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谈谦虚议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0:31:59 体裁作文
谈谦虚议论文体裁作文

篇一:谈谦虚

学会谦虚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却称自己是在海滨玩耍的孩童;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却认为自己越学越无知;莫言成为中国大陆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瑞典学院致辞时却称自己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他们都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但都秉持着一种最高贵的品德——谦虚。他们一身荣耀却不自夸,更不会趾高气扬,反而以更加默默无闻的努力来追求更高的成就,因为只有谦虚,才能使人不断进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怎样才能学会谦虚?对于人而言,唯有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取得成功。齐威王广开言路,察纳忠言,民与国爱之,更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秦孝公听从商鞅的谏言实行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称雄于六国;唐太宗李世民从善如流,听从魏征的劝谏,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他们都是帝王,享有无上的权力和荣耀,但他们却都拥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和察纳雅言的气度,以谦虚的心接纳如潮水般袭来的逆耳忠言,终成一代明君,名垂千古。他们被世人铭记,不只是因为强国富兵的丰功伟绩,更是因为他们虚心纳谏的胸怀。身为帝王,却能如此谦虚,怎能让人不赞叹!

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内敛深沉,沉稳冷静,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成就自己的人生。而骄傲自满往往会使人刚愎自用,嚣张傲慢,慢慢蒙蔽自己的耳目,从此固步自封,被他人超越,成为失败者。

项羽,人称楚霸王,出身贵族,力能扛鼎。巨鹿之战他凭借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智谋大败秦军,登上了人生的顶点,自此他睥睨一切,以王者自居,沉沦于“君临天下”的虚荣中,鸿门宴上“有一范增而不用”,最终为自己的霸王基业画上了句号。项羽的傲慢源自对自我的满足,对权力、对富贵的欲望让他成为趾高气昂的愚者,如井底之蛙陶醉于自己创设的一方天地,看不到他人的威胁,听不进贤臣的谏言,最终自刎垓下。所以,学会谦虚,要常怀不满足的心态,不断向前奔跑。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谦虚,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态度,是一种不满足的心态,让我们学会谦虚。

谈谦虚

谦虚,一种态度,一种心境,一种成功。

谦虚是一种处事淡然的态度,即使功成名就,依然能够正确定位自己。晏子无疑是成功的,但他从没有显出一丝一毫的骄傲之气,他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人,所以他永远沉稳冷静。反观车夫,他也只是晏子的车夫而已却趾高气昂。无形间,他失了定位失了方向。这恐怕也是他不如晏子的原因吧。试想,一个谦虚的人,他从不因为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就欣喜若狂,那么再大的风雨也能淡然待之,若是这般,还有什么能够束缚他前进的脚步呢?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要想学会谦虚,必须要有不骄不躁、收放自如的心境。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毛笔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体现出的就是心静如水的洒脱心境。执笔之人心无杂念,即使胸中有万千笔墨,落笔后依然一撇一捺,该轻则轻该重则重,绝不会急于挥洒豪情就失了力道方位!反观骄躁之人,时机未到,却急于宣扬炫耀自己的富贵荣耀,唯恐“复归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放弃百二秦关,最终自刎垓下。倘若项羽能有不骄不躁的心境,学会谦虚,怎愁守不住江山美人呢?

学会谦虚的人,我不能以偏概全说他们全部都会青史留名,但在世人眼中他就是成功的。晏子是,莫言也是。

莫言热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而我最受震撼的是“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样一句话,我不禁想,是什么让他在获得诺贝尔奖拥有如此殊荣后说出了这样一句简单至极的话语?莫言是谦虚的,这就是答案!在莫言的眼中,他只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的定位只此而已。所以他可以在此之上不断超越,不断完善自我,在自己的小说世界中再次创新发掘。撇开获奖不谈,我认为莫言就已经成功了,因为他有处事淡然的态度、不骄不躁的心境。他是谦虚的!

