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2016诗歌排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1:29:09 体裁作文
2016诗歌排名体裁作文

篇一:2016年诗歌表达技巧知识点汇总

2016年古典诗歌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知识点汇总

一、 修辞手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例:“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

概念: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

例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析】 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3、双关(隐语)

作用: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借代

概念: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5、夸张

概念: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6、对偶

概念: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7、设问

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析】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例2:烟笼寒水月笼沙

【析】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10、用典

用典有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典故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等等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讽今)。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析】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11、对比

作用: 1.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2.强化作者思想感情。

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析】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12、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析】“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13顶真

概念: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

作用: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例: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14、反复

作用: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深化主题,加强节拍的修辞效果。

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5【叠词】

作用:叠字声韵和谐,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在意义表达上,叠字形象生动,含蓄隽永。 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二、表达方式

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诗歌鉴赏中重点注意描写、抒情。

三、表现手法(注意:实际考查中,当题目问及表现手法时,往往把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

(一)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借事抒情

1、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

【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 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析】“朝雨” 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3、 情景交融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注意区别:

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这种抒情方式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4、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5、用典抒情

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1: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析】诗人通过化用“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忆华年”时对往事似幻似真、迷离恍惚之感,意境朦胧凄美。

6、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1:李清照的《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析】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7、借事抒情,即用现实之事抒发情感。

例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代张籍《秋思》)

【析】诗歌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二)描写方式

1.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移步换景、定点换景

2.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视听结合

3.描写方法:

(1)正侧结合 (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4)点面相结(5)白描工笔

(6)衬托 (7)渲染

1、正侧结合(衬托)

例1: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析】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1)、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2)、从“窗户明”来写,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 就越大。(3)、从“折竹声”来写,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另:从描写内容,此诗还从触觉、视觉、听觉来描写。

(2)、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例1、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首联、颔联写自然美景: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静),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动)。颈联进一步写动景: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3)、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指眼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虚写: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如:《虞美人》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1、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例2、朱敦儒的《好事近》:“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析】 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诗点面结合,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5)白描工笔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例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析】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景象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

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例、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析】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异乡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6)衬托

手法有正衬和反衬之别,但最常用的还是反衬。

乐景衬哀情

为了突出人的愁苦之情,诗人有时会用鸟语花香、莺歌燕舞之类的“景”来作反衬,借乐景与哀情之间的矛盾达到“倍增其哀”

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 寂静时的偶尔声响,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7)渲染

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例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的《约客》)

篇二:2016诗歌鉴赏模版

诗歌鉴赏模板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文首句:

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

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

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

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

⑹总领下文;

文中句:

⑴ 前后照应,

⑵承上启下(过渡);

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⑷为下文作辅垫

文末句:

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

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

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篇三:2016诗歌鉴赏—分类(教师版)

古典诗歌分类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从体裁和内容的角度的大致分类。

2、掌握各类诗歌的共同特征。

3、学习并掌握各类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学习重难点:

借助试题,强化对各类诗歌特征及相应的鉴赏方法的认识和掌握。

学习方法:练习 总结 反馈

学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古典诗歌按体裁分类

从广义概念而言,古诗词可分为诗、词、曲三类。

单就古诗来看又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篇无定句,句无定字,自由换韵。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二、 古典诗歌按题材分类主要有

1、咏史怀古诗2、咏物诗 3、山水田园诗

4、送别诗 5、思乡怀远诗 6、边塞诗等

(一)、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失败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2、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击社会现实。如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达的感情: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常用的表现手法:借古讽今 对比(反衬)

例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思考题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1)请指出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2分) 这首诗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将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之景与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之状作对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作者通过咏史抒怀,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由盛转衰。

(二)、咏物诗(托物言志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常用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

诗题常见形式①以物象为题;王安石《孤桐》②咏(题、赠、赞)+物象,如曾巩《咏柳》。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例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中:“梅”孤独寂寞,承受风吹雨打,不与群芳争春,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它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诗人借咏梅表达自己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手法运用— 托物言志,拟人。

思考题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画眉在林间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山花绚丽,树阴浓密,画眉鸟在其间宛转地鸣叫,自由地飞翔;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后两句用了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以及对个性束缚的憎恶与否定。

第二课时

(三)、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思想内容 —— 厌倦官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 —— 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例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诗人通过山雨初霁、月下青松、淙淙清泉、翠竹成林、水中碧莲等意象塑造出一种秋天傍晚空山幽美恬静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也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和理想境界的烘托。

思考题

终南山

孟浩然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这首山水诗是以什么为线索?以什么为顺序?

以游踪为线索,以空间为顺序.

2.诗的第2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一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文的手法.描写了进入终南山看到的奇幻景象.

(四)、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常见的意象有“灞桥” “柳”“长亭”等。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例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思考题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 答案: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

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五)、思乡怀远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常见意象;月 雁 笛 柳 秋风等。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鹪诜芰Ψ苫毓食病U庵志跋竺棵壳6巫拥乃枷缰椤R虼耸?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第三课时

(六)、边塞诗(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题材: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寒 塘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