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渡边泡沫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24:48 体裁作文
渡边泡沫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褚时健读后感

褚时健读后感

褚时健>读后感(一)

樊基远

活着、干事;干事、干好

很早就在网上粗略的了解到烟王>故事,但那只是个梗概,本次细读传记,油然而生的伟大浸入心底,那是尊重、是理解、是启迪、是感悟、是修行楷模,那是人生的一部教科书,是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励志剧,今天就此谈一点个人粗浅的体会:活着、干事;干事、干好。

如果说,'活着、干事'是道,是褚时健老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那么'干事、干好'就是术,是方法论,是生活标准、工作标准。

'活着、干事',人生其实最困难也最重要的世界观是活着,特别是面对荆棘满路、坎坷跌宕的人来说,活着就不是一件易事,少年丧父、青年失弟、丧母、中年失女、农场劳改、花甲牢狱之灾;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喷血悲剧人生,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活着需要多大的勇气,活着就是一种勇敢,这也许是那一代人典型的不怕艰苦万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相对比我们没有受过饥寒交迫的温饱中长大的一代,有一点点困难都觉得过不去了,活不下去的样子十足,买酒当歌、沉溺自恋,相对于褚老我们汗颜,我们何处滋生来的小资情调,岂不闻子曰,身体发肤皆受之父母,不管面对任何困难,我们都要想到责任,责任是我们活着的最好理由。

不仅要活着而且要干事,不是行尸走肉的活着,而是要在任何状态下都要勤奋认真做事,积极向上的活着。少年时就开始帮衬家里劳作,青年时参与积极革命运动,土改运动都是积极思考,认真干事;即使在劳改时期、牢狱时期都没停止过思考和干事,这也许就是人生活着的意义,不像我们甚至后来很多以解放自由为名的享乐主义滋生,总是报有一夜暴富,人生足矣的幻想,不劳而获的价值观充斥着这个浮躁的社会,'拼爹时代'(官爹、富贵爹、干爹)、'资本时代(过渡透支消费华尔街危机、过渡投机资本而不愿意干实业的全球经济危机、过度依赖的高福利的欧美泡沫)',人是劳动改造来的,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褚时健给出我们人生最好的价值观—活着、干事,勤劳致富。如果仅有'活着、干事'的价值观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很多勤劳的人们都是如此,但如何干事干什么样的事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如何干好才是我们应该需找的方法论,褚时(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健老人都给出我们很好的范例。

'干事、干好'是干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干事,是方法论。

'干事'是如何干正确的事,褚老给我们的答案是干应然性的事,就是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一些基本规律表现虽然被体制、权力等扭曲,但还是应循规律而为,方向不会错;干正确的事对于经营来讲,就是要干赚钱的事,要干满足各方面利益的事,平衡好各方面利益的事,用一句时髦话来讲,就是满足价值链的各方面利益平衡分配,这体现在褚老的各个经营阶段。

'干好'是方法和标准的有机统一,是一种哲学应用智慧体现。首先'干好'是一种坚定的自信或信念,是锁定目标的专注,不管是革命时期、劳改时期、糖烟厂时期或褚橙时期,都是这样,要做就做第一;其次'干好'专注重复,深入基层研究,不断尝试,不管是土改革命、还是糖烟厂的改革都有体现;再次'干好'是勇于担当,敢于创新,面对不同时期的各种体制和压力,要想干好事就是在第一,前无古人的状态下,不断尝试,勇于担当,这体现在土改、糖厂、烟厂,特别是烟厂时期;最后'干好'是积极沟通的结果,要想干好、寻求各方面的支持和资源是必须的,特别是国有体制下,改革开放初期

的氛围里,特别如第一车间的沟通,充满了传奇色彩,对于不善言谈、不爱说话的褚老,更多的体现出了沟通的执着和智慧。

对于褚老的坎坷而丰富的一生,困难磨难与辉煌智慧并存的人生历练过程,其中的精神体味,不是我们食能饱腹,寒而暖衣的一代人能够完全体味的,我们从中感受到的精神食粮要到我们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不断琢磨汲取,但仅此感悟足以支撑起我们的态度和做事的基本方法。

最后,感谢褚老,为我们提供了精神食粮。

褚时健读后感(二)

苗恒波

坚持信念 直至成功

褚时健有这样一句话:要说我一生的追求,我想很简单,不管是是给国家干还是为自己干,我都有一个不变的追求'沾着手的事情就要干好'.我想,作为公司的中层干部更应该如此,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现有工作的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才能将本职工作做的更好。

发现问题不是道听途说,而是要下基层,到第一现场去。所有问题的暴露都体现了制度与机制的不健全,作为管理人员不能将责任主体聚焦到惩罚某一个人身上,而是要深入一线去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如:销售部近期在>物流盘库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单单是人员素质问题,更重要的是缺乏相关作业指导书、缺乏统一的盘库口径、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等,要想避免类似问题的产生,就必须先解决以上问题。

