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教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0:12:25 体裁作文
篇一:如何进行记叙文的语文教学
如何进行记叙文的语文教学
高湾中学
记叙类文章大多都是内容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读之浮想联翩的文章,但初教者却常感无从下手。我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去研究多位名家及身边同事的教学成果,不断尝试各种新的教法,终于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对我校初中生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六遍读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认为教学不能不顾学习环境和学生实际而盲目照搬别家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如果只学一点皮毛而并未真正领悟其精神实质,其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甚至成为“邯郸学步”。农村师生与发达城市的师生相比的确存在不小的差距,更不用说环境条件了。这里我仅就记叙文的教学谈一点自己的体会。记叙类文章大多都是内容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读之浮想联翩的文章,但初教者却常感无从下手。我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曾长久地困惑于此,但我没有气馁,努力去研究多位名家及身边同事的教学成果,不断尝试各种新的教法,终于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对我校初中生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六遍读书法。现简介如下,以供同行们切磋。
一读:尽情艺术享受。方式:默读。例如苏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里安排有“名著推荐与阅读”,选入的名著片段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童趣盎然的作品,它通过成功地塑造汤姆。索亚这一立体艺术形象,给人以深刻的生活启迪,同时通过一系列生动而富有曲折性的紧张故事情节的描写,展示了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和天真未凿的童心。作品处处洋溢着的童趣,以精练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生动而富有清澈的人情味,犹如夏日清晨团团荷叶的晶莹剔透、闪烁滚动的颗颗露珠,闪现出迷人的光彩。我让学生在没有任何要求、压力下去默读课文,去尽情享受这段选文的艺术境界。开始学生一个个聚精会神地看着,教室里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我看见有的学生发出了会心的微笑,有的学生却紧锁眉头,有的在不住的唉声叹气,有的情不自禁地发出嘘吁之声。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要走到四十五分钟的尽头,但同学们的神情却依旧丰富多彩。无意间竟发现几个学生居然正拿着《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原著在津津有味地看!(课前布臵拿书)可以想象,以下的关于作品的思考讨论和课下的阅读原著该会是多么的令人欣慰!还有像《“诺曼底”号遇难记》、《十三岁的机遇》、《伟人细胞》等待,同样,第一遍阅读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读:理解生字难词。方式:朗读+合作。《语文课程标
准》总目标第六条规定了对字词的学习要求,阶段目标中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怎样改革,识字这一目标都必不可少,而且必须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这一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基本功。当学生第一遍读过课文后,对文章的大致内容、写作风格、思想感情等都有了初步印象,再让学生大声朗读第二遍课文,同时要求学生做到:(1)画出不会读,不理解的生字难词(用“——”或“○”“□”等)(2)画出自己认为运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好词佳句(用“~~~~~~”)(3)标出有疑问的语句(用“——?”“?{”“}?”)。学生读完课文后,再分组合作共同解决生字难词,可采用比赛速度的办法尽快理解字词,然后对自己特别欣赏的词语造句,一般每人最少造两个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字词的巩固可放到课下或作业中。这样就让学生既学会了字词,又培养了合作能力,更为下一步的阅读理解扫除了障碍。
三读:感悟品味文字。方式:默读+联想。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存在这样的现状: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在下面听得貌似专心致志;或者是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整堂课都成了训练课。这种学习现状的结果如何呢?其结果是学生对语文
的兴趣越来越淡,语文能力越来越低!我们知道,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我决定自己不讲,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充分理解、感悟、品味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段话乃至整篇课文,边读边在脑子里出现文中描述的画面或情景,可自由想象,并进行由此及彼的充分的联想,在课文的各个地方都可进行旁批,写自己的感悟、评价、疑问,时间一定要充分,一般都不少于20分钟,在此过程中,允许学生间进行交流,并鼓励有创新的讨论交流。
四读:深刻领悟精华。方式:美读+交流。在学生感悟品味文章之后,对文章的理解就比较深刻了。但为了达到一篇文章的教学目的,我总是利用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文章。例如学习著名作家巍巍《我的老师》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说说蔡老师是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片段,并作品味
欣赏。(3)联系你周围的人物,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4)把你认为文中的精华部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来,让同学作评价。这样,在学生的又一次默读、朗读、理解和交流中,对文章的认识就更深刻了。再比如学习贾平凹的散文《月迹》时,我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1)文中所写的月亮是孩童们眼里的月亮,你能举例说明吗?(2)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3)奶奶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4)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吗?请尽情展示自己的朗读才能! 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充分默读、感情朗读,并让学生间的交流真正收到成效,切不可流于形式。