谦虚是一种处事淡然的人生态度,我们需要它来正确定位自己;谦虚是一种不骄不躁的心境,我们需要它来守住一方净土;谦虚更是一种思想上的成功,我们需要它来创造新的奇迹!

收起我们装饰的棱角吧,学会谦虚,成就自我!

有感于季羡林三辞桂冠

年近百岁的季羡林先生7月11日仙逝了。他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著作等身,学养深厚,精通12国语言,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东方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温家宝总理称其为“人中麟凤”,人民网、新华网发稿称其为“国学大师”。他的离去令国人深为叹惜。

季老之所以受人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尤其他不图虚名,三辞桂冠,在社会各界已传为美谈。

一辞“国学大师”。他说,我从小就读经文、古文、诗词,对一些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被称为“国学大师”,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二辞“学术泰斗”。他说,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但是,现在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说起呢?请从我头顶上把“学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三辞“国宝”。他说,一次会议上,北京市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自己浮想联翩,想探寻一下起名的来源: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也都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

季老不要辉煌头衔,我想他一定深知,当国学大师,须知史地、解古物、通经学、晓诸子百家、懂诗赋词曲,还应熟知佛学与理学、文学与戏曲、科学与艺术等等。我国还有56个民族56种语言,还有回藏蒙维满等少数民族文字,都应有所了解。按这样的要求,哪个可以顶得起“国学大师”之头衔?正因为如此,他把自认为“当之有愧”的东西统统甩掉,只要“一个自由自在身”。先生的言行风范,不能不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从季老三辞桂冠的感人事迹,使我不由联想起现实生活中这样一些人们:他们有那么一点文字见诸于报端或发表于网络就自视为“作家、诗人”,在影视剧中跑过龙套即让人倾力吹捧为“影星”,在歌坛上混个脸熟便自诩为“大腕”,在电视台整过几年毫无名气的栏目即以“著名节目主持人”自居。还有,一些大款们为捞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头衔则不择手段,一些官场人物为青云直上,请人吹喇叭抬轿子制造政治光环,等等。这类人喜欢虚张声势沽名钓誉;喜欢打着“名家”招牌招摇过市;喜欢道貌岸然作一方神圣;喜欢小有成绩到处吹嘘显摆。他们自认为是个“人物”了,其实按老百姓最通俗的说法,他们也就是“腰里别个死老鼠——冒充打猎的”,稍给点口水便如泥脚巨人轰然倒下。这些人的做派,归根结底还是精神严重缺钙,文化素养人格品行均在海平面之下。和季老的道德风范相比,实在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纵观季羡林先生一生,他不为世俗所媚,不为流行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浮华所惑,坚守自己的人格操守。先生犹如空中的白云,地上的清泉,天上的明月,山间的清风,表现出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情怀,一种成熟的人生理念。我们要做一个淡泊名利、祛除浮躁、品格高尚、追求卓越的人,季老先生可作永远的楷模。

大儒无声亦有声

晏子身高不足六尺,却表现的志虑深沉,令人仰慕,而身长八尺的车夫仅仅因为是名相的车夫而趾高气扬,喜形于色。可见,真正财富满车的人并不需要高调的表现,别人自会心生敬仰。

季羡林老先生曾三次被别人封上桂冠,而他却三次摘冠,他满腹才学少有人能及,可他却偏要低调行事,在学术研究上笔耕不辍,即使在最艰难的十年文革中也毅然将蜚声世界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翻译出来。

曾有人冠以他“学界泰斗”的头衔,他却说:“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二者都是至高无上的东西,我只是在国外教书十年,在国内教书五十七年而已,哪里能要这称号!”季老身为一代大师,却如此谦恭,是有多少人所无法企及的。

季老不张扬,不矫作,他一生奉行着自己的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不因外界极高的评价而喜形于色,也不因被尊为“国学大师”而趾高气扬。当他对西域的罕见文字研究到了无人能及的程度时,也从未满足过。

