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温馨的启示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9:34:57 优秀作文
温馨的启示作文优秀作文

篇一:温暖作文

“温暖”习作指导教学实录

学情分析: “新课标”在习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衍生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 本班学生作为六年级上期学生,很有必要让学生写作成篇的习作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因此本堂习作课没有以书

温馨的启示作文

上的某一单元作为训练,而是以一个话题来进行指导,具有综合性,也更加符合学情。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

2.继续培养学生有序地,详略得当地组织自己的习作材料,形成提纲。

3.围绕“温暖”这一话题,训练学生详细具体地凸显“温暖”一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围绕“温暖”这一话题,训练学生详细具体地凸显“温暖”一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师: 同学们,今天下起了下雨,刚才老的路上你们一定发现今天的天空阴云密布,冷风直往衣服里钻。什么感觉?

生:冷。

师:冷吧!别担心,今天这堂习作课赵老师就要和你们一起去寻找温暖。 师:(PPT出示习作要求)自己读一读今天的习作要求,你读懂了什么? 生: 这个习作要求,要让我们写一件温暖的事。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就读懂了两个关键信息。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这篇文章我们要自拟题目。

师:你看,你们多厉害,能够从一大段要求中抓住关键,这就是一种能力。那你们认为最难的是什么?

生(齐答):温暖

师:看来今天我们要突破这个难点,我们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温暖。相信下面一组图片能够带给你一些温暖的启示。

师:播放PPT,现在你认为温暖是什么?

生:我觉得温暖就是冬天妈妈为我们编织的那件毛衣,带给我们无限的暖意。 师:看来,你在自己小小的幸福的家里找到了温暖。谁还在什么地方发现了这份温暖?

生:我觉得温暖有大有小,比如家里爸爸妈妈的关怀;学校里同学们互相帮助;灾难时战士们对灾民的救助等等。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会看,会听,会思考,的确,温暖无处不在,大事小事中都藏着温暖。我们要善于在生活中捕捉那份温暖。

师:现在让我们沉入温暖的回忆,去细细搜寻哪件事曾带给你温暖?想好后把这件事详细地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在我很小的时候很想要一个洋娃娃,爸爸兼职几份工作,在我生日的时候为我送来了一个洋娃娃,让我特别感动。

师:赵老师听出来了,她的温暖就是爸爸为她买回的洋娃娃。洋娃娃多普通呀,咱们女生每个人都有好几个,为什么那个洋娃娃能够带给她温暖?

生:因为她当时特别想要那个洋娃娃,而在那时爸爸兼职好几份工作送给她,让她很感动。

师:她当时特别想要那个洋娃娃,那种心情是特别的。在那种特殊的心情下让她感受到了那个洋娃娃带来的温暖。还有谁愿意和我们分享你温暖的往事?

生: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回老家,当我们要回城里时,我的外公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他却到红薯地里冒雨为我挖红薯,爷爷的衣服已经打湿了,他挖得很辛苦,挖了一小车。雨越下越大,爷爷怕我感冒,他就让我躲在他和小车之间。

师:李扬的温暖就是那小小一车的红薯,还有爷爷为她挡雨的举动。为什么当时她能感受到温暖?

生:因为当时天空下着大雨,她爷爷还冒着雨去为她挖红薯,所以她很感动。 师:当时天空正在下雨,不是一般的天气,而是一种特定的情境下,这样的情景更让李扬感受到了爷爷的温暖。

师总结:同学们,你们多厉害,你们善于观察思考,从一件平凡的的小事中捕捉这份温暖。原来这份温暖藏在一件小小的事物里,就藏在一个小小的举动里。我们可以通过渲染特定的情境,描写当时的心理来突显那份温暖。你能为这件温暖的事取一个题目吗?

生:我想为我的作文取名叫《积木上的记号》

师:你看积木,一个小小的事物,代表着温暖的事物可以做我们的题目。 生:我要取的作文题目叫《一杯热水》。

师:这也是用事物取名,把思维打开,还有什么题目?

生:我想为我的作文取名叫《一夜漫长的路》。

师:看来这件温暖的事情发生的地点也可以成为题目。有没有同学用一个小小的举动去题目?比如说我们经常和父母拥抱,我们的题目可以叫什么?

