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800字作文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7:34:17 字数作文
800字作文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字数作文

篇一:“陌生人社会”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含范文听评)

有关“陌生人社会”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题目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造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

上面的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社会生活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二:审题指导

这一段话的理解难度不大,关键在于我们对材料的指向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字面,拘泥于陌生人的叙写,显然失之于肤浅;如果转向陌生人的不可或缺,也属于蜻蜓点水。 材料的提示语中,“结合社会生活与认识”应该是我们思考的方向:对于陌生人,我们只怎样的态度?陌生人之间相处时是怎样的状态?有怎样的戒备心理?麻木冷漠占据着怎样的位置?我们渴求怎样的人际关系?怎样才能建立理想的人际关系?

这样的一番问询之后,我们便可发现,这则材料指向的是人际关系。换言之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谐相处。

一、习作点评

陌生社会

感觉少了一种以前的人情,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面对陌生人的社会,我们要何去何从那。

【问题提出来了。可惜指向不明确,结尾处的“那”也不恰当】

在2011年时,发生了一个惨不忍睹的“小悦悦”事件,这件事,冷了多少人的心,在马路上,年仅两岁的女童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路过了18个路

人,对此冷眼漠视,最后,是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爸爸妈妈,那时的悦悦已像木偶一样瘫作一团【木偶,怎么才能瘫作一团?】!电子眼记录了一段视频,十八个路人,两名司机共四十只眼睛都没有发现,或就是对其“视而无睹”。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的良知还在吗?在视频中全国人民都看到了【都看到了?】在血泊中孤独挣扎的小悦悦,很多人流了泪,很多人心流血了!【这本该是挺出彩的段落。①开头缺少中心距,整个事件的叙述显得散乱。②事件的叙述,重点不突出。③几乎是一“逗”到底,缺少运用标点的意识。④语言表达,还欠点儿功夫】

我们习惯了熟人社会怎么生存,怎么“守望相助”,怎么“远亲不如近邻”,但却不习惯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面前掏出爱心,传递爱心,我们学会的是怎么明哲保身。【这一段的安排极好:转换角度,深入一层。可惜,稍嫌单薄,如果能有一百五十字左右,把话讲透彻,效果会好一些】

想当年我们学习雷锋,学到的酒只有明哲保身,保全自己吗?雷锋他每一次帮助别人都会依依惜别,鱼水情深,那时是一种多么好的社会风气。【这一个对比段的出现,自然是好的。问题是,作者想的“当年”是什么时候?一不留神就露出了破绽:文章不是自己的思考。】

就在小悦悦去世【可否换一个词儿】的那个月,24岁的刁娜在下班途中救起了一个倒在血泊中的女孩,但她也被飞驰而来的汽车撞断了腿。她说,一条腿换来一条命,我只希望小悦悦的悲剧不要重演。【还是缺少过度性语句】

如今,我们从“熟人社会”大步走向“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中,失去了人情与血脉,失去了良心,我们要怎么才能变成有良知有人情有道德的人呢?

我们的社会缺少的是相互信任,信任的断裂——加重了道德的沦落,社会的沦落,难道我们都想成为一个沦落的国家,成为一个沦落的人吗?【问题提得很尖锐,可是前文有相关的交代吗?】

唤醒我们的良知吧,从小事做起,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做起,做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有道德的中国人,有良心的中国人。【结论从何而来?文章的论点如果在这里落脚,那么全文就应该围绕着论点组织材料,展开论述】

这样我们的世界才能更加美好,我们才能更加幸福。

说明:

这是今年二调中一个学生的作文。

整体上看,作者的思路还是开阔的,立意还是准确的。

当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是文章的整体意识:想表达怎样的观点,如何围绕着关键组织材料,展开论述,作者的意识里还是挺模糊的,基本上还是跟着感觉走,过于随意。其

次结构文章的意识:如何开头,段落间如何衔接,似乎还没有在没有进入作者的关注范围。

篇二: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利弊

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多元的、百花齐放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独立、自由、平等的 ,是只有客观的契约、没有主观的身份意识的。不存在先入为主的问题,重视的是做到了什么。不会凭优越的身份地位能说会道而无视、甚至践踏别人的利益。

