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描写性记叙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0:30:24 体裁作文
描写性记叙文体裁作文

篇一:描写性语言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描写性语言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作者:顾锦霞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2011年第10期

形象性、生动性与深刻性是描写性语言的主要特点。在记叙文写作中,适当运用描写性语言,不仅能使语言增色添彩,而且对于突显细节的变化、再现特定的环境、传达丰富的情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启迪学生正确使用描写性语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应用描写性语言,使记叙文增添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一.突显细节的变化

描写,是语言艺术的主要表达手段。在记叙文写作中,描写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使人物呼之欲出,而且能使景物历历在目。即使是细节的变化,凭借描写性语言,也会使人产生如见其状、如历其境之感。

笔者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启发学生对细节描写探究:⑴文中有哪两处细节描写?作者描写时,是如何突显细节变化的?⑵这两处细节对表现人物的内心有什么作用?经过讨论,学生明确这样两处细节:一处是父亲艰难地爬月台的细节,一处是我见父亲的背影后“拭泪”的细节。父亲爬月台的细节,凭借动词的变化使用,再现了父亲肥胖的身子,艰难的动作。且不说“攀”的困难,也不说“缩”的艰难,单说那肥胖的身子努力“向左微倾”的动作,就足见父亲爬月台的不易!如果进一步引导学生透过动作细节的描写,联系细节描写的背景,学生就会深刻地认识到细节描写的作用。买桔子、爬月台,这其实是件微乎其微的事情。既然如此,那么作者何以观察得如此细致。这是作者的心中拥有父亲不同时期的形象:昔日徐州烟草专卖局局长的形象,如今“差使交卸”的平民形象;昔日家庭辉煌的富家形象,如今家境惨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没落形象……官与民的落差,富与贫的悬殊,在“我”的心中激起了感情的涟漪。目睹父亲的背影,涌出了感慨的“泪”,这泪是对家庭牵挂的泪,是对父亲理解的泪,是对未来执着的泪!“赶紧拭干”,这是一种坚强的本能,是一种理智的表现。从而,使两处细节描写成为父子间感情交流的真实写照。教师只有这样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生才能真正领会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再现特定的环境

描写性语言之于环境描写,具有交代背景、烘托气氛、寄意寓志、抒发情怀的作用。因此,描写性语言不仅要注重对“形”的描写,更要注重对“神”的揭示。只有如此,才能彰显描写性语言的情趣、理趣、意趣。

如,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绿》,题目是“绿”,而非“梅雨潭”。但,这种“绿”是属于梅雨潭的。它既与梅雨潭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又与作者那次游仙岩的时节和天气有

关。作者倾注感情来写“绿”,既有对绿的“形”(外在)的描写,又有对绿的“神”(内在)的描写。请看: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这里,作者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比拟的方法来细细描摹梅雨潭厚积的“绿”:形中有色感,色中有质感。从而,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产生对“绿”的钟爱之情。

作者醉心于“绿”并将“厚积”的“绿”与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比,觉得“绿杨”太淡;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比,觉得“绿壁”太浓;与西湖的波相比,觉得“西湖波”太明;与秦淮河相比,觉得“秦淮河”太暗。在多角度比较之后,作者对梅雨潭的“绿”进一步展开追索思维: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含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入了一块在里面似地,这才这般的鲜润呀。继而,作者又以联想的方法,由“鲜润”联想到轻盈的舞女那临风飘举的绸带,联想到植入盲女的明亮的双眸。至此,昭示了“绿”的性格——给人以娇美,更给人以振奋;给人以明艳,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深沉,更给人以思考……这样,不仅点出了“绿”的柔美的形态,而且点出了“绿”的迷人的神韵。在作文教学中,笔者以经典范文为例,引导学生细细玩味,以描写性语言为载体,以师生互动为纽带,从写的角度来品味语言之高妙,领悟作者心灵世界的广袤和深邃。从而,让学生在司空见惯中发现美丽,在博采众长中学会创造。

