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陶姓名人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0:24:59 作文素材
陶姓名人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陶姓名人出江东

陶姓名人出江东

----当涂县发改委副主任:施长斌江东大地,自古就有:出当涂东门“陶姓为第一大姓”之说。清代康熙帝御制《百家姓》中,也有“陶(丹阳)”之载。当涂史称姑孰,秦始皇统一天下在此设丹阳县。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当涂《陶氏重修谱谍序》中写道:陶姓子孙“迁徙甚多,难以悉举,唯姑孰横山一支,旧谱中有可据者录之”。江东陶姓自古人才辈出,文兼武备,被誉为江东名门。

封侯武将——陶谦,汉末丹阳人(今当涂县丹阳镇人),族祖陶舍随汉高祖刘邦起事后封开封侯。据《太平府志》载:陶谦,字恭祖,丹阳人,拜尚书郎除舒令、后为徐州刺史。因平黄巾功,诏加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因手下人杀了曹操的父亲曹嵩而遭曹操攻杀,三让徐州于刘备,最后病卒。其子陶基、孙陶璜、曾孙陶威、陶淑及玄孙陶绥,连续四代、五人为交州刺史;其孙陶浚为荆州牧、曾孙陶猷为宣城内史,曾孙陶湮为临海太守、黄门侍郎、玄孙陶馥为于湖县令。其孙陶璜还被晋武帝封为宛陵侯、冠军将军,迁居丹阳秣陵(今属南京市江宁区)柳宗元曾铭曰:“汉光中兴,马援雄绝域之志;晋武一统,陶璜布殊俗之恩。恩随德成,功与时并” 。其孙陶抗之子陶回,因平苏峻叛乱有功而被封为康乐侯、吴兴太守,又因赈灾有功拜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后来,陶姓子孙以丹阳为中心,避乱江东,相继宦迁大江南北姑苏、姑孰、金陵、宣城、中州、杭州、昆陵、池阳、淮、饶等地。

园田诗人——陶潜,字渊明,名元亮,晋代著名诗人。以田园诗闻名于世。他自己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的亲密朋友、文学家颜延之在陶渊明去世时写的《靖节征士诔》中说:“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对陶渊明籍贯含糊其辞。此后除《晋书》外,一般正史都根据陶公逝世所居之地而称其为浔阳柴桑人。又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载:“渊明故里,《图经》云:?渊明始家宜丰,后徙柴桑?。宜丰,今新昌也。”明代《秀溪陶氏族谱》也只载“自渊明始家宜丰……”,对其由何处迁去,都未详细说明。如今对陶渊明的父亲是谁,江西相关族谱有陶逸、陶回、陶敬、陶敏等多种说法,而唯独“陶回说”有谱和志书为据。据江西宜丰县《秀溪陶氏族谱》(有宋代文天祥序)及古《新昌县志》载,陶渊明的父亲

陶回,初为安城太守,以军功封康乐侯。另据有关史料记载,陶渊明的外公孟嘉乃东晋大司马桓温之参军,曾长住姑孰,而陶渊明又长期与外公生活在一起;丹阳陶谦之曾孙陶回因平苏峻叛乱有功而被封为康乐侯。故此,如若有关志、谱所述,陶潜乃东晋康乐侯陶回之子,那么,陶渊明无疑是陶谦之后,出生于江东陶门,而后迁江西。(许多资料都说陶潜系陶侃之曾孙,据考非嫡系,因孟嘉是陶侃的女婿、陶渊明的外公,这样说来也是。另,陶侃也是丹阳陶敦之后,其祖父陶同从姑孰大地迁往江西)。著名的《桃花源记》写在他自己编著的《搜神后记》当中,《搜神后记》开篇是汉代发生在姑孰灵墟山的故事。陶潜的大量诗文也为昭明太子在江东收录。

道士“宰相”——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今江宁开发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家、炼丹家。陶弘景(陶璜七世孙)祖上系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陶弘景受其父影响,少时就遍读经书,十岁时得丹阳人(今句容)葛洪所著《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齐高帝时曾任巴陵王、安成王等诸王侍读兼总记室,后厌倦官场倾轧,挂朝服于神武门,隐居山林。据《太平府志》载,陶弘景“上表辞归,筑馆句曲,号华阳隐居,营别室于横山,作读书处”。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屡请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以咨询,人称“山中宰相“。他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对天文地理、养生、炼丹等诸方面也有所著述。作品七八十种,尚有《真诰》、《本草集注》、《导引养生图》、《天文星算》、《华阳陶隐居集》等著作及部分诗文存世。

