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坚守的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3:18:37 体裁作文
坚守的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爱的等待与坚守——诗歌《等着我吧》赏析

爱的等待与坚守——诗歌《等着我吧》赏析

[摘要]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作家、诗人康斯坦丁·西蒙诺夫曾经在《真理报》上刊登了一首题为《等着我吧》的诗作。该作品当时曾感动过千千万万的人,诗句“等着我吧,我会回来”像口号,像誓言一样响亮。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重读该诗,人们仍被其真挚的情感和必胜的信念所折服。

[关键词]康斯坦丁·西蒙诺夫;《等着我吧》;信念

第一次接触到《等着我吧》还是笔者在俄罗斯留学期间曾经接触过的一期以《Ждименя》(《等着我》)命名的电视节目中。该节目以寻亲为主题,每当看到父母找到失踪多年的儿女,哥哥姐姐找到失散的弟弟妹妹,白发苍苍的老者见到思念多年的恋人,不论是现场观众还是电视机前身处异国的我们,都被主人公那苦苦的等待和多年的坚守所感动,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等着我吧》是苏联军事题材小说家、诗人康斯坦丁·西蒙诺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的军队攻进了苏联,俄罗斯历史上又一次残酷而又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很多作家亲自去了前线进行战斗,有的当了战地记者,很多作家都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当时,《等着我吧》的作者西蒙诺夫是苏联《红星报》的一名战地记者,只有26岁,诗作是写给自己的妻子瓦兰金娜·谢洛娃的一首书信体爱情诗。[1]

然而,令西蒙诺夫没有想到的是,这首“私人的”诗作竟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前线的士兵和后方的妇女把这首诗和亲人的照片放在一起,当成护身符放在贴心的口袋里,鼓舞自己,坚定了战争必胜的信心,等待着亲人和恋人平安回来,与他们团聚;战士们甚至把这首诗刷在开赴前线的军车上;这首小诗后被改编为戏剧,并创作出18首以《等着我吧》为题的歌曲。[2]可以说,在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的诗作中,没有一首诗的知名度能与《等着我吧》相提并论,可谓苏联文学史上的奇迹。[3]下面笔者就这首传奇的小诗进行分析。

全诗共分三个诗节。第一个诗节介绍了等待的时间与条件。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只是你要苦苦地等待,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勾起你的忧伤满怀,等到那大雪纷飞,等到那酷暑难挨,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往昔的一切,一骨脑儿抛开。等到那遥远的他乡,不再有家书传来,等到一起等待的人,心灰意懒—都已倦怠。

这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读来令人心酸:一位年轻的少妇斜依窗口,望穿秋水,华发渐生,红颜不再。这几句话让我想到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痴情。妻子为了丈夫,在家饱受思念爱人之殇,而丈夫为了祖国的利益,暂时牺牲了个人幸福,在前线战斗。一位俄罗斯老教师的话至今令我记忆犹新:有些感情之所以让我们感动到潸然泪下,是因为其中蕴含着自我牺牲的成分。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不管一个人的生活有多么的艰难和孤独,男主人公还是希望妻子坚定地等待自己凯旋而归。

这个场(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景不禁使人联想到了朴树改编的那首歌曲《白桦林》,同样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发生在乌克兰的一个故事:姑娘等待奔赴战场的心上人,然而小伙子在执行任务时不幸地牺牲了,但小伙子走前的一句“等着我回来,在那片白桦林”,让这位姑娘坚信自己的心上人还活着,一直没有放弃等待的信念,一辈子都没有结婚,坚守着自己的爱情。

在俄语原文中,“阴雨”原为“黄色的雨”,作者“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只是觉得能体现自己的愁思。[4]其实,战场上沙土纷飞,雨也变成了砂土的黄色,作者完全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乃神来之笔。战争是残酷的,它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然而,经过战争的洗礼,真正的爱情才会像沙里淘金一样,闪现出绚烂的光辉。

第二个诗节中,诗人希望妻子不要受外界干扰影响,不要同其他人一起丧失等待的信心,把自己忘记。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不要祝福那些人平安,他们口口声声地说—算了吧,等下去也是枉然!纵然爱子和慈母认为—我已不在人间,纵然朋友们等得厌倦,在炉火旁围坐,啜饮苦酒,把亡魂追荐……你可要等下去啊!千万不要同他们一起,忙着举起酒盏。

