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高中作文立意大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1:34:19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立意大全高中作文

篇一:高中作文立意方法浅析

让你的思想积淀迸发出撼人心魄的力量

——个性化作文立意四法

□安徽 鲍亚民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人云亦云,一没有价值,二没有新意。立意创新,要求考生先要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要不为习以为常的看法所左右,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

立意创新,还要求考生要善于感受时代气息,从新鲜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发现生活中新的矛盾,抓住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闪光点,运用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方式,找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新办法。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在作文的立意上,我们只有尽量求异、求新,才能获得与众不同的高分。

立意创新,还要求考生必须做到正确审题,快速、准确地捕捉题目中的信息。小而巧的切入口,便于产生新的立意,也便于出彩。

下面举例说说个性化作文立意四法。

一、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是指写作时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发散思维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如2007年高考北京一考生《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一文,从诗句的品读中展开联想,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到感悟。文章抓住“用真心去感悟自然”来进行阐述,先说我们只要能听懂上天的倾诉和人间永恒不变的乐音,我们就可以无限靠近诗句中所传达出的那分永恒不朽的感动;又说静心读诗,我们同大自然灵与肉的亲密接触就能在不经意间实现;再说陶渊明和梭罗如果不是听从了上天的旨意,将自己的心脏贴近自然,是不能以其感悟自然的卓越作品彪炳千秋的。文章采用发散思维法,将感悟自然上升到一种态度、一种追求来充分论证,立意深远。

二、多角立体法

作文如何选择角度,对于其成败,常常是至关重要的。巧妙转换立意角度,会令人眼前一亮。转换立意角度、进行立体思维的方法很多,只要将其中一两种运用熟练,便能在考场上出奇制胜。常用立意法有顺向立意、逆向立意和辩证立意三法。顺向立意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逆向立意法,即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辩证立意法,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这是一种辩证思维,它提醒我们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角度的审视。视角的广阔,会使作文闪现出夺人眼目的亮色。

如2007年高考湖南一考生《诗意地生活》一文,在议论时,作者先采用反向立意,以三个排比句的形式提出假设,再作出回答。接着采用顺向立意,用“手捧辞书”“水湿衣襟”“博客传情”这三种生活来阐述“诗意地生活,也就是要照顾我们的精神世界”这一观点。而在阐述“手捧辞书”“水湿衣襟”“博客传情”这三种生活时,文章采用的是辩证立意,“手捧辞书”,躁动中收获温馨与宁静,“水湿衣襟”得到了尽情狂欢,“博客传情”排忧解难。文章在立意上正是通过多角立体法,将自己对“诗意地生活”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大题小做法

大题小做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

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大题小做,有题材上的,也有立意和联想上的。题材上的化大为小,指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容易被一般人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事物作为角度,通过对这些“小”的扩写,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之“大”。在这里,这些“小”要能体现原整体事物的神髓。立意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小”意思来作为切入点,表现大主题。联想上的化大为小,指从联想中取其与此联想神晤的一端,拓展联想的空间。这里的“小”大多指细节性的。无论哪种类别上的化大为小,都是以“小”为角度写其“大”。

如2007年高考浙江一考生《回忆,遗忘》一文,作者将“行走在消逝中”这一话题来了一个大题小做。全文紧紧围绕着“回忆,遗忘”运转,选取“原野奔跑”“公园谈心”“冬天玩耍”这些具体的往事,抒发对过去生活的无限怀念,显示出考生对事物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四、避实就虚法

所谓“实”,指提供的题目、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的形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描写。“虚”指抽象地写。虚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这种由眼前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实就虚。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养成多质疑、多思考的习惯,写起文章来就会让你的思想在你的笔下纵横驰骋,定会迸发出撼人心魄的力量来。

篇二:2012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大全

2011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大全

第一章叙事类材料:把握所记叙的人、事所表现出的主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话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

(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2、从沉香的角度立意

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第二章 寓言故事类材料:把握其寓意,紧紧围绕寓意来立意

如果材料中有议论性的语句,要特别注意,它往往对寓意的理解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有时甚至可以根据议论句立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这样一个传说,说的是有这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美妙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妙的歌,曲终而命绝。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疼痛的巨创来换取。它的歌声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歌唱,是世间最凄美的绝唱。这不仅仅是一种生的态度,更是一种感天动地的爱的方式。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话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概括主旨:赞美荆棘鸟以顽强的精神唱出最美的生命之歌。

1、从鸟这方面立意:

