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高考作文精神补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0:23:37 高中作文
高考作文精神补钙高中作文

篇一:高考作文精神补钙系列之人文精神

高考作文精神补钙系列之人文精神⑴

编者按:考场作文首当以意取胜,“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古人作文讲究“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警策之句从何而来?来自思想火花的迸发。而目前学生作文多重情感而轻理性,重文辞而轻立意,患有精神缺钙症。

因此,在高考之前,学生需要来个精神快速补钙。为此,辑录了几组带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文章供同学们阅读。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

㈠关于人文主义

“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

我在昏暗的森林中醒悟过来,

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道路……”

这一年,被逐出故乡的诗人但丁,在荒芜、寂寥的流亡地,用手中的鹅毛笔写下了上面的诗句。

这是公元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律师家庭出生的诗人但丁,在漂泊之途布满废墟的阴郁的阳光下,静静地讲述发生在公元1300年复活节前的星期四那个离奇的故事——诗人在一座密林里踽踽独行,迷失了道路,遇见了一头豹子、一头狮子和一只母狼。在他感到万分绝望的时刻,伟大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披着一身圣洁的光芒,指示给诗人一条从地狱通往炼狱的道路。

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在风雨交加的流亡路上,形单影只的诗人使这个梦幻般的故事具备了14世纪人们的全部思想感情,让它包罗了这一个时代的一切学问,对整个以“中世纪”命名的文化以百科全书式的总结。它让人看到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人类如何从迷惘与苦难中挣扎出来,一步步走向真理与至善的境界。

但丁在梦幻中一步步走进茫茫密林深处。当然他并不知道,他的身后,一个时代正在终结——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时代,它在欧洲大地上整整滞留了400年。当它开始时,它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基督教会的统治。神学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规定了所有人的思想与行为,如同划地为牢,让一切人不能自由地思考。于是,从11世纪到14世纪,人们从唯一的一部书中得到一切知识,这本书就是《圣经》。此外,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祈祷与忏悔。这是一个“上帝”的概念充斥一切领域的时代,人们把所有的激情都奉献给了教会所描画的天国世界,与此同时便冷淡了世俗生活,轻贱人世间的一切,由此人的生命便变得无关紧要了。

后来的历史学家称这一个时代为“中世纪”——此刻,中世纪正在无可奈何地落下最后的帷幕。

大地上活着的人们数诗人最敏感。看,就在那密林深处,但丁听到了中世纪最后的挽歌。他是看见中世纪远去的第一人。而在维吉尔出现时那一簇熠熠闪动的白色光影中,他又看到了一个新时代来临前的曙光。

被佛罗伦萨教会永远逐出故乡的诗人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当然,他也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位诗人。很多年以后,人们看见文艺复兴的扉页上,镌刻着的正是但丁以《神曲》命名的伟大诗篇。

“钟表滴答滴答地走。喏,文艺复兴开始了!”很多年以后,讲述《人类的故事》的房龙,是这样描述文艺复兴的起始的。

这是一个魅力无穷、光彩夺目的新时代,人们从思想与个性遭受禁锢的中世纪一跃而出,在遍布欧洲大地的歌特式教堂尖细、冰冷的锥形塔顶之外,突然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满目生机与飘扬

生动的活力。

此刻震撼整个欧洲的是活跃与繁荣。“这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恩格斯这样评价文艺复兴的300年。直到今天,我们只要一回首,便能在已经远去了的14、15世纪的地平线上,一眼望见高高站立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哥白尼、伽利略、弗兰西斯〃培根以及莎士比亚与笛卡尔——他们通通都诞生在这个弥漫着十四行诗的旋律与洋溢着大卫王雕像崇高悲壮之风的时代里。

但是,重要的不仅仅是出现了巨人,重要的是那个时代曲折幽深的城市与朴素的乡村,处处都充满了一种对“人文主义”的渴望——人文主义(humanism),是此刻飘荡在欧洲上空的一面闪烁的大旗。巨人们高擎它,向世界宣讲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人的创造、人的伟大;他们颂扬人的个性与人的自由,赞美科学与理性,斥责中世纪的专制与盲从。

——此刻,人们重新发现了自己,发现了生命。

文艺复兴就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文主义者的节日,因为天地间突然在这300年里展现了一个如此巨大的舞台,一切渴望去发现与创造的人都在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但在此之前,人生是卑微、渺小、有罪的,这是中世纪欧洲市民从教会印发的小册子里得来的常识。15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奋力掀掉了这些精神桎梏,他们在诗歌里热烈地咏叹人生的欢乐,在绘画里尽情地展露生命的圣洁与和谐,在雕塑里精心地塑造人类的高贵、伟健、雄浑——15世纪的一切艺术品,都在挖掘生命的崇高与悲壮。

但文艺复兴肯定不仅仅是一场生命的狂欢。十分擅长讲述历史故事的房龙,认为文艺复兴不是一个政治或宗教运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他说。这或许是很有道理的。当我们离开文艺复兴那风云际会、磅礴恢宏的300年,又风雨兼程赶过几个世纪走向今天,我们回头去看,人文主义者留给我们的,显然不仅仅是那么一点点

瞧,这个人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我们在讲述文艺复兴的许多往事时无论如何也躲不过的一个人,研究者们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对于这个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普通村庄的15世纪的公民,我们除了了解他举世皆知的《最后的晚餐》与《蒙娜丽莎》之外,他一生更多的故事都鲜为人知,但又让人强烈地震惊。

