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0:38:22 优秀作文
篇一:作文素材五
高三下学期作文素材积累(五) 2013年广东省重点中学第三次六校联考范文及点评
编辑:崔广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作家梁晓声日前在谈到中国的现状时说:“现在有3个中国。一个是数字中国,也就是官方说法里的中国:高速、高铁、高楼、GDP、国家实力、外汇储备、富豪榜;一个是网络中国,很多人都不快乐,郁闷、愤怒、骂娘,嚷着‘撕毁一切’;另一个是身边的中国,也就是每个人每天过的日子,相比从前,确实是好些了。只有三个中国叠加在一起才是真实的中国。”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豁然朗见立体之中国
许伊佟 中山纪念中学高三(1)班
数字中国繁华竞驻,网络中国民生多艰,身边的中国迈着不疾不徐的小步。拂开障眼繁花,豁然朗见三位一体下立体之中国。而民族复兴之路,尚待你我同仁仰望星空,披荆斩棘,脚踏实地,共筑繁荣。
如天际明星荧荧,民族的骄傲可鼓起自信之帆。
神舟飞船在浩瀚的宇宙留下国人的足迹,苍茫的星宇等待许久之后终于迎来华夏子孙的叩问。高铁以风的速度与时间竞逐,辽阔的原野是天涯的相距,也是咫尺的守望。再如那傲视群雄的GDP增速、驰骋碧波的航空母舰??一样一样数来,好似富丽的牡丹花开满复兴之路,眼见着,心中再无缓缓归的闲情,只恨不能三步并作两步向前跨越。“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温总理一句朴实而恳切的话让我们明白,支撑着一个民族挺立的,是不屈的脊梁,而推动民族飞奔向前的,是火热奔腾的民族自信。 斩断一路荆棘丛生,民族的自省可铸就勇气之剑。
戴名表的“表哥”杨达才,炒作无下限的裸女车模干露露,沉迷奢侈的“干女儿”郭美美??太多的恶毒、虚伪、黑暗的社会角落借助网络无限放大,引起一阵口诛笔伐,亦让我们在一派喧嚣中学会反思、学会自省。无怪乎,美国《时代周刊》将年度人物殊荣颁予电脑前的你我,只因你我都带着放大镜去审视我们那不完美的生活。幸而我们不再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我们是懂得愤慨亦善于自救的公民。于是当方舟子举起打假的大棒,“监红会”自觉参与监督红十字会的款项流动,以韩寒为代表的公知针砭时事的毒弊。目视未来,我们能窥见:一个不快乐的中国之下有一颗正义的心灵,有一种自我批判的勇气,亦敢于走上自我救赎的长路。 低头看看生活路,小家的酸甜塑造脚踏实地的定力。
你我身边的中国,像《舌尖上的中国》中那些采藕的农民,酿豆腐的手工匠??过着平淡的生活,所有宏崇的数字与沸腾的言语动摇不了一粥一饭的日常生活。我们穿行于中国的土地上,亲手建起高楼,铺就铁轨,于此一汗一泪的流年中铸造一个羽翼渐丰的中国。偌大的华夏园,是脚踏实地的炎黄子孙所精心耕耘的。
保有自信,兼有自省,学会生活,朗见立体之中国今日,亦寄望一大鹏展翅的明日民族。
【教师点评】
本文观点把握准确,没有一味地赞颂,没有一味地批评,也没有一味地只跟从前比,而是把数字中国、网络中国和身边的中国联系起来,全面看待与评价,这一点难能可贵。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论述了数字中国的繁华竞驻,网络中国的民生多艰,身边中国的苦辣酸甜。每个部分既有充足的时鲜素材作为支撑,又对事例进行了理性的剖析。全文整体文风舒缓、文字典雅、给人大气之感。 (中山纪念中学语文教师 刘佳杰) 【非师点评】
我很惊讶作文命题的进步,贴近现实,切中要害,不回避,不讳言,放手让学生阐释一个立体的真实多元的中国。当然这来自一个作家的观察,但不觉得这个话题“少儿不宜”,不认为学生只能书写缤纷亮丽的生活,这要感谢得风气之先的广东,感谢视野和心态开放的语文老师。学生行文中规中矩,不越雷池,就给出的概念做了延伸阐述,所罗列的事例也说明该生平时还算关注时事。可惜所言诸人诸事读者亦有耳闻,来自身边的、新鲜的让人觉得是作者发现并用来证明观点的人和事尚欠缺,少了亮点。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 杨克)
全面审视,多角助力
刘馨予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0)班
