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续写唯一听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2:27:02 体裁作文
续写唯一听众体裁作文

篇一:唯一的听众续写

《唯一的听众》续写(一)

几年后,在我的一次音乐会上,我与那位慈祥的老教授再度重逢。

当时,我正专心致志地演奏小提琴曲。无意中,看见了一位熟悉的身影,再仔细一看,没错!就是她——那位骨瘦如柴,白发苍苍的老教授。顿时,我泪流满面,回想起了以前与老教授在一起的时光。观众们还以为是我太投入了,被音乐感动了呢!当我拉完了自己准备的曲子后,又特意为老教授演奏了我在林子里天天拉的那首曲子,我拉得有声有色,仿佛当时就置身于那幽静而和谐的小树林里。老教授听着那美妙而有节奏的乐曲,也回想起了以前装耳聋的自己。在那美妙的音乐中游荡,不一会儿,音乐会就结束了。我连妆都没卸,急急忙忙就去找那位“大恩人”。两人相见后,都不知说什么好,老教授先开口了:“小伙子,以前锯床腿的你也对小提琴爱不释手了呀?”我傻笑着说:“老教授,当年我遇见了您,这可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啊!”老教授说:“小提琴这玩意儿也不难,只要你努力去练习,一定能赶上我的!”“嗯,我一定会努力的,可我有一点不明白,您教我时干嘛要装聋呢?直接教我不是更好吗?”我问道。老教授笑着答道:“如果我不装耳聋。你还会为我拉小提琴吗?如果我装耳聋了,你就以为我不会听见,你说是不是?”我恍然大悟:“教授,我准备用您的教学方法,来教会其他的提琴爱好者拉琴。”“你这个想法蛮不错!我支持你!哎呀!我要迟到了,还有一个学生的音乐会要去呢!这次见到你真高兴,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再来听你的音乐会的!”

就这样,我还没来得及说声再见,老教授的身影便消失在拥挤的人群中了。

《唯一的听众》续写(二)

自从我在各种文艺晚会上小露头角并受到观众欢迎以后,我便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我也有时会想起那位在我失望时给我打气的“聋”老人,想想看,我很长时间没和她联系了。托人打听,我才得知,她搬家了,后来随着演出的增多,我也就再没心思想那位“聋”老人了。

几年以后,我有了一个可爱(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的女儿。一次我回家探望,带女儿到小区后面的小树林玩时,才再一次想起了“聋”老人。想一想真的很可笑,我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只是每天清晨一个听,一个拉,才会说上几句话,可现在,已经几年也没有她的消息了,我真的很对不起她,想着想着,我不禁又架起小提琴在树林里拉

起来,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一把琴,同样的一个我,一切都没变,只有当年我“唯一”的听众不在这里听我拉琴了。

几天以后,市里举办了一个小提琴比赛,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劝我去参加,几经考虑,我决定参加比赛,当天,我正在后台做准备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的视线中,非常瘦,满头白发,还有那深深的潭水一样的眼睛,啊,那不是“聋”老人吗,我呆住了。

“是我打搅你了吗?小伙子。”她对我说,还是那句话,只是这次听时,我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是您?”“对,是我,奇怪吗?当年我骗你,说我是个聋子,隐瞒了我的真实身份,那是因为如果我告诉了你,你会不好意思,不敢在我面前拉琴,只有告诉你我是一个聋子,你才会放心大胆地拉曲子,你会怪我吗?”她还是那样平静地望着我,让我有一种亲切感。“不,当然不会,是您带我走进音乐的世界,让我体会到了音乐带给我的快乐。可是,为什么后来您搬家了呢?”“那是因为我得了重病,要到北京去治疗,所以才搬了家。本以为我这辈子再也不会回到这里了,可前几个月这里的主办方请我担任这次大赛的评委,我才回来的,没想到,我们会在这里相遇。”

“嘿,比赛要开始了。”工作人员提醒我们。“再见,教授,我要上场了!”“祝你成功。”她对我说。我重重地点点头。

我站在舞台上,一眼就看见了老教授,我深深地鞠了一躬,闭上眼睛,我架起了小提琴,仿佛又看到了当年自己站在小树林演奏的情景,我面前坐着的是我“唯一”的听众。

篇二:《唯一的听众》续写

唯一的听众(续写)

有一天,我遇上了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时,我已经成了明星,我告诉老人:“我已经知道了您的真实身份,您是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还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可是您却说自己是聋子!还说我拉小提琴拉得非常好。要知道,就连我父亲和妹妹都说我是‘音乐白痴’,只有您给了我鼓励,还说我的琴声能给您快乐和幸福,让我进步,非常感谢您!”