熟人社会肯定是相对独立的,也肯定只有也只能有一个中心。大一统的社会有一个大中心,小圈子、小社会有一个小中心。但,不管大小是什么中心,在这个中心的四周由近而远贵贱强弱、富贫多寡已经确定。这种确定不像陌生人社会那样是依据开放、效率、公平、竞争等规则,是动态的。它的确定是封闭的、静止的,有的甚至是可以世袭的。也就是说,一旦主要是权力介入而不是规则介入,人们主要受权力有形和无形的支配而不是受规则有形和无形的支配,那么,这个熟人社会就已经形成。人治重于法治、权力大于法律的特征势必难以动摇。这样的熟人社会显然是缺少活力、创造力、发展的动力的,发展便很缓慢、甚至倒退。但,人们可以活得安逸、没有风险,可以做到大家一起穷,可以做到穷大方、穷有理、穷讲究、穷折腾,可以让大家穷得一起有志气、穷得夜郎自大、穷得还虚荣心很强。

当然,不管甚么,都各有利弊。关键在于这种社会对甚么人、什么事有利,保护什么人、什么事的利益;对什么人、什么事不利,不保护什么人、什么事的利益。熟人社会保护的是维护现状、满足现状的既得利益者,因为干和不干、干多和干少都一样,保护的当然是懒惰和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人,维护的也是平庸之人的利益。陌生人社会鼓励平等竞争,当然有利于强者、有本领的人,也有利于勤奋、勇敢、能吃苦耐劳的人。

我们可以做两样社会的比较:

陌生人社会需要的是自己努力、需要自强、需要自己不断超越自己。主要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自我完善,与别人的成功不排斥,反而能相互得到鼓励。对别人的成功多的是一份尊重和由衷的祝贺,而很少心生嫉妒和邪念。对那些兢兢业业、塌实肯干的人也会心怀理解和感谢之情。

熟人社会 需要的是别人,主要需要人帮,尤其需要贵人(有钱有权之人)相助,需要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或好友,所谓“朝里有人好做官”。由于主要不是自己去努力,对别人的成功多生不屑、不满和嫉妒之心。对别人又骂又恨,轮到自己照干不误。因为他自己也知道,不是自己不干,只是因为没有机会,愤怒的是轮不到自己干。那种老实人,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是永远吃不开的——干了活还会被人鄙夷、瞧不起。其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挥散不去的邪气,弥漫着一种欺软怕硬、欺善怕恶的气息。这一点是必须要勘破的,非亲身深入体会,非能尝其沉痛。

陌生人社会有契约意识,对事不对人,做事做人是讲理的。即使发展到无论甚么程度,也是有底线坚守的,是按着道理做事。熟人社会骨子里好利害而不问是非,所谓的讲情面只是一张皮。其社会中人很容易被人利用、很容易背叛,而且利用和背叛所支出的成本、付出的代价很低,被人操纵、被人支配所支付的价位

也很贱。中国熟人社会的历史是盛产汉奸的。因此,如果你足够强,送货上门者也会多到趋之若鹜。因此,这些人做人做事也就没有底线,是先做事后找借口不管结果。这样的话,熟人社会中的人所养成的人格很多是卑贱的。在实践中,这种卑贱和寡廉鲜耻往往还畅行无阻、有利可图。所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因此,熟人社会的诚信本身就是个很大的问题、根本的问题。

熟人社会做人的颜色是灰色的,不是黑白分明的,那么,团结当然比原则重要、人缘比做事重要、一团和气比是非分明重要。于是,在权力和利益面前,在不平等、有等级差别的熟人文化里,本来平等意义的团结便降为下级对上级的献媚、妥协、让步,变为不敢坚持真理和实事求是;变为上级对下级的不屑、不在乎和粗暴干涉。这些,从宋江身上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话,毫无疑问,它压制了更多的人,而且,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其他人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成本,人们更难实事求是。比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典型的有等级差别的熟人社会的产物。在陌生人的社会里,这是不可想象的。

熟人社会的文化虽然封闭,却着眼长远。它考虑的是“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考虑的是以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用的是变化的眼光。它瞻前顾后,呈现的是动态。陌生人文化虽然开放,但它考虑的是契约、是彼此能够合作所必有的前提条件、是干好一件事必备的各种要素。考虑更多的还是做好眼前的这件事,而不是如何通过做这件事表现我怎样做人、以后怎样再去和人交往。它是人让位事,侧重在事上,不是事让位于人,侧重在人上。呈现的是静态。一个封闭而动,一个开放而静,把无数这些人和事聚起来,则一个简单而混乱,一个复杂而井然有序。

熟人社会因为在人上用力,把人(尤其是掌权的人)当作工作的对象,很容易向陌生人社会里的有权人渗透,施加自己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大多不是什么好影响)。陌生人社会因为在事上用力,把做事漂亮当作追求的对象,它很难对熟人社会的掌权者施加自己的影响(利益不同,虽然这种影响大多是好的、正面的、普适的、可以提到桌面上的)。因此,做事做得好的人是最适合在陌生人社会生存的,能混、会混、懂心计、会琢磨人、迎合人的人最适合在熟人社会生存。陌生人社会是多元化社会,是“自(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己牛,也能让别人牛,而且不能让别人不牛,是都能牛”的社会。而熟人社会做不到这一点:有一个人牛,绝不能有第二个人和他一样牛。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其实,人要得不多,就那一点点。绝大部分人要的就是一个机会。给别人机会,未必就一定伤害到自己,自己牛和别人牛也可以同时存在。

