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历史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0:40:19 作文素材
篇一:广东兴宁石马传说
广东兴宁石马传说
『聆听』 发表于2009年08月26日 07:03 阅读(28) 评论(1)
分类: 个人日记 来源:手机Qzone 举报
人物典故
兴宁市,位于粤东山区的梅州市,自古便有“文化之乡”和“无兴不成市”之说。这是文化与经商的高度统一,也许可以说古代的兴宁人最早发明了“下海”,远渡重洋的客家先民,又给家乡带来“华侨之乡”的美名。兴宁历来有较为发达的纺织业,早在旧中国年代,其产品就已经远销海内外,所以兴宁还有“纺织之乡”的美誉。兴宁亦称“足球之乡”与其毗邻的梅县、五华同此殊荣,十几年来已输送七位国脚。
何南凤与石马的伟说:
兴宁城北上近三十里,有个一去处,叫石马镇。其得名于镇内一块酷似仙马的巨石,巨石的附近,出了一个才子何南凤。石马的老人津乐道关于何南凤和石马的故事:传说何南凤上京赶考,立笔破题,大意是穷又如何?富又如何?不穷不富又如何?穷的没有穷落水,富的没有富上天。主考官见其言如大家,语带禅机,相其格前是宰相后是和尚而不敢取。何便到南华寺当了和尚。一去八年,妻相思心切,谎称儿急病,何竞不归;再称儿死,何急作文祭之,反倒把儿子祭死了。无柰返乡,途经石马八洲,听人说仙马常常出来吃禾苗,害人不浅。便作了一贴,将石马制死,不再遗害人间。石马镇一位张姓的剃头匠清楚地记得这首诗,并背给我听:
石马行上第八洲,仙人遗下几千秋。细雨霏霏眉毛度,铁鞭任打不回头。
石马石我去看过,可以说是有点象,但实事求是地讲,这条长长的石马究竟头向前还是尾向前,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
古诗说平安
自古至今,多次自然灾害与战争等灾难中,兴宁基本上都能偏安一隅,不至于受到太大的损失。据老书记载,清朝后期,兴宁文人、术士考究到兴宁的地形是个“龟形”,主兴宁平安、出文人。时人作诗云:
铁网城头架,金龟水上浮。任尔天下乱,兴宁唔使愁!
塔井锁金龟
后来不知谁想到,既然保兴宁平安、出文人的是金龟,万一有一天它跑了怎么办?清朝的秀才、术士们又想了个好办法。他们测得金****部位于老城西门,便建了一座新西门锁住****;四脚位于兴宁城内,又按四脚方位打了四口井,钉住龟脚;测得龟尾位于城郊数里外的宁新文星管理区,于是大兴土木建了一座文峰塔震住龟尾。四口古井中小的见过三口,现
存一口长春井,文峰塔至今还在。 (四井之一长春井)
盐铺街的来历
兴城宁江河边,有一条盐铺街,是旧时兴宁最繁荣的商业街之一。首页中的“无兴不成市”中提到兴宁处于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海盐转运。那时的兴宁,盐贩云集,盐铺多过米铺,连街名都叫做盐铺街了。海盐来自潮州,由韩江转梅江入宁江到站,这也是盐铺为什么会在江河边的原因。二十年前,当我是小孩子的时候,还看过电船出入宁江。现在的宁江河道,摆桌卖夜宵可也!