其他人可以放弃等待,爱子和慈母也可以放弃等待,但妻子不能不等待,因为在作者的心里,妻子是最了解他的人,同他最有默契的人,是一生的伴侣。他们因爱而结合,同样因爱而相互等待,他们是

一个整体,谁也不能失去谁。西蒙诺夫在诗歌中这样表达,在实际行动中也是这样做的:不管和妻子一起出现在哪里,西蒙诺夫总是解释说:“这是演员谢洛娃”,并且还骄傲地补充一下:“这是我的妻子。”[5]可见西蒙诺夫十分爱自己的妻子。在本诗节末尾诗人再次嘱咐妻子:你可要等下去啊!千万不要同他们一起,忙着举起酒盏,祭悼亡魂,而是应当对未来充满希望。诗人如此担心妻子并不是无中生有。虽然西蒙诺夫对妻子宠爱有加,但他预感到妻子可能不会专心的等待,然而不幸的是,他的担心成为了现实:妻子没有苦苦等他回来,而是另结新欢,与一位元帅坠入情网。这首诗让无数战士的妻子坚定了等待的信心,却没能挽留住自己妻子的爱,可悲可叹。

第三个诗节表达了战争必胜的信念以及对妻子苦苦等待的感激之情。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死神一次次被我挫败!就让那不曾等待我的人,说我侥幸--感到意外!那没有等下去的人不会理解—亏了你的苦苦等待,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从死神手中,是你把我拯救出来。我是怎样死里逃生的,只有你和我两个人明白—只因为你同别人不一样,你善于苦苦地等待。

本诗中反复出现了17处“等待”,其中10处命令式形式的“等待(Жди)”,皆在每一诗行的开头,读起来铿锵有力。这些“等待”好似作者对远方爱人的呼唤和请求,又像是自说自话,像是战场上不容辩驳的命令,说明诗人对妻子忠贞、对战争胜利很有信心。诗人多次

强调,“你和别人不一样”,把自己的爱人同其他人进行对比,突出妻子对自己的忠贞和痴情,也显现出诗人对妻子的信任。

等待唤起希望。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爱人的忠贞不移是战士们的精神支柱,正是知道自己被爱人所等待,战士才有强烈的生的愿望和一次次战胜死神的勇气,甚至可以说,正是爱人的等待使战士在最痛苦的时刻坚持了下来,挽救了战士的生命,创造常人无法想象的奇迹。其实,不仅妻子在等待着丈夫,丈夫也在等待着战争胜利,返回故土,重温家庭幸福。等待使家乡的亲人满怀期望,等待使前线的战士斗志昂扬。

在阿·托尔斯泰的短片佳作《俄罗斯性格》中,主人公伊戈尔的父母和妻子也在默默地等待,最终,等来了大难不死的伊戈尔,一家人得以团聚。没有苦苦的等待,怎会有幸福的来临?每份幸福的背后都需要坚定的信任。本诗中,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达成了高度一致:妻子所等待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战场上的爱人,更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俄罗斯民族光明的未来。

等待,是希冀,也是煎熬;等待,是温暖,也是牺牲;等待,是牵挂,也是忧愁。等待,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

初读这首诗,许多人年轻人都会眼眶发热。这是一首战争题材的诗歌,但诗人在战争过程如何残酷,前线士兵生活如何艰苦上未着半点笔墨,更没有歌颂战争中伟大的战斗英雄和元帅,而是把注意力放

篇二:诗歌坚守诚信

第一环节:诗歌朗诵

开场,导入主题:先让我们静静聆听,默默思考,在诱惑中,我们如何坚守诚信。下面请听现代诗朗诵 —— 《坚守诚信》

坚守诚信

参天大树挺拔耸立;

靠的是深扎大地的跟默默支撑;

凌云高楼气势撼人;

靠的是厚重坚硬的基石无语的支撑;

那么,人又是靠什么来支撑无比睿智的人生呢?

那就是-----诚信!

