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说明文限制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3:21:46 体裁作文
说明文限制词体裁作文

篇一:说明文专项训练之重点词语的作用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

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

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同时,说明文的语言有时也在准确、严密前提下具

有生动性。 考点多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 表程度:比较、

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时间:当时…

1、 起限制作用

a、分析词的表达作用

(1)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句中“好像”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答:“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

光,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

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2)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

说说划线词语“可能”的表达作用。

作用:“可能”表揣测语气,说明火炬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加点词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

“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

表达准确,严密。

b、分析词能否去掉

(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句中”大多”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 “大多”表示大部分是这样,但也不排除有不引用活水的情况。用在这里,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如果去掉,就表示所有池沼都是引用活水的,与事实(作者

原意)不符。

解题技巧:这类题的解题先要作出判断,然后分析词的本义及在文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去

掉后的表达效果,最后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2)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句中 “至少”一词可不可以去掉?

不可以,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 如果去掉这个词, 意思变成“我国

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3)森林翼龙的翼展虽然仅为25厘米,但科学家分析认为它已经成长发育为一只能够展翅飞翔的年轻个体。这一新翼龙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翼龙。

划线词“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不能去掉。更准确地表达隐居森林翼龙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翼龙;不排除今后还有

更小的翼龙发现的可能性。 如果去掉,就与原意不符,体现不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这种炒豆芽有强身健体之功效。“据说”一词能否删掉?

“据说”,表揣测,是一种不太肯定的说法,说明这种“炒豆芽”有可能有“强身健体

的功效”,当然也可能没有,删去后,就变成“一定有功效”,这样说就太绝对了,缺乏一定

的科学考证。所以这样表示大概的词,反而体现了说话的严谨性。

C、两词可否互换,并说明理由。

(1) 广西乐业的一个洞中大厅——红玫瑰大厅长300米,宽200米,最高处达260米,这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

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

答案: 不能。“相当”表示红玫瑰大厅和人民大会堂的规模差不多,但仍有差别。如果

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一样,和事实不相符。用“相当”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

严密性。

技巧点击:这类题的解题要先作出判断,然后从词义来分析两个词的区别,最后分析

互换后的表达效果

(2)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日见短缺,我国以煤炭、石油为主的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源结构亟待转变的今天,太阳能发电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如果将“亟待”一词可以改成“需要”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不可以,亟待:急待,迫切地需要。原文用“亟待”一词语气强烈,写出了我国传统能源结

构急需转变的紧迫性,强调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意义。如果改为“需要”一词,语气平淡,

不能很好地表现能源结构转变的急迫。原词表达准确、严密。

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引起地球上的“温室效应”。每公顷森林平均每年可吸收

20~40吨二氧化碳,同时放出15~30吨氧气。

划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

答: 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改成消除

意思就变为能够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与原意不符,所以不能替换。

2、 起修饰作用

(1)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山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

请说说“分外”一词的表达效果。《巍巍中山陵》

“分外”是“非常、很”的意思,在这里起“强调”作用。说明由于钟山附近大多是冲

积平原和小山陵,所以钟山就更显得雄伟高大。

技巧点击:这类题先解词,然后再说明这类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在句子中的效果。

(2)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请说说“尤其”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尤其”是特别、更进一步的意思,在此起强调的作用,表示在有雾的天气里,一

些剧烈的运动对人们的身体危害更大。

(3)“绿色住宅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

句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一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 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

能表达这样的意思.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性和严密性.

3、词语顺序能否调换

1:对禽流感,人类所知还有限

①禽流感是随着家禽饲养业的发展而广泛传播的禽类传染病。尽管历来的禽流感也造成

了不同程度的严重损失,但是最近在亚洲爆发的禽流感却仍令人高度关注。目前,人们对禽

流感的发生、发展和遏制方法的认识仍待继续深化。 文章第①段中的“发生”、“发展”、“遏制”三个词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答: 不能,因为疫情是先“发生”,再“发展”,最后得到“遏制”,这样排序符合人们认识

规律和疫情自身进展的规律(或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的词语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3分)( )