周恩来在兴宁
最厉害的政治家,也没有不服周总理的,这等人物在兴宁留下足迹,自然值得此间文人政客大加宣染了。连我这个文人政客都不是的,亦在此沾沾自喜地向网友诉说。最让我难于忘怀的,是参观兴宁博物馆时看到的,当时是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送给兴宁唐姓老人的生活用品。这是一件小事,正因为是一件小事,让我深深地感到,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旁人总是充满热忱和关心,无论他年轻还是年老、一个政治部主任还是国家总理。东征军在兴宁停留筹措军饷,期间得到当时兴宁县长罗师扬的大力支持,为此,当罗师扬在离职前,当时任东征军政治部总主任的周恩来还写了一封信挽留。
知县祝枝山
祝枝山在兴宁当过县官,当然也留下了才子们应有的传说:一位兴宁朋友过生日,他送了一副茶具作礼物,上书:“可以清心也”。按才子“来往无白丁”的习惯,这位朋友自然也是高人,当然就解读出祝县令的风雅。你想到了吗?写到这里我想到的却是,可惜当时没有卧铺车,来往不便,否则唐伯虎来找老朋友,多少也可以留下一点风流故事让网友欣赏。或许祝县令来个“三哭”什么的,但他只留下了这斯文的诗句:“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
文天祥与朝天围
文天祥抗元南退,曾经到过兴宁城西饶屋,在那里向北朝拜皇帝和故都,所以那一带改名为朝天围。现在有人说文天祥和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因为他们参加的只是中华民族的内部战争。这个观点我好难接受,至少,他们是汉的民族英雄吧。文天祥留给兴宁人的也是留中国人的,是他的忠诚与正气,是那至死不渝爱国精神。这珍贵的遗产,不正是民族英雄的特征吗?
探花罗孟郊
神光山因宋代罗孟郊在此苦读,感动神仙而赐予神光一片照明而得名。罗孟郊是古时兴宁境内取得最高功名的读书人,而且与秦桧不同流,所以让人尊敬。与他关联的兴宁名胜古
迹还有神光寺、其洗砚的墨池及墨池寺。据书上记载罗本人不是兴宁人,随父做官至此,后被贬死于江西兴国。但其长子及后代留在了兴宁,成为地地道道的客家兴宁人。
石古大王
在兴宁名胜神光山的左侧山口,有一条参天古榕,古榕下有一个石古大王亭,就是兴宁著名的石古大王所在。关于石古大王的传说,有几个说法:一是古时兴宁是蛮荒之地,野兽出没伤人,有一少年掷石杀兽,为民除害。人感其恩,作神奉之;二是说有石、古两姓起义军首领灵位,被人从外引入,保卫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有点玄的说法,说石古大王不是人,奉石古大王是来源于古时对性器的崇敬(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陈宏文《梅州客家人》)。旧时石古大王神坛有对联云:“石不能言尊自古,大而无外其称王”,后一句说石古大王名气很大却没有外形(神像),这几年为了开发旅游,不仅用石雕了像,还建了座小庙来风光石古大王——看来神也有靠人的时候。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石古大王的门楼前的篇额:“岩固天全”。分来念来是:山口一人、石古大王,这一副对联,真是妙趣天成。
文化之乡
兴宁自古就有文化之乡的美名,历来对教育高度重视,旧时人家不管家里多穷,都要把孩子送到学堂去读书。穷乡僻壤出过探花罗孟郊在京中做官,可惜后来被秦桧迫死。八十年代初期,当我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常看到省报报导兴宁又有千人考入大学的喜讯。老师曾在课堂上问:兴宁山区的土特产是什么?有个幽默的答案:大学生!翻开兴宁县志,当教授的、工程师的布满了全国各地,当大官的很少。关于这个原因,许多兴宁人都有同感:比如出外遇打架,潮州人是帮,越打越多;兴宁人是躲,越打越少。不过,我不知道当大官与打架和文化之乡有没有必然的关系。
足球之乡
兴宁作为足球之乡,有过辉煌的日子。蔡锦标、郭亿军、谢育新、张小文、伍文兵、吴伟英等国脚的涌现,鼓励着多少青少年在绿茵绿上拚搏!邻近的五华县诞生了亚洲球王李惠堂、梅县培育了前国家队主教练曾雪粼等载入足球史的名人。当我看到拖着汽车轮胎在跑道上疾奔的小足球运动员时,我想这何偿又不是未来的载入足球史的名人呢?梅州足球与以前相比,少了些光辉、多了些希望。
纺织之乡
近百年来,兴宁的小纺织业一直较为发达,至今在以洋里为中心辐射几公里的乡村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以此为生。我在农村工作时,就常与纺织业主或推销员打交道,知道不少关于纺织的知识。在吃大锅饭的年代,兴宁的工厂也主要是纺织业,最大的一个工厂,职工达三千多人。《南方日报》曾记载解放前便有许多兴宁人在省城从事纺织工作,私有工厂经社会主义改造后,他们也成了工厂主人并定居在广州。这些老乡退休后,逢月中领工资日,便相约到越秀山唱山歌,成为一景。
无兴不成市
这句现在看来狂妄的谚言是说没有兴宁(人)就没有市场,旧时交通不便,作为连结闽、粤、赣三省的交通枢纽,兴宁对市场流通确实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当时的南京,是全国最繁荣商业的城市,而兴宁,就叫“小南京”。现在兴宁的东岳宫市场,还排在全国百强市场之列,可见古时“无兴不成市”影响之深远。农忙的时候,外来人到乡村会看到:田头地野忙于耕作的,竟全是妇女!男人们?男人们都做生意去了!!
