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爱弥儿摘抄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0:28:34 体裁作文
爱弥儿摘抄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

姓名:孙启迪

学号:

学院:教育学部

专业:小学教育 2011010083

摘抄1:一切接近学生的人都一定要先得到他们应当使他领会的各种各样的印象,一定要受了一层教育又受一层教育,一直受到谁也不清楚到了什么地方为止。将孩子交给一个连他本身都不曾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抚养,又怎么能培养得好呢?①

中国有一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之相反还有一句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我的观点里,这两句话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是在亲身经历过一些事和看见身边的一些人发生的一些事情后,我便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在这里,我想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作为我摘抄这段话的一个例证。其实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如果当代的我们能够正常完成自己的学业,他的一生大约得有1/3的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而我们在学校里的大部分时间正是和我们的老师呆在一起的,老师的所说所讲、所作所为,我们学生都是耳濡目染的,不经意间学生就会模仿老师的语调、老师的一举一动,所以老师的举手投足不应该等同于常人那样随随便便。

还有一个问题我也想在这里谈一下,就是“终身学习”。俗话说“学海无涯”,活到老就应该学到老,尤其是教师这一高尚而又神圣的职业,既然教师属于一个职业,那就不是随便每个人都可以胜任这一职业的,尤其是在如今国际化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自然而然对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更高,所以我认为卢梭的观点当今的教育事业中仍还很值得重视。

摘抄2:我认为,一个孩子的教师应当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明的人想要多年轻就有多年轻。假如可能的话,我愿意他本人就是一个孩子,希望他可以成为他的学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欢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赖。②

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在我脑袋里第一时间闪过的就是两个字“代沟”,在这里,我想借卢梭的这句话谈一下自己的想法。上了大二,我和同学都有一个相似的感受,就是这届的新生和我们有明显的不同,虽然谈不上“代沟”,但是存在显而易见的不同,我想这正是源于当今社会科技的飞跃发展。现在我更能明白老人家们常说的一句话“只有我们这一辈人,才能真正体会到我们的感觉啊”。

我想这完全适应于教育,尤其是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只有当他完全信任你时,①

电子版《爱弥儿》.第20页.

他才会更易接受你的知识你的理念你的忠告等,他也会更加愿意和你沟通、交流,告诉你他的想法,即使他和你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他也会有勇气敢于与你表达、甚至是争辩,我想,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想要达到的效果,而绝不是灌输式教育、应试教育,更不是很多人眼中的越减越负。卢梭所提到的这种教育方式在国内外均有相应的尝试与改革,并且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不赞成完全采用这种教育方式,我还是更倾向于当今教育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这种教育模式,老师可以在班级安排一些小老师,由学习较好的学生担任这一职位,成立学生互助学习小组,即可以形成竞争的关系又可以形成合作的关系,促使师生共同进步。

摘抄3:一个温带地区的居民连续走过地球的两级,他所占的便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虽然他所受的变化与那个从地球一端走到另一端的人是相同的,可是他的自然的体质起变化的地方是不到二分之一的。一个法国人能够在新几内亚和拉普兰生活,但一个黑人却不可在托尔尼欧同样地生活,一个萨摩耶人也不可能生活在贝宁。此外,头脑的组织似乎在两级地方也不能达到完善的。不管黑人或拉普兰人都没有欧洲人那么聪慧。①

这短话的前面还有一段话,我读第一遍时,并没有读懂,准确的说,是和卢梭的观点产生了冲突,甚至可以说是很大的冲突,我问自己“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想自己可能没有真正的解读他,没有读懂他的思想,我又反反复复的读了几遍,虽然现在还是有些雾水,但是我还、是想表达爱一些自己的想法。

当我读到这里时,给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种族歧视”,接下来想到的就是被屠杀的犹太人,再想到的就是中国的56个民族。