正如作家梁晓声所说,高速前进、日新月异是社会的正面,艰难营生、躁动不安是社会的背面。一正一背,一明一暗,唯有客观、全面地审视,才能看到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中国。
当今的中国,经济实力逐渐雄厚,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文明之风拂遍神州大地,中国文化越来越为世界人民了解与认同。当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幕上出现华夏民族的英姿,当莫言登上世界最高文学奖的殿堂,我们应当感到欣喜与骄傲。这是光明耀眼的火花,我们对它加以肯定与赞扬,是应该且必须的。
但肯定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褒扬,欣喜的同时,绝不能盲目自大。外国友人玛利亚在西湖向落水女子伸出援手,国人围观者成群却无一相助;郭美美身处红十字会,却公然开名车炫富;还有网络上的流言满天、骂声一片,这些光明背后的阴影,又何尝不应被关注与反思呢?罗曼·罗兰曾写道:“认清这个世界,然后再爱它。”是的,光明和阴影是天平的两端,对于我们客观地认知世界同等重要。一方面,我们肯定进步,赞扬长处;另一方面,我们正视问题,拒绝麻木。唯有如此,我们的认识才是客观的清醒的。
那么认识了之后呢?作壁上观、漠然处之无疑是错误的。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如是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坏变成好的前提是每个人都要为之献出力量。 在光明与阴影并肩而行之时,有人选择了讴歌光明,颂扬美好。诗人艾青吟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他一样,舒婷、海子,青年诗人蓝野、尤克利,都用他们热情的笔触、动人的辞藻,折射着光明,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祖国的可爱与温暖。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选择了批判与揭露。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毫不留情地对国人的“脏乱吵”和“窝里斗”作出批评,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龙应台的《野火集》,将台湾社会的阴影与伤痛公之于众,促人思考,教人警醒。
每一种样貌,每一个角落,都有真实,都是社会;每一种方式,每一个角度去观照中国,都应出于理性,出于至诚。
无论我们选择了哪种方式为社会的前行助力——讴歌光明,揭示不足,鞭挞丑恶, 我们都要对其有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看待问题理性是关键,不可片面,更不能偏激。
今日的时代,我们的祖国,需要赞扬,也需要批判。作为当代青年该如何为社会的前行助力?我们的心中已有答案。 【教师点评】
本文优点有三:一是审题准确,考场上很多作文仅仅停留在呈现三个中国——官方中国、网络中国、身边中国,而本文紧紧围绕“该如何看待中国”行文,切中题意;二是结构清晰,前半部分谈如何客观清醒地认识中国,后半部分谈该怎么做,层次分明,在内容上又有所推进;三是材料丰富,名人名言和大量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可看出作者思维敏捷,阅读面广,积累较为丰富。 在谈如何“助力”这个问题上,“讴歌光明,揭示不足,鞭挞丑恶”之外,还可以有更多的行动,内容上有待深化。(广州市第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黄姣成) 【非师点评】
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作文题目,没有之一。
好就好在它接地气,与过去常见的接“空气”的题目不同。它能够考生活,考现实,考观察,考思想,考课本以外的东西。
是的,我们比过去富裕了,进步了,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要看你把今天放在什么样的坐标上比较。如果要纵比,那是昔非今比,大有进步;如果要横比,那就我非人比,大有不足。如果比物质,今天大为丰富;如果比文明,今天多有遗憾??