生齐答:《一个拥抱》

师:那如果要用渲染的特定情境取题目呢?比如说下雨,可以叫什么? 生齐答:《雨中的爱》。

师:这样我们的题目就可以与众不同,新颖而又贴合主题。温暖的往事一幕幕在我们的脑海中播放着,请你按一定的顺序梳理一下这件事,安排好详略。

学生互说提纲。

(指名)生:我准备这样写。第一自然段我写开头,关于温暖的开头。第二自然段我准备些我因为睡觉踢被子感冒了。我这一自然段准备较详,这一段较详是因为我要做铺垫,这样更能突显妈妈后面为我带来的温暖。第三自然段我要写妈妈送我去医院,在医院妈妈坐立不安。这一段我准备详写。第四自然段我准备写妈妈在医院是怎样照顾我的,这一段也是详写。最后就是我的感受。还有一个关于温暖的结尾。

师:为什么康佳的3、4自然段要详写?

生:因为这是事情的经过,所以要写详。

生: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妈妈的温暖。

师:因为这两个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能够直接表现温暖,所以要详写。而自己感冒了是那种特定的情境,我们可以较详地渲染,作为铺垫。

师总结:今天咱们这堂课,通过审题抓住了这次习作的重难点“温暖”,紧

接着我们解读了温暖是什么,又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梳理了这件事。现在让我们聚焦最温暖你的那个片刻,写成一个片段。

学生写片段,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生读习作片段:《爱的“山冈”》 砰砰,砰砰妈妈的鞋跟敲打着地面,发出清脆而有力的声音,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路旁两边的灯光还在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妈妈背着我穿过细雨斜织的小巷,与还在稀稀落落的下着,狂风呼啸,使我紧紧地靠在妈妈的脊背上,风掀起了妈妈的几簇银发,它们张牙舞爪,咬噬着母亲的青春??雨点落在了我的脸上,这使妈妈不停的为我遮掩??我们穿过了一条又一条的巷子,还是不见医院的影子??妈妈不仅促使自己加快脚步,雨越来越大,我伏在妈妈的背上瑟瑟发抖?? 一路上,我发现妈妈消瘦了许多,发现那背高高隆起,仿佛那一道道高高的山冈??我伏在这消瘦的背上,仿佛走过了一道道爱的山岗,这时一股暖流涌进我心房??

师:原来李睿的温暖就藏在妈妈的脊背。为什么她能从妈妈的脊背上感受到温暖?

生:因为当时是一个特定情境。 当时的天气很冷,“我”生病了,医院又远,所以妈妈背着她让她在妈妈的脊背上感受到了温暖。

师:是的,正是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让李睿从妈妈平常的一举一动中感受到了温暖。

师:谁还愿意和我们分享这件温暖的事?

生读片段:《积木上的记号》北风狂怒的嘶喊着,卷着大雪袭来,森然可畏,甩出一床棉被摔在地面上,让操劳的大地暂时休息休息。外公随手抓起一件外套裹在身上,冷风狡猾的溜进大衣里,在衣服里乱窜,弄得外公哈欠一声哆嗦着。可外公却三两下系上扣子,拿起帽子压在头上走了。脚踏在雪地上“吱呀吱呀”的,好似被踩的生疼。外公的背影越来越远,渐渐淹没在雪地里。过了好久,我埋怨着外公还不回来。这时屋外传来一阵阵的咳嗽声,果然,是外公回来了。外公的怀里鼓鼓的,好似藏着什么东西,几次要坠下来,都被外公搂上去,抱在怀里。雪越下越大,似鹅毛,像柳絮,如芦花,在天地间大展身手,挥舞着自己的白色鹅毛扇。外公跺跺脚,抖出许多的小雪花。他撩开大衣,取出积木玩具,递到我面前,小心翼翼的放在我手上。积木安静的躺在封闭的口袋里,拼成家的形

状。我抽出一块淡红色的积木,不明白上面为什么有一处缺口,不过有玩得就可以了。我甜甜的笑了笑:“谢谢外公!”外公欣慰地点点头,而在我转身后,外公剧烈地咳嗽。

师:我们发现郑露的温暖就藏在外公买来的那些积木里。积木那么普通,为什么让她感受到了温暖?