解决问题不是大概、也许,而是要找到问题的核心。面对2016年各项销售指标,销售部不仅仅是要做具体的方案和措施,更重要的是各项工作的实际落地。如:3万吨滴灌肥的销售任务,不是口头一句加大网络开发,而是要分析目前原因,并根据不同的原因作出合适得措施,毕竟各个大区的实际情况并不一样;同时也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进行动态的改变和应对。

再难的困难,也要有成功克服的信念。具体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比较棘手的困难问题,但逃避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作为管理干部,更应该知难而上,就像褚时健在解决'锅炉事件'、'外汇使用'等问题上,多想办法,问题终会成功解决。褚时健读后感(三)

孔秋福

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褚时健身上也不乏一般企业家的才能,但一个人能成为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一定是有普通人没有的视野和格局。储老这代人,初中生阶段讨论的话题就是如何救国兴亡,恨不得把一天当一年用。 不像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更多关心的是我能不能如何如何?谈有钱就是任性的人是不会有大出息的,一个人心胸格局越大,能成就事业格局也越大,一个只想着自我成就的人,是很难让更多的人跟随他一起创业的。但仅仅是有格局还不够,必须还有能力,褚时健自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商业天赋,虽然他只是一个初中生,就能够把一个学校的伙食管得井井有条。经营是他的天赋,他的天赋最开始的来源就是因为穷,痛恨一切浪费,恨不得让一分钱变成两分钱的效益,为此不顾一切动脑筋琢磨事情,这就成就了褚时健的经营思想。

正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于相对安逸和舒适的环境,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也就失去了在大风大浪中锻炼的机会,失去了完全释放潜能、尽情成长、实现自我,从而变得像褚时健那样强壮、坚毅的机会。褚时健身上有很深的责任感,对家、对国、对工人和农民的责任感,同时也有很强烈的自我证明的动机。责任感,现今的年轻人普遍缺乏,自我证明的动机有,但绝大多数并没有那么强。因为绝大多数人不需要通过创业、做第一流的企业家或者通过管理全国最优秀的企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富贵从来险中

求,我们这一代人中大多习惯于安逸和小打小闹,也认为这没什么不好。没有那把金刚钻的人,也不会想去揽那个瓷器活,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压根就学不了褚时健。

褚时健的人生哲学可用大道至简、大智若愚和大巧若拙来形容,这种哲学是可以被'学'到的吗?从古至今,历史上那么多成就大学问和大事业的人不都是凭借这些简单质朴的道理而有所作为的吗?其实就像前几年公司曾号召学习过的稻盛和夫精神:努力、勤奋、专注、用心、负责、吃苦、坚持,这些不都是最基本的常识吗?这些简单而朴实的道理,放在今天依然成立。

这些道理正是太简单了,反而是根本'学'不到的。它们就呆在那里,只待人们去'做'到,而不是找现成、靠大树、撞运气。有句话说:听过很多道理却还过不好这一生,因为生活永远是知易行难的。褚时健不是一个思考者,但他是一个行动者,褚时健成功的方法,就是没有方法;褚时健管理企业的诀窍就是顺其自然的应然性思维——应该怎么做——推动他前行,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无论遇到多大阻力,只要事情是有价值、合逻辑的,他就要想办法寻找突破口。褚老是个实在的人,他对自我的评价就是:沾着手的事情就要干好,只要活着,就要干事,只要有事可干,生命就有意义。褚时健给人的忠告就是没有秘方,客观环境是我们难以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面对困难的心态,可以选择不配合那些压力、沮丧和软弱。

我对他成为'烟王'和 '橙王'的过程本身兴趣不大,因为这种成功是无法复制的,有时代和环境的特殊性,也有他本人性格的必然性,更有命运的偶然性。 但我们可以学习的是,他为人处世上的一些思维方式,性格不能改变,但思维方式可以。除了一种利他的精神内核之外,他的几个原则或方法论应该是成功的最大原因:

一是利益均衡原则;

二是经济效益原则;

三是打破条框限制的开阔思想。

别人的经历,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只是一个参考,唯有对自己的经历惊醒反省和总结,才能有新的思维产生。黑格尔说过,一句哲理从年轻人口中说出和从一个老年人口中说出,意义完全不同。为什么不同?不是字句本身的涵义,而是语言背后的东西。同样一番大道理,由成功者说出,和由普通人说出的意义也是截然不同的。

