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豫让刺杀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0:33:50 体裁作文
豫让刺杀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刺客豫让》读书心得

《刺客豫让》读书心得

因为最近正在教文言文单元中的《荆轲刺秦王》一课,对《史记》中的刺客便也多了几分关注。“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为什么唐雎独独不提荆轲和豫让呢?因为他们两个都把刺客这种职业做得很失败,前者费了老大劲才扯下了秦王的半拉袖子,后者在临死前把赵襄子的衣服刺成了百叶窗,然后伏剑自杀。由此,我发现了躲在角落里的豫让。

历朝历代,无论何人,都对豫让持同情态度,尤其欣赏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的从主理念。只有明代方孝孺却写了一篇《豫让论》,责备豫让,未能在智瑶败亡之前劝谏智瑶,以至晋国覆亡,豫让难辞其咎。方孝孺是个书生,他以为自已有资格去指责前人,所以,《豫让论》除了翻案以外,也持一种不折不扣的形而上学观点,这也证明了戴震的话:“儒者以理杀人”——自宋明理学盛行以后,儒者往往高悬道德标准,苛求每一个人,以他们的要求,其实任何人都可以被指责,结果形成“三代以下无完人”的局面。

这篇《豫让论》里说到:“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如果事事皆可逆料,岂非人人皆可以为圣贤?方孝儒自已也想不到燕王朱棣会兴兵“靖难”,这才叫“现世打嘴”。应该说,国家有难,知已有难,死并不难,难在寻仇;寻仇也不难,难还难在必须得舍恩情而取忠义,只为求一个心安;这就是豫让所说的——“忠臣有死名之义”。

此外,豫让在人格方面,也不是《史记·刺客传》中的其它四位所能比拟的。此人之所以可以称为愤青中的“国士”,正因为他是五人之中,唯一不存在政治目的的“刺客”,他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愤青”,而且戏演得好。

豫让不可能象曹刿与专诸那样,能够精心策划,以获得绝好的机会出手;他也不可能象聂政与荆轲那样,幕后有着强大的政治势力并且倾力支持;所以,他只当寻仇就是“了断”一段愤青之间的个人恩怨,他完全靠“一己之力”,挑战令“诸侯分崩”、“战国肇乱”的赵襄子,并且独立完成了与政治谋杀有着同样难度的、一场愤青式的“理想主义”的复仇故事。

史家记载:豫让更名换姓之后,混在奴仆之中,进宫清扫茅厕,在这个赵襄子每天必到之地恭候着他的大驾。然而,就在赵襄子如厕之时,如同心灵感应般地感受到了一股逼人的杀气,当即将修整茅厕的奴仆抓来训问,从豫让身上搜出了利刃。豫让直言不讳是为智瑶复仇,对这一点我和同读的学生都很有探讨的欲望,古代的人真的耿直到如此地步吗?抑或豫让杀人的冲动并没有表演的欲望强烈?

行迹暴露之后,行刺更加困难。于是,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对此,司马迁曾经评论说:凭借豫让的才能,如果去“投靠”赵襄子的话,赵襄子必定会非常重视豫让,等豫让取得赵襄子的信任,再寻找机会行刺,那样不是很容易吗?豫让何苦采用这种办法来摧残自己呢?

说的很是,这个问题才说到了点子上。我们现代人,大多都会赞同这个办法,比如要离,壮士断臂,残身灭家,以获取机会近身刺杀“折熊扼虎,斗豹搏貆”的勇士庆忌;类似的例子,当然还有。

但是,我以为这也正是豫让的“众人、国士”之论可以成立的根本原因。“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对于众人,夏虫不可语冰;对于国士,难以常情测度。在卑鄙与高尚之间,豫让给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所以,我也可以这样认为,即使豫让真的是在表演,那也是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表演;即使他确实是个沽名钓誉之徒,牺牲生命只为换取一张“名”片,我也依然尊敬他。追求忠义之名,我不认为有什么不对,而在如今,会像这样舍生而取名的人已经鲜有了??

篇二:《刺客列传》读后感

《刺客列传》读后感

刺客,指古代讲信义的侠士和勇士。其中有两类,一是“士为国(民)事者死”,一是“士为知己者死”。不论是出于哪一种原因,他们都是那种不惜生命达成自己的义的人,这其中表现出的反强暴、勇敢、果断、尽全力相搏的精神仍值得现代人学习。

然而除了这扶弱拯危、不畏强暴的精神外,一些刺客的原则性也很让我佩服。严仲子在聂政贫困之时去结交拜访他,奉黄金百镒作为送给他母亲的礼物,但聂政拒绝了他的请求“臣所以降志辱身局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聂政的原则是孝,是亲情。

豫让则“入襄子宫中涂厕”“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可以说是为了行刺,屈辱尽了自己。有朋友向他建议说可以装成侍奉赵襄子,借机亲近他后杀掉他。但豫让义正言辞地拒绝了,谓“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豫让的原则是忠诚、专一。

“太子迟之,疑其悔改”“荆轲怒,叱太子”,荆轲因为太子的不信任而大发雷霆,这里体现出的是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从豫让的事例来看,高渐离击秦采取的方法就类似于那位朋友所提到的,但我认为是秦始皇半强制性地请他来击筑,而且两个故事的背景也不相同,所以如果有人说高渐离“二心侍主”我认为是不妥当的)。

他们总会坚守着自己的这些原则,一旦有人触犯便会显出刚烈的本性来,绝不屈服妥协。

下面再来看看各刺客行刺的目的吧,如果硬要按“士为国事者死”、“士为知己者死”,那曹沫、荆轲、高渐离是前者的代表,专诸、豫让、聂政便属于后者了,但每个故事又有些微妙的不同。