今天是挺好,但可以更好;今天是不错,但还有错不?问题又在哪里?根本问题没有找到,实际行动可能盲目。这样要求中学生也许有些苛刻,但不能没有这样的要求。
作为中学生,这篇作文相当不错,但还不够深刻。题目中的“全面审视”,也有套话之嫌;“文明之风拂遍神州大地”之说,则是超现实的乐观判断了。 (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 何龙)
翻看硬币的另一面
李淑贞 广东珠海一中高三(9)班(指导教师:田丹萍)
《今天最好》中曾有一句话:“在生命的哲学中,期盼明天和怀念旧日是金币的两面,不同的是,也许老人倾向于过去,青年人向往未来,却少有人拿起金币,把两面图案都看一看。”
人生的智慧便如是。我们漫步于人生的朝圣之路上,不仅是要看到途中的青山绿水,还要体会其中的崎岖不平,平淡无奇。只有面面俱到,才能看到最真实的人生。
梁晓声先生口中的中国现状,无疑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斯芬克斯”,每一面的中国,都是一个片面的中国,唯有叠加在一起,全面审视,才能看出最真实的中国。
王小妮在《上课记》中曾说:“历史的真实绝对不是锁定在书本上,而是存在于经历过它的具体的每个个人的鲜活记忆之中。”我想,正是因为经历历史的人看见了最真实、最全面的历史,才有了那些不为任何政治所服务的历史,才有了一部部原汁原味的生命赞。我们每个人,都是最公正无私的陪审团,因为我们看到了最全面的历史。
为人亦如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也不能只唯诺于自己的不足。正如诸葛亮所说的:“吾心如称,不为人所动。”正是有了这样全面、冷静、理性的智慧,才有了火烧赤壁这一佳话。
许多人迷茫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上,得到的只是永恒的叹息,因为太过于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拘于小节只看到了孤立的一面,却不知道是断臂的维纳斯,转身一看,仍充满了未知的可能。
这让我想起了那“大地的孩子”,莫言,面对得奖后的赞赏或冷嘲热讽,他只是选择了退隐山中,去寻找大地母亲的怀抱,看清了功名后的真实自己,全面审视自己的过去与未来。看清了局部和整体,才不会随波逐流;看清了过去与未来,才不会在历史的风中做一棵无奈的墙头草,才能发现最真实的自我。
行走于人生,需要我们低头拉车和抬头看路,需要我们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握住历史的硬币,只有学会翻看硬币的另一面,才能不在自怨自艾的虚无缥缈中度过人生。 【教师点评】
本文处处流淌着智慧,又时时表露着底蕴,在思考与分析的交融中,体现出小作者观察社会、体味人生的双重轨迹,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生命的独特感悟、蕴藉而深厚的语文素养。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准确把握题意的能力。开头引用《今天最好》中的一句话,借题发挥,“悟”出“只有面面俱到,才能看到真实的中国,最真实的人生”的道理。立意高,感悟深,立意精准而高远。全文能全面分析材料,理性地看待中国,一分为二地分析人生,这是中学生思维认识的更高境界。 (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王焕胜) 【非师点评】
不能不说,审题是中学作文的大问题。往往清丽通顺的文字后面,逻辑却显得孱弱游移。本文开头引用说“两面图案都看一看”,下面全文扣的是“两面看”,意思是一分为二才能理性看待人生。这就将论题拖入了陈腐的辩证法窠臼。再回思一下梁晓声原话,重点是“三个中国叠加”,“官方中国”(好)、“网络中国”(糟),两端都不是真实中国,身边中国(中庸)是真实的吗?其实也不是。三者在认知中国时,价值是平等的,都是拼图的一部分。代入到本文的例子中,则“太过于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或“得奖后的赞赏或冷嘲热讽”都有它们的价值,它们与作者赞赏的那些思考,关系并非价值的递进,而是价值的分列。本文未能抓住题旨,关键在于心中预设了一个“立意”,即历史是一枚两面的硬币,其实,历史是一头大象,可摸的地方多着呢。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杨早)
附:2014年汕头市一模作文题:
某知名电视台在固定的“与经典亲密接触”节目中,邀请部分文化名人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作阅读指导。下面是各位专家的对如何阅读经典的建议:
漫画家:读连环画,图文并茂,印象深刻。
作家:读原著,通过文字发现感悟作品的真情善意和美好。 影视家:观赏视频,看得有趣,看得轻松。
表演艺术家:最好是改编为课本剧并组织演出,亲临其境,感受真切。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篇二:作文素材5
古今中外
名人的馈赠
一、居里夫人“幸运”的失恋
1883年,16岁的波兰姑娘玛丽亚,即后来的居里夫人,到某贵族之家当家庭教师,她计划挣一些钱出去上大学。两年后,这家的长子卡西米尔与玛丽亚相恋,玛丽亚刚过19岁,他们计划结婚。当然,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了。 可是,由于门第不同,他们的婚姻遭到卡西米尔父母的坚决反对,意志薄弱的卡西米尔屈从了父母。玛丽亚痛苦万分,竟准备“同尘世告别”,但她终于凭着顽强的意志克制住自己。于是,她把个人的不幸化为献身更大目标的动力,化为教育培养当地贫苦孩子的善心以及只身赴巴黎求学的勇气。人们认为,这是一次幸运的失恋。否则,她的历史将会重写,人类将失去一位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女科学家。
分析:居里夫人的失恋是她人生的一次挫折,从挫折与痛苦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她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话题:“挫折与成功”“意志的力量”“转折”
二、贫穷造就了作家