列奥纳多代表了人文主义最完美的理想。当中世纪已被获得胜利的文艺复兴乘胜追击时,列奥纳多在他那安静的小屋里正孜孜不倦地研究艺术与科学;他既学习绘画,也学习冶金、水利、建筑工程、解剖学、军事学以及光影学、地质学、机械学、生物学、天文学与数学——对人类与自然的一切知识,他似乎都怀着强烈的兴趣与不竭的探索欲,这正是列奥纳多最让人惊讶的品质。1542年,达〃芬奇30岁以后,他相继完成了飞翔机降落伞与大炮的设计,装臵了最初的聚光镜、望远镜、烛光幻灯机以及人造眼珠,发现了正六面体与圆柱面积的关系,发展了杠杆原理,丰富了阿基米德的液压概念,预见了物理学的惯性原理与物质的原子原理学说。他还主持了巨大的运河工程以及灌溉工程,设计了城市的桥梁与下水道以及大型剧场。他是第一位发现血液功能的人,研究者们因此推崇达〃芬奇为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这一切之外,还有更让人吃惊的——我们今天无人不知的“+”(加)“-”(减)符号,其最初的发明者,竟然也是列奥纳多〃达〃芬奇。

而列奥纳多明显地将自己对人类的情感更多地倾注在绘画与雕塑上。事实上,自《蒙娜丽莎》在达〃芬奇23岁那一年诞生以后,这一张著名的画布上的女人那极其纯朴、柔美的微笑,便征服了全世界,“她无限安静的肖像仿佛包含了人类的元素、其它的一切东西……”诗人里尔克这样评价她。在这一个星球上,那一缕永恒的微笑被翻译成的语言,大概比任何书籍都要多。

达〃芬奇无疑站立在文艺复兴时期那一列长长的巨人阵的最前列与最高处。相隔几个世纪以

后,遥望人类历史的星空,我们会发现,屹立在整个人类史的巅峰极顶上的,无疑也有列奥纳多〃达〃芬奇。

这就是文艺复兴的功绩——人文主义养育出来的精神巨人不仅是属于那一个时代的,也是属于人类所有历史的;人文主义精神不仅是属于欧洲的,也是属于整个人类的;人文主义的光芒不仅照耀了欧洲大地300年,也如一股不断绝的源泉,潺潺流向此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间与空间。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文主义就不再是隶属于文艺复兴的一个专有名词。它辐射出了一股不息的光芒,成为一个有着普遍内涵、蕴蓄着无限丰富的含义、能够让我们站在今天的时空去挖掘的词汇。

达〃芬奇一生最动人的品质无疑是他面对自然与人生的那一种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在一切孜孜不倦的求索中所展示出来的生命的能量。这能量竟然是无所不往、无往不胜的,它爆发出了如此巨大、如此绚丽的热情与光彩,以至于似乎能够照耀一个人面前的全部客观世界。

精力浑健的生命,探索与创造的激情,发现世界与自我,追求意义与价值——这就是更加深广的人文主义,是人文主义展示给我们、给这个世界的更加珍贵的涵义。

从大地深处挖掘出来的“人文主义”

想当年,这算得上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在文艺复兴的战场上冲锋在前、一马当先的勇士们,他们最感兴趣的不是新鲜时髦的东西,而是一些从泥土深处挖掘出来的蒙满灰尘的古董。

彼特拉克是第一个对古希腊罗马的文物发生兴趣的人。据说,这个出生于佛罗伦萨名门望族、曾在丘彼特神殿接受过国王桂冠的诗人,是个不知疲倦的人。他一边用格调轻快的十四行诗歌咏大自然、太阳、爱情,一边却钻进被人遗忘了的阴暗的图书馆,苦心搜寻荷马、维吉尔、奥维德与索福克勒斯,与这些用拉丁文写作的古代希腊诗人一一晤面。他们显然大大地让他吃惊了——古希腊罗马的古籍与手抄本展现在他眼前的,简直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异彩纷呈、浪漫之极的世界。在这一个世界里诸神活跃,人神和谐,天地间弥漫着一种浓烈的情趣。彼特拉克沉浸其间,眼前冷漠的中世纪悄悄遁去了。仿佛一束透明的阳光照耀下来,驱散了一大团浓重的阴影。

“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恩格斯说。

彼特拉克只是第一人。在他身后,潮水一般涌来了一大批人,他们心情急切,共同朝着被中世纪隔开了数世纪之遥的古希腊罗马,狂热地搜寻那些在铁锹之下一点点从泥土中重见天日的古代塑像,还有斑驳鳞鳞但雄风犹在的古代罗马废墟。这是一个荒芜了但依然洋溢着人的充沛精力、强大创造力量的世界——只要我们认真看一看那些精美的出土文物,就可以知道那是一个怎样激动人心的年代。

古希腊罗马的文物一件件抖落尘土,陶醉了十四世纪的佛罗伦萨以及整个欧洲。一篇从未听说过的古罗马手稿的发现,可以成为市民们过节日的借口。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历经长途跋涉,来到佛罗伦萨,不惜住在马厩或拥挤的阁楼上,只为聆听希腊语教授教给他们那种古老的语言,以便亲自去学习古代的荷马史诗与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诗篇。

看来人文主义的确不是15世纪的一种发明创造。既然“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宣称自己是在古典文化中发现了时代所需要的东西,那么我们可以想见:人文主义就像一粒未熄的火种,它从历史深处的祖先们那里远远地传递了过来,在远隔400年之后,子孙们一把接住了它;这粒火种很快燎原成势,把处于中世纪末端的天空照得一片光亮。

希腊人的神

彼特拉克在古希腊罗马的世界里到底寻找到了什么诱人的东西呢?