曹沫劫齐桓公没有任何事先的商量,曹沫可以说是一介武夫吧,我认为驱使他行动的,应该是他骨子里的正义感,他觉得齐桓公侵犯他国领地是以强欺弱,应当归还侵地,这也可能是他下坛后“颜色不变,辞令如故”的原因吧,因为他坚信自己做了正确的事。

对于专诸,原文的描写就只有一句专诸分析吴国情况的话,认为刺杀时机到了,“是无如我何”表现了他对刺杀结果的自信,公子光应当坐上王位,但我总觉他行动的理由只是侍奉好主子、做好自己的事罢了。

豫让的行为倒确实让我感动,他与智伯的友谊之深厚,使他三番五次地委屈自己去刺杀赵襄子。但同时他也是个非常讲义气的人,最后被抓并没有反抗。假如他最后拼命反抗一下如拿刀去提赵襄子而终被卫士杀死,估计也会被赞美成以命相搏、勇气可嘉吧,但这并不符合他的义。我认为他有可能被赵襄子当时表现出来的理解所打动,第一次行刺未果、赵襄子甚至认为他是有义之人将他放了,所以出于义气而没有做最后的反抗。

聂政则是在多年除服后主动去寻找严仲子并为其报仇,为了防止别人认出他来还“自皮面绝眼,自屠出肠,遂以死”,十分悲壮,他应该是为了报仲子知遇之恩吧。

荆轲之刺秦,我认为不仅有“为国事者死”,田光先生以死激荆轲,所以这其中也可能有“为知己者死”。太子丹其实早就暗示想采取刺杀行动,但荆轲迟迟没有进展,可能他心中本是不赞成这种方案的,若是想结束秦王的暴政,他大可以早点行动,所以我认为荆轲觉得刺秦是万不得已的极端手段,他更多地是想保护燕国,完成田光先生的遗愿罢了,这样看来,“为知己者死”的因素倒更重要。

慢慢分析后,我不禁对刺客的本质生出疑问来:除曹沫、豫让外,其他几人的行刺几乎都是跟人谋划好,且多出于“为知(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己者死”,说通俗点也就成了私人恩怨(曹沫的劫还是堂堂正正地在众人之前,也没了“暗杀”的意味,让我佩服;豫让最后刺衣报仇,与其他刺杀的意义也不相同)。有人也许会说聂政刺韩相也让人感动,但我其实觉得聂政有些不善思考,

严仲子本身作为“诸侯之卿”应是有些谋略的,挑其贫困之时来结交是可能的,而且在聂政拒绝之后几年都没再来找他,当初可能只是想托付任务罢了,说“知己”便有些勉强。有人说荆轲刺秦是为了结束暴政,毕竟太子丹也是作为贤君的形象出现在《史记》中,但其实太子丹的负面评价还是很多的,司马光说:“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之流乎!”这样看来,荆轲?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鹨渤闪颂拥に?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恩怨的牺牲品。

的确,那个时代侠义之风盛行,反侵伐、反强暴,不惜以身冒险以献国,这种在个人身上显现出的气节可歌可泣,但有时也许会被人利用,悲壮牺牲。古代有仇必杀的想法也与现代思维完全不同,为了杀掉仇人不惜重金找寻刺客的现象屡次出现,但这种轻视生命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应当用其他的方法冷静处理才好。豫让的刺衣报仇的举动也正体现了这一观点,当然,他当时肯定不是像这样思考的,不过较其他行刺来说,我认为他的选择是最能让我接受的了。

篇三:读《刺客列传》有感

读《刺客列传》有感

读完刺客列传,不禁对这五个人感到钦佩。

尽管这五人的事迹并不相同行刺的目的也有所不同。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有着一种不畏强暴,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刚烈精神。

曹沫,是一位有勇无谋的刺客。他用自己的言语与齐桓公作斗争,一方面用武力威胁齐桓公,迫使齐桓公归还因自己战败而失去的土地。不过,我认为曹沫此举还稍欠妥当。如果齐桓公只在乎自己的土地和国家的利益,曹沫这次威胁齐桓公的行为非但能使齐王归还土地,反而会使齐王愤怒,并对鲁国大举进攻使鲁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

豫让,为了替智伯报仇,决定去刺杀赵襄子。为了达到目的,不惜让自己的身体承受巨大的损伤。他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最后刺了赵襄子几刀便自刎谢世了。但他的忠诚却感动了赵国志士。而我却认为豫让的行为只是愚忠罢了。他大可以以自己的才能辅佐与赵襄子身边,再找时机为智伯报仇,这样既可报仇又可保全自己,两全其美,岂不快哉?

聂政,为了达到目的,直冲“方坐府上”的韩相侠累,然后“自屠出肠”。而聂政为了不让家人受牵连“自皮面决面”。而聂政的姐姐聂荣认为不可以为了保全自己而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便与弟弟一同死去。同样为了古代君主的一己私利成为牺牲品的专诸,为了刺杀成功,将匕首藏在烤鱼肚子里,刺死了吴王僚,但却成就了阖闾的光辉时代。对我们来说,自己的死无法为祖国做出贡献,可谓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可对于古人,能为自己的主人而牺牲确实至高无上的光荣。

荆轲,他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刺客,但造成他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应该是他的武功吧。他的剑术不精,却要刺杀秦王,他的精神与勇气可歌可泣,可惜的只是能力罢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流传青史,同时流传的还有荆轲大无畏的精神。

这些刺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真正让后人铭记的是这些刺客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气魄与精神。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