三.传达丰富的情感

描写性语言往往把写景、状物与抒情联系在一起。情,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一种心理反应。情的产生有缘由,人的主观感受总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刺激而生成;情的变化有条件,心绪的波动常常因为时空条件的转换而变化;情的表达有寄托,抒写情怀往往由于人事景物之异而有别。记叙文中的抒情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而真切的感情;另一种是作者在叙述、描写中直接将感情倾泻出来。可见,描写性语言在传达作者的感情中是不可或缺的介质。

如,习作《父亲》。应该说,这是一个习以为常的题目。但是,在不同学生的笔下,父亲的形象也各有不同,对父亲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有一位学生这样写他的父亲:

……一进门,我被吓了一跳:一个黑瘦的中年人,头发长到脖颈,身穿一件乌黑的散发着泥土味儿的破皮袄,简直是一个漂流而来的“鲁宾逊”。唯有那双闪着光似的小眼睛告诉我:“我是你爹!”后来才知道,父亲为了给我们交学费才舍不得为自己花一分钱。

这里,作者抓住了父亲的肖像特征,突出了父亲的“黑”、“瘦”、“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从而,使肖像描写更加传神而生动。

父亲在不同的孩子的心中有着不同的地位。看,下面关于父亲的描写:

“哧——”一辆名牌轿车停在了女孩的面前,车窗上的玻璃缓缓下降,从里面露出一个中年人的脸来,像是在向谁赔不是,笑着说:“小乖乖,上车吧。”“老爸,怎么才来接我,下次要准时,不然,我一定让妈妈来教训你。”女孩愤愤地说。“好了,是我的错,快上车吧。”父亲低声地说。

这里,作者以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再现了父亲的另类形象:对孩子是疼爱有加,唯命是从。而女孩对父亲是冷淡的、冷漠的、冷峻的。实际上,传达了作者对目前社会上过分溺爱孩子的现象的愤懑不平的感情。

综上所述,描写性语言在记叙文写作中除了具有突显细节变化的作用外,还具有再现环境,传达情感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在描写性语言上的指导,让学生的记叙文语言多一点流光溢彩,少一点陈词滥调。

顾锦霞,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通州。本文编校:黄碧斋

篇二:记叙文中的描写方法

记叙文中的10大描写方法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 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描写技巧(1)仔细观察,抓与众不同的方面,突出特点。

(2)抓住“五官”特点,写出人物面部特征。

(3)注意身材体型、服饰打扮,体现人物个性。

(4)区分性别和年龄差异,用词准确。

(5)注意生活经历,符合人物身份。

(6)注意经常习惯的动作神态。

(7)表现喜怒哀乐,和神情变化。

(8)抓重点,不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9)可以用比喻、夸张,联想等修辞手法。 (10)要有顺序。 (11)要真实。

2、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

3、神态描写: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 神态描写——脸上的表情。

注意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区别:

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貌特(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神情、体型、姿态)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例如:他,一个圆圆的脸上镶嵌着两只大又圆的眼睛,时而忽闪忽闪,流露出一股可爱的神态,一会眼珠左转右转,十分机灵的眨着眼,高翘的鼻子下一张灵巧的小嘴,别看它小,从早到晚就属它最勤劳。最有特色的是他那蓬松的西瓜太郎的发型,走起路来忽上忽下,像个不知疲倦的精灵。

神态描写专指对脸部表情的描写刻画,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 她的脸好象绽开的白兰花,笑意写在她的脸上,溢着满足的愉悦; 她听到这儿,噗哧一声笑了,就像石子投进池水里,脸上漾着欢乐的波纹; 他吓得面色如土,舌头僵住了,说不出话来。

4、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

──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5、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作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 6、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7、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⒈ 静态与动态 ⒉ 客观与主观 ⒊ 反衬与对比

8、场景描写: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

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写好场面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

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

二、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

写场面时,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但场面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 这 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

三、要写出气氛。

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四、写场面要有顺序。

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 好先后的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场面描写即把活动的场面和情景有重点地具体地进行描写。关键是在场面描写中要写出应有的气氛,展示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要点

在场面描写中,人物不能是一个,必须是很多个,并且要以人物描写为主,场面为辅。场面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的。场面描写少不了景物,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

9、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种类: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描写作用

在文章当中的环境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刻画。可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不论情况如何,总是“风和日丽,天高气爽,小树对我招手,小鸟为我唱歌”,纯粹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下面我们就从几位文学大师的笔下去体会一下环境描写的重要性。

