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记叙文阅读考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1:22:01 体裁作文
记叙文阅读考点体裁作文

篇一:记叙文阅读考点

记叙文阅读考点

考点之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

楚、层次清晰

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

[类型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类型 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

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5)环境描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

××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

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

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

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推动情节发展;

[类型3]、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考点之三:表现手法[类型]: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

1, 了解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

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

珠、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2,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

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

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

人效果。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设制悬念:引

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考点之四、含义作用题型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

便于叙事和议论

[类型2]、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类型3]、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

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类型4]、 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对策: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型5]、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策: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考点之五、结构层次给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或段意

对策: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1)按时间划分(找表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

表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2、概括层意的方法(1)摘

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概括法:例1:

(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

(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例如3 :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

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考点之六、内容及中心的概括

[考查1]直接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对策:了解内容概括方法:①文章标题法;②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

以综合概括)③一线串珠法④六要素法

[考查2]直接让考生概括人物性格

对策: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

概括总结; 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考查3] 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

对策: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

(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

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提示: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

者怎么样。

考点之七、语言赏析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

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

义。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

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

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

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②句式

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

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

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

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

——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考点之八。知识拓展题

[类型1]、人物事件拓展。如:本人主人公是一个爱国将领,你还能举出哪些?

对策:弄清人物身份、性格,或把握事件的性质,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寻找合适答案。

类型2]、仿照文中某个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对策:1、分析文段中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及感情色彩;2、展开联想,梳理大脑

中储备的相关信息进行仿写,力求形神兼备。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海滨小城(片断)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

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

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

叶密不透风

,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1、仔细阅读第2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

这句话,再回答问题:

①把这句话缩到最简:_____________

②“一棵棵、一顶顶”可以换成“一棵、一顶”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禽流感是随着家禽饲养业的发展而广泛传播的禽类传染病。尽管历来的禽流感也造成了

不同程度的严重损失,但是最近在亚洲爆发的禽流感却仍令人高度关注。目前,人们对禽流

感的发生、发展和遏制方法的认识仍待继续深化。

答:不能,因为疫情是先“发生”,再“发展”,最后得到“遏制”,这样排序符合人们认识规

律和疫情自身进展的规律(或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篇二: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考点归纳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3、根据要求提取信息。

4、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二)题目理解,把握中心。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题技巧:

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深层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 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三)阅读语段,体会作用。

题型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题型2: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题型3: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XX》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

1、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A、重要段落的作用 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②过渡段:承上启下。 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 ④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B、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⑤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句子的作用,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①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②情感句:直抒胸臆,抒发强烈的内在情感。

③引用句或文学性强的语句:营造文化氛围,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作具体分析。

(四)词句赏析,理解含意。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内容、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鉴赏句子:

从修辞的角度,看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从炼词的角度,简洁生动、富有概括力。

从句式特点,是否使用了特殊句式,如设问、反问、祈使句、感叹句。

从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否运用双关义、引申义、比喻义。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题型1:第X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注意:

(1)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儿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题型2: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答题技巧: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语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达了)??的情感(性格)。

题型3: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1)a(b)句: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a(b)句:这句话是动作(肖像、神态、心理、语言)描写,运用了“XX、XX、感。

(3)a(b)句:这句话是环境描写,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附: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A)肖像描写(外貌描写)(B)神态描写(C)动作(行动)描写(D)语言(对话)描写(E)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概括介绍和形象描绘、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成长;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首要作用:

D、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表情、感情);E、凸起、深化主题。(注意:不能堆砌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首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其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五)感受人物,分析形象。

题型1:文中的XX人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题型2:文中的XX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题型3:文中那个XX人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她)是个怎样的人。 答题技巧:

1、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2、通过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和其他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①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具体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心理描写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

④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等方面所做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征是细微之处见精神。

(六)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写作方法)有: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牵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技巧:

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要具体分析)。

3、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描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七)写启示感悟发挥题。

题型: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染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创见;

(5)接合实际,对文中提及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提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堆集,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接合(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著名的句子等);

(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如: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答题技巧:

1.必须用第一人称;2. 心理活动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描写。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技巧点拨: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内部实质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答这类题时要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即: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抒发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等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抒发内部实质意义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抒发要流畅。

※(八)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九))找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十)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主要人物(2)主要事物 ⑶主要事件(4)时间(5)地点(6)人物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技巧: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十一)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凸起中心。

※(十二)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运用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十三)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 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 中间的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 结尾的议论: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起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四)记叙文中的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十五)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 (2)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

(3)注意: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

篇三: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分析 好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精细分析