年轻时的左拉很穷。为了抵挡饥饿,他拿捕雀器在屋顶上捉麻雀,用挂窗帘的铁丝将麻雀串起来在火上烤着吃;为了坚持写作,他把仅有的几件衣服也送进了当铺,只能用被子来御寒。偶尔得到一个蜡烛头,他竟会如过节似的高兴,因为今夜可以读书写作了。正是贫穷磨砺了他的意志,他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卢贡?马加尔家族》。
分析:有人面对贫穷时会一蹶不振,有人却能以贫穷为动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左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话题:“贫穷是一笔财富”“坚持不懈”“苦难出人才”
三、艰难困苦铸人才
米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生于农家,年轻时跟人学画,因为不满其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便离开了他的老师。后来,他在巴黎以画裸体画糊口,渐渐地他对此种艺术感到厌倦,但其他题材的画也卖不出去,因此,一度陷于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到乡下。在农村,他依然未能摆脱贫困,但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农民和农家生活,激起了画家的创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种者》等。
分析: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千辛万苦,甚至疾病、死亡。不怕困难、挫折,努力奋斗,定能书写辉煌的人生。 话题:“成功与磨难”“挫折的力量”“苦难是一种财富”
四、磨难是财富
困难、挫折对有志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苏联“宇宙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少年时患猩红热病而耳聋,被赶出学校。但他靠图书馆自学,显示了惊人的数学才能。德国诗人海涅生前最后八年是在“被褥的坟墓”中度过的,他手足不能动弹,眼睛半瞎,但生
命之火不灭,吟出了大量誉满人间的优秀诗篇。
分析:也许没有声音的世界更能静心思考,但“被褥的坟墓”绝难予人灵感,一颗坚强的心才是根本! 话题:“磨难是财富”“生命的力量”
五、面对失败和贫困
杰克?伦敦自幼家境贫寒,但他雄心勃勃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做大作家、用笔杆子改造社会的远大前程。为了当作家,他在中学补课一年,然后考入加利福利亚大学,但因难以支付学费,只读了半年就辍学了。失学并没有动摇他当作家的决心,他改变主意,以社会为学习的课堂,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达尔文、马克思、尼采等的作品使他学会思考;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等的作品使他学会写作。他开始写稿投稿,但却一次次地被退回。可他并不灰心。生活困难,就靠典当过日子,挤时间写。白天时间不够就晚上写;勤奋地做笔记,搞索引,抄卡片。终于在1890年发表了处女作《给猎人》,后来名著累累,成为一名大作家。
分析:艰难困难,玉汝于成!杰克?伦敦的经历只不过把人类几千年来的经验和真理再实践了一遍而已。 话题:“挫折”“决心”“成才的途径”
六、重振旗鼓创辉煌
艾柯卡是美国汽车业超级巨星,他那誉满汽车行业的推销术为福特公司创造了上百亿的美元。可是1978年7月13日,艾柯卡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嫉贤的老板开除了。老板把他赶到一个仓库中的小房间,还美其名曰是给艾柯卡还没有找到新工作之前的办公室。在奇耻大辱面前,艾柯卡没有消沉。在被解雇受辱之后,艾柯卡接受担任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一职,他以卓越的管理才能,使克莱斯勒公司喜获新生。仅1984年一年,他就为公司赚取了24亿美元的利润,比这家公司前60年的利润之和还要多!顽强的精神、超群的才智、辉煌的成就,使得艾柯卡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分析:顺境中获得成功,固然是锦上添花,而逆境中打翻身仗方显英雄本色!艾柯卡如果没有第二次的成功,至多不过一推销巨星而已,正是逆境中的崛起才造就了他的“英雄”之名。 话题:“英雄”“金子总会闪光”“磨砺与成功”
七、身陷囹圄志不移
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被人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的小提琴家”。他的艺术道路坎坷不平。他生于一小商人家庭,据说,曾因为政治犯罪坐了20年牢。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坚持狱中学习。他在狱窗边,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坚持苦练,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在演奏技巧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创作和演奏,奔放不羁,富于激情,对同时代的浪漫派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分析:身陷囹圄而能最终成才,一方面要有坚强的信念和毅力,另一方面,也有对生命的渴望和对艺术的执著。 话题:“永不放弃”“信念与毅力”
八、海伦?凯勒—— 残疾人的骄傲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她凭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誉和嘉奖。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运动。她写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
