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名人故事10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4:40:43 作文素材
名人故事10作文素材

篇一: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

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r?ng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jiǎ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p?ng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发音:p? fǔ ch?n zhōu

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

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

3.班门弄斧的故事(主要人物:鲁班)

发 音: bān m?n n?ng fǔ

释 义: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故事: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4.卧薪尝胆的故事(主要人物:越王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发音:w? xīn cháng dǎn

释 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故事: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 lǚ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chāi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yā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cì h?u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

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rù,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5.围魏救赵的故事(主要人物:孙膑bìn )

发音:w?i wai jiù zhào

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6.三顾茅庐的故事(主要人物:刘备)

发音:sān gù máo lú

故事: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shù,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并因诸葛亮不答应而哭,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7、完璧归赵的故事(主要人物:蔺lìn相如)

拼 音:wán bì guī zhào

释 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近义词】物归原主【反义词】久假不归

【造句】我今天要去舞会,你的帽子借一下,明天一定完璧归赵。

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xiá cī,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

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jiǎ xīng xīng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shuǎ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zhāijia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wú nài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8、图穷匕见的故事(主要人物:荆轲jīng kē)

拼 音: tú qi?ng bǐ xiàn

释 义: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 (今河北某县)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临行时,太子丹等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

篇二:诸城10名人故事

诸城名人故事

初一 陈佳艺

1、 臧克家(1905.10.08~2004.02.05),诸城吕标镇臧家庄人。

臧克家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的《有的人》被世人熟知。1933年他的处女作诗集《烙印》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不辞劳苦,辛勤耕耘。不但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还擅长散文,也尝试着写过小说,诗论和文艺随笔。50多年来,臧克家结集出版的新诗、旧体诗、散文、小说、诗论等著作近60部。对我国新诗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文坛负有盛名。

臧克家早在1945年重庆谈判时就同毛泽东见过面,并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的诗。解放后,毛泽东又亲邀他去勤政殿谈诗,以后同臧老又有数次书信往来。臧老曾对我说起他与毛泽东谈诗的往事。

毛泽东在臧老心中永远是一位可亲可近的诗友,他为自己能成为毛泽东诗稿的先睹者而感到十分荣幸。毛泽东不耻下问,臧老也敢放胆修改毛泽东的诗句。他当《诗刊》主编时,经常写信向毛泽东索稿。“文革”后,人们对毛泽东的功过有不同的看法,有人问臧老如何看待此事。臧老认为别人有批评毛泽东缺点的自由,我也有不想说的权利。毛泽东对我有知遇之恩,这是不能忘怀的。做人要有一点原则,应有自己的主见,不能随风飘摇,人云亦云。著名学者季羡林称臧老表里如一,内外通明,从臧老的口中不会有半句假话流出。

臧老说,毛泽东知道《诗刊》即将创刊,很高兴,当时纸张困难,为了争取份数,臧老同文化部的一位负责同志、老朋友争得面红耳赤。臧克家向毛泽东报告,《诗刊》只准印一万份,太少了!毛泽东反问他,你看印多少?他说:“五万份。”毛泽东说:“好,我答应你们印五万份。”毛泽东充分估计的是诗歌的意义和影响,而不仅仅是纸张问题。毛泽东欣悦地对他说:“你在《中国青年报》上评论我那篇《咏雪》的文章,我看过了。”当毛泽东送他们出客厅的大门时,还高举大手送别,说:“把你们的作品送给我一份呵!”

终身喜爱孩子

臧老的夫人郑曼告诉我,臧克家永远怀着一颗童心、一颗善良的心,听到有灾情,总带头捐钱捐物。臧老的大女儿臧小平在一旁插话道:父亲太关心孩子了,有一次,一个刚进幼儿园的男孩哭闹着不肯去,父亲见了心中不忍,百般劝慰后又给了一大把糖果。孩子送去以后,父亲几次走到幼儿园门口,听听没有再哭闹,才放下心来。