因此,那些敢于活在陌生人社会里的人,在认可别人牛的前提下,也不把自己当外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同样也能牛起来的人,这样的人不论成败都是值得尊敬的。真正的会做人也就是能闯过陌生人社会陌生关的人,能够受到陌生人认可、赞誉的人。会在陌生人社会做人、习惯在陌生人社会与人相处的人是与人平等相处的人、不拿架子做人的人、真实本色的人。这样的人当然是真会做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熟人社会里的所谓会做人是假会做人:一旦那个架子没有了,真是应了“落架的凤凰不如鸡”这样的话。熟人社会的所谓能行、有本领的人往往是把熟人社会那一套行之有效的东西如七大姑八大姨、

找靠山、拍马屁、狐假虎威、欺软怕硬、恐吓骗人等等拿到了陌生人社会。他一开始当然能容易成功(不平等竞争),但是,即使一时成功、表面威风,实则不堪。这样的成功无疑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过不了多长的日子,便会繁华不再,慢慢自己就归于沉寂了。

篇三: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

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再答牙齿晒太阳

朱永嘉

读了你的第二次回贴,对你文章中的观点深表同感,对你目前处境我也能感受得到,也许这是第二代农民工进城过程中共同遭遇的一种表达。我老了,没有办法直接来处理你们所遭遇的艰难,只能谈一点个人对此问题的认识。我是学历史专业的,许多问题也只能从历史的角度表达我的认识,或许对你如果进一步认识和思考你们目前的境遇,可能有利。有许多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它,认识清楚了,才能正确地应对它。

我们面临的社会是一个转型期的社会,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传统社会是一个建立在熟人关系上的社会,任何事都凭人际关系来处理,一是靠血缘关系,也就是家族和姻亲关系建立的,从夏、商、周三代起便都是如此,权力结构也是靠这个传承的,帝王制度便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朝廷管理国家的权力也往往带有世袭的性质,如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如东晋时王、谢这二个大族,可以垄断东晋南朝好几个朝代的朝政大权。曹魏时,有一个叫陈群的,他搞了一套九品中正的制度,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关系,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地缘关系,现在叫作同乡关系。那时有地方上的官员叫中正的,由他来品评地方的人才,分为上下九品,朝廷用人时,便以此来任命官员,这就除了家族的世袭关系外,还有一个地望。东晋以王导为首的王家大族,是山东琅琊人,所以不是姓王的门第就高,要出身于琅琊王氏的门第才是第一位,这就

是世家大族的由来。在春秋战国时即便是世卿制度,现在不是有一个电影叫“赵氏孤儿”,讲的就是世卿制度,韩、赵、魏三家便是晋国的世卿。但这种世家大族制度不可能是永恒的,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渲赫一时的世家大族也有衰落的时候。唐人刘禹锡有一首很著名的题为《乌衣巷》的七言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和朱雀桥所指的是原来王谢二个大家的居所,那时金陵(现在叫南京)的秦淮河上有一座桥便叫朱雀桥,从朱雀桥至秦淮河南去不远便有乌衣巷,东晋的王导自卜宅于乌衣巷,谢灵运我们都知道他是南朝刘宋时的著名诗人,他们在居处宴游谓之“乌衣游”。东晋的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登皇位时,要拉着王导一起坐,说“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王家在当时渲赫的地位。到了唐代刘禹锡在金陵看到的王谢故居,只留下一副衰败的景象,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只能与普通百姓过一样的生活了。所以,他们家之堂屋前的燕子,只能飞到寻常百姓家去了。

孟子曾经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离娄章句篇下)泽是滋润的意思,君子谓大德,小人则谓大凶,斩谓断,君子行事,有善,虽五世亦受其惠,小人行恶,虽五世亦受其祸,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讲,决没有代代永恒相传的意思。记得文革时,江青在军委有过一次讲话,题目叫《为人民立新功》也引了孟子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他是告诉老同志,不能溺爱自己的子女,子孙的前途还是应该让他们自己努力去奋斗,希望他们的子弟能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不是坐享其成。与这个观念相反的便是“打