分析:敢于正视人生的疾苦和磨难,是海伦成功的根本。正是如此,她才成了全世界残疾人的精神代表,成了残疾人的骄傲。 话题:“残而不废”“坚强成就人生”“生命的价值”。
九、博迪眨眼写作
博迪是一名法国记者。他在一次心脏病发作后四肢瘫痪,只有左眼可以活动。但他决心把打好腹稿的作品《潜水衣与蝴蝶》写出来,于是他要求笔录员门迪宝协助他,每天花6小时笔录他的著述。而他们之间的沟通只能靠左眼的眨动来完成。每次,门迪宝按顺序读出法语常用字母,博迪每眨眼一次表示字母正确,眨两次表示错误,然后拼成词语。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写作”终于在数月后奇迹般地完成了。这本150页的著作已被出版,受到人们的欢迎。
分析:“博迪眨眼写作”的事迹让我们想到史蒂芬?霍金,身体上的极度残缺却丝毫不能阻止他们在文学及科学研究上的昂首阔步。 话题:“毅力”“完美与残缺”“奇迹的诞生”
十、红顶商人的中庸之道
胡雪岩以他卓越的圆通能力在夹缝里生存发展。在官场、漕帮黑白两道的夹缝里,在民族经济与西方经济的夹缝里,在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夹缝里,他踢打出了一个世界、一方天地。胡雪岩的飞黄腾达是熟谙、遵守、利用潜规则的结果。但遗憾的是,这个夹缝最终毁了他,左宗棠的死使他成了官场倾轧的牺牲品。从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再回到一文不名,胡雪岩走完了他人生轨迹的圆圈。
分析:一个绝顶聪明之人,往往善于利用规则而不是创造规则。胡雪岩的一生验证了这一道理,同时也说明另外一个道理:“玩火者必自焚”。 话题:“规则与人生”“规则的双刃性”
十一、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
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十二、 严复的担忧
1912年严复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
分析:严复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在当时能有几人明晓?爱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只从一种角度、用一种眼光来看问题! 话题:“看待事物的角度”“目的与形式”
十三、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话题:“教育与爱国”“人生的目标”
十四、于右任的临终诗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分析: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话题:“故乡情”“月是故乡明”“殷殷爱国情”
十五、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独立”,主张国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李宗仁冲
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干扰,摆脱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暗杀,毅然返回祖国,他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他还希望留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
分析: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李宗仁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义,将永远激励着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的人们。 话题:“心中的丰碑”“祖国的呼唤”
十六、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话题:“遗愿”“爱国——永恒的话题”
十七、华罗庚立志回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分析:“富贵不能淫”,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话题:“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价值”
十八、梁实秋的演讲
著名作家梁实秋擅长演讲,他的演讲独具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演讲。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分析:幽默,流于俗套就成了无厘头;而恰到好处的幽默,则是智慧的闪光,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话题:“语言的妙用”“幽默人生”
篇三:经典作文素材5
经典作文素材5
一辈子的活法——王蒙的人生历练
写在前面
在回首往事七十七年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一个词叫做“活法”。 我经历了伟大也咀嚼了渺小。我欣逢盛世的欢歌也体会了乱世的杂嚣。我见识了中国的翻天覆地,也惊愕于事情的跌跌撞撞。有时候形势的波谲云诡令人晕眩,有时候祸福的说变就变,叫人以为是进入了荒诞的梦境、是在开国际玩笑。见过上层的讨论斟酌,也见过底层的昏天黑地与自得其乐,还有世界的风云激荡,我毕竟访问过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我感受了呵护的幸运与“贵人”的照拂。我也领教了嫉恨者明枪暗箭的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好累!
