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宋美龄军阀小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2:33:16 体裁作文
宋美龄军阀小说体裁作文

篇一:张学良与宋美龄的绝世情缘

张学良与宋美龄的绝世情缘:相识惟恨未娶时

2010-04-18 11:40 来源:转载文章

张学良和宋美龄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上海。时间是1925年6月。

那是14日晚上9点,黄浦江上暴雨如注。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举行的鸡尾酒会上,一片灿烂的华灯。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少帅,是作为张作霖镇威军麾下的陆军中将兼东路军总司令,率领东北军三个加强旅的士兵,沿着津浦路经南京首次抵达了江南重镇上海!

是夜,美国领事馆的三层小楼里贵客如云,女眷纷至,外边的倾盆大雨并没有冲淡厅内欢愉的气氛。在灯红酒绿中张学良忽然发现一位身穿粉红色紧身旗袍的青年丽女,在那些中外贵宾中一闪而过。尽管前来赴会的女性多为秀丽美艳之人,可是让张学良感到眼前一亮的,就是那位气质高雅的女子,她是谁呢?张学良此次率领东北军进驻大上海,意在奉命调停因“五卅惨案”而激起的中外冲突。上午,当英姿勃勃的少帅统军在上海北火车站刚一露面,就被上海各界人士隆重欢迎的场面惊呆了。张学良坐在酒桌前仍在回想着上午的欢迎仪式,他记得就在车站出席各界人士欢迎大会的主席台上,曾经与刚才那位在人群里匆匆闪过的青年女子见了一面。只是他并不清楚这女子的身份和姓名。

当时,张学良正在台上发表演讲。他大声讲道:“我张汉卿是个军人,外交本非专责,惟此次来沪为调停双方冲突及维持秩序,此乃为军人的天职。且我所率领的军队一定要在大上海开军人维护地方安全之先例,如有人胆敢违犯军纪,本人一定要以军法从事。”他的讲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他发现那位秀发乌黑身着红色旗袍的青年女子,也在人群里拼命地冲着他鼓掌。他感到她那热烈的眼波里,含着发自内心的感佩!让他见了心中微微一动。那时的少帅正是风华正茂,无论在东北沈阳还是平津一带,身边不知有多少妙龄少女在拼命地追求他。然而在这众多的异性追求者中,真正让张学良心动的却是凤毛麟角!

到了夜晚,张学良没想到白天在各界人士集会中曾经出现的俊逸姑娘,竟又来到了戒备森严的美国领事馆的宴会厅里。他知道今夜的鸡尾酒会与白天集会迥然不同,能够来这里出席鸡尾酒会的女宾客,不是上海高官将领的内眷,就是外国使节的太太、小姐,而那位气度高雅的姑娘,她究竟是何许人?

“汉卿将军,莫非您真不认识宋小姐吗?”张学良的目光在杯光酒影中悄悄移向那位已经转向侧席的女子背影,坐在他身边的恰好是曾在国民政府任过外长的胡汉民。胡发现张学良对隔座的女子投以询问的目光,便主动介绍说:“她可是沪上无人不知的宋家三小姐!不但生得标致,她还是留学美国的文学学士呢,英语讲得相当流利!”“哦,宋小姐?”张学良初抵上海,所以对胡汉民的介绍没有听懂,说:“她是谁的太太?”

胡汉民笑道:“谁的太太也不是,人家宋美龄小姐现在还待字闺中呢!对了,我倒忘了,你一定认识她姐姐吧?”张学良仍茫然不解地摇摇头:“她姐姐是谁,我怎么会认识?”

“她姐姐就是孙夫人宋庆龄女士!”胡汉民发现张学良对宋美龄竟一无所知,连忙说:“这可是中山先生的妻妹,你有眼不识泰山!”“啊呀,怪不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她!”张学良崇敬孙中山。在孙中山北上经天津赴北京之前,他就在天津与孙中山有过几次接触,自然见过孙夫人。现在他没想到在上海竟然见到了宋庆龄的妹妹。好客的张学良当然不肯放过结识宋美龄的机会,他连忙起身,举着斟满红酒的高脚杯,由胡汉民陪着,来到隔桌宋美龄身边,爽然祝酒道:“原来是中山先生的妻妹,宋小姐,其实咱们早就是熟人了。中山先生在天津的时候,我经

常前去问安,我的内人于凤至和孙夫人也早就是朋友。今天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孙夫人的妹妹,汉卿真是三生有幸。如果宋小姐不嫌弃的话,请与我张汉卿满饮三杯?”