一、 了解记叙文的分类

1、 写人的记叙文。

2、 记事的记叙文。

3、 状物的记叙文。

4、 写景的记叙文。

5、 夹叙夹议的记叙文。

二、 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一般有六个要素构成: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篇记叙文主要写的不外乎人物和事件。事由人做,人物要靠事情来表现,人物要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从事活动,事件有起因和结果,因此,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交待清楚,是将记叙文写清楚的基本要求。

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不仅仅是写清楚记叙文的需要,其实对读者理解文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物的思想性格、文章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事件来表达的。例如《挺进报》一文,写陈然决心写仿宋字,主动兼职,表现了他的主动精神;写他不顾个人安危,向同志发出信号,表现了他的从容镇定。而在狱中办报则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他与许晓轩相比则显得经验不足。写许晓轩指示陈然不许用刊头,坚持写仿宋字,直至最后挺身而出,承认那张字条是他写的,体现他富有对敌斗争的经验和临危不惧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时间和地点往往是事件发生的背景。如《挺进报》一文,开头一句是"1947年的秋天,重庆地下党发行了《挺进报》。"我们知道1947年是中国历史上黎明前的黑暗时期,重庆又是国民党的陪都,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点,对敌斗争的形势严峻就可想而知了。有时文中交待时间、地点不是非常明显,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分析。如《小桔灯》一文开头说:"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这是交待时间,但又不十分清楚具体时间是何年何月。只要读到文章结尾处,看到"十二年过去了"和文章最后的"1957年1月19日",就可以推知文章写的是1945年的事,地点是重庆。弄清这一点,就弄清了《小桔灯》一文的写作背景,这对我们理解文章的中心很有帮助。

看起来,对记叙的要素的掌握不应成为障碍,然而一到考场上,面对一篇记叙文,要弄明白、答准确记叙的各个要素,又常常感到捉襟见肘,原因何在?

一是缺乏科学的操作方法。试卷上要考查记叙要素的记叙文,所写的事件相对复杂,头绪也较多,涉及到的人物也不止一个,又不是发生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记叙的要素在文章中比较活跃。解答时千万不能急躁,以免顾此失彼。科学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是采用圈点法和批注法。即在阅读文章时,先用笔把文章中与记叙要素相关的词语、句子一一圈画出来,并在旁边作适当的批注。文章读完后,把文中圈点出来的内容与批注迅速地浏览一遍,分析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间的前因后果等,从而使这些内容形成一个网络,理清它们的经纬,这样,隐匿在文章中的记叙要素就会浮出水面,一目了然。

二十缺乏分析和概括能力。在记叙的六个要素中,不易把握的是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中又以"经过"为最难,这些要素与时间、地点、人物比较起来,不那么明显,叙述的文字又较长。因此,长话短说,就显得十分重要。长话短说,实际是一种概括能力,而要具有这种概括能力就得有分析能力。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把这个过程切割成一个个小块是分析,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每个小块的内容是概括,具备了这些能力,就可以化难为易。

由于并不是每篇文章中的要素都要齐全,有时,某些要素可以省略。因而记叙文阅读往往也会设计"本文省略的要素有哪些"之类的试题,在解答这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摒弃思维定势,避免走入误区。

三、 简要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重点、难点、热点)

1、 能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1) 熟悉文章内容,能指认有关片断描写的人物是谁。

(2) 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3) 能说出并分析文章中刻画人物形象所用的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细节、正面、侧面描写等)

(4) 能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 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从正面描写入手,如《故乡》中的杨二嫂。

(2) 从侧面描写入手,如《驿路梨花》中的梨花姑娘。

(3) 从细节描写入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若干细节对刻画鲁提辖这一人物的作用。

(4)从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如《范进中举》中的世态炎凉。

四、 懂得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重点、难点、热点)

1、 多义词某一义项的选用,但比一般的不需要语言环境就能解释词义的题目难得多。

如:(1)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忘记带领结……(马虎、不讲究)

(2)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秘密)

2、 说出文中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1) 代词的种类。

A、 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咱们、自己、人家

B、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哪里

C、 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样、那样、每、各

(2) 要准确说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必须注意

A、 了解有关代词的用法。

如: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男女兼指。

我们--指说话人,有时包括听话人。

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这--用于近指。

那--用于远指。

B、 弄清代词所指代的是词还是句子,准确截取。

C、 有些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紧挨着代词,有的则隔了不少其它的内容。

D、 有的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摘出,有的则需要自己归纳。

3、 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引伸义。(这一意思在字典词典上查不到,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记叙文阅读考点

