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成语故事郑人买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5:21:58 体裁作文
成语故事郑人买履体裁作文

篇一:郑人买履练习题及答案

《郑人买履》练习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字词。

(1)履( ) (2)操( ) (3)宁( ) (4)罢()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1)鞋子(2)拿(3)宁可(4)集市已经解散

2、①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解散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②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4、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履险如夷

《郑人买履》练习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之其坐 ( )(2)而忘操之 () ..

(3)反归取之 ( )(4)先自度其足 ( ) ..

(5)吾忘持度 ( ) (6)及反( ) ..

(7)至之市()()(8)市罢( ) ...

(9)遂不得履( )(10)试之以足()( )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的主旨是什么呢?

答:

答案

一、解词

1、 同“座”,座位 2、 拿,带 3、 同“返”,返回 4、 量 5、 量好的尺码

6、 到,等到 7、 到; 到……去 8、 结束,解散 9、 终于 10、它,代鞋 ; 用

二、翻译句子

1、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2、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呢?”

三、这则寓言故事的主旨是: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道理。

《郑人买履》测试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加点字。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 )(3)宁信度( ) ...

2、翻译下列句子。

(1)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而忘操之( )...

(4)反归取之()(5)何不试之以足() ..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答案:

1、(1)测量(2)尺码 (3)尺码

2、(1)集市已经关闭了,于是就没买到鞋子 。

(2)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

3、(1)脚的尺寸(2)到、往 (3)脚的尺寸(4)脚的尺寸 (5)鞋子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文言文整体阅读之《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代尺码]其坐[同“座”,座位]。...

至之[动词,到〃〃〃〃〃〃去]市而[连词,表转折,可是]忘操之[代尺码]。已[已.

成语故事郑人买履

...经,〃〃〃〃〃〃之后]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及[到,等到]反,市..

罢[结束],遂[终于]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代尺码]以[介词,用]足[何不以足试....

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无信自也]。”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

C、郑人有且置履 /者 遂不得履 .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

2.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代词,代尺码。) (2)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

(3)至之市(动词,到〃〃〃〃〃〃去)(4)而忘操之 (代词,代尺码。 )

3.翻译句子。

①至之市,而忘操之。 ...

(郑人)来到集市上,可是忘记了带尺码。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有这样的傻子吗? 答:(1)类似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的确是有的。

(2)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

(3)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5.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道理。

《刻舟求剑》练习题

楚人有欲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涉江()(2)遽契其舟( )( )...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4)是吾剑之所从坠()( ) ....

(5)求剑若此( )( ) (6)不亦惑乎( ) ...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这则寓言的主旨是什么?

答:一、1、 渡 2、 立即,匆忙 ; 雕刻3、 从 ; 到

4、 这 ; 不译 5、 像 ; 这样6、 迷惑,糊涂

二、 1、他的 2、他

三、 1、 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2、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四、主旨:告诉我们不懂得随着形势的改变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的道理。

篇二:小古文——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 简介

郑人买履(zhèng rén mǎi lǚ):《成语词典》谓出《韩非子》:“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按:词典学家王光汉先生《词典问题研究—成语溯源规范浅议》指出:文中既无郑人,又无买履,何以成“源”?此语当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也有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谓)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他去集市时,忘记携带量好的尺码。他拿到了鞋子以后,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他)返回家中去取尺码。等到他回到市场上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他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你的脚去试穿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断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其足(duo 第二声):量长短,动词。 6.而:表示顺承,就。 7.置:放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到了。 12.之:到??去,往。 13.操: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 17.乃:于是,就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及:等到。 21.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22.罢:本义结束,引申为散了。 24.遂:最终。 25.曰:说。 26.宁(nìng 第四声):宁可。 27.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8.自信:相信自己。 29.以:用。 30.吾:我。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灯谜】郑人买履(打三字口语一) 谜底:不知足 <走进文言文>答案 (1)量长短 于是,就 通"返",返回。通假字 (2)等他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 等他返回时,集市已经打烊了。 为什么不试穿一下呢? 我宁可信量好的尺码,(也)不信自己的脚。

主题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不要墨守成规,要懂得变通。 词语解释

【解释】: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不懂变通,死板恪守的人。比喻遇到问题,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灵活变通的人。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语 法主谓式句型用作定语、状语,是含贬义的成语。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板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守株待兔。

反义词

见机行事、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翻译下列句子 :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等到返回市场,市场已经结束。于是就没买到鞋。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③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先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④忘持度: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做事不能死守教条,要学会变通。

通假字 :

坐:“坐”同“座”,座位。

反:“反同”“返”,返回。

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的人。还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即“试之以足”),学会变通,不要教条主义(即“宁信度,无自信也”)的道理。

篇三:寓言成语故事一

寓言成语故事一:揠苗助长

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拨高几分。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

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智慧评点: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能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个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寓言成语故事二:杯弓蛇影

