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高中写景抒情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8:23:35 作文素材
高中写景抒情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写景抒情作文教案

写景抒情作文教案

【设计思路】

面对大千世界的人、事、物、景,学生要学会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要能够透过客观事物表象,运用想像,去感受与之有联系的情和理。

【教学目的】

拓宽学生写作面,提高作文水平,养成学生与自然良好的和谐关系。

【教学设想】

1.先让学生理解学习写写景抒情散文的意义,讲清楚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

2.找几篇不同类型的写景抒情散文读给学生听,分析特点。特别要分析各篇如何“扣话题”,如何抒情,如何“由实转虚”。让学生明白写景抒情散文都是“由实到虚”。

3.用一小时当堂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4.讲评。

【教学重点】

1.写足景物2.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3.扣话题

【教学难点】 由实转虚。

第一课时

一、什么是“写景抒情散文”

1.抒情散文按其成分构成情况可分为:写事抒情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和直抒胸臆散文。纯粹的直抒胸臆的散文是非常少的,而写事抒情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则是大量存在着的。

2.写事抒情散文和写景抒情散文主要是靠间接抒情方式完成抒情的。它们主要是通过写事或写景来完成抒情任务的。写事抒情散文与叙事散文不同,叙事散文的主要任务是叙事,所叙之事有情节联系,比较完整。写事抒情散文的主要目的是抒情,所写之事散碎,东拉西扯,没有情节上的联系,而且欣赏的就是“形散”,即越散越美。而写景抒情散文的目的也是抒情,但这种抒情主要是通过写景来完成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写事抒情散文的主要抒情方式。例如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

二、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点”

那么,怎样才能使笔下之景栩栩如生,令人如临其景呢?

1.要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世间万物,各具特色。即使是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季节、时间里也会展现出不同的姿态、色彩。只有把握了这些特征,笔下的景物才可能有特色,才可能传神。而要把握景物的特征就离不开作者仔细的观察、多方的比较、深入的思索,只有经过一番由浅入深的思维活动才可能认识并把握景物的特征,才可能描绘出栩栩如生的景色。

2.选好观察角度,安排好一定的顺序。同一景物,观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正视、斜视、平视,人们的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把观察到的景物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出来,或从整体到局部、或由远及近、或从大到小、或由高到低、或从上到下、或按时间的推移为序、或以空间的转换为线索,

3.要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清代学者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作者的主观感受,一旦融入了客观景物之中,景物即变得有了灵性起来;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在具体行文中应自然而然地将此融会进去。事实也确是这样,同一景物由于观察、写作时的心境不同,展现在笔端的景色也就各异。

4.扣话题,多次点话题

5.引诗句名言,彰显文采

6.要有情调,一开始就要设法奠定抒情基调

总之,描写景物,须抓住特征,安排好描写顺序,融情于景,才能使景物栩栩如生,令人如临其景。

三、给学生介绍几篇写景抒情散文

梅(此篇以“追求”为话题)

新疆野外不生梅,因此看到梅就成了我童年的一种追求。我想象着被文人墨客赞赏太多太美好的梅,我想象着梅的挺拔,梅的芬芳。

邻人说她家有盆梅,且邀我观赏一番。高兴。

跟着邻居阿姨进屋,阿姨往客厅墙上一指,我笑了,为阿姨的幽默,为阿姨的自赏。

那里挂着一幅画——《梅》,清纯的花朵,挺拔的枝条,生机盎然的风采,旁边有几分娟娟小篆,写的正是毛泽东的词《咏梅》,站在房间中,只觉得每个角落都有腊梅的微笑,那样恬静可爱,这也许是主人追求的艺术效果。

凑近那盆梅,花虽不大,却长得细腻雅致,我一直认为黄色是俗气的,而今我眼中的梅,那种黄色却淡雅脱俗,真是“多一分而娇艳,少一分则平淡”。欣喜间,猛然记起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名句,便凑近去,深深吸一口,似乎有一股很清淡的气息,沁人肺腑。香气不浓,但仿佛已久久留

在我感觉中了。若能追求得与梅日日伴,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享受!

