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英语作文 > 教育资讯

山泉流过的地方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3:22:18 英语作文
山泉流过的地方ppt英语作文

篇一:《泉水》教学设计

《泉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口吻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泉水流过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四幅场景意境优美,极富画面感。语言清新明快,韵律感强,充满诗情画意。孩子们见惯了矿泉水,很少见过山泉。因此,课前我布置了学生搜集泉水的有关资料,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和制作的课件,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自语自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灵活地整合教材资源及多媒体信息资源,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这节课的语文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采用“情景、自主、互动、发展”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充分朗读课文,自悟课文,体会感情的教学方法,通过文本与学生情感的碰撞,进一步激发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向。

教学目标:

1.抓住描写四幅场景的句段,感悟泉水的纯洁、无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自读自悟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通过反复地朗读泉水说的话,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3.通过读词、品词、用词及说话、写话的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品味句子,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感悟泉水的快乐与无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师自制图片,学生课前了解泉水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我会读”)师:请看这首诗歌,谁来读?请前面的同学读问句,后面的同学回答。注意读出问话的语气。

师:泉水最后流到哪里去了?泉水是从哪儿流出来,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泉水》这一课。(板书课题:泉水)

2.请打开课本第19页,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泉水从哪里流出来,经过了哪些地方?在这样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师指导,相机板书:石缝→水池→平地→果园→山谷)

二、倾情朗读,感悟语言。

1.品读句段1:来吧,来吧!??

(1)想继续了解泉水吗?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板书:多)

(2)请看这两个句子,读一读,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泉水流进山腰水池的背景图及下面两个句子)

来吧,我的水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生:我发现??(师生评议)

再来读这两个句子。(读后,问)这两个句子给你的感觉一样吗?你们听出了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我觉得??

师:第二个“来吧”后面用了感叹号,感情十分强烈,你们试试,读出感叹号。看:带点的部分是词语的重复,表示强调。

师:谁再读这句话?

生读。

你们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对他的朗读,谁还有更好的建议吗?(生评议。)

你再给大家读一读,好吗?

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 推荐一位读得好的同学来读一读。(生读)

谁觉得自己能读得更好?(生读)

(师评价)我觉得你们都读得很用心,因为你们读出了自己不同的体会。带着自己的体会,一起读这句话。

(3) 这个句子里,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理解“天然水塔”)

(4)朗读悟情。

师:这句话里,热情的泉水把水送给了谁?(贴图)山里的姐姐来打水。(板书:打水)学生当泉水,老师当山里的姐姐,师生来对话读!

2. 品读句段2:照吧,照吧!??

(1)师:泉水流啊流啊,流过了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板书:照身影) (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泉水说:“ , !我的水 !像 。”

(2)师:泉水见了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齐读带“像”字的句子,这是一个比喻句,你从这个句子体会到什么?(板书:清)用“像”说一句话。

师:泉水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杜鹃花美丽的身影,杜鹃花开心地笑了,泉水说——男生读。

(3)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仿佛看到了杜鹃花美丽的笑脸,你们还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什么?(师生评议)

师:是啊,多美的画面,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话吧!

3.迁移法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

(1)师:泉水一路弹着琴不停地向前奔跑着。他还流到了哪些地方?遇到了谁?说了什么?学着老师板书的样子画出相关词语,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互相读一读,最后在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根据学生的交流请学生完成板书:(喝水甜 歌唱 美)

(2)这两个自然段中,还有同学对哪些词语或句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吗?

(3)师:泉水经过了这么多地方,发生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请你们读泉水说的话。

(师引读)泉水快活地向前跑啊跑啊,它来到了山坡的果园里,果树正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 ——(生第1小组读)

果树朋友们太感谢你们了,你们组也向果树了出热情的邀请。(生第2小组读)

谢谢你们,有了你们的热情浇灌,果子一定会更大更甜。

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泉水说: (生第3小组读) 你们的声音挺美妙的,你们组,也来试一试,(生第4小组读)

画眉鸟想听到更清脆的伴奏,第5、6小组一起来读。

4.小结归纳, 加深理解。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这股很清很清的泉水,尝到了它很甜很甜的滋味,听到了它很美很美的琴声。

你们觉得,这是一股怎样的泉水?(学生自由说)

为了记住这可爱的泉水,我们再把这几个自然段读一读。老师读前面的部分,你们还是读泉水说的话。(课件出示:第2至5自然段)

三、仔细品味,拓展运用。

1.悟词用词。

请看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课文写泉水流经不同的地方,分别用了哪些表示动作的词?(引导找出:流进、流过、流到、穿过)

(1)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都表示什么?

师:同是水的流动,作者用这些词既不重复又非常准确。我们说话、写文章的时候注意这样用词,就会更加生动。

(2) 这四段话中有四处“泉水说”,想一想,泉水会怎样地说呢?谁能说出四个合适的词语,并能做到不重复呢?(生讨论汇报)

2.朗读领悟句子的韵律美。

(1)课文其它的段落还有很多地方用了重复的词语和句子,读起来很有韵味,找出来,读一读。(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丁冬,丁冬,是谁在山上弹琴?

丁冬,丁冬,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

丁冬,丁冬??

(2)师:“丁冬”是泉水流动时发出的声音,这三句话中都用了“丁冬,丁冬”,谁试着来读读。

泉水流过不同的地方,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你们试着按老师的提示读出这种区别。

一股清泉水从石缝里流出来,声音清脃悦耳,(生读第1句)

泉水欢快地弹着琴跑下山去,(生读第2句)

泉水流向远方,它的声音渐渐远去,(生读第3句)

3.展开想象,运用句子。

(1)第三句话就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这个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呢?