“多谢少帅盛情,”刚才还在座席悄悄观望张学良的宋美龄,这时举止优雅地站起来,满月似的面庞上还挂着些许娇羞。她的心怦怦狂跳着。因为在宋美龄眼里,突然出现在面前的张学良,在当时的中国乃是江南塞北无人不知的东北军要人。特别是张学良在率军前来上海调停中英矛盾冲突之前,她已在报上注意到正在华北督军的张学良的动向。她第一次对张学良产生好感,是在上海“五卅惨案”发生的次日,张学良在天津发表的《致上海五卅爱国学生电》。宋美龄时至今天仍然记得张学良那充满激情的电文:“报载上海学生因援助失业工人,遭到英国巡捕的开枪射击,死伤多名。展读之余,曷胜悲悼。痛我莘莘学子,竟被摧残。莽莽神州,天道何在?积弱之国,现象如斯。凡我国人,宜知奋勉。兹本人类爱群之心,谨以廉俸所入,捐助二千元。即日

宋美龄军阀小说

由中国银行汇上,慰藉死伤。宵烛寒光,力难远济,聊以尽心而已。”

从那时起,早年留学美国的宋美龄,就从心里对张学良产生了良好的印象。这位孙中山的妻妹至少认为张少帅与张老帅有本质的不同。她认为张作霖是大军阀,而张学良则是爱国者。宋美龄对少帅印象的良好,来自于他捐款支持受伤学生的义举。此刻她见张学良不顾中将之尊,主动来到自己面前敬酒,心里一热,她那白皙漂亮的面庞上,不知为何竟然泛起淡淡的红晕。宋美龄毕竟出身名门望族,加之又是宋庆龄胞妹,所以举止得体,落落大方地回敬说:“不过,与少帅对杯豪饮,实不敢当。连喝三杯更是不敢,如蒙少帅允许,美龄索性就陪您喝了这杯酒,以尽敬意,如何?”张学良发现站在面前的宋美龄非但天姿国色,而且仪态万方,从容应对中更显出聪慧女性的迷人风采。特别是她那双幽幽的眼睛,让他看了不觉心旌摇动。宋美龄应付自如的坦然举止让他无可挑剔,张学良想起在天津会晤宋庆龄时的情景,便说:“在天津时听孙夫人曾经说起,美龄小姐早年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萨米特就读?后来又和孙夫人一起去乔治亚州的威士理学院读过大学?听说,美龄小姐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学业优秀,也是被破例录取的少年大学生,可是当真?”

“谢谢少帅夸奖,不过,去乔治亚州读大学倒是真的。”宋美龄在张学良和中外官员们的注视下,并没有飘然自傲,而是慢条斯礼地和张学良

碰了杯,然后嫣然一笑:“只是我在乔治亚州读书的时间不长,后来就转到麻省卫尔斯莱女子学院读书了。当时因为我非常喜欢英国文学,所以就放弃了对理科的学业。”

“原来如此,怪不得刚才胡先生说,宋小姐在美国还得到了文科学位。”张学良听宋美龄时而以标准上海软语,时而又用娴熟的英语和他对话,心里对她越加产生几分好感。他感到宋美龄绝非官场上的时髦交际花,更不是依靠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特殊关系,跻身上海官场交际圈的无聊女性。她是以自己的超人品貌而跻身上流社会的佼佼人物。

胡汉民看出张学良对宋美龄心存好感,在旁继续介绍说:“汉卿,宋小姐从小就在美国生活,据说她的学问曾让美国多所学校看好,还接连获得五个荣誉学位呢!”

张学良又为宋美龄敬杯酒,由衷赞许地说:“宋小姐,结识你真是三生有幸,看起来我这次奉命到沪,真是不虚此行啊!”

宋美龄本来无意在众人场合饮酒,但见张学良对她如此倾心,盛情难却,再陪他饮了一盏,两杯酒下肚,她那姣媚的面庞更显得状若桃花了。接下来,她陪张学良在桌边坐定,开始以英语交谈。在幽幽雨夜里,他们在灯影下倾吐着彼此的敬慕之意。只因这次意外的邂逅,张学良在宋美龄心底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当天夜里,美国领事在

鸡尾酒会过后,又在三楼舞厅举办一次拉丁舞晚会。从小就喜欢跳舞的张学良,接连与宋美龄跳了几场。他和她仿佛早就是相识的情侣,特别是宋美龄那婆娑的舞步,尤让张学良感佩。只因这次意外结识,张学良和宋美龄从此开始了长达近一个世纪之久的友谊。尽管他与她因种种阴错阳差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情侣,但是,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发生后的漫长幽禁岁月中没有遭到杀身之祸,确与1925年夏天他在上海邂逅宋美龄有着不可言喻的关系。

和张学良在上海短短几日接触,宋美龄的心情格外愉快。其原因,当然不仅在于美国领事馆的鸡毛酒会上,她与张学良的交谈及共舞;还在于以后几天,她跟随少帅在上海接连出席了几场记者招待会和会见外国使节。从前在宋美龄心里,张学良不过是借“东北王”张作霖势力起家的公子哥儿。此前她对张的了解,不过是从报上的传闻和国民党官场上层人物望风扑影的评价。宋美龄记得,有一个时期上海报上到处都刊载着张学良和谷瑞玉的风流韵事。所以,宋美龄对张的印象只是个花花公子。在她看来一个倚恃父辈余荫从东三省讲武堂毕业的学生,一跃而执掌东三省警卫旅,不久又晋升为东北军少将和中将的权贵子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曾在美国生活了10年的宋美龄,向往的始终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她景慕像孙中山那样有真才实学,靠自身才能赢得群众威望的政治家和实业家。所以,这次听说张学良来沪主持调停中英冲突,她是抱着不以为然的观望态度去出席欢迎仪式的。但让宋美龄暗暗吃惊的是,年仅25岁的张少帅不但英武潇洒,而且并不像有些人传说的那样轻薄无聊,更不是终日纵情声色的纨绔子弟。打动宋美龄芳心的是张学良在车站广场上的公开讲演,他支持上海工人、学生的严正立场与他在天津捐助爱国学生的义举,都给宋美龄留下了良好印象。特别在当晚的鸡尾酒会上,他与她以英语交流思想,尤让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宋美龄大为惊奇。她甚至无法理解一个生活在落后东北的军阀之子,怎么学会了比较难以掌握的英语呢?尽管在她眼里其英语仍是初级水平,可这在宋美龄看来已是难能可贵了。