,这个词的引伸义就不存在。) 如:我已经完全卷入了漩涡,不得不继续这场斗争。(由"比喻牵累人的事"这个意义引申为"比喻竞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

4、 某些用了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的词语。(如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的一些词语、某些说反话的词语)

5、 某些概括了具体内容的词语。(要求说出具体概括的内容)

*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联系具体的语境。

(2)联系立意和主题。

(3)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4)联系词语的色彩。

(5)联系描写和修辞的角度。

(6)联系表现手法。

五、 体会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重点、难点、热点)

1、 语句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句的客观意义:指语句表示的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关系,又叫本义。

(2) 语句的表达义:就是蕴含在语句里的说话人对事态或事理的认识、态度、思想、感情。

(3) 语句的语用义:是语句的表达作用,是指作者说出或写出语句的目的。

2、 语句的字面含义的分析方法。

(1) 通过分析语句的语法结构理解其客观意义。

(2) 通过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句式特点理解语句的表达义。

3、 语句的隐含义(深层含义)

语句的隐含义是语句的字面意义与语境相结合的产物。分析理解语境的隐含义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依据语境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2) 从比喻、反语、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中领会语句的隐含义。

(3) 利用上下文提供的时代背景信息推断语句的隐含义。

(4) 根据全文的内容、中心意思和感情基调领会语句的隐含义。

(5) 调动自己的实际观察体验,领会语句的隐含义。

对文章重点词句的理解。

这种考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文章个别词句的理解能力。一般情况下,这些考查的词句在文中都有其特定含义,考生在解释时要注意灵活运用,要符合文章的语言环境。

如:2003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阅读题《星期一早晨的奇迹》的第(1)题为:第(1)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情不自禁",第(7)段中写"母亲的眼中闪过惊喜"。母亲为什么喜不自禁?母亲为什么眼里闪过惊喜?

这几道题或针对词语或针对句子设计题目,要求考生正确理解。这些词和句子一般来说都是理解文章内涵的关键。

【解题策略】

做这类题目要把握一个准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也就是说解释词语和句子都必须回到文章中去,在词语和句子所在的特定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决不可望文生义,随意揣测。做题步骤是:(1)看清题干要求,锁定词句;

(2)回到文中,还原词句位置;(3)划定语言环境,前后勾连,综合信息;(4)组织语言,完成答案。

六、 准确概括段意或层意,归纳文章的中心。(重点、难点)

这里所指的记叙文的结构层次包含两层内容:一是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二是一个自然段内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分析全文结构的主要依据有四点:(1)时间、空间的转变。文中时间、地点的语言标志即是划分文章结构的主要依据。

(2)人物、场景的变化。这常常是记叙文结构层次的界限。(3)选材角度的变换,抒情、议论的穿插,也常常是结构层次的交接处。(4)抒情散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此外过渡段、过渡句常常是文章各部分(或各层次)的衔接处。分析自然段内部的层次先要找中心句或关键句。然后看段内内容是怎样支撑中心句的。还要了解段内层次的几种形式,如连贯式、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再结合具体内容思考。概括段意或段内层次的大意可通过摘录中心语句、组合相关内容或自己归纳等方式。

要想归纳出正确的中心,首先要把文章读懂,把握全篇文章的内容,这是分析和理解的过程。然后,还要把内容提炼出来,这是归纳的过程。最后,要用精炼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主题思想)结构是: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抒发、激励或鼓励人们、告诉人们、揭露了、鞭挞了)什么(思想、感情、现象等)。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能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和中心意思,能从文章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是对其训练要求。中考语文试题的记叙文阅读中,涉及对中心思想的考查就成为热点试题。这种考查形式有直接的,如要求写出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有时是间接的,如针对提供的阅读材料,设计若干与文章的中心思想相关的试题(中的态度、感情、人物的性格分析等等)

归纳或提炼一篇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有多种方法,从表达方式入手,旁敲侧击,是较为简便的一种。

所谓旁敲侧击,是在考虑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同时,从描写、议论、抒情这些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倾向,从而使我们在阅读记叙文时,能体悟出文章的中心与主题。作为选拔性考试的中考,在确定记叙文阅读材料时,要考虑对材料的尽可能利用,也就是说,选定的阅读材料,其出题点要相对多,这样,阅读材料就要选那些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的记叙文,这样就为旁敲侧击提供了可能。在记叙文中,叙述和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手段缺一不可。从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入手,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态度和感情,从而有助于对文章主题的提炼。《夜走灵官峡》《济南的冬天》《故乡》中都描写了冬景,但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却大不一样,《夜走灵官峡》描写纷纷扬扬的雪景,是为了突出工地自然条件的恶劣,劳动场面热烈,衬托工人阶级的忘我劳动;《济南的冬天》描写冬景,则表达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故乡》开头描绘的隆冬景色,衬托了人物心绪的悲凉。可见,任何记叙文中的描写都不是闲笔,都与中心思想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记叙文中往往有议论,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这些议论的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些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枣核》、《一面》等文章中的议论成分,都与中心思想有着直接关系,都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抓住这些议论的句子,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