所以在这里,我是不赞成卢梭的观点的。国家和国家之间确实实实在在存在着发展等方面的差距,文化底蕴、经济科技发展等各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完全不赞成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或是高智商低智商等,虽然现在我们也会利用很多量表测量人类的智商,一些学校也会很关注学生的智商,但是我更愿意相信后天的努力,当然我是绝不会否认天赋的力量的,可是不要忘了,伤仲永的例子早已数不胜数,尤其是现在的“小明星热”现象,已经让人们悲喜交加了。

我不得不提到中国的56个民族,虽然在中国各民族间也会有一些矛盾、动乱,但是与国外相比,我们中国更好的处理了各名族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不仅彼此尊重、彼此关爱,我们还彼此理解、互相帮助。我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我为自己的兄弟姐妹而自豪。

摘抄4:那就是,除了我们两个人同意之外,谁也无法将我们分开。这一条是至关重要的,我甚至希望学生与老师也如此将他们当成是不可分离的,将他们一生的命运一直当作他们之间共同的目标。他们一旦觉察到他们今后是要分开的,彼此将成为路人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变成是路人了。各人搞各人的一套,两个人都考虑他们将来不在一块儿的事情,所以,只是勉勉强强地相处在一块儿。学生讲将老师只看作他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而老师则将学生当成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巴不得将它卸下来,他们都一样渴望互相摆脱对方的日子早日到来。所以他们之间从来没有真心诚意的依依不舍的情谊,一个是心不在焉,一个是不服管教。①

我本来想把这段分成两段进行摘抄,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放在一起,这次摘抄的很长,绝不是文字的堆积,而是我对卢梭以上的那些话触动很大,他为我解决了一个存在已久的疑惑,也替我给了我的一个同学的答案。上了大学,一次和初中同学网上聊天时,她问我在什么大学,我告诉她自己在学师范,她感叹的说“你一定要做个好老师呀!千万不要像我们初中的老师那样”。说实话,她的这句话一下子把我弄愣了,因为我一直认为初中的老师是我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尤其是我们的班主任,可是他们最不喜欢的竟然是班主任,我很不理解,那时意识到的可能原因就是我是优等生他们是差生,所以他们可能误解老师只喜欢哪些学习好的同学了,但是我没有追问她,也没有再去思考这个问题。

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恍然大悟,这不是我初中班任的错,也不是优等生的错,更不是差生的错,要怪只能怪最开始的陋习,最开始教师给人展示出的形象;或者就是两方面的错,总之这种问题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我将这种隔阂归结为师生之间不能有效地沟通、彼此之间不能充分的理解。

如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保持彼此间那份纯净的关系,既不被铜臭等肮脏味道所染,也不要胡乱猜疑彼此对对方的印象、想法,我想教师在学生的心

目中会是神圣而高尚的,学生在教师心目中会是可爱而优秀的。老师和学生绝不是敌人,也不是过客,而是亲密的朋友,可爱的亲人。

摘抄5:婴儿一旦分娩,开始呼吸,就不应该把他裹在比衣服还包得紧的襁褓里了。不要给他戴什么帽子,不必给他系什么带子,也不必给他包什么襁褓。替他穿上宽松的衣服,让他的四肢自由活动,既不沉重到妨害他,也不暖和到使他体会不出空气的作用。①

以前我也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要把刚出生的婴儿紧紧地的裹在襁褓里呀?弄得他们哇哇大哭,可见他们是及其厌恶这种束缚的,于是我就问我的妈妈,她告诉我,这是为了让孩子的四肢比较直,否则就可能出现畸形,那样对孩子更不好,反正孩子小什么也不知道,以免大了受罪。我想一想妈妈说的很有道理,也就不再纠结于这个问题。但是看见这段话,又让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于是我上网查了一些相关的问题,了解到将刚出生的婴儿捆起来并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在这里,我还是非常赞成卢梭的观点的,在他那个时代,他能提出这样的观点,更是让我佩服的。

