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中考记叙文考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2:23:05 初中作文
中考记叙文考点初中作文

篇一:中考记叙文考点解读

中考语文考点解读(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解读标题、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理清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概括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手法、品味生动细节、赏析精美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设题方式及解题技巧如下:

一、在题目上设题

1、问题目的含义

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关乎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变色龙》《爸爸的花儿落了》

2、问题目的作用

(1)是否表明写作对象、概括了文章内容,或是否为主要情节,(2)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3)是否为文章的线索

(4)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如《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 ,《智取生辰纲》——主要情节,《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心声》——透露情感主旨。

3、拟写标题

可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用简练的语言去表述。

二、在情节上设题

1、概括事件(全文内容、情节或场面)

找准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进行概括,其中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答题模式为: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有时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要注意“一句话概括中”对“一句话”要求,即主谓宾句。概括时,要强调那些独特的、关键的成分。

2、梳理情节

记叙文: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小 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概括情节变化,补充情节链(人物情感态度和心理变化)

(1)有提示性填空

(2)只给空,不做其它提示

此类题要梳理全文,找准位置,抓住关键句,筛选恰当的词语填空。

三、在自然环境描写上设题

此类题常以考查句子作用的形式出现,答题时一般从以下4点考虑,不一定面面俱到,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1、概括出该处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萧瑟凄凉、朦胧凄清、冷寂幽静、紧张神秘、喜庆热闹等)

3、衬托(烘托)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4、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等环境特点,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的叙事描写做铺垫。

※关于社会环境描写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如《孔乙己》中对咸亨酒店的描写)

※注意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多个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

四、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辨识、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1)正面刻画也叫直接描写,方法简称为肖(外)、语、动、心

肖像描写 写出人物的什么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

语言描写 写出人物的什么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

动作描写 写出人物的什么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

心理描写 写出人物的什么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

(2)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以突出中心。如杨二嫂顺手拿走母亲的手套,胡屠户替女婿扯衣裳襟,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等。

(3)侧面衬托 (间接描写)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写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2、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指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概括人物形象要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结合具体的写人方法,抓住抒情、议论语句,用准确的词语写出人物身上的品质、精神方面的特点,尽可能不要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即多方面概括。

3、评价人物

评价人物不要架空,尽可能紧扣文中人物的行为表现,结构为:概括叙述+精当议论。

※ “形象”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人物群体或事物、景物,

※ 甚至于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如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周敦颐笔下的莲、鲁迅笔下的朔方的雪等。鉴赏事物形象,重点要了解形态、特征、性质、含义、影响等。

五、在词语上设题

1、重要词语的含义

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派生义、特定义、隐含义),而不是词典义。

可以试用同义词、近义词替代,解释时注意联系语境分析原因,保持词性一致,最后代入验证。

2、词语的作用、表达效果(词语赏析)

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注意观察该词的特点,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属于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

动词形容词带句解词 +手法效果人物或作者情感 副词物的特点、状态

六、在句子上设题

1、了解常考查的句子特点

从表达方式上看: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

从结构上看: 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伏笔句、照应句

从语气上看: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双否句

从修饰上看:各种修辞句

2、考句子的含义

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

意思。

此类考题中,句子有难易之分,但都要联系上下文,坚持“句不离段”原则。 难句子,就是句子结构完整、内涵丰富、语言抽象或者有指代型词语的句子,我们的解答方式是“翻译”,容易句子的解答方式是“原因+翻译”,即要回答“为什么”

具体做法有:

(1)换个说法,辨析修辞,思考作者的真正表达意图,即剥去修饰,直达本质义,

也可以叫做翻译句意。

(2)换种句式,如双否、反问变肯定

(3)突破关键词语

(4)指出句子所蕴含的哲理

(5)指出句子体现的作者倾向、态度

(6)有时句子含义已很明确,则需要分析回答为什么。

3、句子的作用

重要句子的作用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1)内容上的作用

要考虑句子的特点(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修辞句、句子语气、矛盾句),指出该句子写了??内容,表现了陈述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揭示了??的哲理。

(2)结构上的作用

要结合句子的特点和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具体如下:

开头句 总领全文、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埋伏笔、设悬念。

结尾句 点明中心(卒章显志)、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线索句 贯穿全文,使文章紧凑;强调中心句、紧扣主旨,揭示中心。 过渡句 承上启下 。

疑问句 表达鲜明、强调,激发读者思考作用。

哲理句 具有启迪作用,画龙点睛作用。

引用句 故事传说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4、句子鉴赏(自主批注、赏析)

四个抓:抓修辞、抓手法、抓句式、抓用词

(1) 抓修辞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

理解。

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

生动的效果。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能传达出作者十分鲜明的感情色彩。

夸张 突出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揭示本质,表达作者主观感

情和态度,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 把某事物的不同特征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条理清晰;流畅贯通,节

奏鲜明;感情强烈,增强气势。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以上是修辞的基本作用,在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句子时,还要联系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和表达出的情感。

(2)抓手法

句子上使用的手法有:

渲染烘托、联想想象、对比衬托、反语讽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调动感官、多种角度、虚实结合、色彩搭配等

(3)抓句式

主要从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来考虑。整句与散句的结合,长句与短句的错落,都使句子节奏富于变化,形成错落有致的美,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很有感染力