诚信是一朵馨香的花朵;

让他人快乐,使自己陶醉;

诚信是一首古老的诗歌;

让他人品味,使自己高尚;

一个人可以没有财富,只要他活得坦荡;

一个人可以没有名望,只要他问心无愧;

但一个人不能没有诚信,否则一无所有;

学习,因为诚信而进步; 工作,因为诚信而成功;

人生,因为诚信而精彩; 诱惑中,我们因为诚信而坚守。

莘莘学子,诚信为本; 言而无信,不和其可;

诚自心,信自行,心行合一;

让我们用心灵呼唤诚信;

让我们的人生以诚信为基石;

让我们的风采以诚信为旗帜;

让我们呼唤诚信,拥抱诚信,坚守诚信!

诚信是雨,洗涤着人们心灵的尘埃。 诚信是雷,震撼着人们虚伪的灵魂。诚信像土,为无数幼苗提供了营养; 诚信像水,滋润着小树舒枝展叶;诚信像根,将魄力与智慧提供给生长中的树干。听了这首诗,我们不禁感叹原来诚信如此珍贵,如此重要。是啊,人必须拥有诚信,就像参天大树想要挺立,必要深扎大地的根默默支撑 ;摩天大楼高耸入云也需厚重坚硬的基石静静的承受。我们必要记住:“黄金有价,诚信无价。”

篇三:坚守法治是一首诗

坚守法治是一首诗

张卫平

我国正处于法治建设的初创或初始阶段,正经历着基本治理方式的转变和转型过程中。尽管是一种初级转型时期,但却是一个极为关键的转型时间,体现为治理方式质的变化。即使这一转型过程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但也因为裂变而伴随着矛盾和冲突,并非任何改革和变化都是令人欢欣鼓舞,令人愉悦的。因此在,在这一时期,我们就更应该坚守法治的基本要求,不断推进法治建设的发展。

对于法治原理和原则的坚守不仅是执政党、立法工作者、法学工作者、司法工作者,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所应当作为的。尤其是立法、法学、司法工作者,是他们在具体阐释、应用法治原理和原则。这些人的法意识和法观念能否与法治要求相适应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这些人存在的社会环境是传统治理方式之下的,而法治观念和要求是植入的,因此也就反映出一种悖论的情境和环境制约,使坚守必然远离了轻松和浪漫。

立法工作者需要在各种利益诉求对立、博弈中坚守法治的基本要求。平衡总是难以避免的,但无论是实体上,还是程序上,与法治原理、原则吻合的立法原则和程序都是立法工作应当坚守的底线。坚持立法的民主性、公开性、中立性也是立法法治化的基本要求。

法学工作者是法律精神和要义的阐释者,这就要求法学工作者在研究和阐释中也必须坚守法治的原理和原则,摆脱利益、权力的制约,不作迎合利益、权力的媚俗之人,保持学术人的独立地位和精神自由,否则不仅不能成为法治的推进之士,反而可能成为阻碍法治前行之人。法学知识分子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制约、批判的力量,无论是作为批判的武器,还是武器的批判。法学工作者无疑是法治最忠诚的坚守者和最终的守望者。囿于现实境况的约束,法治的实现必然呈现波折、起伏,但作为法学工作者、法学智识者,我们不能停止对法治的呼唤、呐喊的声音,中止甚至终止对法治理想的追求。我们不可以在法治追求中遇有波折时,就放弃对法治的坚守,龟缩于象牙塔从事所谓纯法技术、法技艺的研究,因为这种研究如果不能建立在法治原理和原则基础之上,就只能是学术花瓶和沙雕之作,研究不能成为自娱自乐的玩物。

司法工作者不仅是践行法治之人,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阐释法治、法律精神,将法治原理、原则、各种法律具体化、实在化的主体。司法工作者应坚守法治,而不向权力干预者俯首,向利益称臣,如果不能坚守法治的原理和原则,不能坚持法律的基本精神,法治和法律的实施都只能成为无意的空想。司法工作者心中有一杆法治之秤,有一颗法治之心。依然是马克思所言,上帝之下,法官之上,唯有法律。

坚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是一种对理想和信念的自信。坚守的辩证性意味着个人利益的丧失、放弃和牺牲,也是坚守所必须付出的,正因为如此,坚守才成为一种理想和美德。坚守也伴随着艰辛和痛苦,坚守也因此需要毅力和决心。法治的坚守尤其如此。坚守法治是一首诗——一首实现治国理想的礼赞之诗。我们将与法治同在。

摘自《法制资讯》2011年9-10期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