(2)师:想象一下,泉水还会流过哪些地方?遇见谁,会说什么?请同学们照课文的样子,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泉水流到 ,它看到 。泉水说:

“ ! 。”

(3)请大家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

四、作业布置。

课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5. 泉水

石缝 水池 平地 果园 山谷

姐姐 打水 杜鹃 照身影 果树 喝水 画眉鸟 歌唱 多 清 甜 美

篇二:采菊东篱下

采菊东篱下

*王秩美

当我开始我的文章的时候,我脑海里搜索了很多的词句,试图想要用最恰当的一句话,来形容我的童年,可是无论我怎么想,都觉得不满意。即便如今用了陶渊明的这句“采菊东篱下”,我仍然觉得不够合适,想着当年陶渊明写这个句子的时候,内心应该是如何的矛盾和纠结。一个一直想要出世入世的人,最后只能择一个乡村到老,尽管洋洋洒洒写出很多的句子安慰自己,但是那种情绪的挣扎仍旧让这个才华横溢却仕途不顺的人跃然纸上。那个时候的陶渊明,已经年近半百,尽管还抱着对人生的遗憾,心情却也慢慢沉淀下来,于是看花赏月,浅吟低唱,倒也别有一番情趣。而现在的我,已然还向往着人世的浮沉,想要在这个浩瀚的海洋里,能够乘风破浪,一展抱负。择一城终老,那还是一个遥远的未来,不曾想,也不愿去想。

年老的人选择归隐,多半是厌倦职场的厮杀,厌倦尔虞我诈,想要在一个清静之地安享晚年,在清雅之处安度余生。我出生的地方,山清水秀,风光怡人。春来时,山花烂漫,各自芬芳;夏季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风起,晨起霜露,晚来菊香;冬日中,梅与雪比白,竹与松比耐寒。一抬眼,就可以看到竹林葱翠;一低头,就闻得见山花芳郁;一转身,石阶小路映入眼帘;一回眸,恍惚间,夕阳斜照笼住松下小屋。 这样子的地方,自然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多少英雄羡慕处。于是乎,穷乡僻壤,交通不便,这些对于现代人而言比较尴尬的事情,也被各种传说淹没。随着旅游的开发,政府的支持,这里,便涌入各方人士,山村就再也不寂寞。而这时的我,已经离开它将近二十年,这二十年,读书上学,旅游工作,看过很多地方之后,我才意识到,它的淳朴和安宁,在我心里,一直没有离去。山和水的美好,时时刻刻赋予我内心种子的发芽成长,直到它长成一棵坚强的大树,能够面对各种纷至沓来,能够安放一颗心,让它沉淀,学会思索,学会选择。

且不说我的祖辈是如何选择这里安家,也不管这里有否出过什么名人,是否有据可考,这些,都不重要。我能够记住的,似乎就是那样子一个画面,在眼前一幕幕地展开,有些话,言犹在耳,有些记忆,烙得人心里隐隐作痛。现在回忆里家乡的美好,在年少的时光里,却并未觉着。有时候,有些人说,有些地方生活久了,就会有感情,而在我们那时,有些地方生活久了,就越来越嫌弃。山村尽管宁静安逸,但是却比起很多地方来,要贫穷落后。小时候,村里的大人就开始出去打工,我们这些孩子,除去上学的时间,平时就在山野地里追逐嬉戏,用现在常用的一个词,那时的我们,可以称作是“留守儿童”。尽管山村的广阔天地给了孩子们丰富的视野以及各种想象,但是多半时光,我们在想念亲人时显得落寞孤寂。很想多些时候和父母相聚,闲下来聊聊家常,听一听大人讲各种故事,然后品尝从外地带来的糖果。于是,每一年过年,都是我们日盼夜盼的好光阴。只有这个时候,父亲的衣兜里才会装满各种礼物,也只有这个时候,父亲才不会慌忙赶路急急离开,母亲也不会要去照看家畜,或者上山砍柴。他们会坐下来,在炉灶前支起一个架子,架子上挂着一个锡壶,里面装满米酒,下面放着柴,用火点燃,一边取暖,一边待酒烧滚,一边给我们讲各种他们人生路上的奇遇。我们睁着眼睛,闻着锡壶里散出来的酒香,一边听他们津津有味的人生趣事,一边舔着嘴里的糖果,想起年初会穿上的新衣服,内心深处难得的一种踏实感。

而更多时候,大人们回家,也并不闲着。早上起来,把衣服晒好,然后搬出一些腊肉,放在太阳下烘烤。接着去离家不远的小作坊,把米碾成粉,用来做过年用的年糕。然后回家洗好粽叶,年三十的时候会包一些粽子,意思是用来过冬。最后,去联系村里的屠户,算着日子,等着把自家养大的猪给宰了。末了,还想着把番薯给煮熟,给搬到太阳底下晒成番薯干,当做孩子的零食,多了的,就卖掉,换些零钱,一部分给孩子们

做压岁钱,一部分用来买些种子,好等春来继续播种。

宰猪要选个吉日,还要把孩子都支开,不让他们看见这血淋淋的事件。待猪宰好,一部分直接卖给了屠户,一部分用来招待亲戚朋友,这算是年底最热闹的聚会了,农村称之为“赖猪名”。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来了,凡是能够上桌的,都被搬了上来。孩子们围成一圈,嘴馋地盯着桌子上的大蒜炒猪腰,糯米腊肠,蒜苗猪头肉,现炒猪肝,炖猪血等等,一边擦着口水,一边瞄着父母,看他们不注意,偷偷地夹些菜来尝尝。待客人们都来齐了,孩子们就被安排在一小桌子上,大人们围着大桌子,一边喝酒,一边笑着说今年的收成。整个场面热闹非凡,一派喜气洋洋。孩子们就不那么多话,各自拿起筷子就夹菜,吃得满手满脸都是油,一年之中第一次笑得那么开心。

“赖猪名”之后,就要除浮尘了,也就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大扫除。有时候,除浮尘会在“赖猪名”之前,这就要看主人家的时间安排了。这时候,全家人都要出动,不管是擦桌子,还是洗地板,能做什么,都要做点什么。仿佛只有把这一切打扫得干干净净,才算是过年。除浮尘之后,母亲就开始张罗着包粽子,或者做香肠了。一般我们家包的粽子,都是酱油肉的馅,所以母亲一早就开始用酱油浸肉,放置一边等时间好了再做。而做香肠,就要把之前留下来的肉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把猪大肠洗干净,把腌制好的肉片挤进猪大肠,然后扎好线,放在通风的地方晒干就成。包粽子的时候,邻家有时候也会过来帮忙,两三个妇人待在一起,说说笑笑,一个下午,就满满地包了一大筐粽子。然后放在锅里煮熟,等凉后,一个一个扎起来挂着,据说这样子能够防止变味。