(1)超脱自身的痛苦,生命之花才美丽

(2)有顽强的意志,才敢挑战生活中的荆棘

(3)生命需要勇敢和顽强

2、从材料的议论部分立意

(1)最美好的东西需要用最疼痛的的巨创来换取

(2)以生命为代价,开出美丽的生命之花,也是对生命的一种热爱

第三章议论性材料:要找出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只蜜蜂与一只雄鹰相比,虽不起眼,可他能传播花粉从而使大自然五彩斑斓;一粒沙子与一块碧玉相比,虽然普通,但它可以垫基铺路以成就万丈高楼和平坦大道。当别人对工作漫不经心的时候,你却能守住自己的工作岗位一丝不苟,丁是丁,卯是卯,恪尽职守,而不随大流,这就是一种美德;当别人跟着感觉走,追求所谓的潇洒,你却能守住寂寞,认认真真做点事,这就是一种明智;当别人对整个世界愤愤不平,满腹牢骚喋喋不休时,你却能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干一番事业,这又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而当你一旦对自己有了信心,你的人生也许就会揭开新的一页。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话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具体方法:

审题,搜寻中心句,去掉原因、现象、事件等具体的内容,反复研究中心句的内涵。 思考角度:

找出关键句——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 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命题意在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自己,摆正自己在学习、班级及家庭中的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去掉自卑、培养自尊自信,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

第四章 “材料类”材料

这类材料作文给我们提供了多则“材料”,在审题立意时要通过比照找出几则材料人、事、物的共同点作为中心,切不可只抓其一,不顾其二、其三??否则就会偏题跑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校园枪声。1998年某天,美国阿肯色洲某中学突然枪声大作,年仅11岁的戈尔登和13岁的约翰逊在校园开枪扫射,打死了1名学生和1名教师,此外还大伤了11名师生。

美国前总统谈校园暴力自去年10月以来,美国校园发生的枪杀案导致14人死亡,数十人受伤。作案人都是11岁至18岁的青少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事实:这些学校枪杀案件并非偶然,它们是我们的儿童采取暴力行动的正在演变的文化的反映。?

我国少年暴力现状据报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查获不满18岁的刑事

作案成员约15万人,其中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占一半以上,不满14岁的作案成员1万人左右。十一二岁的孩子杀人、伤害和恶性抢劫等暴力案件,也时有所闻。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文体、标题,不要脱离材料或含义作文。

思考角度:

材料的中心话题是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你会想到哪些东西?

1.教育的问题:家庭、学校、社会

2.文化的问题:凶杀、色情等垃圾文化的影响

3.经济的问题:为钱而不顾一切甚至是不顾下一代和国家的前途;有钱而又失控

4.管理的问题:口头上、形式上的严格管理,而事实上各方面都没有真正落实

5.政治理念问题:我们成人到底该干什么?我们的社会走向、教育走向、民族走向——下一代的培养走向等问题

二、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题目是: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一位来自佳木斯的三十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问:?‘甲午’是个啥??给他解释后,他说:?现在都兴公历了,连俺屯子里的庄稼人都不看皇历了,谁还弄得清什么‘甲午’!?。

从上海来京旅游的林小姐说:?甲午战争我是晓得的。好像是在初中学过的吧。林则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条船,不过他禁烟还是有功的。?一位在颐和园北窗门外卖各种纪念章的中年人说:?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打仗是当兵的事,做生意就是多赚点少赔点。?

审题思考:

三个人各谈了什么内容?然后归纳三个人谈话的共同点。

这三个人或不知道甲午战争,或印象模糊,反应冷淡。对此你有哪些想法?作为一个中国人该不该忘记甲午战争?该不该忘记邓世昌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民族气节?该不该进行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教育??。

从反面发问:对甲午战争一无所知的青年人,能有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吗?

第五章诗歌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审题角度:

1. 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以此引申,可由物及人,由事及理。) 《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人生》

2. 环境(外物)对人(事??)的影响

3. 适应、顺应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活出不同的精彩》

4. 凭借??、依靠?? ,(“露珠”在“枫叶”上“红红的闪烁”“露珠”在“荷花”上就“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风云变幻不忘“借”》《只因有你》

5. 在不同的位置,可以展示不同的美(露珠选择枫叶就“红红的闪烁”,这是一种阳光的美,选择了荷花就“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这是一种伤感美。)

6. 选择合适的位置(露珠选择枫叶就可以快乐地“红红的闪烁”,选择了荷花就只能“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的伤感)

