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故乡情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0:24:46 体裁作文
故乡情散文体裁作文

篇一:散文:悠悠故乡情

最是故园难忘处 ——曾国藩七律组诗《岁暮杂感·其二》品读 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曾国藩有两组题作《岁暮杂感》的诗,每组各10首。一组为五律,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时充国史馆协修官才两年,可不平牢骚则不少,开篇便有“嚣尘逐逐忙”、“身计嗟频左”之鸣;一组即包括本诗的七律,其六首联“韶华弹指总悠悠,我到人间甘五秋”,实已点明组诗创作时间。另五律组诗其十“八年吟旧句,回首但苍茫”句下自注云:“乙未年曾作《岁暮杂感》诗十首。”乙未年,即道光十五年(1835),曾国藩正好25岁。先一年的冬天,曾国藩肩负光大湘乡曾氏几百年来门楣的重任,雄心勃勃,首次赴京参加会试(其四“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孰料未售,但他“未信君山刬(铲)不平”(其四),决心再参加来年的恩科会试,寓居北京长郡会馆,研穷经史。时光流水般逝去,转瞬即到除夕大节,思乡思亲,感喟丛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他的最早的诗作(也是最早的文学作品)。本诗为组诗其二。诗中故园的一般风貌与典

型景物相映,乡情与志趣交织,诱人诵读,耐人品味! 开头两句,点明故园所在方位,概括了故园独特的风貌。高嵋山,且不说根本无法与距它几十里、中外闻名的南岳衡山作比,就是比起距它不过10里的九峰山来,名声也小得多。曾国藩不高攀衡山、九峰,是另有意在的。高嵋山拔地而起,座落在曾国藩出生地白杨坪(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天坪村白玉堂)屋后,左有蓄势欲腾的猛虎岭,右有展翅待飞的凤凰岭,延绵环抱,气势非凡。三国蜀汉名相蒋琬的祖坟就在高嵋山下。曾国藩深受祖父星冈公不信僧巫、地仙的影响,认为南岳圣帝不如蜀汉名相现实、威灵。我家就在“高嵋山下”,不仅使故园的具体方位更确切,而且十分激动地流露出对本乡前贤的景仰与步趋。“是侬家”,一挥掷地,铿锵震耳,有力地烘托出曾国藩对故园的自豪和对青年自我的信心。“物华”,指自然风貌。故园的自然风貌虽同别的地方一样随季节更替而变化,但是,高嵋山上“荆楚楩楠夹道栽”,“高嵋山下草芊绵”(《送妹夫王五归》),竹木葱郁,花草肥美,月月季季,斗翠争艳,岁岁年年,欣欣向荣。着一“斗”字,突出了故园无尽的绿意,表现了乡人蓬勃的朝气。这是多么难得的故园,多么令人鼓舞的故园!难得而令人鼓舞的故园,又是多么令人难忘啊!

后面六句,铺叙宦游士子对故园的思念。三四句先从故园典型的“物华”着笔。“老柏”,似应为“老枫”,疑为平仄协

调而改。这是一株有灵气的古枫,斗大的苍藤如虬龙般盘桓其上。曾国藩从小听长辈说自己与这枫藤有关,他儿子纪泽也称:“昔我高祖,夜梦神虬”,“怖骇未终,诞降吾父”,“苍藤献瑞,垂荫终亩”(《祭文正公文》)。后来人们传说,曾国藩一生兴衰确与枫藤荣枯相应。因而远游的曾国藩首先想:故园的老枫、天桃,都应在“无语”而“有情”地“忆”着我。“物华”尚能如此眷眷不忘,更何况我是个情趣并茂的人呢!五六句紧承此意,由物及人,抒写自己对故园的思念:暑往寒来,故园春天那诱人情思的红豆,秋天那碧水浣纱的动人画面……真教我“几回”“曾记”!此时此刻,尤其令我“难忘”的是,“待莺亭畔”那“三叉”的路。待莺亭,背靠苍翠的团山嘴,面临清澈的天坪河,出入的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待莺亭畔的路,我曾多少次从这里出去,又从这里回来。可自去年“长征”到北国京城,竟有整整一年了,今时逢佳节,有亲难聚,有乡难归,“曰归曰归,心亦忧止”(《诗经·采薇》),千情万意,纷涌心头:眼前的路虽有千千万万,竟没有一条是我能回故乡的;即算有那么一条直达待莺亭畔的路,故园的“物华”是否也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同上)般的变迁呢?面对即到的来年恩科会试,曾国藩既有“匣里龙泉吟不住”的豪气,又有“浮生无奈茧丝多”的隐忧(其七)。回乡之日,是乐?是哀?还是两者都有?实在难以逆料。真是:路歧歧,意悠悠,耐人寻玩。全诗行

