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荒原狼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2:32:30 体裁作文
荒原狼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

当我读《荒原狼》时,我是伴随着似懂非懂的纠结读完的。 《荒原狼》中的哈里是一个孤僻的独行侠,他坚持租住在一户整洁有序的中产阶级家庭中,而自己的房间里却从来都是一团糟,烟尘遍地,桌上地上胡乱堆积着书本和音乐。他深谙欧洲古典哲学、神学、音乐等各种文化形式,也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有积蓄。但他本人最看重的却是一套自杀心理学的理论以及对于剖析自身的工作。他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探索生与死的问题。对于自身的剖析是残酷而客观的。他一开始就先验的认为,自己是一头偶然闯入了人的文明世界而具有了人性的狼,人性和狼性总是在他的心里此消彼长。他对于自己的这种双重性的描述语气十分客观,以至于我们经不住信以为真。从这一点来看,哈里从一开始就是了解自己以及自己一类人的。这种了解而产生的鄙视首先指向的是自己。文中的一个旁观者房东的侄子道出了这一切:“我意识到,哈里的悲观不是基于对这个社会的鄙视。而是基于对自己的鄙视。他那么无情的刻薄所有的人的时候从来不把自己排除在外。他总是把自己放在憎恨和否定对象的第一位。”因为对于世界首先是对于自己作为人本性的认识使他不愿融入这个社会,因而他成了边缘人。

我之所以纠结,是因为在我看来哈里是一个活在社会之外的人:他就像一个苦行僧,用自己的清醒与行为上的孤立来监视着这个社会。他的忧虑是超越了时空生死。对于他来说,死是比生要轻松和快乐的事情。因为有了死的期盼,人的生才有了动力。死是生的目标。

哈里关心的是生的目标也就是死。我纠结与一个这样的思想,大多数人都愿意生活的好,不去愿意面对死亡,都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所以不去追寻。但是,在书中,我看到了哈里的态度,他的确游离在我们的世界之外。他看到了人的狼性,每每有鄙视,他先鄙视自己。一个这样悲观却又不去指责社会的人,给了我一种似懂非懂的理解。可以说他是因为这个社会才变成这样,却又不去排斥这个社会。通俗得来说,就像一个受了气的孩子,不去想对手的强大,只思考自己的无能。这是一种睿智,却又是一种悲哀。睿智的是他能想到这一层,能将人性、狼性看的十分客观,却又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悲哀。

《荒原狼》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不过在我看来,要想更深入探索出其深刻的内涵,需要一遍一遍细细研读。

篇二:《荒原狼》读后感

读《荒原狼》后浅显的感想

当我合上《荒原狼》这本书之后,脑袋空空如也。之后,我疯狂地,接近歇斯底里般地下载了大量莫扎特的交响曲、钢琴曲,虽然在于接近艺术的这条道路上,我连个新手都算不了,但是看完书之后的第一个冲动竟然是大量欣赏这些原来“自认为”(当然也是被形形色色的人所传输的)枯燥无趣的音乐。

当然我知道作为一篇读后感来说,选择这篇名著是个很不明智的选择。这本书读的很慢,薄薄的一本书,接近花掉我两个星期,很多时候,有些很晦涩的语段,会反复地再看一遍,有时候也会遇到看不进去的时候,索性扔掉,当再次拿起的时候,又会反复之前的一些篇幅来读。后来,上课当老师说到《荒原狼》的时候,简直是当头一棒:连老师读了十几遍也没有搞定里面所要揭示的内容。于是,我知道对于这篇名著,绝对还有反反复复理解的必要。