生:因为当时下着雪,外公冒雪去为她买积木,在这样的情境下她感受到了温暖。

师:郑露,我看到你的题目叫作《积木上的记号》,为什么想到这样一个积木?

生:其实这里的记号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本身积木上淡红色的记号;而第二个意思是外公的举动在我的而心里刻下了记号。

师:看来同学们都学会了渲染特定情境,详写特定的心情来凸显温暖。下课后让我们继续交流我们的习作,并把它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设计:

温 暖

一、审题:1.一件事 2.温暖 3.自拟题目

二、选材:广泛,凸显温暖。

三、列提纲

四、写片段:温暖一刻

篇二:生活中的启示

生活中的启示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启示,正是这些启示,让我们受益匪浅一生受用。在我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在我的记忆深处依然藏着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使我至今辉之不去。

夜,是那么的静;夜,是那么的黑;夜,是那么的寂寞,没有月的衬托,没有星星的陪伴。“啪——啪——啪”只有我在伤心地流泪,考试前的那一幕幕又像电影似的在我延期那不停地播放——考试前沾沾自喜,考试时紧缩皱眉,考试后却泪流满面。我哭,我闹,可是又有什么用呢?谁叫自己不用功,早知现在又何必当初呢?泪水吧试卷渲染了,变得湿漉漉的,面对着试卷上密密麻麻的红叉叉,我更伤心了。

正当我失去自信时,眼前的一幕令我找回了自信:一棵小树被狂风的魔爪折磨的摇摇晃晃,被雨水弄的满地是树叶,风更猛了,吹得小树的几根树枝被折断,可小树却没有向狂风暴雨低头,而是勇敢地去面对??顿时,我恍然大悟:这棵树不正是我的榜样吗?树木都能这样,更何况我们呢?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于是,我抹干眼泪,自信心又重新回到了我的身上,我翻开书本认认真真看起来。风雨过后,小树依然枝繁叶茂,想一位战士守护在那里,正是风雨,才让它不怕困难。

通过这件事,我得到了启示: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应该退缩,而是迎难而上。

是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就能从中得到启示。

篇三:作文教学的启示

从两篇高考作文满分卷看“三要素”的流弊

网上出现了一些2012年高考的满分作文卷,细读之余颇有感慨。近几年来,大学以及

中学一线的有识之士,为高中生不善于写议论文而大声疾呼。《语文建设》为此进行了议论

文基本教学理论的(如“三要素”)的讨论。讨论的焦点在于:现行的议论“三要素”原则为

先有论点,然后组织与之一致的事例,观点与材料统一,就是论证。问题在于排除了与论点

不一致的事例,就很难不是片面的。从理性思维来说,不管是立论还是论证最根本的是全面

性(通俗地说,至少是正面和反面)和严密性,这就须要对之作全面的分析,并把论的焦点放

在论点与论据的“契合点”上。在复杂的事物面前,独立自主地思考,拿出自己的论点来,

是对考生素质的考核的题中之义。从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命题模式发生了改变,与限定主题

的命题相异,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应运而生,原则上都是非主题命题。2012年高考作文命

题大都是非主题性命题,其中不乏蕴含深邃对考生的思维和表达素养富于挑战性的,如广东

省的命题:“ 居里夫人的外甥女一个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而另一个则宁可生得晚些,生在

未来的世纪里。而居里夫人则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这

里不但不隐含价值暗示,而且为之提供了感性审美基础。也许是最能代表当前命题方向的。

与之相似的还有湖北卷。一方面有杜甫的“家书抵万金”这样的经典,一方面又有比之书信

更为便捷的电话、短信、邮件,手写的书信失去重要性。命题把科技进步理性与人的感性交

往的深邃矛盾摆在考生面前。

命题的优劣,向来众说纷纭,光由专家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并不完全可靠,更重要的从

考生的实践,对其作文作全面的分析才是最雄辩的论证。但是,对于此项工作,不但缺乏有

志者,而且缺乏全面的公开化资源。福建省今年居然规定所有考卷都严格“保密”,泄密者

将按律严惩。其实,彻底堵绝评论,等于拒绝全面总结实践经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津、

湖北、江西和使用课标卷的几个省市的气魄很值得称赞,他们公布了作文“满分卷”实在功

德无量,其中一些为我们深入研究议论文素养提供了非常典型的个案。而个案分析,虽然比

之全面分析有不可否认的局限,但是,也有不可忽略的优长。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湖北的一位得了满分的卷子。

鼠标轻击,按键轻点,电波激发一个个信息点,代码串联起一个个字符。此时此刻,你

的话语就传达到我的身边。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使世界各地的人们(似乎可以改为“天涯

海角的人们”)瞬息之间可以交流。但是,如此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我们能够真正地了解

彼此吗?

