕地面积21.15万亩,人均 耕

地面敝1.18亩;林地面积达151多万亩,森地覆盖率达76%,是福建省重点林区之一。屏南县境内河流纵横,雨量充沛,蕴藏着丰富的电力资源,装机容量达52万KW,目前已开发的达到32万KW,是全国农村电气化达标县之一。屏南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有旅游景点达500多处,其中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屏南鸳鸯溪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福建省十大旅游精品之一白水洋·鸳鸯溪、国家级森林公园—天星山森林公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坪戏,县境内现存的56座木拱古廊桥更是气象万千。屏南县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海外人口达3 0多万人。屏南县是叶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是老区县之一。屏南县物产众多,香菇、木耳、茶树菇等菌类繁多,锥粟、无核柿、水蜜桃、油柰等水果质量品优,高山无公害蔬菜得天独厚,“惠泽龙”、闽派黄酒、“健神灵芝保健品”、“粟香玉芽”高山云雾茶名扬中外。

二、自然条件

(一)地质结构

1、地形地貌

置穿县城地处鹫峰山脉中段白西北入境,在境内分三大支脉绵自盘旋,形成大小山峰300余座,千米以下的高峰265

座,地貌以中山为主。境内峰峦起伏,海拔差异较大,最高锈峰尖海拔1627米,最低处园坪村海拔250米。全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

中山分布广,大部分集中于西北、东部,占全县总面积的71.3%,海拔在800米以上,坡度35度以上,主要为火山岩、花岗岩、变质岩组成。沟谷极为发育,大部分为“V”型谷,少部分为“U”型谷。由于地形起伏大,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气温垂直变化明显。

低山占全县面积2 1.8%,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东部和东南部,中山外围的大溪流两旁,海拔500-800米,坡度25—35度,沟谷极为发育,一般为“V”型谷,在盆谷地段为“U”型谷,山间常盆谷发育,山坡上层较厚,多为红壤、黄壤,植被覆盖较好,大部分已开发利用。

丘陵占全县面积的3.3%,主要分布在长桥、棠口、古峰、屏城和甘棠等乡,海拔250~800米,地形为丘状起伏,坡度一。般小于25度,基石裸露小,风化层较厚,坡土层尤厚,多已开垦成旱地和水田。

山间盆地占全县面积3.6%,主要分布在中部河谷地带,其他地区从海拔500~1000米河谷均有分布。盆谷地面较为平坦,多为第四纪松散冲积物组成,土层厚,土壤肥沃,水势条件好,是境内水稻主要产区。

本项目地处古峰镇与棠口乡交接处,位于宝山路东侧,属丘陵低山地貌,原为山坡地,现已大部分开挖并平整,只有场地北侧征地红线处存在一道东西走向,高约6米的土质边坡尚未整平,其余之处地势平坦,场地地层主要为残积砂

3质粘性土,基底为燕山晚期花岗岩(r5)及其风化层。

2、岩土特征

根据福建省闽东工程勘察院对该地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钻探揭示,场地券土体依据其成因类型及工程性能分为4个大层和一个亚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粉质粘土①-IQ4a1:浅灰黄~浅灰色,软塑,局部流塑,稍湿~湿,含少量砂粒,干强度,韧性中等,切面较光滑,无摇振反应,本层场地内仅分布于ZKl6一个孔,厚

度4.40m。

(2)残积砂质粘性土①Qel:褐红色,硬塑,顶部局部呈可塑状,稍湿~湿,原岩结构模糊,岩芯呈砂土状,干中度,韧性一般,切面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遇水易软化,含石英粗砂及铁锰质氧化物,大于2mm的颗粒含量约占5—1 0%,母岩为花岗岩,本层场地内各孔均有揭示,厚度2.60-5.50m。

3 (3)全风化花岗岩②r5:褐红色,局部灰黄色,原岩结

构尚’可见,岩芯呈砂土状,岩体风化强烈,除石英外,长石等矿物大部分已风化为土状,遇水易软化、崩冲,本层场地内各孔均有揭示,厚度6.20-9.65m。屋面埋深3.55-7.OOm。