帝王谋士——陶安,字主敬、明初当涂人。祖陶大宥、父陶文,系江东名门之后。小时候读书就日记千言。据《太平府志》载:明高祖渡江至太平,陶安偕耆儒李习率江东父老迎竭,“召见与语,安说曰:四海鼎沸,豪杰并争,志在子女玉帛,未有拨乱救民者。明公神武不杀,应天顺人,天下不足定也!”。朱元璋后来请陶安加入幕僚,听从了陶安许多意见,很快攻占了建康(今南京),并设“应天府”。洪武初年,朝庭设置翰林院,首召陶安为学士;旋为总裁官,率诸儒议定礼制。皇上曾御制门贴:国朝谋略无双至,翰苑文章第一家。后又为议律官,与李善长、刘伯温等制定律令;大明律完成后,拜江西行省参知政事。陶安还精通易术,善文章,有《周易集粹》、《陶学士集》等行世。

篇二:陶姓起源、陶氏起源

陶姓概要

姓陶的人,真是既荣耀,又幸运,因为他们的姓源有二,而一支出自唐尧,一支出自虞舜。这份荣耀与生俱来,实在令人羡慕万分。

关于陶姓的姓源,《姓纂》上是这样说的:“陶唐氏之后因氏焉。虞阏为周陶正,亦为陶。”陶唐氏就是帝尧,虞阏则为舜的后代。

帝尧,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为什么还要称他为陶唐氏呢?其中是有缘故的。 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是帝喾的次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他最初封在“陶”,后来又徙到“唐”,所以才称为陶唐氏。至于“尧”,则是他的号,是他生时臣民用来对他称呼的,而不能算是他的姓氏。因此,尧的子孙后来才会有的以陶为姓,有的以唐为姓。

尧的最初封地陶丘,据《说文》上的考证,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定陶县;后来所徙的唐地,则是现在河北省的唐县,所以出自帝尧的这一支陶姓,最初应该就是发源于这两个地方。

虞舜的后代之所以也姓陶,则是由于他的一个后代虞阏,在周朝的时候做了“陶正”的官。所谓“陶正”,就是专管治陶之事的官,后来虞阏的子孙就以官为姓,统统改姓了陶。

至于舜的后代之以虞为姓,则是因为他把君位禅让给禹之后,他的儿子商均就被禹封在“虞”,子孙也依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姓,就此姓了虞。当时虞地的位置,就是现在河南省虞城县。因此,出自虞舜的陶姓,最初的发源地,也应该可以追溯到河南的虞城县。

根据以上的分析,天下的陶姓,不但在血缘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尧舜,在来源方面,还可以知道自己的祖先最初是来自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和河南虞城县,一切都是脉络分明,清清楚楚。

另外,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陶姓繁衍到后来,是丹阳和浔阳两地的望族。丹阳,是在今江苏省,位置在镇江的南方,是自唐代天宝年间以来就有的县治。浔阳,则是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县。

在历史上,姓陶的名人相当不少,早在春秋时代,就出了一位被列入《烈女传》,以节义传论千古的陶婴。

人人知名的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被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另一篇《桃花源记》,也被历代列为学子必读之作。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被传为千古美谈,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 寻根溯源

陶姓来源有六:

1、出自唐尧。据《元和姓纂》和《姓苑》所载,尧担任部落首领之前,以制作陶器为业,其后子孙有以其职业技艺命氏,称陶姓。

2、亦出自唐尧。据《辞源》所载,相传尧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其后子孙以封地为氏。

3、出自虞舜。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舜之裔孙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其子虞阏承袭父职,其后子孙以官为氏。

4、以职业为姓。据《风俗通》所载,商朝七族中有陶姓,都是以陶治(陶工和铸工)为职业,从事制陶的庶民也有以“陶”技为姓的。

5、避讳而改。据《宋史本传》所载,宋有陶谷,原姓唐,避晋祖讳,改姓陶。

6、出自他族改姓。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锡

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为陶;今白、傣、京、苗、瑶、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唐尧。上古圣帝。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尧开创了禅让制,死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尧贤明民主,为世所敬重。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由上可知,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周以前,陶姓于史书不显。春秋时才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今安徽宣城)人。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侍中太尉、鄱阳(今江西波阳)人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堂号。宋代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宋代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豫、鲁、晋、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姓有播迁于湘、鄂、闽、粤、桂之地者。明初,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而两湖之陶姓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清时,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如今,陶姓分布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三省陶姓约占全国汉族陶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三。

