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作文素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1:46:38 小学作文
篇一:作文素材之尼采
作文素材
生平简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
1844年 10月15日诞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洛肯镇。
1858年 14岁 10月起,在南姆堡近郊帕弗达预科学校读书。
1864年20岁 10月,进波恩大学,修习神学与古典语言学。
1865年 21岁 10月,转入莱比锡大学。
1867年 10月,被征召入南姆堡炮兵联队。
1869年受聘巴塞尔大学。
1872年1月,出版《悲剧的诞生》。
1885年执笔《善与恶的超越》
1888年续写《快乐的知识》,完成《道德的谱系》等作品。
1889年患严重的中风与精神分裂。
1900年 56岁 8月25日在魏玛咽下最后一口气息,8月28日葬于故乡洛肯镇。死后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斯宾诺莎、康德、叔本华、黑格尔并列为世界哲学史上不朽的思想家。
成就 在尼采去世后的一个世纪中,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如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里尔克、赫塞、托玛斯·曼、斯蒂芬·乔治、萧伯纳、纪德、萨特和马尔卢这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不仅在德、法语区域闻名遐迩,而且还流传于遥远的北美、南美、亚洲、大洋洲、非洲。 关键词
1、自由,约束。 (石)
原文摘抄:
到普夫塔中学的第一年,他写了好几首诗。其中有一首是:
不要问我,
“你的故乡在何方?”
我决不接受空间的约束,
也不受
时间的框框。
我像苍鹰一般
自由翱翔!
20年后,当他开始作为一个既是思想上也是实际行动中的飘泊者四处游荡时,这首诗就成了一个十分应景的写照。
读后感:在谈论比如说内心的自由,约束等方面可以使用。最好把诗歌使用在开头和结尾,就是很好的得分点。
2、朋友,交友,友谊。
原文摘抄:
尼采在普夫塔同在小学时一样,仍然是不合群的,只习惯于同一、两个亲密朋友单独交往。正由于缺乏广泛的交往,尼采特别重视个别知心朋友的友谊。知心朋友的友谊,这在他一生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在普夫塔,他也不是一个朋友都没有。由于音乐,他结识了戈斯多夫;由于诗歌,他结识了杜森。在给母亲的信中,尼采说,在学校里,“我另有一个令人愉快的包括各种朋友的小圈子,可是从他们那里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启迪。我
首先想要结交的是比自己更强的人。”这两个朋友不一定比他强,但都是十分忠实可靠的人。
戈斯多夫是尼采在琴房认识的。他们都喜欢弹钢琴。戈斯多夫对于尼采的音乐才能佩服不已。一直到尼采去世的那一年,戈斯多夫在给尼采的另一个朋友的信中还回忆起这一段经历说:“我不认为贝多芬会比尼采在即兴演奏时更动人,尤其是在天空出现雷鸣的时候。”以后他们的友谊就不仅仅限于音乐领域。
读后感:在谈论比如说是朋友或友谊,交友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使用这则材料。在使用时要注意对原文中材料的引用,但此则材料不适用于开头或结尾。注意对材料的把握。
3、人类的本质,自我。寻找,新的开始。
原文摘抄:
尼采发问道:“人类是什么?是整体宇宙的一个阶段?是发展过程的一个时期?还是上帝随心所欲的创造物?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人类自身是一种手段还是一个结局?”