总结:卢梭的《爱弥儿》,这本教育著作,是我在外国教育史老师的推荐下才开始阅读的,在这里,我开拓了自己在教育方面的视野,解决了一些以往关于教育的迷惑。在这本书里,我所感受最多的就是卢梭“自然教育”的观点,而且我喜欢这种自然教育模式,这也源自我最近正在读的一本书《Three days to see》,我认为海伦·凯勒之所以能够创下奇迹,离不开莎莉文老师对她进行的自然教育,这使我有心长期从事有关“自然教育”的研究。

我认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与辅助作用,对“素质教育”等的更好实行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前人的智慧,刺激自己的智慧,在前的路上不断的创造着前进着。

篇二:《爱弥儿》读后感

书名:经典超译本?爱弥儿

作者:[法]卢梭

编译:张小意

排版:心弦

美编:木木

ISBN:9787549523764

本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北京掌中浩阅科技有限公司全球范围内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简介:《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本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摘抄:

? 78节 原文:撒谎不是孩子的天性,是顺从的义务迫使他们必须撒谎,既然顺从是件令人讨厌的事情,孩子们自然能不顺从就不顺从。

? 70节 原文:所以,明智的人花时间观察自然的状态,在你对他讲话之前,就要好好观察你的学生,先让他性格的萌芽自由自在的表现,不要

去束缚他,仔细地看看他真实的模样。

? 67节 原文:因此,早期教育是消极的,不在于教育孩子真理或者美德,而是让他的心灵免于恶行和错误的精神污染。

? 14节 原文:纵然他并非死于你的过度保护,过度保护也是错误的。 ? 12节 原文:我们研究的真正的目的是人与环境。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真正的教育并不在于戒条,而在于实践。

? 10节 原文:我们经历的人生,一面奋斗一面犹豫,乃至生命结束,还没有找到平静,对自己对他人都不能有所作用。

? 7节 原文:好的社会制度是这样的:知道如何才能最好地改变人的自然天性,让集体消融个体,这样的人便不会把自己视为个人,只把自己视

为整体的部分,只对公民生活才有意识。

? 5节 原文:教育,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物。

? 2节 原文:最有智慧的作家总是致力于成年人应该知道什么,却从来不

问孩子们有能力学什么。

? 版权信息 原文:人生的态度是由自己决定的。——卢梭

最近这段时间,我读完了《爱弥儿》这本书,有些微感受想要和大家分享。我对书中的很多观点都感兴趣,如书中的第78小节谈到:“撒谎不是孩子的天性,是顺从的义务迫使他们必须撒谎,既然顺从是件令人讨厌的事情,孩子们自然能不顺从就不顺从。”我想很多小孩子都有向父母撒谎的经历,通常我们只是教育孩子撒谎是不对的,而忽视了其本质问题: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如果能够让孩子顺其天性,不要有那么多的“必须怎样”和惩罚责备,是不是孩子也会像对待他的小伙伴一样,把一切事情都告诉你呢?

书中在谈到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时,有一段让我感触颇深的话,现提出来与大家分享:“所以,明智的人花时间观察自然的状态,在你对他讲话之前,就要好好观察你的学生,先让他性格的萌芽自由自在的表现,不要去束缚他,仔细地看看他真实的模样。”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教师在与学生讲话前,不应该去告诉他他要怎样做是对,怎样做是错,我们只是一个观察者,只有让孩子自己表现出来,我们才能知道孩子最真实的模样。在听了大三的学姐的实习报告后,我留心到华德福的教育方式中就有这个观点的影子,华德福的老师遇见孩子争抢不会立即去阻止,她们每天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观察孩子的言行,充分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真正的教育并不在于戒条,而在于实践。”他认为孩子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再教他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用去学习,要让他到自然中去实践,去感受,而不是把他束缚在各种各样的戒条之中。在他有了相应的理解能力后,再让他去学习相应的知识,这样做的效果可能比在他还没有相应的理解能