郡望堂号

陶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境相当今河南兰考东,山东东明南;

2、丹阳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3、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

堂号:

“丹阳”、“爱菊”、“浔阳”、“五柳”、“寸阴”等。

宗族特征

1、陶姓南迁要早于其他姓氏。早在两汉时期,陶姓已有人渡过长江并繁衍发展。

2、陶姓多品性高洁之人。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率众起义的陶峙岳,不同流合污的陶铸等。

名人精粹

陶侃:(今江西都昌)人,东晋名臣,为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性聪敏,笔翰入流,为政慎密。人称其书法肌骨相媚。

陶渊明:陶侃曾孙,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文学家。

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其诗更卓然高标,别树一帜,影响深远。代表作有诗歌《读山海经》、《咏荆柯》、《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辞》等。有《陶渊明集》。

陶弘景: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隆之孙,南朝梁道教思想家、画家、医学家、书法家。入梁不仕,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善琴棋,工草书,精图画,隶书不类常式,骨体遒媚。有《图象集要》。陶守立:池阳(今安徽贵池)人,五代时南唐画家。长于释像鬼神、庭园殿阁、子女奴隶、车马山水、靡不精妙。

陶弼: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宋代诗人,以功授阳朔县主簿,后任邕州东上阁门使。有《陶邕州集》。

陶裔:京兆户(今陕西户县)人,宋代画家。精于花竹翎毛,选翰林待诏,其笔法与黄荃相似。

陶复亨:新昌(今属浙江)人,宋末元初诗人。元初充兴国军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咏》。

陶宗义:浙江黄岩人,元末明初书学理论家、文学家,号南村。能诗工书,工小篆,著有书学理论书《书史会要》。另有《南村辍耕录》、《南村诗集》。陶成:江苏宝应人,明代画家。多才艺,诗文古朴,书善四体,擅画花鸟人物,芙蓉称神品,为世所珍。

陶澍:湖南安化人,清代大臣。嘉庆进士,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盐政。

陶窳:湖南湘潭人,清代书画家。工诗文,精书法及篆刻,尤长画花卉。陶峙岳:湖南宁乡人国民党爱国高级将领,一九四九年在新疆起义,一九五五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一九八八年逝世。

陶勇:安徽霍丘人,中共高级将领,作战勇猛,一九五五年授中将军衔,文革中含冤而死。

陶铸:湖南祁阳人,中共高级领导人,解放后任广东省委书记,文革中为文革小组成员,因不愿与林江反革命集团同流合污,被迫害致死。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近代教育家。最早注意到了乡村教育问题,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著有《中国教育改造》、《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篇三:孔令贻和陶氏王宝翠

孔令贻:孔子的第75代嫡孙。1877年袭衍圣公,1898年孔令贻奉谕为翰林院侍讲,并正式主持府务。1892年署理四氏学学务。1907年奉旨稽查山东学务。1914年中华民国封衍圣公。1915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组织“筹安会”,孔令贻为“名誉理事”,袁称帝后,加封孔令贻“郡王”衔。1919年春,进京为废帝溥仪祝寿,蒙赏紫禁城骑马。同年秋于11月8日在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病逝。

资料来源:

https://www.baidu.com/s?wd=76%E4%BB%A3%E8%A1%8D%E5%9C%A3%E5%85%AC%E5%AD%94%E4%BB%A4%E8%B4%BB%E9%99%B6%E6%B0%8F&rsv_spt=1&issp=1&f=8&rsv_bp=1&rsv_idx=2&ie=utf-8&tn=baiduhome_pg&rsv_enter=1&inputT=3151&rsv_pq=ef8b5e7600053d00&rsv_t=fec0VmPG3wB7y0uVs%2Bu1VK6Mgj%2(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Fbj6khe94mtKlWI7wSKwfKlSXwmMwir6OSbV6xuCPp&rsv_sug3=16&rsv_sug2=0&rsv_sug4=6989&bs=76%E4%BB%A3%E8%A1%8D%E5%9C%A3%E5%85%AC%E5%AD%94%E4%BB%A4%E8%B4%BB

有关76代衍圣公妻妾争斗的故事可能有很多版本,我听到的是这样一个版本。如果有误,也大多是导游们故意为之――吸引游客的方式很多,讲一个版本不同的故事可能是其中比较好掌握的一种方法。