时间一晃就到了年底,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着祭祀用的东西,猪头早就腌制过了,还有一个不能少的东西,就是年糕捏成的各种果品或者动物。把米粉在锅里捏成团,然后切成一片片的大年糕片,在锅里蒸好,趁着还冒着热气的时候,用手捏成各种形状,放置凉了变硬,这样子就算成了。“谢年”之后,紧接着就是大年三十,就是一家人真正凑在一起的时候,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不仅看到了新衣服,而且还有压岁钱可以拿。这一晚,父母仿佛变得特别温柔,说话也暖暖的,那时还没有电视,一家人就坐在炉灶边,说说笑笑,一直到十二点,放鞭炮,称之为“关门炮”,一年,也就这样子算是圆满了。

年初,走亲访友,寺庙烧香,于是又开始了往事有过的场景,大人们开始忙碌,孩子们上学读书,各种嬉闹。于是,又开始讨厌这个地方,尽管此时它花红柳绿,分外妖娆。村前的小溪,溪水清澈,小石头铺满整条小溪,随处可见的游鱼溪虾,偶尔还有浮萍点缀其中。村后是一座小山,山上山花烂漫,竹林密集。那个时候,总有各种理由逃学,要不就是迷了路,要不就是摔了脚,要不就是遇到了神仙妖怪,反正能想到的理由,都被用了一遍,最后实在无奈,就恨恨地道:“我讨厌这里,没有城里姑娘的发夹,没有他们的电视,没有他们的自行车。这里,只有山,只有水,只有一大片的绿色稻田。”多年之后,回忆起当年的不屑,心里就酸涩得很,那山,那水,那稻田,细细想来,是多少人求之而不可得的啊!

不久之后,父亲带回了一辆凤凰自行车,高高的车型,虽然不适合孩子,但我还是跃跃欲试,父亲也拗不过我,就在车尾扶着,教我学自行车,不知道是真的喜欢,还是性格作怪,不日下来,我竟然硬生生地可以骑着自行车走了。那时的自行车有个三脚架,我身子小,一只脚穿过三脚架,就这样子,我拥有了人生的第一辆自行车。虽然常常舍不得骑,但心里的虚荣,也微微得到了满足。

春来花开,沿着山路慢慢行走,随处可见的花花草草。山泉叮咚,山花璀璨,耳边还有一丝似有若无的风,松花飘落,梧桐一树的紫色花瓣,桃花李花相聚开放,映山红也四处点缀,这满目的山花,小小的年纪,总找不到词句形容,想着那时,内心深处其实还是欣喜着的。但是这看似的美好,怎么能够满足孩子对外界的渴求?特别当家里有

了第一台电视之后,那种向往繁盛的心,就更加不可抑制。

父亲偶尔回家,就会带着孩子们到各处转转,一边指着山中的野花野草说着它们的名字,讲着它们的功效,而后说:“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百草都是药,都能治病,可是这满山的药草,却治不了人们想要离开它的心。”

小时候不懂,也不知道父辈心里的遗憾,只想着,自己不日就要离开这贫穷的山野,小小年纪的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在密集地生长着。

没多久,我们就在城里安了家,不必回到那个山清水秀却石头垒成的房子里去了。我开始求学,开始学习上网,开始接触各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之后有了相机,有了电脑,有了手机,有了掌中宝,之后,到外面读大学,看各地风景。很多年之后,走过不少地方的我发现,那些地方,不管是称之为风光圣地还是著名景点,都不及老家的自然安宁。我渐渐想起那一路的绿色,那满山的花开,那一阵吹过墙角的晚风,那一缕云下怒放的夕阳。若用穿过田野的稻香,若用花下的篱笆墙,若用葡萄架下的故事,若用漫天璀璨的星光,若用溪流轻轻的脆响,若用掬起菊花满地的芬芳,所有的言词,都显得那样子的单薄,都漫不过我心中淡淡的忧伤。

我突然想起,我母亲喜欢在阳台上种一些花,有雏菊,有君子兰,有茉莉。这些来自大城市的花,偶尔也曾开放在我故乡乡村的窗台。而这窗台下的地面,还盛放着栀子花,兰花三七,鸢尾,我母亲一视同仁,一样视之为珍宝。多年之后,城市边的农村,也变成了高楼大厦,寸土寸金,很难再找到一片土地,去种植花卉,即便有个小小的阳台,也种植不了对于那一片辽阔之地的怀念。

多年之后,回到过那一片土地,当年的发小都已经远嫁,当年的老房子,也已经在一片大火中变成了废墟。而今,有人在这四周都种上了枇杷,枇杷丛中,高楼掩映。而这一带,我们再也无法回去,自从户口落地城市之后,这里,便再也不是我可以归来的地方,很多记忆,也就变成了回忆。尽管已经得到开发,尽管很多人慕名而来,但是山村始终还留着一丝它特有的宁静,晚风中,炊烟袅袅,饭菜飘香,依然回荡着四起的“回家吃饭”的喊声,依然有人在山中回应,依然还有夕阳慢慢拂过的乡音。

有时候,我总是想,陶渊明在仕途不顺的时候,找到一处安然之地,是否也算是一种慰藉?多年之后,曾经有人问我,你一生的理想是什么?是功成名就,还是为了有个进可退,退可守的晚年?我哑然失笑,突然想起自己的先辈选择这一地山野居住的目的,不就是为了退避朝廷,选择隐居的吗?功成名就的最后,是为了什么?不也就是为了有一个平静的归处吗?那么,我们之前孜孜以求的,是不是转了个圈,也就是为了回到原处?