深化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

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细致作用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有时也反作用于环境。写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除情节外,也要写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写好这两种环境,可较好地烘托人物,进而充分、明确地表达中心。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描写效果

客观描写是比较真切地再现景物原形的描写,通过写景来写情,即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

主观描写是指作者带着主观情感去写客观景物,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观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这在写作中称作“寄情于景”。

自然环境是文中常见的描写对象。社会环境,可以是居室陈设、布局、人物活动场所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等。场面则是特定的时间与场合内人物活动的总面貌。写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要写好环境。有人说要画好两幅画,即围绕人物活动的一幅“死尸画”和另一幅“杀人画”。

创新四法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苏洵说过:“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 言外”确实,成功的环境描写,不但可以渲染气氛,而且能还让人感受到整个时代、整个环境的生活气息, 感受到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与情感,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种写法可以让文章染上新的色彩。

一、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的情节 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在一 篇题以《关心》为题的中考满分作文中就三次出现了景物描写。开头是这样描写的: “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为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中间接着说: “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的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 更加亮了。” 结尾的时候,作者再次写到了景物: “我呆呆地伫立雨中,

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热流。”“雨依然飘洒, 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 同样写雨,却用了三段情感不同的文字,情节自然。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脉络分明,极富情感。

二、情景式描写,揭示人物的情感 把内心的“情”,自然地渗透到外物之中,这就是“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在写作中,真正做到了景中有 情、情中有景,才会情景合一、水乳交融,所谓“情哀则哀,情乐则景乐”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小说《故乡》 开头写阴晦严寒的深冬气氛、荒凉潇索,没有活气的村景,贴切地衬出了自己的悲凉心情;孙犁《荷花淀》 一文,开头将夜写得充满诗情画意,只是为了揭示水生嫂那恬静、安乐的心境。由于景物描写的恰当运用, 于是就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高雅志趣,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那分伤感悲凉。 一位学生在《茵草坪上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作者不直接写内心滋生的思念之情,只说: “一场雨之后那一遍茵草地更绿了,那一株株的绿草一下子似乎长子一大截,让这片小小的草地变成了一 张厚厚的绒毯,我感到,那正在滋生的不是小草,而是自己无法阻止的思念。” 这样的句子含蓄有情,与一般的景物描写就有了不同。

三,对比式描写,衬出深刻的主题 环境描写,还可以将将人物在不同年代、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感受,通过景物体现出来。杜甫的“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这就是因为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在《初三的烦恼》一文 中,作者与“枫”初次相识于一个艳阳高照的春日,文中写道: “这是一个太阳特好的春日, 柔柔的轻风、暖暖的阳光,枝头绽放的新绿,无不让人感到一种勃勃的生机, 广阔的田野里也如一张浅绿的地毯,一望无垠。” 由于种种原因,后来,作者又不得不与“枫”相别,在这时,作者又用了一段景物描写,不过,已不是春 日的美好景色,写出的是秋天的萧条与孤寂。文章通过春秋景物的不同,鲜明地写出了人物心境所发生的 巨大变化,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四、梦幻式描写,反映人物的期待 在文章中,我们还可以采用“以虚衬实”的写法,就是用虚幻的景物来衬出现实社会,折射出人物内心的 感受或期待。如杨朔的《海市》一文中,先对虚幻的海市蜃楼花了大量的笔墨,极力写出了它的令人神往。 然后写出寻找时看到的真实的海市——欣欣向荣的长山列岛。这时,作者感叹,“我们看到的长山列岛胜过 了海市蜃楼的实景。”虚幻的海市蜃楼写得越美丽神奇,就越能写出城市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显示出来的 朝气蓬勃。 唐代诗人杨万里写过这样的诗句:“春花秋日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自然之意)。”确实,环境描写 不能为景而写景,更不可“情不够,景来凑”,应该学会让景物说话,这样它才能为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

描写要求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有时也反作用于环境。写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除情节外,也要写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写好这两种环境,可较好地烘托人物,进而充分、明确地表达

篇三:记叙文—写一个完整的故事

记叙文写作——写一个完整的故事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