7.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8. 本质与现象,现象会或多或少的显现本质

9. 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审题立意:

这是一首典型的意象派小诗,题目是“境”。作者抓住露珠这个意象来观照和反映人生,意象是枫叶和荷花。

这首小诗的寓意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辨:

一、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以露珠观照人生,如果你是一滴露珠,你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应该选择能够实现梦想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尽显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的理想。定位准确,看准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以此定位,可以拟题为“生命闪光的位置”“位置与价值”。

二、提供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和谐的社会。成才是需要条件的,在大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那“枫叶”就是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土壤,这是关于社会环境和人才之间的辨证关系,只有社会尽可能提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才能更快地促进人才的“闪光”,这个社会才能进步,才能和谐;反之,人才的成长只有才良好的环境之下,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由此可以拟题:“请给“露珠”一片火红的“枫叶”““环境与人才”。

三、用人问题。由露珠的“闪光”和“苍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对人才的使用问题,同样是一滴露珠,放在不同的地方是具有不同的价值的,这就给我们以启示,用人要用在最适合他的位置上,韩信可以将兵,刘邦可以将将。由此可以拟题:“请把“露珠”放在“枫叶”上”。

小结

1.叙事类材料:把握所记叙的人、事所表现出的主旨

2.寓言故事类材料:把握其寓意,紧紧围绕寓意来立意。如果材料中有议论性的语句,要特别注意,它往往对寓意的理解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有时甚至可以根据议论句立意

3.议论性材料:要找出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具体方法:审题,搜寻中心句,去掉原因、现象、事件等具体的内容,反复研究中心句的内涵。

4.“材料类”材料:这类材料作文给我们提供了多则“材料”,在审题立意时要通过比照找出几则材料的共同点作为中心,切不可只抓其一,不顾其二、其三??否则就会偏题跑题。

5.“诗歌类”材料:要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品味诗歌的寓意,可以从诗歌题目入手去理解,最关键之处是准确把握诗歌材料的主旨,然后根据主旨选择一个角度作文。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努力抓“关键词”。材料作文一般有多项“指令”,这些“指令”往往以“关键词”的面目出现,要努力抓住这些“关键词”。建议:1、强迫自己定下心来,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把试卷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2、找出“关键词”后,用铅笔把它们圈出来,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防止在“心中盘算”时丢三落四。

二、尽可能多地找出材料的含义,准确确定论点。

找出材料

高中作文立意大全

的多重含义后,应注意通过比较鉴别,选出自己认为最直接、最佳、最切合自己积累的一种,作为作文的主旨。

第六章并列关系型话题作文

对于这种关系型话题,我们在审题时要顾及两者并将它们之间的内在辨证关系揭示出来,如果取一弃一,就会导致偏离话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以“最前与最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审题点拨:

首先明确关键字词:“最前”、“最后”、“痛苦”。我们在审题的时候要努力挖掘出“最前”、“最后”与‘“痛苦”之间的辨证关系,漫想之后整合为三类:

第一,走在最前和走在最后的人都是痛苦的。

林则徐“第一个开眼看世界”,屡遭排挤、迫害。哥白尼创立“日心说”,被烧死在罗马广场。

第二,走在最前和走在最后的人都不痛苦的。

陶渊明、李白,走在蝇营狗苟谋取官位的人群的最后,过着自得其乐地生活,不扭曲自己的人格,他们何来痛苦?谭嗣同是为变法而流血的第一人,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怀着为进步而献身的热望而死,他是幸福的。袁隆平、钟南山走在科技的最前端,为全人类造福;刘翔跑在世界的最前面,站在主席台的最前端,他面带自信的笑容;居里夫人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她并不为自己柔嫩的双手变得粗糙而痛苦,也不为岁月在她的光洁的额头上刻下了丝丝皱纹而痛苦,她为了科学,为了国家,为了全人类而快乐地工作着。牛顿、爱因斯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结前人的理论,发现不足,不断改进能够获得骄人的成就。丘吉尔学生时代功课在全校最后,锲而不舍,努力奋斗,终成大器。

第三,走在最前和最后的人既有痛苦,又有幸福。

屈原始终站在政治斗争的前沿,他为国家的衰败而痛苦着,但最后能以死报国,他也是幸福的。范仲淹既在最前、又在最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永远都是一个最痛苦的人,但也是最幸福的人。鲁迅走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最前面,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他既是最痛苦的,又是最幸福的。

第七章比喻型话题作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则小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嘲笑对面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

篇三:高中作文写作训练素材及立意分析

思维素材一

学无止境

有一个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傅辞行:“师傅,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什么叫够了?”师傅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那么你装一大碗石子来。”

徒弟照办了。“满了吗?”师傅问。“满了。”徒弟十分自信。

师傅抓起一把细沙,掺入石中,沙一点没溢出来。“满了吗?”师傅又问。“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

师傅又抓来一把石灰,轻轻撒下,还是没有溢出来。“满了吗?”师傅又问。“满了。”徒弟似有所悟。

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一滴水也没有溢出。“满了吗?”师傅笑问。

徒弟:??