兴宁历史
- 兴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扼东江、韩江上游,地跨东经115°30′至116°,北纬23°50′至24°37′。北部与江西省寻邬县毗邻,东北部与平远县、梅县相接,东部与梅县交界,南部与丰顺县、梅县相连,西北部与龙川县相邻,西南部与五华县接壤。全市总面积2104.85平方公里。****、******所在地兴城镇位于300多平方公里的宁江盆地中部,是粤、赣、闽三省陆路交通枢纽,粤东北部主要商品集散地,梅州市次中心城市,兴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规划面积51.9平方公里,至2003年建成面积12.8平方公里。兴城距广州377公里,至深圳347公里,至汕头185公里,至韶关407公里,至江西寻邬县128公里,至福建龙岩282公里,至梅州城57公里。
兴宁建制源远流长,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兴宁县始建于东晋咸和六年(311年),由古龙川县分治而立,辖区广跨今兴宁、五华全境及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地区。自南朝至宋朝曾几度称齐昌县、齐昌府,辖境亦多次变迁。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分设长乐县(今五华)后,兴宁县名及辖境相对稳定下来。县治所也几经迁徙,较长时间在今之五华县华城和兴宁洪塘坪(今兴宁宁中镇)等地,至明初移沿今治所筑城,成化三年(1467年)改土城筑砖城保留至今。
建国初兴宁县隶属兴梅专员公署,1955年6月隶属粤东区行政公署,1956年3月改为汕头区专员公署,1959年兴宁、平远并为兴宁县,两年后又分置两县。1965年7月汕头区专员公署分出梅县地区,兴宁从此归属梅县地区至今。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兴宁属梅州市。1994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宁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今全市下辖福兴、兴田、宁新3个街道办事处和17个镇:宁中、新陂、刁坊、永和、径南、坭坡、新圩、水口、罗浮、罗岗、黄槐、黄陂、合水、龙田、石马、大坪、叶塘。兴宁人口绝大部分(占99%以上)是操客家方言的汉族,亦有为数不多(大多数是解放后随军政干部调动迁入)的壮、苗、蒙古、回、瑶等少数民族。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1130988人。
兴宁现境城,古为百越诸侯居地,秦汉以降,中原汉族渐次南迁,其中一支自福建迁居此地,与当地瑶等少数民族融合、形成兴宁客家先民。同时南迁的中原汉人在粤东、粤北及相邻的闽赣边区这个相对封闭的山区定居后,逐渐形成具有特殊的客家方言和相似的民俗文化的一支汉族民系,因宋代据汉人入粤先后把先入粤的广府民系和福佬民系编为主籍,后入粤的客家民系编入客籍,客家人因而得名,全国共有100个客家县市,其中40个纯客家县市全部分布在粤闽赣边区。客家先民迁入兴宁,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已有百万之众,使兴宁成为全国40多个纯客家县市中人口较多、地域较大、最有代表性的少数几个县市之一。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它在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中孕育,又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客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今具有深刻的影响,客家文化及客家精神在兴宁人中的表现十分明显。
兴宁先民初入兴宁,因这里的山区偏僻荒芜,耕地稀少,仅靠耕作不足以维持生存,因
此农忙时节稍有空隙便从事手工等副业生产,以致现在仍保留了这一传统,以纺织业为主的传统工艺的家庭工业遍布城乡。兴宁地少人多,妇女们便能承担起了在家的耕种、副业劳动,而男子到了一定年纪便外出谋生,主要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一旦稍有积蓄,便带回商品资金及技术造福桑梓,极大促进了兴宁的商业和工业的繁荣。
明代以来,因当代手工业(主要是纺织、采矿、小五金、酿酒、制革等)的繁荣和内外经商人数众多,大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清代已成了粤东商品集散地,自明代起,兴宁与赣南之间的商贸活动已十分活跃,清初起,又扩展到粤北、闽西一带主要的客家地区,兴宁以其货物丰富、商业繁盛而被上述各地称为“小南京”,又有“无兴不成市”之说。一般客家人重农轻商,重土安迁,而兴宁人善作生意,这是有别于其他地方客家人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兴宁发挥这一传统优势,现在兴宁之所以能成为粤东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超过梅州),正得力于这一经商传统。