陶氏某次回娘家,娘家两个哥哥正为争一个婢女大打出手。娘家妈就跟女儿商量:把她带走吧,反正是你以前使唤过的,不怕不听话。也省得他们六亲不认。

陶氏带回了婢女王宝翠,也动起了心思:与其让老爷再娶陌生女子进门,不如就把自己的丫头许给他。这样一举两得,既讨得老爷欢心,又便于控制――怎么说也是自己人。

陶氏如意算盘打得噼哩啪啦响,但有一点儿她没想到:孔令贻自从娶了王宝翠就整天跟她在一起,如胶似漆,形影不离。陶氏妒火中烧,每每孔令贻外出,她就鞭笞王宝翠。即便她自己出去,也要在临行前毒打王宝翠一顿。据说是为了让她长记性。

想必这件事不会没有影子,也不会杜撰得太邪乎。77代衍圣公孔德成大婚(王宝翠所生)的日子是在西安事变(1936)后的第四天,去日不远,孔氏宗族中、曲阜城中仍然健在的可能大有人在。孔德成1920年生人,1936年16岁结婚。早婚在孔府可能是一个惯例,乾隆书写的“六代含贻”便是证明,一般人家,五世同堂已经不容易,六代几乎是无法想像的。

王宝翠在不尽的屈辱中生下了两个女儿――孔德齐、孔德懋,这两个女儿生下来就被陶氏夺了去。女儿不认亲娘,王宝翠一生只抱过女儿一次(不知哪一个),还是在女儿懵懂无知的情况下。一次,王宝翠又挨陶氏鞭笞,实在看不过去的仆人偷偷教导王宝翠的女儿去说情,女儿上前护住了母亲,王宝翠才得以趁机亲近了女儿一下。

王宝翠再次怀孕,衍圣公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1919年11月,孔令贻到北京参加岳父丧礼,不幸染病。自觉不久于人世,而此时王宝翠怀孕才5个月。于是立下遗嘱:“令贻年近五旬,尚无子嗣,幸今年侧室王氏怀孕,现已五月有余。倘可生男,自当嗣为衍圣公,以符定制。”在孔府长老和中西医生均开具了王氏怀孕的证明后,当时的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同意了孔令贻的要求。孔令贻于11月8日在北京撒手人寰。

1920年2月23日,王宝翠分娩在即。为了防止“狸猫换太子”,保证衍圣公血脉的纯洁性,徐世昌急派山东驻军的一名少将率军荷枪实弹将孔府包围,孔府近支十二府中的老太太

们也纷纷到产房内监产,还有些官员干脆坐镇孔府以防不测。孔德成就是在这种煞有介事的庄严气氛中来到人世的。

之所以如此兴师动众,还是利益驱动。大家担心和害怕的是陶氏。虽然陶氏心如蛇蝎,但她从不对怀有身孕的王宝翠动用私刑。因为陶氏明白,王宝翠的肚子关系着她的身家性命与幸福前程。此时的陶氏与王宝翠一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王宝翠生下的是男孩儿,那她还有救;如果生下的是女儿,她就会被从这座偌大的宅院中赶出去,再难耍曲阜城第一夫人的威风了。所以,众人的担心不无道理。这样一个女人,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谁能保证她不会来个“狸猫换太子”?

孔德成的降生并没有改变他母亲王宝翠的悲惨命运。孔德成出生仅17天,王宝翠离奇死亡,年仅25岁。对于王氏的死因,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自然病亡的,有说陶氏怕王氏母以子贵而下毒害死的――后者是大多数导游的说法,这个说法也比较血腥。

王宝翠生下儿子,陶氏的孔府大夫人的位子保住了。但是,儿子不是她生的,母以子贵,如此陶氏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于是,陶氏使出了杀母夺子的残酷手段,在王宝翠的补品里加大了穿山甲的剂量,假惺惺端给王宝翠。王宝翠一看便明白了,她只提了一个要求:看一眼自己的儿子。陶氏没答应。王宝翠就在陶氏的威逼下喝下了那碗夺命汤。

这只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旅游故事呢,还是有所特指?因为王宝翠死得突然,死得离奇,于是编派了来谴责某种恶俗势力?岁月已逝,但道德人心在。如果没有点滴事实,想必曲阜的导游也不敢如此大张旗鼓地讲。因为,如果陶氏后人得知,是否会引发一起名人之后的官司?