10年前,郑曼给我讲了臧老关心甘肃武威县一孩子失学的事情,至今记忆犹新。一位叫常清玉的女孩,父亲是建材总厂工人,她以高分考入高中,后母也有小孩,家境比较困难,她很苦闷,在《甘肃日报》看到访臧老的文章,感到他可以信赖,就请报社转信给臧克家。臧克家看了信后,叫夫人回信,让她不要气馁,并举了华罗庚、齐白石等人的例子鼓励她奋进。又通过《少年文史报》总编辑吴辰旭,请他帮助解决孩子就近入学问题。这件事引起了甘肃省的重视,希望工程给她拨款400元补助,学校免去了她的学杂费。臧克家夫妇每学期资助三四百元。甘肃省委书记为此专门在省报上撰文,指出一个老作家如此关心失学儿童,要求全社会重视“希望工程”。我想看看省委书记写的那篇文章,臧老摇摇手说,这是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必要宣传。

2. 陶钝,原名徐宝梯,诸城市昌城镇徐家河岔村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为了革命的后代》,散文集《故乡十小记》、《在福建前线》,短篇说唱《姑嫂打水》、《小俩口算账》等。

1996年11月14日在北京逝世。 生前著有《陶钝文集》行世。

16岁时,陶钝进入诸城县立高等小学,以文笔出众闻名全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诸城县旅京、旅济的学生回到家乡进行宣传活动,激发了陶钝的爱国热忱。不久,他在诸城县立高小发起成立了反日会,并被推举为会长。反日会决定在西关财神庙召开反日大会。开会当天,山东诸城县城内各学校的学生全部出动,列队游行,步伐整齐,情绪高昂,走过了诸城的大小街道,群众纷纷驻足观看。游行队伍到达财神庙前的广场上集合。宣布开会后,来自北京、济南的学生发表演说。台上的演说常常被台下激昂的口号声打断。城关小学学生王柏年愤怒到极点,跳上讲台,大喊大哭,激动得不能自已,当众撕下白上衣的一块大襟,咬破手指,写下“宁死不当亡国奴”七个大字。血书一展开,全场一片哭声。学生们喊了一阵口号后,又开始游行,所到之处,商店纷纷关门罢市。反日会还号召诸城群众抵制日货,在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盘查日货,持续近两个月。当时陶钝虽然还年轻,但是在反日活动中非常活跃,做了很多工作。

1921年,陶钝以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考取济南的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在这里,陶钝深受一些优秀教师影响,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思想十分活跃。省立一中的学生会不叫学生会,叫做“学校市”,仿照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实行三权分立。“市议会”由各村(学生宿舍被分为若干个村落)选举的两名代表组成,自选正副“议长”。正副“市长”由“市议会”选举产生,是执行机关的负责人。陶钝当选为“议员”后,又当选为“副议长”。当时省立一中最有实力的学生社团是“新剧团”,陶钝积极参与“新剧团”的活动,后来出任“新剧团”团长。“新剧团”通过话剧演出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其中最受欢迎的剧目是《孔雀东南飞》。陶钝自己也写过剧本,曾经把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改编为话剧。

国民革命在南方兴起后,很多学生投笔从戎,报考了黄埔军校。陶钝认为要建立真正独立、民主的国家,必须用先进思想唤起民众。1925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之后,在李大钊、路友于(山东诸城人,共产党人,革命烈士)帮助下,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北京政府被段祺瑞把持。段祺瑞为了取得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决定召开关税会议,实质上是向列强出卖国家主权。路友于等人发动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举行了反关税会议的示威游行。陶钝积极参加了这次活动。经过多次群众运动以后,陶钝认识到:要挽救国家和民族,不能仅凭读书和爱国热情,必须进行有组织的革命斗争。

1927年4月,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东北军阀张作霖进军关内,攻入北京,强行成立军政府,对革命斗争进行血腥镇压。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以及路友于等二十多位革命志士被杀害。大革命的失败,使陶钝看清了自己的道路。他毅然断绝了与国民党的关系,回到北京大学政治系研究马列主义。1931年5月,他由徐子佩(当时是北京大学地下党负责人,后来曾与陶钝一起任教于山东省立一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3、王尽美(1898-1925)

原名王瑞俊,字灼斋,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王尽美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山东省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右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他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19年,“五四”运动的风潮波及全国,王尽美被选为省一师北园分校代表,积极联络学生建立爱国反日组织,带领同学参加集会、游行,开展宣传活动。1920年秋,他与邓恩铭等发起组织“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积极研究宣传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初又组织“劳动周刊社”,出版《济南劳动周刊》进行“提高劳动者地位”、“改善劳动者生活”的宣传,为革命进行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同时加强同北京、上海等地共产主义者的联系,积极酝酿建立共产主义组织。不久,在李大钊同志的帮助下,秘密建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他和邓恩铭以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的名义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更加坚定了他为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献身革命的信心与决心,并改名王尽美。