应该说,这个问题提得很简洁,很鲜明。没有花多少篇幅去引题,有开门见山的好处。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时代(“的时代”是

多余的),书信早已被冷落,它们的身影往往(“它们的身影往往”建议删节)留存在我们心中

的只是父辈们发黄的写着(“写着”建议删节)或黑或蓝(“或黑或蓝”,多余,建议删节)钢笔

字的纸张。

这一句不太顺。原因是太长,把多余的、可有可无的成分割爱,就不但通顺,而且鲜明

得多了。

必须承认,电子传媒有着书信无法比拟的优点,方便,快捷,费用极为低廉,但是转瞬

即来的信息,大多数的时候就如同三个月就长大的肯德基香辣鸡,往往味同嚼蜡。手机和电

子邮箱里收到的往往只是一连串自创的但更多是人云亦云转发的数字符号,往往并没有给我

们充实饱满的感觉,反而感到时时的空虚和无助,仿佛一场疲惫的梦幻。

这一段接触矛盾的实质,快捷的电子信息和手写的书信相比,“往往味同嚼蜡”,“往往”

很重要,没有绝对化。后面说 “更多的是转发的数字符号”,因而感到“空虚和无助”“仿

佛一场疲惫的梦幻”是有道理的。但是,论点到此为止,就不全面了。前面明明说的是“更

多的是”“人云亦云”的符号,那就不是全部,而是部分。作全面分析,就不能回避另一部

分。虽然在数量上,在作者看来,不是多数,但是,完全略而不计,就片面了。从经验上看,

第一,人们使用手机和电信并不完全是为了接受信息,同时也主动地发出信息;第二,所接

受的也并不完全是“人云亦云”的,富有科学的和实用价值的应该不在少数;第三,不管是

远行还是近游,瞬间可达的平安的报告,意外的问候,是令人快慰的,是富于情感价值的。

这就暴露了作者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上均不够全面,也不甚严密。

如果文章仅仅这一点不严密的话,只是局部的。

接下去,作者的重点就不限于短信,而是全部的电子信息交流了。

这就是交流的无奈。我们很难或者无法拒绝突如其来的电话信息的打扰,做好的安排与

计划付诸东流。很多时候往往最大的无奈不是别人从我们这里夺走了自由,而是自己不能在

现实中给自己留一份自由。前者是改变不了的,因为我们还要生活。只是对于后者,又有谁

人能够做到?

这一段,应该是相当深刻的,作者的概括力相当高:第一,把日常生活的被动提升为

带着哲理性质的“自由”,第二,把自由的丧失不仅仅归结于他人,而且归咎于自我。

这可以说是全文的最大亮点。

但是,仍然不够全面,电子信息的发达,带来的不仅仅是不自由,不可否认的是,还

有比之书信交往更大的自由。这可以说,本文的亮点之中还有空白点。

如今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没有了对于信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重,

缺少了“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欣喜,也减淡了“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

的思念;褪去了“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的叮咛;遗忘了“凭

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的嘱咐。书信时代,有的是:“凭君莫射

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担心与牵挂,多的是“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如果前一段的精彩是思想,而这一段的精彩,则是论据很丰富,不但有脍炙人口的经典

诗句,而且有不太为人熟知的诗句。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古典文学的素养的厚实是不言而