沉醉在梅花的清秀之中,我无意间看到了一根梅枝,一下子惊住了,它简直是丑陋的,它长得奇形怪状,外皮粗糙,该平的地方凹下去,该凹的地方凸出来,扭曲盘虬,想不到竟如此丑陋的杖干竟孕育出如此芳香素雅,傲然脱俗的梅花!

是的,美是追求的结果,而追求的过程往往历经艰辛。追求美却又不独享甚至不享受美的成果,而是把这美让给众人来享用,也许这本身就是美的本质吧?而谁又能说这不是梅花的本质呢!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回转身来,正墙上那洒脱的“毛体”直扑我的眼帘,它们似乎变成了马背上筹划天下的伟人,变成在中南海忙碌而俭朴的身影??

于是,我热泪几坠??

【此篇中间几段着力写挂在墙上的画梅,写观“梅”的感受。后面几段往话题上扣。恰当。】

月 夜(此篇以“恰到好处”为话题)

一缕清柔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在窗台上。窗台宛若镀了银。我猛然记起,快到中秋节了,现在正该是满月的时候,这时的月儿一定很美丽吧!

于是,我出门赏月。好圆好丰满的月啊!月明星稀,虽说远处仅仅有几颗星星,却也给月夜增添了几分诗意。

沿着通往花坛的小路,我漫无目的地走着,整个世界仿佛沉浸在银色光海中, 烘托着充满温馨静谧的夜。我也置身在这月光之海中了。月光洒满了我的农服,温暖着我的心——我觉得太阳的温暖过于热烈,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这温柔恬静的月光,才能这般地恰到好处。月光浸染着整个大地。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世界完全笼罩在圣洁的气氛里。

我的感觉模糊了,心灵在这圣洁中升华。

不知不觉中来到花坛旁,大朵小朵的花沐浴在月光中,被风儿吹得在睡梦中也露出了欢乐笑容。抬起头,仰望着无尽的苍穹和那苍穹的明月,思绪便如脱僵的野马飞驰在无际的原野——这纯洁的月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事的缺憾往往引人对恰到好处的追寻。我远在异地的朋友啊, 此时也一定会在这美丽的夜里,遥望着月儿吧!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缕清凉的风送来,我蓦地惊醒,这才想到——此时回家,恰到好处。

【此篇写月夜景色及观月感受,虽然写月夜的文字显少,但总体上还算写景抒情散文。扣话题也不错。】

第二课时

学生自拟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写人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写人作文的基本方法。 2.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进行人物片段描写。 3.学生通过写作训练,能够写出较完好的习作。

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进行人物片段描写。

2.学生通过写作训练,能够写出较完好的习作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写作训练,能够写出较完好的习作。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懂得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学会观察人物外貌的方法:遵循一定顺序细致观察长相、衣着等,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捕捉人物最突出的部位。

3.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基本笔法:根据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或中心思想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了解和学习人物肖像描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批改习作,促进写作能力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语文课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有特色,各具性格,给我们这些小读者留下了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而我们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都是千篇一律,如:老师都有着满头白发,小伙子都是浓眉大眼,人物缺少活动,缺少人物特征,所以针对学生刻画人物形象的单一性,空泛性,我设计了这节课的主题:观察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个性,我确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去体现人物的人性特点。

同学们,老师曾经也给同学讲过写人作文的基本步骤,现在我们回忆一下:

第一、细心审题,弄清题意。 (审题)

第二、确定好所写人物的思想品德。 突出人物性格、思想品质,反映人物心灵 (立意)

第三、依据要表现的品德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事例进行具体描写。选典型的材料:最能说明人物性格、思想品质,反映人物心灵的材料。(选材)

第四、据所选材料的情况,按时间或材料类别布局。采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选择最能表现突出人物形象的来写 (布局)

第五:修改、交流欣赏。(总结全文,点题照应)(点题)

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如何写好人物作文。

二、新课 ——学习“肖像描写”

1.展示照片,设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肖像描写:就是给人物画像,即把人物的外部特征――身材、容貌、服饰、姿态、神情、气质、风度等,像静物写真那样的写出来。

3.肖像描写的目的:以“形”传“神” 在写作过程中,准确的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加以描画,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在写肖像时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写出了人物的个性。

什么是个性呢?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个性就是与众不同。主要表现在人的语言,外貌,思想,动作等方面。

三、阅读片断、展开课题:

1. 朗读下面两个文段。

(1)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长的很好看,衣着朴素。“我叫李华,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2)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中等个儿,梳着两根羊辫,黑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对明亮的眼睛。穿着一身洗的褪了色的学生装,裤子的膝盖处还缀着两个像眼睛一样的补丁。“我叫李华,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2.思考问题:

(1)找出文段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

(2)这两个文段同写一个人物,哪一种好?为什么?

