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古河渚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2:30:46 体裁作文
古河渚散文体裁作文

篇一:广济桥赋(古代经典散文)

廣濟橋賦

李齡,字景熙,明宣德至成化間潮陽縣廓人

客有御風霆,游古瀛,古枻滄浪,馳騁金城。登西湖兮四望,攀鳳凰兮撫蒼冥。煙景紛以萬狀,山川鬱而青青。極目兮千里,聊縱志以抒情。主人顧而謂曰:子徒知夫嶺南雄觀,在於吾潮。而不知夫吾潮勝狀,在於廣濟之一橋。於是乘華輈,驂虯螭,駕彩鳳,載雲旗。朝雨沛以灑塵,凉颷肅而吹衣。紛總總其離合兮,溘埃風而至之。巍乎高哉;寥兮如飛梁度江,恍虖若長龍臥波。複道行空,儼然如鳥鵲橫河,鞭石代柱,崇臺峨峨。西跨瀛城,東襟鱷渚,直走於韓山之阿。方丈一樓,十丈一閣。華棁彤橑,雕榜金桷。曲欄橫檻,丹漆黝堊。繗瓦參差,簷牙高啄。起雲搆於鴻濛,倚丹梯於碧落。朱甍聳兮欲飛,龍舟縈兮如束。瑣窗啟而嵐光凝,翠牖開而彩霞簇。靈獸盤題而蹲踞,青鸞舞棟以翱翔。天吳靈胥,泳橋基於水府;豐隆月御,列遺象于回廊。石苔班兮欲駁,激瓊波兮響琳瑯;金浦爛其浴日,瑤瑊璨以凝霜。雖瓊樓玉宇,不足以擬其象;而蓬萊方丈,適足以並其良。陋崔公之微績,視洛橋兮有光。若夫殷雷動地,輪蹄轟也;怒風搏潮,行人聲也;浮雲翳日,揚沙塵也。響遏行雲,響振林木,遊人歌而騷客吟也;鳳嘯高岡,龍吟瘴海,士女嬉而簫鼓鳴也;棲臺動搖,雲影散亂,衛風起而波瀾驚也。仰而觀之,雲連紫闥,列虹影於中天;俯而臨之,澄波素練,吐蜃氣於深淵。顧而瞻之,岡巒崒嵂,左右馳突,列雲屏于後先;遠而望之,鶴汀鳧渚,岸芷汀蘭,紛競秀而爭妍。至於蓐收行秋,列嶂雲收。明河涓皎,月影中流。浮金躍璧,耀目明眸。上下天光,萬頃一碧。白露橫江,瓊漿夜滴。萬象鑑行,淵泫澄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羌終夕兮遊玩,謇不知其偃息。有仙子兮揚翠旍,駕兩龍兮江之濱。百神淼以備從,鳴玉鸞兮聲譻譻。使湘靈兮鼓瑟,令王喬兮吹笙。歌九韶兮舞馮夷,張咸池兮奏雲英。澹容與以逍遙,忽獨與子兮目成。若曰:潮乃邃古之瀛洲,幸與汝兮同遊。山雖明兮,未若乎崑崙華島之為優。水雖秀兮,難同乎瑤池翠水之悠悠。獨斯橋兮形勝,與仙造兮同侔。地脈連而迴縈,鰲極峙而不傾。淳風回而俗轉,家禮樂兮人公卿。噫!微斯人兮,疇克以臻、言既竟兮,乘元雲而上征。客既奇遇兮,乃反乎瀛洲之故城。收疇昔之逸遊兮,卷淫放之邪心。服仁義以修姱兮,遊道德之平林。既申旦以獨坐兮,乃具告於主人,撫掌而嘆曰:異哉!昔子房之遊下圯也,遇神人而盤桓。相如之度昇仙也,紛至今為美談。子於是遊,其亦可謂曠百世而一觀。客乃歌曰:若有人兮金玉相,乘雲龍兮佐堯湯。道既高兮德爾彰,捧綸音兮收潮陽。囿我民兮仁義鄉,追昌黎兮參翱翔。五穀登兮人物康,運神規兮建河梁。俾萬姓兮履周行,功巍巍兮摩穹蒼。聊作歌兮勒高岡,籍文燦兮星斗光。吁嗟!王公之福吾潮兮,地久而天長。