老人说“其实,你一开始拉得确实不好,但我知道你需要鼓励,”她顿了顿又说,“我看到你的进步,我也为你感到骄傲!”老人还是满头白发,她非常瘦,穿的是一条黑色的裤子,一件黄色的外套套在外面,搭配的刚好到位。

我又拿起小提琴,为老人演奏了一曲,老人一如既往地表扬了我:“真不错!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小提琴曲,谢谢你,小伙子!”

篇三:唯一的听众

案例展示二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

《唯一的听众》 (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蒋秀云(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中学高级)

【说课】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品味老教授诗一般的语言、体会平静如水的表情蕴含的深意以及与“我”萍水相逢却用特别的方式鼓励、帮助素不相识的“我”树立信心,最终走向成功的美好心灵、感悟“我”对她的无限怀念与感激之情,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2. 通过理解“我”的心理、行为的变化,体会学好一项本领必须具备兴趣、信心以及坚持、刻苦的精神。

3.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衬托主人公品质的写法、文章结构安排的巧妙。

4. 体会文章省略号的意味,通过对文章情节的发展脉络、语言风格的初步理解,想象省略的情节,写一个片断。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1 、 3 、 4 、 5 。

三、教学难点: 3 、 4 。

【教学过程】

一、从题目入手导入:

文章中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她在文中有几个身份?哪一个是真实的?哪一个是虚假的?(大屏幕出示:耳聋的老人、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加重最有声望和首席)

这样一个她为什么要装聋呢?耳聋又怎么帮助我呢?学习音乐对耳朵有很高的要求,指导别人更要凭借听。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美丽的早晨,走进那个铺满落叶的小树林。

二、默读第二、三自然段

1. 思考:老人装聋的原因并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她为什么要帮助“我”这样一个萍水相逢的人? 你能通过读第二、三自然段找到答案吗?

提示:文章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所以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和行动。发挥你的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画面,像看电影一样,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年轻人的形象?你看到的形象就是老人看到的“我”的样子。思考: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这位老人,使她决定帮助“我”呢?

出示: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2. 顺势出示描写环境的句子,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我”?环境描写有形象、有声音、还有心情。为什么是沙沙的足音?

3. 联系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今天“我”和老妇人见面后灰溜溜的走了,以后的“我”会怎么样?此时老妇人要是不装聋,会怎么样?

4. 有感情地朗读

三、她是怎样帮助我的?

1. 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老人说的话,想一想:这些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有什么用意?为什么在“我”看来这是诗一般的语言?

出示句子对比:体会状语后置的强调作用及语言断开后表现的诗意。一方面体会老人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体会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

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我能每天早晨做你的听众吗?

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2. 在她的帮助下,我有哪些变化?概括出我的变化。

3. 老人的神态有什么变化?虽然都是平静,内含一样吗?划出句子,体会平静背后的不同、变化。

当我第一次来到小树林与老人相遇的时候,听到我那像锯床腿一般难听的琴声,她平静地望着我。平静中是 ______________ ;

当我每天入约来到小树林,依然很难听的拉琴的时候,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平静中是 ______________ ;

当我经过刻苦练习,琴技逐渐提高的时候,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深深的潭水就是深深的 ______________ 。

4. 有感情地朗读

四、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续写片段

1. 当从妹妹那里获得真相以后,文章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2. 续写文章的内容。

3. 出示原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读一读最后一段:为什么“我”会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表达了“我”对老人怎样的情感?

六、总结:题目为什么叫“唯一的听众”?说说你的理解。“唯一”有几层含义? 出示:词典中唯一的解释,你觉得这里是什么意思?独特在哪里?

案例评析二

案例名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

《唯一的听众》 (第二课时)

评析教师:蒋秀云(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中学高级)

张雪莹(北京慧忠北里二小,小学高级)

张 琳(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小学高级)

金立颖 ( 北京南湖东园小学,小学高级 )

【评析文本】

金立颖:

老师们,大家好!今天参加评课交流的老师有《唯一的听众》的执教者、北京市骨干教师、朝阳分院中学高级教师蒋秀云老师;有北京市骨干教师张雪莹老师,区骨干教师张琳老师;我也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北京南湖东园小学副校长,兼

职教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金立颖。能和全国的老师们一起交流我们倍感荣幸,下面就请大家各抒己见。