(3) 第(2)文段中,作者是怎样观察、怎样描写人物的外貌的?

(4) 你受到什么启发?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中国的园林,往往是叠嶂迥廊,曲水萦绕,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断展现“山重水复”,又不断展现“柳暗花明”读(写)文章也是如此。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名著名篇在叙事中很注重写出波澜。《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中皆不乏其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杨志、鲁智深等人物的命运发展起起落落,作者的巧妙设置令人叹服。当然外国文学作品也具有这个特点,《项链》构思独具匠心,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生际遇几番变化,围绕项链情节的戏剧性的推进紧紧牵系着读者。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俄国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他们的异曲同工之妙皆在于情节的波澜起伏,形成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但是,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兴波澜的方法,巧妙地显示出事件的波澜。

兴波澜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悬念法

悬念法又称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 “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 也叫“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

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如《驿路梨花》,当人们正为露宿而发愁时出现了一间神秘的小屋,小屋的主人是谁呢?猜想间,有人来了,但也不是屋子主人,那小屋子的主人是谁呢?终于知道了小屋是解放军盖的,但为什么要盖这间小屋呢?这样“设悬——释悬——带出新悬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文章韵味无穷。

设置悬念的方法有以下三种:①倒叙法。即利用突出事件结果的手段设置悬念,使读者知道导致这种结果的事件的起因及发展过程。②反常法。利用人的反常言行设悬念,使读者产生急于了解导致这种反常言行的原因的期待心理。③切隔法。把不同线索的事件交织起来。从某一具体事来说,就是中途中断叙述,转叙他事,以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这是我国古代章回小说普遍使用的一种技法。

一个悬念贯彻始终,或者环环设置,不但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富于变化美,而且还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张有弛,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2.抑扬法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抑扬法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前者如《林黛玉进贾府》。写贾宝玉,先由王夫人介绍,称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次写黛玉母亲曾说过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再写林黛玉猜想他是位“惫懒人物,懵懂顽童”;最后引出两首《西江月》词正话反说,赞颂了他的叛逆精神。前三次写是抑,最后一次是扬,以贬抑来突出褒扬。后者如《明湖居听书》。写黑妞说书,先写她唱腔“字字清脆,声声婉转”;接着写听众的评价:“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在这里,写黑妞唱腔“清脆”、“婉转”,正是为了彰显黑妞唱腔的不完美。当然,从整篇来看,彰显黑妞唱腔的不完美,正是为了彰显白妞说书达到“叹为观止”的完美境界。运用抑扬彰显法,能使作品有顿挫起落。

3.伏笔法

伏笔,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作的提示或暗示。与这种提示或暗示呼应的就是照应。有伏笔就有照应。如《项链》中对项链是假货的暗示:玛蒂尔德借项链时,其女友佛来思节夫人很随便的态度,说明此项链的并不贵重;失项链后,玛蒂尔德夫妇拿着盛项链的盒子找到那家珠宝店时,老板说他没有卖出这挂项链,只卖出这个盒子,说明盒子和项链不是原配,项链有可能是假的;还项链时,佛来思节连打开看都没有,再一次说明原项链并不贵重。

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主线贯穿始终,脉络分明,结构更加严谨。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可以造成文章波澜的还有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着力突转等。需要注意的是,一篇文章写事件的波澜往往不只用到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的几种方法。这样容易使文章一波三折、平中见奇。

如何写好一件事

教学目标

1.回忆自己的生活,选择一件成功的事情。

2.有条理地叙述一件事情。

3.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能写出成功的感受。

教学重点

1.有条理地叙述一件事情。

2.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能写出成功的感受。

教学难点

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能写出成功的感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体验,积累素材