抒情是作者或文章中人物对事件或景物的主观感受的抒发,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都会对文章中心意思作这样或那样的提示或暗示。《荔枝蜜》的结尾,作者有一段深情赞美蜜蜂的抒情,然后由蜜蜂及人,赞美了农民的辛勤劳动,显现了文章的中心与主题。自然,也可以从《听潮》、《记一辆纺车》、《白杨礼赞》等文章中,品读其中抒情性的文字,从而体会与中心意思的联系。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获取信息的学习行为,提炼文章主题,归纳中心意思,倘若能直接悟出更好,如果暂时还不具备这种短、平、快的能力,则不妨利用"旁敲侧击"的迂回策略,同样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仔细分析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发掘事件的内在意义。

(2) 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七、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态度或感情。(重点、热点)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这种考题主要是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涵,是否对文章的中心了然于心。其文题的设置常与文章的标题结合在一起。

如:2003年重庆市中考阅读题《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的第(1)题为:本文所说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具体指什么事?概括全文回答。

这种问题的本质其实是要探寻文章记叙的事件的核心。

【解题策略】

对于这种问题最好不要急于做出回答。在做题时不妨先从其它题目入手,而把这种问题放在最后。在读透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出文章的线索,弄懂文章题目的表面含义和内在含义,然后组织语言,完成答案。

2、把握文章的思路。

检验考生是否掌握文章的内容,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考生将叙述的过程写出来,也就是理出文章的脉络。中考中此类试题比较常见。

如2003年山东威海市阅读题《智慧的美丽》第(2)题:读完全文,请你用恰当的词语说明"我"的情感(心理)变化。()--()--()--(流泪)。

再如2003年北京市中考阅读题《月是故乡明》的第(1)题为: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捉知了)--()--()--()。

【解题策略】

做此类试题从两点入手,一是读透文章内容,弄清所叙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是充分利用题目所给的提示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前后推理。在上面几例中,需要考生填写的只是整个思路的一部分,考生应根据已知信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3、记叙文中要抒发的感情,主要有赞颂、热爱、喜悦、愤怒、忧愁、哀伤、悲痛、憎恨、同情、感激、指责等。

4、记叙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大致有:

(1)在文中直接抒情,如《回忆我的母亲》第一节。

(2)把感情寄寓在所叙的事中,如《我的老师》

(3)把感情寄寓在所描绘的事物中,托物言志。如《白杨礼赞》

(4)把感情寄寓在所描绘的景物中,借景抒情,如《春》

(5)把感情寄寓在议论中,通过议论抒情,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部分。

八、知道记叙的顺序。

中考语文试题中的记叙文阅读题,常常会设计考查记叙顺序的试题,在记叙文中,叙述贯穿全篇,描写结合叙述进行;而抒情、议论则以叙述、描写为基础,叙述先后的安排与全篇段落结构的安排密切相关。因此,考查记叙的顺序,也是对记叙文阅读中基本结构的阅读能力的考查,所谓记叙的顺序是指叙事前后安排的次序。主要包括顺序、倒叙、插叙。

掌握记叙的顺序,最重要的是抓住"时间"这个要素。记人叙事的文章,无论是采用顺叙、倒叙、插叙中的哪一种顺序,依据的都是"时间"这一要素。

顺叙即按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时间的顺序来进行叙述,由于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写的,节外生枝的情况极少,因而理解起来难度不大。解答记叙文阅读题中关于记叙顺序的考查题,要把重点放在倒叙和插叙这两种顺序上。