山的静,水的清,还有清风徐徐,还有一墙篱笆下,慢慢开满的菊花地。沿着小径慢慢往前,似乎可以看见一片的金银花,年轻时的母亲正站在花下,伸手摘花。而小时候的我,正穿过篱笆墙,剪下一簇簇菊花,并排放在一起,一束送给了邻家的姐姐,一束插在了花瓶之中。母亲摘好金银花,用一个布袋装好,然后放在不远的溪石上,待晒干,就可以入药了。金银花有清凉解毒的功效,村里人常常晒干卖给一些药农,我们家也不例外。

似乎没过不久,父亲就回来了,远远的,就能看到他风尘仆仆的样子,远远的,就听到他熟悉的嗓音,在田野的远处,朗声呼唤着。我们来不及收拾身上的狼狈,远远地朝他奔跑过去。父亲回来,也就是,又要过年了。似乎,鼻尖还回绕着淡淡的肉香,耳边还回荡着亲人们的欢笑声。

一年近了,又远了。远了,又渐渐近了。满山的树在风中,依然齐刷刷得一个方向弯去,而我,也只能在回忆里想起往事,想起童年,想起里面的五味杂陈,想起自己挥不去的遗憾。若是将来,能够择这样子一个地方老去,心里,也是欢喜的吧。

有一天和朋友聊起,说将来老了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朋友说,选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养一些鸡鸭,清晨赶着它们出去,晚了呼唤它们回家,然后种一小块地,种些青菜豆苗啥的,等成熟了采摘来吃,吃不完的就送人或者卖给别人,闲的时候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傍晚欣赏夕阳满山,夜里看星星漫天。偶尔,还能看着萤火虫入眠,听蝉鸣蛙叫,听风吹过树林的声音。没事的时候,打打太极,听听音乐,然后枕着石头,看溪流从身边流过,晚霞映红天空。偶尔还能抓抓鱼,溅一地水花。下雨的时候,就隔着帘子看雨落,看地面积起一条条水路,看田野里一片翠绿中开出几朵红花。如果可能,还会穿着一件蓑衣,顶着风雨,感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情画意,看着有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支着油纸伞穿过巷子,小径深处,还能看到一地的落花。就这样,等春来秋去,等白发苍苍,等一个宁静的地老天荒。朋友说,如果能够这样子,如果我的那一半也能陪着我,那人生,就圆满了。

我的脑海里出现她言语里的画面,仿佛一切回忆排山倒海而来,这一切,在我小时候,不就是我一直嫌弃着的平凡的乡村一景吗?有花开,有落日,有蓝天,有田野,有淳朴的乡音,有鸡犬相闻,有山泉清澈,有阡陌小路。所有朋友能够想到的,那里,都有。这个时候,我心里就满满的都是酸涩,原来,我也是向往着这样一个地方的。我终于明白,有些东西,当你拥有的时候,不会觉得她好,当你失去了,才知道失去的可贵。人生兜兜转转,看过很多风景,见过很多人之后,才知道,心里一直希望得到的,其实一直都在那里。你等的那个人,你爱着的那一片土地,其实,就是你曾经未曾在意的。终于,我潸然泪下。终于,我的心开始慢慢长大,开始懂得了父亲当年的那句话。有些病,总要经历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治愈的吧。

2015.8.26

篇三:成伟

学校代码 10722 学 号 0801014204

中学语文教学法论文作业

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作者姓名 成 伟

专业名称 学科门类 中学语文教学法

指导教师 李艳菊

提交论文日期

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成伟

(陕西咸阳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0802班)

[摘 要]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①对话,对于当前大力弘扬主体精神,培养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来说,已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被广泛传播。是的,阅读是一种对话,而对话也恰巧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通过对话,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现。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阅读教学应该怎样发挥“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实现有效的对话呢?本文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荷花》为例,试图从师本、生本、师生、生生这四种对话形式来论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真正有效的阅读教学对话,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师生双方和谐共生与发展的目的。

[关键字] 阅读对话 文本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世界著名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育即对话。②语文新课程特别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多重复杂的对话关系是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为中心的,文本的意义在理解中生成。“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对文本形成初步感知,形成与文本的张力;通过生生对话,作为阅读个体的学生相互启发,促成了文本新的意义的创造;而建构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对话,达到一定程度的张力消除,最后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视界融合。”③但是,在长期的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把这种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定义为师生之间进行的简单的问和答。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第一目的,教师和学生都成了为知识而存在的工具,重认知而不重情感和意志,最终丧失学生内在的人格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而生出成批的犹如一个模子出来的"机器人",遗忘了学习"成人"的真正目的。以上这样的一种对话是狭隘的、片面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以下从对话的四个阶段过程展开论述。

一、初探阶段:教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

所谓师本对话,就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意义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对话,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即教师自己课前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帮助者,必须事先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开拓文本的研究性价值。 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获取文本所表.达的主观感受,体验作者所流露的内心情感,理解与转化文本所展现

出来的个人见解和智慧,最终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而阅读教学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自己必先有对文本充分的感悟与体验:要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必先有心灵的震憾。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与实本的对话。教师对教材"顶礼膜拜"?认为它们不是名家名作,至少也是编者披沙淘金的心血, 很少会有异议。更严重的是不少老师对教学参考书"无限崇拜", 课前匆忙读课文,浏览教学参考书中关于中心思想、篇章结构、教学重点等的分析,抄写备课手册或走私案集上已设计好的环节;到了课堂,把教参和教案集上别人的感受、理解“搬运”给学生。教师自己没有与教材充分对话,怎么可能把阅读课上得有血有肉呢? 教师同文本对话,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调动自己 对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披文以入情",让文本感动自己。读《小珊油》,我们不仅为令主人公可怜凄惨的命运深深叹息,他诚信的品质也震憾着我们每个现代人的灵魂;《天鹅的故事》中的斯 杰潘老人的举止令我们钦佩,但同时又引发我们对人和动物该 凭样和谐相处的思考……作为读者,我们同样今对文木作出多元解读。