法厄同是所有古希腊传说中最没有声望的一个神。他身为太阳神福玻斯〃阿波罗的儿子,却早早地因为自己过份的自信与冒险夭折了。法厄同死于一个狂妄的梦想:他希望父亲让他有朝一日能驾驶太阳车巡回在天际。太阳神因为深爱儿子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闪耀着火焰的太阳车在这个没有经验的年青人手中终于失去了控制,它触到了地上的高山,大火蔓延。太阳神的儿子向大地跌落下去。他在空中激旋,有如在晴空中划过的流星。

据说,法厄同的父亲,太阳神阿波罗,看着这悲惨的景象,褪去了头上的神光。这一天,全世界都没有了阳光,只有大火照亮了广阔的四野。

法厄同失败了。他是以神的身份失败的。

古希腊的神不仅仅有骄傲与荣耀,他们也有失败与悲伤,就像普通人那样,命运坎坷,或辉煌或悲壮。这就是古希腊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们的世界,其生存状态与人类毫无二致——彼特拉克与后来的人文主义艺术家们,准是在这一点上得到了最深刻的启示。

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们在公元前10世纪曾经左右过希腊人的精神与生活,但他们仿佛都是些实实在在的人。譬如宙斯,这个星际间最高的统治者,在古希腊人心中既伟大神圣,却又有诸多人的弱点。他喜欢恶作剧,偶尔十分地狂暴,一旦甩起闪电霹雳,就让世界如同到了末日一样;他还想尽办法惩罚普罗米修斯,让这个给予人类火种的英雄永远被缚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之上。而宙斯与塞墨勒的儿子,酒神狄奥尼索斯,却是人间丰美之果。

葡萄的发现者,他被养育于印度,却奔走世界,教会人们如何种植这种令人喜悦的植物,以及如何酿制葡萄酒。他就这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赢得声名,并给所有信仰他的人以慈爱。当然,他也会用最严厉的方式教训那些不承认他是神抵的人,让他们痛苦不堪。总之,希腊人心中的神与地面上的臣民们息息相关,以至于他们就混同在希腊尘世里,与山间牧羊的小男孩或者溪流边哼唱着小曲的姑娘们嬉戏在一起。

古代的希腊人竟然就这样建立起了自己的宗教——这一个民族崇拜神却用自己的生活来拟想神的世界。或者说,一群匍匐在大地上的人,他们敢于在仰头望天时,将神秘莫测的神的天国拉回到自己生活的大地上来,让神像自己一样地生存。这正是古希腊人非凡的自信与勇气,是他们面对不可知的神秘世界时一种充满自由的超越精神。

后世的人文主义艺术家显然在这一点上得到了深刻的启迪。这启迪当然是有关人的自由意志的。

于是,1498年的米开朗琪罗才有勇气用大理石这样塑造圣母的形象:头披长巾的圣母玛利亚端坐着,把裸体的、遍体鳞伤的基督耶稣放在自己的膝盖上,低头俯视自己的儿子,仿佛万箭穿心,欲哭无泪——这组《哀悼基督》的雕像和以往所有描绘圣母的作品截然不同,把圣母塑造得异常美丽,甚至看上去比自己的儿子还要年轻。但从这位母亲的身上,仿佛涌出了人世间全部的母爱,与人世间最深重的悲哀。

25岁的米开朗琪罗因此轰动了整个欧洲,人们从未见过如此大胆的艺术品。传说因为人们普遍怀疑它竟然出自一个年轻人之手,米开朗琪罗因此深夜拿着刻刀,在圣母左肩的衣带上将自己的名字足足刻了一米长。

在面对心中神圣的世界时,米开朗琪罗与古希腊人有同样的勇气与胆量。此刻,我们仿佛看到古希腊的传统就如同一块寂静的土地,虽被时光遗弃却从未彻底荒芜,它在原野上生生不息。果然,几个世纪以后,这片土地上重新郁郁葱葱,硕果累累。如同米开朗琪罗一样的人文主义艺术家们,是古希腊精神忠实的传人。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厌恶中世纪对人进行禁锢的彼特拉克,之所以回头去寻访古代的希腊

罗马,是因为他首先听到了来自自己心底的呼唤——

人啊,你当关切你自己!

事实上,这呼唤不仅来自彼特拉克的心底,也来自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不仅回荡在文艺复兴时代,也回荡在每一个年代的每一个日子里——听一听我们的心,再摸一摸我们的灵魂:是否我们也同样向往自由与理想的生活,渴望发现自我与世界的真谛,期待着探索与创造,希望追求世界的意义与价值?

是的!

人文主义——这一种对人、对生命的崇尚与信仰,从来就深深地埋在我们人类的精神里,生长在人类文明的原野上。它从未断绝过,从未被消灭过。

也就是说,既然它是来自我们心底的,那么它就是生生不息的。

高考作文“精神补钙”系列之人文精神⑵

㈡追求个性

独立问天

距离我们今天500多年前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是一个神奇的摇篮。在十五六世纪整个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候,它却温柔地摇动着,将它怀抱里的孩子一个个养育成顶天立地的巨人。

真不可想象,文艺复兴前期的几乎所有文学艺术巨匠,从但丁到彼特拉克、薄伽丘以及马基雅维里、米开朗琪罗,他们都诞生在佛罗伦萨。这座城市一时间群星璀灿,耀眼的光芒远远穿透这座小城,播撒到全世界。

但现在不同了——文艺复兴已经从意大利席卷到了欧洲人的中部与西部。看,又一位巨人诞生了,他的故乡在波兰。

波兰的哥白尼后来举世闻名——他是天文学史上首先提出“日心说”的人。在此之前,欧洲的人们普遍信奉教会所宣传的“地心说”,即地球静止不动,是宇宙的中心。这一理论统治了欧洲1500多年,作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它牢固不破。但此刻,哥白尼发表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见解,他宣称:太阳才是中心,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

哥白尼的故事是所有读过中学历史课本的人都知道的。所以,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应当是那些不被许多人知道的事。

1512年哥白尼买下了波兰弗洛恩堡西北角那座墙体斑驳的古老箭楼。在此之前,他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地球在运动这一理论,并由此打开了“地心说”的缺口。这一些划时代的科学发现都发生在1500年到来之前。当他独守箭楼每夜遥望星空观测天体时,时间已经从1500的刻度上向前迈动了十几年。

这十几年他在想些什么呢?