? A.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

说明文限制词

1000米深处的海水

? 温差可以达25度。

? B.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

? C.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

? 是完全可能的。

? D.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句去掉后,语义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

? A. 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是在生产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

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

? B. 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

78.5千克二氧化碳。

? C. 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 D.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

氧化亚碳和臭氧。

篇二:浅论说明文中“几乎”一词的表达作用

浅论说明文中“几乎”一词的表达作用

作者:胡惠君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3年第11期

【摘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其文体的鲜明特征。在语文学习中和考察中,对于字词的理解往往不能很好的依据语法要求做明确解答,这就导致学生学习中的困扰和混乱。本文以“几乎”这一说明文词语在试题中考察为例,帮助学生学会掌握各类说明性词语在句中的运用及分析,以期真正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说明文 准确性 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22-02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而初中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分析。该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学会掌握各类说明性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从而去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其中,为了使学生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2010年无锡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说明文部分《等着春天到来》有这样一道试题:第①自然段中“几乎”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该文第①自然段内容如下:“有些禽兽的求生本领简直神奇。例如山雀,体重只有l/3盎司,真像一星生命的火花,丢给时速40英里的寒风去摆布。山雀在冬天的进食量为夏天的两倍。为了储存一层脂肪供寒夜取暖,山雀在白天几乎不断进食。这种鸟到冬天会多长三成羽毛,还会把毛耸起围住一股暖气。”该试题总得分为2分,参考答案为:“?几乎?一词强调了山雀进食的次数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其中“强调了山雀进食的次数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为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为1分。

关于2010年该道试题学生的得分情况没有谁做过精确地统计,但根据2011年学生模拟练习情况却可以发现,学生的答题情况和参考答案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绝大多数学生答案大致如下:“几乎”是起限制作用,接近“不断进食”这种情况,但不是一直在“不断进食”,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对照参考答案,学生基本上只得一分。两种答案一比较,发现问题了。考后问学生:你感觉到这句话有体现山雀进食次数之多的意思吗?学生认为:该句话确实有体现山雀不断进食的意思,但这和“几乎”没有多大关系,句中的“不断进食”才是。学生的理解和考题参考答案之间的差距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打开《现代汉语词典》几乎的词义是:①将近于;接近于:例:今天到会的几乎有五千人。②差点儿(儿化):例:不是你提醒我,我几乎忘了│两条腿一软,几乎摔倒。也说几几乎。③基本。

又有示例:《西游记》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霎时食尽。把一个长老,几乎唬死。这才是初出长安第一场苦难。”

该词的基本解释为: 1.差一点,例:几乎撞在一根电线杆上。2.差不多,接近,例:他的个儿几乎有两米高/这事他几乎忘了。

该词的详细解释为:

1.接近于。《易·系辞上》:“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孔颖达疏:“几,近也。”《宋书·孔琳之传》:“近 孝武 之末,天下无事……几乎家给人足。” 宋 欧阳修 《问进士策》之三:“然自 秦 以来,治世之主几乎三代者, 唐太宗 而已。”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我们的太太和先生的蜜月旅行,几乎延长到两年。”

2.差点儿。多谓达到了即要发生而结果未发生的程度。 例《二刻拍案惊奇》卷九:“这里素梅在房中心头丕丕的跳,几乎把个胆吓破了。” 又例柔石 《二月》:“妇人几乎哭起来。”对照词典释义,2010年无锡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题中的“几乎”应该是采用“将近于,接近于”。这是一个对数量或程度进行限制的词语,全没有强调的含义。那是不是其他说明文中出现的“几乎”有如该试题参考答案中的说法呢?为此,笔者又搜集了近几年来各地中学毕业升学考试中的关于“几乎”试题。笔者发现这“几乎”的试题有两种问法。一种试题是问该词语能否删去,具体试题如下:

如2007年广安初中升学考试中《可燃冰》:“?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其参考答案为:不能去掉。它表明可燃冰燃烧后还是会产生少量污染物质,若去掉“几乎”,则不能准确表达这种意思。(意近即可)

又如2007年内江初中升学考试中《鸟类的天堂》:“?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一句中?几乎?一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其参考答案为:不能删。“几乎”表示“接近”、“将近”,不是全部,有了“几乎”留有余地,不绝对,表达更准确。(表态1分,围绕“准确”阐述2分)