五读:学习运用写法。方式:跳读+交流。这一环节是在充分地读过课文之后,让学生自己理解、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写法里包括语言特色。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例如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学生都认为第二段写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时作者写得非常精彩,我就让学生仿写第二段,尤其是要用到“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再比如学了程
篇二:记叙文写作教学
关于记叙文写作教法几得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许多语文老师有一个相同的看法:“学生只要多读作品,达到感悟,就能提高记叙文的写作水平”。这种看法有其合理之处,但我认为,面对紧张的教学课时,学生写作基础较差的实际,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我认为教师的教法至关重要。唯有教学得法,才能提高效益,少走弯路。叶圣陶老先生曾讲过一句名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与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的提高紧密相关的。下面就有关记叙文写作中的教法谈几点体会。
一、 多角度拟题并选取材料法
当今的作文命题往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特别是随着中考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大这一趋势。给材料作文的方式越来越多,因为这种作文形式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尽力释放自己的写作欲望,还可以把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出来,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必须写好记叙文。因为写好记叙文是写好其他文体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此基础打结实,要想打好这一阶段的基础,尽快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那么交给学生高效的写作和思维方法就至关重要了。
给材料作文,虽然给人写作的空间很大,但是如果学生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那么也会犯离题万里的错误。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让学生看完材料后,首先让学生想到记叙文写作无外乎有两个表现角度:“一是写人的记叙文;二是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先让学生在头脑中选准此次作文的侧重
点。再明确,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包含许多个事件,这些事件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而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则不同,写事为主的文章则从始至终有一件事,要通过记叙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其中不同人物的性格表现带给读者相同感受和启示。只要把握住了和区别清了这一点,写人、写事的记叙文在立题和选材时就不会发生混淆。
其实,上面所谈的也是记叙文分角度拟题和立意的问题。把记叙文的材料分为“人”和“事”两个角度以后,那么在这个前提下所选取材料也就不同,学生根据同一材料写出的作文内容和表现出的中心也就会形形色色,避免立意的千篇一律。例如有这样一个材料:“校园的车棚里每天都发生许多不同的故事,以‘车棚记事’为题。或自拟其他题目,写一篇记叙文。”看着大屏幕上这则作文材料,有些学生脸上略有难色。在此时,我适时地加以引导,让学生从“写人”和“叙事”这两个角度入手去想。又提示:“写人可以写学生,也可以想一想是不是非学生的人也可以到车棚给我们帮助呢”。经过从不同角度提示,写人为主的学生想到了班上的一位好学生经常帮学生修车,默默做好事。有些同学想到了看门的老大爷经常义务打扫车棚,义务为学生修车。这些都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材料。而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如何立意和选材呢?其中有一位同学构思这样的情节:“放学后,同学们都赶到车棚去取车,可是大家发现车棚门口倒了几辆车堵住了去路,大家埋怨着、咒骂着。一个个从倒了的车上面跨过,踩过,轧过。却没有人去扶,车棚外排起了取车的长龙。这时,高年级的同学进车棚扶起车,他的举动感动了他人。经过大家的努力,道路通畅了,同学们有说有笑的离开了车棚。
看来,从不同的角度选好记叙文的切入点。对于解决学生的材料和立意
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作文的创新能力。
二、 详略结合表现主题法
记叙文的笔墨当然要用在记叙上,但是对于记叙的笔墨并不是“平分秋色”。这就涉及到一个详略问题。根据记叙文的分类“写人”或“写事的不同”,要区别对待。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所涉及的不(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止一件事,那么在确立了中心后,只要将表现主题的六要素写清就可以了,其他次要事件可简略一些。这里讲的六要素的详略也要处理好,六要素不必要面面俱到,这就需要从语言上下功夫了,例如:我们都学习过魏巍的课文《我的老师》。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当老师的教鞭并刚要落下的时候,我用石板一迎,教鞭敲在石板边上,老师笑了,我也笑了。”虽然只几句话,但是却交待了地点(教室);人物(教师和学生);事件(师打生)。前两者都是略写,事件是详写。并且地点、人物的交待是隐含的,并没有直接的描述,是通过情节推导出来的。这样的详略安排才会使内容突出文章的中心。
而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就要注意摆正“人”和“事”的位置,通过情节的发展变化来表现人的品质,进而突出文章的中心。而对于人的描写要让人融于叙事之中,处理好略写的内容。这就要避免处理详略时犯“避重就轻”的毛病,应把这有限的笔墨用在最有力的情节上。这尺度以表现人物品质,突出人物特征为准则。
三、 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任何记叙文中都是有人物的。如何把记叙文中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呢?这就要解决一个方法的问题。我们知道记叙文的人物描写方法有