3 (4)强风化花岗岩③r5:褐红色,灰黄、灰褐色,原岩

结构清晰,岩芯呈砂土状,岩体风化强烈,含大量石英粗粒以及少量铁锰质氧化物,遇水易崩解,手捏易散。本层场地因各孔均有揭示,厚度为1.55-9.90m。屋面埋深10.80-14.10m。

3 (5)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④r5:灰黄,褐黄色,原岩结

构清晰,岩芯呈碎块状,小碎石状,炭体风化强烈,含铁锰质氧化物,碎块锤击声哑,锤击易碎;岩体坚硬程度等级为软岩。完整程度等级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经,本层场地内各孔均有揭示,厚度2.20-6.80m,未揭穿。屋面埋深14.05~18.00m。

(二)气候、水文条件

1、气候

屏南县地处低纬度,并受海洋影响较大,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素有“天然大空调”之美誉。

(1)气温

年平均气温14℃~17℃之间,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3.50℃,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6.7℃,极端最高气温36.8℃,极端最低气温-5.1℃。

(2)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1542.3mm,最大年降水量1842.3mm,最小降水量13023mm,最大日降水量197.8mm。一年中,降水变化量

两峰两谷型。1—5月递增,6~7月剧减,8~9月略增,10月以后复锐减。一年中,5~6月份降水量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10月至翌年2月份是全年雨量最少的季节,仅占全年降水的16%一18%。

(3)日照

全年日照可照时数,平年4423.7小时,闰年4434.9小时。但由于受多云雨等因素的影响,年均实有日照时数只有1 6 70.1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38%。各月日照时数以7月份最多,达224.6小时,2月份最小,只有89.5小时,日照时数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1971年为1998.1小时,最小的1985年只有145 1.6小时。

(4)风

各季风随着季节变化而转换。全年主导风为东北风,频率为12%。其次为东风,频率为9%。东南偏南风、西北风,西北偏西风、西北偏北风出现机会很少,频率约为1%。年平均风速为2.0米/秒,一年中,风速分布呈两峰谷形,以7—8月平均风速2.1米/秒为最大,12月份及1月份平均风速1.8米/秒为.最小,一年中大风日数量的是7-8月。

(5)雾

全年平均雾E/70.5-82.6天。一年中,以春季雾日最多,2-5月份每月平均在8天左右,夏季次之,秋冬为少。

(6)霜、雪

初霜日期一般出现在11月下旬,终霜日期一般在2-3月份。无霜期平均在260天左右。历年平均降雪日数在5天左右,最多年份达14天,近几年几乎未出现降雪。

2、水文

屏南县降水充沛,水资源丰富,据1985年屏南县水文部门测量,水资源总量为17.5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4.4亿立方米,占82%,地下水3.14亿立方米,占18%,平均每平方米公里水量119万立方米。

境内大小溪流186条,分属霍童溪和古田溪两大水系。其中主要溪流有7条,属霍童溪水系的有棠口溪、金造溪、白玉溪、后垄溪、代溪,流域面积1340平方公里;属古田溪水系为有长桥溪、柏源溪,流域面积405平方公里。本项目用地处在金造溪

上游。

县内溪流河床坡降大,源短流急,属于暴涨暴落的山区性河流,通常每年5-6月溪流水位最高,11月至翌年2月水位最低。

3、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埋藏情况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风化层中的孔隙水,其富水性一般,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及侧向地下水的补给,向低洼处经流排泄。地下水位受季节、降雨影响较大,地下水位变化幅度一般为1.0一1.5米左右。

(2)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本地区气候为湿润区,地下水含水层以相对弱透水层为主,渗透性为B类,环境类型为II类。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不具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以及钢结构皆不具腐蚀性。

篇五:福建廊桥的形态与文化研究.pdf

08

民居与传统建筑研究 Research on Vernacular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2.6

福建廊桥的形态与文化研究

戴志坚

摘要 福建廊桥尤其木拱廊桥造型美观、结

*

KEY WORDS The Covered bridge; the Wooden arched covered bridge; Morphology, Culture; Research

