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祥林嫂续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3:54:41 体裁作文
祥林嫂续写体裁作文

篇一:祥林嫂续写

落日的余晖早以消散,暮色越发沉重,压在人们的心头,街上早以空无一人,只有几丝微弱的灯光,越发显的凄凉;远处吹来的寒风卷起一些地上的遗物,敲打着空阔的街道,微弱的声音仿佛在预示着旧历的年底已不复存在了。

也许,世事就是这样,有太多的巧然。在这样的背景下,祥林嫂独自一人被尘世遗弃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他想站起来,再向前走几步,但现实使她失去了重新站起的勇气。在那一夜,她想了很多,她回想了她的一生,回想了她坎柯的命运,然而她没有太多的怨言;也没有眼泪,因为在她眼里,这一切已毫无意义。她看了看眼前的世界,感到莫名的可笑,她笑这个可笑的世界,但那笑没有声音。

不久,天已亮了。“刺眼的阳光”照在了祥林嫂的脸上,预示着忙禄而麻木的一天又将来临。但这对祥林嫂来说已失去意义,她再也不想面对这个世界,也无需再面对了。于是她闭上了那颗如死水般的眼睛,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寒风吹过,她的白发飘起,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也许只有在此刻;也许只有在她生命消逝时,她才有资格笑。因为在这麻木的年代,死也许比生更幸福。

祥林嫂死了,终于被尘世埋末,她的事记也早已无人问津。然而历史仍在重复,悲剧仍在继续!也许这也正是一个古老的国度的背剧。

One possible Version Dear Sarah, 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asking about the rebuilt Oianmen Street. Here is something about it. Qianmen Street is a famous street of over 600 years old. Along this 800-meter street, there are more than 300 shops. As the street is in the center of Beijing, just to the south of Tian'anmen Square, it's very convenient to get there by bus. You may take Buses No. 17, 69 or 59. Subway Line 2 has a stop there too. Qianmen Street is a pedestrian street, but there are trolley cars to take you not only to the shops, but also to theatres and teahouses where you can experience a truly Chinese way of life. I'm sure you'll like it.

Dear Sarah, 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asking about the rebuilt Qianmen Street. Here is someting about it. With more than 600 years' history, it has a length of over 800 meters and about 300 store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ian An Men Square,the rebuilt Qianmen Street, featuring pedestrian street, trolley car, tea house and theatre, is accessiable by bus No.17, No.69 and No.59 etc as well as subway Line 2 . Welcome to Beijing and I am very glad to be your tour here.

Yours,

篇二:从《祝福》的肖像描写看祥林嫂这一人物塑造

从《祝福》的肖像描写看祥林嫂这一人物塑造

作者:魏建

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4期

摘要:肖像描写是人物形象塑造的表现手法之一,肖像描写对于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于人物个性的刻画、对于揭示作品的主题等具有重要作用。该文着重就《祝福》的肖像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作了较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肖像描写;《祝福》;祥林嫂;人物形象塑造

人物形象塑造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人物描写方式多样,如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等。这里只谈一点肖像描写,从肖像描写中分析作家鲁迅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事实上人物的外部形象包括容貌、衣着、体态等以及反映人物内部心理的外在表现如神韵、情态等等。

从文学作品的功能分析,肖像描写有助于交待人物的身份,有助于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还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揭示作品的主题等。因此,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让读者牢记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还能让读者体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把握住人物个性及其小说发展脉络,进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下面,我们以鲁迅的小说《祝福》为例简要地谈谈肖像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作用。《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示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作品的这一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来体现的。而肖像描写是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祝福》中,作者为塑造祥林嫂这一封建社会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曾三次着墨较多地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了白描色的描写。下面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肖像描写:

