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武昌昙华林历史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1:26:16 作文素材
武昌昙华林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篇一:昙华林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在武昌昙华林看到近50米的小巷围墙上,昙华林老建筑、辛亥革命史喷绘画卷栩栩如生。据了解,昙华林素有“活的武汉近代史书”的美誉,武昌区提出建设昙华林艺术村。

目前,许多知名艺术家和文化企业已入驻昙华林艺术村。昙华林历史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是近代建筑。近代中国传统建筑、西式建筑、中西合璧哥特式建筑、江夏民居等,形成了昙华林的整体建筑风貌,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征,使中西文化交流在建筑上得到充分体现

这里号称是武汉最美的咖啡馆。由原来的教士公寓改造而成,背后是花园山,绿色伞布,棕色藤椅,红色灯笼,欧洲风情与中式复古完美结合

花园山顶天文台遗迹

花园山顶的嘉诺撒小教堂是一座孤单的修在花园山顶的建筑。古罗马建筑风格,大门拱形尖顶,忍冬草的云纹细腻入丝,屋檐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户则是铁花扭成的太阳窗。它静静地呆在山顶,只有一条小石板路通向那里,除了它和现在已经损毁的天文台,并无别的建筑。

花园山不高,甚至只比对面仁济医院的老虎窗高一点点。夏天,山上满是高大的樟树和梧桐,树枝高过屋顶,树叶宽大如幕,你从山脚下走过,不仔细分辨,几乎看不到它的身影。

小教堂是孤单和寂寞的。这一点,只有深夜坐在它身边才能体会到。但我宁愿相信,那些在1888年修建它的人们,也许同样知道它的孤单和寂寞,那些从教堂的钟声和哥特式尖顶下走过的修女,恐怕多少也知道一点吧。

两座百年以上的江夏民居,粉壁、黛瓦、灌土墙、小天井以及木构屋顶充分展示了其独特的建筑特色,而在一座名人故居的小院里,居然还完整地存留着红砂石筑的武昌老城墙的墙基,可谓难能可贵。

崇真堂

1864年由著名传教士杨格非来武汉后建造的湖北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崇真堂,属于哥特

篇二:昙华林

其实昙华林那一块儿,“古迹”很多的,但大多并不在街面上,如果你真的是想探访老武昌的话,不妨跟着俺走,尽可能将大多数建筑什么的看全。

1)到【螃蟹岬】下车。进湖北美术学院,看【榆园】和【朴园】,是原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前身)的两处老房子,其中一处是钱基博先生故居,知道钱先生的人估计不多,知道他儿子的人可能多些,他儿子叫钱钟书。

2)出湖美后门,那条路叫【云架桥】,右走左转到【鼓架坡】,两个地名有来历,不多说,看【鼓架坡59、60、61号】,也是原华中大学教授居所。然后向下转,看【半园】,在鼓架坡27号,就是门楣上写着“向阳院好”那家。

3)向南走,到【涵三宫】,附近还有条【棋盘街】,也有来历,不说,看【武汉中学旧址】。

4)再向西走,往北看,会有涂鸦墙,走过去,见到一家制药厂就左拐,到【双柏后街】向右走,这个地方原来叫【双柏庙】,有来历,不多说,就进了湖北中医药大学南小门,进去,到主干道向右走。湖医原是华中大学旧址。在这里有【原华中大学建筑】,现存有【文学院】

【神学院】【圣诞堂】以及下面操场处的【翟雅各健身房】。

5)出湖医正门,那条路就是【昙华林】了,向左走,也就是向西走,右侧就是【十四中】,里头有【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这里原来是前清丰备仓遗址,现已不存。

6)出来继续向西走,路右有巷子进去,有【徐源泉旧居】、【夏斗寅旧居】,旁边有条路可上【凤凰山】,那一片叫【福利村】,可到山顶,山顶除民居外,还有【高炮阵地】;由山顶可越过凤凰山到山北边的中山路,到积玉桥;从山上向西下来,可到【原瑞典教区古建筑群】。

7)从【瑞典教区旧址】出来,就是很多人常去的昙华林与胭脂路的那个十字路口了,有【仁济医院】,很多人只是在外面看看这个医院,其实,要进去的,有很多东西。对面是【花园山】,山上有教堂【嘉诺撒堂】【天文台旧址】,山下南边有【天主教圣家堂】,这一片很多人都熟悉了,比如说有【融园】、【崇真堂】、【翁家谦故居】等,不多说,向西走,往北拐,与昙华林平行的有一条【三义巷】,有来历也不说,尽头处有【石瑛故居】。再向西,与昙华林垂直的,是南北向的【得胜桥】,以前由此向北,就可以出武昌北门【武胜门】,南边两街相会处有【刘公旧宅】。

8)这一片,是在【花园山】与【凤凰山】之间,其中花园山西麓,有【育婴堂旧址】、【太平试馆】、【日知会旧址】、【刘家琪旧宅】、【晏公馆】等,没挂牌,不一一详述,需要自己探访、发现。