Research on the morphology and culture of Fujian covered bridges

Dai Zhijian

构科学,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重要的文物

价值。从福建廊桥的结构、功能入手,分析

平梁木廊桥、八字撑木廊桥、木拱廊桥、石

拱廊桥的类型特征,总结廊桥丰富的文化内

涵,提出福建廊桥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关键词 廊桥;木拱廊桥;形态;文化;研 究

ABSTRACT The Fujian covered bridges, especially the wooden arched covered bridges, are beautiful with scientific

structures. They have distinctive local features and important cultural valu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al typology of the flat beam covered bridges, the Chinese-Eight-type tie covered bridges, the wooden arched covered bridges and the stone arched covered bridges through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It summarizes the abundant cultural values of the covered bridges, and suggests the future research content and orientation.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 50808081。

中图分类号 TU-8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000-0232.2012.06.008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2)06-0008-05

作者简介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教授(厦门,361005)

廊桥是在桥面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福

建的古廊桥大致分布在闽东、闽北、闽西山 区,闽中山区也有少量遗存。它们以古朴而 又奇特的造型、实用而又科学的结构、典雅 而又细腻的风格,表现出福建先民的文化观、 审美观和高超造桥技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 色和重要的文物价值。

1 福建廊桥的自然环境特征

建筑文化是固有历史文化的沉积和自然

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气候条件、地

理条件、地方建筑材料、地方建筑工艺对廊

桥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很大。

福建在我国大陆东部地区和沿海各省中 木质中又含杉脑可防虫蛀,还有较好的透气

素有“东南山国”和“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性,是理想的建筑材料,在廊桥中应用极为

境内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溪流纵横。为了 广泛。福建的石桥建造在闽南沿海一带技术

让行人畅通无阻,古代的能工巧匠因地制宜 突出,如宋代建造的泉州洛阳桥(万安桥)、

建造了各种形式的桥梁,其中就有按传统技 晋江安平桥(五里桥)、漳州江东桥(虎渡桥)

艺建造的廊桥。在桥面上加盖长廊或建屋、亭, 均蜚声海内外。但与木材相比,石材虽然抗

既可以保护木桥,又美化了桥梁本身,还为 压性强、经久耐用,却难以加工、难以运输,

行人提供了落脚歇息的场所,体现了形式与 造桥成本较高。在盛产木材的山区,采用木

功能的统一。 材作为廊桥的主要建材,既省工又省时,既

福建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下降, 海拔 方便又经济。于是,造型美观、结构科学的

200m 以上的山地丘陵约占 85%,宜林地约 廊桥便在多山多水多险阻的闽东、闽北、闽

占土地面积的 74%,森林覆盖率达 63.1%。 西等地山区应运而生。

杉木是福建亚热带针叶树的主要树种,因其

树干直,重量轻,易于加工,结构性能好, 2 福建廊桥的类型与结构形式

3 连城县永隆桥

1 连城县云龙桥 2 连城县玉沙桥

治三年,公元1490年)

2012.6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Research on Vernacular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09

4 我国建造最早的木平廊桥——建瓯市值庆桥(明弘 5 浦城县镇安桥(2009年9月毁于火灾) 6 松溪县五福桥(中国最长的木平梁廊桥)

八字撑木廊桥是平梁木廊桥的变异形式。 它没有采用在两侧的桥墩之上用层层杉木架 构成伸臂,而是用一排圆木成角度斜撑在两 侧的块石桥台和粗大杉木横梁之间。增加斜 撑后,桥的横梁中加了两个支点,从而增强 木廊桥跨中的受力和稳定,可以减少粗大木 材的使用量。其优点是受力比较合理,但因 这种形式的廊桥只适用于跨度不太大的溪流, 采用不是很广泛。典型的八字撑木廊桥如屏 南县的漈川桥。

(3)木拱廊桥

木拱廊桥也称叠梁式风雨桥、虹梁式廊 桥。近年来,研究虹桥结构的专家还用“贯 木拱桥”、“编木拱桥”来命名木拱廊桥的 下部结构。木拱廊桥的结构形似北宋著名画 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 虹桥是人们对发明于宋代的横跨汴河的许多 木拱桥的泛称。这种大跨度的木拱桥结构特 殊而又巧妙,为中国所独有。过去人们以为, 这种彩虹般美丽的桥,至明代以后就已经消 失了。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文物工作

