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抗战小说光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35:21 体裁作文
抗战小说光晕体裁作文

篇一:抗战时期国统区小说

抗战时期国统区小说

一、抗战初期的小说

(一)以丘东平为代表的军旅作家

1、丘东平(1910——1941),原名丘谭月,广东陆丰人。“七月派”小说家。

代表作《一个连长的遭遇》:

表现爱国军人的抗战要求和军政当局消极抗战的矛盾 ——表现人物内心激烈的斗争。

2、军旅作家:彭柏山、吴强等

(二)姚雪垠

姚雪垠(1910——),河南邓县人。抗战初期涌现的文学新人。

成名作《差半车麦秸》:“救亡”中续写“启蒙”的故事——抗战文学大众化成功的范例

(三)其他作家

1、“东北作家群”:李辉英《北运河上》、骆宾基《东战场别动队》。

2、“ 孤岛文学 ”:程造之《 地下 》、谷斯范的《 新水浒 》。

二、抗战后期的中长篇小说

(一)茅盾、张天翼、沙汀、艾芜的小说(已有专章讲述)

(二)吴组缃

1、吴组缃(1908——1994),安徽泾县人

2、名篇《一千八百担》《樊家铺》:剖析内地乡村的衰败与骚动

3、本时期的代表作《鸭嘴崂》

A.一般农民在抗战烽火中的觉醒

B.浓厚的乡土色彩

(三)路翎的小说

1.路翎(1923 —— 1994),原名徐嗣新,江苏苏州人。“七月派”小说家。

2.创作特色:

A 取材广泛,力求展现各式各样人物“带着血痕和泪痕的人生”

B 非常态性的开掘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突出“灵魂的搏斗”

C 激情充沛,主观色彩浓厚,语言奇崛有力 3.分析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

A 江南旧式大家族的兴衰史——青年知识分子在时代潮流冲击 下的苦难的心灵历程

B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激烈性”

C 议论抒情相交织,多用长句

(四)“新浪漫主义”小说

1、“ 新浪漫主义 ” 小说特色:

A.融入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成分的浪漫主义

B.时代主题与各式社会人生传奇相结合

C.想象奇特,充满形而上的探索迷思

D.畅销书的推销模式,香艳的书名,力求符合小市民的欣赏趣味

2、徐訏(1908——1980),原名伯訏,浙江慈溪人。新浪漫派的代表作家。

A.代表作《鬼恋》:人与“鬼”相恋的爱情故事——“人性”与“鬼性”的转化

代表作《风萧萧》:抗战期间中、美、日三国间谍的明争暗斗

B.无名氏(1917——),原名卜宝南,又名卜宁,原籍江苏扬州,出生于南京

代表作:两部现代罗曼司——《北极风情话》和《塔里的女人》

篇二:抗战小说资料

《红岩》主人公

江姐-----江竹筠

老石同志-----王璞

成岗 -----陈然

晓轩 -----许晓轩

李青竹 -----李青林

蓝胡子 -----蓝蒂裕

老大哥 -----唐虚谷

丁长发 -----丁地平

胡浩 -----宣灏

陈松林----- 陈柏林

龙光华----- 龙光章

黄以声-----黄显声

小萝卜头宋振中 ------宋振中

许云峰-------- 罗世文、许建业、许晓轩、韦德福

刘思扬-------- 刘国志

华子良------- 韩子栋

双枪老太婆------ 刘隆华、陈联诗、邓惠中(烈士)

余新江 -------余祖胜

甫志高 -------刘国定、冉益智、李文祥、涂孝文等

徐鹏飞 -----徐远举

《红岩》所表达的精神

是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支柱。

《红岩》主要内容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红岩"还是村庄名称,红岩村位于重庆市郊化龙桥附近的“大有农场”内。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在地。

《铁道游击队》主人公

刘宏 芳林嫂 彭亮 冈村

《铁道游击队》的主要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鲁南铁路上活跃着一支铁道游击队,他们专门破坏日军铁路运输,极大牵制了敌人兵力,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很好地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行动。 《红日》主人公