他思考的结果是:“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有待于寻找;可是无论我们称之为历史的浩渺无际的时间延续多长,它们在各个时刻都是相同的,历史上的各个转折点被铭刻在这座巨钟的刻度盘上:指针不停地移动着,当它走到12点时,就重新开始新的一圈。”在这里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他以后的一个主要思想“永恒轮回”的萌芽。
读后感:在此段中,尼采的发问极适用于开头,是针对于那些讨论自我或者是人类的本质方面的。还有,尼采思考的结果极适用于结尾,针对答案,寻找或者是新的开始等方面的。如若使用,便可成为得分点和作文的亮点。
4、个人与集体,集体对个人的意义。
原文摘抄:
进入波恩大学后,尼采面临着一个选择:他是否参加本校的学生会组织?这种学生会组织主要是社交性质的,不参加就意味着把自己排除在学生社交活动之外。
正如面临其它许多大事一样,尼采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是处于两难选择之中:按其本性来说,他不喜欢参与这种人数众多的组织活动,宁可孤居独处,或与
二、三朋友交往;另一方面,他又认识到这或许是自己的一个弱点,初来一地应该处理好人际关系。
从普夫塔来的学生几乎全都参加了这个组织。经过再三考虑,最后尼采决定参加进来。
读后感:在此段材料中,个人与集体,集体对个人的意义很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如果遇到此类的作文,上面的就是很好的材料。但不要忘了突出尼采。
5、信仰。
原文摘抄:
正像小的时候那样,每当有不解的难于决断的问题,他就一个人默默地躲在一个角落里思索,不想清楚就不出来。在一些大问题上,现在他还处于没有完全想清楚的状态。
但有些东西他又是看得很清楚的。6月,给妹妹的信中,他谈到信仰与追求真理的关系问题。尼采说:“如果我们从小就相信灵魂的拯救不是依赖信仰于基督而是别人,我们无疑也会感到同样幸福。显然是信仰本身而不是其背后的目
的传递了福音。真正的信仰必有所得。它会给信仰者所期待的一切。”
在尼采看来,信仰某种东西要比探究真理容易得多。
读后感:在谈到信仰以及信念等,我们都可以通过对原题的转化来运用此材料。其中尼采的原话可适当减缩。可用于文章的靠前部分。 6、谦恭。
痛苦就是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本身,我们不要企图超越它,让我们比任何时候的基督徒都更彻底地接受它。让我们信奉它,让我们用积极的爱去爱它,让我们像它一样热烈而无情,对别人就像对自己一样冷硬,无论它冷酷也罢,野蛮也罢,让我们都接受它。贬低它就意味着懦弱,让我们沉思永恒轮回的象征以锻铸我们的勇气。
读后感:谦恭地生活,并且不用常人的眼光看待一个人生活的秘诀,这就是生活的全部艺术。
名言
1诚实是一座阶梯,也是达到认识之前的手段之一。
2许多人浪费了整整一生去等待符合他们心愿的机会。
3人是在动物和超人之间一条绷紧的绳子一条越过深渊的绳子。
4、人可以控制行为,却不能约束感情,因为感情是变化无常的。
5强烈的希望,比任何一种已实现的快乐,对人生具有更大的激奋作用。
6大多数思想家写得拙劣,因为他们不仅要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要传达思考的过程。 7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制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 8要真正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为此要学会向高处攀登!为此要学会俯视下方! 9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
颁奖词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的一生是也应该是这样的: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内心来拯救自己,并感动他人;也可以依靠自己独有的气质或品质来改造身边的事物,改造世界;更可以对不管是过去的或者是将来的任何人,甚至是他自己,都可以喊出:“我是太阳!”。
篇二:尼采作文素材
尼采曾说,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是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听命于命运的安排。
第二种是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取决于我。 第三种是婴儿。处在一种“我是”的状态,不逾矩,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 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材料内容:
