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叙事记叙文阅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0:30:52 字数作文
叙事记叙文阅读字数作文

篇一: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二.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指导

(一)记叙文有关知识

1. 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人、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的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发展、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掌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 记叙文的顺序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了写作的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追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追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就叫插叙。

5. 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6. 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阅读时注意第一人称中的“我”有些是作者本人,写的是真人真事,而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品中的人物。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有些文章人称转换较多,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使用三种人称,要仔细体会转换的技巧。

7. 记叙的中心和材料

记叙的中心就是通过具体的人、事、物,景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中心的建立要有足够的材料作基础,材料要为中心服务,材料要典型,新颖,有代表性,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1)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做到深入“三分析”:即分析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品质;分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揭示人物性格;分析作品中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性格。

(2)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也要做到“三分析”:即分析记叙要素;分析事件;分析事件中的人物。

8.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是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各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有不同的作用。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

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和议论中抒情。

9.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二)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1. 要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分析文章题目

(2)分析文章开头

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文章的开篇,对分析文章中心作用很大。

(3)分析文章结尾

有的文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注意分析收篇的语段,往往也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的议论,抒情。

(5)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2. 记叙文中心思想的表达方法,通常包括两部分,前一部分概括文章内容,后一部分概括文章的思想意义,一般的表达法是:

本文记叙(描写、描述)了??,表现(反映、歌颂,赞扬)??的思想(精神、品质)??表达了(抒发)了??

在写批判、揭露这一类时,格式往往是:通过??,揭露(批判、抨击、斥责)了??

3.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

划分段落方法

(1)按时间和情节发展变化来分

(2)按照地点的转换来分

(3)按照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分

划分层次方法

篇由段组成,段由句子组成,一个自然段可能包括几个层次,划分层次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看这个自然段内有几个句子,然后看哪几个句子是讲同一内容的,讲同一内容表达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并前后连贯的一个句子,跟前后各句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那么这个句子就可以自成一层次。

4. 怎样概括段意

要准确地概括段意,首先要抓住全段的中心句,中心句是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凝炼精彩又能体现中心的一两处语句。中心句多在段首和段尾,也有个别在段中,有些段没有中心句,需要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

(1)摘句法: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中心句。

(2)归纳概括法:一个段落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可把若干层次的意义结合起来得出段意。

5. 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

关键词是指在语境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理解关键词就要联系语境,也就是要紧密联系上下文。不能单独只看一句话,要对上下文进行综合了解才能准确理解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住文章中心思想来考虑如何解答。理解语句中带点词语是初中语文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要防止答题时不得要领或不着边际。

【模拟试题】

(一)忆父亲

① 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又有电影或电视剧的制片人员,到我家来请父亲去当群众演员。他们走后,我就独自静坐,回想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几件小事。

② 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要群众演员拍戏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什么呀?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走了,但..

这位老人不能走。他可能还有任务。”父亲的语气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

③ 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种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倚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分明地,他惟恐那长袍沾了灰土或弄褶皱了。

④ 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了,一个劲儿向我道歉。

⑤ 记得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一块儿包饺子。父亲擀皮儿。忽然,父亲喟叹一声,喃喃地说:“唉,人啊,活着活着,就老了??”一句话,使我、妻、母亲面面相觑,全家怪....

纳闷怪伤感的。睡前,我试探地问:“爸,你今天不高兴了么?”父亲说:“不!我很高兴啊!”我说:“那你为什么在包饺子的时候叹气,还自言自语‘老了老了’的哩?”“嗐,那是一句台词,”父亲笑了笑说,“昨天,我们导演指示——给这老爷子一句台词!连台词都让我说了,那不真算是演员了么?我那么说你听着可以么???”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练台词。

⑥ 我就说:“爸,我的话,也许你又不爱听。其实你愿怎么说都行!反正到时候,不会让你自己说的,会找个人替你配音??”这下父亲真的不高兴了,便以教训的口吻说:“要是都像你这种态度,那电影能拍好么?一句台词,光是说说的事儿?脸上的模样要是不对劲,不就成嘴里说阴、脸上作晴了么?”