在教学前一周,布置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件事,如小实验、小手工、小帮手、小家务,或亲自买、卖一次东西等,注意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激发兴趣,交流体验

同学们,你最近做了一件什么事最开心最成功?能介绍给大家听听吗?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快乐好吗。(分小组互相说,然后再全班说。比一比谁说得好,说得有趣,说得具体。)

教学策略:点拨情趣,交流体验,珍视学生自己独特体验,巧妙地引导学生述说自己的成功事例,以激发习作兴趣。

三、拓展思路,引导体验

①详细回忆一下,你在做哪件事情上取得了成功,当时有怎样的感受。比如,你学会了一项本领,解出了一道难题,做成了一件小制作,取得了一次竞赛的胜利。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是怎样克服的。特别是做得最成功的细节和成功后的心情,要形象地说一说。(分小组互相说,比一比谁说得好,说得有趣,说得具体。教师及时点评,尤其要表扬能运用新鲜感的个性化语言表达的那些学生。)②为帮助学生克服选材的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事,无论大小,只要是成功的,都说一说,师生共同评论能不能作为材料使用。③讨论一下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表达的顺序以及如何抓住重点等。

教学策略:进一步引导体验,拓展思路,珍视学生自己独特体验,巧妙地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说自己成功事例的过程,破解习作难度。

四、体验范文,自由习作

①指导学生阅读自己搜集到的成功范文,体会别人的表达方法。②自主拟题,打开习作思路。根据自己选定的习作内容,尝试个性化拟题。例:《我第一次——》《我终于成功了》《“哈哈!我终于明白了”》《真不容易啊》《自找苦吃》《好疼啊》??③交流自拟的题目,欣赏及评点。

五、自主习作,表达真情

挑选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自己成功的内容,尝试写作。教师巡回,进行现场指导。

教学策略:要学生乐于作文,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人地位。写什么事,怎么写这个事,让学生做主,而不应由教师的情感来决定。学生习作的时候,正是个别化教学最好的时机。教师应该提高巡视效率,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个别指导。

六、交流评价,评议修改

①自行选择伙伴进行修改,找出习作中值得学习的文句,用波浪线画下来。写出好在哪里和为什么好,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教学策略:学生相互修改习作,是一个发现他人闪光点,弥补自己不足,取长补短的过程。也是一个现时的作者与读者交流,及时反馈,共同提高的过程。

②推荐习作全班交流,并陈述推荐的理由,教师作及时的点评。找出亮点,放大亮点,评价激励。使学生明白别人写的好处,为什么好。引导学生借鉴长处,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要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快感。可以是欣赏自己,也可以是欣赏同学;可以欣赏全文或比较出彩的一个段落,也可以欣赏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

七、评选最佳,成功激励

教师进一步评点,张扬写作个性,表扬有独特体验的亮点。尽可能多表扬。

想象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

2.激发学生习作兴趣,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

学会欣赏、思考、想象、创造。

教学难点:

想象必须合乎情理。

教具准备:

歌带、漫画、投影。

教学设想:

1.采用“听—看—说—写—议”的方式。

2.音乐是流动的,想象的画面是活动的,据此启发学生设计细节,或语言、动作、神态,或环境等描写。

3.作为图画,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还是漫画等等,都可以引发人们的想象与遐思。借此,可以培养学生思考、理解、感悟的能力。

4.本单元,主要是童话、寓言、民间故事体裁的文章,可以通过再造形象练习,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已有“现实”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展开想象,传达出新的思想,给人以新的教益与启迪。

5.作为发表式作文练习,拟以想象这一训练主线,落实语言表达与写作运用,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创造、创新的潜能发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

各位同学,咱们已学习一篇丹麦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你们认为什么情节最让你捧腹大笑?那么,这些使故事发出不平凡的神奇光彩,使人物性格鲜明,讽刺力量和艺术感染力强烈的作品,是借助什么创造出来的呢?