这样,通过研读课文及相关资料,教师实现了与文本间的对话。平时我们都说“教师要给学生一勺水,教师本身就必需是资源丰富的水”。太阳,教师要在阅读课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必需对文本有足够的深入了解,这样,教师才可以更好地去引导学生,促进以下生本、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有效进行。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使"备课"、"钻研教材"的内涵得到扩展。它能使对话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思绪翻飞、情意激扬,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一条心灵碰撞、精神交汇的生命之河。

二、感知阶段:引领学生与文本直接、深入地对话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的。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必须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前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个体与文本直接的、自然的、亲密的接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应有一个自主解读文本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潜心会文"、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集各种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解读文本,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山泉流过的地方》中,"她的心中涌起发庄严神圣的感情"一句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借助学生在电影、电视中感受过的庄严神圣的场面, 采届"移情体验"的方法,让学生深入女教师的内心,体会到这位女教师虽然身处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面对的是下肢瘫痪的学生产但她想到教师的责任,此时此刻的感情同样庄严神圣! 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既要注重"潜心会文",又要 鼓励学生个性化地、有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阐释学对阅读过程中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关系有新的见解。过去,阅读首先考考虑的是如何克服时间间距所造成的主观偏见和误解,也就是寻求作者写作的主观意图。 而德国的伽达默尔指出,不能只承认原文的历史性而否认读者的历史性。真正的理解不是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适应人的存在的历史性,他认为,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地再现的,文本的原义"也是不可能恢复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时间问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也是不应当克服的,他强调证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 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理解文本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被理解的内容是文本在历史中表现出来的东西,它要比作者悲 要表现的东西多得多。阐释学的阅读

观为我们提供了与文本对话的新观念。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同时注意价值取向。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从小形成一种观念:解决问题的答案不会只有一个,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条可以走。这对学生的人生肯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感悟阶段: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实现教师和学生关于文本的平等对话 现在的语文课堂,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教师的"话语霸权", 而学生普遍患有"失语症"一一或者是只听讲不说话,或者是 只会说与老师)样的话,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而事实上,教师和学生在阅读了文本以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一对文本的理解、感悟、鉴赏和评价。通过师生间的对话,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 应当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这种对话不是过去我们所采用的“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心中早已有了问题的答案,只是用"谈话"的方法把学行的想法往自己的答案上引;而"对话"意味着平等的交流,教师是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交流阅读的感受。在这种"对话"中,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是真体验、真感受。教师不试图夹梓制和操纵这种对话.学生也不需要看老师的脸色行事,人云亦云。正像钟启泉所说的那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这样的"对话",能使文本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 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思绪翻飞、情意激扬,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心灵碰撞、精神交汇的生命过程。

叶澜说:"对话意味着使师生共同进入一个尚不成熟的未知的领域,意味着对学生个体生活世界尤其是内心世界的关注,意味着对来自学生不同观点之间争论的赞许,意味着教师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永远学习者的姿态。"因此,教师要善于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声音,要以最大的热忱和耐心去感受其内涵,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面对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面对文本,学生相对于有丰富阅历的教师而言,自然比较稚嫩,这就需要较为成熟的读者一一教师的引导、点拨和帮助。教师要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判断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并决定自己应作怎样的引导。如一位老师教学《江雪》时,在倾听学生对"独钓寒江雪"的谈话后,教师说:"对呀,看来老翁一定是在钓鱼而绝不会是在钓雪,所以,理解古诗要符合生活实际。" 这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肯定,又提示了学习的方法,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探究阶段:学生之间的充分对话

在对课文的深刻感悟后,学生会对课文提出有创新性、深刻性、批判性的问题。对于有价值的问题要让学生进行探究,以培养创新精神。学生对文本产生了疑问,提出的问题不应该由教师来一一解答,这时候,教师要抓住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和小组合作性探究学习。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解同一文本,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人生经历、知识储备、感悟能力去理解文本的内涵,定会得出不同的结论。④因而在这个阶段的小组讨论要让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这样,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会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一起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阅读教的精彩与美妙。同时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

意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学生和学生之间开展关于文本的对话。在这种"生一生对话" 的过程中,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释疑者,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如学习《山泉流过的地方》时,有学生提出疑问:山青下肢瘫痪,为什么说她是幸运的?"另一个学生发表了他的观点:下肢瘫痪,对山青来说确实是不幸的,但有这么一位好老师每天接她上学,送她回家.她又是幸运的。生一生对话中的质疑和释疑是学生进入文本,不断叩问,与人交流的过程,是真诚地展示自我,愉快地接纳别人并丰富自我的过程。

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在小组学习中更能体现出它 合作互动的优势。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多重复杂的对话关系是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为中心的,文本的意义在理解中生成。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对文本形成初步感知,形成与文本的张力;通过生生对话,作为阅读个体的学生相互启发,促成了文本新的意义的创造;而建构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对话,达到一定程度的张力消除,最后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视界融合。这便完成了阅读教学活动的对话过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开创思维领域,发挥创新能力的动机,以学促思、以思促学。

注释:

① 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② http://yuhs.bokee.com/1286907.html

③陈鑫,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山东教育》,【J】,2006.11

④陈鑫,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山东教育》,【J】,2006.11

篇四:小学语文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指要

本组教材以“奉献与关爱”为主题进行安排,主要由《泉水》《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我不是最弱小的》《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四篇课文及语文园地二组成。 这是一组用爱心串起来的文章,除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旧课文外,其余的都是新课文。各课的主旨虽然都是助人为乐,但又各有侧重。《泉水》侧重抒情,重在表现泉水的纯洁无私。《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侧重用英雄的典型事例内化心灵,外化行动。《我不是最弱小的》主要用身边的小事感染熏陶。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析语言文字中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积累语言,同时还要把所感所悟落实在行动上,增强行为的自觉性。

课时安排

5、泉水 2课时

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2课时

7、我不是最弱小的 2课时

8、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2课时

语文园地二 3课时

5 泉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抓住描写四幅场景的句段感悟泉水的纯洁无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及读后联系生活来体会泉水的快乐与无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3.自读自悟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方法: 导读教学法