时间飞快地移动着。在哥白尼的箭楼上,时间每过去一天,都意味着地球自转了一圈。而箭楼之外,事情却不是这样的。人们依然相信,太阳正围绕着我们的地球不停地旋转。

30年就这样过去了——哥白尼在箭楼上守过了30年。当然,这期间他干了许多事情:他通宵达旦地观测天象,不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积累了大量资料;他还写了一部书《天体运行论》,系统阐述了“太阳中心说”。显然,这本书是将震动整个欧洲的。准确地说,《天体运行论》应当是在1536年完成的,但哥白尼没有将它拿去公开发表。1540年,这本书经过了最后一次修改,但哥白尼仍旧没有把它拿去发表——“由于害怕教会的迫害,他一直未敢公开发表”,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上都写着这句话。

我们不能想象一位科学家不能将自己发现的真理公诸于世的痛苦。但此刻,哥白尼正在经受

篇二:高考作文“精神补钙”系列之人文精神(3)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作文“精神补钙”系列之人文精神⑶

㈢追思时尚

20世纪是一个任由新事物生长得旺盛蓬勃的时代。如同土地上有一种特别的催生剂,那些新鲜的、令以往的人们想象不到的一切,在20世纪的原野上迅速地诞生、成熟,收获了一茬又一茬。

曾经,我们总是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且满有把握,但现在好像不一样了。岁月似乎已经步出普通人的想象之外了,未来成了那些具有高度预见能力的专家们才能解读的领域。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写了一本轰动全球的书,名为《第三次浪潮》。他认为:人类在以往的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两次文明的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是工业革命。而今,人类正在经历第三次浪潮的冲击,这就是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

第三次浪潮曾是20世纪80年代正在大学里读书的年轻人最感兴趣、最能激起他们心潮起伏的话题。那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突然掀开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新鲜的一切扑面而来,崭新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这些年轻人相信属于自己的时代是以往所有的前辈都没有经历过的。

的确,这是一个令祖先们惊讶的年代。但是,想不到的是,当20世纪90年代到来时,被惊讶的人,轮到80年代的那一批年轻人了。

家庭电脑网络、信息市场、遗传工程、办公室自动化以及围绕在我们身边的VCD、MTV、股票热、健身热、家庭轿车热、电视直销热??

有人说:现在街面书摊上的一本杂志所包容的信息量,是中世纪整个欧洲所有出版物一年所提供的信息量的总和。

人们真正地知道了第三次浪潮意味着什么。因为信息社会不再是未来学家们的纸上谈兵。它真正地到来了,像空气一样充满我们生活的周围。

80年代,极有声望的摇滚乐手崔健——他曾经是青年人心中一个时代的象征,在舞台上用低沉、迷惘、咆哮的语调吼叫过:“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太快。”

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太快!这句话被我们广泛地引用,大家在生活的舞台上时不时地重复崔健似的低啸。但是,十年过去后,世界演变的速度已经不等我们用歌声来渲泄它,就又加足了马力,更加飞快地向前转动了。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一位名叫丹尼尔·贝尔的未来学家曾总结出信息社会的五大特点;澳大利亚的巴里·琼斯则认为人类正在步入的信息社会是一个非连续性的时代——这是人类经济史上没有先例的时代;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家波特则把高新技术工业当作是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场大赌注信息化社会在未来学家们的表述中是理论化、系统化、具备深刻内涵的,这一点确定无疑。但我们在信息社会的大门里所遭遇到的一切,却远非那样条理化、清晰化——在我们每天从家里到学校,途经立交桥、走过眼花缭乱的商场、巨幅广告牌以及歌星演唱会的海报时,我们所感受到的现实生活,是纷繁的、琐细的。

就像一条河,我们一眼所能看见的,不是它的深度,而是浮在它表面上的那一切:波浪、漩涡、水沫以及浮渣。

同样,生活就是一条河,一个海洋,浮在今天我们这条河流上的东西,是我们随眼一望便能看到的那一切:电脑、游戏机、广告、商品大拍卖、高档时装、流行小报?? 这些拥挤在我们身边、新鲜而又频繁更迭、引领着潮流令许多人争相效仿的一切,我们称之为时尚。

时尚是时髦的同义语。所不同的是,时尚的东西更具备左右社会大众整体的能力。 追思时尚,其实就是要清理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时髦的东西是使我们一不小心便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了去的,而不是经过自己的心灵选择的。

也就是说:坚守人文主义,至少我们应该探讨一下我们周围的一切,哪些是非人文主义的。

青春的漂泊

——对于时尚的追思之一

陌生的不是狂热

谁也没有想到:90年代的最初几年,以如此飞快的速度诞生了一个让人感到陌生的群体——追星族。

以“族”命名当今中国各种各样的人群,已经是一种时尚,譬如“工薪族”、“上班族”、“打工族”等等。但“追星族”毕竟不一样,它们是最年轻的一族。

最年轻的这一族,以虔诚追逐为特征。这种气息弥漫在各个学校里那些刚刚懂得憧憬的孩子们脸上。他们用最心爱的笔记本——很多年以前这些笔记本是被上一代的哥哥姐姐们用来记叙最神圣的心灵独白的——一字不差地抄载歌星们的血型、出生年月、籍贯、个人经历以及歌星们“最喜欢的一句话”、歌星们“最喜欢的一个人”等等之类。他们拿出比背诵考题更认真的劲头来记诵这些内容;在课余时间争相交流信息,密切注视、追踪歌星们的最新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动态,狂热地搜集歌星的一举一动,把零花钱或早点钱攒积起来购买昂贵的歌星影集。歌星们若隐若现的私人生活更是孩子们陶醉的话题,歌星在银屏上的一颦一笑乃至蛛丝马迹都能引起他们狂热的遐想;常常围绕歌星的一个什么问题,他们会认真地探讨、争论,直至得出结论。

报上说:当香港歌星刘德华来北京演出时,一个女孩子为了买到进入工人体育场的高价门票,毅然去医院卖了血??