在那天的舞会上,见惯西方夜生活的宋美龄,也没想到张学良的恰恰舞竟跳得那么潇洒。这种拉丁舞在她眼里是种高雅的消遣,绝非一个胡匪世家子嗣所能如鱼得水的。而他———从前在上海上流社会传闻中以大烟吗啡为嗜好的张学良,居然与她在舞池里接连跳了三曲。与自己相比,她看不出他有什么逊色。宋美龄心中多年追求的偶像,绝不是单纯的武夫,更不是一般握有军权的草莽人物。由于大姐和二姐选择的夫婿均是当代中国的杰出人物,她知道无论凭自己的如花容貌,还是凭在美国留学获得的学识,她都不能轻易委身于平凡之人。即便当年在姐夫孙中山面前得宠的蒋介石三番五次托人向她提媒,她都婉言拒绝了,因为在她眼里,蒋介石只不过是个靠巴结孙中山起家的一介武夫而已,金枝玉叶的宋美龄至少在那时还无法接纳他!但是张学良则大不相同了。他那英武的形象和魁梧的身材,再配上他那与生俱来的睿智头脑,应对裕如的外交才华,都让在西方见过世面的宋美龄为之倾倒。她感到如果自己早点与张汉卿结识,她也许不至于到目前仍待字闺中。让宋美龄感到从心里敬重张学良的,还有他出口成章的演讲才能。真没想到张作霖一个胡匪,居然会有这样一个才品双绝的儿子。“鄙人这次来沪,一则因为沪军官民冲突,一则因西捕惨杀案。本人也是国民一分子,颇愿以个人的资格,据理力争。至于带兵来沪一节,皆因在津时惊闻惨案发生以后,外国人正在纷纷征调海军陆战队在上海登岸,所以,学良为保护治安之计,才奉命统兵前来,诸位自然深能谅解。”宋美龄记得自在美国领事举行的鸡尾酒会结识后,经张学良的提议,在少帅随后的公开活动中,宋美龄担任了他的临时英语译员。特别是6月15日中午张学良在临时行辕接见在沪华侨学生会代表的时候,宋美龄第一次站在少帅身边以英语面对众人。

听着张学良口若悬河的即席讲演,宋美龄的心底萌生出由衷的敬意。她不知那敬意来自何方,究竟是因为张学良讲话的浩然正气,还是他善于以理智平息华侨们对英国巡捕的义愤,复杂的心绪无法说清。但有一个感觉是肯定的,就是以前对张学良的所有不良印象,都因她随他到处走马灯似的会见各界人士而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没有谁比张学良更让她佩服的了。宋美龄在他身边以娴熟的英语把张学良的话译给外国公使和领事们听。她惊奇地发现,张学良是个有特殊才华的军人。在上海和广东,宋美龄因身份地位的特殊,见识过孙中山国民政府中所有

的高级官员,当然也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各派军事将领。但是,凭心而论没有一人可与年轻英俊的张少帅媲美。她看到,所有听过张学良讲话的外国人,都不得不以敬佩的目光面对这位来自北方的青年将官。宋美龄心里清楚,当初“五卅惨案”发生时,许多西方驻沪官员们,大多同情和庇护重兵在握的英国人。可是自从张学良到上海后,一些西方使节在他的感召下改变了观点,有些人甚至以同情的眼光正视发生在上海的这场血案,其中美国驻沪领事的态度最为明显。他曾在宋美龄面前毫不掩饰地说:“真没想到在腐败的奉系军阀中,会有像张汉卿这样既开明又有民族自尊心的青年将领!”也许正由于这些耳闻目睹,才让宋美龄对英武潇洒的张学良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好感。“各位记者,从今天凌晨起,学良我就见客不断。真是说得舌敝唇焦,适有数团体代表以最后的手段作为后盾,这当然是一大好事。我曾经对各界人士说过:爱国之心,我自问与各界人士无异。但是我们处在这种艰难的时局之中,眼光都宜放得远一点才是。步骤也应该更加严整一些才好。国人多年来都在痛骂军阀的穷兵黩武,我张学良也是军阀之一,而且我不承认自己是坏军阀。同时我应该坦率地告诉各位,我心里的真情实意是爱好和平,而不是希望战争。去年的直奉大战,我也是迫不得已才参战的;现在回忆起来,尸横遍野的景况仍然在我眼前闪动着,想起来就让我痛心啊!”让宋美龄难忘的是,她随张学良出席在沪各国记者招待会的时候,那盛大的场面真是让她大开眼界。只要她一闭上眼睛,脑际里就会出现张学良面对黑压压记者席慷慨陈词的动人场面!