生活自有高低处,全凭人如何处之,能承受的了多大的福,就能吃得了多大的苦。高处,不心花怒放、斜眼看人;低处,不自惭形秽、妄自菲薄,可试问这世间又有几人做到?纵观褚时健的一生,佛家说的'因缘'两个字在我的脑海中拂之不去。儿时的困苦造就了他的勤劳、坚毅、善良、责任心,之后的困难不过是将这些深植内心的品格进一步磨练了而已;儿时的困苦可能同样也造就了内心对金钱的极度渴望,可能也是最后犯错的根源。事物均有两面性,能获得多大的收益,也能造就多大的错误。 书中细节,历历在目,前后对比,一一印证,细数褚时健的一路走来,种因得果,至此信然。

篇二:《泡沫之夏》读后感

终于看完了《泡沫之夏》,虽然有些许遗憾但是这样的结局或许才是最令人满意的结局吧?原本以为夏沫会跟洛熙在一起没想到却是跟一直深爱着她的欧辰。但是仍然很欣慰,当夏沫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欧辰的时候让人心底不禁隐隐作痛,但是当看到洛熙为了夏沫而自杀时却又无比的心痛。我想,无论夏沫最后会跟谁在一起都会是幸福的吧?他们都是那么那么的爱她,爱到那么高高在上的人竟会跪地求她不要离开,爱到为了留住她而提出用自己的一颗肾去交换,爱到为了惩罚她而选择自杀让她内疚一辈子,爱到用尽一切手段得到她过后却因为她的不快乐而选择独自离开放她自由······然而上天终究是公平的也是仁慈的,肚子里的孩子带给了夏沫活下去的希望,也带给了欧辰幸福的火苗。当幸福真的来临的时候他却不敢相信了,他开始怀疑了,怀疑是自己亲手摧毁了她的幸福,怀疑她的微笑从不是为了他,怀疑她并不快乐。当欧辰选择默默离开给夏沫自由的时候奇迹却出现了,她出现在机场用自己的爱留住了他留住了属于他们的幸福。

我想,也许真的只有欧辰才是最适合夏沫的人吧?她和洛熙太过相似,都是那么孤独寂寞而又强烈渴望幸福的人,悲观的以为幸福从不属于自己,以为自己身边的幸福都是短暂的终究会离开,所以当幸福真的来临的时候洛熙却怀疑了、犹豫了,害怕受到伤害的他亲手推开了她,推开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而等到他后悔的时候幸福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即使是用尽他的生命也没能挽回。两个太过相似的人注定是无法走到一起的吧?但无论是用尽一切办法为自己争取幸福的欧辰还是好不容易得到幸福却又将它推开的洛熙都是让人深深感动的

吧?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对爱的执着,也因为他们最后为了深爱的人而愿意放手的无奈。我想夏沫是最幸福的人吧?虽然亲生母亲自杀使得她跟弟弟孤苦无依但是却得到了尹爸爸尹妈妈的收养让他们重新体验到了家的温暖,虽然养父母的不幸身亡但却有着深爱她的欧辰跟洛熙还有她深爱的弟弟陪伴着她,当弟弟逝去的时候她以为自己的世界瞬间坍塌但上帝却给她带来了新的希望——她和欧辰的宝宝。

而整部书中最可悲的人物应该是安卉妮吧,一心只想向上爬,用尽各种卑劣的手段想要整垮夏沫最后却落得将自己辛苦打拼得来的一切亲手葬送的结局,最后不但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反而失去了自己曾经拥有的,最可悲的是她到最后一刻都不曾醒悟将自己的不幸归咎到夏沫身上。我想,她一辈子都会活在嫉妒和憎恨中吧?

但是,全书我最喜欢的人不是深情的洛熙跟欧辰,也不是坚强的夏沫,而是不起眼的潘楠!很有个性的女孩子,本以为她会喜欢人见人爱的洛熙没想到她只是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喜欢的音乐,真心的和夏沫交朋友,在夏沫需要的时候帮助她,在夏沫难过的时候安慰她。在朋友受尽指责和诽谤的时候敢于站出来替夏沫说话为她辩解,在她收到攻击的时候为她解围就算是夏沫拿走了本该属于她的奖杯的时候也能真心的祝贺她并带动自己的粉丝拥护支持夏沫。我想,这样的人是单纯宽厚的吧?单纯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一心地为之努力!不嫉妒别人的成功,更不受他人的挑拨,坚定地相信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我想这样的潘楠真的是值得令人钦佩的吧!