这是一件在大众中引起震惊的事。大人们直到这时,才猛然发现孩子们走得太远了。孩子们在付出代价,血的代价。

是什么使孩子们的心如此躁动?检讨起来,正在做着父母的这一代人也曾经狂热过——当年有过“学雷锋热”、“上山下乡热”、“自学成才热”??事实上,哪一代的青春没有狂热过呢?青春是属于激情的,属于澎湃的热血,属于狂荡的冲撞,属于憧憬、遐想与浪漫的梦。谁忍心遣责青春犯下的过错呢?青春拥有特权。青春的特权是冒险,是冲动,是大无畏,是寻找一个神圣的对象以抛洒方刚热血。

青春需要狂热,青春还需要偶像。20世纪初的青年人,心中的偶像是鲁迅、李大钊、陈独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的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是刘胡兰、董存瑞、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卓娅与舒拉??到了80年代初,青年心中的偶像是陈景润、张海迪、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偶像,是一种风范,是一根标杆,是一个目标,是青春坚韧的内力与喷薄的源泉??

一代又一代的青春走过不同的青春偶像,这一切并不令人陌生。那么,今天的孩子让人陌生的到底在哪里?

歌星们在舞台上潇洒地来回,迷离的灯光落进眼里让他们的目光更显多情动人;他们的装束总是领导着潮流;他们容颜亮丽,歌声轻柔??仅仅因为这一切,便足以让孩子们将自己的心腾挪出这样大的空间,专门由他们来占领吗?这些年轻的心,应当是多么纯洁、多么沸腾、多么开阔啊!他们应当容纳的是崇高的信念、美好的理想以及深刻的人生准则啊——老一辈肯定在这样慨叹。

让人陌生的就在这里:今天的孩子心中的偶像竟然那样轻——不具备生命的质量与重量;与这一个世纪里所有年代的青春偶像相比,他们都更没有内涵,更加表面化,更加不堪一击。

理解一个词:包装

一个美丽而柔弱的女孩儿,梦想着天王歌星能在千万个追星的少男少女中发现她,因此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想出一个聪明的办法来表白心迹:她用小刀划破手指,让鲜血在一条漂亮的小手绢上滴出一颗一颗的“心”来。小女孩儿洁白的纤细的手指在手绢上颤动。当这张印着几十颗心的手绢寄出去的时候,那根划破的手指感染了。歌星依旧没有音信,像以往那样遥不可及,女孩儿却危在旦夕。她死了。

故事还没完。

女孩儿的父亲是一个十分擅长组织歌星来大陆演出并因此赚了大把钞票的人。当他伤心地为女儿流完泪,并花费昂贵的代价为女儿操办完葬礼后,一转身,他又立即忙着举办歌星演唱会去了。

这是一个不觉悟的大人。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写这个故事时,心里一定充满了伤痛与悲愤。伤痛的是为孩子,悲愤的是为大人。

——追星仅仅是孩子的事情吗?

不是!深深关注着孩子命运的作家梁晓声在小说中设计的父亲这个角色,至少可以说明他想揭示一种关连:孩子的殉难与造成这种殉难的幕后操纵者。

女孩儿的死与父亲不无关连!是父亲亲自参与了制造“偶像”的过程。 事情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

现代社会的一切,的确来得让人眼花缭乱。我们对很多事情还来不及思考,就只能囫囵吞枣了。瞧,我们的生活中又挤进了一样东西,它叫“大众文化”。

这是一个有些费解的词儿。但简单地说,当制造文化产品的直接目的演变为赚钱时,大众文化也就产生了。即是说:当文化成为一种商品,能够使制作者享受到利润时,这些文化就成为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不是指大众的文化,而是指为大众生产的作为消费品的文化。 或者这样解释:文化——这种曾经高高地踞于人类文化精神殿堂的东西,现在成为了跟商场里标价出卖的东西一样的消费品。它失去了以往的高雅,却具备了通俗性、普及性、大众性。

这是我们正在面对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必然产物。在我们比以往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到文化产品时——比如电视连续剧、通俗歌曲、卡通制品、营利性的体育比赛等等,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必须面对文化跌落为商品这一事实。这一件事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好处在于:它让所有的人都有了享受文化产品的平等机会,而不像以往,文化只是由一些特殊的人来参与生产的;坏处在于:由于文化商品在消费过程之中必须实现赚钱的目的,所以,它非常容易跌落低级的、庸俗的境地中去。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歌唱是一种美好的艺术。在语言的倾诉到达不了的心灵深处,旋律却能深入进去,它能掀开人缄默的心扉,让那些久积的悲哀与欢乐像流水一样叮咚地淌出来。

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所看到的许多舞台上的表演者,他们并不咏叹自己的内心,不表达任何从心灵里涌出的情感。他们只负责表演签约公司规定给他们的那些内容。当然,这些内容是公司事先设计好的,也是肯定可以赢得观众欢迎的;同时,从表演风格到一低头一回眸一浅笑以及每一句台词,他们都只负责传达事先规定的一切。

这样说,“包装”这个词的含义好像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事实上,当大家在报纸的娱乐版、电台的音乐节目里听到众口一辞谈“包装”时,这个词并不含贬意,相反,它似乎很有魅力,很诱人。

我们并不否定“包装”。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弄清楚一个事物的实质——就如同看见泥土,我们知道它属于无机物;看见泥土中正在嬉戏的小动物,知道它归属于有机物一样——包装,属于制作文化商品的一种手段。

歌星因此在制作商那里是被作为文化商品之一种对待的。竭力包装一个歌星,就是为了成功地向社会推销一个歌星,以获取轰动的市场价值,事情的实质就在于此。因此,当一个人被包装商看中,说明他具备某种潜在的市场价值;而当包装商成功地把一个人包装成青春逼人的偶像时,这个包装商的原意并非向青年推荐一种意义、一种价值、一种精神,他的本意只在于获取市场的成功。当然,被包装者或许有或许并没有偶像的高贵,他们的演唱可以毫不触及自己的感情与灵魂,也可以不去深究所表演的那一切与自己的精神世界到底有多大关系。

偶像沦为一个空壳,一个被抽去了个性与内涵的空洞之物。

人文精神由此远遁。

人文的艺术应当是怎样的艺术呢?“艺术使人有生命!如同鹫鸟取食般紧抓住人生,将人生携往天空,一同升上清澈广大的天空。”罗曼·罗兰这样说过。只有让心灵参与进去的歌声,才能进入我们的精神灵府里。