作为译员,宋美龄有时也为张学良的处境担忧。那些来自欧洲,特别是和英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的新闻记者们,在向张学良提问时,所使用的尖酸字眼和猝不及防的古怪问题,常让宋美龄感到尴尬。然而,让她大为惊奇的是,张学良尽管年轻,但在回答这些刁难的发问时,他竟对应如流,面不改色。例如一个意大利记者问道:“少帅对上海的罢工、罢学、罢市有何感想?”

宋美龄知道这正是张学良的难题,因为他这次到上海就是为了和缓局势,劝阻那些参与罢工罢课和罢市的学生、工人、市民们放弃这一主张,尽快恢复上海的稳定。可是,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而意大利记者如此发问显然想挑起张学良对工人和学生的恨火,甚至误导他当着外国记者的面流露对罢工、罢课的不满情绪,从而破坏张氏此次来沪的使命。让宋美龄大出意外的是,张学良面对不怀善意的外记,坦然一笑:“我并不赞成国人自己牺牲过大,罢学会让学生荒弃了求学的光阴,而对手方面,正希望我们的学生无知无识;罢市,则华商日损三百万元,对手则不及十分之一。如果能即刻开市的话,不仅能够打败外国商人的垄断,而且能维持华人的生活,其效力如何伟大。罢工仅华商雇工,而对手雇用华工,则反而无一致举动。此乃等于我们自杀。而且我国正宜一致力起,抵御经济侵略。今此现象,实非国家之福。因此,我本人并不赞成罢工和罢学。但是,我上海工人和学生的罢工和罢课,都是不可否认的爱国之举,我本人又颇感同情!??”

宋美龄把张学良的汉语译成英语,外国记者发出无法掩饰的惊嘘感叹。这些外国人没有想到张学良的对答竟然滴水不漏。他既说出了自己对上海民众罢工、罢课的担忧,又表明了自己对此举的同情。所有外国记者不能不惊叹,张学良作为军阀的代表,他这样公开讲话非但没有对英国人显现任何怯懦,反而在大长中国人的志气。宋美龄不能不为少帅面对困境,大胆出击而暗感惊佩了!

就在宋暗暗为他叫好的时候,一个德国记者提出了更为敏感的问题:“张将军爱国情重,可是,有人说你的军队不敢接近英国租界。如果一旦接近,必然会遭到英国巡捕和海军陆战队的坚决阻击。请问这种说法是否确实,请张将军给予证实。”

宋美龄感到那个以英语发难的德国人,从骨子里不怀善意。他显然出于列强的利益向少帅公开挑衅。她不由得为少帅捏了一把汗,没想到少帅却大声回敬:“谢谢你对本人和所率东北军的关切。可是,事实并不像你说的那样悲观。请你不要忘记,任何租界都是在我们上海的土地上,英国租界也不例外。如果为了治安和军事的需要,

我的军队可以在上海任何一块地面上驻扎。至于你说的英国租界会不会因为我的军队驻扎而发生冲突,我要对各位报告的是:根本不会!”

“什么,不会?”“真是海外奇谈,英国租界会允许你们东北军驻扎?”“不可能,这根本不可能!”“少帅,你千万不要把这些大话继续讲下去,小心引起中、英军队的正面冲突,到那时上海的局面就更不好收拾了!”外国记者听了宋美龄的翻译,顿时哗然,有人甚至跳到椅子上挥舞手臂,尖声叫喊起来。望着无法控制的混乱场面,宋美龄真为张学良暗暗担心。她不知年轻气盛的少帅会不会在这剑拔弩张的记者会上失去冷静,如果他勃然大怒,那么,他所充当的军事调停角色就会大大逊色,甚至失去民望。

“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呢?为什么诸位对我张汉卿的谈话毫无信心?其实本人所说的每句话,都是以军人天职和中国人人格为基础的。不信的话,请诸位看一看,这是什么?”宋美龄从没经历过这样紧张的记者会,在美国的时候她也出席过对立党派的公开听证会,提出的问题当然也相当激烈。不过从没像现在这样剑拔弩张。忽然她听见张学良从容不迫的朗声大笑,只见他从衣袋里掏出张打字纸来,当众一举说:“这就是英国驻沪领事昨天给本人的外交照会。他告诉我:如果我张汉卿想率领中国军队进入英国租界地,他表示甚为欢迎!但是,我本人谢绝了英国领事的好意。因为以我观察,上海英租界现在并无派兵的必要,昨天我亲自到那里观察一下,租界很平静。不过为了军事的需要,我今天早晨还是派一营东北军驻防在曹家渡,以防止有人在英国租界制造事端,或者发生有害我们中国人的事情,到那时我军可以随时进入英国租界,进行治安防范。”

不料一个英国记从记者群中跳出来,当众嘲笑张学良说:“请张少帅不要妄自吹嘘。据我们所知,少帅这次从天津带到上海的所谓东北军,不过都是些军校学生,他们都没有战争经验,而且人数太少,充其量不过三千多人,又怎么可能控制上海万一发生的事变呢?”