力时强行灌输给他的效果要好得多。

卢梭还对教育者们说了这样一段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放在何时都不会过时的话:“对于孩子,我们一无所知,正是由于观念错误,我们愈是前进,于是歧途。最有智慧的作家总是致力于成年人应该知道什么,却从不问孩子有能力学什么。我们总是在孩子身上找大人,却从不想想他在变成大人之前只是个孩子。从现在开始,仔细的研究你们的学生吧,既然对他们的不了解是如此的昭然若揭。”对于孩子,我们究竟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还现在的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爱弥儿》在我眼中可以说是一本堪称伟大的教育著作,里面的很多观点都显现着深刻的哲理和卢梭对孩子的爱,即使是放到如今的21世纪也仍然发人深省,对于以后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我来说更是珍贵,但我也并不完全认同他书中的所有观点,卢梭致力于放任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培养成自然人的做法我并不完全认同。我认为培养孩子因立足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并不是一个美丽的乌托邦,现实是,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保留孩子的天性,还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孩子们隐藏的,大人们不知道的,都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探讨教育问题跟追求真理一样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需要我们有热情、信心、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到哪一步,但我愿意用尽全力去付出。

学前教育2014级4班 刘智

2014年12月9日 星期日

篇三:《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它描写了爱弥儿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详细地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他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每一卷又分若干小节,虽然整本书教育思想上是连贯的,每一个小节又都在阐述卢梭的一个独立的观点,所以即使分开来看,也同样不觉得有断续感。

纵观整本书,不难看出,卢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但这并不表明我书中所有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和实践,但中间的很多观点却是可以借鉴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

《爱弥儿》读后感(一)

粗读卢梭所著的《爱弥儿论教育》。书中阐过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

爱弥儿摘抄读后感

点。我觉得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

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能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观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对学生的挑选,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们来说,教

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爱弥儿》读后感(二)

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卢梭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对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另外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读完这本著作,我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学习:“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爱弥儿》读后感(三)

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

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必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了解、掌握

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当代和未来的科学发展的绚丽蓝图呈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摸、体验,并初步掌握。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爱弥儿》读后感(四)

书中作者独创的观点、精辟的论述、精美的描绘、细腻的文笔让人折服。全书贯穿无数教育经典名言,处处蕴涵着真知灼见,闪烁着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让人不时掩卷回味。最让人称奇的是,卢梭的儿童教育观,尽管历经三个世纪的岁月交替,时代变更,在知识日趋进步,思想不断更新的当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让人不得不惊叹卢梭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

卢梭的《爱弥儿》为什么会遭到法国反动当局如此仇视呢?原因在于,卢梭以他的《爱弥儿》在教育上掀起的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教育从来是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卢梭却大声疾呼,要打破这个传统。“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则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象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爱弥儿》上卷第5页)这是《爱弥儿》里开宗明义的一段话,表达了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那就是人之生性善良,教育应“归于自然”。

强调人们向善发展的可能性,更有助于提高人的政治地位和保障人的社会权力。变抑制天性的教育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变革。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卢梭是关键性的人物。

由“归于自然”的理论出发,卢梭主张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而实施。他说:“处理儿童应因其年龄之不同而不同。”又说:“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他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以致不根据儿童的特点施教,硬把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这种教育,在他看来,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他竭力主张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来规定教育任务。

卢梭“归于自然”的理论体现在教育目标上,要求培养自然人;而身心调和发达的自然人,既不同于贵族豪绅和王孙公子,也不同于空疏无用的书生士子。这比以往的和当时的教育理想跨越了一大步。而卢梭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无疑,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资产阶级新人的形象。这正是他的思想比封建主义教育进步的地方,也是他横遭迫害的主要原因。

读完《爱弥儿》后使我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情来工作和生活自觉热爱教育,对学生有责任感、有爱心。这样的教师就能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文明、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爱心地生存着。就能让学生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保卫生命。就能够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热爱生活的人。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