(4) 抓用词

在记叙文中主要是抓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

抓动词、形容词、副词效果参考前文的“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拟声词和叠词,主要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美感。

※ 批注题 要自己发现美的词句、段落、手法,批注语言要讲究文采,有时如能用名言表达感受,效果会更好。

七、 在段落上设题

1、开头段的作用

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照应标题(点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伏笔,做铺垫。(注意和说明文、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相比较)

2、结尾段的作用

(1)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篇二: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考点归纳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3、根据要求提取信息。

4、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二)题目理解,把握中心。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题技巧:

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深层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 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三)阅读语段,体会作用。

题型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题型2: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题型3: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XX》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

1、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A、重要段落的作用 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②过渡段:承上启下。 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 ④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B、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⑤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句子的作用,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①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②情感句:直抒胸臆,抒发强烈的内在情感。

③引用句或文学性强的语句:营造文化氛围,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作具体分析。

(四)词句赏析,理解含意。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内容、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鉴赏句子:

从修辞的角度,看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从炼词的角度,简洁生动、富有概括力。

从句式特点,是否使用了特殊句式,如设问、反问、祈使句、感叹句。

从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否运用双关义、引申义、比喻义。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题型1:第X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注意:

(1)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儿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题型2: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答题技巧: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语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达了)??的情感(性格)。

题型3: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1)a(b)句: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a(b)句:这句话是动作(肖像、神态、心理、语言)描写,运用了“XX、XX、感。

(3)a(b)句:这句话是环境描写,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附: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A)肖像描写(外貌描写)(B)神态描写(C)动作(行动)描写(D)语言(对话)描写(E)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概括介绍和形象描绘、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成长;揭示文章主题。

中考记叙文考点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首要作用:

D、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表情、感情);E、凸起、深化主题。(注意:不能堆砌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首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其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五)感受人物,分析形象。

题型1:文中的XX人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题型2:文中的XX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题型3:文中那个XX人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她)是个怎样的人。 答题技巧:

1、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2、通过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和其他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①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具体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心理描写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

④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等方面所做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征是细微之处见精神。

(六)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写作方法)有: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牵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技巧:

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要具体分析)。

3、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描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七)写启示感悟发挥题。

题型: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染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创见;

(5)接合实际,对文中提及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提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堆集,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接合(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著名的句子等);

(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如: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答题技巧:

1.必须用第一人称;2. 心理活动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描写。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技巧点拨: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内部实质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答这类题时要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即: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抒发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等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抒发内部实质意义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抒发要流畅。

※(八)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九))找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十)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主要人物(2)主要事物 ⑶主要事件(4)时间(5)地点(6)人物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技巧: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十一)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凸起中心。

※(十二)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运用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十三)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 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 中间的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 结尾的议论: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起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四)记叙文中的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十五)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 (2)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

(3)注意: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

篇三:中考记叙文考点归纳

2012中考专题复习之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一、 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

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

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 记叙文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

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

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三、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如:

《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四、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

①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也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这种插叙一般都要交代起讫点,阅读时应注意;二是对人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入的前后不一定有过度衔接的话。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五、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种因素(依据)。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多种形式:有的以时空转换为线索,人物活动、事情发展、景物变化等,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推进而展开。如《藤野先生》就是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再加《羚羊木雕》就是以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的,还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智取生辰纲》中明线为“杨智失陷生辰纲”,暗线为“吴用智取生辰纲”,两条线索在黄泥岗合为一条。我们读记叙文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沿着它逐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至全篇的思想内容。

六、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如《藤野先生》中的“我”处于重要地位,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12岁的小伙计,是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第三人称写法。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七、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八、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下面只介绍几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白描。

(1)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了解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九、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喜怒哀乐等) 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 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对偶、引用、借代、反语、对比。

2012记叙文专题复习考点及答题技巧总结

记叙文常考考点归纳: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讲) 二、句子、段落的作用。

三、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赏析。四、人物形象分析。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六、收获、感悟、启示。

七、题目理解。(含义、作用) 八、文章主旨、感情。

九、语言特色。 十、写作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人+事+结果

答: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

二、句子、段落的作用

(一)第一段的作用

如果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

①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②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 引出下文;

④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如果不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

①开门见山,揭示主题;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④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⑤为下文××作铺垫

(二)中间段落的作用:

①过度或承上启下

②为下文发展做铺垫

(三)结尾段落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②照应开头或题目,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④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三、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赏析。(都扣到主题上)

(一)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另外,有些词语可能用到了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作用:为刻画人物服务,塑造了?的形象,表现了?的性格,体现了?的精神,表达了?的中心

(二)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四、人物形象分析。

要从整体上思考,抓住典型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尽量用并列的短语或成语,也可用文中具体的词语。如:勤劳善良、勇敢、心灵手巧、天真活泼、温柔美丽、心狠毒辣、卑鄙无耻等。(根据实际对人物的描写来答)

五、记叙顺序、人称、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六、略。

七、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一)含义:一是浅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深层含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比如《生命之线》这个题目,它浅层含义是指连接两人的那根线,而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互相帮助的品质。

(二)作用:通常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从内容上讲往往是借物传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等,从结构上说往往是标题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比如《枣核》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以枣核贯穿全文,同时借枣核来反映美籍华人的殷殷思乡之情和拳拳爱国之心。又比如去年中考的《老海棠树》也是考查标题的作用。

八、文章主旨、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九、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

十、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