然而这些只能叫遭遇,只能叫命运,只能叫机缘,只能叫赶上点儿了,这仍然不是活法,不是你老王某某人的笑声与热泪,不是你老王的绝门儿与绝活儿。遭遇是外在的,而活法全在自身的选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是遭遇,而“回也不改其乐”,这是活法。本来是习惯性满分与第一名的好学生,一心要飞蛾扑火般地献身革命。少年得志地当着当着团委的小领导,一下子着了文学创作的迷。骤得大名后紧接着是一个“倒栽葱”。住进了高等学校的新房室突然决心全家迁徙新疆。官至“尚书”了却坚决回到写字台前。十七岁的时候被人认为是三十岁,而七十六岁了仍然在大海一游就是一公里。这是活法,这是个性,这是屡败屡胜的不二法门。 我的活法积极而且正面,我常常充满信心,对自己也对环境。我常常按捺不住自己的笑意。我常常想“笑场”。我的挫折与悲观是我积极与正面的起跑线。一个经历过如许的挫折与悲观的人,结果摒弃了的是不切实际,获得的是且战且进的一步一个脚印,是干脆没有什么胜负,而只有缤纷与趣味的经验。能够不是这样吗?
我参加了那么多,掺和了那么多,我与闻其盛,有份其荣辱正误利害。我为此冒了不知多少次傻气,付出了不知多少代价。不知我者谓我聪明绝顶,知我者为我的傻气洋溢而摇头。善哉!
又不仅仅是参与者,我从来没有停止过观察、欣赏、思考与反省,也有痛惜、怀念、欣慰与几滴混浊的泪。
而且一辈子不断地更换着我的活法。对于生活与活法,我贪! 看、听、历、感,并且参与了那么多事儿以后,你应该记住,你应该珍惜。你的记忆与思考将会多少延续着你的活法,直到你不在场了,不能看、听、历、感了,但还在记忆着与反刍着、重温着与消化着你的活力与
活法。
我从小就欣赏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提法:能够入乎其内,也能够出乎其外。
现在有了敦煌学、红学、故宫学,还有聪明学??了,要不来它一个活法学?
简历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1934年生于北京。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青狐》、《尴尬风流》,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有《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王蒙评点红楼梦》、《王蒙话说红楼梦》、《王蒙讲稿》、《王蒙新世纪讲稿》,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23卷《王蒙文存》(2003年)等,2006-2007年出版了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
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
王蒙语录——摘选
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友谊不用碰杯,友谊无需礼物,友谊只不过是我们不会忘记。 甚至于批评谬误,也要先理解对方,知道他是什么失足,怎么片面而且膨胀的,知道他的局部的合理性乃至光彩照人与总体的荒谬性是怎么表现与结合的,而不是简单的把对方视如妖孽。
高尚有高尚的代价,低下有低下的收益,清高有清高的寂寞,浑水摸鱼有浑水摸鱼的红火,智慧有智慧的痛苦,愚傻有愚傻的福气。
世界上绝对不是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善恶两种品德,敌我两种力量,正谬两种主张,资无两个阶级。要善于面对和把握大量的中间状态,过滤状态,无序状态与自相矛盾的状态,
提倡理解,相信理解比爱更高尚。
一个人能做到真,有几种情况,有的是因为幼稚、单纯、无知;有的是因为善良,但善良的真会碰到钉子,碰到恶,受到伤害。我的经验是善还要加上智。我的真是因为我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符合自己的本色最易被人理解、支持、同情,没有人的弱点会不被别人相信,不设防的心态是最好的心态,别人没法再攻击再糟践它了,我的智力告诉我:最好的技巧是无技巧。”
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 。
我喜欢接触和尝试一切新鲜的东西,一切新东西至少有一个优点,给你以新鲜的经历与经验。
最好的等待就是忘却,最沉静的风度就是无——无忧、无为、无欲、无梦。
敌视野蛮与愚昧本身,也可能成为一种更可恶尤其是更野蛮和另一种类型的愚昧,对野蛮必须耐心,对愚昧必须有所同情至少理解,必须抱帮助的态度。
青春是伟大的财富,信任是永远的靠山,率真是制胜的法宝,好奇点燃了学习的热烈,友善铺就了向前的坦途。
你可以有大快乐,事业、社会、人民??,这些你都没有了,你也仍然会有小的快乐,西瓜、茶水、买到便宜的处理货物。反正你应该快乐,你必须快乐,如果你想活下去而不是不想活下去的话。