张灵甫

沈振新

蒋介石

石东根

黎青

贾依宁

红姑

朱斌

《红日》主要内容

在解放战争中,作者通过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蒋介石74师的全过程的描写,充分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在华东战场上,详细而又准确的写出了我军由战略上的撤退转入了战略上反攻的历史。作者在小说中把沈振新`梁波等一级指挥员,作为主人公来刻画,这是一个大胆 的创新,同时对蒋军张灵甫等死硬派进行了失魂落魄,一 筹莫展,活灵活现的刻画,也是一个创举。

《小兵张嘎》主人公

张嘎

《小兵张嘎》的精神

小兵张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和宁愿不要性命也要救革命的精神。 《小兵张嘎》主要内容

讲述了小嘎子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战士的过程。

《小游击队员》主人公

樟伢子

《小游击队员》的精神

机智勇敢和红军那种坚强抗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小游击队员》主要内容

樟伢子的父母掩护红军伤员时被白鬼子杀害了,带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成了孤儿的他四处寻找红军时遇到了红军的侦察员。在协助侦察员去敌区侦察时不慎被敌人发现,侦察员被俘。机智勇敢的樟伢子把敌人的工事情报图送给了游击队,游击队歼灭了敌人,救出了侦察员。樟伢子经历了战火的考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游击队员。

《亦色小子》主人公

瘦小

《赤色小子》主要内容

瘦小,是小主人公的名字。他,是个孤儿,他是个在杀亲仇人的门下成长起来的孤儿!瘦小是个创造红色革命辉煌的孩子,他,为中国

抗战小说光晕

的崛起和努力平拼搏,做出了血的牺牲!他是个正义之子!

篇三:新世纪之前抗战题材小说简议

新世纪之前的抗战题材小说简议

【摘要】黑格尔说:“每个时代都具有如此独特的环境,每个时代都是如此特殊的状态。”在抗日战争局部爆发后至世纪末的70年里,抗战题材小说的创作依据其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作家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异同而在人物塑造、人物观照、文本手法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纵观70年里抗战题材小说的发展,从中不难看出抗战题材小说在人文关怀和人性重现等非政治方面的探索与成长。

【关键词】抗战题材人物塑造人性成长

【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48-01

战争如一朵“恶之花”,绽放在中华大地上,它使我们的民族觉醒与抗争。同时,也创作了战争文学。

1 由东北燃起的如火诗行

九一八事变的一声枪响,点燃了中华大地上的熊熊战火。十四年的连绵战争,使中国处于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从“五四”以来发展着的新文学运动不能不调整步履,适应战时的形势,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40年代”文学。这一时期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与救亡发生密切的联系。战争直接影响着作家写作的心理、姿态、方式及题材风格。一切创作都或多或少的打上了战争的烙印,小说更是如此。

这一时期进行抗战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大多都是生活在战火殃及的土地上,或是因为战火而不得不背井离乡,或是隐姓埋名地蛰居

着。这些作家心中都怀着深深的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民族情绪,而他们的作品也深深的扎根于被日本铁骑蹂躏着的自己深沉爱着的土地。

东北作家群便是这类小说创作者的典型代表,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发出了抗日反帝文学的先声。同时,他们还是此类题材小说的最忠实最真诚的反映者和书写者。正是如此,他们的作品才会呈现出顽强的张力,他们这样倾尽所有的感情和心血去集中表现“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才会牢牢地嵌在读者的心里。如萧红的《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大地的海》、李辉英《松花江上》等。

该时期文本的政治化色彩非常浓重,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决绝的痛恨,对于抗日英雄的高度的赞扬都毫无犹豫的体现在文本中。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之下,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就难免会局部失真。在此时期的人物脸谱中,日本人作为人的存在几乎是一个空白,日本人多被描写为残忍,野蛮的兽。农民主人公则多数是性格、精神处于转型中的形象。而草莽英雄则是主要的人物形象,“侠义”气质、快意恩仇、特色头领这些人物特点的塑造,既立足于战争的需要,也自然发挥了传统的旧有的易于被老百姓接受的形式。他们对于侵略者及其帮凶彻骨的仇恨,高超的本领以及为了民族大义义薄云天的精神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由于作家个人政治立场不同而不同呈现的国民党与共产党形象,卖国求荣的汉奸形象都是这一时期抗战题材小说常见的人物脸谱。