第一次是旧历年底“我”回鲁镇时碰到的那个下午: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年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第二次是“我”回忆起那一年的冬初祥林嫂初次进入其四叔家的描写: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第三次是祥林嫂丧夫失子之后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帮工时的描写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从“我”对祥林嫂的三次着墨较多的描写中,反映出祥林嫂不同的境况及其不同的面貌特征。作者回鲁镇见到祥林嫂时的第一次描写,是祥林嫂濒临死亡前的悲惨写照;第二次描写“我”回忆过程中初次见到祥林嫂是她新寡之后辛酸写照;第三次描写是祥林嫂身受丧夫失子之后走头无路时的悲惨写照。

三次不同的肖像描写,却深刻地反映出祥林嫂如何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饱尝种种迫害,历尽种种不幸遭遇,直至身心麻木,最终被迫走向绝路的苦难历程,是对旧社会吃人的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

下面,我们从祥林嫂悲惨命运中来解读这三次不同的肖像描写。

“我”在鲁镇四叔家初次见到祥林嫂,是她遭遇丧夫之痛,背着婆婆从家里跑出来,为了免遭婆婆的虐待,为了追求的生存权利。你看她衣着简朴——“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表明她家境窘迫,条件不好。为什么她“头上扎着白头绳”呢?因为她是新寡,残留着丧夫的悲伤痕迹。但她恪守妇道,甘愿为自己的丈夫守丧。你看她“脸色青黄”,这不正说明是她长期遭受婆婆虐待忍饥挨饿所造成的创伤吗。“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说明她此时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尚不深,尚存有一丝年轻人的生机与活力,与她“年纪大约二十六七”是相符合的。

当“我”再次见到祥林嫂时已是第三年了,期间祥林嫂经历了被婆婆绑架,被卖到贺家墺嫁了人还生了儿子,后来是她丈夫因得伤寒而死。儿子阿毛又被狼吃掉。夫兄又逼她归还房子等。她在遭受丧夫失子的厄运,历尽生活的磨难,被封建礼教迫得走投无路时,又经卫老婆子引荐来到鲁四老爷家作佣人。这时,祥林嫂仍然穿着“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衣着未变,表明她此前尽管嫁了人但贫苦困穷的生活境况并未改变。“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说明她在经历短暂相对好一点的生活破灭之后,再一次遇到夫死子丧的沉重打击。她被卖后曾“交了好运”,也曾“胖”过,但夫死子丧后,封建族权又来迫害她,“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不但失去了亲人,而且失去了生存的权利,再一次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使她“脸色青黄”、走投无路。还承受着巨大精神折磨。“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就是其精神痛苦的写照。

五年后重回鲁镇时的那个冬天,“我”再一次见到了祥林嫂,“花白的头发,即今已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这是未老先衰的表现,实际上是祥林嫂尝尽了人世的辛酸与悲苦,饱受失子丧夫痛苦的折磨,是被封建礼教的压迫榨干了她生命的全部。可悲的是她对失子的诉苦

却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她用生命换来的全部积蓄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可仍然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在封建君权、族权、神权的迫害下,这个下层劳动妇女的精神终于绝望、麻木,全面崩溃,最终被鲁四老爷赶出了家门,沦落为乞丐。因此,她的“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饱经沧桑的心灵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已麻木绝望到连痛苦也感觉不到了,一切都无所谓了。所以,他已丧失了希望,看上去“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正是通过这三次着力的描写,把旧中国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以其悲苦的命运向我们控诉了封建礼教下的夫权、族权、君权与神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迫害,不但禁锢了他们的思想,而且也剥夺了他们的生存权利。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呼唤人们起来反对封建礼教的压迫,追求人生的自由和生存的权利而战斗。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集中肖像描写的作用:有助于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等。因此,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恰当地运用肖像描写可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和典型,可使作品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参考文献:

[1]胡运法.肖像描写的作用[J].写作,2008.20

[2]高慧.例举外貌描写在记叙散文中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0.(48)

