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之后高中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5:26:32 高中作文
之后高中作文高中作文

篇一:高中材料作文:知耻而后勇

高中材料作文:知耻而后勇

高中材料作文:知耻而后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共60分。

生活中,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又往往与对自己的怀疑和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天才,都并非自信的人,相反,倒是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于是奋起自强,有了令人吃惊的成功。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角度,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套作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知耻而后勇

马云被工信部拒绝两次,被哈佛拒绝七次,自卑的他决定另辟蹊径,打开了另一番天地,正所谓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思奋进,正视自己的弱点,自卑之后更能奋起自强,才会有惊人的成功。

周国平《智慧与人品》那句发人深省的话:“我相信,天才骨子里大都有一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深处往往有一段屈辱的历史。”是的,所谓天才不过是在一个人成功之后,人们对他的过高的赞誉。而天才之所以能成为天才不是他们天生的自信十足,而是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于是奋起直追,有了惊人的成功!

年少的王献之贪玩,练字之时让父亲传授秘诀,王羲之笑而不语,只是在一个大字的下面加了一点,被母亲看到之后,说练了三千字之后只有这一点最像父亲,这样的话让王献之感觉到羞辱,他开始努力不停地练习,直到门前的洗砚池都变成黑色,终于成为可以和父亲齐名的书法家。如果他当初自诩自己是书圣的儿子而懈怠,那么也就不会有后来二圣的比肩之提名。

面对研究出直流电就止步不前的爱迪生,于是一个叫特拉斯青年站了出来。他用自己半生的时间去发明出了交流电,然而面对爱迪生的名气,几乎所有的人都嘲笑他,一个半吊子青年和一个三流乐手也能做这件事情吗?然而他正视自己的弱点,专心研究交流电最终让其成为现实。

吕蒙字子明,然而他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多人并不尊重他,而是叫他阿蒙,那个一个人成年之后就以字来称呼的时代,他受到了羞辱,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学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鲁肃后来用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来赞美他,吕蒙正视了自己的弱点,努力奋进,最终成为孙权的股肱之臣。

当史铁生不再颓废于生理上的残疾,他便如雄鹰展翅;当李敖不再纠结于长相,他便一飞冲天。李敖不也曾自卑于自己的长相吗但当他正视自己的弱点,知道通过多读书来提高精神境界,就成为一代人的导师。

小溪面对嘲笑,奔腾向前就会掀起惊涛骇浪,令人瞩目。小土面对羞辱,不断积累就会成为巍巍昆仑,小树面对弱点不断向上就会成为凌云之木。人亦如此,正视弱点,战胜自卑,成功之门就会向我们敞开。

篇二:经历高中后的感受与思考

经历高中后的感受与思考

邹丹黎

炎热的夏天,在焦急的等待中,得知了自己中考成绩。由于与重点高中的分数线相差几分,爸妈决定让我上私立高中。可是不服输的我,毅然决定远离家乡,到外地求学。从下了决定开始,便明白这将是一段辛苦的历程,风雨兼程。面对父母,我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有用行动来表示。

军训的收获

酷热的炎夏,我们便迎来严厉的军训。教官是20出头的小伙,由于年龄相距不大,让我感到几分亲切。小小的个子,黝黑的皮肤,可是帽檐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口湖南话。教官主要训练站姿走姿坐姿,还教我们整理内务。烈日下,我们每天都需要站立30分钟,站完了,有的趴下,有的坐下,溃不成军。然而教练正兴致盎然,“你们将要面对是残酷的高考,没有坚强的体质和体魄,是不可能熬过三年高中生活。。。然而军训不仅只有辛苦和泪水。喜悦的感动也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间。

最让我们开心莫过于拉歌,比比哪个班声音大。日子就在汗水度过。我们与教官的感情也日益增长。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苦难是一笔财富。

离别的晚会让我们终身难忘。我们总以为教官无情,那样严厉的训练我们,每一个姿势都要求到位。就是这样的硬汉,当他唱起军中绿花,眼睛里含满了泪花。台下一个班都感动的鼓掌。

离别在即,不知是谁想起的主意。集体在一把木扇上签名,送给我们敬爱的教官。

平淡的两年高中的生活

从上高一的第一学期,语文老师就满脸严肃对我们说::“别以为你好是高一新生,还有很多时间玩,两年时光是很短暂的,现在你面对就是高考。高一如果不打好基础,考上名牌大学就是无稽之谈。。。。。。老师的话语我至今还历历在目。心知肚明的我们也知道这是老师打的预防针。

温暖的阳光泻在宽敞的教室,有认真听课,也有的趴在课桌上打盹的。

最让我们头疼就是一场场大大小小考试。每次考后排名,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人掩不住喜悦,愁的人也暗自下决心好好认真,一雪前耻。