客家先民长期以来勇于开拓,艰苦创业,追求成功的精神同时促进了重文教、好学问、崇尚科技的文化追求。兴宁历来以教育事业发达,知识分子众多而闻名,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兴宁人远涉重洋外出谋生者众多,现拥有20多万兴宁籍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因此兴宁亦是有名的“华侨之乡”;民间俗谚:“足球之乡在梅州,梅州国脚在兴宁”,兴宁以足球为代表的群众性体育项目普及广、成绩好,又为兴宁赢来了“足球之乡”的盛名。这些名乡美誉,不仅促进了兴宁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兴宁的知名度,是进行兴宁城市形象设计的重要依托。
(下图为兴宁市徽:本徽志设计由兴宁市的汉语拼音字首“XNS”组合成主体形象。X(兴)变形为智慧和新兴的新星。N(宁)有奋发向上意象,又有风帆赶潮、破浪前进的象征。N下面一颗宝珠,展现“粤东宝地”之意。宝珠下面的横线,示意联系海内外的桥梁和通向未来的金光大道。S(市)寓滔滔宁江,源远流长。三条蓝线亦有文化、华侨、足球“三乡”含义。背景为初生的红太阳。整个色彩上红下蓝,主体形象为金色。红色代表兴旺,蓝色表示安宁,金色代表富庶。徽志全貌寄意兴宁市如旭日东升,吉星高照,一帆风顺,集中概括“粤东宝地,兴旺安宁”这一主题。
兴宁精神--团结,图强,崇文,务实。
兴宁各镇地名由来
叶塘
旧时圩镇旁的宫门、李大、米祗待有几口大水塘,盛产莲藕,莲叶盖满塘面,故称“莲叶塘圩”,简称为“叶塘”。
黄陂
唐宋时称为龙归洞,元末改称乌茶洞。明泰昌元年开圩,原名中洞圩,清雍正年间称“黄陂圩堡”。本因在河上筑有陂头一座,河上游开采硫磺矿,河水污染陂头成黄色,故称黄陂。
黄槐
1978年从黄陂分出。因该地黄泥坪上植有大槐树,属黄陂管辖,故名“黄槐”。
岗背
1962年从黄陂分出,2004年12月又并入黄陂。黄陂为九龙岗(今岭祗岗)分成两段,因地
篇二:兴宁俗语与梅县俗语分类比较2
3、“/”为两可符号,表示左右两项并用。
4、本文的释义尽量用字面对译,但有时无法对译时,也可能采用直译。 5、对于一些本字未明的兴宁方言常用俗字的运用有两条原则: (1) 约定俗成取大家比较熟悉的俗字字形。 (2) 采用同音字的下加“ ”表示。
第二章 兴宁俗语与梅县俗语分类比较
2.1、本文共摘取兴宁客家山歌剧中出现的俗语422个,主要可以分成下面三类,分别与梅县俗语相比较,有下面几种情况:
2.1.1咒骂人的话。这在兴宁俗语中很有特色,所以归为一类。这类俗语凸现了兴宁人民心直口快的性格特色。
(1)俗语字相同,表达意思完全一致。
1
2
(2)俗语字相同,但表达意思不一致。
(3)俗语字相同,但仅部分意思一致。
(4)俗语字不同或不完全相同,但表达意思一致。
2.1.2与人有关的其他俗语(包括外貌、性格、能力、精神状态、行为等) (1)俗语字相同,表达意思完全一致。
3
4
5
篇三: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兴宁一中高一语文中段考测试题(新课标卷Ⅰ)A卷
(2015年11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
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
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
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祁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今文经、古文经的根本区别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
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及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属沛公。良数以《太公
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后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
可轻。臣闻其将乃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等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
还心,以固项王意?”行,烧绝栈道。后破项羽,大定天下,封功臣,乃封张良为留侯。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luò]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甫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引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留侯素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①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4.