者和桥梁专家在闽浙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发现 了保存完好的虹桥式样的木拱廊桥,才确认 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在民间并未 失传,而且造桥工艺有所创新。与虹桥相比, 闽浙木拱廊桥的桥拱技术已从绑扎结构发展 为榫卯结构,而且木拱桥上建有桥屋,有的 桥屋又发展为精美的楼阁。正因为如此,闽 浙木拱廊桥近年来颇受建筑界、文物界专家 学者的青睐,被誉为“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 具有“活化石的价值”。

下面以屏南县的金造桥为例解剖木拱廊 桥中最普遍的一种结构类型。金造桥的拱架 部分由三个系统组成。第一系统为 3 根长圆木, 纵连成八字形拱架(俗称“三节苗”,顶部的 水平拱木称“平苗”),共并列 9 组。第二 系统为 5 根稍短的圆木,纵连成五折边形拱 架(俗称“五节苗”), 并列 8 组,与三节 苗相互穿插。但五节苗平苗通过横木改为 9 根, 与三节苗平苗对齐。在拱架的转折处都置 1 根横贯全桥的枋木(俗称“牛头”),拱木的 端部与牛头相扣,使拱架相互联系成为整体。 三节苗、五节苗的平苗与牛头用燕尾榫卯接, 在结构上相当于梁的作用。拱架两端在桥台外 壁各立一竖式木排架,木排架上下端也用牛 头卯接。在三节苗牛头、五节苗下牛头和端 竖排架之间置 2 组“X”形撑木(俗称“剪刀苗”),

以避免桥拱产生侧移。第三系统为桥面系统, 木纵梁两端各为 9 根,一端顶住竖排架上横梁, 另一端与五节苗的上牛头卯接,并与五节苗的 平苗一起,组成一个从左岸到右岸联通顶紧 的水平支撑。在五节苗的中间横梁上,设立 3

根短柱组成的小排架,支撑桥面系统木纵梁。 桥面系统之上铺横板,横板之上铺 9 根半边

2.1 福建廊桥的类型

廊桥,上廊下桥。如果从廊桥下部的结 构来区分,福建廊桥大致可分为平梁木廊桥、 八字撑木廊桥、木拱廊桥和石拱廊桥四种类 型。

(1)平梁木廊桥

平梁木廊桥包括简支木梁桥和伸臂式木 梁桥等廊桥。梁桥以桥墩作水平距离承托, 然后架木梁并平铺桥面。伸臂式木梁桥以圆 木或方木纵横相迭,从两岸层层向河心出挑, 待两头相距五六米时,再以梁搭接。

福建的平梁木廊桥主要分布在闽西、闽 北、闽东及闽中山区,单跨到多跨不等。梁木 直接搭建在两岸的块石桥台或河流中间用块 石或条石叠砌的桥墩上。如果跨度较大,便 在两侧桥台或桥墩之上用 2~5 行的粗大杉木 架构成伸臂,以增加桥的承受能力。平梁木 廊桥造价低,易施工,但桥面荷载不如拱桥大, 且怕山洪冲刷。典型的平梁木廊桥如连城县 的永隆桥、云龙桥和玉沙桥。

(2)八字撑木廊桥

7 南平市延平区八字桥(2011年6月毁于水灾)

8 屏南县漈川桥

10

民居与传统建筑研究 Research on Vernacular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2.6

9 屏南县万安桥(中国最长的木拱廊桥)

10 屏南县千乘桥

圆木,然后在上面铺桥面板,做廊屋。

木拱廊桥的拱架结构还有三节苗对三节 苗、三节苗对四节苗等不同结构制式,三节 苗的数量可以 7~11 组不等,因桥而异,也有 因师傅木作而异。各桥的做法虽有差异,但 结构原理是相同的,由大小均匀的巨大圆木 纵横相置、交叉搭置、互相承托、逐节伸展, 形成完整的木架式主拱骨架的建造特点是一 致的。木拱廊桥能最大限度地解决桥的跨度 问题,通常建在河床宽大、水深流急之处。 由于结构的特殊,木拱桥受到向上的反弹力, 很容易失稳遭到破坏。因此桥面上一般都加 盖廊屋,这样可以增加桥身的重量,增强木 拱桥的稳定性。