会后,王尽美回到济南。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9月建立了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展会员数十人。同时,积极领导开展工人、学生、农民运动和统一战线等各项活动。1921年冬,被省立一师以“危险分子”嫌疑开除学籍,从此专门从事革命工作。1922年1月,与邓恩铭、王象午、王复元、王乐平等作为山东的共产党、国民党及产业工人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留苏参观学习。5月回国,建立中共济南小组(直属中央),王尽美任组长。6月上旬,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尽美任支部主任。时值军阀政府警察厅通令征收理发业“卫生执照”捐,尽美趁机组织发动理发工人大罢工,迫使反动当局答应免去“卫生执照”捐、全部释放被捕工人、允许自由组织工会等三项条件。罢工的胜利,使广大工人受到很大鼓舞,为济南开展工人运动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为从理论上武装工人群众,更好地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7月创办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机关刊物《山东劳动周刊》。

1922年7月中旬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向大会汇报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精神及列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指示。会后,党中央派陈为人来山东帮助建立中共济南支部(直属中央),王尽美任书记。8月调北京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参与制定《劳动法大纲》。9月奉派去山海关、秦皇岛等地领导工人运动,建立党组织。在他领导下,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于10月3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历经9天,终于取得胜利,争得工人俱乐部的合法地位,有力地推动了京奉铁路全线各地的罢工斗争。继之参加领导了秦皇岛开滦五矿工人总同盟罢工斗争。1922年11月,领导建立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党小组。

4.刘墉(1719-1804),

字崇如,号石庵,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高密),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家喻户晓的“宰相刘罗锅”。

刘墉出身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说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刘墉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辩,文章书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以书法最佳,擅长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学颜真卿、苏轼等名家书帖,后自成一家。与当时的翁方纲、铁保、成亲王统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而刘墉为最。刘墉的传说颇多,大都是歌颂他精明强干,足智多谋。

说有一天,乾隆皇帝心血来潮,与和珅一起聊天。出了一个对子的上联是,“什么东什么西什么高什么低”,问和珅可有下联对?好溜须拍马的和中堂一时没了文采,就佯称自己跑肚子要如厕,皇帝恩准。这和中堂溜出皇宫直奔刘府而来,家人说老爷在侍弄菜园子,和珅便满头大汗地跑到菜园子里喊刘墉,向他说出了事情的原委。那刘墉说这有何难,只见他眼睛看着自家的菜园子,只骨碌一转就随口答出了下联:“冬瓜东西瓜西黄瓜高茄子低”。和珅一听这联,乐了,连竖大拇指说:“对得好!对得好!”

第二天上朝,皇帝想着昨天自己出的对子还没有下联,就当廷向文武百官征对。和珅抢先一步说:“皇上,对子有了,下联是冬瓜东西瓜西黄瓜高茄子低”。和中堂瞟了一眼刘墉,正为自己抢先说出了对子洋洋得意时,不料刘墉吟出了这样的下联:“文站东武站西君子高臣子低”。乾隆爷放声大笑,连呼:“刘爱卿,好对!好对!”满朝文武被这两个对子逗得哈哈大笑一顿。

退朝后,和珅拦住刘墉问:“你昨天为什么对那个下联呀?害我出丑。”刘墉说:“这对对子得看环境,我昨天对那对子是在菜园子里,那不正好是冬瓜东西瓜西黄瓜高茄子低嘛!今天咱是在上朝,不正好是文站东武站西君子高臣子低嘛!”和珅听了只有白刘墉一眼的份

5.张择端(1085-1145)

字正道,又字文友,诸城箭口人。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

《清明上河图》和《金明池争标图》是他仅存的两幅绘画作品。其中《清明上河图》是关于他的最早、最详细也是唯一的记载。清代乾隆中修县志,曾查访他的居里,亦未有所获。《清明上河图》和《金明池争标图》这两幅画,是中国古代难得的艺术珍品,被历代誉为“神品”,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杰作