第一是“骆驼”的阶段,千辛万苦地努力去满足社会对人的要求,大多数人都在这个阶段挣扎;第二是“狮子”的阶段,即“要到自己想要”,这是一个功成名就的 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们憧憬得到更多的财富、更大的名誉和更高的个人价值。第三阶段,“婴儿阶段”,即回归本性,这一阶段的人更多的是想去实现人对社会的价 值和意义。
二、材料含义:
1、从骆驼角度:人生初级境界像骆驼。
骆驼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意味著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
服从别人的指令、没有自我;比如装得谦卑是为了隐藏;表现出痴狂而忘记了智慧;
取得进步时受到各种诱惑;为了真理追求知识却忽略了去提升高贵的灵魂等等。
2、从狮子角度:人生中级境界像狮子。
要成为狮子,就要承担自我、为自己负责;选择与限制;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时,就不要怕失败等等。
3、从婴儿角度:人生高级境界像婴儿。
婴儿意味著「完美的开始」,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当一个人抵达婴儿的阶段,代表心灵重新回归原点;
人们需要对自己生命进行的肯定;这个世界是自己的等等。
3、从综合的角度:
重新出发;
珍惜当下;
传承与发展;
纯真的力量等等。
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这是一道组合型材料作文题。无论是尼采还是杜甫,都是以山为喻来谈处世之道。这里的山,可指人生之山、文学之山、科学之山等。
尼采主张从半高处看世界,杜甫主张站在山顶看世界,由此出发开可以想到站在山脚看世界。到底该站在哪里看世界呢?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发现世界的美好。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发现世界的美好,不管选择什么立足点来观察欣赏,都是值得肯定的。
立意角度一:站在半山腰看,世界最美好。俯视走过的路,我们会为我们的勇气和智慧惊叹,我们会为我们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仰视山顶,我们会为山顶壮丽的景观而着迷,从而信心满怀继续登攀。
立意角度二:站在山顶看,世界最美好。经过奋力登攀,终于到达了山顶,放眼望去,一切都尽收眼底。作为过来人的我们,心胸开阔,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步入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个时候看到的一切,又怎么会不美好呢? 立意角度三:站在山脚看,世界最美好。站在山脚,仰望山顶,云雾缭绕,不管是你、是我、还是他,都会因好奇而渴望登攀,尽管峰回路转,猿猴哀鸣,处处是艰难险阻。不是吗?我们哪一个人不曾有过梦想,并为之奋斗。
优秀作文
<青春不朽>
但文章如果只说青春是不朽的,这是一个信念。一个信念不代表这个就是不朽的。我们应该是心智成熟的人,所以我们要说出这样的话,我们从生下来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是朝向死亡的,人生是向死而生的,尼采说过,人生最终是一幕悲剧,但是尼采又告诉我们另外一句话,纵使人生是悲剧,但我们也会快乐的走完。
年轻人要这么做,年轻人一定要有这个信念,我是年轻人,充满活力,青春不褪,这件事情是真实的,但是不能放弃,就像尼采一样,我知道人生是死亡,但是我要快乐的演完,我要坚守我这个信念,就是青春会永驻,这样就会尽量发挥我年轻人的能力。
<>
篇三:作文素材心灵之光
作文素材(五) 心灵之光
一、孤独尼采
尼采在高傲的孤独中体验痛苦。在焦灼创痛,动荡不安的生活剧场内,他战斗着,呐喊着——这是一场没有敌人的战斗,没有观众的演出。他似乎已经预见了自己的命运并乐于承担迟到的狂欢。在阒寂无人的漂泊之旅中,他如牧马人赫克托耳般勇敢,尽管已经预知了自己惨遭凌虐的命运,但他依然欣喜于奥林匹斯诸神的利剑。
尼采的狂傲在于他对自身天才不可救药的自信。时代会冷落他的每一声叹息,每一次吟唱,思想的漂泊将永无止期,但他乐于承受这孤独和岑寂。在高傲的自慰和漫长的煎熬中,他为那不可见的荣耀鼓舞,如卡珊德拉般在夜行者的耳畔轻唱。无人理会这奇妙的谶语,他注定是一只孤独的夜莺,自己歌唱,自己倾听。人类厌倦了真理,同类将他放逐。他深信自己的话语会穿越时空落入百年之后的人心,他也预见了自己终被漠视的命运——尼采是时代的早产儿,死后方生。若非如此,他将死于绝望,而非死于疯狂——疯狂中有一种高贵的勇气,宁愿崩溃也决不投降。他的欢畅在于被命运之神亲手射中,时代遗弃了他,他在时代之外获得馈赠:谁若声震人间,必将深自缄默;谁若点燃闪电,必将如云漂泊……