很多,是不是在一篇文章中都必须涉及到呢?我想这倒不必。我认为选取什么样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根据记叙文的中心来确定。例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一文的主要人物是“闰土”,刻画这个人物,作者最突出的使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闰土二十年后与“我”见面时称“我”为“老爷”,这一语言的描写,写出了闰土内心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深。这也是作品所要表现中心的一个方面。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根据记叙文的中心而定。“让人物说什么话”;“让人物有什么动作”,什么表情;什么穿戴;什么心理活动,这一切都要归文章的中心所领导。
此外,通过细节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可以对人物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要注意与人相关的细节描写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要根据情节和中心的需要。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否则,就会犯言语啰嗦的毛病。还以鲁迅的小说《故乡》为例,对于“杨二嫂”这个尖酸、刻薄小市民的刻画,就采用了这种细节描写方法。当“向我家索要东西不成,出门时,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逃跑了。”这个细节既突出了人物的特征,又写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经济衰落、破败的社会现实,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 根据中心设计不同的人称进行记叙。
记叙文中采用第几人称记叙,要根据文章的中心和需要而定。每种人称都有它的优势。例如:第一人称使文章真实,有利于表现人的内心感受。第三人称记叙的范围广,有利于控制全局,点明事件的中心。
在记叙文中,为了选择恰当的人称,可以采取“假设法”进行试一试。在试的过程中进行比较,选择一种最适合中心的,有利于表现和突出中心的人称来记叙。因为,中心是记叙文的灵魂,一切与之相关的内容必须都能服
务于它。例如:“在写有关以情感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时,为了便于感情的抒发,使读者感到真实,并使人动情,最好选用第一人称。如记叙文《我的老师》就用了第一人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魏巍对恩师的敬爱和思念。
总之,在作文课上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要比给学生现成的作品强的多。有这样一句话:“给学生现成的果子,不如教给他们如何上树摘果子。”这句话不正好说明了方法和规律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是何等的重要吗!又如古代有一位名人也曾讲过:“教给学生学习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不也强调了方法对于学生作文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吗?我们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规律,并用它指导我们的作文实践,引导学生刻苦训练,作文水平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篇三:小学生记叙文教学
记叙文
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写人的记叙文,叙事的记叙文,写景的记叙文,状物的记叙文。
记叙文六要素:
一般的看法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世纪可以不写)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好结局。
大家千万要记住。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
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人物描写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与事件背景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这些都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其中一点,就不是记叙文了。 常用修辞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增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感谢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随手打开小学毕业时的留言薄,映人眼帘的是老师熟悉的字迹:“短暂的师生情,令人难忘,彼此的信任,我们更像朋友。在你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一直真诚地祝福你事事顺心如意。人生多曲折,要豁达、开朗、善待自己,使自己永远坚强,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望风怀想,能不感谢老师,感谢您三年的不倦教诲!真的很怀念与您谈心的时候,似乎那时的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很慢,总认为毕业遥遥无期,但转眼来不及说声感谢就要告别。心中满怀的是依依惜别之情。对老师,我将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偶尔抬起头,瞥见妈妈忙碌的身影,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哲人说:“伟大源于平凡。”是啊,每天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每天周而复始的家务操持,但是正是这些孕育了伟大的母爱。感谢妈妈,感谢您十六年的养育之恩。虽然,并不是每位母亲都是孟母,但儿时关于真善美的故事,少时为人处事的教诲,以及那每时每刻都令我备感温馨、备感骄傲的母爱,将是我一辈子的财富。妈妈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妈妈,对于您,我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当我失败的时候,其实最渴望的是朋友的鼓励。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决不能被打倒。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或大或小的挫折在所难免,于是,脑海中浮现出熟悉的身影,耳畔又传来亲切的话语:“机遇永远垂青于有准备、有头脑的人”、“对生活应该永远充满希望”。感谢朋友,感谢你们的真诚,感谢你们的率直,感谢你们给予我的信心和勇气。也许岁月能令往事褪色,但请记住:我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重拾过往的记忆,值得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太多。带着几分憧憬,怀着感思的心情,相信追梦的脚步会迈得踏实,更加有力。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