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扁鹊名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2:20:48 优秀作文
扁鹊名句优秀作文

篇一:中外名医生平、照片及名言

中外名医照片、生平及名言

1.春秋战国时期 神医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由于他的医术

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

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擅长各科,周游列国,四处

行医。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在总

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

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四诊法”,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扁鹊曾有过“讳疾忌医”的故事,他曾多次拜见蔡桓公,对蔡桓公说从

他的表现来看他身体应该有疾病,但是蔡桓公置之不理,等到感到身体不适时才悔之晚矣——《韩非子》。这个故事说明扁鹊不但擅长视诊,而且深谙预防疾病的道理。

相传著有《难经》。

名言: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2.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曾任长沙太守,故

有张长沙之称。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每次

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

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任长沙太守时,他体恤民间疾苦,每月十六、

二十一为百姓治病,被称为“坐堂太守”。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

论经验。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

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

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名言: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3.三国时期

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

是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

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

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

尤为擅长。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

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

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

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

华佗所生活的三国时代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

中。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

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

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最后因得罪曹操被处死。

名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

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4.唐朝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出生于北周时代,卒于唐朝,是个 百

岁老人,享年一百零二岁。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

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

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与

药物研究,曾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

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

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

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

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

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一心研究医学。

名言:

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千金翼方万病》

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千金翼方序》)

5.宋朝 儿科圣手钱乙 钱乙(1032~1113)字仲阳,

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

科专家。钱乙自幼丧父,少年孤苦,深受疾病所苦,故长大后

致力儿科希望对人们有所帮助。钱乙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

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

治小儿病最难。因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

难以辨证,为了攻克这道难关,他花了将近四十年时间。潜心

研究终于总结出了一套“面诊法”专对儿科疾病。因医术高明

成为宋哲宗的御用医生。

钱乙在儿科学方面的成就为后人称许,而且对中医辨证学、

方剂学均有较大影响。他奠定了中医史上儿科的专业地位。妙手仁心,一生止在使“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阐释了中医医道的博大与慈爱。他精通中医的至高境界“望诊”在中医历史有里程碑式的地位。所创名方“六味地黄丸”为最广为人知的中成药之一。 名言

名相治国,名医活人,人贵于人有济耳。

6.金朝高尚先生刘完素

刘完素(约1110~1200年),河北河间人,人称“刘

河间”。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可他自幼聪慧,耽嗜

医书,因为家穷刘完素母亲生病多次请医生都没请

到,因此不幸病逝,遂使之立志学医。

刘完素生活的河间地区,正是金人进攻中原

时的主要战场之一。当时天灾横行,疫病蔓延,疾

病横生,而当时因为沿袭宋时的用药习惯,人们仍

然使用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药物治病。当

时的医生,也都习惯性的使用书中的药物,就很少

能自己进行辨证处方,但是那些药物对于当时的疾

病治疗效果却非常不好。刘完素医术高超,他仔细

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论述,提出了使用

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

张,结果疗效非常惊人。使用这种方法,他治好了

许多人的病。为中医重要流派——“寒凉派”的创始人。

名言:

医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认证。

7.明朝 医中之圣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

蕲州人。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

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

侮。因此,父亲决定让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出人头地。小

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

学。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做官

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

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

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

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

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

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

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名言:

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饮食者,人之命脉。 少饮则和气行血;痛饮则伤神耗血

8.清朝 “天医星下凡” 叶天士

叶天士(1666~1745),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少承

家学。祖父叶紫帆,名时,医德高尚,又是有名的孝

子。父亲叶阳生,名朝采,医术更精,读书也多,但

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当时叶天士才十四岁。叶天士

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父亲去世后,就走江湖,家贫

难为生计,便开始行医应诊。叶天士从小熟读古籍,

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

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善学他人长处。叶天士

勤奋好学,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

礼拜之为师;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而往,

必待学成后始归。

叶天士本来就“神悟绝人”,加之求知如渴、广采众长,

且能融会贯通,因此自然在医术上突飞猛进,不到三

十岁就医名远播。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并在其许多

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温热论》。他的学说在身后二百多年的持续发展中,形成了中医学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叶派”。

名言

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

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9.现代 人民医学家 裘法祖

裘法祖(1914年-2008年),浙江杭州人。1914年,

裘法祖出生在“书香世家”,18岁那年考入同济大学医

学院预科班学习德语。1936年赴德国求学于慕尼黑大

学医学院,1939年以一等最优秀成绩获德国医学博士

学位。曾在德国医院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获德国外

科专门医师证书。1946年10月回国。裘法祖学识渊

博,医术精湛,尤其擅长腹部及基本外科,对外科其

他分支等同样造诣精深,是推动我国腹部及基本外科

的专家。他主持创建了我国 最早的器官移植机构,

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裘法祖被认为外科全才,他开创了很多被称作“裘派”