在尼采身上存在着巨大的悖谬:他体质孱弱,头痛,耳鸣,近视,胃痉挛,失眠,神经衰弱,但是他却歌颂永不枯竭源源增殖的生命意志;他是酒神的忠实信徒,期待着奥林匹斯山上癫痴的酣醉,在生活中他却滴酒不沾而且痛恨饮酒;他内向矜持,羞涩温驯,但在文字间却泛滥着恣肆狂暴、挥霍无羁的叛变;他有着纤柔脆弱的女性气质,但却痛恨女人,告诫世人要靠近女人先带好皮鞭;他的爱情火焰凶猛炙烈持久,面对心仪的恋人却战战兢兢,笨拙怯懦;他希求着健康快乐峰顶上的空气,却无时不生活在痛苦孤独的幽暗囚室;他不遗余力的镇压已于疯狂的激情,但最终被疯狂俘获;他脆弱善良不忍心践踏一只昆虫,但却在鲜血淋漓的书牍间抒写英雄梦想,欢呼着世人的殉葬;他是身染梅毒的圣洁的禁欲者,也是不断怀疑,弑杀上帝的虔诚教徒;他是最孤独的战士,他的疆场上没有仇敌,如果有就是愚蠢的人类,毋宁说是他自己——我期待一个人,寻找一个人,但找到的始终是我自己……
尼采,这个内在的孤独者,孤独是他无法释怀的使命。他的作品令人体味到“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戚壮,他像耶稣肩负人类的罪恶一样肩负着人的孤独。
亚里士多德说:能独居者,非神即兽。尼采补充
道,还有,哲学家!正是在无边的静默中哲学家享受着精神的纯洁创生。别尔嘉耶夫在比较屠格列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时认为,屠格列夫是忧伤的艺术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凄惨的艺术家,忧伤是抒情式的,凄惨与永恒相连是悲剧式的。同样,尼采或许不曾如陀氏般凄惨(或许更凄惨),但他却是悲剧艺术家,前无古人的孤独的艺术家。
孤独不同于寂寞,与寂寞相对是轻浮的妄念,未曾满足的欲求,可以贿赂的愿望。孤独来自灵魂底层,指向永恒,无法满足,不可收买,拒绝贿赂。
孤独和寂寞是何其相似又何其不同啊!看看尼采吧,他被痛苦蹂躏的心颠簸不息,一刻不得安宁,在他的世界中,孤独就是命运,就是故乡。
二、“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
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著名作家、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8月3日逝世,享年89岁。索尔仁尼琴因发表小说《古拉格群岛》而闻名于世。在二战结束后,他曾因批评斯大林遭流放,但在他看来,“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份量还重。”索尔仁尼琴挑战共产专制的智慧和勇气,使他不仅在西方世界,而且在俄国民众中都享有巨大的声望。
1962年11月,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发表。1973年12月,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也在巴黎出版。
挑战血腥专制索尔仁尼琴战胜枪杆子
中国人对索尔仁尼琴的熟悉,主要来自他对专制主义的反抗。即使是流亡二十年回到祖国后,索尔仁尼琴依然不懈地批评“民主化”的叶利钦政府。 二战快结束的时候,索尔仁尼琴因写信批评斯大林被捕,在服役期间被关进他后来称为古拉格的苏联集中营。他在传记中写道,被捕的那天,是认识到悔改并走向神的开始;他的第一间牢房,是他的情人,在那里他才开始了解自己的内在生命,倾听灵性的声音。
索尔仁尼琴的成名作是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伊凡·丹尼索维奇生命中的一天》,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伊凡这个形象的闪亮之处,是他那种忍辱负重、坚守最起码的人性尊严底线的努力,他展示,无论专制的残暴把人贬低到何等地步,都无法把人性彻底泯灭。人虽在原罪驱使下堕落,但上帝的影像依在;本来属灵的人心可以被邪恶败坏,同样也可以藉上帝的恩典而得到救赎;“良心比生命本身更重要,更有价值”。 不买当权者的账
索尔仁尼琴1974年2月13日被前苏联当局驱逐出境,开始长达20年的海外流亡生活。先是到当时的
联邦德国,但很快就来到美国。1976年,索尔仁尼琴定居在美国维蒙特州的卡文迪什小镇,自此以后很少离开这里,集中精力进行创作,他称在这里生活的18年是自己一生中最高产的时期。
1990年,时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恢复了索尔仁尼琴的国籍,1991年对他进行的叛国罪起诉也被撤诉。1994年5月27日,索尔仁尼琴从美国回到俄罗斯。 回到俄罗斯后,索尔仁尼琴对现状并不满意,一方面他对于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没有读过他的作品感到愤怒和失望。另一方面,他对于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相当蔑视,他认为叶利钦把俄罗斯经济搞垮了。 对于叶利钦的统治,索尔仁尼琴认为这是俄罗斯历史上三大混乱时期之一,因此当叶利钦授予索尔仁尼琴俄罗斯最高荣誉勋章时,后者拒绝接受。当叶利钦命令授予他最高国家勋章时,他说,“我无法从一个将俄罗斯带进一个如此可怕的困境的政府手中领奖”。正因为如此,索尔仁尼琴在叶利钦当政时期并没有受到很大重视,他也逐渐淡出公众视线。