【清明上河图】高22.5厘米,横长525厘米,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描绘北宋都城汴京清明节这一天都市与城郊百姓的种种活动,展现了京城工商业与交通的繁华面貌,成为宋代风俗画的特异瑰宝。

《清明上河图》全图右边描绘市郊风景,中间描绘汴河,左边描绘汴京街 景,真实地反映了汴京的社会面貌,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全图内容丰富,共绘人物五百余,牲畜五十余,船只、车桥各二十余,结构严密紧凑而段落分明;人物纷繁复杂而神态各异;笔墨技巧老练成熟,线条遒劲精确,兼工带写,设色清淡典雅。纷杂的场景,在画家笔下从容展现宏大壮观且细致入微;高潮迭起,引人入胜。观此图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栩栩如生之状,令人叹为观止!

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的人物正匆匆进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桥下舟楫相竞相争。许多细小情节刻划得极有情趣。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九流三教,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驰,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五百五十余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可贵的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因此,它还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篇三:二十一则外国名人轶事

二十一则外国名人轶事

惜珍 发表在 参考文摘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

1.精彩比喻

1920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在一次会议上作报告。当时,有些农民对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不甚理解,向加里宁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对于苏 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对此,加里宁提高嗓音反问道:“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左腿还是右腿?”农民们听了以后欢呼起来,掌声经久不 息。

2.总统与小偷

这发生在美国前总统柯立芝掌权后不久。

柯立芝醒来看见一个陌生人正在翻他的衣服,拿出了一个钱包和一条表链。柯立芝说:“我希望你不要拿那个。”小偷问:“为什么?”“我不是指那条 表链,那仅仅是小饰品,把它拿到窗边看看后面写的什么?”总统说。小偷读了出来:“赠给卡尔文?柯立芝。”“你是柯立芝总统吗?”总统回答说:“是的,众 议院把那个小饰品赠送给我。我非常喜欢它。这东西对你没有用。你需要钱。咱们来谈谈。”

小偷举起钱包,低声说:“我就拿这个。”柯立芝知道钱包里有80美元,便说坐下来谈谈。小偷告诉总统他和他的室友度假超支了,结果没有足够的钱付旅馆账单。柯立芝计算了一下房费和两张回程火车票的费用,然后拿出32美元,给了他,说这是一笔贷款,要小偷今后还钱。

3.民主原则

有一天早晨,美国前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在一个朴素的华盛顿公寓醒来,穿好衣服,去参加他的总统就职典礼。正式宣誓就职后,他来到餐厅,发现餐厅 里每个座位都有人坐了。在场的人没有一个站起来把座位让给总统,直到肯塔基参议员约翰?布朗的夫人提出要把她的座位让出来。杰弗逊彬彬有礼地谢绝了,默默 地接受了民主原则(先来先就餐),美国第三任总统没有吃早餐就回家去了。

4.起哄

乔治.费多是著名的法国戏剧家,特别擅长于写滑稽剧,《马克西姆家的姑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可是该剧在首场演出时却不被观众看好,但该剧演出时却深深打动了观众,剧院里的喝彩声此起彼落。费多那天晚上也在看戏,而且也和其他人一样大喊的叫。“费多,你难道疯了吗?”朋友迷惑不解地问。

“没疯!”费多解释说,“只有这样我才听不见观众谩骂的声音,使自己不会因此而伤心难过。”

5.大衣

爱因斯坦成名之前,生活拮据,衣着随

名人故事10

便。有一位朋友曾劝他说,应该添置一件大衣,否则难以进入社交界。他笑着答道:“我本来就默默无闻,就是穿得再漂亮也没有人会认识。”几年后,成了大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和从前一样,依然衣着简朴。那个朋友再次提醒他,快去做件像样的大衣,以便与自己的身份相符。他还是笑着回答说:“现在即使穿得更随便些,同样也会有人认识我。”

6. 契约

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一生贫困,但却生性乐观。

一次,他与房东签订租房契约,看见上面写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房客因为用火粗心大意,致使房子起火,必须赔偿15000卢布”。

克雷洛夫不但没有异议,而且在“15000”后再加上两个“0”。

“1500000卢布!”房东大为惊喜地喊道。

“先生,不要大惊小怪,”他不动声色地回答说,“我反正赔不起。”

7.玩笑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是比较解剖学的奠基人,对古生物学也很有研究。一天,他的学生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当时,居维叶正在工作室里忙于实验。突然,门被两只犄角顶了开来。一个怪兽随后冲了进来,张着血盆大口,獠牙又尖又长。居维叶听到声响,抬头看了一眼,又低头做事了。事后,学生们好奇地问道:“先生,您怎么一点也不害怕?”