宋美龄把英国记者的质问译成中文后,她看见张学良那血气方刚的脸庞顿时涨红了,他把桌子重重一拍,喝道:“不错,我们进驻上海的是军校学生,但我要对你说,我们东北军刚刚结束第二次直奉战争,而且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所投入的军队数量早在报上公布了。现在留在津浦路一线的军队,至少也有二十万之多。如果上海真需要军队来维持,那只要我在这里打一个电报,不出一天时间,二十万军队都可以顺利进入上海。我不信英国不到一万人的海军陆战队,会抵抗我们二十万东北军?!”

全场立刻悄然无声,就连刚才最为嚣张的英国记者,也不敢趾高气扬了。因为他们都看见了张学良那凛然如炬的目光,也许正因为张提到了正在津浦路待命的东北军将士,所以刚才还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的西方国家记者,才一个个变得消声敛气了。宋美龄把佩服的目光移向张学良,就是从这时起,她的脑海里有了深深的烙印:张学良是个了不起的将才!

汉卿将军,谁也没有想到,因为您到了上海,一场险些酿成大祸的惨案,这么快就平息了。”少帅到上海已经整整七天了,他还是第一次有暇游览市容。他一边透过车窗观望街景,一边回想着宋美龄和自己的谈话。

“不能把所有功绩都归于我一人,惨案的平息,也是众望所归。是咱们上海工人和学子们的正气吓倒了英国人,他们终于不敢继续命令他们的兵舰从长江开往苏州河了!”张学良想起宋美龄对自己的夸奖,就想起他来后对上海治安状态的改变。特别是他在6月18日张贴在上海大街小巷的《布告》,显然对惨案的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学良口授的《布告》表达了他的意志:“自从惨案发生以来,各界人士的爱国精神,为外交后盾,本军长极为钦佩。现在交涉业已开始谈判,提出条件,事前又经各界协商,公理俱在。自应听候当局和平解决。如有

篇二:宋美龄

宋美龄

1995年7月26日,已98岁高龄的“历史人物”宋美龄有一次成了美国新闻人物。(1)这一天,应美国国会邀请,宋美龄前往国会山庄,出息为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而为她举行的敬酒会。已然暮年的宋美龄已经很久没有出席这样荣耀的酒会了,但风采依旧不减往昔。与会的台湾记者有如下的记述:高贵典雅的气质,迷人的风范,未因岁月流逝而稍减分毫。她举止从容,言态镇定,处处展露出风格天成的“领袖”的风采,“他依然是受人敬爱的世界‘领袖’,高贵的妇人”,“与会的中外人士,对她的美丽,健康,风采依旧最为赞叹欣喜,啧啧称奇,大家都忍不住重述所感,喜极泪下”。(2)百年的美龄,不老的美龄,依旧风采照人,仪态万千。

援华的呼吁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妄图速战速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在加紧侵略的同时,为了欺骗世界舆论,也在国外大作宣传,大肆歪曲事实。妄图使世人相信,战争的爆发的原因在于中国而不在于日本,以孤立中国;同时大肆夸大战果,使人们相信,日本有能力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以使得美,英等国,对中国失去信心。其中,“东京玫瑰”专门负责反华的宣传,还有大量的的日本侨民所办的报刊,通讯社也在大造反华舆论,外国媒体也不时转载。 同时,抗日战争初期,美英等国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行径,犹如欧洲对于希特勒一样,长期采取绥靖政策。希望日本吃饱了,就不要在打了。同时,希望利用日本军阀的刺刀镇压国内的名族主义运动,甚至幻想日军北上,侵略苏联。因此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美国政府发表声明,保持“友好的立场”,要求中日双方,“自我克制”。(3)不仅不制裁侵略者,反而将大量的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以维持日本呢军国主义战争机器的运转。而英国,更加自私,丘吉尔一心只想维系日不落帝国的现状,同时,以一种名族的优越感,而瞧不起中国人,自然不愿因为中国而付出一分一毫。

就在这种严峻的局势下,中国开展国际宣传,揭露日军的侵华真相,日军的无限膨胀的野心,日军的种种残忍的暴行。以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支持和支援。因此国民政府派出一批外交家去西方国家,顾维钧去英国,胡适去美国,魏道明去法国。而宋美龄在国内充任国际宣传的代言人。

揭露日军的侵略真相,揭露日军犯下的累累罪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还把从沦陷区拍来的照片,战地实况,中国军队顽强杀敌,视死如归的记录以及一本南京大屠杀的《日寇暴行录》的照片集,分发给各国记者。宋美龄也亲自将这些资料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发往国外。国民政府还出版宋美龄的《战争与和平通讯》,《蒋夫人论集》,送给外国人。(4) 揭露日军的军国主义的不断膨胀的野心,指出,日本军国主义的目标是称霸世界。占领中国之后,日军必定将以中国为补给基地,转而扩大侵略。

破除日军的谣言。10月25日,写了《日方诬言别有用心》的电讯,驳斥日寇制造的关于中国军队在战场上使用毒气弹的谣言。9月29日,10月4日,6日,8日,16日,宋美龄在南京接连发出电讯,向世界人民介绍上海战况,揭露日军侵略暴行和为日本政府散步的种种为侵略制造的谣言,呼吁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政府抵抗日军的侵略。(5) 谴责美国纵容日本侵略的不义,揭露美国政府的恐日病,和自私冷漠。职责它批准把轻