2 共和国光辉里的溢彩霞光

共和国的光辉笼罩在中华大地上,也嵌在文字里。在解放后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抗战题材小说细墨淡脂地将战争作为背景,落在“人”的身上笔触开始趋向完整。

在歌颂抗战中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为首的一系列的英雄形象先进人物,鞭挞与讽刺日本侵略者、汉奸走狗等反面形象之外,涌现出了一系列在战争中成长的人民大众的形象。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等具有鲜明特点的小知识分子形象。最富代表性的主人公林道静从自我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苦难历程”。《野火春风斗古城》中,塑造了金环和银环这一对爱憎分明、大义凛然、热情、善良、忠贞的姊妹花,以及杨母这位可歌可泣的伟大母亲形象。小说中的反面人物伪团长关敬陶最后起义的篇章,在人物的刻画上个性鲜明、细致入微、循序渐进,更是突破了反面人物没有人性光辉的文本独断。

这一时期的文本在人物的塑造上,善于运用映衬的表现手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专注于细腻真实。

3 世纪之交的成长与探索

世纪末20年的抗战题材小说,已经不再是婴孩稚嫩单调的童谣,而是有着重奏复调的歌剧。独特的叙述视角、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是这一时期抗战小说的标志特征。

这一时期抗战小说的创作主体,已经客观上脱离了“抗战”这一

现实处境。这就为创作的独特视角提供了可能。如莫言的《红高粱》,“我”来讲述爷爷奶奶和爸爸的故事,用后辈叙述前辈的视角,一方面是在横向上以第三者的身份旁观,另一方面是以纵向上的后辈的身份反思。这种跳出当事人的叙述方式,更能显示出创作的客观性和理智性,更能够真切的重塑战争中的人性与历史。

人物上的虚实结合与进一步的本真观照:如《新战争与和平》中的川岛芳子是历史的真实人物,而宁丽馨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这种虚实结合,一方面立足历史事实,更能客观的还原历史,另一方面则摆脱历史的镣铐,游刃于历史的钉棺盖论。

《长城万里图》中的蒋介石形象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它突破了既往的一笔带过,更打破了反动、十恶不赦的十字架,蒋介石在周而复的笔下不仅有其奸猾的一面,也有作为国民党最高统帅的智谋,还有他为抗战做出的一些明智的战争部署与策划。《新战争与和平》中的日本天皇裕仁更是立体化地展现了出来。他的外表文质彬彬,而他的内心却奉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将侵略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做的一切惨无人道的决策,都有其理直气壮的理由,而不仅仅是以往的“魔鬼”形象。

同时,20世纪末的抗战小说,跳出政治上的二元对立的狭隘评判,对人性的深层探索、对历史前景的观照、对生命的严肃思考、对民族与性格的反思体现了这一时期抗战小说的成长。

以《红高粱》为例,余占鳌在“土匪”与“英雄”之问的转换不是因为他良心发现,决定重新做人,而是他追求生存价值的最大化。

对他来说,做“英雄”的好处比做“土匪”的好处要大,更能符合他的利益。余占鳌的形象充分展示了消解了政治崇高的标签后的人作为个体对于自身价值和利益实现的最本质的人性诉求。《红高粱》里的人们都是傲然挺立地活着,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崇敬与讴歌。但在强大的外界势力面前,生命又是那么地脆弱不堪、无能为力。如一直顽强抗争的戴凤莲,不得不向美好的人世说再见,道出了人性现实的普遍的意义。

《长城万里图》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诠释,不仅是失败时的刚烈不屈,更是一种对国家、民族负责任的意识,反思了民族的性格与命运。

新世纪之前的抗战题材小说的人物形象由平面到立体、由二元对立的价值认定体系到多元化,人文关怀,人性的深度发掘从无到有,并逐渐的成为抗战题材小说的主流切入点,这都是抗战题材小说成长与探索的显著特征。而新世纪之前抗战题材小说的逐渐凸显出的创作视角,创作趋向也为新世纪抗战题材小说的繁荣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积蓄了力量。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