“这很简单,因为所有带蹄子的动物都是食草动物。”他笑笑说。

8.简朴生活

美国《时代》周刊的创办人亨利·鲁斯,虽拥有万贯家财,但他的生活却十分简朴,外人简直无法想象。

有一次,《时代》周刊芝加哥办事处的职员为亨利·鲁斯在旅馆订了一间套房,好让他能在那里更换正式的礼服,去参加一个政治性的晚宴。

亨利·鲁斯听说那间套房要花54美元时,不禁抱怨:老天呀,难道我就不能在洗手间更衣吗?

9.机敏的回答

约翰·威克斯是英国十八世纪的一位作家和政治活动家。有一天,上议员桑得韦奇当众辱骂他说:“你将来不是死于梅毒,就是死于绞架。”

威克斯答道:“那就要看我是拥抱阁下的情妇或是阁下的理论了。”

10.半个指头

乌克兰诗人塔·格·谢甫琴科,于1814年生于一个农奴之家。他后来虽然赎了身,却因为写了许多革命诗歌,被沙皇贬为士兵,流放到奥伦堡草原。他为人幽默 而倔强,尤为傲视权贵。谢甫琴科喜欢随渔夫去划船,捕鱼后就到小酒店去闲坐。有一次在那儿遇见一位权贵,此人和他闲聊了一会儿,分别时,向他伸出手来,却 只给了一个指头。”说:“当我向地位相等的人表示敬意时,我伸出全手;比我低一级的人,我伸出四个指头;再低一点的是三个指头;更低的是两个指头;对其他 一切人则是一个指头;谢甫琴科笑道:“我是个农民,没有官位,怎么办呢?先生,我给你半个指头吧。”说毕,他将拇指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露出半个指头,向 权贵伸出手去。

11.拿破仑的字典

近代英雄拿破化最会善用时间,一天18小时都在书桌前办事,不然就是请仆人读报纸给他听,甚至边听边洗澡。他每天只睡三小时,不论在战场或枪林弹雨中,都 毫不畏惧。在安静的办公室里,他细读一张一张的枯燥文件,以了解官府或军队的财务状况。他努力从各方面来关心法国,实行新的政治,发挥自己的禀赋。虽然他 人在巴黎,也能预测东方及美国的命运,是一个富有想像力的天才。

此外,拿破仑还有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个性及坚毅不移的决心,决定的事无论如何都要贯彻到底。他自豪地说:在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

12.总统扔香肠

70年前,美国的食品卫生管理相当混乱。有一本小说里详细记载着芝加哥市屠宰和肉食加工业的内幕:“一个工人不慎滑进了正在滚开的炼猪油的大锅里,谁也没有有注意到。几天以后,人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其余的连同所炼的猪油一起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了。

为屠宰和加工出售结核牛的贿赂钱每周支出2千美元。对在运输途中死亡的霍乱猪,同样采取贿赂的办法,运往印第安州,就成了肉食加工的珍品。

在肉食车间里,把毒鼠药和毒死的老鼠一起扫进投料口,加工香肠。”

……在白宫里正一边看着这本书一边轻松地进行早餐的罗斯福总统突然跳了起来,大叫一声,把盘子里的香肠扔到了窗外。

由于罗斯福总统读了这本小说,制定食品加工法规的时机一下子成熟起来,不久便公布了《联邦肉食检查法》

13.心有灵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一次庆功宴上,邱吉尔夫人正好和戴高乐将军并肩而坐。她发现很难和这位将军交谈。因此,心想当戴高乐的夫人一定不容易。这时,戴高乐突然俯在邱吉尔夫人耳旁说道:“我在想,你当邱吉尔的太太的处境一定很艰难。”

14.拒为自己塑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首相邱吉尔对英伦之护卫有卓著功绩。战后在他退位时,英国国会拟通过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铜像,置于公园,令众人景仰。邱吉尔听后回绝说:“多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