??

⑦ 是啊,父亲所“演”的,不过就是些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角色。走得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就十几秒钟。然而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说起父亲来,都赞不绝口。

1. 描述,表现出父亲当时 的神情。

2. 父亲提到导演时,总在前面加“我们”两字,这表达了他的心情。

3. 第⑤、⑥两段画线的句子,反映了“我”对父亲

4. 这篇短文写了父亲的两件小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 。 ② 。

5. 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们,对父亲赞不绝口的原因是

(二)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

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教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道。

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来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怒发冲冠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但收效甚微,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趁热打铁,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长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是个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a. 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

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教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起来。我十分欣慰!

6. 对文中加线句子a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赞赏李晓勇于承认错误。

B. 赞叹李晓敏锐地发现了老师对他的怀疑。

C. 为李晓说话练习的题目新颖别致而感叹、吃惊。

7. 对文中加线句子b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反映了“我”的真实感受。

B. 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 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仅褒奖了三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 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8. 有关选文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文章的开头采用了设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

B. 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 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 文章构思巧妙,究竟是谁在黑板上写字的谜底揭开以后,出人意料。

9. 下面有关“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按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我非常惊奇② 我完全陶醉了③ 我十分欣慰 ④ 我就感到有些蹊跷 ⑤ 我颇感意处⑥ 我一下子惊呆⑦ 我控制住了自己

A. ④⑥⑦②⑤①③ B. ④⑦⑥⑤②①③

C. ④①⑥②⑤⑦③ D. ④①⑥⑤②⑦③

10. 请从教学和性格两方面简要概括文中高老师的特点。

教学特点: 。

性格特点: 。

(三)弹琴的姑娘

⑴ 不论清晨,夜晚,我在这条长长的胡同里,有时往东,有时往西,走着,走着的时候,老是听到寓所斜对面高楼的窗口里,传出一阵阵好听的琴声——丁冬!丁冬!丁丁冬冬!??

⑵ 那楼窗口挂着的榴红色的窗帘,不时地飘出窗口,仿佛是它把好听的琴声像恭送尊贵的客人似地送了出来。

⑶ 春在的日子多雨,常常淅淅沥沥地下着。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轻松活泼起来,轻轻细细地洒在树叶上,洒在马路上,洒在行人的雨伞上,也洒到人家关着的玻璃窗上??洒得长长的胡同里稀湿稀湿,耀出一片亮光来。它们多么淘气呵,跳着快乐的集体舞,跟着琴声的节拍——丁冬!丁冬!丁丁冬冬!??

⑷ 我老在想,这个弹琴的人是谁呢?

⑸ 夏天的黄昏,屋子里还滞留着一股热气。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公园里去乘凉,然而在那摇曳着荷绿色窗帘的窗口里,仍然不断地传出好听的琴声——丁冬!丁冬!丁丁冬冬!??

⑹ 我在长长的胡同里走着,听着,想着,钦佩着这个弹琴的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啊!

篇二:初中 记叙文阅读技巧

关于语文阅读题的学习方法(以记叙文为主)

第一部分:

一.关于记叙文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2.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

3.记叙文的结构

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

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

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 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过渡段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a.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是记叙文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b.描写: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另一个角度还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c.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d.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e.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事理的表达方式。

5.记叙的线索

线索:(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

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6.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7.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也有第二人称。

(1)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

(2)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在文中用“他”或“他们”来叙述,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用这种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写起来比较自由。

(3)以 “你”或“你们”进行叙述的是第二人称。是直接与读者交流,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8.记叙的中心

答题常用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

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9.记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的描写,重点是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及景物等。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10.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扬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11、记叙的详略

凡是对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即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中心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第二部分:

1. 写阅读题时,要先通读全文。可按照个人阅读习惯,可以先读文章再看题目,也可以先看题目,再带着问题去读文章。

2. 读文章第一遍时要求答题者能把握文章主题,对文章有个整体的认知和理解,了解文章体裁和写作思路。

3. 看问题时要认真审题,明白问题的“题眼”在哪里,不能答非所问。

4. 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给老师留下好的印象。

第三部分:

阅读题可分为以下几种题型: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解题技巧:此类题目需要答题者注意平时的积累,多看书,遇到生字词时查字典,并

牢记这些词语;要细心,不要因粗心而标错音调或写字少笔画等。

二、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1.(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

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a.《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

b.《草船借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题目若是要求具体概括全文内容,答题者可以再补上借箭的原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即:周瑜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之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 )

(3) 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A.《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a.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b.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c.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d.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B.《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可分为三段,段意分别为:a.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国;b.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c.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

了祖国。整理概括主要内容为: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国,而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最后,在世界人民,中国人民的支持关心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例如:a.《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b.老舍笔下的《猫》,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我们需要把在文中的两个中心句:“猫的性格很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串起来,即: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古怪。)

(5) 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例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

(6)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

(例如:《飞夺泸定桥》提出下面问题:①课文写的是红军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泸定桥的?②他们是怎么“飞”又是怎么“夺”的?③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回答

归纳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总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先认真阅读文章。.

2.答题者在概括全文时易出现以下问题:

(1)语言不精炼。概括文章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原文了。

(2)需保留的内容不明确。概括文章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该删。

(3)抓不住重点。文章内容多,顾前不顾后,很难把握重点。

所以,介绍以下几种简单概括全文内容的办法:

(1)记人的文章。抓住文章写的是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

(2)叙事的文章。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写景的文章。抓住写的是什么景?它有什么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4)写物的文章。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它的哪些特点?

三、 分段、分层的方法

1.划分段落的方法

(1)划分段落要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要通读全文,了解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第二步,看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哪几个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表达同一内容。 第三步,划分段落以后,还要检查是否划分得正确。

(2)具体的方法有:

A、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作者为了写的清楚、明白,总要交代起因、经过和结果。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就是从文章中找出哪儿是起因,哪儿是经过,哪儿是结果,并把每一部分划分一个大段。

B.按事物的几方面分段。

有的文章为了写同一事物,往往用了好些材料,从几个方面表现它的中心。这样就可以按照所述的几方面来分段。在分段以后,可以把内容相同的方面划分为一段。

C、按时间顺序分段。

有的文章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的。在叙述内容时,往往用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或句子,找出这些语句,就可以划分段落。

D、按照地点变换分段。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故事的地点发生了变化。这时,我们就按照地点变换给文章分段。访问记、参观记和游记,多用这种分段的方法。

E、按照总-分,分-总,总-分-总结构分段。

F. 按照因果关系分段。

2.段内划分层次的方法

(1)按递进关系分层

递进关系分层是按故事先后顺序叙述出来的。后一层意思总比前一层意思推进一步,层层递进地叙述事情的主要内容。段里前后层次之间不能颠倒,要有一定的顺序。

(2)按总分关系分层

一段话中的总述,中心句往往是标志。中心句在段的开头,又称“总起句”,它对全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围绕总起句,展开叙述的部分,又叫分述句。这种结构的段落,有以下几种情况:

A.先总后分,就是先总述,后分述。

B.先分后总,就是先写分述内容,再写总结句进行概括。

C.先总后分再总,就是先总起全段的内容,再围绕总起句分述,最后再用一句话小结全文

的主要意思。

(3)按并列关系分层

在一段话中,有时按照段的中心意思,从几个方面展开叙述,每个方面没有主次之分,而是分类排列写出来。这就是并列关系。

(4)按因果关系分层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起因和结果。按照起因、结果构成的段式,就是因果分层关系。这里有两种情况:A.一种情况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

B.一种情况是先写结果,后写原因。

四.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具体、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五.初中常用修辞手法的辨别和作用分析