这些试题用能否删去的方法考查了学生对于“几乎”这个词语的作用。综上所述试题,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几乎”一词在文中的作用都是对所在位置后的句子内容起到了很好限制作用,使其后的内容更符合实际情况,更真实可信,而没有强调作用。

第二种试题则是如2010年无锡市中学升学考试中问该词语的作用,具体试题如下:

如2006年泰州A卷《神秘的运动常数》;“?研究者们作了大量的试验,发现几乎所有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机制中都存在这个神奇的常数,事实上,只有当这一运动常数的值处于0.2~0.4之间时,动物们才能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说说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几乎?在表达上的作用。”其参考答案为:“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

人教版语文课文《中国石拱桥》的辅导练习上还有这样一个习题:“?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其参考答案为:“?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该练习上的参考答案终于和2010年无锡市中学升学考试试题有了相同之处,那就是认为“几乎“一词起到了强调作用。这究竟怎么去判断呢?

很有意思的是,在该课文的《教师教学用书》上关于说明文词语作用的总结中有这样一条:通过抓修饰限制性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其例同样就是:“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在该总结中这个“几乎”的作用分析如下:“到处都有”体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只有在“几乎”的限定之下才符合实际。也就是“几乎“一词是对后面的“到处都有”起到了限制作用,使其表述更符合实际情况。该总结还补充同一文中例句有:“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这样一来,该总结也就《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近于、接近于”这一释义一致了,同时也和2007年广安初中升学考试中《可燃冰》、2007年内江初中升学考试中《鸟类的天堂》以及2006年泰州A卷《神秘的运动常数》的参考答案一致了。

而去除“几乎”这个词语来读所举句子,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2007年广安初中升学考试中《可燃冰》中句子是在强调产生的污染物质之少,但其主要是通过该句“几乎”后的“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这个内容完成的。同样,2006年泰州A卷《神秘的运动常数》中的句子起强调作用的任务也是由“所有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机制中都存在这个神奇的常数”这个“几乎”后面的内容充当得。

我们还可以用《中国石拱桥》文句为例分析:“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我们可以清楚地比较去掉“几乎”后句子为:“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与河面平行。”如果要说强调桥的路面平坦,其平坦效果当然是后句更突出。完全平行和几乎完全平行还是有区别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几乎一词确实应该是一个修饰限制性词语,其主要作用是对后属内容的数量、程度等进行限制,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句子相关内容的强调作用不是由它承担,而是由其后属内容承担。所以2010年无锡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说明文部分《等着春天到来》中相关试题的参考答案中的“强调了山雀进食的次数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应该是整个句子的表达效果,而不是“几乎”的表达作用,该问题与其参考答案不一致。

一个小小的“几乎”在句子中的作用,涉及到了应用语言学的知识,如果我们能在实际教学中多关注一下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多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进行科学而规范地研究,这将对我们的语言及思维的规范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也能更好地为我们教学的规范与准确起到很大地影响,同时也让学生喜欢上品味语言,对语言学产生学习和钻研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解读语文》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4]吕世虎,刘玉莲,《新课程和教学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篇三:说明文中词语能不能删去及作用

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格式

二、说明文中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不能删掉?

1.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并指出是下列作用中的哪一种:限定作用,强调作用,否定作用,推测作用等。

2.然后概括加点词语所在句子写出的内容。

3.如果将加点词语删掉的话,表述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所以不能删掉……(可以照抄)

一、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通过列举实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打比方:通过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从而使文章更有文采。

3.作比较:通过将……与……进行对比,突出说明了……,起强调作用。

4.分类别:通过将……分类介绍,清楚明白地说明了……,从而使文章更有条理性。

5.列数字:通过列举数据,具体明白地说明了……,从而使文章更清楚更有说服力。

6.摹状貌:通过将……描摹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从而使文章更具体明白。

7.下定义:通过给……概念下定义,准确、规范地说明了……概念的具体内涵,使说明更严密、科学。

8.作诠释: 通过对……进行解释说明,清楚、明白地说明了……,使说明更具体、清晰。

1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