木拱廊桥在中国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 高,如今在我国能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全国 现存的木拱廊桥只有 118 座,主要分布在福 建、浙江两省交界处,即在闽东的寿宁、屏南、 周宁、古田、福安、柘荣、福鼎、霞浦、闽侯、 闽清、晋安,闽北的政和、建瓯、延平、顺昌、

武夷山以及德化和浙南的庆元、景宁、泰顺、 青田一带,其中宁德市有 50 多座。福建现存 最早、最长的木拱廊桥,为始建于北宋元祐 五年(1090 年)、长 98.2m 的屏南万安桥; 单孔跨度最大为 37.6m 的寿宁鸾峰桥。2006 年 5 月,闽东北廊桥(包括屏南县的万安桥、 千乘桥、百祥桥,寿宁县的鸾峰桥、杨梅州桥、 飞云桥、升平桥、仙宫桥、登云桥 , 柘荣县的 东源桥,古田县的田地桥,武夷山市的余庆桥)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石拱廊桥

石拱廊桥是福建历史最为悠久的廊桥。石 拱桥虽然没有防腐要求,但出于为行人遮风挡 雨的需要,也有不少建了木构桥屋,从而使其 功能得到延伸。石拱廊桥大多建在河床窄小之 处或小溪之上,用块石或条石砌筑成拱券状, 也有的先用石头叠砌成船形或半船形的桥墩, 再在石墩上砌筑桥拱。多为单孔,也有双孔 或多孔。虽然石拱廊桥的建桥工艺不如木拱 廊桥高超,但它比木拱廊桥更耐风雨侵袭和

洪水冲击,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分布范围 最广。现存的石拱廊桥中,有的建造水平较高, 地方特色鲜明,如政和县的坂头花桥和永安 市的会清桥。 2.2 廊桥上部结构

我们姑且把廊桥上部的廊、屋、亭统称 为桥屋。福建廊桥的桥屋以木材为主要构架, 最主要的建筑特色是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体 系联成整体。梁架结构多为九檩四柱,五架 抬梁式。桥屋正中是一条长廊式通道,两侧 设置木护栏,沿着栏杆大多设木坐凳,由栏杆、 坐凳连结着柱廊,巧妙地将其使用功能和结 构功能结合起来。桥面用木板铺就,或用砖、 石铺砌。为保护桥梁结构和桥面免受风吹雨 打和烈日暴晒,桥身的外缘鳞叠铺钉木板(俗 称风雨板)。有的廊桥的风雨板用油漆漆成 红色或其他颜色,这既是防腐处理的重要措 施,也是廊桥装饰的传统手法。为了让桥屋 内通风、采光和行人观赏风景,有的上层风 雨板开启了形状各异的小窗,有圆形、方形、

11 政和县坂头花桥

12 万安桥下梁架结构

13 万安桥上梁架结构

2012.6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Research on Vernacular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11

14 寿宁县杨梅溪桥 15 古田县田地桥

16 政和县洋后桥

扇形、六边形、心形、桃形、瓶形等。屋面 施方椽、望板,铺小青瓦。屋顶以双坡式居多, 曲线的屋脊形成柔和的凹凸面,显得轻盈活 泼。有的在桥屋中间和两端高架起悬山式或 重檐歇山式的楼亭,有的桥屋还建有牌楼式 的桥门。如连城云龙桥为 5 墩 6 孔木伸臂廊桥,桥屋穿榫连接,不用栓钉。桥屋施藻井,中间 升起歇山阁楼顶,旁边又突起一座飞檐翘角 的三层六角攒尖顶阁楼,两端是牌楼式桥门, 斗拱高叠,气势不凡。