篇三:祥林嫂的环境描写

内容提要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短篇名著。它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作者通过描写她悲惨的生活和结局,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的激愤与不平。深刻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用两种方式来实现他们的统治目的,一种是封建政权,一种是封建礼教。两者一硬一软,狼狈呼应。本文着重剖析鲁迅作品《祝福》中的祥林嫂在物质上、肉体上的被剥削、被摧残,而且通过匠心独运的构思和环境描写,让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发生都是在春天;人们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她的悲剧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以强烈的对比反射出永远没有春天的祥林嫂心灵深处的痛苦和悲惨命运,更有力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以此对中国妇女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即在中国,只有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祥林嫂的悲剧才能避免,封建意识才能成为祥林嫂的殉葬品,被历史埋葬。

关键词 浅析 祝福 祥林嫂 命运 环境

封建礼教是封建吃人社会的恶根,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的人众,在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封建四权的统治下,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封建道德标准,因而像祥林嫂这样的旧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苦难最深重,封建四权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网罗着她们生命中的一个个春天,直到吞噬她们的灵魂。

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被伤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鲁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对千万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鲁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挖掘,表现出作家对妇女问题的深切关心和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思路: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首先取得政治上的翻身,经济上的独立权,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必须进行深沉韧性的战斗。他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考察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妇女解放的程度是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标尺。在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往往能够获得人们比较普遍的尊重。而在这个社会弥漫着的意识形态中,如果充斥着对女性的歧视、污辱、鄙夷,把女性作为侮辱、践踏、损害的主要对象,始终把女性视为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负的弱者,那么,我们就完全有理由怀疑,这样的社会恐怕还难以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行列。

《祝福》既然是一出悲剧,作者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并将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都是安排在春天,这些特定的环境描写,将“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一、“四权” 吞噬了祥林嫂生命中的春天

春天孕育着希望,孕育着生机,可是鲁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却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让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发生都是在春天。以强烈的对比反射出永远没有春天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一)祥林嫂的第一个春天

“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媳。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

(二)祥林嫂的第二个春天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详林嫂的婆婆。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可见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

(三)祥林嫂的第三个春天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苦命的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就是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抛入不幸的深渊。壮如牛的丈夫因伤寒而死,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寡而再嫁,本来就要无辜地背上不贞的罪名,再加上一寡再寡更无辜地要让满脑子封建迷信思想的人们加上"不祥"的罪名。没有了丈夫,祥林嫂还可以有做母亲的权利,但是祥林嫂的不幸仍在春天里延续,狼叼走了儿子,也叼走了祥林嫂所有的希望和生命力,甚至封建族权这条豺狼还叼走了祥林嫂夫妻二人苦心经营的家--大伯把她赶出了家门。

(四)祥林嫂的最后一个春天

鲁镇到处洋溢着阵阵祥和的祝福声,天空也飞舞起片片的雪花,“拥抱”着喧闹的声响,静听着天地圣众在歆享了人们的供品之后,赐予人们的虚幻的不实的福音。而祥林嫂却最终在新春的祝福中倒毙。一寡再寡,失去青春的祥林嫂,在给鲁家付出青春血汗之后,被鲁四老爷借助于封建的政权逐出了家门。流落街头的祥林嫂由于受到封建神权的毒害,在新春到来之时,又惶惶恐恐,瑟瑟缩缩地承受鬼神思想的折磨。春天本是让人充满希望的季节,鲁镇的人们在祝福的声声祈祷中盼望着幸福降临。然而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却在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带着被分尸的惊惧寂然逝去,为自己凄惨悲凉的命运划上了句号。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祥林嫂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春天里发生,作者这一独具匠心的构思,真正用意不外乎有两点:一是更深刻地体现了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二是体现在封建四权的统治下,像祥林嫂这样的旧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生命中没有"春天"可言的,封建四权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网罗着祥林嫂这样的女子生命中的一个个春天,直到吞噬她们的灵魂。

二、封建礼教扭曲着祥林嫂的灵魂

文学是人学,突出的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以此去衡量人性,鲁迅的小说也不例外。虽然鲁迅的小说多侧重于批判,但鲁迅先生的批判首先是在人性的角度上去表现的。否则,他就不会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存天理,灭人欲”表现得如此深恶痛绝。譬如,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她终遭遗弃,无人问津的原因。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的人没有叫她“贺六嫂”,而是依旧叫她“祥林嫂”。其声调的阴阳怪气表明世人对她再嫁的身份的否定和非难,并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