团队目标:培养新上任的语文科代表组织队员进行团队讨论,初步学会整理队员

的答案。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品词析句,感悟泉水的快乐、无私。

信息资料:课文录音带、音乐《泉水丁冬》、生字卡片、搜集泉水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播放有关泉水的录象,生观看,师适时讲解:

在大山的深处,泉水从石缝里冲了出来,贮存在这个天然的大水池里。来到这美丽的世界,泉水从高处往下流,不停地往前奔跑。和溪水、河水汇成一股,奔向大海。(板书课题)

二、团队合作初步感知课文

1、师范读课文,思考:泉水从哪里来?最后又到哪里去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交流

1、语文科代表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字情况。注意“哦”和“我”读音的不同;“脆”是平舌音并认识多音字“结”,口头组词理解。

2、团队内学生轮流读课文,做到读音正确,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读不好的句子大家共同指正,反复多读几遍。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在团队内展示朗读,互相评价打等级。

三、朗读

1、细读课文,思考:①泉水流过哪些地方? ②在这些地方,他和谁说话了?生自读课文,画线。(师:泉水经过了什么地方?水池、平地、果园、山谷 师:泉水在这些地方,和谁说话了?山里的姐姐、杜鹃花、果树、画眉鸟)

2、指名读课文前二自然段,重点指导泉水说的话,揣摩它的心态和神情。 “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结合挂图,着重解释“天然水塔。

(重点读出泉水自豪、欢快的语气,突出“多”的特点。)以本段为重点进行导学。

3、范读——仿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竞赛读。

四、背诵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1——2自然段。(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

看板书背诵)

2、练习背——指名背——分组竞赛背。

五、写字

学习“瓦、泉、然、结、塔”

1、学生观察先练习书写,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范写指导,重点强调“塔”字右下是“合”,中间的短横不能少;“泉”字下边是“水”,竖钩右边是两笔,不要合成一笔。

2、开展“小小书法家”擂台赛,师生共同评选。

评教师:老师写的字请学生评价。

学生互评:学生田字格中的字,互相评价。

3、写得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第二课时

一、总结方法朗读课文

学习3——7自然段。

1、运用上节课的方法,学生练习读泉水的话,体会它自豪、欢快的心情。 “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2、师生合作采用引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形式进行读文。

3、回读全文,交流:你觉得泉水怎么样?喜欢它吗?自愿展示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4、泉水娃娃为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热情的手;为需要温暖的伙伴献上一颗火热的心。在流向大海的旅途中,他一定会为大家做更多的好事。让我们和热心的泉水娃娃一起相约在大海吧!小朋友们,跟泉水娃娃说声“再见”吧!

二、联系生活想象

1、丁冬的泉水还会流到哪里?一路上它还会看到什么?为大家做些什么?

2、补充说句子:

泉水流到 ,它看见了 ,泉水说:“ 。”泉水流到 ,它看见了 ,泉水说:“ 。”

三、积累

读课文,自愿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还可以仿照书上词句的形式另写几个词语或句子。

(如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四、练习

1、填空

( )的杜鹃花 ( )的身影 ( )的镜子

( )的山谷 ( )的歌声 ( )的果子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泉水有( )、( )、( )、( )的特点。

(2)泉水流过( )、( )、( )、( )。

3、熟读课后练习“我会读”中的小韵文,然后团队合作进行朗读表演。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把它背下来或抄下来。

五、写字

学写“股、脆、杜鹃”四个字,把重点放在总结“月”字作“旁”以及在字的左下时的变化规律上。可以结合第四课的“骨”字,将“骨、鹃、股、脆”四个字在田字格里放大,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 另外“脆”字右下的“ ”,不要写成“巳”。

相关链接:

1、泉水。从岩石裂缝或地下涌出地面的地下水。泉水在山区较为常见,因为山区的地形多经山体运动的强烈切割,有利于地下水流出。泉水按流出地面的差异,可分为下降泉和上升泉;按泉水的温度可分为温泉、冷泉和普通泉。许多江河湖泊都是由众多泉水汇成溪流聚集而成的。泉水不仅可以灌溉农田,供给人们饮用,有些泉水煮熟后还可提制食盐,还有的泉水具有保健作用。

2、饮用天然矿泉水和天然泉水,山泉水有何区别?

饮用天然泉水,山泉水和饮用天然矿泉水都属于一种类型的水,它们都是无污染的地下水,都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成分,流量,温度相对稳定.唯一的区

别只是饮用天然泉水,山泉水的特征组分的含量尚未达到矿泉水的界限指标.饮用天然泉水,山泉水是仅次于矿泉水的优质饮用水。

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2个字,会写12个字。

2、自主感悟“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团队合作交流所收集的资料,朗读课文,理解雷锋的助人为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联想和表述故事中深化形象,懂得奉献爱心,助人为乐。

重点难点:识记生字,课文的感情朗读、背诵,将奉献旨意内化心灵,外化行动。 团队目标:培养新上任的语文科代表组织队员进行团队讨论,初步学会整理队员的答案。

教学方法:

信息资料:

教师:生字卡片、课前搜集的雷锋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出示雷锋画像:你们认识他吗?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谈谈对他的了解。板书课题,认识“锋”和“叔”。说出记忆方法。教师简介雷锋,图文并茂,让孩子对雷锋加深理解。

二、团队合作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团队内自学字词,互相检查指正,教师巡视,重点强调:

“锋、曾、泞、荆、莹”都是后鼻音;“曾”是平舌音又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céng;“泞”读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二声;“棘”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在识记汉字时可用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编顺口溜等方法。让孩子们说说自己

篇五:牧童之歌

山泉流过的地方ppt

第6课牧童之歌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小放牧》,认识唢呐并记住音色。能听辨出音乐中塑造的村姑与牧童对答的形象,对唢呐表现的人物形象有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2、聆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风趣、幽默的风格特点,并能在衬词处按指定节奏拍手。

3、能有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剪羊毛》,感受歌曲中旋律的重复与变化。用歌声表达人们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4、能按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乐句之间的换气要求演唱,用柔和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认识全音符,并在歌曲中唱准全音符的时值。

5、能用指定的音为节奏短句配旋律。

教学内容:

聆听《小放牧》、《孤独的牧羊人》

演唱《小小羊儿要回家》、《剪羊毛》

教学重难点:

唢呐的认识和歌曲的演唱

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小放牛》,并跟录音学唱。

2、了解相关音乐文化及人文知识。

3、能模仿《小放牛》的歌词,进行音乐创造。

教学重点:跟录音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熟悉歌曲旋律、了解歌词内容。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CAI

一、认识赵州桥(3)

1、同学们,你们见过这座桥吗?(出示图片)谁来描述一下这座桥的样子?