喻的。

在那一封封亲笔书写的信件里,“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充满了未被浮躁时代

洪流所淹没的亲切与温馨,浪漫与希冀。寄出信件就是寄出一份美好的愿望与嘱托,然后在

无尽的期待中翘首以盼书信鸿雁回传。在手写书信这个载体上,我们前辈们的思考进一步深

入扩展,字字推敲,款款情深,丰富细腻的情感在笔尖流淌,文字后面浮现的面孔和情感,

对一种深度情感模式的向往,曾经多么让人激动不安。

这一段的好处是,超越引引经据典,不但从生活,而且从心理上作出了诗意的概括:寄

信就是寄出“美好的愿望与嘱托”,而等待回信,哪怕是“无尽的期待中翘首以盼”也充满

了情感的审美价值。如果说前一段的力量在于经典诗歌的权威性,而这一段则是颇有概括力

的抒情语言,其中,还隐含着想象的细节(丰富细腻的情感在笔尖流淌,文字后面浮现的面

孔和情感)。读到这里,可以感到作者文彩和情彩并茂。

手写书信所附带的传统的元素文化价值,稍不注意就有被泡沫般的网络所湮灭的危机。

是的,科技解决了符号传递的问题,但是还是没有解决真正交流沟通的问题。因为“如果意

义不在词语里,而是在脑子里或是在对客体的参照里,那么,什么东西也不能保证,意义可

以跨越两个脑子而成功迁移”。假如我们缺少了等待与珍视,我们注定是不能“心连心”的

人,我们发出的电子信号最终消散在茫茫太空,我们从未知之中来,又往未知之中去。

这一段的又比上段在思想上有了发展,在前段文彩和情彩交织的基础上,在理念上加以

升华,把手写书信的消失提升到“传统文化价值”被湮灭的危机的高度上。文章以这里,显

得相当有智慧。

从总体观之,文章虽然不无瑕疵,作为临场、即兴之作,这样的水准应该是可以得满分

的。

但是,如果进一步推敲,从议论文的根本原则----具体分析的全面性来看,本文还是有

明显的不足。前而已经指出了,说了“更多”,就丢掉了那“更多”以外的,显然并不可忽

略的信息。最主要的是,完全不提除了“转发”以外的,大量的、自己主动发出的信息。这

就说,作者缺乏量分析的自觉,对论据就只选择于文章论点有利的部分,排除了于其不利的

部分,在文字上只用了明显不符合事实的“更多”来掩盖。这就有漏洞,就不严密了。其次,

具体分析更重要的是质的分析。量的分析是多少的问题,质的分析则是定性的问题。要定性,

就得全面,全面就多面,多面有可能是无限的方面,简单地说,可以说是正面和反面。一切

事物,都处在外部的和内在的对立之中,二者是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可以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的。站在这样的高度来严格分析,本文不但在量上是不全面的,而且在质是片面的。

信息技术的发达,不但极大地推动了科技、金融、工商业的高速的发展,也给人类交往带来

了空前的自由。这是问题的主要方面,虽然它也带来了作者所强调的诗意的湮灭,甚至是文

化价值的危机,但是这种危机并不是全面的,而是局部的,就是书写时的感知、期待的诗意,

也并不就绝对湮灭,因为可以在书写之后,经过扫描,作为附件瞬息之间发送到全球乃至航

天飞机上。更何况还有视频传输,通过QQ直接交谈。使古代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变成现实

的幸福感,“家书抵万金”期待的痛苦可谓永恒的地消失。这就大大缩短了人与人的空间距

离,乃至情感距离。因而在古典诗歌中亲友为离别而痛苦的主题在现代诗歌几乎消失。代之

以徐志摩《再别康桥》式的潇洒而来,潇洒而去的。

引起我关注的还有下面这一篇文章。题目是新课标的:船主要求漆工油漆船体,而漆工

完成了规定的工作以外,顺手把船体上的一个漏洞给补上了。因此而避免了一次海难。这个

满分作文自拟的题目是“细节决定一切”。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细节的问题,细节处理得好,往往可能事

半功倍,反之,不但事情难圆满,而且还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后果很严重。

船主与漆工的故事,显然就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试想,如果不是漆工平时很有责任心,

重视每个细节上的问题,船主们的孩子驾船出海,还能如此轻易地平安归来吗?又或者是,

倘若船主重视细节的问题,及时交代漆工把船上的漏洞给补了,还用得着担心孩子们的出海

安全吗?