大唐名相魏征曾说过:“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季老很少对某件事高谈论阔,但只要他所说的都是微言大义,他秉持着谦和低调的态度努力追寻着学术的制高点。

其实,喧嚣与傲慢是在制造小丑,而非大师。真正的大儒应做到桃李不言,拥有人淡如菊的态度,不喜形于色,也不轻易满足。

在当今的社会上,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因一点小成就而到处宣扬,你也可以看到有些人即使一身荣耀也仍在默默无闻的做事,他们永远不会觉得自已有多么的了不起,更不会因此而趾高气扬,往往这样的人会在自己的经历中学到更多。(反例)

梅,剪雪裁冰,不畏严寒;兰,孤芳自赏,怡然自得;竹,筛风弄月,挺立尘世;菊,凌霜自得,不趋炎热。这四者都是淡雅无所奇特的植物,但它们与招展满园中的牡丹相比,却更得人们的喜爱,因这四者都清华其外,不需招蜂引蝶,也可屹立于尘世之中。

真正有才学的人不须喜形于色,更无须趾高气扬。因为,大儒无声亦有声。

篇二:谦虚的议论文素材

有关谦虚的作文素材

“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东西,都是淳朴而谦逊的。”世上凡是有真才实学者,凡是真正的伟人俊杰,无一不是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人。

也谈谦虚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高尚的人都应该有谦虚这种美德。可是,近年来,由于对谦虚的误解,认为不敢做“出头鸟”就是谦虚,把不敢坚持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而唯唯诺诺说成是谦虚。于是有人就乘机说:“在一个开放的今天,不需谦虚了,谦虚已过时了。”这些说法与想法都是错误的,是对谦虚的曲解。违心地否定自己,不敢做“出头鸟”,这是缺乏一种自信心;不敢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表现得唯唯诺诺,这是缺乏主见,不敢创新,这些只是一种思想素质和行为。而谦虚则是一种道德和品性,是一种美德。谦虚就是面对成绩不自满,面对错误肯接受别人的批评而改正,不自以为是,不满足。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新时代,竞争激烈的时代,谦虚不仅没过时,而且更有其重要意义,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更应该具有谦虚这一美德。

古人云:“满招损,谦得益。”的确,谦虚能使你受益无穷。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才华横溢,但他几乎每写完一首诗都要谦虚地向人甚至老太婆讨教,虚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不断改进,他的诗作通俗易懂,精简而意深,以至流下了“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美名。

刘备三顾茅庐,虚心地向诸葛孔明讨教天下形势极其对策,敬之如师。隆中对策,不仅使孔明声名远扬,更是彰显刘备礼贤下士的美德。如果刘备不能三顾茅庐,不能恭敬如宾,他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吗?同样的,刘备在孔明的帮助下,势力日益强大,但他的骄傲之心也日益膨胀,不听孔明的苦劝,发兵东吴,被火烧夷陵,几乎全军覆没。夷陵一战不仅使自己病逝于白帝城,而且使蜀国元气大伤。有了一点成绩就骄傲起来,不可一世起来,其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西楚霸王自以为自己盖世无双,刚愎自用,不接受范增的多次劝告,最终落得一个自刎乌江的下场;李自成可谓战功赫赫,他推翻了昏暗的明朝,建立起一个农民政权,然而胜利后他却日益骄固起来,结果兵败而流亡自杀,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了满清;尼采狂妄自大,自诩为太阳,结果发了疯,他们下场的可悲,就是因为他们骄傲自满,在错误面前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不能正确地对待成绩和错误。在成绩面前骄傲自满,在错误面前又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他的思想就会封闭和僵化,就会刚愎自用。毛泽东说过:“骄傲使人落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诚然,在某些方面你可能比别人强,但人无完人,别人总有比自己强的地方,应该承认且正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应该谦虚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才能使自己得以进步和发展。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向郯子请教过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过音乐,向师襄请教弹琴,向老聃请问过礼,他博采众长,使自己学问更加渊博,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深邃。终成一代宗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不正是他谦虚好学的写照吗?

