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3:27:35 作文素材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

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 ”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二、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译文: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三、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课改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 竹 柏 影 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四、2006年山西省(实验区)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洒问青天( ) ...

(2)念无与为乐者( )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译文: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我/欲乘风归去 D.相与/步于中庭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五、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念无与为乐者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18.翻译句子。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六、2007年浙江衢州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

(2)怀民亦未寝 ( )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七、2007年山东省枣庄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八、2007年山东省淄博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

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记承天寺夜游改写作文)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译文: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十、2007年德州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 户 ②怀民亦未寝 寝 ..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一、2007年荆州市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篇二:记承天寺夜游 张秀珍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设计人:张秀珍 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科领域: 语文 授课时长: 一课时 工作单位:枣强二中

教学内容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

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刻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教学目标设计:

1、 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 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感受优美的意境。 3、 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突破:

1、 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 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感受优美的意境。 3、 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双主”教学法,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老师的引导

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

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 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 学生活动: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师补充并导入: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直到夜郎西”,这 些 诗 句 表 达了作 者 怀 乡、伤 己、念 友 之 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别样的心境。

设计意图:初二的同学经过七年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很多诗句,特别是关于月亮的诗句,更是耳熟能详,以月亮的诗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想像和记忆,便于导入新课。 二、有关作者与写作背景

教师活动:出示幻灯片,简介苏轼资料。

苏轼:( 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 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黄州贬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 “很坦然”,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学生活动:讨论所了解的关于苏轼的故事或传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幻灯片展示中进一步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这样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题。学生讨论苏轼的故事和传说,补充了教师幻灯片资料的不足,也体现了学生的互动交流。

三、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播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 门

⑵欣然起行 高兴地样子 ⑶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 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学生活动:

1、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2、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朗读后,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们根据注解和小组合作探究,更清楚的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翻译,通过朗读这一手段,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四、研读及赏析。

教师活动:

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

3、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 谈谈自己的想法。

4、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学生活动:分小组读课文,讨论上面问题并明确

1、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明确: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4、明确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设计意图:第四环节的设计是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通过这些不同角度、不 同层次的问题的提出和同学们讨论集思广益,同学们在问题中学,在讨论中深入,在总结中提高。进而对本文有更高更好的赏析水平。

五、拓展延伸

教师小结: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

学生活动:学生用5分钟左右进展开讨论,然后在书面上起草,10分钟以后,老师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学以致用,通过写作,进一步领会本文的主题,锻炼学生们的想像能力。

六、作业。

1、流利地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阅读有关寺庙的材料。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观课点: 运用“师生合作”、“集体诵读”、“自由诵读”、“个人诵读”

多种方式诵读课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景色之美,品味出本文语言之美,文化之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旷达闲适的思想之美.整堂课贯穿朗朗的读书声,出色达成了“反复诵读、多角度品读文本意蕴效果”的目标。

板书设计:

写景:月色——如水???? 清(澈) 竹柏——藻、荇???(透)明 抒情:1、贬官的悲凉、落寞

2、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3、对世人追逐名利的慨叹

教学反思:文言文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这三个方面是:文言文要重视知

识的积累;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要注重审美鉴赏。在这一节课里,我觉得这三方面我都做到了。不足之处是:课堂容量较大,有不少的知识点不够时间给学生好好吃透。特别是写景美的欣赏,抢夺学生的思考。还有就是品味“闲人”给的时间不够,学生还不能充分的透彻的理解,我就帮忙分析了,不该!

执教教师简介:张秀珍,女,自1996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

作,教学近二十年来一直坚持情感型教学风格,讲课时情绪饱满,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于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望之中,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教以来,07、08、13年获得县优秀教师称号,14年获得学生优秀作文指导奖。

篇三: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苏轼 2015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点字词】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这里译为脱。 欲:想要。 月色:月光。 入:进。 户: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一起游览做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到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好像沐浴在清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光中)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藻类植物 荇(xìng):荇菜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但少闲人如吾俩人者尔:只是缺少想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

闲:闲人。 闲人:没有事情要做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同步练习题】

第19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试

基础题

1.先学习,后做题。(9分)

“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作“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jiè,如:解送(jièsòng)、解元(jièyu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读xiè。

(1)解衣欲睡( ) (2)解铃系铃( ) (3)识文解字( ) (4)解不开这个道理( )

(5)苏三起解( ) (6)跑马卖解( ) (7)使出浑身解数( ) (8)两头蛇解珍《水浒》中的人名)( )

(9)把犯人解到县里( )

2.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6分)

(1)怀民亦未寝()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

3.解释加粗的词。(12分)