对这个题目,多数考生那样从道德价值上立意,而这位考生却从细节与成败的关系上着

眼,应该说颇有特点。

但是,作为全文的主题,作者这个论点却缺乏分析。通常说“细节决定一切”,是有针

对性的,其隐含的前提是整体上是有序的、科学的,各个部分之间是有机统一的,此时细节

就是成败的关键,甚至是决定一切的。孤立地、笼统地、不加任何限制地讲“细节决定一切”

显然是不全面的。如果整体上不科学,无序,问题多多,其失败就是注定了的,此时的细节

再精致,也改变不了失败的结局。议论文的立论应该是全面的,这里把隐含的前提排除掉,

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可以叫做片面立论。

有一次,美国唱片业协会CEO希拉里,罗森亲眼目睹了乔布斯与工程师讨论用户界面

设计的情形。当时,乔布斯和工程师坐在电脑前,为了一个设计上的问题争执不下。罗森发

现,乔布斯与工程师所关注的,不过是在幕上一块大约只有一张便条大小的区域里,如何排

放3个单词的问题,乔布斯如此关注细节让罗森惊叹不已,而他天才、奇迹般的成功,对细

节的高度关注不啻是关键的一大秘诀。

先有了论点,对论点不加分析,就举例论证,为“三要素”的教条所拘,固然已经成为

局限,但是,如果例子的质量比较高,论述的契合点比较准确,也还能够自圆其说,达到中

等以上水准。本文中的这个例子,只能说勉强到位。事例是具体的,论点是普遍的,文章要

做二者的契合点上。这里的契合点应该是“细节决定”,但是,例子的论述却是“细节”的

“高度关注”。二者并不完全契合。至于这与“他奇迹般的成功”,作者说“是关键的一大秘

诀”,并没有落实到“决定”上去。而且不是从事例中分析出来的,而是作者直接的论断,

这就使得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很脆弱。

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单位及至国家,细节的重要性几乎无处、无时不显现在我们面前。

有的家庭因为平时没有能够处理好一些细节上的问题,结果矛盾、积怨日益加深,最终甚至

分道扬镳;有的工程、项目,因为不注重细节上的严谨,留下安全隐患,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文章要论证的毕竟是普遍的规律,而不是局部的现象。这一段的好处是论点向广度拓

展,细节的决定性不再仅仅限于船主和乔布斯,而是向普遍性提升:“小到个人、家庭,大

到单位及至国家”。这样的写法使得文章的思想领域扩大了。

去年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揪紧了国人的心,几十个生命的代价

换来的教训中,同样有个细节的问题。相关部门公布的动车事故报告中指出,铁道部在LKD2

—T1型列控中心设备招投标、技术审查、上道使用等方面违规操作、把关不严,致使其上

道使用,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大重要诱因。

这个事例在论述中很重要,因为要论证从个人、家庭到国家这样普遍的规律,不管多少

例证都量不够的。随意性的举例可能在逻辑上的“孤证”的错误。因而事例,尤其是单个事

例,一定要比较典型,也就是有代表性,从这一点来说,这个事例本身的典型性在于:细节

之小和危害之大。但是,分析时却没有抓住契合点:“设备招投标、技术审查、上道使用等

方面违规操作、把关不严”。作者在这里,本该把这些事例中的“细节”揭示出来,至少要

把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分析出多少“细节”上的“违规”,造成了什么样的连锁性严重后

果。此外,这个论据本身隐含着和论点的矛盾:一系列的“违规”和“把关不严”,又发生

在“设备招投标、技术审查、上道使用”复杂过程中,这就不是细节,至少是带着局部系统

性的了。论据与论点的游离就成了这段文章的致命伤。

假如铁道部不是像那个船主那么“粗心”,假如具体施工建设者能够像那位漆工一样,

发现某些细节上的问题,能够主动、及时、“顺便”把漏洞补上,难道不就完全可以避免悲

剧的发生吗?! 船主与漆工的故事,动车事故血的教训,以及我们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

实都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也无论是在日常管理或者

履行职责过程中,都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做粗心、不拘小节的糊涂船主,要做重视细节、负

责任的漆工。

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这个结尾还是写得比较好的,符合通常所谓的“首尾呼应”。先用