现在,正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要不断地去创新,虚心地向外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经验,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壮大自己,发展自己,否则就要受外族的侵略和欺凌。满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满清可谓人众、地广、物博,然而,满清却夜郎自大,自以为帝国,闭关锁国,结果任人宰割,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能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国力日益衰弱而落到被挨打的境地。这一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思进步、毫无谦虚的民族终将被历史所淘

汰。

我们是新世纪的青年,强过、富国的重任将落到我们的肩上,我们决不能让历史重演。作为正在学习长知识的青年,我们的思想还是幼稚的,学识是肤浅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资格不谦虚呢?俗话说得好:“赶路最怕脚懒,学习最怕自满。”你骄傲,那么你的思想就会松懈和封闭,你在学习上就会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就会停止不前甚至退步;面对错误,如果你不但不接受别人的批评,自以为是,知错不改,那么只能是错上加错。就更谈不上进步和发展了,那么那什么去面对激烈的竞争,去迎接新的挑战呢?作为一个学者,我们应该以谦虚为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向比自己年长的人学习,也要向比自己年轻的人学习;向比自己知识丰富的人学习,也要向比不上自己的人学习,谦虚地对待别人,就会得到好的回报。谦虚是接纳真理春风的门窗,是汇集知识溪流的海洋,是孕育智慧鲜花的沃野,是收获累累果实的金秋。最后我只想用毛泽东的一句话作结:“谦虚使人进步。”

说谦虚

在“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极度流行的今天,谦逊早已成了隐士,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人群。谦逊已不再是进步的代名词,而被人戏谑为“骄傲”,好像谦逊者总怀有某种阴谋似的。于是乎,大家伙聚在一起时,总被一种你好我好“卿言亦甚好”的氛围所包围。众人聚焦一人,群起赞美之,或夸甲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政通人和,造福一方;或夸

谈谦虚议论文

乙能力超群,多才多艺,为人大方,致富有方。大家都竭尽所能搜罗其人的优点,直到被赞者飘飘然而去,回到居室里仍自我陶醉为止。就连现今书店的书架上也是一套一套《怎么赞扬别人》、《怎样与上级领导相处》等为人处世的经典,令人想起一句话——与人善言,胜造七级浮屠。

应该说,“与人善言”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比动辄大动肝火、口出秽言要文雅得多。古人早就有“良言一句三冬暖,出口伤人六月寒”、“与人善言,暖于布帛”的佳话,更何况今人。然而,过度的与人善言也有令人遗憾的弊端,那就是人们的自我感觉出奇地好起来了。照理说,自我感觉好本不是坏事,它比郁郁寡欢、怨天尤人于人于己都有益。

然而,如果矫枉过正,也是一种病态。自我感觉太好往往就会头脑发烫,头脑发烫就易滋生出骄傲自满、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病症。它使那些被众星捧月般围绕的人忍不住有了大笔一挥公款吃喝的风度,有了“款们”一掷千金的潇洒;又使那些在金钱权力上没有优势可言的“哥们”找到了自己的最佳突破口,他们也自我感觉良好地攥紧了拳头,用野性和拳头面对世界,借此打出一个莺歌燕舞的局面。有道是:“东风吹,战鼓擂,现在谁也不管谁!”谁敢碰我,谁敢触动我的利益,我跟谁拼个没完,于是这世上又多了许多“老子天下第一”的英雄。

这种被“捧杀”的环境令人困惑,也令人感到可笑。这世界怎么了?好像人人都可以笑傲江湖、笑对人生,都成了人类的主宰者一样。它使人想起卡耐基的一番别有趣味的劝告。他说:“我们应当谦逊,因为你我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你我都要逝去,在百年之后完全被人遗忘。生命过于短暂,不要用关于我们的小小成就的谈论,使人厌烦;反之我们要鼓励他们说话。想想吧,无论怎样你都没有多少可以吹嘘的。你知道你不成为白痴的是什么,没有多大的东西,只是值一个镍币的碘质在你的甲状腺中。如果一位医士割开你颈中的甲状腺,取出一点碘质,你就变为白痴了。可用五分钱在街头的药房中买的一点儿碘质,就是使你与精神病院分离的东西。只值一个镍币的碘质!”这段话风趣极了,也明白极了。