索尔仁尼琴一生坎坷,因为批判现实,他坐过牢,患过癌症,遭过流放,但他始终关注着俄罗斯的命运。他的揭露与批判,也为俄罗斯文学重新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聚了他的心血和灵魂,他爱画,也爱生活,他一辈子都是个单纯的艺术家,一个为艺术而生的人。
在梵高眼里,只有变了形的色彩,透视、形体和比例,以及情感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没有教条,没有理性,有的只是醉于其中的物我两忘。他对美的狂热执著最终焚毁了他,但他不后悔;他是一个惧怕孤独的人,却一生孤独;他不是最好的画家,却是最无法逾越的一个。
刺眼的柠檬黄、血一般颜色的玫瑰红、触目的橄榄绿、强烈的紫罗兰、浓郁的钴蓝??直指我们的灵魂深处。一颗子弹射进了梵高的胸膛,他37岁。文森特·梵高,他的生命是如此的苦,对他而言,死就是一种解脱。让他的灵魂得到安息吧。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了。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忧郁的艺术家可能都钟爱麦田,当代诗人海子以麦子自比:“空气中的一棵麦子,高举到我的头顶。”他深情地吟着:“泉水白白流淌,花朵为谁开放,永远是这样美丽负伤的麦子,吐着芬芳站在山冈上。”麦子成为海子一个极具个人标志性的意象,象征了一种生命的蕴藏,坚定而永恒,高贵而庄重,如同他对诗歌的尊重和膜拜一样。他希望“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然后建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未能如愿。和梵高一样,他为艺术而生,也为艺术而死。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诗人和画家在短暂的生命里,都始终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
“总有一天,我会让全世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发音,念出我的名字——梵高。”梵高这个愿望已经成为现实;他的画已是价值连城,成为众多收藏者一掷千金的绝世珍品。
梵高的画成了收藏者的金库,而他活着时候,只卖出一幅画,甚至连买颜料的钱都没有。最赤诚的艺术家梵高,在世潦倒不被世人宽容理解的梵高,“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高举着神圣的灵魂,把苦难的生活踩在了脚下。
三、生活在低处, 灵魂在高处——梵高
梵高的一生同他的每一幅作品一样充满了亢奋而绝望的艺术激情。金色的向日葵、燃烧般的丝柏、风吹过的麦田、夜幕中的咖啡厅,灿烂迷人的星光??每一个细节都散发出温暖和动荡的激情,一幅幅狂嚣般的画面,都是梵高孤独内心底层最深的呐喊。他狂放的笔触、流动的色彩和喷薄而出的热情,在凝神的一瞬就将人们的灵魂裹挟而去。正如他所说:“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艰难的航行,但是我又怎么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涨得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他悲剧性地献身于艺术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件无上的艺术杰作。
梵高那种对世俗的反叛,对艺术宗教般的迷狂,和向生命极限挑战的激情与美丽,让我们惊叹。
梵高的一生是不幸的,他走到哪里,命运的阴影就随着他去到哪里。他在博里纳日做过传教士,他去爱所有的矿工,对他们的苦难感同身受,却被那些体面的人驱逐出了教会;他为了理想付出了整个身心,但他的画直到他死的时候只卖出了一张;他一生没有被一个人爱过,最好的朋友也离他而去。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寂寞的人,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宣泄在他的艺术里,所以他作画的真诚是令人信服的,太过痛苦压抑的人生让他痴迷明亮的色彩,从“星夜”到“向日葵”再到“鸢尾花”和“咖啡馆”,每一幅作品都凝
四、胸襟博大的解放者——曼德拉
虽然曼德拉是个斗士,但他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却是宽容?
曼德拉一生有27年被关押在罗本岛监狱?罗本岛监狱建在一座孤岛上,囚犯能看见大陆,可逃跑却万万不能,因为环绕小岛的冰冷海水里到处都是鲨鱼,一跳下去,肯定成为鲨鱼的美食!
无法想象,没有一颗宽容?平和?博大的心,一个人能在狱中呆27年而不崩溃!而且,关押曼德拉的单人牢房极其狭小,他在牢房中走三步,就会碰到墙壁,躺下来,头和脚都能碰到冰冷潮湿的水泥墙?牢房里没有床,
没有桌椅,曼德拉只有三条破旧的薄毛毯来御寒?