其实上世纪初距今并不遥远,无论是76代衍圣公孔令贻娶了几房妻妾,还是小妾王宝翠的死因,都不难作出考证。而听任多个版本故事流传,这种语焉不详的姿态,除了增加孔府的一丝阴森与神秘之外,倒是颇有招来游客之嫌。

其实,更为后世善思考者所诟病的是,76代衍圣公孔令贻的妻妾之争,再也显现不出一点儿儒家家传的文化气韵,反倒把恶毒进行到底了。

另一个故事比第一个来得更血腥,也更残酷,更具宏阔的社会生活背景。

资料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84ab30100cm10.html

孔令贻与陶氏的父亲陶式鋆是相识多年的忘年交,陶家原籍是浙江绍兴,祖上一直在绍兴做师爷,后来迁到北京做生意。陶式鋆虽然官位不高,仅仅是用钱捐了个四品的大名府知府,但却是北京城里有名的房地产商,名震京城的大富豪。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孔令贻贵为当朝一品、文官之首,娶了门第不高但却堪称豪富的千金,是因为衍圣公府江河日下之时,在婚姻上的一种经济交换与取舍。其实,这种说法理由并不充分,孔令贻与陶氏结婚,是他从孔氏家族的家政出发,作出的理性选择。

陶氏是陶式鋆最小的女儿,因为相貌平平、极有个性,所以一直在娘家长到二十几岁,都没有上门提亲的人,最后,却风风光光的嫁给了衍圣公孔令贻。对于这桩婚事,陶氏满心欢喜,但她却没有想到,刚进孔府,就被泼了一盆凉水。

在她刚嫁到孔府的时候,她的婆婆彭氏也非常不喜欢她,觉得她没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在她到北京去给慈禧祝寿的时候,慈禧也非常不喜欢她,觉得陶氏出身地位太低,他父亲是花钱买的四品到五品的大名府知府,同时陶氏也没有大家闺秀的仪容和态度,也非常不喜欢她。

按照孔府的惯例,衍圣公大婚之后,新夫人就会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然而,陶氏嫁进孔府一个多月了,却一直没有人提起这件事情。孔府档案彭氏日记中清楚地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大婚之后,彭氏带陶氏去见慈禧太后,慈禧冷眼看了陶氏一会,就转过头问了彭氏一句"满朝文武官员,谁家姑娘不行,怎么单找这么一个?"接下来,关于封陶氏为"一品夫人"的事情,彭氏不提,慈禧不封,就这么搁了下来。

没有"一品夫人"的封号,这桩婚姻就好像没有得到认可。并且嫁入孔府之后,陶氏才知道,孔令贻除了去世的夫人孙氏,家中竟然还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小妾丰氏。这一切让陶氏感觉到,自己在孔府的位置并不稳固。于是,陶氏开始一步一步的筹划,极尽所能,逐渐在孔府站稳了脚跟。

陶氏在慈禧太后面前,圆滑周到的斡旋,极有分寸和智慧,最终博得了慈禧太后的欢心,也换来了包括彭氏和孔令贻在内的,孔家上下所有人的尊重。

陶氏的精明,不仅仅是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对家事的管理也非常有手段。她为了巩固自己在孔府的地位,严格按照主人和妾区分管理丰氏,在陶氏面前,丰氏只能站着,就算必须要坐的时候,丰氏也只能坐比陶氏矮一截的凳子,并且不允许丰氏穿鲜艳的衣服,房间内不能有大红的颜色等等。

陶夫人嫁过来之后 对孔令贻管理的非常严,不允许他和前面的小妾再有任何的接触。丰氏就是个小商贩家的女儿,没有见过什么世面,所以对陶氏言听计从。

在陶氏的强势之下,丰氏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孔令贻,所以就更没有生育子嗣的希望。在陶氏嫁入孔府的第三年,彭老太太去世,陶氏就名正言顺的正式接过了孔府内宅事务的管理大权。在孔府内宅家事的管理上,陶氏做到了尽心尽力,用她特有的强势作风和手段,保证了内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井然有序,府内繁复的生活平稳安然,使孔令贻能够不为家事过多操心,一心一意打理府外的事务。就在陶氏暗暗得意自己的能力时,却没有想到一件让她颜面尽失的事情,正在她的眼皮下悄悄地发生着。

孔府,是封建社会中地位最高的贵族府第,府中所有的生活都严格遵循礼仪规范。陶氏自从嫁入孔府之后,事事严格遵循礼法,却没有想到还是出了纰漏。陶氏当年嫁到孔府的时候,带了一位叫宝翠的陪嫁丫鬟,事情就出在这个丫鬟身上。