倒叙,是指将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叙述。采用倒叙方法,往往可以造成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在一开头就能抓住读者。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就是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将事件的结果"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提到前面来叙述,这样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读者就会想一件普通的衬衫有何珍贵?然后再通过回忆叙述这一件衬衫的来历,同时也解开了读者心头的疑问。倒叙由于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度,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迄点。有两点应引起注意:一是在开始倒叙的时候,要抓住点明以下是倒叙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不要把"倒"、"顺"的时间概念搞混;二是倒叙的部分仍然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的,即从全文看,用的是倒叙的叙述顺序,但就倒叙的内容来看,用的还是顺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进另一段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仍回到原来的事件上去,继续原来事件的叙述。插叙是对文章内容的必要补充。如《同志的信任》叙述的线索是鲁迅收信、看信、转信。文章在叙述完鲁迅收信、看信后,插入了方志敏被捕、受审、写信、托人送信这一事件的叙述。由此,读者才知道这封信的来历。同时也更突出了标题,也使读者了解了文章的中心:方志敏对鲁迅同志式的信任。阅读记叙文时遇到插叙,仍然要注意时间的起迄点,同时还要注意插叙前后的过渡和衔接的话。如《我的叔叔于勒》全文依"盼、赞、遇、躲于勒"安排情节的,在"赞于勒"中,作者插入了关于于勒去美洲前糟蹋钱,去美洲后赚了钱的情况。在插入这一部分之前,写了全家人衣冠政企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父亲总要说:"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在插叙结束后,又出现了一次。这两处内容相同的话,就是顺叙与插叙之间的起迄,起勒过渡和衔接的作用。还有一种插叙是对人物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无关。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关于马玉祥的介绍。对于这些情况,阅读时只要细心注意,一般不会发生阅读障碍。

答好关于记叙顺序的试题的基础是记叙的要素,在六个要素中,理解"时间"并不困难,由此而延伸进一步弄明白记叙的顺序,掌握顺叙、倒叙、插叙在文中的运用,答好这类试题就不会有困难,而且有助于理解记叙文的结构和主题。

九、识别文中起过渡或照应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重点)

十、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正确划分段落或层次。(重点、难点)

(一)线索

阅读记叙文不能不注意文章的结构。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通常称之为谋篇布局。而线索则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在中考语文试题中,记叙文阅读题常设计关于线索的试题,目的就在于检测考生是否能把握文章内部组织构造的能力。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它由许多因素决定,诸如文中的内容、文体的特点、写作风格等等,致使文章的线索出现了多种形式。如(1)《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精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这三个事例可以说是文章的"部分",要把"部分"组成"整体",就得有条线索,这条线索就是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核优异品质。(2)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我"的活动为线索。《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串联起"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3)以物为线索。如《枣核》以枣核为线索。《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索。(4)以人物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小蜜蜂的感情从一开始的疙疙瘩瘩,到不觉对小蜜蜂"动了情",以致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把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构成一体。《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自己的老师为线索。(5)以时间、空间变化为线索。《。老山界》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为线索。游记一般都用时空为线索。记事的记叙文,按事件自身的发生、发展、结局来写,往往以时间为线索。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一文,作者围绕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因而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即是叙事的线索。但是,本文还有一条线索,文章从东京写起,活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作者的憎厌之情,再写对"日暮里"和"水户"的印象,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描写看电影事件,决定弃医从文,目的是为了寻找救国的道路。寻觅文中的这些踪迹,可知文中还有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这条线索。 可见,记叙文的线索有多种形式,在阅读时要注意文中的时空转移,注意人、事、景、情这些因素,因为这些都有可能构成文章的线索。应当引起注意的是,理清线索,在于抓住文章中把多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因素。有些记叙文,如果不仔细揣摩文章内容的结构关系,就可能把不是线索的东西误解为线索。如把《小橘灯》的线索理解为"小橘灯",把《荔枝蜜》的线索理解为"荔枝蜜"等等。

中考记叙文阅读中关于线索的考察,一般用主观题的形式,答好题的前提是对文章的反复阅读。打一个比方,文章的结构好比人的骨骼,线索好比骨骼与骨骼之间连接的韧带,有了骨骼与韧带,血肉与灵魂才有所依附。考查上的准确答题,源于平时的认真训练,在平时的阅读记叙文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对线索的理解,日积月累,就会成为能力。

(二)划分段落层次

(1)以记事为主的。

A、记一件事的,就可以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段落,有时也可以按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转移来划分。

B、如果是写了几件事,就可以按事件来分段。

(2)以写人为主的。

写人离不开事(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但写事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即写事是为写人服务的,就可以依这几件事所表现人物的特点来化分段落。

(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

这要看写的是一处景物还是几处景物。如果写的是一处景物,就依写景的顺序(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为依据划分段落;如果写的是几处景物,就可以这几处景物为依据来划分段落。

十一、说明详写、略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重点)

1、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的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意思贯串着文章的始终,贯串在对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

2、这里讲的详略即详写、略写。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有效地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 十二、分析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难点、热点)

十三、区分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1、叙述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断贯串起来,使读者对事件全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可分为概括叙述和详细(具体)叙述。

2、描写是在需要具体刻画的地方,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

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可分为形象(包括肖像、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