3 廊桥的文化内涵

廊桥,也称屋桥、厝桥。有些地方根据 廊桥的作用,称之为风雨桥、风水桥或福桥; 有的地方根据廊桥的外形,称之为蜈蚣桥、 虾蛄桥、鹊巢桥;也有的地方因为桥屋的装 饰华丽,称之为花桥。对廊桥的称呼虽然不同, 但它们所起的作用却基本一致。廊桥不仅是 交通设施,还具有社交、标志、观赏、祭祀 等多种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方面的功能, 有着丰富的内涵。

组织交通、遮日避雨是廊桥最主要的功 能。福建山区山高林密,谷深涧险,交通极 为不便,修桥铺路自古就是当地先民在同大 自然搏斗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屏南千乘桥的 《千乘桥志》碑文曰:“棠溪有桥,颜曰千乘, 双峰其对峙也,双涧其汇流也。虽居僻壤,而 北抵县城,南通省郡,实往来之通衢。”建造 桥梁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千百年来,一座座廊 桥如长龙越溪跨涧,连接着深山古道,方便了 乡民之间的交往,沟通了山区与外界的交流。 福建的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雨水多日照强。尤其是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 山区,村落分散,人烟稀少,道路崎岖难行。 在桥上加盖廊屋,在廊屋内设置固定坐凳, 让过往行人有了遮风躲雨、避暑乘凉的地方。

廊桥真是一种人性化的建筑。

廊桥为群众提供了重要的交往和娱乐空 间。地处交通要道或村落附近的廊桥,常常 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去处和信息交流的空间。 有的在此摆摊设店,有的在此谈古论今,有的 在此唱歌下棋,有的在此谈情说爱,有的地 方还在规模较大的桥屋里铺台演戏。廊桥也 是人们举行各种民俗活动的场所,每逢节假 日,总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如政和、屏南、 福安等地,有端午节举行走桥活动的习俗,既 祭桥神,又纪念屈原。每年正月十四、十五, 连城县罗坊乡的乡民云集在云龙桥前走古事,

场面十分刺激。每年中秋节,建瓯县步月桥 附近的村民都到桥上观灯赏月,家家户户往 桥屋挂灯笼,寄托风调雨顺、一家平安的企盼。

廊桥的外部造型极具特色,有着强烈的标 志功能。在堪舆风水说盛行的古代,人们认 为流水会带走财气,必须紧锁水口,以聚财源、 利文运、兴村旺族。处理水口的办法有多种, 可以造桥、修庙、建塔、植树、立牌坊等。 桥能锁水,自然是村落水口建筑的首选。因 此廊桥多建造在村落的水口处,即村口;如 果一个村庄建两座廊桥,一般是村口和村尾 各建一座。实际上,廊桥所起的作用不仅仅 是满足人们保瑞避邪的心理需求,而且界定 了村落内外的空间界限,丰富了村落的景观, 成为一种重要的景观和地标。如连城永隆桥 位于壁洲村的水口,过桥约百步是宫殿式的 天后宫和宝塔式的文昌阁。3 座古建筑连成一 体,屋顶飞檐翘角,高度错落有致,加上连 绵起伏的青山与潺潺的流水衬托,一个优美 壮观又不失乡土风情的水口景观令人难忘。

廊桥的设计精巧,是桥梁和廊、屋、亭的 巧妙结合,具有极大的观赏功能。它长期屹立 在青山碧水之中,已成为点缀、美化大自然 的一部分。清朝的周亮工在《闽小记》赞美它: “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 无处不堪图画。”古代匠师不但赋予廊桥独

特美观的外型,有的还在桥屋顶部制作精美 的藻井,在桥屋内进行彩绘、雕刻等装饰, 在桥两边建起门楼、碑亭、牌坊等附属建筑 物,使它们更为婀娜多姿。历代的文人墨客 则为廊桥留下韵味无穷的楹联、诗文、碑刻, 使桥梁成为一座完美的建筑艺术品。远望廊 桥轻灵秀美的造型,与山光水色融为一体, 更觉景色迷人;近观廊桥精细的雕刻、精美 的彩画、优美的楹联,令人流连忘返;就是 人在桥中,凭栏眺望桥外绿树葱茏、屋宇参差、 炊烟袅袅的田园风光,同样充满着诗情画意。 如松溪县五福桥的舟形桥墩分水尖上雕有鸟 首,桥屋中间升起一座飞檐翘角的四角歇山顶 桥亭,桥两端建有牌坊式石砌拱门,上面有 形态逼真的八仙人物泥塑和色彩鲜艳的植物 图案。桥屋的梁枋、斗拱上绘着 700 多幅彩画, 有历史故事,有神话故事,还有山水花鸟画, 犹如五彩缤纷的画廊。