下面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留侯素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B.留侯素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C.留侯素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D.留侯素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5.下列各个选项中,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古代皇帝聚会群臣,最尊贵的皇帝座位是座北向南的。因此,古代常把称帝叫作“南面称孤”,而把称臣叫作“北面称臣”。大臣们一般面向北而坐,按官位高低以东往西排列。这样,官位高的居右,官位低的居左,这也是古代“右为上”的道理。
B.古代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后来泛指高官贵爵;其中“侯” hóu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C.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本文中的“布衣”就是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
D.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连“死”都有不同说法。其中“崩”指天子之流死掉,“薨”用于诸侯,“卒”用于士大夫,而“死”一般用于庶民;由尊到卑是:崩、薨、卒、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良祖先为韩国人,且世代相韩,韩为秦所灭时,张良曾不惜千金为韩报仇。后追随汉王,屡献奇策,帮助汉王攻入咸阳,使秦王子婴投降汉王。
B.作为一个谋士,张良料事如神,他从秦将是“屠者子”推断出“易动以利”,并让沛公“令郦食其等持重宝啖秦将”,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真如张良所料。
C.由于汉王分封功臣时有失公正,“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以致有些军吏想相聚谋反,幸亏张良及时献计,让汉王封平生最憎恨的雍齿为什方侯,才平息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叛乱。
D.秦朝末年在进攻咸阳过程中,张良设计打败秦将攻陷秦都为汉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为留侯,但张良却“置荣利而不顾”,辞官归隐,以致吕后也感慨“何至自苦如此乎”。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如因其解击之。(5分)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hú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8.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5分)
9.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就其中一方面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烟笼寒水月笼沙, 。商女不知亡国恨, 。 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胸襟和至死不悔决心的句子是 ,。
⑶《雁门太守行》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句子是:,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雪夜的故事
①(日)太宰治
那天一早就下起了雪。
由于之前替侄女小鹤制作的裤裙已经完成,那天放学时,我便把它送到中野的叔母家去。叔母给了我两片鱿鱼干当礼物。等我在吉祥寺站下车时,天色已变暗,雪已积了一尺多深,而雪仍毫不停歇地静静落下。
一直到家里附近的邮筒,才发现腋下夹着的鱿鱼干纸包已经不见。虽然我是个粗枝大叶的人,但至今尚未掉过东西,一定是晚上在积雪的路上跑跑跳跳,才把东西弄掉的。我很泄气,本来还打算要把它送给嫂嫂的。
我的嫂嫂今年夏天要生小宝宝喔!听她说肚里有了小宝宝之后,常会觉得肚子饿。我一直无法忘记最近嫂嫂跟我一起清理晚餐残余时小声地叹着气说“嘴好馋,好想吃鱿鱼干”的情景,所以那天偶然间从叔母那边拿到两片鱿鱼干后,便兴奋地想把它带回来准备偷偷拿给嫂嫂吃。可是,鱿鱼干丢了,真不知如何是好。
众所周知,我与哥哥嫂嫂一同生活。哥哥是个脾气古怪的小说家,由于年到四十还默默无闻,所以一直都很贫穷。他总会嚷着时运不济,却一点也不帮着做家事,使得嫂嫂连男人粗重的工作都得做,真是非常可怜。
有一天,我义愤填膺地说:“哥哥偶尔也该背着背包去买菜。外面的先生大多都会这样做的喔!”他马上生气地骂道:“混账!我又不是那样低贱的男人。我们一家就算是饿死,我也不会那样不知羞耻地出去买东西。那是我最后的骄傲!”