篇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测试卷

1.对诗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中的“渚”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河,周边带有兰草生长的小河 B.水中的小洲 C.水边的浅滩 D.水中长有绿草的小洲 2.对陆游《书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如山”之“气”应当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为佳。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一句,虽暗写诗人晚年已知世事艰难并流露出愤激不平之意,但毕竟着眼点是“早岁”,诗人是在感叹自己早年不懂得世事的艰难。

C.诗人引用诸葛亮的典故,除了感叹自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实现“北伐”愿望而流露出失意、悲怆之情外,在与诸葛亮的相比中也体现了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腔爱国情怀。 D.“塞上长城”典故的使用,诗人是以檀道济自况。这种比况,当有首、颔两联“北部丧失国土”气愤心情的奠基才能够使怀有满腔爱国热忱的诗人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

3. 《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北渚(zhǔ)袅袅(niǎo)眇眇(miǎo) B.沅水(ruán) 薜荔(bì lì) 澧水(lǐ) C.潺湲(chán yuán) 云汀(tīnɡ) 九嶷山(yí) D.水裔(yì) 屋椽(chuán) 馨香(xīn)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祠堂(cí)伺机(sì)开济(jì)劲爆(jìn)B.犀利(xī) 夙愿(sù) 朔风(sù) 乾坤(qián)

C.晕车(yùn) 采撷(xié) 马厩(jiù) 沙砾(lì)D.绿林(lǜ) 笔砚(yàn) 诏书(zhào) 叫嚣(xiāo)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创新

B.中华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如果我们不记下同代人的雪泥鸿爪,后人就难免要雾里看花了

C.虽然他的话我不懂,我的话他也不懂,但是我们凭着手势和动作,便言为心声了 D.没想到我忙了很长时间,到头来只是海底捞针一场空,这种傻事我以后再也不干了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作出了贡献

C.为确保大熊猫入港随俗,科研人员专门安排它们接受语言训练,提升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的能力,为在香港定居做好准备

D.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贸然进行证券和基金投资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酌酒(zhuó) 歧路(qǐ)冰塞川(sài)B.鲍照(Bào) 踯躅(zhí zhú) 应届(yìnɡ) C.珍馐(xiǔ) 迂讷(nè) 膝盖(xī)D.投箸(zhù) 尽管(jǐn) 比拟(nǐ) 9.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10.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B.塞上长城空自许 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闻名D.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 12.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二水”

篇三:哲学的天籁 散文的绝唱

哲学的天籁 散文的绝唱

——《庄子》赏析

内容摘要: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我国战国中期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庄子》首先是一部哲学著作,他认为人的主体精神能够超越有限的现实世界,追求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自由。思想上以形象的故事表达他的顺应自然、反对人有所作为的消极思想时,揭示了一些客观规律,这就使作品的客观效果大于作者的主观思想,有了积极意义。文学上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善于通过寓言、神话和故事来说理,这就大大增强了它的文学性,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他的文章纵横捭阖,仪态万方,表现出一种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庄子》;哲学、文学成就;赏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在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我国战国中期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由于史书记载简略,其生平事迹不详,大约生于公元前三六九年,死于公元前二八六年。他可能是一个没落的贵族知识分子。据《史记》、《庄子》记载,他一生只做过蒙地的漆园吏,管理征收漆税的工作,不久即归隐,长期过着贫寒的生活。他鄙弃功名,蔑视权贵,崇尚自然。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他生活在中国刚进入封建社会,新兴地主阶级取得了政权的时代。道家代表奴隶主阶级的中下层,既不满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又不满于奴隶主贵族的腐朽,但又无力反抗和匡救,因此逃避现实,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他对当时统治阶级巧取豪夺,鱼肉人民的社会现实怀有强烈不满,主张绝圣弃知,倒退到蒙昧的原始社会去,过着不受奴役的自由生活。这虽是一种倒退,是一种幻想,但是在当时兼并战争激烈,人民困苦不堪的社会里,他向往古代没有阶级和剥削的宁静生活,似也无可厚非。庄子思想中有蔑视礼法和权贵,反对传统观念,不与统治者合作的一面,这就使《庄子》一书的思想也有不少可取之处。