张琳: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课标版第 11 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落雪,在编入人教版教材时有删改。同时这篇文章也被收入到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和沪教版教材第十册,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几乎没有删改。蒋秀云老师在讲本课的时候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但是蒋老师最后把删去的原文又呈现给了学生,并且还在这删减处设计了一个课堂小练笔,我感觉蒋老师把教材用的很足,而且在课下做了很多关于文本的工作,所以在课堂上才能出口成章,游刃有余。整节课始终给人以一种平心静气的与学生交流文本的氛围,像好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感觉。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很放松,很自然的随着老师走进文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蒋老师 , 您先谈谈您对教材的解读吧。

蒋秀云:

谈不上解读,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唯一的听众》是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爱”的主题中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本文在写作方面颇具特色:以“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为外在线索,穿插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并用大量笔墨描写“我”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老人带给我的是怎样的一种独特而美好的情感体验。全文就像一曲优美的散文诗,轻轻叩击着读者的心扉,让读者在平缓而内敛的情绪情感抒发中不知不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受到一次美的洗礼。文章对主要人物——唯一的听众只有短短的几处语言描写和始终如一的“平静地望着我”的神态白描。它不同于小学阶段常见的描写人物的文章:老人帮助“我”的这件事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作者也没有在叙述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过程中展现对主人公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刻画,这样学生就不容易从文本外显的描写中找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突破口。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时,需要从更广的视角构建文本阅读理解的策略,从看似天衣无缝统一和谐的描写与叙述中寻找到内在的矛盾,通过补白、比较、联想、想象等途径,力求展现真实的生活图景,通过揭示深层矛盾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众所周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每一篇文章无不是经过了作者立意、构思、选材、组材、剪裁等一系列加工过程后的主观“产品”,是观念化、价值化了的。面对同一事件由于视角不同,不同的作家可能会写出完全不同的作品。而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不一定都在作品中找到痕迹,因此需要借助想象在作者呈现的内容中寻

找“蛛丝马迹”,把事情发展过程的“原生态”还原出来,揣摩、推测出作者没有写出来、又是真实发生的符合生活逻辑的内容,这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这类作品深处的重要方法。

由于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需要换个视角读懂“我”。作者叙述描写的着力点都在自身,对老人的描写多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来衬托的,所以从老人的视角观察我、审视我的一举一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老人为什么要帮助“我”?难道仅仅是因为她有着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吗?绝不仅仅是这样。文章在写“我”遇到老人之前,用了不少笔墨来渲染“我”的小提琴拉得糟糕的程度,然后又浓墨重彩地渲染我离开家来到小树林练琴时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环境描写更烘托出人物此时内心的欣喜。如果说以上内容都不难理解的话,那么接下去我的举动就让人费解了:“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练琴吗?这分明是一个出色小提琴手即将面对观众演奏时才会有的表现。为什么这样写呢?跟下文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就是那个与“我”素不相识的老人,看到这里,没有听到我的琴声之前,会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小提琴手?一系列问题的提出都是基于这个与现实生活中的练习拉琴相矛盾的外在表现的深入追问。于是我们明白了:家人的冷嘲热讽,并没有浇灭我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啊!所以我的举动让老人看到了一个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难。这一点深深的打动了老人,也是老人决定帮助我的重要原因之一。接下去,当我发现老人的时候,我的局促不安、羞愧又说明我的敏感自尊以及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性。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说来,好不容易离开家人的讥讽,终于轻松了,在不想让任何人看见自己的窘态时却偏偏又遇到了人,在这种情况下对“打扰”自己的人有一种怨,也不是不能理解,然而“我”内心却为自己难听的琴声打扰了别人而深深的自责。这样的举动怎能不让人感到人性的善良呢?这么好的年轻人,怎能不帮他呢?这也许正是对老人内心世界比较符合情理的还原。文章没有写,但是我们通过对“我”的描写的分析,得出了这样合乎逻辑的推测。

于是在以课题入手明确了老人的真实身份后,直接追问:为什么在音乐领域有着如此深造诣的人会帮助“我”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呢?又是怎样帮助“我”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装作耳聋是多么独特而又充满智慧的方法啊!装作耳聋可以只看见了“我”的举动——感觉像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正准备演奏,因为听不见,所以断定琴“一定拉得非常好”就显得如此合乎情理;装作耳聋可以让“我”从尴尬的处境中解脱;装作耳聋可以让“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下来;装作耳聋“我”才会相信她所说的一切,帮助才能最终实现——一切都与下文照应得天衣无缝,这正是作者构思的精巧细腻之处。

张琳:

蒋老师对文本的研读十分下功夫,这在整堂课的设计上都能体现出来。本篇课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