我的父母亲都是东京人。由于父亲长年在东北的山形办事处工作,所以哥哥和我都在山形出生。父亲在山形过世时,母子三人再度回到东京。前些年母亲过世后,现在就变成哥哥、嫂嫂及我的三人家庭。因为我们没有所谓的故乡,所以没办法像其他家庭那样,可以托乡下送来食物。一想到如果将那两片鱿鱼干拿给嫂嫂,她不知道会有多高兴,我就觉得自己很差劲。 我叹着气,重新撑起伞,试着仰望阴暗的夜空,此时雪花就像百万只萤火虫般,狂乱地飞舞。好漂亮啊!道路两旁的树木都覆盖着雪,沉重地垂着枝头,树身仿佛在叹息般,偶有微微地抖动。这一切简直就像童话世界一样,我内心突然有一个奇想,想把这美丽的雪景带给嫂嫂。比起鱿鱼干,这说不定是更好的礼物。
哥哥告诉我,人的眼睛可以储存风景。于是,我放弃鱿鱼干,在回家的路上,尽可能地眺望周围美丽的雪景。不只是在眼里,一直到胸口,都藏有纯白的美丽景色。回到家,马上对嫂嫂说:“嫂嫂,快看我的眼睛。我的眼底藏有最漂亮的景色喔!”
“什么?怎么了?”嫂嫂笑着站在我的面前,把手放在我的肩上。
“眼睛到底怎么了?”
“哥哥曾告诉过我。在人的眼睛底下,会残留刚刚所看到的景象。”
“他的话别放在心上,都是骗人的。”
“不过,只有那事是真的喔!我只相信那个。快,快看我的眼睛。我看了很多很多美丽的雪景回来。快,快看我的眼睛,这样一定会生出有着雪般美丽肌肤的小宝宝喔!”
“喂!”就在这时候,哥哥从隔壁房间出来,“与其看顺子那双无神的眼睛,看我的说不定还会有百倍的效果!”
“为什么?为什么?”我突然很憎恶哥哥,好想揍他,“嫂嫂说过看哥哥的眼睛,胸口会不舒服。”
“才没那回事。我的眼睛可是看了二十年美丽的雪景。我在山形一直住到二十岁。顺子还没懂事时就来到东京,根本就不知道山形美丽的雪景,才看了东京这样的小雪景就激动,真是无聊。我的眼睛可是看了百倍、千倍甚至连自己都觉得看腻了美丽雪景,说什么都会比顺子来得更上等。”
我懊恼得想要哭泣。此时,嫂嫂救了我,她微笑着静静地说:“但是,你的眼睛里除了有几百倍、几千倍的美丽风景,同时也有几百倍、几千倍肮脏的东西啊!”
“对啊!对啊!比起优点,缺点也很多呢!所以眼睛才会变得那么昏黄污浊,嘿嘿。”“胡说八道。”哥哥把脸一板,又钻回隔壁六榻榻米大小的房间去。
[注释]太宰治,日本作家(1909-1948),本文选自他二战时期创作的短篇集《女生徒》,有
删节。(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开头交代“我”的两片鱿鱼干的来历,即叔母给的礼物,换个角度理解,这也是“我”帮侄女小鹤制作裤裙的劳动所得。
B.文中的“偷偷拿给嫂嫂吃”一句说明“我”是背着哥哥做的,这表明在家里“我”和嫂嫂的关系亲密,而和哥哥的关系疏远。
C.哥哥在家里不帮忙做家务不说,连男人粗重的工作也不做,如背包去买菜,这说明他是个好吃懒做的、只知道埋头写小说的作家。
D.生活在东京的“我们”赶上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在那个年代,要想摆脱困境的方式就是托乡下捎来食物,可是这种方式在我们家是行不通的。
E.作品描写的是小人物的生活,却能以小见大,展现时代的特点;“人的眼睛可以储存风景”,虽只是奇特的想象,却为小说增添了不平凡的艺术效果。
(2)小说中多次对雪进行了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3)作者在塑造“我”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4)“我”和哥哥,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