引导: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在大桥洞的顶上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2、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如果没有这四个小洞会怎么样?(学生答??)

揭秘: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上涨,水不仅可以从大桥洞流过,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样,就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同时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也是一个奇迹。

3、大家知道这座桥叫什么名字吗?它是由谁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介绍:这座桥叫“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它是由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了。

二、了解赵州桥的传说(2)

过渡语:这真是太神奇了!所以,关于这座桥的歌谣和文学作品,那也是不胜其数,在民间更是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河北省赵县,有一条大河名叫洨河,它水势很大,每逢夏秋两季,大雨来临,雨水和山泉一并顺流而下,沿途又汇合了几条河水,形成了汹涌的洪流。因此,洨河两岸的居民和来往的行人,都感到非常不便。

赵县人民的这个困难,被著名的工匠祖师爷鲁班知道了。他特地远到赶来,施展出卓越的技术,在一夜之间就造好了这座赵州大石桥。

赵州桥造好的消息,很快地传遍了四方。远近居民都怀着惊喜的心情,争先恐后地前来参观。这个奇迹甚至惊动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它倒骑着毛驴,带着柴荣,也兴冲冲地赶去凑热闹。张果老存心要和鲁班开个玩笑,于是他问鲁班:这座大桥是否经得起他俩走。鲁班心想:这座桥,骡马大车都能过,两个人算什么,于是就请他俩上桥。谁知,张果老在驴背的褡裢里一边装上了“太阳”,一边装上了“月亮”,柴荣又施展法术,把“五岳名山”都装进了他的小车,所以他们上桥后,桥竟被压得摇晃起来。鲁班一看情况不妙,纵身跳入水中,用手将桥托住,石桥总算是安然无恙。从此,桥面上便留下了清晰的驴蹄印、车轮印和膝盖印,桥底下还有鲁班托桥的手印。正如当地的民歌《小放牛》所唱的:(教师范唱:“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么衣呀咳)”。好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完整地欣赏这首河北民歌。(课件出示大歌单)

三、歌曲欣赏(20)

1、初听,感知歌曲的情绪。(3)

①提问:大家觉得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欢快的、活泼的、高兴的)

②小结:是的,这首歌很活泼也很有趣。特别是第一句中的八分休止附、切分节奏这里,要注意唱得轻快活泼。咱们来试一下!(可反复练习)

2、复听,感知歌曲演唱的特点?(2)

①提问:你们听出这首歌的演唱有什么特点?(启发:一问一答)

②小结:对!象这种由两个人或两组人作对答式的演唱,我们把它叫做“对唱”。如果对唱人是小朋友,我们还可以把它叫做“童声对唱”。(板书:童声对唱)

3、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学唱歌曲。(6)

①分组对唱(默唱)

②男女对唱(轻唱)

③提出更高要求:唱出“问”和“答”的感觉)

过渡语:同学们学得可真快!你们有什么诀窍、有什么方法吗?

4、找出歌曲旋律的特点(课件展示旋律的相同和相似的地方)(3)

答:歌曲的第一、三乐句节奏相同旋律相仿;二、四乐句前半句完全相同,后半句旋律相似。

过渡语:难怪同学们学得这么快,原来是善于观察,善于对比,真是一群善于学习的好孩子!

5、质疑:(2)

① 到现在为止,歌曲都已经会唱了,可我还有一点不明白:既然桥是李春修的,可为什么歌词中却要唱成是鲁班造的呢,谁能帮我分析一下?(学生发表意见)你们知道鲁班是谁吗? ② 介绍: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建筑工匠,早于李春大约一千年。由于他工艺高超,被尊为建筑行业的“祖师爷”。

③ 总结:因为鲁班是我国古代建筑工匠的“祖师爷”,所以歌词里面说赵州桥是鲁班造的。实际上是借鲁班之名,来夸赞赵州桥的伟大和神奇!

6、揭示:衬词是民歌的一大特点。(1)

刚才我们在学唱《小放牛》的时候发现:在歌曲每一段的后面都有一些衬词。如:压了一道沟(么衣呀咳)其实这些衬词并不表达什么意思,感觉好像可有可无似的。同时呀,老师还有一个发现:凡是民歌好像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衬词。这么看来,《小放牛》也应该是民歌。那它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河北民歌)虽然衬词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但它能表达出人们在唱这首歌的心情,所以说它并不是完全没用。

7、有感情地演唱歌曲(3)

四、拓展——创编歌词。(7)

①从刚才唱过的《小放牛》可以看出,它并不是关于放牛的歌,而只是一种曲调。那么,我们也可以根据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共同创编一首新的《小放牛》。让我们共同来努力好吗?(好)现在由我来问,同学们来答。比一比,谁的反应最快!

师问:天上宫殿什么人闹?地上的人儿什么人造?什么人斧劈华山顶?什么人奔月没回来(么衣呀咳)?

生答:孙悟空最爱大闹天宫,地上的人儿女娲造,沉香斧劈华山顶,嫦娥奔月没回来(么衣呀咳)。

②同学们对的可真好!其实呀,除了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创编歌词,我们还可以拿当地的名胜古迹为题材进行创编。如:张家界风景区有哪些著名的景点?(分两大组对歌)

A组问:张家界有个什么洞?什么峰直冲云霄?什么溪清澈长流?什么寨风景美如画(么衣呀咳)?