在世界舆论压力面前,南非白人统治者不得不妥协了?71岁的曼德拉终于走出了牢门?出狱那天,世界各国来采访他的记者多达2000人,曼德拉的第一张出狱照价值百万美元?
有人问曼德拉,出狱后是不是很怨恨?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在他的总统就职典礼上,还有震惊世界的一幕?他在向来宾致辞后说:“使我最高兴的是,当初在罗本岛监狱看守我的三名狱警也能到场?”曼德拉向来宾介绍他们,然后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曼德拉此举令在场所有的人肃然起敬?
六、食指:将痛苦酿成诗篇
在所有那些摇摇欲坠的时刻里,我们阅读食指。现在,大约所有人都叫他的本名——郭路生了吧,在北京的某福利院里,他还在安详地活着。痛苦从来没有放过他,可是,当曾经说过“从明天起,要做一个幸福的人”的海子已经自杀死去的时候,他还活着。顽强而忧伤。
食指一直相信着未来,并用这“信”,点亮了文革中那整整一代年轻人心底的光。他不是卖弄智力和才华的诗人,每一个句子,都是发自内心的痛苦吟哦,同时,却又饱含着深情,饱含着对这个世界和生活的眷恋。他动人的悲伤也因此而充满力量。当大家都还在那个为革命而激情万丈的年代里,当大家的灵魂里都充满了焦灼与不安,他还只是那个,敏感而又忧伤的人,还只是那个会用稚拙的孩子体写下“相信未来”的人。
他的那份坚定太沉重,而他却以自己的纤弱担当。痛苦也太沉重,压迫着他行空的翅膀,而他却始终仰望着星空,无所畏惧。
食指《相信未来》(节选)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
五、尘世间仁慈的天使——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特蕾莎修女,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她不曾用食物喂饱五千人,叫许多人跟在她后头拥护她。
她不曾搞过叫天地变色的社会革命,她不是个翻天覆地的伟人。她所做的,是每一个有手有脚的平凡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照顾垂死的病人,为他们洗脚、抹身,当他们被不幸的命运践踏如泥的时候,还给他们一个人的尊严,如此而已。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她的一生都在追寻着这样一个真理:我们都不是最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特蕾莎修女一生的使命既简单又直接,就是服侍穷人中的穷人。她认为人最大的贫穷不是物质上的缺乏,乃是不被需要与没有人爱。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感觉自己没有人要,是人类所经验到最糟糕的一种疾病。”因为别的病有药可医,惟独“不被需要”,除了一双愿意服侍的手与一颗充满爱的心肠外,再没有一帖药可医治。
特蕾莎的一生,都在带领仁爱修女会一起服侍世人。她并没有达官显要在背后作为支持,修女会也没有获得社会名流的积极赞助,她只是单纯地依靠她那份几乎是无限的、但却是坚韧的爱。
在特蕾莎修女朴素的装束下,隐藏着一个高贵的灵魂。她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特殊的人物,也是最令人景仰的女性中的一个。她靠着无限的爱去服务穷人中的穷人,以她的一生,实际彰显伟大的爱。
七、“中国七十年代的哥白尼”张志新
张志新对当时普遍存在的个人崇拜提出了批评:“无论谁都不能例外,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党之上。”“对谁也不能搞个人崇拜。”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不能相信:仅仅是因为“思想”,思想者不但被残暴地结束生命,而且在结束生命前竟然被割断喉管!45岁遭受残酷迫害。张志新们正是思想解放的先驱。张志新是以思想获罪的,也是因思想而被杀害的。这位“中国七十年代的哥白尼”同样应该是我们共和国的英雄。“我们有八亿人民,我们有三千万党员,七尺汉子,
伟岸得像松林一样,可是,当风暴袭来的时候,却是她,冲在前面,挺起柔嫩的肩膀,肩起民族大厦的栋梁!”(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一时间,人们用泪水写下的诗歌传诵在中国大地:“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韩瀚:《重量》)
说实话,尽管当时能看透“文革”的人并不多,但在我们国家和在我们党内,显然还应该有比张志新更清醒的人,而且这些清醒者的地位远在张志新之上,如果他们具有张志新一般的勇气而奋力抗争,其作用也远胜过张志新的孤军奋战。但是,面对民族的疯狂,过于“成熟”的他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明哲保身,选择了随波逐流,选择了风暴过后的血泪控诉与自我安慰,而把整个民族的灾难让张志新、遇罗克、顾准等人来承担!