陶氏想到自己从北京嫁到曲阜,身边也该有个体己的人,再说,如果不把宝翠带走,家里就别想有安宁日子。于是,出嫁的时候,陶氏就把宝翠一起带进了孔府。

宝翠做事勤快、聪明伶俐,所以陶氏把她当做自己人,在礼仪规矩异常严格的孔府中,也会格外对宝翠好一些。陶氏怎么也没有想到,宝翠竟然怀孕了!在孔府,对于男女关系有严格的限定,除衍圣公之外的成年男子是不允许进入内宅的,否则将被乱棍打死。

就算是内宅里用的水,都不允许挑水工跨过内宅门,所以孔府里有一种特制的水槽,挑水工把水倒进外墙上的水槽,里面的丫鬟在院内的水缸里取水。

宝翠来到孔府后,基本没有机会与外界接触,那么,她肚子里究竟怀了谁的孩子? 在她怀孕五个月之后,肚子越来越明显了,陶夫人就问她,到底是怎么回事,王宝翠没办法了,就说是公爷让她这么做的。

据说,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陶氏睡着了,醒了以后发现,孔令贻不在身边,后来到王姑娘那里去了。后来,孔令贻承认了。陶氏非常生气,作为最后一个发现这个事件得人,她从此改变了对王宝翠的态度,对王宝翠非打即骂。

据孔繁银回忆:开始的时候,孔令贻也许只是看上了宝翠的年轻漂亮,但是,当王宝翠怀孕之后,事情就发生了改变,这也是陶氏绝望的原因。因为陶氏虽然把孔府上下打理的井然有序,但是,她却一直没能给孔令贻生养出继承香火的子嗣传人。

没有可以继承家业的儿子,这一直是孔令贻的一块心病,所以,当得知王宝翠怀孕之后,孔令贻似乎看到了希望,他不顾陶氏和族人的反对,坚持要将宝翠收房做姨太太。陶氏虽然非常不情愿,但是她自己没有为孔令贻生养一男半女,根本没有理由、也无法阻止孔令贻纳妾,所以,陶氏只好做出让步,同意孔令贻收王宝翠为妾。

在孔令贻晚年的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要繁衍自己的后代。王宝翠却并没有完成孔令贻的心愿,接连生下了两个女儿孔德齐、孔德懋。孔令贻渐渐心灰意冷,陶氏则更加苛刻的对待王宝翠。王宝翠生下的两个女儿,从出生就被抱到陶氏身边,称陶氏为母亲,而叫王宝翠"姨太太".据孔德懋回忆:当年陶氏经常没有理由的责打王宝翠,甚至把打王宝翠当成了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在王宝翠生不如死的时候,她的命运随着她第三次怀孕发生了改变。

民国八年,公元一九一九年,孔令贻在北京病逝。如果按照孔府的规定,因为孔令贻没有子嗣,所以族人将要共推出一名新的衍圣公,而陶氏就要带领家人搬出孔府,降为平民。当时,唯一的希望就是王宝翠肚子里的孩子,如果王宝翠能够生下一个男孩,那么陶氏及这一家人都可以名正言顺的继续留在衍圣公府。所以,陶氏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王宝翠身上,她天天念佛祈祷,祈求王宝翠能够顺利生下一个男孩。

王宝翠曾经以为,能够生下儿子,也许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没有想到,生下儿子改变的是陶氏和孔家人的命运,而自己不过是为孔家传宗接代的工具,任务完成后,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刚生完孩子的王宝翠,在陶氏夫人的安排下,被搬到了孔府内宅后院储藏杂物的后五间里。在生下儿子十七天后,年仅二十六岁的王宝翠就离开了人世,直到最后,她也没能见到自己儿子一面。

在孔府中,丫鬟、小妾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她们的命运从来就不由得自己掌握。生前如此,就连去世之后的墓葬,也有尊卑之别。

孔令贻出生于清朝末年。短暂的一生,不仅经历了封建社会的灭亡,也与中国近代社会相始终。而孔令贻的四段婚姻,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状况。曾有学者这样总结过孔令贻的这四段婚姻孙氏夫人的政治婚姻、丰氏夫人的性情婚姻、陶氏夫人的宗妇婚姻以及王氏夫人的继嗣婚姻。

资料来源:http://roll.sohu.com/20130712/n381475591.shtml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