篇三:初中记叙文阅读

阅读理解

记叙文阅读

(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回答文章中心内容一般方式:通过……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明确人称:一般情况下,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①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和心理活

动的描写,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文学作品中的“我”只能视为人物形象之一或起串联情节的作用,视为线索人物。

②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它的特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的叙述。

③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用第二人称,便于抒情。

作用:明确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记叙的线索: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4、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等。

5、修辞方法及作用(赏析句子、品味语言)

(1)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2)夸张:突出了……

(3)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4 (5 (6

(76、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交代故事发展

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7、记叙顺序及作用

(1

(2

(3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9、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环境描写作用—————烘托人物心理

练习

第一篇 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

①这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每天忙碌的人熙熙攘攘。八点三十分。装满乘客的地铁缓缓起动,向下一个站点驶去。

②当列车行驶到两个站点中间地段时,突然一片漆黑,车也慢慢停下来。炸了锅似的,乱哄哄的如同马蜂窝从树上落到地下。有人大声骂司机:“真是个笨蛋!”“养你们这些人有什么用,简直是一群废物,”

③司机解释道:“”出手机,拔完号码后没有任何信号。

“我好不容易找到这份工作,迟到会被炒鱿鱼的。”有人说:“失约可能会使合同泡汤的。”也有人说:“”黑暗像一只无情的大“等一等吧,地上的人不会不管我们的。”

!”妈妈说:“宝贝,乖,天黑了,宝宝睡觉觉……”想着心事。(写话位置见第14题)。

“我心脏病犯了,没带药,谁有急救药……”旁边的人就问:“谁有药?”“我有。”⑦“找到了!找到了!”

⑧“唉呀!”一声惊叫,那人急忙俯下身在地上摸,整仿佛药瓶会在黑暗中流窜到车厢的任何一个角落。终于有人说找

与外界还是没有一丝联络,有人提议往下一出站口走,立即有人“快灭掉,烟能使人窒息!万一!”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火扑灭了。刹那间,光明消失了,重新又回到

“大家手牵手跟我走!”

“有没有没牵乎的?”当确认都不知摔了多少跤。后边的人有条不紊地跟着,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

⑿人们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领头的人衣服刮破了,脸和手都碰出了血。更让人意外的是,人们发现,领头的这个人竟然是个盲人。

1、梳理故事情节,用简洁的文字填写下面的方框。

() —→ ()—→ ( ) —→ ()

2、阅读下面两个句子,想一想划横线的词用得是否恰当?如果用得恰当,请说说它的好处;如果不够恰当,请找出一个更好的词语替换它,并说说事由。

①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

3、文章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突然停电时人们躁动不安的状况。 此时,车厢里。

4、文中哪个片段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5、当灾难来临时,该如何应对?本文给你哪些启示?

第二篇 梯 子周粲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

“慢着!”

“怎么啦?”

爸爸说:“”

有一次不好听的。

爸爸说:“”停“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扑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笑着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和主题。

答:

2、请用文中的词语,填写出儿子表情变化的过程。

笑——→()——→()——→笑

3

①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答:

②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

答:

4、““比刚才还要疑惑”? 答:

5

答:

第三篇

②譬如看见一只鸟,抖动漂亮的羽毛冲着我叫了那么一声,甚至只有半声。又匆匆飞走。譬如。可就在这一瞬间,我已经被深深地感动了。

③其实,看见一个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看见一颗滚动在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在大地上缓缓行进时所……总之,感动我的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复杂的隐喻了生命也有时候,感动我的竟是一种细微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视的最终,它们几乎全部移进了我的内心,

⑤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若是没有感动,我想我就会丢弃自己。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连一朵花一茎草一湖水一尾鱼,都那么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所有的生命几乎都离不开感动。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开双脚呢? ⑥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幸福的。

⑦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故我想:我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我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钟情于它们。我们永远保持着那种和睦友善、亲密真挚的联系,保持着深层的感情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