笔至此,戛然而止;诗味却于此源源而兴,绵绵而远! 这是一首令人难忘的思乡诗,它一洗乡思诗贯染的凄婉、灰暗和颓靡的习气,使人读来不至于在“醉卧”、“客愁”中消沉。诗中的故园是明丽的:耸立洒脱的高嵋山,精巧别致的待莺亭,不乏绿意的“老柏”,灼灼其华的“天桃”;诗中的乡人是勤朴的:或红豆相思,或碧水浣纱,“三叉”路上,更是樵来耕往;凸现在这独特的故园风景、风俗画面中的“我”——诗的主人公:超群脱俗,风华正茂。诗的主旨是抒写乡思,可又不仅仅是抒写乡思:还有对再次会试的隐忧,有对前贤的慕趋,更有勇闯前程的豪气与自信……辞虽约而意则丰。全诗情韵并茂,语言质朴清新,笔调自然圆畅,音律响亮激越,摆脱了宋诗派那种专事摹仿、堆砌文字、追求肃穆宁静的风格。晚清佚名《集隽诗话》中评此诗曰:“清丽芊绵”,确是本诗风格的不刊之论。

篇二:故乡情阅读设计经典法则

故乡情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细腻而传神的文笔所抒发的深厚的故乡情结。

2、学习、鉴赏作者从多角度描绘故乡山水、人情的方法,并能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

践当中。

3、 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说明

本文是一篇文笔细腻、情感浓郁的美文,作者用真挚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故乡的美

景图,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的对故乡的深厚情谊。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引导学生朗读文本,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通过文字传达出的思乡之情,尤其是一些关键句和关键段落。

其次,作者采用游记的写法,以自己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贯穿起故乡的人、

物、景和情,同时作者将梦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交织在一起,使我们从中看到了故乡的变

化和更加美好的未来,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的运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同时,教师

要在授课时,将写作手法恰当地融入课堂,教会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第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

务。教师可以在授课之时,将这一情感的教育自然地渗透到课堂之中。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作者在文字中渗透的思想情感,对关键句的深层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如“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啊!家,是了,是家。哦,故乡,唯有我的家的故乡!”等。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和文中几个梦境描写片断交织描写的作用,体悟作者传达出的故乡情结。

说明

散文的语言,不仅仅是优美,更多的情感是蕴藏在文字深处,需要你结合一个人的生活阅

历去感受和理解。古人云:文不喜白。文字深处的情感要靠读者去挖掘,所以对于本文语言的

感悟、理解,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的。作者对故乡的情结,是通过少年的梦、战争年代

故乡梦的回忆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交织在一起的,化作一片思乡情,充盈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而这些都是理解本文的关键点,因此,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教学过程

教学说明

茹志娟在《故乡情》中,以精细的观察、细腻的笔法、深厚的乡情,向读者倾诉了

梦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带给她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一位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和对故乡未来的美好憧憬,尽管故乡早已没有了她的“家”,但对它的情感依然亲切、浓郁,永远魂牵梦绕。

尽管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但是作者在文中对少年时代故乡的回忆、战争年代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憧憬中的故乡的美好未来的描写,对初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这样处理。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复习准备工作。

1、课前认真地阅读课文,圈划出关键段落和语句,对阅读过程中有感触的语句,可以加以点评,以增加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有疑惑的地方,可以提出质疑,以供上课时与老师、同学探讨、释疑。这一步的操作,是为了解决篇幅过长、学生难以很好把握课文内容做准备。

2、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可以调动多种手段了解作者的生平,这对理解课文很有帮助:

“茹志鹃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当她来到世界上时,家庭已经走向前所未有的衰败。3岁时,母亲因患白喉去世,接着父亲又抛下家眷不辞而别,幼小的茹志鹃只好跟着祖母奔走于沪杭两地,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在杭州,她跟着祖母糊火柴盒、磨锡箔;在上海她跟着祖母到别人家里翻丝棉、做女佣,或坐在破旧的灶披间里钉钮扣、缝贴边。茹志鹃童年的遭遇使她过早地感受到世态炎凉,对父爱母爱的强烈呼唤冲击着她的心。

1936年11岁的茹志鹃随祖母和四哥住在上海普志小学,她就近水楼台在这个小学读了二年级。然而第二年抗日战争爆发了,上海情形危急,祖母又带着茹志鹃和四哥回到杭州,在一个大杂院里租到一间房子住下来。不久祖母一病不起,丢下未成年的孙儿、孙女离开了人世。茹志鹃失去了世界上惟一的亲情。

失去祖母的茹志鹃和四哥先是由三哥接济,然后又被迫来到上海自谋生路。四哥进了一家钟表厂做学徒,茹志鹃则进了愚园路上的以内马利孤儿院。这是一所基督教会办的慈善机构,只收女孩。每日三餐粥,半天做工,半天读书,晚上便没完没了的祷告。茹志鹃对这种囚徒式的生活忍无可忍。为了逃出虎口,她以“死”要挟院方放她出去,最后三哥赔偿妹妹在院里生活数月的膳宿费,领走了妹妹。

茹志鹃怀着一颗忧伤而又迷茫的心在上海街头彷徨,后来才在三哥的支持下入

了一所妇女补习学校,后来同学又介绍她入了一所由美国女信徒在中国开办的圣经学校。茹志鹃的文化基础是在这个时候打下的。以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著名的作家。”

从以上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作者在第十四、十五段写道:“哦,故乡,没有我的家的故乡!”、“那幼稚的想像,无非只是想到里面有一张眠床,有一碗热饭,有一点点不那么冷的暖意。”、“故乡,故乡,我在你身边做过多少次“家”的梦,多少次问过我唯一的亲人,说:“嗯奶,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一个‘窝’呢?”、“我的家啊,总是席卷了所有的荒漠、贫瘠,顶着一片茫茫的穹苍,四周垂着灰蒙蒙的雾霭,当中缀着一弯淡淡的孤月,反复出现在我的梦里。多么冷啊!你冰醒了我少年时代的梦。”

童年的凄惨生活里,故乡留给一个失去父母、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孩子的印象,只能是凄凉和悲伤,然而长大后不变的还是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这份情感感人至深。

3、理解本文,教给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游踪,去感悟作者的情感。课文以作者在故乡大所见所闻所感为主线,串起由此而引出的故乡的天、地、山、水、人、物,还有那亲切的乡音、乡情。作者把对故乡的深情,融进梦幻般的语言中,所以,要进一步地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情结,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赏析语句。

总之,教无定法,不同的老师会使用不同的教法,但是,教师必须仔细研读课文,用自己的感受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才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

篇三:《故乡情》教案

九 故乡情

华东师大第一附属初级中学 焦琦若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细腻而传神的文笔所抒发的深厚的故乡情结。

2、学习、鉴赏作者从多角度描绘故乡山水、人情的方法,并能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当中。

3、 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说明

本文是一篇文笔细腻、情感浓郁的美文,作者用真挚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故乡的美

景图,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的对故乡的深厚情谊。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通过文字传达出的思乡之情,尤其是一些关键句和关键段落。

其次,作者采用游记的写法,以自己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贯穿起故乡的人、

物、景和情,同时作者将梦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交织在一起,使我们从中看到了故乡的变化和更加美好的未来,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的运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同时,教师要在授课时,将写作手法恰当地融入课堂,教会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第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

务。教师可以在授课之时,将这一情感的教育自然地渗透到课堂之中。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作者在文字中渗透的思想情感,对关键句的深层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如“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啊!家,是了,是家。哦,故乡,唯有我的家的故乡!”等。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和文中几个梦境描写片断交织描写的作用,体悟作者传达出的故乡情结。

说明

散文的语言,不仅仅是优美,更多的情感是蕴藏在文字深处,需要你结合一个人的生活阅

历去感受和理解。古人云:文不喜白。文字深处的情感要靠读者去挖掘,所以对于本文语言的感悟、理解,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的。作者对故乡的情结,是通过少年的梦、战争年代故乡梦的回忆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交织在一起的,化作一片思乡情,充盈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而这些都是理解本文的关键点,因此,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本文篇幅较长,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圈划点评精彩的段落,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赏析,同时可以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体会散文的语言美、韵律美,同时感悟作者归故乡的一片深情。

练习举隅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熟稔 埠头 纡青 锃亮 田畈 .....