篇二:高中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

高中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

一、概 念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分析意境

咏物散文---托物言志---析象征意义

二、要 素

1、景、物:景物的特点2、情:作者的内在情感 3、意:文章的主旨

三、常见的写法: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借代、引用、设问、反问

3、表现手法:象征、想象、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以小见大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正衬、反衬)、渲染、对比、 铺垫(伏笔)、

欲扬先抑等

4、 谋篇布局 :线索、过渡、照应等

四、阅读鉴赏的步骤

1 读前抓信息,初步感知内容

(1)标节数

(2)研标题、作者、时代背景

(3)抓首尾段

2 通读全文,分析形象(景、物)的特征

(1)找准形象: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

(2)抓住角度:外在----形、声、色、味等方面

内在----品格、神韵、气质等情态的特征及内在蕴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柴 达 木 看 山

马 卡 丹

自小生长在山村,日夕与山厮磨,山中四时景致看得都有些麻木了,山的千姿百态也再难引起新奇感。这些年随俗从众走东岳、西岳、黄山、武夷,那些名山奇景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石奇一点,峰险一点,松怪一点。可再奇再险再怪,古人今人那些佳词丽句早就将其囊括无遗了,反倒是比喻和想象往往比山本身更让人着迷。

但到柴达木看山却是例外。

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像如今营养过剩胖得有些规模的独生子女,蹲着坐着,似乎再也挪不动步子,等着你去搀起来,拍拍屁股,拍拍尘土,再撒上一会娇。可仔细一瞧,不对了,胖则胖矣,却无肉,山的表皮不见草木,不见泥土,只突着嶙峋而敦实的骨骼,那是壮士!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力拔山兮气盖世”,不知道纵横秦末的楚霸王项羽,是不是也这副壮墩墩的模样?

山似乎停住步,不再向我靠拢,只是一一端立着,任我以举重运动员的挑剔眼神,从它们身边缓缓经过。说实话,对它们,开初我是没怎么放在眼中的,那么矮,似乎还有些木头

木脑,它不就是东邻老李家那愣小子吗?它不就是西邻老张家那胖妞吗?不过人不可貌相,山也不可貌相,愣小子胖妞后来成了硕士、博士不是让我大吃一惊吗?平心静气想这山,矮虽矮矣,可要论海拔高度,泰山、华山、黄山、庐山,一干名山其实统统只在它屁股下。它其实高耸于群山之上,却又不给你那种高不可近的感觉,这才见胸怀呀!如果你是它,尾巴不早翘到天上了?这样想着,看那愣小子看那胖妞的眼神,不觉多了几分敬意。

怀着敬意看这山,越看越看出了名堂。一墩一墩的山,粗看寻常,可无数墩的集合,汇成一列一列,逶迤连绵直到天的尽头,这寻常可就成了不凡,成了壮观。而细看这每一列每一墩,那充满骨感的山体,尽都是那样的五彩灿然。赤、赭、黄、白、黑,这五彩尽都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不靠草木的披挂,不靠泥土的涂抹,本自天然。那种嶙峋,那种奇峭,它给你的那种无以言传的震撼,真是让人觉得天地有大美呀!它像什么,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是,就是美,让你呆若木鸡的美。任何比喻其实都是蹩脚的呀,你不禁想起适才把它们比做愣小子胖妞,比做举重选手,比做??多么的浅薄啊!真正的大美是无法比喻的,是无需与任何具象相似的,独特就是美,原初的震撼就是美!

我想起我的为文来了,为什么总在前人今人的文章中讨生活呢?为什么总在那里探求为文的格式呢?为什么总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寻寻觅觅呢“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醉眼看山的时候,想必早已敞开肺腑,把一颗心交给了众鸟,交给了孤云。若不是融入自然,他会厌的,山也会厌的。

其实,所有的山都是看不厌的,只要你的心不再屏蔽。

哦,相看两不厌,柴达木的山14.从全文看,柴达木的山有哪些特点?请分条简要概括。(6分)

15.文章开头写东岳、西岳、黄山、武夷有什么作用?(4分)

16.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

(2)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

17.本文在描写柴达木山时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并赏析。(6分)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题。

苍茫云海中秋月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那一轮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这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

④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伤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感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谧;“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有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唐诗,处处见月,虽说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却是各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辉。唐以后,明月愈转华美凄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