其实,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书的名字我就想了很久:《荒原狼》?为什么会选择一个荒原里的狼来写?当荒原和狼相结合,又是多么的孤寂、悲廖。而后,又开始看了翻译者对本文的序,说这本书是一个中年艺术家的精神危机,何来危机之谈,难道是黑塞本人的自传性质的小说?到了出版者序中,作者以哈里·哈勒尔房租侄子的身份,带给了我们一个哈里的初形象和在外界给别人的印象。在“我”眼中,“哈勒尔心灵上的疾病并不是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弊病,是哈勒尔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染上这种毛病的原非只是那些软弱的、微不足道的人而是那些坚强的、最聪明最有天赋的人,他们反而首当其冲。”这难免不让人,把哈勒尔的怪病放到整个历史的发展中,当“处于两种时代交替时期的时候,这些人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无辜,他们的命运就是怀疑是人生,把人生是否还有意义这个问题作为个人的痛苦和劫数加以体验”,不难发现这种狂人在每个时段都会有,只是有些狂人被人们称赞,而其他一些就淹没在历史的浪河之中,永远和外界有隔阂而不为人知。

当然,在出版者序中,我们还有很多内容篇幅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荒原狼的存在。“教育的基础就是‘摧毁学生的意识’…但是这位学生坚韧倔强,骄傲而有才气,他们没有能够摧毁他的个性和意识,这种教育只教会他一件事:憎恨自己。?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不能自爱就不能爱人,憎恨自己也必须憎恨别人,最后也会像可恶的自私一样,使人变得极度的孤独和悲观绝望。”“他从他那真实的空间,从他那荒原狼似的离群索居的角度出发确实赞赏并热爱我们这个小市民世界,他把这个世人的小天地看做某种稳定的生活,看做他无法到达的理想,看做故乡与和平,凡此种种,对他说来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翻着,来到《哈里·哈勒尔自传——为狂人而作》。这是哈里自己的内心世界,孤独而又自省,冷静而又无助。他把“特有的简朴和胆怯的生活艺术,安详地度过一天”看作是浑浑噩噩。“满足和欢乐对于我来说,是不能够忍受的,用不了很长时间我就憎恨它,厌恶它,我就变得非常绝望,我感受到不得不逃向别的地方,尽可能逃向喜悦的途径,不过必要时也要逃向痛苦的途径。”…“不一会,我心里就燃起一股要求强烈感情、要求刺激的欲望,对这种平庸刻板、四平八稳、没有生气的生活怒火满腔,心里发狂似的要去打碎什么东西…”

他无时无刻地在矛盾着,也就是无时无刻的痛苦着。把日子过得平庸而无奇,但是无法忍受,就像得了什么毛病一般,无处不在挑剔着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无法安宁。

之后,他在一条潮湿的街道前行,在一面墙停了下来,因为他喜欢这面墙,这么盯着,他看到了“魔剧院…”和“专-为-狂-人-而-设”,当然第一次看到这个,我并没有多大的留意,只是觉得增添一些奇幻的色彩,但是读完整本书之后,我知道这几个字对于哈里以后的意义有多重要。后来,得到的那本《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这本小册子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写哈里和荒原狼的关系了——一个躯体下的两个他。我很欣赏这种观点:在有些人有了出息,被人羡慕,他们得以成功更应该归于他们身上的壶性和猴性,而不是归于人性,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的确,人性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于帮助使人达到成功的时候,显得很渺小,反而这种人性的普遍或者普善性,不能够使得一个人得到更高的成功、突破自我。然而,黑塞给我们讲述的却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完全不能够互助互济的,而是专门对立的,就是一个躯体里面的两个死敌。

在那本小册子中,荒原狼是一个真正的孤独者、矛盾者、自杀者,哈勒尔无法沟通市民世界,无法理解那些所谓的艺术,他在探索中迷失了方向,甚至发现自己与自己毫无关系;他又时刻在想着这个世界的种种罪恶,想着自己身上难以救赎的罪愆,他无法理解世界,无法原谅自己,却又不能抗拒内心的诱惑。而通向圣洁的道路只有选择“自暴自弃,随波逐流,熄灭生命的火花,回归本原。”荒原狼原本是一个艺术家,他来源于市民,他深刻的眷恋那平静、善良、秩序的市民世界,他同时又以艺术家的敏感对市民虚伪的循规蹈矩感到愤懑,他要彻底撕裂虚情假意,于是,当他就要脱离市民阶层时,却绝望的发现,当代那些所谓的艺术早已与他绝缘,于是,荒原狼彻底孤独了,甚至孤独到失去了自己(因为他根本就不愿意看到曾经狂热追求永恒的自己)。荒原狼在孤独中痛苦跋涉,他不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时代错了,人性深处隐藏的种种邪恶趁虚而出。荒原狼与之搏斗,他向往不朽,却找不到通