的确,在人生的隧道里,生命是如此的弱小和单薄,弱小得甚至经不起风,单薄得顶不住一块落石。和江山、江河相比,既没有它们的厚重和宽阔,也没有它们延绵不断的生命力。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实在没有自我吹嘘、自我膨胀、自我陶醉的理由,更没有理由狂妄自大。

或许有人会说,自信有什么不好?是的,人活着,需要自信,但也需要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自信不是狂妄,真正的自信总是与谦逊相连的。老舍先生说过

这样一句话:“一个真正认识自己的人,是没法不谦虚的。”由此我想起了作家海明威。有一次,一位记者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请教:“你作品中的人物如此简短,请问有什么秘诀?”海明威不动声色地说:“有时我饿着写,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有时我站着写,而且只用一只脚踮着地;有时我在寒冬里故意只穿一件单衣,我边写边冻得瑟瑟发抖。这些不愉快的感觉,使我不得不尽量少写些多余的话。”海明威这一席诙谐、谦逊、令人回味无穷的话,不仅道出了写作的艰辛,而且使我们对海明威的品格肃然起敬。他告诉我们,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谦逊都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这种品格不会因地位、名气的改变而改变。同时,经验也告诉我们:自信和谦逊可以使一个人从平凡走向辉煌,而狂妄则往往使一个人从峰巅滑向深渊。

事实上,大凡具有大家风度的人,多具有谦逊的品德,而狂妄之人,骨子里实在透出一股小家子气。有人曾这样评说狂妄者:“在科学上,你若是爱因斯坦,你或许有资本狂妄,而爱因斯坦只有一个;在哲学上,你若是柏拉图,你或许有资格狂妄,而柏拉图只有一个;在音乐上,你若是莫扎特,你或许有资格狂妄,而莫扎特只有一个;在文学上,你若是莎士比亚,你或许有资格狂妄,而莎士比亚只有一个;在美术上,你若是米开朗基罗,你或许有资格狂妄,而米开朗基罗只有一个。”或许有人会说,我就是我,我没有必要与名人相比,在这个世界上我同样只有一个。这句话很实在,每一个人都只有唯一的一个,我们只是占世界人口60亿分之一的一个,即便是评选世界上最没有自知之明的一个,我们或许还没有入选的机遇。

试想,在这个世界上,伟人之众,即使我们一天24小时掰着手指头不停地数,恐怕也永远没有数到我们头上的那一天,我们又有多大的本事和成就可以拿来狂妄呢?

有一位智者曾写下这样几句话:“对上级谦逊,是一种本分;对平级谦逊,是一种和善;对下级谦逊,是一种高贵;对所有的人谦逊,是一种安全。”所以对每一人来说,谦逊仍是相当必要。

谦虚是一种大智慧

在崇尚个性张扬的今天,“谦虚等于进步”的老话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夸和炫耀。尤其在竞争激烈的现代职场,人们更是极尽张扬之能事,许多人已经不知谦虚为何物,但我相信骄兵必败。

谦虚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人生的大智慧。

世界上很多名人都是谦虚的,他们的谦虚来源于深刻的自信。

哈兹利特在一篇著名的文章中写道:“莎士比亚是最谦虚的人。他本人并无出奇之处;但是他具备别人的一切优点,或者说他具备了别人可能具备的一切优点。”

莎士比亚自认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且与他人毫无差别,在他人看来十分出奇的地方,他自己却认为并不出奇。他的各种天赋都是与生俱来的,他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些。事实上,他具有人类所知晓的所有才能。

从许多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事实可以证明:一个人越伟大,他就越谦虚,这种谦虚来源于他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信心。因为成绩本身就说明了一切,他不必去登广告,更不必说去写份简介进行预告。