了反问句来从反面强化了主题,又从正面突出了现实生活中的普遍意义。但就总体而言,这

篇文章虽在论述和立论上有严重的缺陷,但是,就“三要素”的最低层次要求,尚能言之有

理,其水准应该是中等偏上的,之所以被评为满分,可能是一些老师对先有论点后找事例的

“三要素”缺乏警惕。网上对这篇文章有个“点评”,可能是出自某位资深老师之手:

“开头就摆明观点,然后从材料入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连用2个反问句,说明细节

确实决定成败,船主如果注意细节的话,就可以防患未然,漆工注意细节,就拯救生命,用

假设论证的方法使得开头引得读者注意,开篇十分有力,接着又用美国唱片的事例,说明乔

布斯关注细节的正面事例,由此过度到不注意细节的危害性,最后警示大家应该注意细节,

结构十分严谨,是一篇好文章。 ”

这样的“评语”完全是重复文章的内容加上不着边际的、空洞的称赞,对文章的论点、

论据的得失都缺乏起码的分析。评语作者自己对论点的与论据的具体分析及其在契合点上的

一致性,缺乏体悟。说乔布斯的事例是“关注细节的正面事例”,完全忘记了作者的论点并

不是“关注细节”,而是“细节决定成败”。才指出结尾用了两个反问句,就直接得出结论“说

明细节确实决定成败”,又说“开篇十分有力”,怎么有力,却不见片言只语,这种缺乏逻辑

的论断就叫做武断。

类似的评语在网上,在第一线的作文教学中比比皆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滔滔者天

下皆是也,其祸根全在“三要素”先有论点后找事例的所谓“理论”

高考作文技巧——

巧记五个数字 智取半壁江山

高考作文向来

被视为语文高考的“半壁江山”。如何稳住这半壁江山,我们不妨记住并灵活运用“一三五

七九”这五个数字。

所谓“一”:

包括“一个好标题”“一个好中心”“一个好开头”“一个好结尾”和“一手好字”。

(一)一个好标题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眉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就自拟文题的高考作文

而言,一个亮丽的题目,往往给人以爽心之乐.给人以悦目之感,给人以击节之叹,给人以

回味之思。简洁、清晰、生动、新颖是题目亮丽的要素。一个醒目鲜活的文题.往往是内容

的高度概括.它可以总领全文,不但会照亮整篇作文,还会照亮阅卷者的心灵。

拟题的技巧多种多样,有修辞法、公式法、字母符号法、反弹琵琶法等。而修辞法则是

最能使题目异彩飞扬的一种。如《 苦咖啡》 《 至善是杂》 《 永恒的水晶》 《 我闻到

了阳光》《周庄,那一抹绿》 《 小心这把双刃剑》 《 海棠依旧?绿肥红瘦?》 《 炖好

艺术的“腊八粥”》 等,看到这样的文题.阅卷老师的眼睛怎不会为之一亮?心灵怎不会为

之一震?

(二)一个好中心

“中心明确”是《 考试说明》 基础等级的基本要求。尤其是议论性文章,一定要“中

心明确,论点鲜明”。注意点:第一不宜玩深沉,把观点提得太复杂,也不可太超前,更不

要提出个与话题、题目或材料太逆向的观点;第二.明确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

么、否定什么;第三,文章中心论点应该始终不变,不能提出与中心论点相对立或矛盾的观

点;第四,思想健康.积极向上。

(三)一个好开头

古人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古人还说,文章开头要像凤头。好的开头.要简洁、

精美、扣题;要像凤头一样俊美、鲜明、精彩;要具有“新”“奇”“短”“趣”的特点。

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力求做到一简二美三有哲理。简,就是开篇语言简洁,直奔主题.使

读者一目了然;美,就是开头的语言能给人以美感,或文采斐然,或意境深远,或情趣盎然,

使读者心灵产生共振。哲理,是一种深度,一种高度,如果都做到了,那效果肯定错不了。

开头的方法有很多:述趣事,引人人胜;引名句.起点高远;作排比,造势磅礴;巧设

问,发人深思;趣拟人,别开生面。高考作文,由于受时间字数的限制,最好是“开门见山”:

或“落笔人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快速开

讲故事;或“单刀直人”,挑明论敌谬说。当然,也可以采用“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

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

以之为叙事开端。

( 四)一个好结尾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