2、 抄写列词语,并从中挑选5个词语写一段中心鲜明的语段,学会正确运用以下词语。

迤逦 暮霭 贫瘠 凄婉 巍峨 琐细 镶嵌 掩映 款款地 抄写: 写话:

3、 说说你对一下语句的理解。

它不让人时时牵挂,却能让人终生难忘。

理解: 没有我的家的故乡,却给了原来的战士暖和和床、热腾腾的饭。

理解:

教学反思

茹志娟在《故乡情》中,以精细的观察、细腻的笔法、深厚的乡情,向读者倾诉了梦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带给她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一位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和对故乡未来的美好憧憬,尽管故乡早已没有了她的“家”,但对它的情感依然亲切、浓郁,永远魂牵梦绕。

尽管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但是作者在文中对少年(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时代故乡的回忆、战争年代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憧憬中的故乡的美好未来的描写,对初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这样处理。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复习准备工作。

1、课前认真地阅读课文,圈划出关键段落和语句,对阅读过程中有感触的语句,

可以加以点评,以增加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有疑惑的地方,可以提出质疑,以供上课时与老师、同学探讨、释疑。这一步的操作,是为了解决篇幅过长、学生难以很好把握课文内容做准备。

2、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可以调动多种手段了解作者的生平,这对理解课文很有帮助:

“茹志鹃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当她来到世界上时,家庭已经走向前所未有的衰败。3岁时,母亲因患白喉去世,接着父亲又抛下家眷不辞而别,幼小的茹志鹃只好跟着祖母奔走于沪杭两地,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在杭州,她跟着祖母糊火柴盒、磨锡箔;在上海她跟着祖母到别人家里翻丝棉、做女佣,或坐在破旧的灶披间里钉钮扣、缝贴边。茹志鹃童年的遭遇使她过早地感受到世态炎凉,对父爱母爱的强烈呼唤冲击着她的心。

1936年11岁的茹志鹃随祖母和四哥住在上海普志小学,她就近水楼台在这个小学读了二年级。然而第二年抗日战争爆发了,上海情形危急,祖母又带着茹志鹃和四哥回到杭州,在一个大杂院里租到一间房子住下来。不久祖母一病不起,丢下未成年的孙儿、孙女离开了人世。茹志鹃失去了世界上惟一的亲情。

失去祖母的茹志鹃和四哥先是由三哥接济,然后又被迫来到上海自谋生路。四哥进了一家钟表厂做学徒,茹志鹃则进了愚园路上的以内马利孤儿院。这是一所基督教会办的慈善机构,只收女孩。每日三餐粥,半天做工,半天读书,晚上便没完没了的祷告。茹志鹃对这种囚徒式的生活忍无可忍。为了逃出虎口,她以“死”要挟院方放她出去,最后三哥赔偿妹妹在院里生活数月的膳宿费,领走了妹妹。

茹志鹃怀着一颗忧伤而又迷茫的心在上海街头彷徨,后来才在三哥的支持下入了一所妇女补习学校,后来同学又介绍她入了一所由美国女信徒在中国开办的圣经学校。茹志鹃的文化基础是在这个时候打下的。以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著名的作家。”

从以上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作者在第十四、十五段写道:“哦,故乡,没有我的家的故乡!”、“那幼稚的想像,无非只是想到里面有一张眠床,有一碗热饭,有一点点不那么冷的暖意。”、“故乡,故乡,我在你身边做过多少次“家”的梦,多少次问过我唯一的亲人,说:“嗯奶,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一个‘窝’呢?”、“我的家啊,总是席卷了所有的荒漠、贫瘠,顶着一片茫茫的穹苍,四周垂着灰蒙蒙的雾霭,当中缀着一弯淡淡的孤月,反复出现在我的梦里。多么冷啊!你冰醒了我少年时代的梦。”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