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农村乡土初中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4:37:29 初中作文
农村乡土初中作文初中作文

篇一: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利用

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利用 作者:蒙粉红

来源:《甘肃教育》2015年第05期

【关键词】 语文教学;乡土资源;创造;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5—0061—01

农村拥有富饶而独特的教育资源可供师生开发。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够独具慧眼,善于提醒并引导学生最大限度与效度地用好这些资源,那么学生文思定会如泉水般涌动,笔底纸间定会流动出鲜活而富于情趣的文字,这样学生将不再苦于无物可写,而写作也终将成为一种享受。本文根据作者的写作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利用乡土资源。

一、引导学生发现乡村之美

1. 引导学生还原对课本中乡村的认识。我们在对很多文学作品解读时,往往刻意地加工、诗意地美化了作品中刻画的意境,如果在教学中能对这些作品内容予以原生态还原,相信学生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欣喜与收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知道,原来陶渊明也想过农家的生活,孟浩然也想到我们这儿来做客,王安石也会去羡慕农家的一个普通草屋,而陆游甚至会在夜晚游兴大发时拄着拐杖敲开你家的门。想想陶渊明所要寻找的桃花源不是就在我们身边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不就是夜夜在村头池塘边的守候吗,而马致远心中深深低吟的小桥流水人家不就是我们的家吗,艾青深爱的土地不就在我们的脚下吗,如果学生真能从生活的角度理解被“标准化”了的作品,那么他们更是会产生一种“这有什么,我也能行”的想法:他们会觉得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固然有趣,可没有自己村边那片藏着各种野花蘑菇野鸡草蛇的山林有趣;闰土的父亲教的捕鸟方法虽然也很有效,可现在大可以谈谈农村都已经很少捕捉鸟儿了;少年鲁迅回到平桥村时会学着小伙伴们用铜丝钩钓蚯蚓,要是到了我们这儿,我们的少年们还会教给他如何用手摸蛤蟆,如何捉泥鳅摸泥鳅,如何摸鱼打鱼,如何认蛇躲避蛇,更不必说教他识蘑菇、捉野兔、打田鼠等等这些常规游戏了。此时的乡村孩子,写起他们的生活定会比鲁迅这样一个外来客所能感到的乡村生活要有滋有味得多吧。

2. 可引导学生自主认识身边的乡土资源。这里首推的便是上文所提及的乡村少年的游戏。爱玩是少年人的天性,如果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这些绝活也能成文并独具特色,叫他们如何不会欣然提笔对你侃侃而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乡村特有的景物予以观察。当学生能够用一种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家园时,会有许多欣喜的发现。此时,田垄、菜畦、水井、耕牛、野花等皆可如诗如画般结成文字,读来自然口舌生香、赏心悦目。乡村大人们的农活、生计、家庭劳作同样可以细致入文,也可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学生的家长大多务农,学生自己也常帮家里忙农活,对“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有着更深刻而又具体的体

会。如同唱歌舞蹈踢球教书一样,务农这一行当也有许多自己的“行话”和操作规则(如遵循二十四节气、农谚等)。如果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能够恰到好处、细致清楚地交代这些,那么一篇弥散着乡土气息的文章就形成了。如果父母都是务农的,那么可在文中具体展示出农人的最真实的劳动场景与独特性格语言特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是我们写作的很好典范;如果学生作文时就可把这种具体的生存状态表现出来,那么,材料与情感都准备就绪了,作文自然水到渠成。还有对于本地本村独有的风俗人情、婚丧礼节、历史遗迹等材料的占有与运用以及对近年来农村的巨大变化的亲身体会,这都是写出一篇独具一格的文章的便捷而速效的途径。

二、引导学生体会创造之趣

众所周知,农村的校园软硬件文化设施都相对落后。但这些设施陈旧落后,对学生而言,发挥本身应有作用都已不明显。在如此简陋的校园文化环境下,如何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文化资源来为教学服务,便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教师首先应承认并敢于面对由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落后及学生家庭条件贫困对学生的文化认知领域所造成的空缺,并明示给学生,师生共同通过各种途径予以弥补。如在初二阶段,学生在练习写说明文时,必须学会对某一植物、动物做具体明确的介绍,在指导学生写关于植物的说明文时,教师可设专题课,通过对校园每种植物的实地介绍及自制的名称卡片,教会学生认识了解校园内种植的各种花草树木。所以当学生终于知道他们曾匆匆而过却熟视无睹的不知名的花草树木竟都有一个在书本上早就曾令自己向往过无数次的美丽名字时,他们能不用一种新鲜的眼光重新打量这些曾因为无知而冷落下来的花木,从而写出一篇关于植物、关于校园的优秀文章么。

编辑:刘於诚

篇二:浅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乡土题材

浅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乡土题材

作者:梁艳萍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2年第21期

新课改的春风在农村中学教学中也开始生根发芽,新课改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新课改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能走过场,农村教师要根据农村教育的现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教改之路,要注重乡土题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中学语文课教师,亦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和需要作出相应的教学方法的调整,在语文课尤其是作文教学上有新的教学思维导向。根据笔者的经验,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如能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培养学生乡土情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大有效益。从培养乡土情感入手,激发学生学作的兴趣,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三步:

一、拟题

拟题具有导向功能,教师在命题或指导作文题时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一般文体的训练还是文学体裁、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等其他文体写作,教师都应有意识地通过拟题引导学生多写家乡,并注重拟题的技巧,以点燃乡情之火为出发点来构拟作文题目。与发达地区相比,家乡虽然贫困,但贫困是落后,不是耻辱,在让学生正视家乡落后的同时,也要使他们了解家乡的变化,看到家乡的未来和希望,激发其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家乡的“花果山”》《山村风景独好》《家乡报上的头条新闻》,这类的题目都能较好调动学生观察和思考,挖掘家乡的亮点,培养爱国爱家情感,提高审美情趣,激发了写作的兴趣。

二、指导

写作指导是选材布局主要环节,也是提升主题、加强情感渗透的有利时机。有了好的拟题,还应有好的指导。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家乡的一事一物,从深入了解认识中增进乡土情感,指导他们从中恰如其分地选择写作材料。学生初写家乡往往内容单薄,言之无物,是由于对自己的家乡缺少关注,熟视无睹,就好像每天走过的台阶不一定能说得清楚的它级数。因此,作文指导要因时制宜,多搞一些实物观察,实地观察和实践观察体验,平时可出一些小题目,如“每次上学,看家乡的交通”“家乡地名与传说”“一个有趣的老乡”等,让同学们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形成乡土气氛,增进乡土情感、从而产生介绍家乡、赞美家乡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冲动。课堂作文指导还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一次指导《家乡,我为你骄傲》时,一些偏远贫困山区的同学很是为难:“家乡四处是高山大岭,只见树木不见人,哪有值得骄傲的东西呢?”教师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但教师猛然想起一件事:上次放假回校,这位同学不是提了一袋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核桃来派给同学们吃吗?于是教师便趁机诱导:“谁知道某某同学

家乡最好吃的是什么?”“核桃!”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说:“那倒是很多,满山满岭都是,听说村委会还贷款买设备准备办个核桃加工厂呢!”这位同学似有所悟地回答,再一步引导他联想、思考、分析,他终于写出以“家乡的核桃树”为话题这篇以小见大,充满自豪感,通过家乡的进步体现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好习作。这样的指导,也同样开启了别的同学的思路。

三、评讲

评讲是作文教学中承上启下的环节,又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时机。适时把握,也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实现写作能力再提升。作文评讲应着重肯定学生写作成果,再鼓励学生扬长避短,让学生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一次写家乡风景的作文,一位同学写了篇《山村风景独好》,文中他以饱含热情的笔调对山村四野风光进行大量描绘。其中写到一群村童在榕树底下以一块大青石为凳进行晨读,别有情趣。教师在评讲时充分肯定了该同学的成功之处:“通过工笔描绘山村早晨这一特定时间内的自然景色,文字流畅,富有诗意,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但同时又提醒全班同学:“这位同学写山村美景是成功的,但家乡可爱之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之美,作者如能把文章的重点放在“村童晨读”这一图面上,写出山村虽然落后(以天地为教室,大青石为台凳),但山村的人不甘落后,有着奋发图强的新一代,这才是山村最美的一道风景。这样构思文章的主题会更深刻,现实意义会更强。”听了这段评讲,同学们豁然开朗,在这基础上教师由组织展开讨论,引导同学们说出家乡最美的风景:一家有难百家帮的动人场面,赶集路上衣着一新的村民,披红挂绿的致富果园……他们都能从家乡某一角度的美景去把握时代的脉搏,从中看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篇三:立足乡土生活,写“原生态”作文

立足乡土生活,写“原生态”作文

【摘 要】作文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作文教学

应与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联系起来,并渗透于其他的

学科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农村学生在作文时,要根据农村学生

的生活环境和特色,紧靠“农”字出一些实实在在的题目,要写出

农村的特色。

【关键词】立足;乡土;写作文

和同事聊天,常常听到他们诉苦:农村孩子的语文素养太差了,

写出来的作文简直糟糕透了:没有真情实感,语句不通顺,没有鲜

明的主题??但通过我这几年教学作文的尝试,却往往能够从学生

的作文当中找到惊喜。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作文教学的一些心

得。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

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

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

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

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农村

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所致。导写脱节,读写分离。一是作

文指导上,年级与年级断层,教材与大纲脱节,中年级在辛辛苦苦

指导谋篇布局,高年级又在一个劲儿矫正标点符号,或者重复指导,

缺乏层次性。只有粗枝大叶式的宏观调控,没有循序渐进、丝丝入

扣式的微观指导。这种只有目标而无路标的作文指导使孩子在作文

这条路上无缘无故走了许多歪路。二是读写并未做到真正结合。很

大一部分课堂上,内容的理解总是占去大量的时间,正当要涉及写

法时已临近下课,于是蜻蜓点水,大有走过场之嫌。应付考试或为

完成任务而教学作文。传统的作文教学常常局限于作文课上的八篇

作文教学。我们知道作文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劳动,作文教

学的过程是要让学生进行由事物向认识的转化,由事物向文字的转

化过程。

二、作文教学对策

开掘农村小学存在的作文素材方面特有的客观优势。《课标》中“课

程标准”部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

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

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农村有美丽

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

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发挥、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

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

1.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

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

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

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

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

清风;春之

农村乡土初中作文

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

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

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

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2.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

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

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

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

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

乱跳的鱼儿。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

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3.体验家乡飞速发展,抒振奋之情

随着计划经济的淘汰,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

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文综合实践活

动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孩子参观回族工业园区、养殖专业户、经济

农作物种植专业户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

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

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

从门前路的更新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

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

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4.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

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这句话说

明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

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

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

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

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

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

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

主地赞之于笔端。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