重武器,汽油,等军用物资大量卖给日本,支持侵略者屠杀中国民众的恶劣行径。宋美龄在文章中指出,在中国战场缴获和击毁的坦克和飞机上有美国制造的零件,毫不隐晦的指出美国在大发战争财。美国各大报纸抢着转载。

呼吁美国重视中国战争,促使美国政府改变政策。提醒美国,坐山观虎斗,必然殃及自身。她相信从全球战略来看,美国是不会做事日本独吞中国的。

特使外交

宋美龄的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演讲和文字,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且逐渐影响到了美国的决策。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美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迫切需要美国的援助,同时美国需要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这时,宋美龄,以蒋特使的身份访美,对推动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942年,罗斯福两次写亲笔信,邀请宋美龄赴美演讲。当时,宋美龄身体有疾,遂决定以赴美就医为名,去美国巡回演讲。宋的朋友,《时代周刊》的创办者亨利卢斯也劝蒋介石让宋美龄去美国演讲,“你让她去一次,比30个师都有用”。(6)蒋更亲自致函美国总统罗斯福:此次内子之病,承蒙鼎力协助,得以提前赴美早日就医,私衷甚为感谢??。(7)

在访美的第二天,宋便会见了罗斯福总统的妻子埃莉诺。埃莉诺是一位心地善良,十分同情中国遭遇的人。见到身患重病的宋美龄依然风度翩翩,气质高雅,立刻喜欢上了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第一夫人,两人谈得极为融洽。

43年2月17日,宋美龄自海德公园搭火车前往华盛顿。下午5点抵达联合车站,站内站外人头攒动。挤满了欢迎的人群。连罗斯福总统都来亲自把她迎进白宫,宋在那里一住就是11天(7)。

1943年2月8日,至4月4日,宋美龄的足迹遍布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地和渥太华,先后正是发表了七次演讲。“第一夫人”如鱼得水,将自己的才华,妩媚,风度发挥得淋漓尽致。43年2月18日,宋美龄被美国国会邀请,分别向参众两院发表演说,成为在美国国会发表言说的第一个中国人。(8)

1948年,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的时候,宋美龄再一次亲赴美国,游说美国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国民党政府。只是物是人非,白宫已经易主,最终,宋美龄还没达成目的,蒋介石就已经败退台湾了。

国际友人

“她那乌黑的眼睛犹清澈见底的一汪清水;皓齿微启,发出美妙的乐章;纤雅的双手犹如夏夜微风中婆娑的荷叶”。宋美龄以其一种女人特有的,但又混合了她独有的能力以及站在了无与伦比的家族的地位舞台之上的极其特别的魅力,征服了众多的国际友人,而他们,大多是美国政治界,新闻界的明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除了他们和宋美龄之间很好的私人友谊之外,也给宋美龄提供了巨大的政治上的帮助。如威尔斯,陈纳德,端瑞,卢斯,罗斯福,马歇尔,霍普金斯,等等。

威尔基

1942年10月,美国特使威尔基访华。威尔基一回国,便把访华感受十次在报上发表。在谈及中国“第一夫人”时,他不无崇拜地说:“她的才能出众——请说我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说法??她的易容优美,风度文雅,她的信念炽热,正是我们美国需要的人物。”(7) 威尔基,和众多美国名人一样,出身律师,然后步入商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后步入政坛,成为美国政坛一颗耀眼的新星,差一点竞选美国总统成功。他是罗斯福极为信任的国务卿。

坊间有传言,威尔基是宋美龄的情人。在威尔基以罗斯福的特使身份访华之时,两人曾有过“一夜风流”。当时威尔基更是莽撞地想携宋美龄飞回华盛顿。之后热切地推动宋美龄访美。由于威尔基的极力推荐,罗斯福才同意向宋美龄发出了邀请,从而成就了著名的“美龄旋风”。

马歇尔

1948年,在内战结束的倒数第二个年头,国民政府出于风雨飘摇之中。此时过了天命之年的宋美龄忧心如焚。不顾蒋介石的劝阻,执意飞往美国求援。可是此时白宫已经易主为杜鲁门,即使是宋美龄也无法换回当年的光彩。

宋美龄一道美国,就住进了弗吉尼亚州里斯堡马歇尔马歇尔夫妇的住所。宋美龄和马歇尔友谊很深,这种友谊超越了政治的鸿沟。那时马歇尔生病住院,宋美龄就和马歇尔夫人一起,白天在菜地里劳动,晚上一起讨论马歇尔将军。还与马歇尔夫人一起下厨,在偌大的花园摘花,剪枝。她们的话题都是以马歇尔为主。马歇尔夫人想宋讲了大量的马歇尔的生活轶事。她说,马歇尔小时候有一撮头发老师盖住前额,因此养成了快速甩头的习惯,因此被人称之为“FLICKER”。马歇尔12月7日开刀,宋美龄到医院看了他好几次。宋还写了一封长信给马歇尔,信封上幽默地写着:“送呈FLICKER 将军报告,极机密,阅毕即毁。在这封长信中, 宋美龄口吻亲昵,调侃地说,她在花园做苦力,而他则在丝绸单上享受?? 马歇尔看玩宋美龄的长信,哈哈大笑,并回信给宋美龄说,他绝不会让第三者看到这封信,不然会有所她的“中国皇后”的名声。(8)在这封看似如游戏一般却流露出无限真情的的文章之中,可以察觉出不苟言笑的马歇尔和傲慢的“第一夫人”之间,确实有着超乎一般人想象的交情。