岁月如梭,时光如剑,一眨眼我面对高三。

成长的高三

提起高三的生活,其中的苦涩现在依旧体味的出。三点一线,吃饭的地方,睡3觉得地方和教室。试卷像漫天的雪花飘下来,我们埋下头,一题一题的做,做错了,再小心翼翼的修改。把错的题目一笔一笔抄下,最终成为一本厚厚的错题集。之所以这样认真,因为我们都知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正确的。

晚自习,教室里鸦雀无声,只剩下沙沙的写字声。手写累了,抬起头望一眼窗外

之后高中作文

满天星空,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夜空蔚蓝,月光如水,漫天的星星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这不仅让我想到,这么大的世界,我也应该努力的发光发热,温暖他人的同事温暖自己。

高三的学习并不全是枯燥,我们并不孤单,老师鼓励我们优势互补。互相帮助,热情讨论让班上同学在学业上齐头并进。同学与同学之间不仅有竞争还有合作。 我们收获不仅有成绩还有友情。

短短的三年,想说的还有很多。同窗的感情永远深深刻在脑海中。。。。。。

篇三:“习惯之后”优秀作文

习惯之后

习惯的力量是无穷而微妙的,它不像火车转轨,“啪”让你一下换到另外一条道上,倒是更像慢性药,日积月累,药力慢慢发散,习惯后,药性已经渗入五脏六腑,人就好不自主跟着习惯走了。

中国文坛目前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习惯后时代,大家都习惯跟着“旗帜”、“潮流”,都习惯了逃避现实,都习惯了不说实话。

于是市场上充斥着以“主流文化”作为护身符、挡箭牌,赫然占据着畅销书架。不然就是写些花鸟虫鱼,性灵散文,文化大散文,忽悠读者去了另一个世界,忘记我们活在当下的责任与使命。习惯啊,把作家们的毛都摸顺咯,本应个性张扬的棱角都被磨平咔!对于社会敏感话题,他们不敢碰触,怕惹事上身;对国民的劣根,他们不敢批判,现在作家是“都有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

这习惯后的时代不正与鲁迅笔下“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相契合吗?作家成了习惯的奴隶,成了潮流的奴隶。然而,我们需要“逆流而动”的作家。他们是能“打破习惯”的人,是能“睁了眼看”的人!鲁迅在《睁了眼看》中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实是没有正视的勇气的,甚至仰视、斜视都不能。”所以,要打破习惯,作家得先“睁开眼”。能“妙手著文章”的必先要有“铁肩担道义”。拥有广阔的社会视角,敏锐的洞察力,心忧天下的胸襟才是成就大作的先决条件。像费孝通先生所著《江村经济》是深入农村几十年而写成的,并不像现在某些作家将自己锁在“空中楼阁”里,像待字闺中的小姐,只凭想像虚构文字,写出了的仍是“不接地气”、“习惯之内”。

打破习惯,中国文坛需要“闯将”。前段时间李承鹏的作品《李可乐抗拆记》掀起了不小的波涛。并不是专业作家的他敢于对强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评头品足”,还些小说加以讽刺宣泄,我觉得他可被视为闯将之一了。他“闯”过的是习惯铸成的铜墙铁壁,是潮流形成的一道封锁线,是很多作家不敢碰的“禁区”。暂且不说这部作品从文学角度看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中国第一步拆迁主题小说”的名号是让他为历史所铭记、我也十分欣赏某杂文报刊将他的办刊宗旨归为“一本说真话讲事实的杂志”。它无疑是报刊中的一员闯将。可以为更多闯将抒发心声,针砭时弊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作家就是该显现出自己的棱角,站起来,逆流而动,用“匕首”和“投枪”打破这“习惯之后”的时代,闯出新天地。

(评分建议:一类65分)

习惯之后

当规则已然无法突破,左冲右突也只能头破血流乃至灭亡时。我便只能试着顺应,久之便成“习惯”。

“习惯”之力,可是有着莫大的威能。

不信?且看习惯之后,众生百态:方苞在《狱中杂记》里记述了一位“习惯”了坐牢的老兄,倘一日不在牢中便若有所失,以至于“皇恩大赦”后还想着法儿再犯点儿事回到牢里去。刘蓉在《习惯论》中记自己读书时于轩中踱步,久过地面一凹陷处,习惯以后,如履平地。一日凹陷填平,再履之竟以为地面隆起,颇不适应。由是观之,习惯以后,你们便被牵着、引着,因循着习惯的轨道。一旦偏离,也能将你拉回正途。