看了两三天才看完《泡沫之夏》,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感动也有

太多的遗憾,突然有种如释重负感觉,仿佛同故事里的主人翁共同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为故事里的人物或喜或悲,故事情节的发展时刻牵动着我的情绪。我想这也许就是小说的魅力吧,将不同的人带到另一个和自己人生迥异的世界,感受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世事,从而或多或少地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不禁感慨,作家真的是伟大的呢···

篇三:《十宅论》读后感

《十宅论》读后感

《十宅论》,我们可以通过透视十种日本人居住的十种住宅,来了解日本既传统,又带有“舶来”色彩的文化。并能在各种风格之间,找到自己所欣赏的,喜欢的,不知不觉中,也映射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十宅论》是一本易懂且有意思的日本文化论,但是与隈研吾的另一本著作《负建筑》相比,它本身并不能算得上是一本优秀建筑著作。

隈研吾将日本人居住的住宅分为十种,他们之间的分类并未采用一种统一的分类系统,相互之间有交叉,界限并不是很清晰。正如书的副标题《十种人的十种居住方式(原副标题翻译过来应该是“10种日本人居住的10种住宅”》,行文非常像一类较浅显的建筑论文。他“生搬硬套”地将日本人分作十类,也就是单身公寓派、清里食宿公寓派、咖啡吧派、哈比达派、建筑师派、住宅展示场派、独门独院派、俱乐部派、日式酒屋派、历史屋派。他探讨十类人选择的住宅模式,具体地用一个个例子揭示这十种类型住宅中所透露的各种“符号化”的信息,比如,为什么住在“清里食宿公寓派”住宅中的人会喜欢圆形餐桌,那象征了他们内心的何种观念;“日式酒屋派”的房子里为什么会装有花柏木浴缸??住宅,成了照着日本贫民以上阶层城市居民的真话镜,戳穿这十类人选择这些住宅、将其布置成某个模式的用心,其中包含着自然而然的虚荣、媚外、装腔作势,也有些是身在其位的必然选择,总还是有不得不选择单身公寓的人,大概境况跟

我类似,我们仍会在屋里放一些网球拍或者吉他,标榜自己对生活的憧憬。

读着这本书,知道他说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日本,我脑子里仍不断出现日剧里出现过的各类住宅,也渐渐在中国的住宅中找到了对应的,只是我们的住宅面积偏小,经济条件也更差点儿,哈比达派中的“哈比达”指的是池袋一家著名的现代家具专卖店,这一路人多少可以在当下流行的全家使用IKEA样式家具的人身上找到共鸣吧;建筑师派的住宅,可以看看“长城脚下的公社”,虽然那跟安藤忠雄用清水混凝土塑造的朴素的奢华并非同道;历史屋派非要住在老祖宗留下的旧房子里,跟那些非要住四合院的人大概有着相似的“追求”。有不少,我甚至可以在记忆里找到某个具体的人和家庭符合他的描述。 不过,隈研吾的分类为了凑够十种,界定并不那么清晰,有几种之间明显带有雷同和渗透,他原本想“尽量客观真实地记述下来”,最后还是“夸张且充满了偏见”。他的描述,虽然是武断的,甚至是蛮横的,却不能说是错的。他对住宅的观察,犀利而敏锐,这十种类型,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都说中了不少人的心思,在住宅类型选择、装饰、布置上耗费心思,并不全为满足居住的功能要求,总是希望住宅能体现自己的“身份”、“品味”,甚至“理念”。譬如,“食宿公寓派”住宅,各个“断片”只是将这种私家住宅的印象强调、夸张了一下。“食宿公寓派”意义最深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象征了家庭(私家住宅),同时还象征着旅行。“咖啡吧派”与“单身公寓派”是属于近亲。这两派都拒绝接受过去或未来的家庭,而且审视、验证

被夹在两个家庭之间的自我场所又都是两排各自的住宅。而两者之间其决定作用的差异,在于验证自我的方法不同。“单身公寓派”的自我验证方法,是用无数的物品把自己包裹起来,然后再通过寻找适合自己的物品来验证自我。“咖啡吧派”则是通过在别处审视自己的行为、动作来进行自我验证,而且为了达到此目的,还要寻求“伽蓝”舞台装置那样的空间。买房时选择“欧式别墅”或“现代雅居”,总还是怀有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表达,这折射着城市居民的居住意识,是社会文化取向的表现——我们是在媚俗还是媚雅。

写这本书期间,隈研吾自己不在日本,跑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委员会研究所作访问学者,这在日本人看来是对国内激烈竞争的回避,更何况那时以地产为契机的“泡沫经济”正如火如荼。他怀着三十一岁男人常见的困惑:为什么别人都开始志得意满地收获了,自己却完全没发芽,明明野心正烤着他,他却看不到一个明确的方向。 “就在这忙碌生活即将开始之时,如果能跟社会把持一定的距离,睁开懵懂的双眼,用一种稍带刁难的眼神,用以可没有归属的自由的心,孤独地去观察社会,这将为自己以后的人生带来莫大的意义”,从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美国,让他有一种“旁观者清”的眺望感。回到日本的现实中,隈研吾开了事务所,做起住宅设计,我猜测,此后他也感到逐渐堕入了曾挖苦过的怪圈,本以为能“超越这十种类型,探求到别的什么东西”,终于发现,没有答案,而彼时那种距离感、怀有希望和野心的焦燥充实,才是最宝贵的,能留下一段自己无法破解的认真思考,也是好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