不知道追星的孩子们是否注意到报上有一些类似的话:“??商业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新奇、易变,在流传中变成时尚,从而引起消费者特别是青年的兴趣。”“时尚对于青少年的诱导有时是积极的,有时却是消极的,它完全可能让孩子们变得颓废,让他们无谓地消磨掉青春,而不留下任何有益的积累??”这些提醒,值得我们在哼着流行歌曲时想一想。

篇三:重点名校高考作文备考--高考作文“精神补钙”系列之人文精神(3-2)(精校完美打印版)

高考作文“精神补钙”系列之人文精神(3-2) 高考作文“精神补钙”系列之人文精神(3-2)

新读书谣

——对于时尚的追思之三

吃蜜的孩子

穿上新衣服、即将被教士或有学问的人领到学校去上第一次课的孩子,此刻是多么高兴啊!在教室里,他得到了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写成的希伯来字母。老师告诉他:每当他学会一个字母,他就可以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这些古代以色列的孩子们还可以吃到老师给的蜜糕、苹果以及核桃。

两千多年前,以色列的教师在这时会对孩子们说:“瞧,知识是多么甜蜜啊!”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开始!一个人由此跨进一扇门,进入一座明亮的殿堂。

这又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习俗,虽然它早已经被废弃了。但习俗后面的隐喻是那么清楚,它在表明人类原初时代对于知识的根本认识:知识是上天给予人类的最甜蜜的礼物。 所以,苍天之下的孩子都应当懂得膜拜知识,敬畏知识,尽情地咀嚼知识,因为,“有知识的人便拥有一切,有知识的人不会贫穷。而没有知识的人会拥有什么呢?人一旦掌握了知识,他还缺少什么呢?”古代以色列的圣哲说。知识是一个酣蜜的源泉,是我们生下来站立在这片陌生大地上的一笔财富。它是苍天、人类的祖先赋予我们的,它是我们开启眼前这个世界的钥匙。

知识的命运

但知识从来就是高高地被置于人类精神的殿堂之上吗?看来不完全是。欧洲中世纪曾废黜了教会学说之外的其他异端知见;公元前一世纪的中国秦朝,也发生过“焚书坑儒”的悲剧事件。看来,知识的命运并非永远吉祥如意、一帆风顺,在人类风雨兼程走过的长路上,知识竟也有坎坷多舛的时候。

但认识到知识的永恒价值,终究是人类理性精神的体现。唯有当人类的足迹偏离了理性的航道时,知识的厄运便接踵而至了。幸运的是,这样的时候并不多!瞧,“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这场著名的践踏知识、蹂躏文化的灾难运动一结束,中国人就迎来了一个尊奉知识、高扬知识的新时代。许多人都会记得70年代末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在“读书无用论”中长大的一代年青人,在苍白的青春过去之后,突然感到久违了的知识是那么亲切!他们捡回书包与书本,从ABC重新学起,一时间知识成为中国人的焦点话题。在70年代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的年轻人手里都同时捧起了一本报告文学,读得如痴如醉,这就是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受尽屈辱的中国知识分子从此成为社会瞩目的中心,陈景润这个名字一时间出现在所有中小学生畅想攀登科学高峰的作文本上??整个中国如梦方醒:走向现代化,离不开知识。

对于所有辱没过知识的时代与民族,“文革”以后的知识至上热是一个绝好的劝告,它说明知识价值的永恒性与不可侵犯性。

那么,说着说着就到了今天——今天,我们的高考热、考研热、考博热,当然是承袭着70年代末的读书热而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听听,认真看看,或许我们可以辨认出两个年代依稀的区别来。近20年来,上大学这根弦虽然越来越紧地绷在中国的城市与农村,从未松活过,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学校园里有了“六十分万岁”的口号?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一跨进大学校门便忙着做生意打工赚钱在校外租房谈恋爱?知识价值看来在这十年间确有变异。

记者报道说:中国大地在处处“热浪”(炒股热、汽车热、住房装修热、减肥热等等)起伏中,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热点:考研热。1996年,国家计划招收研究生4.63万人,报考

者却多达20.4万人,达到1981年我国建立学位制度后的最高峰。与此同时,“考博热”也正在升温。

当然,考研、考博之热比炒股、汽车以及减肥之热等等更值得我们惊喜与欣慰,它说明我们的社会正在向高层次迈进。

但是,现象之下埋着让人担心的隐忧。一位大学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考研的热浪背后,正是学术冷的空气。考研热并不能反映知识的尊贵,相反,知识价值在跌落。 为什么呢?教授们说:到社会机制上找找原因吧!

中国人经历过惨痛的教训,所以尊重知识已成为12亿中国人咬定的事实,社会于是形成了高学历高报酬高职位的选择机制,这样,进而便奠定了以高文凭谋求好工作的心理动因——答案就在这里:读书,直接目的不完全是为了读好书,而是为了迎合社会这部大机器的筛选机制。于是,在每年毕业的本科生多达70余万的巨大就业压力下,择业竞争演化得异常激烈,为了留在大城市,考研就成了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

北京一所著名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流本科,二流硕士,三流博士。”有人解释说:好学生不考研,考研不是好学生。此话或许片面,但是,好学生都到哪里去了?答案是:一是出国,二是找到满意的工作。专家认定:90年代的考研大军,素质已远不如80年代。 这当然是一种悲哀,但事情还不止于此。大学教师们认为:真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中间,普遍持着一种“既已上研,何必读书”的时尚。据说:一所著名大学经济系的博士生们,有一半以上在校外租房住,有人三个月没进过校门。他们个个都说自己很忙。忙些什么呢?不是忙课题,忙论文,而是忙生意。