许多问题是想不清楚的,想不清楚的问题还一定要想,就是有毛病啦。
(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一个做圣人的路子,遇事先自我批评,太伟大了。
遗忘帮助我在一些事情上转过脸去,信念帮助我在另一些事情面前点燃起照明的火把。
首先是要找对找到找定自己的优势。虽非大才,必有可取。相对而言,你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切不可离开自己的条件自己的长处而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生活在别处。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生活的力量仍然有可能战胜不让你好好生活的力量,对于不让你好好生活的邪恶力量来说,你能好好地生活就是针锋相对的回答。
没有一定程度的超脱就没有理智,就没有客观,就没有全面,就没有正视,就没有自我调节,就没有发展和进步。
一个人总是能够用自己的理想来超越自己的成熟和经验,又总能够用自己的成熟和经验来校正和丰富自己的理想。这是一个最好的状态。既是理想的又是实践的,既是成熟的又是天真的。
任何事情,急于求成都是幼稚的幻想,急于求成的结果一定是不成,对此不应该有任何怀疑。
善于等待的人是聪明的人,也是真正有信心有能力有头脑有见解的人。
人有时候需要等待,有时候需要忍耐,有时候需要为顾全大局而保持沉默,有时候一时看不清楚需要再看一看。
相信时间,时间对善良有利,对智慧和光明有利,对阴谋不利,对狭隘不利。
不要着急。人生一世,最要紧的恰恰是耐心二字。
耐心高于智慧,耐心重于道德,耐心战胜了而且必将继续战胜任何对手。
一切决定于时机,时候到了石头里也会孵出小鸟,时候不到火焰里也照样透心冰凉。
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暴跳如雷,从来不泼污水。
至味无言,至理无文,至情无歌,至性无心。
真生命真事业真学问真爱情只能属于无所畏惧的人,具有某种“傻子”气质的人。
多好的事情都有过去的时候,多坏的事情也有过去的时候。
该玩就玩玩,该放就放放,该赶就赶赶,该等就等等...永不气急败坏,永不声嘶力竭。
神经衰弱的人、头脑简单的人、过分天真的人、过分拔尖拔分的人、过分自我即过分自信的人......往往无法承受历史的拷问与历史的戏弄、变迁
的激动与变迁的迷茫、前进的艰苦与前进的代价。
昂山素季
1945年6月19日,昂山素季出生于缅甸首都仰光。
1947年7月19日,其父昂山将军被缅甸爱国党人刺杀,昂山素季时年2岁。
1960年,其母被任命为缅甸驻印度大使,昂山素季随母亲离开了缅甸来到印度,在当地一所女子学院学习,接触到圣雄甘地的政治与哲学思想。
1963年,18岁的昂山素季被送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并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职。由于当时缅甸正值奈温将军统治时期,昂山素季无法回国,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帮她在纽约联合国办事处谋到助理秘书一职。后来又在不丹外交部等处任职,在缅甸以外的国家生活了28年。
1971年于与研究西藏文化的英国学者、牛津大学教授迈克·阿里斯(Michael Aris)订婚。
1972年,昂山素姬与迈克·阿里斯结婚。婚后的15年间,昂山素季随阿里斯在牛津静静地过日子,照顾家庭、相夫教子、陪伴两个孩子成长,避免跟流亡的缅甸异见人士接触,也从不主动卷入缅甸政治的是非之中。
1988年3月,昂山素季之母中风病危,当她匆匆告别丈夫与两个儿子,回到仰光照顾因中风病危的母亲时,正值缅甸人民发起反抗军政权的游行示威,遭到军队和警察的残酷镇压,共有两百多名无辜民众死难,举国弥漫着恐怖气氛。很多受害者、激进分子和退役高级军官,要求她出来领导民主运动。
1988年8月26日,仰光近百万群众在瑞德贡大金塔西门外广场集会,昂山素季第一次面对这么多的民众发表演说。在她首次公开发表重要演讲的前夕,政府散播有关要刺杀她的谣言,但她对任何威胁都是温文不惊。“我不能对祖国所发生的一切熟视无睹。”在集会上,她一身雪白的长裙,宛如一只从仙境飞来的白天鹅。她那慷慨激昂的神态、铿锵有力的声调、掷地有声的言词,令所有在场的民众印象深刻,并让他们想起了她的父亲昂山,“父女两人如同一个模子塑造出来的”。缅甸人民发现,他们盼望已久的领袖诞生了。从那一刻起,昂山素季不再是一名旁观者。其实,她并不喜欢政治,她更想当作家,“但是,我参加了,就不能半途而废。”从此,昂山素姬,这个外表柔弱、身材单薄的女子,成了军政府最头疼的人物。她没有权力、没有金钱、没有官衔,却拥有了缅甸人民的心。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