“吾国与吾民”似乎是最能体味习惯之妙处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之国民性形容为“老猾俏皮”。这正是一种圆融的生活态度,是习惯之后的产物,因为国人的棱角早已被习惯之力的锉刀磨平。彼此密密匝匝挨在一起,却绝无妨害对方的痛楚。于是习惯之后,囹圄便安逸如卧榻,坑洞也能平坦如康庄大道。国人久在习惯之中便不自觉,但被锉刀磨擦的痛楚却还记忆犹新,于是一旦有些人想要挣破这习惯的束缚,众人便惊惶了:“怎么?难道破了习惯,让我们再去受另一套习惯的磨制么?于是因磨擦的痛苦记忆而生出恐惧,因恐惧而生出维护旧习气的疯狂决心,只求“习惯”的国人开始主动借用这把锉刀去磨擦,教训少数人,甚至以习惯为乐、为荣,以挣脱习惯为耻、为害。习惯早已不是负担、枷锁,习惯是矛是盾,是杀人的工具。习惯杀人!三纲五常之类,国人不正是挥舞着这些过了一两千年么?

一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悦纳,习惯之后的人便真的只能凭着一股子“惯性”,死命地、飞快地向前行进,哪怕这条线路是通向无尽的深渊,也刹不住脚。由此而来的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崩溃与运行的停滞。如何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这一怪圈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国人的痛觉神经过于发达,因怕痛而坚决抵制一切触动既有习惯之人、事。因此,要想避免为习惯所累,便只有钝化以至切除我们的痛觉神经,这样哪怕旧习惯的锉刀拼命阻止我们的挣脱,新习惯又让我们鲜血淋漓,我们都毫无痛感,因无痛而生勇气,因勇气而产生打破习惯的动力。当然,此处的无痛绝非运用于外来者融入既有习惯的过程中,因为那样只会生出没有的球体,绝生不出冲决旧体制的勇者。

冲决旧有习惯在今天仍显得很有必要,在一些民情汹涌事件的背后,我们依稀看到了“怀疑一切”的可怕惯性,而当民众对这一非理性精神形成习惯之后,对于社会发展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习惯之后,绝不应相着去适应,去维护,以至用它“杀人”。而应时刻保持警惕,在习惯运行失控时破壁而出。

(评分建议:一类63分)

习惯之后

爷爷走的那天,瑞雪纷飞。

奶奶挎着小竹篮——今天是去赶集。她将买好的、枯黄的烟草卷了又卷,折了又折,心想着又得挨老烟鬼的骂,跨入门槛时,却打了个激灵——老头子已经不在了。习惯了赶集买烟草,再为他点上,听着他叨叨的骂声,而现在……

奶奶微颤地拿出捂在心口的烟草,洒在了香火炉里。

亲人的离去也许会随时间消匿了印迹,但那些习惯呢?

令我家欣慰的是,奶奶倒显不出天塌下来的悲伤。可萧落的村庄,荒凉的田垄,也可逼得人生出淡淡悲苦来。但奶奶坚持不走。

叶落归根,我和父亲轻言劝慰,却不强求。

那日,我又被父亲派来劝说奶奶。砖囱生起几缕灰烟。进入厨房,奶奶生着火,一如平常烧饭。

“奶奶!”我叫得脆亮,害得奶奶将手中的碗打碎。

“你啊,不省心,这碗一打碎,又不知道你爷爷会怎么说道我。”奶奶忽然紧张起来,矗在原地,眼睛紧紧锁住木门,像是等待着什么的宣判。

我蹲在地上,困惑地向奶奶眨了眨眼。我这一眨,惊醒了奶奶,她不知所措地望了望我,明白了什么,面带歉意地苦笑,蹲下来拣拾着碎片。

奶奶的眼角里含着泪花。

妈妈事后告诉我,奶奶原来是不会做饭的,经常打碎东西。爷爷每每听见脆响,便从堂屋救火似的奔来,将奶奶臭骂一顿。

打的碗多了,自然挨骂也成了一种习惯。可这一次,奶奶习惯性地立身等着挨骂,可人却迟迟未来。

习惯了。奶奶经常这样对我说。

像是为这一切不寻常的举动找开脱,又像是在怀念着那些习惯。

人说越老越糊涂,也许真的是这样。

奶奶拿着我小时候最爱吃的糖果招待我,却不知,我早已改吃巧克力。 一遍遍地重申,奶奶总是说,习惯了,我老是记得你喜欢吃的就是这种啊……

奶奶渐渐遗忘着什么,甚至隔壁老张家她都记不清。她只记得,老张让她从集市帯只鱼。当提着鱼兴高采烈地拜访时,老张家早已铁将军把门,这时,奶奶就会挠挠头,说,习惯了。

是啊,习惯了。当时光好如冰底水流淌时,带走了记忆的流沙,而沉淀在人生这个河床上的肥沃的河泥,就是泥沙。

物是人非,可总有什么东西是在的。无论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评分建议:二类58分)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