硕士因此不硕,博士因此不博,读书沦为一种手段。当然,这不是读书在今天才有的命运。很久以前——自中国唐朝确立起科举考试制度以来,读书人就常常不由自主地走到了与读书的本意相悖的道路上去。本来,唐太宗设立科考,目的是要尽囊天下之土,让优秀杰出的人才为李家王朝立功出力。相传太宗李世民看着中选的进士们鱼贯而入,心中洋洋得意,不禁脱口而出:“天下之士,尽入吾毅中!”然而一旦这样的选士制度确立起来且固定化以后,读书人的目的也就容易变异了。读书可能不再是为了博取知识,而是为了进阶、升官。千百年来的科举制,就像一根从未放下过的指挥棒,让多少读书人守着青灯黄卷,熬白了少年头!我们在书上读到过范进似的疯狂,人生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进大退,尽在开科取士的那一瞬间确定。

据说,自唐至清的1000多年间,历史上考取进士以上的读书人,仅有10万!而1000多年来,为科举考试奔劳一生的人,何止百万、千万!这就是知识价值的一次大规模的异化,一次大规模的颠倒。

“读书”这一件事情被抽去人文精神,看来古已有之。知识在这些时刻变得不再甜蜜,而让人感受到一丝苦涩。这就是知识的复杂的命运吗?

不做孔乙己

虽然如此,我们却在历史幽深的回廊里,听到了历史判给知识在下个世纪的命运。 信息社会的研究专家们说:未来的人类社会在根本上是知识价值社会;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将使下个世纪的人类社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它将充当经济发展与资本积累的主要源泉与动力,另一方面,它将使人们的伦理观念、审美意识发生改变。

我们在著名的丹尼尔·贝尔论述信息社会的著作中,可以一目了然地读到这样的观点。丹尼尔·贝尔认为我们未来的社会具有的特征是:一是经济结构将从以产品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而服务经济主要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信息处理产业、教育等;二是劳动就业结构将发生变化,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在就业者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会的领导阶层将不再是企业主,而是科研人员;三是理论知识将成为社会的核心,成为社会决策新的依据??

知识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这是丹厄尔·贝尔以及众多的未来学家告诉我们的。它将成为20世纪以后的孩子们的常识,成为他们入学后的第一课。

读书沦为一种手段的命运,必然将被新世纪的逻辑抛弃。在新的时代到来之前,尊重人文意义上的真正的知识价值,将是任何民族都必须服从的一个选择。这是人文精神的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我们还记得孔乙己吗?这个名声颇大的读书人在咸亨酒店里为自己所做的著名辩白,值得我们好好思索。他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读书者,神圣之业。但孔乙己在说这话时,正好以读书人的身份,嘲笑了读书的价值。

这算得上抽掉知识的人文精神的一个例子。

(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

我们要好好思索的就是:以读书人的身份,我们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去嘲笑知识的价值吗?

提问时尚

——对于时尚的追思之四

文化衫的独白

“活着没劲。”这句话,是从谁的嘴里喊出来的?

1991年的夏天,当过美术编辑的艺术个体户孔庆谦,设计出了一种特别的文化衫,雪白的圆领T恤上赫然写着一些字:“没劲!”“烦着呢,别理我!”“活着真累。”??一时间,街上流行文化衫。

1991年的夏天倘若没有这些从心里痛痛快快地扔出来的叫喊,或许会是一个极其普通极没有色彩没有特点的夏天。因为红裙子也流行过了,花布短裤也流行过了,泳装迷你裙也都流行过了??还有哪一种设计哪一种构思才能激起我们的惊讶呢?

不过,把“没劲”明明白白写出来摆在前胸与后背上,不是最没劲的事情吗?把“烦着呢,别理我”张贴出来昭示给川流不息的大街人群,不是存心要让人理睬一下你、张望一眼你的内心吗?这真是一种最奇怪的私语,低声私语者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听见自己的独白;这又是一种最奇怪的自嘲,自嘲者拿了最没有嘲笑价值的东西展览给大家。但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终于看到了,现代人的内心表达既幽深曲折又浅显直白。

孔庆谦的文化衫裁剪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样式。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越来越艳丽,但我们的内心似乎越来越空白的时代;我们周围的声音越来越多,然而一旦背过身去,我们却会发现要想对自己讲的话越来越少;我们身边激动人心的话题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角色也越来越丰富,但只要一凝神,我们才知道选择变得越来越困难,以至于我们终于不敢下手了??

“没劲”就是这样被喊出来的。想想看,我们现在的冰淇淋专卖店里一下子可以摆出33种冰淇淋以供我们选择,电视也由三个频道增加到了几十个频道。以前我们关心的焦点问题统共也就是那么几个,现在的书摊小报精品书屋却突然让我们知道天底下还有那么多的秘闻,而且焦点永远都有天天都有总是层出不穷。既如此,怎么还会“没劲”呢?

第一个高喊“没劲”的人,肯定还会暗自觉出些许劲头——因为他是第一个、他展现出了个性;等到“没劲”被大批量生产出来流淌进大街小巷,这时的他,肯定会真正地觉出没劲了。

如此,“没劲”真的就深深地沉进我们的心底里去了,泛滥进我们的生命中去了。 所以,我们该好好想想:无聊是从哪里来的?

时尚,与心情无关

不知道我们发现一个秘密没有:在为时尚所支配的社会里,不是人左右时尚,而是反过来——人只有进入时尚中,才能确立、肯定自己。

发现这一点至关重要。它牵连一个重大问题:关于自由——人的主体人格的自由。

洞察我们的生存处境需要智慧,而不能仅仅凭借我们单薄的身体去无休无止地跟周围一切相厮磨,那样只能使我们的时光与身躯遭受浩劫,而不能打磨出成熟的自我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许多女孩子都喜爱打扮,并且希望在着装风格上独树一帜,领导潮流。于是,市场上一有时髦样式,就被穿在了她们身上。她们就这样不断地追逐市场,把自己变成大街上一道最新的风景。但是,终于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她们没有风格。 因为,她们没有自我。

她们把自己交给了市场,把自我的形象交给了时尚。她们忘记了自己还有独立的个性,由此,她们便放弃了自主的人格。

这个例子浅显至极。时尚竟然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东西,稍不留神我们就被它“涮”了,被它戏弄了欺骗了。

