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两败俱伤成语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0:26:21 作文素材
两败俱伤成语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两败俱伤

陈轸是战国时期一位很有名的说客。有一次,他受楚王派遣出使秦国。

这时,恰好秦惠王碰到一件事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原来,韩魏两国互相交战,打了一年多,还是难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插手这场战争,从中捞些好处。可大臣们有的说应马上派兵干涉,有的说还是按兵不动为上策。这真让秦惠王难以决断。现在陈轸来了,惠王非常高兴。就把韩、魏交兵,秦国是否派兵这一难事向他请教。

聪明的陈轸便向秦惠王讲了卞庄子刺虎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叫卞庄子的乡勇有一次途经一片荒野,看见不远处有两只虎咬死了一头牛。他马上拔出剑要去收拾这两只虎。旁边的人见了,忙拉住他说:“两只老虎这会儿正吃得起劲儿,但吃到最后,所剩不多时,就会互相咬噬,结果一定是小虎被咬死,大虎满身是伤。假若等到那时你再去把受伤的大虎刺死,不是等于一剑刺双虎吗?”卞庄子觉得这人讲得有道理,便耐心地躲在远处观察着两只虎。不一会儿,两只虎果然相斗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这时,卞庄子提剑冲了上去,轻而易举地刺死了受伤的大虎。陈轸讲完了故事,对秦王说:“现在韩、魏相争,就跟卞庄子刺虎的故事一样,必定是弱国亡,强国伤。大王如能等到那时候再出兵,就可一箭双雕啊!”

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暂且按兵不动,最后果然取得了胜利,把两个国家都占领了。

依据这个故事,后人概括出“两败俱伤”这个成语,比喻争斗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篇二:成语典故:两败俱伤

成语典故:两败俱伤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費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內就可以打贏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個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贏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篇三:成语典故:南辕北辙

成语典故: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

“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