素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可能很多同学都曾经在某份报刊上读过。故事中的师傅利用向碗中盛物的方式含蓄巧妙地告诉急于出师的徒弟一个道理:“学无止境,切忌自满。”这个故事很有教育意义,也可以说饱含哲理,也许你的老师曾经用它来告诉你学无止境的道理,也许你已将它用到了写作中,作为论述学习切忌自满的事例。读了一个故事,理解了其中的含义,然后运用到现实中,看来顺理成章,完美无缺,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停步于此的话,不就“学有止境”了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思维素材二

哲学教授的实验课

年近花甲的哲学教授在上最后一课。课快结束时他拿出了一个大玻璃瓶,又先后拿出一袋核桃,一袋莲子。他说:“我今天给你们做一个实验,希望你们每个人能一辈子记住这个实验的结果。”

在座的同学当时都很奇怪,哲学课还能做出实验吗?

老教授把核桃倒进玻璃杯中,直到一个也塞不进去为止。这时候他问:“现在杯子满了吗?”学过哲学的同学已经有了几分辩证法的思维。“如果说装核桃的话,它已经装满了。”教授又拿出莲子,用莲子填充核桃还留下的空间。

老教授笑着问:“你们能从这个实验中概括出什么哲理吗?”

同学们一个个发言,有人说这说明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满,只有相对的满。有人说这说明了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想挤,总可以挤出来的。还有人说这说明了空间可以无限细分。最后,老教授说:“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还没有说出我想让大家领会的道理来。你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先装的是莲子而不是核桃,那么莲子装满后还能再装下核挑吗?你们想想看,人生有时候是不是也是如此,我们经常被许多无关紧要的小事困扰,看着人生就沉埋于这些琐细的事物之中。到了最后,却往往忽略了去做那些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情。结果,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个实验,如果莲子先塞满了,就装不下核桃了。”

一片静默之中,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

(选自《中国青年》2004年第3期)

素材分析:

虽然没有放那么多东西,但教授做的实验与第一个故事中师傅的举动很相似,对不对?文题已经点明,这是一堂哲学课,相似的事例对于一群钻研哲学的学生有哪些启发呢?我们

看到,有学生悟到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满,只有相对的满。”这可以说与学无止境的道理本质相通。有的学生悟出“时间像海绵里的水”,还有人悟出“空间可以无限细分”,这些你在读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想到了吗?

再从大的方面来看,“学无止境,切忌自满”,“没有绝对的满,只有相对的满”,“时间像海绵里的水”,“空间可以无限细分”,这些道理其实都是遵循着同一条思路得出的;教授的思路则截然相反:先大后小才留下了空间,如果人生被小事困扰,那就有可能忽略真正重要的事情。这个道理你之前想到了吗?

想到或者没有想到都不要紧,所有悟出的道理都是思考的产物,所以,关键在于你是否积极主动地从多个角度来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比如说,读了这两个故事之后,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徒弟先盛一碗水呢?如果水中加点盐或者糖,你能悟到些什么?再看下面的两个故事,看看有没有新的启发。

思维素材三

才华的方向

1887年,美国南部一个小镇。一天,60岁左右、仪表不凡的绅士伊曼纽尔·尼戈先生在镇上一家杂货店里买香烟,他递给女店员一张20美元的钞票并等待找零钱。

女店员接过钞票,低头找零钱。突然,她无意中发现弄湿了的手上沾有钞票上的颜料。她大脑一片空白,惊讶地停了下来。经过几秒钟的短暂思考,她认为,作为她的老朋友、老邻居、老顾客——伊曼纽尔·尼戈先生一定不会给她一张假钞。于是她如数找出零钱,尼戈接过钱离开了杂货店。