懂得谦虚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自信与谦虚也正是辩证的统一,IBM总裁送给他儿子的座右铭恰当地把两者结合了起来——“心灵像上帝,行动如乞丐。”心灵要永远有高傲之情,但行动上却要像乞丐一样,去珍惜,去把握一切有助于我们人生幸福与成功的机会。“宽阔的河流平静,学识渊博的人谦虚。”凡是对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都有谦虚的美德。

理论论据

1、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2、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鲁迅《不满》

3、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谢觉哉《读学风文件随记》

4、山峭者崩,泽满者溢。汉·黄石公《素书·安礼》

5、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清·金缨《格言联璧》

6、不宜炫耀已之长处,尤不宜指摘人之短处。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序及按语》

7、心虚则随处能得益。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备忘二》

8、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

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纳言》

9、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10、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国谚语

11、山外青山楼外楼,还有好手在后头。中国谚语

12、山鹰高飞无响,麻雀低飞叽喳喳。中国谚语

13、自损者益,自益者损。《孔子集语·文王》

14、责已则攻短,论人则取长。清·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与李汀州》

1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虞书·大禹谟》

16、谦虚与伟大是近邻。印度谚语

17、宽阔的河平静,宽厚的人谦虚。中国谚语

18、应当多想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土耳其谚语

19、骄傲来,羞耻也来;谦逊人却有智慧。《旧约·箴言》

事实论据

1.吕岱哭徐厚

三国时的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但能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他的朋友徐厚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吕岱的缺点。吕岱的部属对徐厚不满,认为徐厚太狂妄,并将此告诉了吕岱。可吕岱反而更加尊重和亲近徐厚。徐厚死后,吕岱失声痛哭,边哭边诉:“徐厚啊!以后我从哪儿去听到自己的过失啊!”

2.写我一生的错误

受世人崇敬的周因来,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身为总理虽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到一处都要深入群众了解情况。60年代他有一次到上海考察,与电影演员们会面,在亲切交谈中,有同志热情向他建议:“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可他回签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3.梅兰芳拜师

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

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

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深受感动。几天后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

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

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兰芳不仅拜画家为师,他也拜普通人为师。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称他“老师”。

名人谦虚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智慧。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热学上,他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上,他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定理和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然而他非常谦逊。对于自己的成功,他谦虚地说:“如果我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他还对人说:“我只像一个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儿,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

扬名于世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谦虚地说自己“只学会了几个音符”。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自己“真像小孩一样的幼稚”。

法国化学家安德烈取得了化学成就时,他对慕基人之一。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欧文斯学院专门为他设立了有机化学的新教授职位,格拉斯大学选他为名誉博士,这许多荣誉丝毫没有改变他的谦虚为人。肖莱马逝世后,恩格斯在悼文中称他:“是世界上最谦虚的人。”

篇三:议论文的举例后论述

文贵言之有物,言之有文。天成之文,行而能远之文,一定是文质兼备的。议论文更是如此,言之有物更显突出,否则便会陷入空洞说教,泛泛而谈,严重削弱高考发展等级之丰富性,阅卷老师读来也索然无味,味同嚼蜡。议论要言之有物,学生最容易想到的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不断地举例子。然而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问题是:提出一个论点,举一个或几个论据,事情续完就无话可说,草草收尾。结果因为缺少了论证过程,使论据和论点游离,或者以论据代替论证,缺乏说服力。

那么,提出论据后如何分析说理呢?下面以案例来解读:

1.例后解说法

举例之后解说例中体现观点的成分,使事例紧扣观点,从而发挥论证观点的作用。例如:一学生围绕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写的优秀作文《易安的绿肥红瘦》中的一段:

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之后,浓睡不消残酒的李清照询问花事。侍女笑着回答海棠依旧。女词人却叹息道:应是绿肥红瘦啊!可见李清照善于观察外部环境,因而亲近外部环境。