自由最放松的姿势,你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也会怅然若失地笑不出来。他不是哲学家,但却可以打开你许多迷惑,他不是老师,但却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更重要的是,他从不板着脸说教,他极擅长于反讽。小波的文字,是透明的也是朦胧的,是本分的也是狡猾的。迷宫一般,让你想到博尔赫斯,小波兜起圈子来,比出租车司机还要出租车司机……总之,你可以读到无限的可能或者不可能、无限的确定或者不确定。 在文字的帝国,打造他的黄金时代。
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王小波走了。像一本书,命运之手,刚把他翻到第45页,就匆匆合上,一如哈欠连天的上帝,疲倦地合上眼皮。 如果说,海子的卧轨,成就了海子的话,那么,是否可以说,小波的死成就了小波?甚至,还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如果今天小波还活着,他的影响会这么大?可以肯定的是,王小波会波澜壮阔但不会如此地波涛汹涌。然而,我们也不能据此说,王小波今天如此大的名气得益于他的英年早逝——其实,他生前的寂寞与死后的热闹,只不过再一次反证我们的时代,还缺少真正的大师。
王小波其实是一个凡人。
但这个凡人的语言方式却又有强大的感染力,可谓独创了“小波体”,这在当代中国作家中实属罕见。我不否认王小波文字的魅力,但,如果仅仅靠文字的魅力,小波也仅仅是一条“小小的波”。小波胜就胜在他的境界、人格。
“我远看不像个好人,近看还是个好人。”这是小波的幽默和自信。 1992年9月,小波40岁的时候,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在这倒计时一般的五年时光里,小波以沉重的肉身,和诸神对话,他张着一双翅膀,带着我们飞啊飞,那是一种加速度的飞,浮云可以遮住望眼,但遮不住思想的灵光片羽。他在文字的帝国,打造他的黄金时代,他不属于人间,也不属于天堂,他只属于他自己,属于他的黄金时代,他不是荷戟独彷徨的战士,他是一个头戴红顶篷、着一袭黑披风、啸傲江湖的浪漫骑士。
他更像一个农夫,把真理从虚无里牵出来
小波著作也没有等身,但是,他的那一种无所不在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却烛照了万千心灵。小波是以一个自由写作者的身份,蜗居于北洼附近的某一栋民居里,他给我们最大的“遗产”,不是那些气象万千的文章,而是他特立独行的思想。
生前给友人的最后一封电子邮件中,小波这样写道:“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所说的一切和我们无关……总而言之,是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
八、远去的思想独行侠顾准
顾准的人生经历异常丰富,做过会计、上过讲台,参加革命后任过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局长、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兼)等职,1952年入经济研究所任研究员,在1952年的三反运动中,他受到了撤销党内一切职务的错误处分;1957年和1965年,又两次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分子。在运动中,顾准遇到了妻死子离的厄运,其从1952年到1974年12月病逝,真是“艰难坎坷,历尽折磨”。
在这样的人间悲剧面前,顾准没有象旁人所想的那样沉沦,相反,他却透过自身的悲惨经历,从体制、从思想深处来反问为什么?王元化是这样评价顾准的:“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对个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风靡思想界的时候,他是最早冲破教条主义的人。”
在批判大会上,他冒着雨点般袭来的拳头高昂头颅喊着“我就是不服”
顾准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的预见性,让人惊叹。他从对斯巴达的分析中提出了对集体主义滑向专制主义的担忧,他是在共和国历史上从理性上最早反对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的人,他是解放后最早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人,改革开放后大力提倡市场经济、被人称为“吴市场”的吴敬琏就是顾准当年的弟子。顾准在几十年前提出的观点在今天看来,都是千正万确,在极左风气下,能有如此想法,实属不易,非一般人所能为。
顾准是极左年代少有的思想独行客,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代表人物。
九、与王小波相遇
看小波的书,不必正襟危坐,躺着读,最好。而且,小波的文字,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阅读——以最
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有人曾把王小波与鲁迅相比,我认为,这两个人其实是不可比的。如果硬要比的话,只能说,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而特立独行的王小波却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幽默中死去”。
尽管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天才,但,我还是愿意再一次地说,王小波是一个凡人。因此,他真实而又有趣、陡峭而又平实,他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废话,他从肩上取下高大的英雄观、虚饰的道德理念,但,小波的心里,始终揣着欢乐与悲悯。