到了得胜桥,向西走,过武昌实验中学,就可以到解放路中华路,然后就有公交车,比如521之类。

就是这样子。当然,我说的路线是自东向西,你也可反过来,自西向东,由得胜桥到螃蟹岬。但是,如果走胭脂路的话——大多数人这样走——则会有顾此失彼之感。

关于如何走武汉,游三镇,详见后续,待俺慢慢说来。

篇三:昙华林简介

昙华林简介

昙华林:各流派建筑于此,中西文化交汇,风雨不变百年古街,令人叹为观止。

一、昙华林地址:武昌区首义南路198号

二、历史建筑概况

50多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老教堂、老医院、老学校、老民居、老城墙?? 街长1200米、宽3米

三、老建筑:

仁济医院简介:西式教会医院,是最早为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慈善机构杨格非和中华基督教会创建的医院,也是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

仁济医院原名英国伦敦教会医院。这所医院与一位英国传教士杨格非的名字联在一起——1861年,该教士在与昙华林临近的戈甲营建礼拜堂,尔后开设诊所和义塾为教众和附近的居民服务;7年后,传教士将诊所和义塾迁至昙华林并加以扩建成;1883年正式改名仁济医院。医院的建筑是中西合璧式样的砖木结构,既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廊柱,又有中国式样的下沉回廊,附楼石拱门的浮雕图案也很别致。

昙华林32号: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这幢老房子里,领导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的三位青年学生,设计制作出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校园宽阔、气派,小巷里最显活泼明朗的地方。“三厅”旧址、郭沫若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于1938年4月,选址湖北省立第一中学

花园山:花园山严格的说是一个小山包,山上树林茂密,东、南面都有小路上去。因为附近有中医学院,所以不时会看见一些坐在草坪、树下和石阶边勤奋的读书郎。 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花园山上的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是一幢保存完好的建筑。

原建筑分为礼拜堂和修女居所两部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礼拜堂。这个修女会1806年在意大利创建,总部设在罗马。1868年该修女会应湖北教区主教明位笃邀请,派遣人员来汉。在花园山置地创建分院,开办教理班、工艺所、育婴堂等公益性事业。

育婴堂:曾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项目——所谓育婴堂就是收养一些被抛弃的婴儿和小孩,之所以有人至今严加抨击,主要就是指开办期间育婴堂不时有些婴儿因身体羸弱或者生病死亡,死后被随意埋在山边;还有那些小孩长大一点后,按修女的要求要做一些体力劳动,似乎有些劳动超出了儿童承受力什么的。大概也由于这些原因,修女会在1948年就终止了在武汉的活动。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育婴堂问题这里还一度设置了“帝国主义欺压旧中国儿童”的教育点。

翁守谦故居1912年: 翁守谦,福建人。曾是北洋水师官员。甲午战争中兄弟多人战死。作为幸存的翁公,后来弃官隐居于此,潜心修佛,大概是为了寻求心灵的一份长久的安宁

瑞典教区旧址1890

一个拱门口,里弄内的房子可以看到房屋旧时轮廓。这些建筑是2层和4层的砖木结构。当时基督教瑞典行道会创立瑞典教区,在武汉成立湖北总会,驻地就选在此。 此后行道会在武汉先后建教堂、主任牧师楼、真理中学等,当时瑞典教区的武汉信徒之众。抗战期间,汪精卫在武汉成立伪政府,瑞典驻华领事便一度将领事馆迁到这里,不仅处理本国外事,居然还代理英美等西方国家与汪伪政府的事务。

孙茂森花园、昙华林34号、昙华林81号、教士公寓楼。。。。

四、昙华林规划史:

1、1946年以前,昙华林的街名仅指戈甲营(在武昌区正南,当年设有负责提高兵器并以戈甲命名的营盘。后戈甲营成名,地名沿用至今。)出口相连以东的地段。

2、1946年,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

武昌昙华林历史典故

统称为昙华林,并沿袭至今。

3、现今所说的昙华林一带,具体指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武馆、马道门、三义村及花园山和螃蟹岬的两山在内,全长约1.2公里的狭长地带。

五、昙华林,带着你穿越时空文化: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医院、学校、公寓、花园、教堂,比邻而居

教育:

1.文华书院:湖北省最早的教会学校

2.中华大学: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

医学:唐宋民间医术实力不菲,明清名医辈出

宗教:佛寺、道观、哥特大教堂

昙华林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日知会:武昌早期先进革命团体

2、陈独秀、李大钊于此讲学,董必武、陈潭秋于此,创立了武汉第一个中共组织

六、“昙华林”街名来历:

“昙华”二字:

传乃印度梵文译音,“林”即“居士林”简称。郭沫若先生曾在其著作中提过这一街名可能与佛教有关。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