当时看到此处时,我相当高兴。学生想到运用诗词典故来佐证文章宗旨,已相当出色,可是下面该生却没有生发开去,没有做较为具体细致的议论,只一点题句就戛然而止了。这种现象在日常批阅作文中很常见,往往是一大段叙述一个事例,最后来一句总结。这种行文,叙述语较多,如果字数不足,学生会再举一例,再做一结,便以成文。如此行文,不仅结构异常简单,还大大削弱了议论文文体特征。于是,我修改如下:

李清照感情细腻,对花有着深切的关心与怜惜,因此她才设想到雨疏风骤后的海棠凋零的容颜。而侍女不然,因此花遭受摧残丝毫没有触动她,甚至不被她觉察。可见,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是有关系的。

我把改后的段落投影给学生,探问学生如何?好在哪里?我只给他们打出了“例后要议”四个字。还告诉他们学会适当借助“因此、然而、可见”等前后连贯分析的关联词。

2.反向假设法

举例之后从反面假设,推出与观点相悖的结论,从而证明观点的正确。例如《谈挫折》中的一段: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

看完,令我也很欣慰,活学活用,例证得当,可是又是一句总结“王勃能直面挫折,达人知命”戛然而止,议论性还没有充分发挥,说理性还没进一步推进。于是我试着给添了两句:

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王勃博大深远的情怀,哪能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妙画卷。

探问学生这个分析议论运用了什么方法,齐答:反向假设。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苏洵《六国论》从“赂秦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了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后,反向假设到:“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于秦相较,或未易量。”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反思写作手法是再好不过了。

3.追因求果法

因果分析是探究本质的一种方法。作决策时应该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不可盲目。例如: 街亭失守。三国时的马谡,镇守街亭,他把20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被依军法身首异处。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

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通过先把马谡街亭失守这个结果一笔带出,然后简叙过程,叙中作议,重点突出议论文的议论性特征,而非详细地把事情过程叙完,然后一句总结语了结。应该简洁地摆出结果,紧接着就开始条分缕析,以推究原因得出结论,从而明晰文章宗旨。又如讲评“谈乐观的姿态”,我给他们写了一段例证:

林肯的一生充满坎坷。9岁丧母,21岁竞选州议员失败,26岁未婚妻去世,29岁竞选州长失败??太多的失败萦绕了他的生活,但却没有束缚他的生命,因为他始终没有放弃人生的理想,那就是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终于在1860年当选总统并连任两届,成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总统之一。他之所以最终能成功,无非是因为他选择了乐观的姿态去面对困难,面对生命的一切磨练。

这个例子很常见也很典型,但学生往往会叙而不会议。下水段落运用了议论文最常见的推本溯源法,通常能灵活运用因果关联词“结果、是因为、之所以”推导结论,希望能给写作议论文异常吃力的同学以很好的借鉴。

4.正反对比法

就是把正面论据(或观点)与反面(或观点)对照来分析。正反分析,对比鲜明,能很鲜明地证明观点和深化观点。如评析题为“谈谦虚”作文时有这一段:

确实,凡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虚怀若谷的,他们决不把自己的才能向人夸耀,也决不把自己的成绩作为谈资。他们只是兢兢业业与自己热衷的事业,不断锻炼,提高自己,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他们从不满足,总是在争取更大进步,超过已得的,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学生写得这么好,似乎不好再改了,但又总觉得分析还不够深入,道理阐述还不够充分,于是冒昧添了一段:

可是,一些不学无术、一事无成的人不但不承认不足,反而常自高自大,不可一世。即使他们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他们也要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视为珍宝,沉湎于此,不思前进。但“骄傲是无知的别名”,他们自吹自擂,把点滴成绩看作莫大的“荣誉”,这种愚蠢可笑的做法不恰恰是无知的表现吗?

学生看完,交流体会,一致认为:运用对比,有力地证明了“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虚怀若谷的”这一论点,分析更加充分,起到了入木三分之效。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