向不朽的道路并因此而痛苦、矛盾。

这么写着写着,我无法理解荒原狼的孤单,无法体验他的痛苦,我们一直满足于生活带给我们的安逸和满足感。于是,没有早就狂人,只是无数的庸人日复一日的消耗着原本不多的时日。黑塞仿佛立了一面镜子,把我们的五脏六腑都剖开,然后他却以狼一般的野性,冷眼看着我们。

但是,这么一个人的出现,完全不再被我理解了——赫尔米娜!这个孤傲的荒原狼啊,他竟然完全可以接受并努力地完成她所有的指令!还有刚开始赫尔米娜就认定最后她给他的指令就是杀了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人,为什么她可以指令他所有,为什么她可以为了完成她的指令去学习他认为他厌恶的舞蹈和厌恶的音乐。

关于赫尔米娜和帕博尔、玛丽亚这三个人的出现,我完全是懵了的状态,更不用说之后的老哈里、新哈里的对白,魔剧场和杀死赫尔米娜之后莫扎特的出现……这些等等了。只能引用网络上对这部分的评价了:魔剧院,则完全是黑塞凭借他个人的想象,让自感灵魂分裂而痛苦不堪的哈里走着通向内在的神秘莫测的路。哈里在帕勃罗指引下进入了“疯子才能入场”的魔剧院,分别在五个房间游历了“内心的地狱”,以一种身体力行和视觉认知获悉了自身的无意识,把握到内在灵魂的多重性。可是,尽管哈里在魔剧院里参与了灵魂的交流,他还是无法直面自我的人性和狼性。最后,帕勃罗与莫扎特化而为一,向哈里指明一条“幽默”的解脱之路。可是“幽默”对哈里来说只是一种暂时的精神麻痹,它无法让哈里内心获得永久的平和,不朽与永恒仍然只是内心的指向。

至于,还有一部分的见解是这些包括赫尔米娜的出现,都是荒原狼为了完全保持狼的特性而出现的幻觉。

最后,引用黑塞的一句话: “我面临的问题中首要的和最迫切的是一个个的人,是人性,是独一无二未被标准化了的个体。” 他甚至不无骄傲地说:“马克思和我之差异除了他涉及的纬度大大超过我之外,就在于他想改变世界,我则想改变个人,他直面群众,我直面个人。”作为我的结尾吧。

现在,我知道,未来这本书,出现在我视野还会有很多次,甚至十几次之后,我仍然无法了解那是个怎么样的荒原狼和黑塞要带给我们,指引我们的那部分思想。

篇三:读《荒原狼》有感

学会理解生活绞刑架的幽默

-读《荒原狼》及《黑塞传》有感 2013.1.1孙何凝

“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帕博罗在等着我,莫扎特在等着我。”嗯,我口袋里也装着成千上百个生活游戏的棋子,我的身体也有无数个灵魂,它们隐秘潜伏在我心灵最低处。当我遇上《荒原狼》时,那种撕裂的痛苦,我无数多的灵魂跟随主人公哈勒尔经历转变在我身体里猛烈地碰撞,让我无数次掉进空荡荒凉的无爱之狱,绝望之狱,越陷越深,巨大的荒凉感从我心底升起。然而,到最后,我也同哈勒尔一起意识到,我必须理解生活的幽默,生活绞刑架下的幽默。我清楚地意识到了这本小说对我的意义。

起初,刚阅读时,黑尔曼黑塞独特的结构令我耳目一新。第一部分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了他所见的哈勒尔——“一只迷了路来到我们城里,来到家畜群中的荒原狼,胆怯孤独,粗野豪放,焦躁不安,思念家乡,无家可归”;第二部分,是荒原狼自传,是哈勒尔是穿越他自己内心的一次地狱之行,绝望与痛苦紧紧围绕我,给我以震撼;最后故事的结尾,又以在魔剧院的游戏作结尾,映像,回忆,梦想,与现实糅合,浓郁的幻想色彩,深刻的象征意味发挥到了极点。