桥与庙的紧密结合也是廊桥的一大特色。 福建人的宗教信仰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儒、 释、道共存,民间信仰更是盛行。福建的廊 桥大部分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神龛多设在 桥屋当中,也有的偏居在桥屋的一旁,或设 在廊桥的楼阁上。有的廊桥周边还建有寺庙, 使宗教文化的氛围更加浓烈。祭祀的对象有 人们熟知的观音菩萨、真武大帝、五显大帝、 文昌君、关公等,也有地方崇拜的临水夫人、 林公大王、马仙姑、吴三公、齐天大圣等, 让人觉得扑朔迷离,神秘莫测。如坂头花桥 的桥屋西侧及两端设有 9 个神龛,观音大士、 魏虞真仙、许马将军、林公大王、福德正神、 真武大帝、天王菩萨、通天圣母等各路神仙 居于一桥,桥屋的一端供奉该桥创建者陈桓、 陈文礼,桥中间还建有三层阁楼,供奉着文 昌君和魁星,堪称宗教文化的展览馆。

4 福建廊桥研究的内容

12

民居与传统建筑研究 Research on Vernacular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2.6

4.1 廊桥的基础资料研究

现存的福建廊桥历史最久的可追溯到北

月 1 日,以宁德市屏南县、寿宁县为主申报 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正式列入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但坦率地说,目前廊桥保护与管理的 研究相对薄弱,具体牵扯

面的信息,这也是中国廊桥最为吸引人之处。 地域族群的习俗、信仰、审美观,是地域文化 形成的人文因素。在深入调查了大量廊桥单体 之后,我们应当加强对廊桥文化内涵的研究, 结合地理、历史、

宋。它们历尽沧桑,经过历代的重建、重修和 维修,得以保存下来,今天正作为中华民族 的文化遗产展示着昔日的辉煌。但是,却有 更多的古廊桥因为山洪爆发和人为失火而毁 于一旦,因为修公路、修水库等原因而荡然 无存,因为古道湮灭、使用价值退化、建筑 构件被盗而残破不堪,有的则被改建得面目 全非,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古朴和秀丽。总之,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古廊桥无法得到持续的、 定期的、全面的保护,它们已经或正在老去、 逝去。以发掘的木拱廊桥数量最多的寿宁县 为例,该县现存木拱廊桥 19 座,而 1949 年

至 1999 年间,已毁掉的木拱廊桥有 20 余座。 短短 50 年中,已毁的木拱廊桥竟然超过现存 的木拱廊桥总数。因此,进行廊桥基础资料 的调查研究显得非常紧迫。这方面的研究主 要是对廊桥的分布地点、形式、外观、长度、 建筑材料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这是一切廊 桥研究的基础。

这方面的工作要属宁德市做得最好,基 础资料最完整。他们编印了《闽东虹桥实录》, 多方位介绍了闽东现存的木拱廊桥以及其它 类型的木石桥梁。他们还申请国家课题

,成

立《宁德市虹梁式木构廊桥考古调查与研究》 课题组,并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报告。寿宁县、 屏南县分别承办了第二届、第三届中国廊桥 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今后后续研究打下坚实 的基础。

4.2

廊桥的力学、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古廊桥结构形式实用而又科学。在各类廊

桥中,学术界最感兴趣、争议最为激烈的当属 木拱廊桥。闽浙木拱廊桥被认为是中国在世 界桥梁史上的独特创造,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但随着交通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廊桥正逐 渐丧失了交通主干的地位,成为历史文物。 如今,继承和保护好这笔人类建筑文化中丰 厚遗产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到了我们的肩上。 加强对廊桥尤其是木拱廊桥的力学性能、结 构使用方面的研究,加强对廊桥防火、防腐、 防风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其重 要文物价值和科技内涵,也是保护和传承廊 桥建筑文化精华的关键。