首先,庄子作为一个没落阶级的思想代表,他偾世嫉俗,对新兴地主阶级执政的现实怀有强烈的不满,在他认真地观察社会,深刻地思考问题之后,尽管得

出了一些错误的结论,但确实也指出了当时社会的症结和弊病。在《胠箧》篇中“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愤激之词,深刻地揭露了战国时代的强权政治:小偷小摸受诛杀,窃国大盗当诸侯。这样的世道还有什么仁义可言!庄子对此十分厌恶,在作品中以鄙视功名利禄和向往自由的思想来表示对抗。在《列御寇》篇中,写了一个叫曹商的人,替宋王出使秦国,得到秦王一百辆车的赏赐。曹商十分得意,向庄子夸耀,庄子回答他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说曹商的车子是“舐痔”得来的,对他用不光彩的行径取得统治者的赏赐,极尽挖苦嘲笑之能事。这样的揭露和描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富有批判精神。

其次,庄子在以形象的故事表达他的顺应自然、反对人有所作为的消极思想时,揭示了一些客观规律,这就使作品的客观效果大于作者的主观思想,有了积极意义。在《养生主》中,作者出于虚无主义的观点,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反对刻苦上进,主张消极“养生”。如何“养生” 呢?他讲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解牛时,动作象音乐和舞蹈一样的和谐而有节奏,使人神往。庖丁这种高度的技巧,是他数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地研究牛身上的肌肉、骨骼结构规律的结果,以致解牛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用力时达到了“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境地。这一故事讲出了掌握规律、熟能生巧的道理,对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启发的,比起庄子原意所讲的全性保真的养生之道来,意义要积极多了。又如《应帝王》中浑沌的故事。说的是南海之帝儵,北海之帝忽同中央之帝浑沌相善。浑沌待儵、忽很好,儵、忽见浑沌浑然一团而无七窍,为了报答浑沌,两人替他凿七窍,每天凿一窍,七天就把浑沌凿死了。这个故事庄子的原意是宣扬淡漠无为,顺应自然,告诫世人不要对这世界有所为,有所为会毁灭世界。但是它的客观意义是:做事不能违反事物的本性,否则好心也会办成坏事,后果适得其反。这类故事能给后人以兴味和启发。

然而,《庄子》的为后人所喜爱,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出色的艺术性。《庄子》的文章在先秦诸子中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风格。

司马迁说庄子“其言洸洋恣肆以适己”,后人就常常以“洸洋恣肆” 来形容庄子的文章。它的“洸洋恣肆”首先表现在意境的开阔和想象的丰富上。《逍遥游》开头的一段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瑰异、独特的鲲鹏的形象: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作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描绘了北海上不知有几千里大的大鹏鸟,它冲天一飞,翅膀象天边的一片云彩。当它迁往南海时,展翅击浪,掀起三千里的波涛,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并且又以水上浮游之气衬托出大鹏乘风鼓动,搏击长空,在天地间任意翱翔的雄姿,笔势流走而飘逸。

又如《秋水》的起段: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寥寥几笔,就写出了秋水浩淼开阔的景象,有着散文诗一样的美感。

《庄子》文章不仅写出了气象开阔的景物,还善于刻画人物的形象。在《逍遥游》中,描绘了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一个飘渺超脱、可望而不可即的神仙形象,给人以极其美好的感觉。