在第二部分中,荒原狼的自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绝望与死亡的气息。每次当我合上书的时候,那种如麻般纠缠地,同时有一种悲壮的痛苦狠狠敲击着我,紧紧包裹我,让我的呼吸越来越沉重。我仿佛和哈勒尔一起游荡在深夜的街道上,时而奔跑大

荒原狼读后感

叫着,疯狂地,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要在这个世界上,交际,工作,戴着虚伪的面具微笑微笑微笑;一起在阅读《论荒原狼》时,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我,同时也更加痛苦地认识到了我们自身的矛盾性与双重性加剧了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悲剧性都在于此:明明不想被这个世界所控制,都有自我的思想,想以自我的方式生活,然而无法摆脱也无法抗拒真正的生活。这是现实而又残酷的事实;一起看着刮胡刀,等待死亡??是痛苦,是绝望,每一次我无法让自己摆脱那种在心底卷起的旋涡,它们越来越深,越来越急,裹挟着我,好像要越走越远,去哪儿?我也不知道。黑塞他以这样一种极端而又尖锐的笔尖,在我心底刻下痕迹。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为什么,哈勒尔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这么痛苦! 到最后,也是达到极点的,哈勒尔在魔剧院中游戏,经历这人生游戏,戏谑,恐惧,冰冷,而又是幽默的.。是啊,幽默。“您应该学会笑,这是对您的要求,您应该理解生活的幽默,生活绞刑架的幽默”我们都笑了,是的,“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帕博罗在等着我,莫扎特在等着我。”这也许也是答案。

我或许对我痛苦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解释,我也在《黑塞传》中找到了我所认为正确的答案。我想,蜕变注定是痛苦的。矛盾与双重也注定是孤独痛苦的。哈勒尔的痛苦的背景是一个时代的沉沦一个时代的痛苦,正如黑塞以自序者的口吻说道:“哈勒尔的疾病是整个时代的弊病,是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染上病的远非那些软弱的,微不足道的人,而是那些坚强的,最聪明的最有天赋的人,他们反首当其冲”同时哈勒尔的历程,内心的地狱之行,残酷地告诉他:他无法改变这种现象。

社会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我看到哈勒尔痛苦还表现在他的矛盾性与双重性。他身上不仅仅只有两个灵魂,他有无数多个自己,那无数多的又成了整体的一个他。哈勒尔的身上有人性和兽性,两种本性,既纯洁美好,又邪恶凶残,能感受幸福,又能感受痛苦,两种互相敌视,又互相依赖对方生存。那样对立的两极的性格在我身上也存在,所以我在阅读时,感受到了共鸣。我也不愿虚伪机械的每天生活,学习,微笑,戴着面具游在在这个现实的世界。可是我必须得,无法抗拒,我痛苦我绝望,我在生,我也在死。就像哈勒尔要改变一个

世界,他要寻找一个世界,一个永远存在的精神世界。但是冰冷的无法拒绝的现实世界就是横亘在你的面前。你看着他,能怎么样呢。这矛盾的过程注定是以无果为结果的。但或许我们也有办法,那就是学会大笑。学会幽默,理解生活绞刑架的幽默。

学会理解生活绞刑架的幽默。我想它不是教我们一味地绝望一味地痛苦,甚至想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即死亡来结束这种生活,我们应该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找到一个与物质世界相对立的世界。生活在这种物欲横流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静不下心来问问自己到底要什么了,年少的我们生活在这浮躁的年代,也开始追求物质世界。我想我们应该更要静下心来,营造一个属于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吧。然而生活,必定存在痛苦,不是所有事情都如自己所愿,每个人都矛盾都双重,只是不同的人表现的形式强度不同吧。认清自己,认清自己内心浑浊,混乱的世界,我们要笑,是大笑。学会取笑可笑的,毫无价值的东西,一直幽默下去。

嗯,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帕博罗在等着我,莫扎特在等着我。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