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2009 年 10

到研究队伍、实验 设备、经费投入、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如 2006 年 6 月百祥桥( 国保)、

2009 年 9

月浦城镇安桥(省保)、2011 年 5 月余庆桥(国 保)均毁于火,2010 年 6 月南平八字桥(省保) 毁于 水,令人扼腕长叹。

4.3

廊桥的建造工匠、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近百年,砖石和混凝土材料逐渐取代木 材而成为建筑物的主要材料,懂得木结构技 艺的师傅越来越少,师徒制的传承受到大工 业车间生产和现代教育的挑战。随着老一辈 匠师的去世,后人很难依靠书本或想象来延 续木工技艺和造桥技艺。因此,在传统建筑 的研究中,地方工匠的派别和传承是一个较 新的研究方向,并具有紧迫性。

建筑营造中地方材料和工匠技艺的运用, 是廊桥文化形成的建筑因素。从目前掌握的 资料看,闽

浙木拱廊桥绝大多数出自福建匠 师之手。如周宁县礼门乡秀坑村张姓、寿宁 县坑底乡小东村徐、郑两姓、屏南县长桥镇 黄姓、屏南县黛溪镇忠洋村韦姓等建桥世家, 技术过硬,技艺世代相传。但随着时光

的流逝, 健在的造桥匠师越来越少,廊桥的建造面临着后继乏人和无桥可造的窘境。因此,为建 桥工匠树碑立传、抢救濒临失传的施工工艺、 收集整理建桥时签订的合同等工作就显得尤 其重要。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者,都应该 留意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所幸这方面工作正引起有关部门和有识 之士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 宁德市尤其是技艺核心传承区的屏南、寿宁、 周宁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通过木拱桥 传统营造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使这项技艺 重获生机,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4.4 廊桥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俗活动等 方面的研究

建造廊桥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跨水或 者越谷的交通,为行人来往提供方便,这是毫 无疑义的。问题在于其它形态的桥梁一般只有 交通功能,廊桥却不一样,它具有丰富的历史 文化、人文典故、宗教信仰、民俗活动等方

社会、文化、风俗等方面, 探讨它们与廊桥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深 化廊桥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始,尤其是寿宁县 文化馆收集到大量的原始文史资料。

2003 年

屏南县编印《屏南古代桥梁》,2008 年寿宁 县编辑出版《廊桥流韵》,2009 政和县编印 《政和廊桥》,均全面介绍了本县古廊桥及 有关文史资料,展示了廊桥文化的魅力。今 后,还有待于人文学科等专家学者共同参与, 使廊桥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本文即将完稿之际,得到一个振奋人心 的消息:闽浙的 22 座木拱廊桥由福建省的寿 宁县、周宁县、屏南县、政和县与浙江省的 泰顺县、景宁县、庆元县捆绑申遗,已进入《中 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

名单》。激动之后,更觉 任重道远。接下来,必须加强对木拱廊桥的研 究、保护和管理。制定完善廊桥保护管理规划、 筹措资金抢修即将倒塌的廊桥、改善廊桥的 周边环境、拆除违章建筑等等,这些都是刻 不容缓的事情。总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有效管理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性问题。 希望也相

信,在各级政府、文物部门和各方面 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福建廊桥能够得到成功的 保护和合理的开发,能够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图片来源

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参考文献

[1] 戴志坚.中国廊桥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 [2] 万幼楠.桥·牌坊 [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 版社,1996.

[3] 连德仁主编.寿宁文物 [M].福州:海潮摄影艺 术出版社,2002.

[4] 政协屏南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屏南古代 桥梁 [M]

.内部刊物,2003. [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 员会编

.闽东虹桥实录 [M].内部刊物,2003. [6]

苏旭东:闽浙木拱桥三种结构制式的比较 [A],

第四届中国廊桥学术 (庆元)研讨会论文集 [C]. 2011 .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