《庄子》的文章又以描写生动、刻画细腻见长。特别使人惊叹的是作者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难以捉摸的东西,曲尽其妙地描绘出来。在《齐物论》中有这样一段写风的文字: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它首先描写风所吹过的地方,如山林、大木,描写山林大木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的各种形状的孔穴,进而描写风吹过这些孔穴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接着用“唱于”“ 唱喁”“小和”“ 大和”表现一阵一阵风吹过时呼啸相应的声音。再用“厉风济(止),则众窍为虚”表现暴风吹过后一切都归于寂静。最后“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写树梢的摇曳披拂,显

示出风刚停止,风声的余响依稀可闻。这段文字就象是一部风的“交响乐”,余音缭绕,回味无穷。

对无生命的自然形象尚且能够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对人物心理的刻划就更细腻、真切了,而且带有强烈的抒情味。在《徐无鬼》中有这么一段:

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不亦去人滋久,思人滋深乎?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况乎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者乎!

写出了流浪在外的越人的思乡之情。去国数日,看见相识的熟人就高兴;去国旬月,看见曾经在祖国见过的人就高兴;去国一年,看见象越国人的人就高兴了。去国之日越久,故国之思越深。而逃窜在荒野的人,处在蒺藜丛中,黄鼠狼经行之地,离开人群久了,听到人的足音也感到亲切,更不要说在旁边有兄弟骨肉咳嗽的声音了。这段文字写得入情入理,而且笔端带有感情,读了谁都会激起同情之心。

而在《则阳》篇中的一段文字,作者更用咏叹的笔调,来抒发对旧国旧都的炽烈的感情:“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写出了望见故乡时的喜悦心情。虽然故乡还掩映在山峦草木之中,朦胧不清,但是远远望去就觉畅然,因为它是我日日夜夜思念的故乡啊!这段文字用白描的手法,精练的语言写出了对故国之思的无限深情,同《徐无鬼》中所写的去国之思联系起来阅读体会,有着震慑人心的感染力量。

《庄子》中还有出色的讽刺文字,带有强烈的幽默感。《外物》篇中“儒以《诗》、《礼》发冢”一段就是例子: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发冢是违反儒家的“礼法”的。但是这大小二儒居然口不绝吟于诗书,手不停掘于坟墓,配合默契,偷盗出了尸体口中的珠。这对儒家礼法的虚伪揭露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显示出了作者揶揄本领和讽刺技巧的高妙。

《庄子》作为一部哲学著作,为了把抽象的哲理说得形象,便于人们接受,运用大量寓言穿插其间,以增强其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举凡天地神鬼、髑髅人影、风云日月、鲲鹏雀鷃、龟蛇蛙鳖、螳螂蝴蝶都可驱谴笔端,成为寓言故事中的角色。作者用它们的口说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看来荒诞不经,却显现出对现实社会严肃批判的精神。这就形成了《庄子》文章“恢恑谲怪”出人意表的奇特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征战不绝。《庄子》里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但是不作明写,而用暗喻,假托寓言故事来表述。

如《则阳》篇中的“触蛮之争”: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蜗牛角究竟有多大,尽人皆知。作者却设想在这两个小小的角上有触、蛮两个国家,而且双方打了起来,居然“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这不是在暗喻当时诸侯国家之间争城夺池,杀人盈野的战争吗!想象之丰富,揭露之深刻,真使人叹为观止。

又如《徐无鬼》中“吴王射狙”的故事: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 。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 ,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 。王射之,敏给搏捷矢 。王命相者趋射之 ,狙执死 。

在这个故事中,以狙喻人。不畏惧吴王,敢于在吴王面前从容腾跃显现自己本领的狙,就是当时社会里那些恃才傲物、不服王法敢于反抗的人。那只狙的最后抱树而(被射)死,则曲折地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蛮横无理、戕害异端的暴行。故事的寓意即在此。作者对两类狙的神态动作的描绘十分生动细致,赋予了它们象人一样的性格:一是胆小怕事,一是有恃无恐,增强了故事性和感染力。

先秦诸子中除庄子外,孟子、韩非子的文章中也有寓言,但是却各有不同。孟子的寓言数量不如庄子,大多数取材于现实生活,寓意比较显露,语言也比较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