(1)念无与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 (3)相与步于中庭( )

(4)盖竹柏影也( ) (5)寻张怀民(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4.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6分)

5.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本文选自《________》。(2分)

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7.读故事,完成题目。(15分)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综合题

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jiě(2)jiě(3)xiè(4)xiè(5)jiè(6)xiè(7)xiè(8)xiě(9)jiè

2.(1)qǐn睡(2)zǎoxìng泛指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

3.(1)想(2)徒步徐行,散步(3)共同(4)原来是(5)寻找(6)只是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5.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宋东坡志林

6.“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7.(1)故事中说,苏轼是因为乱改当时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诗受到报复而被贬黄州,这是虚构的。事实告诉我们,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的。苏轼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与王安石的政见确有不同。(这道题是活用文学史常识)(2)菊花有两种,一种花瓣结密的不落,一种花瓣不十分密的会落。所见菊花以前者为主。黄州的菊花却以后者为主。(解这道题需要一定的知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可查找资料,或向老师请教)(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综合题

苏轼写月光一般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月光予生命,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课文中写“月色入户”,“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诗人的寂寞心情,特主动前来与他作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题中所引的三首词句,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光写得有情有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临别分手的亲人,欲去叮咛,频频回首,显出何等缱绻情深。“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写这偷看人间私情的月光,仿佛含着几分神秘而羞涩的微笑,使人感到如此调皮而可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挂在梧桐树上的秋月,缥缈的孤鸿,独来独往的“幽人”,三者与诗人融为一体,显得凄苦和苍凉。(说明:对这三句引诗的分析不作要求)(如果答完整,可得“优”;答出“拟人手法”并联系课文作具体分析可得“良”;答出“拟人手法”,并稍作分析,可得“中”;只答“拟人手法”,不作任何分析,得“下”。)

【达标测试】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 。(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②这是一首赞咏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实际上是用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第二部分: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2分)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的美妙境界。(4分)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⑵。(4分)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2分)

A、惧而谋诸医(谋划)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0、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2分)

A、以: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

篇四:《记承天寺夜游》 ]

年级: 八 周次: 课时: 北屯初级中学 语文 课堂导学案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篇五:导学案 27《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

27《短文两篇》之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侣俸中学 陶鸿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正确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2.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2.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2.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第一课时 (总第55课时)

教学要点: 1、阅读感知 2、疏通文意 一、导入

古有一

人:

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买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娶亲: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请你猜猜他是谁?(苏轼)

承天寺

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承天寺风景(欣赏图片)(《阿弥陀佛》古筝曲 )

苏轼小资料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苏轼因此下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二、阅读感知

1、朗读课文(范读,播放《记承天寺夜游》朗读音频)、抽读? 2、给加点字注音。

解( Jiě )衣 藻荇( zǎo )( xìng )

遂( suì )至 未寝( qǐn ) 3、读出节奏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自由朗读课文

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5、本文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说说你的看法。 三、疏通文意

(一)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可查工具书自行解决,也可询问同学或老师。 看注释,释词。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二)逐句翻译,注意重点词义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1083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曾筑亭于住所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况,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

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四、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用文中词语)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中庭)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总第56课时)

教学要点:

1、合作学习,读懂文本 2、练习拓展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我们继续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整体把握

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

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合作学习,读懂文本

(一)讨论:参照背景,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 (1)、课文哪些语句是描写月光美景的?你认为写得好吗?为什么?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看看文中哪些句子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二)深入探究: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交流。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

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

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2、精彩赏析:说说你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景物描写的理解。

语言美:运用比喻修辞。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是明喻,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

意境美: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3、体会情感: (1)讨论

①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②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③“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2)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3)“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闲: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通达乐观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刻含义?(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两层意思:

①表现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②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4、小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五、品味语言

读第一段,体会苏轼散文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的特点。

品析语言的小窍门: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传神、严谨义丰。

三、背诵比赛 四、练习拓展

(一)和苏轼面对面:面对苏轼,你想和他说点什么? (二)比较阅读

练习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三)练习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歇,猿鸟乱鸣 2竞跃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答案:1.歇,消散。2.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3.念,想;遂,于是、便;至,到。4.但,只。

(四)本文写月突出其___,写境突出其___,写影突出其___,写人突出其___,写情突出其 ___。(请各用一个字)(明、洁、疏、闲、达)

(五)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六)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松:坚韧不拔;竹:高风亮节;梅:凌寒傲骨。

(七)展示收集到的描写月亮的诗句(歌曲:韩红《月亮》)

思家时它能给你以慰藉烦恼时它能抚平你受伤的心闲暇时请你也来赏月。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