有一个叫应彬的人在汲县作县令。夏至这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来访,应彬设宴款待。朋友座位背后的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弩(nu)弓,映在酒杯中,形状就像一条小蛇。朋友端起酒杯,正欲饮酒的那一瞬间,他瞥见了酒杯中的“蛇”,可他已经将那杯酒喝进肚里去了。朋友当时就觉得又惊又怕,十分恶心。回到家里,只觉得胸腹疼痛难忍,以至于饮食不进,身体渐渐消瘦下去。家里人为他请了好多医生,用了好多办法,也不见治好。

自从老朋友那次来访后,已好长时间不见面了,应彬觉得奇怪,于是决定到朋友家去回访。只见朋友形容憔悴,病得不轻。应彬便问是什么原因。朋友如实相告:“自那次在你家喝酒,因酒杯里有一条小蛇被我吞进肚里,使我十分害怕,回家后就一病不起。”

应彬觉得这事有些蹊跷,酒杯中哪来的蛇呢?他回到县衙后,还在琢磨这件事。猛一回头,看见挂在墙上的弩弓,心里一下子明白了。他于是专门备了车马,把老朋友再次请到家中,重摆宴席,仍让朋友坐在原来的位置上。当朋友拿起酒杯一看,忽然惊叫起来,原来杯中又出现了蛇影。这时,应彬也端着酒杯走到朋友的座位旁,将自己的酒杯端给朋友看,里面同样有一条蛇影;后来,他请朋友端着原来那杯酒离开那个位置,再看杯中,那蛇影就分明没有了。朋友心中甚是不解,应彬叫朋友回头看墙上挂着的那把弩弓,对朋友说:“墙上的弩弓映在酒杯中,这就是你看到的杯中的蛇,其实那只是弩弓的影子,杯中什么也没有。”

朋友半信半疑,又和应彬重新演试了几遍,这才哈哈大笑起来,心中的疑团

顿时消失,精神一下子清爽了许多。回去以后,病也很快地好了。

害疑心病的人,往往陷入庸人自扰的泥淖而难以自拔;有智慧的人则善于抓住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心病还须心药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寓言成语故事三:螳螂捕蝉

孙叔敖为郢(今荆州市,一说宜城)人,是春秋时楚国最为著名的令尹之一。他辅佐楚庄王,励精图治,忠贞为国,为楚国的强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湖北民间流传了许多他善用寓言、典故劝楚庄王纳谏的故事,而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相传就是源于孙叔敖对楚庄王的一次进谏。据韩婴《韩诗外传》卷十记载:“楚庄王将兴师伐晋,告士大夫曰:?有敢谏者死无赦。?孙叔敖曰:?臣闻畏鞭笞之严而不敢谏其父,非孝子也;惧斧钺之诛而不敢谏其君,非忠臣也。?于是进谏曰:?臣闻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木屈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者也。非独昆虫,众庶若此也,人主亦然……?楚国不殆,而晋以宁,孙叔敖之力也。”《庄子·山木》、刘向《说苑》和《吴越春秋》等典籍也载有这则成语故事。这则成语的大意是:螳螂要捕捉知了,却不知黄雀在后面等着要啄它自己;黄雀要啄食螳螂,却不料有儿童在树下正准备用弹弓打它;儿童要打黄雀,却不知他的脚前有一个大坑,身后也有危险。成语比喻那种目光短浅,一心图谋侵害别人的人,却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计他。这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充分考虑各种利害关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成语

典故里的楚庄王是一位喜欢听政治谜语和政治寓言的明主,深谙庄王这种禀性的孙叔敖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向庄王劝谏:目前去攻打晋国是有后患的事。孙叔敖是一位虑事深远,有敏锐头脑的政治家,楚庄王听了孙叔敖的劝谏后,他在位的最后三年确实没有出兵劳师远征,这种举措是否受了孙叔敖劝谏的影响和寓言的启示,史无确考,但是孙叔敖辅佐庄王,使楚国逐渐强盛,却是不争的史实。

后世运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则成语劝诫人们的事例是很多的。毛泽东在《质问国民党》一文中指出:“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

寓言成语故事四:鹬蚌相争

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不料,飞来了一只鹬鸟,伸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张壳,紧紧地钳住鹬鸟的嘴巴。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

河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鸟。"

两个谁也不肯松口。有一个渔夫看见了,便走过来把它们一起捉走了。(出自《战国策·燕二》) 智慧评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后来成了一句成语。它告诫人们:在一个陷阱的环境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寓言成语故事五: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双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

有买成。

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不就行了吗?为何还要跑回去看鞋样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智慧评点: 歌德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说明具体的现实,永远高于理论的教条。这正是这一寓言所展示的道理。

寓言成语故事六:叶公好龙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

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寓言成语故事七:狐假虎威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之王,有何证据?”狐狸赶紧说:“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子。”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现在你该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