B组答:张家界有个黄龙洞,天子山直冲云霄,金鞭溪清澈长流,黄石寨风景美如画(么衣呀咳)。

同学们唱得真好!老师相信在今后时间里肯定能听到同学们更多的新歌。

五、补充欣赏,加深对旋律的感受。(8)

1、戏曲《小放牛》

师:《小放牛》这首歌,来源于同名歌舞戏曲,戏曲的内容是说一个小姑娘去买酒,走到三岔路口,不知道往哪儿走,看见路边有一个小牧童,于是上前去问路,但牧童却没有直接告诉她,俏皮的要小姑娘回答她的问题才肯告诉她。于是便有了刚才所听到的对唱。大家想看戏曲表演《小放牛》吗?请看大屏幕!

2、二胡《小放牛》

师:《小放牛》这首民歌流传范围很广泛,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余慧生还把它改编成了二胡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3、巨笛《小放牛》

除了刚才观看的两种形式,老师这儿还收集到了用巨笛演奏的《小放牛》,它是用世界上最大的笛子来演奏的,别有一番韵味!尤其是用巨笛模仿牛的叫声,那真是惟妙惟肖。请看大屏幕。

六、结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并学习了河北民歌《小放牛》。从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赵州桥,并感受了河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最后还欣赏了歌舞表演以及二胡、巨笛演奏的《小放牛》,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这首河北民歌的魅力。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多渠道的去欣赏民歌,发现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乐曲诙谐、轻快、活泼、生动的情绪。

2、通过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体验美国乡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乐剧的知识。

二、教材简析: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音乐之声》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

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曲的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5 6 7 1)的上下八度的节奏变化而成。歌中的衬词“唻伊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2、学生能够正确的表达音乐情绪。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发音练习)

2、谈话导入:(PPT课件图片:火车)

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本次的音乐快车,我是列车长。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到60年代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欣赏三首具有浓郁美国乡村音乐风格的歌曲,去领略乡村音乐独有的魅力,并简单了解什么是音乐剧。在开车之间,请允许我为大家简单介绍电影《音乐之声》。

电影《音乐之声》改编于同名音乐剧,曾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五项大奖,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一位退役的的海军军官,有七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为了教育好这些孩子,军官聘请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家庭教师玛利亚;玛利亚能歌善舞,活泼开朗,她用音乐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迪、熏陶着孩子,最终,玛利亚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师:好了同学们,赶快做好,我们的列车就要出发了。

设计理念:用谈话导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师:嘘,玛利亚在叫我了,让我赶快带着你们去观看她和学生表演的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播放PPT课件)

师:他们表演的好看吗?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同学们还想看一次吗?我把录下来了,不过你们要带着问题去听,歌曲中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你能模仿吗?

生:“唻伊噢嘟??”。

师:这是假声和真声的交替,使歌曲诙谐幽默,这也是乡村音乐的特点。现在我们总结出了乡村音乐的四个特点,请同学们把它们描述出来。(PPT课件)

生:略。

设计理念:通过视频吸引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情绪,并通过老师的引导观察,找出乡村音乐的特点。

师:请跟我一起来分句学习。注意唱假声时,声音不要太紧,放松。

师:我们来看看第一段歌词,牧羊人为什么孤独?

生:跟音乐按节奏朗读歌词,在衬词“唻伊噢嘟??”处加入伴唱。

生:因为只有牧羊人一个人在放羊和唱歌,所以孤独。

师:牧羊人的歌声传到了城里和田野,都有谁听到了他的歌声呢?

生:跟音乐朗读第二段歌词,衬词处伴唱。

生:王子、旅客、喝酒的人们??。

师:可牧羊人还是很孤独,我们来听听有谁和他一起唱歌呢?心情如何?

生:聆听第三段歌词,衬词处伴唱。心情愉快。

生:穿红色衣服的小小姑娘和牧羊人一起伴唱。

设计理念:分段欣赏歌曲,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衬词的学唱与伴唱,加强学生对乡村音乐真声与假声的理解。

4、欣赏音乐剧《孤独的牧羊人》。

师:同学们,在出发前我提到了电影《音乐之声》是由同名的音乐剧改变而成的,那它的作者是谁呢?我们来了解一下。(PPT课件,介绍作者)

师:《音乐之声》的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他也是音乐剧的创始人。 师:我们来欣赏《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剧片段,同学们在观看时请动动小脑筋,在片段中你能找出都有哪些内容吗(比如音乐、歌曲??)?(播放PPT)

生:这段音乐剧中有人唱歌,有人跳舞,有音乐。

师:回答的很对。音乐剧,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师: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音乐剧和歌伴舞的表演形式是有区别的,音乐剧虽然也有人伴舞,但是音乐剧所表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歌伴舞只是简单唱歌与伴舞,舞蹈与歌曲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师:同学们,让我们和牧羊人一起跳起来吧。

生:自由组合,随音乐律动。

设计理念:通过欣赏音乐剧导出音乐剧的四个元素,让学生理解音乐剧。通过肢体语言,表达音乐情绪。

五、小结,下课。

师:同学们,希望这次的旅程给你们带来愉快的回忆。有哪位同学可以回答我的问题?乡村音乐的特点有哪些?

生:略。

师:什么是音乐剧?

生:略。

师:同学们,在《孤独的牧羊人》中结束我们的旅程吧。

设计理念: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加强记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指导学生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在较高音区演唱。学生能基本准确地演唱歌曲《剪羊毛》,并表达出愉快活泼的情绪。

2、知识目标:通过节奏排列的练习,培养学生进行节奏创作的兴趣和感受歌曲愉快,活泼的情绪和风格,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源于劳动的律动和音乐,知道音乐和生活、和劳动密不可分,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劳动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感受附点节奏及休止符赋予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及其表现作用,在歌唱中准确的把握附点八分节奏,区别节奏的不同感觉。

2、初步唱会歌曲《剪羊毛》。

教学难点:

1、歌曲中节奏的演唱。

2、用愉悦、欢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