他更像一个农夫,把真理从虚无里牵出来——就像从羊圈里牵出一头羊一样自然。
起来,钉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让神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对奉命来逼降的神使赫耳墨斯说:“我决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你奴隶般的命运;我宁肯被缚在崖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马克思推崇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献身的精神,称他为“ 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分析:对一个信念坚定的人来说,任何加诸肉体的痛苦都无法战胜灵魂对自由的追求。
话题:“对自由的追求”“对信念的坚持”“理想与牺牲”
十三、“提灯女郎”南丁格尔
19世纪中叶,护士地位低下。出身名门的南丁格尔决心以身作则,改变这一现状,自愿当了一名护士。 1854年,英、俄在克里米亚开战,南丁格尔亲自奔赴前线。她替伤员清洗、消毒、包扎、按时换药、改善伙食,还经常跪在地上擦洗地板,洗涤带血的衣裤。每天晚上她都要提一盏灯,在4公里的巡诊线上,挨个查看病情,给伤员唱歌,送去安抚和爱心,从无间断。为此,她经常工作20小时以上,累得头发掉光仍然坚持不懈。由于她的努力,伤员的死亡率从60%降为0.3%。后来,直到英、俄停战,最后一名士兵离开战场,她才回到家园。回国后,她又把英国人民为奖励她而募捐的5万英镑悉数拿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她还著书立说,为现代护理学的创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鉴于此,国际红十字会在她逝世后,将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英国人民为她立起了手持油灯的巨型铜像,“提灯女郎”南丁格尔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人”。
分析:南丁格尔奉献出了自己的时间与爱心,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对护士的看法。由此可见,个人的力量并不微小,关键看你愿意付出多少。
话题:“牺牲与奉献”“如何正视自己的工作”
十、程砚秋拒演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特务机关企图强迫在北京的京剧界捐献飞机义演,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当即拒绝说:“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程砚秋深知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凶残,担心自己的拒演连累别人,于是他不卑不亢地说:“献机义演的事,我程某人宁死在枪口下也决不从命,请转告日本人,不要找梨园同行的麻烦。”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分析:面对凶残的敌人,程砚秋“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让人敬畏,令人钦佩。
话题:“气节”“大写的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十一、贝多芬只有一个
有一天,几个侵入维也纳的拿破仑的军官,发现了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就要求给他们演奏。贝多芬拒绝了,可是,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为了逢迎这些侵略者,竟强迫贝多芬演奏。贝多芬愤怒到了极点,他一脚踢开大门,回到住处,立即把公爵送给他的像摔在地板上,然后留下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公爵,只不过由于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为贝 多芬,却完全靠我自己。公爵在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分析:贝多芬的拒演,体现了一名爱国者的民族气节以及个人的尊严。
话题:“人格的尊严”“自尊与他尊”
十四
、居里夫人:“幸运”的失恋1883年,16岁的波兰姑娘玛丽亚,即后来的居里夫人,到某贵族之家当家庭教师,她计划挣一些钱出去上大学。两年后,这家的长子卡西米尔与玛丽亚相恋,玛丽亚刚过19岁,他们计划结婚。当然,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了。
可是,由于门第不同,他们的婚姻遭到卡西米尔父母的坚决反对,意志薄弱的卡西米尔屈从了父母。玛丽亚痛苦万分,竟准备“同尘世告别”,但她终于凭着顽强的意志克制住自己。于是,她把个人的不幸化为献身更大目标的动力,化为教育培养当地贫苦孩子的善心以及只身赴巴黎求学的勇气。
十二、为人类造福而献身的普罗米修斯
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为人类造福而献身的神。他出于对人类的同情,为使人类免遭毁灭,把天火偷来送给人类,并把科学、艺术和医药等知识传授给人类,使人类从此能够战胜危难,并变得文明起来。他因此而惹怒了众神之王宙斯。宙斯用铁镣把他铐锁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