⑤中国的古代神话有“射日”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于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有“逐日”之说,夸父追日,中途渴死,“弃杖化为邓林”;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嫦娥奔月,唯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她在月光里无翼而翔升,裙袂飘然,兔是玉兔,树是桂树。西方推石不止的西西弗斯神话,在这里变成了吴刚伐桂,东西方神话形不同,神相似。

⑥谁是有心人留意去统计一下呢?千百年以来,有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明月佳如同宇宙间唯一的一盏华美路灯。光不耀眼而持久,力不扩张而长存。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

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是全人类,千里是全世界。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因为——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月亮,月亮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取材于周涛同名散

高中写景抒情作文

文)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开篇以句号作喻,既形象地写出月亮的圆满,又与后面“宣告结束”呼应。

B.第②段中引用陈子昂和李白的诗句表明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的感伤情怀。

C.作者笔下人与月亮的关系充满诗意,读后使人能够获得“文中有画”的美感。

D.本文结尾处的破折号有解释作用,意在解释月亮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语言。 E.作者在行文中引用的大量古今诗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学底蕴。

2.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煞风景”?(4分)

3.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作者在第⑤段引入有关“射日”“逐日”的神话有什么作用?(4分)

(2)解释第⑥段中划线句子“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的含义。

分) (3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一19题。

巩乃斯的马

周 涛

(1)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象征落后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骆驼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那些人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2)自古好马生塞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我喜欢看一个马的家族在牧场上游移,散乱而有秩序,首领就是那里面一眼就看得出的公马,它是马群的灵魂。它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也的长鬃,有的浓黑,流泻着力与威严;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马和顽皮的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的尊严。

(3)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竞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被不可收拾的潮水裹挟,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4)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呜、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

(5)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6)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常和历史上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呵,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的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地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巩乃斯的马身上。

(9)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吧。

(取材于周涛同名散文)

篇三:向名家学习写景抒情

向名家学习写景抒情

作者:马静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05期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是受高中语文教材各类版本青睐的选文,一篇好的教材,既是阅读的范本,也是写作的范文。作为一篇经典的散文,《故都的秋》在写作上能给我们诸多启示。在教学中,我感受颇深。

一、在对比中写景抒情

在文中,作者为了表达对北方秋的喜爱,在文章的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两度把北方的秋和南方的秋进行对比: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在对比中,表现了北方的秋味十足。从中,我们获得了巧用对比来写景抒情的启示。

二、写景要为抒情服务

一篇散文,写什么样的景,要看抒什么样的情。北方的秋景,既有秋高气爽。麦穗金黄的明丽景色,也有秋雨绵绵、落叶满地的肃杀之景。而当时的作者,个人生活并不如意,再加以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内心是无比忧虑的。为了配合这种心情,他选择了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等景色来配合清、静、悲凉的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平时的散文写作中,也应选择那些能恰当反映自己心境、情感的景物来写。

三、要适当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

《故都的秋》倒数第三段,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宕开一笔,谈古今中外的文人们对于秋的感受,这一方面表达了悲秋,并不是作者个人的感受,而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正如作者在文章所说——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另一方面,各种引文的介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从而让这篇散文超越了普通写景抒情的层面,进入了对于悲秋这种情感更深意义上的探索。这也启示我们,在写文章时,应该在素材

积累上扩大范围,并对材料进行深度挖掘,有意识地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深刻性,从而让写景抒情的散文超越仅仅是写景抒情的层面,上升为对一种情感、一种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

四、要在文章的题目上下点工夫

常言说“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对于文章的重要性。《故都的秋》就其内容而言,是写北方的秋天,具体说是写北京(当时叫北平)的秋天,那他为什么在“北方的秋”“北平的秋”“故都的秋”中选择了“故都的秋”呢?在笔者看来,“北方的秋”相对于文章内容而言,范围过大,因为作者只写了北平的秋天,而“北平的秋”这个题目,没有突出北平这个地方的特殊性,它曾经是中国很多王朝的都城,一个“故都”有几多留恋、几多伤感啊!

创作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历经岁月的考验而成为经典之作,愿它在未来的岁月里能给更多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编辑 孙玲娟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