天下,坐天下”,天下是老子打下来的,儿孙们享受特权和财富,是天经地义的。那样我们的革命不成了过去改朝换代了吗?这当然是极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是熟人社会的产物,把这一点说清楚,我们就能分清是非和善恶,只有大家都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代代相继的现象所以难以为继,从科学上讲,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都是后天的,一个人的成就还有历史际遇上的因素,这一切都不是血缘关系可以继承的,所以能维持一个时期,因为父辈的社会关系还在起作用,然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退化,所以代代相继的传统不可能是永恒的。然而从历史上看,要打破原来熟人关系代代相传的现象,有二种方式:一种是隋唐以后推行的“以科举考试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度,这样为阶层之间人员的流动提供了一个渠道,贫寒子弟经过十年寒窗,一旦中了举人进士便能鲤鱼跳龙门了。其实这也是统治者笼络士子的一种手段,唐太宗李世明看到那么多士子来应试,他就非常高兴,认为天下才俊之士,都在他们牢笼之中了。此其一,另外一方面,考试制度考的科目有定制,也有一定的范围,评分也有标准,所以大家都去背诵标准答案了。那样做的客观效果是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再说考试的过程,亦还有各种舞弊的办法,亦还有人泄题,阅卷过程还有人去通关节。考试制度从表面上看虽说公正,透过背后的隐情去观察,其间亦弊端丛生,越到各个皇朝的后期,这方面的问题也越多。读一下《儒林外史》虽说是小说,但亦多少反映了考试制度下知识分子们的一种文化生态。其实这三十年来的高考制度的流弊何尝不如此,公务员的考试制度,时间久

了,亦很难避免各种弊端的产生,熟人关系的影响可以从显性转为隐性,在公开的合法的考试规则之背面,自然会产生各种潜规则。

打破原来熟人关系的另一种方式在过去历史上无非是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改变原来的统治结构。如秦汉之际,秦代的统治机构被完全打烂了,代之而起的便完全是另一类人物,他们完全是从社会底层起家,成为新兴的统治者。如刘邦、原来只是一个亭长,相当于现在地区下属的一个派出所所长;追随刘邦左右的,如樊哙,与刘邦是小同乡,屠狗出身;周勃早年织草席为生,还有是有丧事时,为人吹箫的;灌婴是贩布出身的;这些人出生都很低微,秦汉之际的大变动,为他们转变自己社会身份提供了机会。再说张良,尽管出身于韩国的贵族,秦灭韩,他没落了,他能为老人去桥下捡拾其丢掉的鞋子;再如韩信,也是贫苦出身,早年有大志,但也能忍辱爬出他人之跨下,这反应了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些人之所以能改变其原来的身份地位,一是际遇,二是自己不畏艰难的奋斗,后者可以要求自己,前者则不能刻求。中国有一句老话,乱世出英雄,乱世是指际遇,英雄还得靠自己努力,并学会掌握机遇。你在跟贴的文章中讲的层级结构的板结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从历史看,这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永恒和持久。从公共管理上讲,也必须打破这种依靠熟人关系建立的板结结构,否则管理人员的水平只会逐渐低下,最终陷于崩塌的境地,掺沙子是他自身维稳的客观需要。

关于陌生人社会,那是指建立在工商业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市场化的社会性的交易行为。商品交换不仅是熟

人之间的行为,大量的是陌生人之间在市场上实施的交易行为。比如我们去超市购置日常需要的物品时,要求同质同量同价,这个交易可以也应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的,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公平和正常的运行,那就必须要有法律来保障社会的公平交易,强调法律的普适性和统一性,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各种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在所有人面前都有一个平等的起跑线,每个人只要凭自己的才能和辛勤劳动,都能取得它应有的报酬,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运行过程中既有效,又公平。然而这只是理想化的目标,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时,往往在陌生人社会还保留着许多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大量农民流动到城市打工,城市的工人和职员也会易地就业,资本家也会易地开设企业,在他乡异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成为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家都应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这么一回事,农民最先走上打工的途径时,往往借助于沾亲带故的关系,借助于同乡的关系,以后才慢慢通过职业介绍所,去寻找合适于自己的工作。中国从小农为基础的熟人社会,转向与市场经济为基础的陌生人社会时,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必然伴随着人员高度流动。在这个高度流动过程中,在陌生人地区或职场,寻求熟人之间原来的相互关系,以支持自己的起步,那么这个起步往往不可能是公平和平等的。往往还是靠人际关系,社会学把这个关系比作社会资本,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的,如何利用社会资本逐利,也就是利用原有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各种需要服务。诸如在这个地区,这个行业,或者这个相关企业,你有复杂的关系网,那么你做什么事,都方便;反之你没有关系,没有背景,那就往往寸步难行;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