那么时尚是怎么左右我们的呢?从根本上说,时尚是我们今天特有的“大众文化”(我们曾在前面解释过它的含义)中的一种;所不同的是,时尚与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报纸、电台等等结缘更深。一种文化产品要成为时尚,传播媒介的参与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正是电视、报纸、电台在不断地为这个社会制造、提供着最新的时尚。它们可以让一个歌者一夜之间成为明星,也可以让一种产品瞬之间家喻户晓。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媒介无孔不入的时代里,时尚的制造因此也就如此地快速且深入人心。譬如我们每一个人的发型、我们所喝的饮料、我们度假的方式、我们开玩笑的话题等等,都难以逃脱电视、小报与广告的指导与训练。“一个女中学生的微笑,都可能带上好莱坞的商标。”一位著名作家如是说。这是对我们今天社会的透视。在大众传媒铺天盖地笼罩我们的生活的时候,时尚铺下的也就是一张天罗地网。

因此,我们在第二天早晨摆谈的话题,常常不约而同地是头一天晚上电视节目主持人提到的话题;如果同学们都在春游的时候穿上了“李宁牌”运动服,那么穿旧式毛衣的你,就有可能显得孤兀而怪异;如果哪一天大家都在谈论着“传销”或者电视直销,而你却茫然不知,那么你一定会警惕并怀疑自己:我怎么呢?——这就是我们必须辨别、懂得的这个时代的特征:时尚正在占领我们,从生活方式到精神世界。

本来,现代社会是推崇个性、标榜独立精神的,但市场这个魔术师出其不意地偷换了现代社会的本意和初衷。我们曾经有过一些美好的感觉,以为我们将在现代社会的广阔空间里尽情地释放个性,舒展意志,但现在,我们发现,市场带领着大众媒体端着一桌子事先已调配好的饭菜上来了。这的确是一次丰盛的宴席,足以让我们饱食狂嚼,却不是由我们自己调配出来的。正如肯德基或麦当劳,我们一走近它们,仿佛就有一种品尝到了人间美味的感觉,但事实上,它们递过来的,永远是同一种佐料配制出来的同样的家乡鸡与同样的汉堡包。 这真是一个十分让人回味的话题:我们从追求个性出发,最后却回到了大一统的风格中。 再看一看当今著名的文化景观卡拉OK,这一种娱乐方式以所向披靡的传播速度占领了全中国。它的魅力在于它让所有的人都充当了主角,充当了表演者,把本来由某些人才能享受的舞台特权,平分给了大家,把观众以往深陷进座席里的身体拉起来,用自我表现代替被动聆听——这的确是一次解放、一次革命。然而,当我们引吭高歌、淋漓尽致之后,我们却突然疑惑:人人都唱同一首歌,人人都玩同一个游戏,真的就实现了自我表达的最初愿望吗?让千千万万不同个性不同气质的人,同唱一首《潇洒走一回》,真的能够激发出我们截然不同的或悲或喜的内心吗?

走到最后,才蓦然发现一个道理:时尚,依照着大众文化的商业法则运行,从本质上说,它与我们的心灵无关,与心情无关。

学会对时尚说“不”

发现自己的心情,居然也变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如果一个人把时间全部都交给了电视或录像,到后来,他肯定会发现自己心境很模糊,茫然一片。

生活在现代的人,要在铺天盖地的出版物与层出不穷的广告诱惑中找到自我,这大概比以往的时代要难得多。我们会很容易便迷失了真正喜欢的东西,忘记了自己心中真正需要的那一切。我们开始变得被动、麻木。当VCD的屏幕上出现了什么,我们就跟着唱起什么时,我们此刻站在演唱席上的被动,是与以往坐在观众席上的被动完全一样的——我们依然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所付出的代价。

我们仍旧在出让自己的自由,以与以往不同的方式,但没有自主的个性却是根本相同的。 当然有人觉察到了这一切。虽然觉察意味着从时尚中撤退出去,而一旦撤退出去就会让自己站在一个落伍者的位置,一个孤零零的让人费解、狐疑的位置。

唱歌的流浪者张楚大概算是这样的人。他唱过:“你想表现自己吧!”又唱过:“哦!姐姐,我要回家!”那种寻找家园的呼唤,让人伤感。他还唱过:“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把自己推到了一个两难困境里,让人痛彻心肺地听见了一个对都市时尚不屑一顾的人,孤独地走在大街上吼出的声音:我们看不见他灵魂的高贵,却只能看见他形容的卑琐。

拒绝时尚是一件不易的事。拒绝时尚意味着我们要勇敢地剔除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媚俗气质。人在一低头一顺眉之间,就可媚俗;因为随顺大流永远比孤单单地站立在风中更容易。所以,真正的个性不是在时尚中滋生的,真正的个性只能在拒绝时尚中诞生。

认识时尚,至少我们应该意识到时尚在赋予我们斑斓生活的同时,让我们所丢失的那一切。夜深人静的晚上,俯下身去,在挂着巨大的广告牌与有着苹果牛仔裤专卖店的大街上,找一找我们不慎失落的东西吧,这肯定是一件好事。至少,我们会感觉到一种从包围圈中冲杀出来——或者说,撤退出来的那种平息与安静。这时,再问一问自己: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从哪里来,我希望到哪里去?我真的必须去学经营管理考工商硕士吗?假若我不愿赶出国潮,而愿奔赴人迹罕至的民间,去看看世纪末的大地风情呢?如果我拒绝订阅《时尚》,而把时间留给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呢?

——如果我对时尚说“不”呢?

人只有为自己找到一个点,才能确立起自己。而能帮助我们确立起这一个点的坐标系,不是放置在众声喧哗的时尚大街上的,因为喧哗只能让它倾斜、倒塌;这个坐标系只能放在广阔的时空中,找到历史的绵延,也找到此一刻的现实——在这一个更加宽阔的时空里,喧嚣成了浮尘,时尚远去了,留下来的,是永远未被磨灭的价值。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