情感会不会在儿子死后发生变态,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部题。对儿女的感情,古今中

外情同一理,但那是人类的本能,祥林嫂因此而受到打击,是必然的。尤其是祥林嫂两次丧夫,再接着失子的情况下,打击会更大,因此而变得罗嗦、唠叨,应是人正常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情感的惨痛打击使她难以负荷,去哭诉给每一个人,由每一个孩子引出对阿毛的回忆,这样的惨事对祥林嫂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也使她受到别人对她的嘲笑,于是她甚至还梦想通过捐门槛来赎回自己的罪孽,重新换回一个做清白人的权利。从这一系列化行为来看,祥林嫂的灵魂已开始发生变态。

在鲁镇隆重而盛大的年关祭祀中,求神祈福是公众的心理趋向,祥林嫂也不例外所以她积极地参与这一行动,体现了她内心对做人权利的渴望。然而,一句“祥林嫂,你放着吧!”再次彻底击垮了社林嫂。无论怎么努力,她是无法改变失去贞洁的事实,她是永远无法和别人一起祈福,无法争取到清清白白做人的权利的了,无法赎清这生前强加的罪孽了。这一声击碎的是一个奴隶做人的梦想,更真正体现了封建礼教“吃”祥林嫂的灵魂,惨于狼吃祥林嫂的儿子。

人在精神世界的自我解放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准,当在更突出人性化的今天,我们站在人的情感角度去看祥林嫂,就不难发现她的灵魂是一步步被扭曲的。

三、“祝福”对于祥林嫂的反讽意义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一)第一次“祝福”揭示社会根源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二)第二次“祝福”把祥林嫂推向死亡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三)第三次“祝福”揭露旧社会的杀人本质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女人可以成为“货物”,可以被买卖,可以被交换,她们是不能选择自已的生活、自已的幸福的。

祥林嫂是鲁迅成功塑造的一个悲剧的妇女形象,她高度且集中地概括了旧中国贫苦农妇的悲惨的命运,她的生命的天似乎总是被一只无形而有力的大手遮挡得晦暗无光,被压着,沉向

苦难的深渊。她终究被黑暗吞没了,她死于家家户户欢度新年的时刻,可即使是死去,她也还要遭到鲁四老爷的咒骂,鲁迅不仅写出了祥林嫂在物质上、肉体上的被剥削与摧残,而且写出了她心灵深处的痛苦。

通过描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作者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旧制度的黑暗,祥林嫂的死,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的血和泪的控诉,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哪一个时期的作品,还没有象鲁迅这样真正写出一个中国农村妇女的灵魂。因而,鲁迅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

鲁迅先生在《关于妇女解放》中进一步指出:“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妇女真正彻底的解放必须是在整个社会变革之后,必须把妇女解放同社会革命融为一体,必须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着“为人生”的启蒙主义精神,情着对受压迫妇女的痛惜之情,鲁迅“自学地与抚驱者取同一步”,以悲愤的现实主义笔调,去揭露病态社会的魂灵,以期限引起疗救。作者塑造祥林嫂这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通过她在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礼教迫害下的悲苦人生命运,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和愚民政策所造成的罪恶。这是鲁迅塑造这个妇女形象的目的之一。怎样才能使妇女脱离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获得真正的,争得做人的权利,这也是鲁迅深切关注和一直思考的问题。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制度历来主张进行坚韧的战斗。为了使自己获得起码的生存权利,祥林嫂一生都在挣扎,这些挣扎,对强大的封建社会及其宗法制度来说虽然是微弱拭目以待,但却是顽强的,是茫茫黑幕笼罩下闪耀出的曾耀眼一时的火花。鲁迅的这一态度,与他指出的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把妇女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大潮之中,只有解放了社会,妇女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观点是一致的。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鲁迅的作品,像匕首、像投枪,直指封建制度。鲁迅的这些思路,也印证了恩格斯的精辟论述:“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