马歇尔这位五星上将出身的国务卿在国际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1945年,他奉命以总统特使的身份到中国调停国共矛盾,劝说共产党人到国民政府去当官,并由此建立所谓联合政府。由于蒋介石决意内战,对其虚与委蛇,马歇尔只好卷铺盖回家。但,期间和宋美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到1959年马歇尔去世。尽管调停没有成功,但马歇尔给国民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美援大幅增加,达到了40亿美元。美国海军陆战队派驻中国的军代高达四五万人。

是以,内战陷入对国民党不利的境地时,宋美龄访美,去的第一站,便是她的老朋友,也是华盛顿局面的关键,马歇尔,的家。不过,那时杜鲁门对蒋介石政权已经彻底失望,所以,宋美龄,纵使逆流而行,也难以达成什么成果。

名族平等

在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中,由于中国的在亚洲战场的重要作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加。在此过程中,中国开始试着争取平等的国家地位。

1942年开始的废约运动,英国任然是一副老牌殖民帝国的心态,瞧不起中国。英国拒绝归还九龙,对于香港,更不愿意。丘吉尔11月11日在伦敦市政厅发表演说时,强硬地标示,他不是为了解散大英帝国而出任首相。在1943年发表的有关战后秩序的演说中称,将有英美,苏三大国来商讨世界组织的建立,将中国排除在战胜大国之外。并对中国使用“挽救”一词。中方认为这是有意轻蔑。(9)

在宋美龄访美之后,英国也向宋美龄发出了邀请。最后,宋美龄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这次访问。在宋美龄的外交之中,一直要求西方去掉对中国传统的偏见,重新认识中国的民族精神,重新评价中国的国际地位,取消掉在中国的特权。而英国殖民主义的心态,宋估计难以忍受。据说,丘吉尔的傲慢让宋美龄气愤不已。

宋从小在美国长大,接受美国的教育。回国后,一直希望中国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同时,宋也同情并且支持亚洲各殖民地的争取名族独立的运动。在1942年2月随蒋介石访问印度期时,发表了《告印度人民书》,全文有宋美龄用英语对印度广播。其中,呼吁英国从速赋予印度更能发挥其精神和物资方面的无限力量。之后,由于英,印政府与国大党谈判失败而矛盾激化,甘地准备再次发动“非暴力不合作时”,与尼赫鲁一道被捕。宋美龄即使告诉罗斯福,传达蒋的意见“从速设法劝切英国政府立即释放甘地先生”。(10)

无可奈何

蒋介石1949年兵败大陆,退据台湾以后,国民党政府四面楚歌,众叛亲离。宋美龄始创度假外交,邀请众多美军,政高管,来台访问。麦克阿瑟,雷德福夫妇,等等。稳固了台湾的局面。50年代,宋美龄还有两次关键的美国之行。主体是反共,同时劝说美国人支持蒋“反攻大陆”的计划。但随着大陆的崛起,国际形势急转直下。虽然宋美龄逆流而上,但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努力最终付之东流。

1966年回台湾后,已经69岁的宋美龄,健康状况不断出现问题。从此以后,她的所有的美国之旅,大多为了治疗疾病。外交事务在她的生活中慢慢淡出。一代外交奇才告别外交舞台,就此谢幕了。(11)

注:文章中的引用,均来自阳雨,张小舟《宋美龄的外交生涯》。

姓名:翟晓灵

学院:物理学院

学号:101120174

联系方式:15380412697

篇三:宋美龄在大陆

宋美龄在大陆:从抹黑到过度美化 腾讯文化李岩2015-03-07 07:41

[摘要]如今宋美龄的遗骨还埋在美国。据说她生前很想葬在上海的宋氏墓园,与父母和二姐合葬,后因政治问题未能成行。也许在她临终前的意识里,百年过往散去,自己只是个想回到父母和姐姐身边的小女孩。 在近百年的中国历史上,宋美龄无疑是最重要的女性之一。她堪称人生赢家:生命跨越三个世纪,享寿106岁,嫁给了最有权势的人,享尽荣华富贵。而她的一生又充满了不幸:共产党将她定为战犯,国民党后期也对她敬而远之。大姐一家掏空她的家底,感情最好的二姐又几乎跟她反目成仇。与丈夫终生无后,与继子势同水火。一次次白发人送黑发人,最终客死他乡,至今遗骨还埋在美国??在大陆的文艺作品中,对宋美龄的描述也几经转变。本文就为您梳理一二。

一、1980年代初 “牛奶洗澡”等八卦传闻不断

历史背景:被定为国民党43名战犯之一 宋美龄作为蒋介石的夫人,就注定了她在国共战争和两岸敌对时期不可能有好的评价。早在1946年11月,国共激战正酣之时,延安的《解放日报》就开始连载陈伯达撰写的《中国四大家族》一书①,对当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蒋、宋、孔、陈进行了批判。

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分别为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兄弟。除去陈家,前三大家族的代表人物与宋美龄的关系如下:她老公、她哥哥、她姐夫。在那个言国民党必称“反动派”,言蒋介石必称“独夫民贼”的时代,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全方位都能助夫君一臂之力的蒋夫人,自然也是反动派的重要成员。