过了几天,那个店员还是有些怀疑那张钞票的真伪,便把钞票送到了警察局。毕竟,在一百多年前的1887年,20美元还不是一个小数目。警察局里的一名警察坚持认为钞票是真的,而另一名警察则对被沾掉的颜料痕迹大为怀疑。他们怀着好奇心与责任心,来到了尼戈先生的家里。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他们竟然在尼戈家里找到一架伪造钞票的机器,还有一张正在制作的20美元假钞!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尼戈已经绘制结束的三幅肖像画。调查结果是这样:尼戈先生是一名杰出的画家,他熟练地运用画家的手笔,一笔一笔描绘了那些20美元假钞。他的手法如此高超,几乎骗过了所有的人,包括银行里的职员,但最后却不幸暴露在女店员的湿手上。尼戈很快被捕了。他入狱后,他画的三张肖像画被拍卖了1.6万美元,每幅画均超过5000美元。

也许故事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但让无数人为之叹惋的是,尼戈几乎花费相同的时间来画一张20美元的假钞和一幅价值超过5000美元的肖像画。的确,有才华的人会比普通人更容易抵达成功的彼岸——如果方向正确的话,但很多时候,才华并不意味着成功。毕加索说过:“准确地选择,你的才华会得到更好地发挥。”才华非凡的人误入歧途,他的非凡才华只会成为其难以承受之重,加快他陨落的速度。(选自《郑州晚报》2008年4月22日) 素材分析:

手工绘制一张以假乱真的美钞,简直是匪夷所思。而这种非凡的才华导致个人锒铛入狱,又实在令人扼腕叹息。我们一再说到的思考,其实并不仅限于感悟道理,也包括对事件本身的探究。以本文为例,作者的感悟其实隐含了一个判断:尼戈绘制美元是为了钱。这固然很有道理,但你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其他的可能?比如,尼戈是否可能为了自己手绘的美元成功地骗过别人的眼睛而骄傲,所以一直继续这样的行为。或者,尼戈起初只是出于好奇的心理尝试了一次,而后便再难克制自己,最终落入法网。再或者,你还可以设想一下尼戈以后的人生路程。推断一种可能,再试着把这种推断放到尼戈身上,也许你也能创作

一个同样吸引人的故事。这就是对于材料的创造性运用,也可以说是再创作。请同学们再看看下面这个故事能否对你有所启发。

思维素材四

最好的老师

看到电视纪实节目中,警方一举捣毁印制假钞窝点,顺口问一旁印刷院校毕业的学生:这个假钞,你们做得出来吗?

他笑说:当然做不出,至少现在做不出。那个要求多高啊。

想起以前和一个考古专业的大学生谈天,他说起盗墓贼的技艺高超,比如使用起来事半功倍的考古工具洛阳铲,就是盗墓贼发明的。听起来不可思议,却是真的。他们读书时,还真请盗墓者来讲过课。他说那堂课,极其生动,极其管用,记忆极其深刻。

我就对那印刷学院的学生说:你们学校,为啥不请制假钞者来讲课呢?

那么,经济院校该找偷漏税者来上课?那么,政治院校该找非法传销者来上课?那么,美术院校该找疯子来上课?那么,戏剧院校该找街头行骗团伙来上课?那么,医学院校该找百病缠身者来上课?那么,军事院校该找本·拉登来上课???你一句我一句,说到大家笑倒。笑归笑,说法其实成立,最好的老师就是社会,对不对?

(选自《羊城晚报》2007年7月30日)

素材分析:

高超的印刷技术制假钞,先进的挖掘技术来盗墓??前文尼戈先生的事件经过作者的思考,得出的是“善用才华”的感慨;同样的制造假钞事件,经过本文作者的思考,产生的结论是:“最好的老师就是社会。”

这两个角度都有道理:技术就是技术,知识就是知识,它们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熟练的开锁技术在锁匠用来可以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麻烦,但是如果用于盗窃那就是犯罪;核聚变与核裂变技术如果用于生活可以为我们带来方便,如果用于战争那后果就不堪设想??这是从“立德”的角度来考虑。

社会是复杂的,随着你的成长,你会越来越多地发现这一点,你会见识到许多负面的人与事,你当如何看待?从中发现其正面的因素,作为自己进步的动力,这是从学习的角度来考虑。你呢,你对这两个故事有着怎样的思考?

编者补语:

一篇好文章,一部好书,绝对不会只有单一的解读方式,它必然有着广阔的思考空间,多样化的思考角度。浅尝辄止,你的收获就微乎其微;含英咀华,你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本版文章可以说是对这一道理的再次诠释。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