新的手术方法,裘法祖改进的手术操作不亚20多种。其刀法以精准见长,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裘法

祖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其中不乏两院院士,也为中德两国的学术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4年,创立“裘法祖外科医学青年基金”,专门激励突出贡献的外科医学的青年人。

名言:

做人知足,做事不知足,做学问知不足。

做人嘛,我有四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

10.医学之父 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希腊文?πποκρ?τη? 约前460——前377)被西

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欧洲医学奠基人。

在古希腊,医生的职业是父子相传的,所以希波克拉底从

小就跟随父亲学医。由于天资聪颖数年后,独立行医已不

成问题。父母去世后,他一面游历,一面行医,为了丰富

医学知识,获取众家之长。

为了抵制“神赐疾病”的谬说,希波克拉底积极探索人的肌

体特征和疾病的成因,提出了著名的“体液学说”。四体液

理论不仅是一种病理学说,而且是最早的气质与体质理论。

现在看来,希波克拉底对人的气质的成因的解释并不正确,

但他提出的气质类型的名称及划分,却一直沿用至今。

那时,尸体解剖为宗教与习俗所禁止,希波克拉底勇敢地

冲破禁令,秘密进行了人体解剖,获得了许多关于人体结

构的知识。在他最著名的外科著作《头颅创伤》中,详细

描绘了头颅损伤和裂缝等病例,提出了施行手术的方法。古代西方医生在开业时都要宣读一份有关医务道德的誓词,便是希波克拉底所作。20世纪中叶,世界医协大会又据此制定了国际医务人员道德规范。

名言

人生短促,技艺长存

世界上实际上只有两件事情:去了解一件事情和坚信别人已经知道的事情。去了解一件事情即所谓科学,而坚信别人已经了解的某件事情是无知。

11.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

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

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

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奖。

巴甫洛夫是父母5个子女中的长子,自幼养

成负责的个性。从小学习勤奋,兴趣广泛。大学期间他

尽管在大学里学习优异并且年年获得奖学金,但是生活

还是比较清贫,需要给别人做家庭教师才能维持日常生活。巴甫洛夫在大学里以生物生理课为主修课,学习十分刻苦,巴甫洛夫不懂就问,每次手术都做的又快又好,渐渐的有了名气。

而后,

被任命为军事医学院教授,并担任皇家实验医学研究所生理学部的负责人。巴甫洛夫的工作热忱一直维持到逝世为止,最后他在病中挣扎起床穿衣时,因体力不支倒在床上逝世。

名言:

要学会做科学的苦工。其次,要谦虚。第三要有热情。记住,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篇二: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一) 一、天人合一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二、养生保健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4.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6.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7.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8.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9.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0.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11.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12.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13.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1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15.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16.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17.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8.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三、防病防变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

5.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8.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清·雷丰《时病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9.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四、医德医风

1.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2.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3.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5.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6.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7.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8.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9.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10.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11.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12.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

13.(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14.(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

15.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6.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17.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18.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

19.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20.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2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22.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藏别论》)

2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2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25.(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26.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

五、医术要言

1.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

2. 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

3.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4.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5.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6.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7. 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

8.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10. 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11. 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12.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13.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14.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

15.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明·周之幹《慎斋遗书·辨证施治》)

16. 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

17. 夫不知《易》者,不可以医。(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

18.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19.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20.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21.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22.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清·喻昌《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23. 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清·喻昌《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24. 不知为不知,亦良医也。(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25. 不学无术,急于求售,医之过也。(清·喻昌《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

26. 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症不真;不临证看病,则阅历不到,运动不熟。(清·宁松生《医林选青·医有体用论》)

27. 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清·程文囿《医述·治法》)

28. 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清·费伯雄《医醇剩义·同病各发》)

29. 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乎规矩。(清·费伯雄《医醇賸义·同病各发》)

30. 不破万卷书,安试药三品?(清·费伯雄《医醇賸义》李小湖题辞)

31.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32. 《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33. 夫医教者,源自伏羲,流于神农,注于黄帝,行于万事,合于无穷,本乎大道,法乎自然之理。(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34.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尚书》孔安国序)

35. 知方而不知经,则失其理;知经而不知方,则失其宜。(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刘浴德序)

36. 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明·张介宾《类经图翼》)

37. 天地阴阳具于人身,人身阴阳具于天地。(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自序)

38. 济世之道莫大于医,识病之源在于经典。(《进难经表》纪天锡《集注难经》)

39. 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金·张元素《医学启原》)

40. 张仲景《伤寒论》一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清·喻昌《尚论篇》)

41. 通天地人三才之谓医。(金理《医原图说》曹锡宝序)

篇三:中医名言名句

中医名言名句

中医名言名句

第一部分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药略》

必?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晔保鸱ヌ旌汀F墼蛉⒃蛲āJ峭粗葑饔善凵⒁玻手勿薇叵戎纹?/p>

——金匮翼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

——〔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匮;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第二部分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