1

比较早的一版《中国四大家族》封面,可以看到明显的脸谱化造型。中国地图上长着一棵树,树上四个脑袋在吸着中国的血,这四个人即为蒋宋孔陈的代表人物(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于是在1948年,共产党圈定了43名战犯名单②,基本上囊括了当时国民党党政军大员。宋美龄位列其中,排在第23位,居于很多一线指挥官之前。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视作对宋美龄能力的认可。 需要说明的是,战时敌对双方指责对方为战犯,这是战争中的常用手段,无关是非对错。同样位于战犯名单中的程潜、傅作义等人后来都向我党投诚,并在人大、政协中担任要职。时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的顾维钧当时也在战犯之列,50年后,他的早年经历被改编为电影《我的一九一九》,成为共和国建国50周年的献礼影片。

文艺表现:“牛奶洗澡”等传闻持续多年 由于建国后宋庆龄女士担任着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要职,是我党最为尊重的党外人士之一。尽管庆龄、美龄姐妹失和,但毕竟骨肉情深,因此在文艺作品中,相比起对蒋介石的“火力全开”,在宋美龄的刻画上相对要克制许多。其中,“牛奶洗澡”是宋美龄为数不多的“黑点”之一。

2

公允地讲,这个“黑点”不是共产党最先说的。1949

年以前,有关宋美龄用牛奶洗澡的传闻就一直未断。蒋介石的政敌阎锡山有位部下叫杨元璐,据他回忆,早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期间,太原街头就曾有宣传员向群众演讲,说“宋美龄用鲜牛奶加香料洗澡”③。

80年代初,中国大陆出版了四个版本的《侍卫官杂记》,可见其当年的畅销程度。

1950年代,有一本名为《侍卫官杂记》的书在香港出版,作者署名为宋乔。该书以亲历者的视角,将宋美龄用牛奶洗澡的见闻描述得惟妙惟肖:“我们刚刚走到隔壁就遇见了王妈,她手中提着一大铅桶的鲜牛奶。‘谁喝这么多牛奶?’我问。‘洗澡用的。谁有这么大的肚子?’王妈笑着说。‘用牛奶洗澡,谁呀?’我十分惊奇地问。‘还有谁,当然是夫人。’王妈对于我的无知非常诧异。‘多少年来都是如此,难道你一直不知道?’”④

1981年,该书被引进内地,两年间就由云南、吉林、福建、甘肃等四地出版社出过四个版本,畅销一时。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却并非真正的侍卫官,而是香港《大公报》编辑周榆瑞。他的朋友卜少夫曾披露:“四十年前,周榆瑞化名,曾写过一本《侍卫官杂记》,是根据他在庐山采访国共和谈,马歇尔七上庐山的新闻,报道蒋介石的生活种种??”⑤

这样一本作者身份造假的书,所有“见闻”均出自新闻报道乃至小道消息,信息自然不可信。真正的宋美龄侍卫官是怎么说的呢?

1949年后,两位留在大陆的前蒋宋侍从官都有相似的言论。蒋氏官邸侍卫官孙宗宪回忆:“宋的生活也并不特殊,当年上海小报载她用牛奶洗澡,我们无人 3

知道其事。”。蒋介石侍从医官吴麟孙的回忆是:

“宋美龄??抗战前上海小报说她用牛奶洗澡,这是齐东野人之语”。⑥

作为曾经在蒋宋身边工作的人,可以想象当时他们身上的政治压力有多大。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理由美化蒋宋二人,供词真实性很高。

宋美龄本人深受西方教育,很明白在媒体上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性。图为她(右一)在为战场上

受伤的士兵包脚

当1980年代《侍卫官杂记》热销之时,已有充分证据证明该书中对于宋美龄用牛奶洗澡的记述不实。而这本书仍能出版乃至畅销,一方面是当时出版审查不严之过,另一方面也是当时宋美龄的反面形象所致。

二、1980年代末:文艺作品开始如实反映宋美龄

历史背景:邓颖超给宋美龄写信,称对她“极为钦佩”

4

随着“文革”结束,大陆开始改革开放,对台湾的政策也在逐步变化。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同月,邓小平访美时表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尊重台湾人民的意见,实行合情合理的政策。”

蒋、宋二人不仅是夫妻,也是政治上的搭档。很难讲他们俩是谁成就了谁。

1984年,邓小平将这个思想浓缩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也成了之后30年对台工作的底线。这同时意味着我党对台湾方面的态度由之前的对立转变为统战。彼时蒋介石已经去世,蒋经国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作为在世的辈分最高、名望最大的国民党人士,宋美龄自然成为统战的主要对象。

与此同时,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德高望重的邓颖超任组长。1988年,邓颖超以个人名义给宋美龄写了一封信,释放出和解的意味。

这封信以“蒋夫人美龄先生”为抬头,第一句“庐山初识,忽忽五十年矣。山城之聚,金陵之晤,犹历历如昨”以拉家常的方式开始。信中对宋美龄有很高的评价:“夫人谋国之忠,诚如令姊孙夫人所言,我极为钦佩!”。在信的最后, 5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