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如何用作文材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2:18:41 优秀作文
如何用作文材料优秀作文

篇一:材料作文如何使用材料

作文失分,主要是立意不太准确。如有些考生立意太大,把孝敬父母转化成一般性的“感恩、回报”;或立意太小,把孝敬父母转化为“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该怎么做”之类;或立意太偏,把孝敬父母要么引申到对“老龄化社会”的议论,要么引申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作文失分的另一大因素是因为对材料的运用不恰当:不知道要引述材料;引述材料太晚,在文章中间部分甚至是在结尾处才出现;把材料降低到普通论据的地位。

⑴引论的写作

考生在写作供料议论文时,在“引论”部分最容易犯的毛病是:1、引述材料过长,不简洁,不概括;2、亮出的观点不够鲜明有力;3、材料和观点之间缺乏有机的过渡,使观点和材料成为“两张皮”,不贴肉。

要使材料引述简洁、概括,必须根据观点的需要进行定向叙述。所谓定向叙述,既是要分析论点中所限定的要素,按照限定的要素进行叙述。例如提炼的论点是“勤能补拙”,引述的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三个要素:①要有“拙”;②要有“勤”;③能补“拙”,并出成果。这里的“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缺少了“拙”就难以分析出论点。再如论点是“不要畏惧失败”,这也限定了引述材料必须具备下列三个要素:①要有“失败”;②要有“不畏的情况”;③经过顽强奋斗后取得胜利。这里的“失败”因素很重要,而学生在引述材料时常常忽视关于“失败”因素的引述。

要使亮出的观点鲜明有力,就必须明确表示反对什么,主张什么,拥护什么,应该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忌语言闪闪烁烁,模棱两可。

要避免材料和观点之间出现“两张皮”现象,就必须对原材料作一点分析,它的好处是:①告诉读者,我的立论是有根据的,使立论站住脚跟;②蓄势。对材料的分析是围绕立论进行的,这样,就为进一步论证作了必要的准备。当然,对材料的分析要力求简洁,一二句话即可。

二忌材料使用不当。试题是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话题、“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材料生发而来的。写议论文,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开材料。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评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写作要求则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使用材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作文写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云。这种为答题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较普遍的毛病,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首先看材料在写作过程的作用,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作文的材料则是特定的观点的载体。也就是说:前者的材料只是为了引出一个话题,本身并不规定文章的中心,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后者的材料却是写作内容和立意的依据,本身规定了文章的中心,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其次看写作的角度,话题作文围绕的是话

题,所写的文字只须与话题有关就可以,材料作文围饶的是材,所写文字与材料密切相关。

(1)引述材料,巧妙概括,只用一句话。(2)句马上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1.引——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 80字左右为宜,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论题或论点”从材料中“引”出,是一种高层次的紧扣“材料”。请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然后顺势提出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论点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我给学生总结了给材料议论文五步曲:“一标二转三证四联五结”。一标,标题,二转,是指正文开头就要转述材料提出论点。三证,是指从原材料中提出论点后,摆事实,讲道理,就是用事实和道理去证明论点的正确,使之有说服力。四联,是指应该由点到面生发升华。五结,紧扣主题,写好结尾。

二转,给材料议论文写作,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更甚者,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所给材料和写作要求就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给材料议论文一定要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转述时,应作一些技术加工,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使材料的转述和提出的论点保持一致,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注意,不可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转述,把作文与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物。

引述材料的要求是简洁、有度、融合。简洁和有度是引述材料的基本要求,而融合则是引述材料的较高要求。引述材料要简洁,因为评卷老师太熟悉材料了,行文拖泥带水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从而影响得分。有度地引述材料,是一般考生都能够做到的,它使文章紧扣题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不至于在内容项、结构项大量失分。如能灵活地引述材料,使之如盐入水,便达到融合的标准,很能体现较高的写作水平,极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因而获得高分。

引用材料要简洁简洁引述材料,是以阅读理解试题的供料为前提。只有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把握住中心,才能实现简洁引述材料的目标。其次,心中要有阅卷老师。你的作文是写给他们看的,他们对于供料熟悉的程度远远超过自己,大可不必担心他们看不懂自己扼要的引述。第三,引述材料要善于捕捉与自己议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增强引述的向心力。

开头引用材料,主体联系材料,结尾点及材料,算是引述材料有度。

引述材料较高的境界是“融合” 所谓“融合”是把引述材料与议论紧密地结合起来,表面上不曾直接搬用材料,实际上却把材料的引述融化在分析说理之中。这是高标准引述材料,具备较高写作水平的同学可以一用。

现在介绍几种引述材料的方法。

照搬法 此法适用于短小的供料,引用时可一字不易地抄录。如: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是,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这是1997年高考作文试题,材料非常简洁明了,引述材料可用照搬法,一次性照搬两则形成对比,或一次照搬一则分而用之亦可。

概述法 供料的篇幅比较长,内容比较丰富,引述时可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加以概括。如:1987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1、1987年6月,A县举行小学生游泳比赛,育民小学取得了团体冠军。

2.1986年初,育民小学一位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这里河湖港汊很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为校内学生举办游泳训练班。”

3.1986年4月,育民小学校务会议同意了这一建议,并决定请一位教练进行理论指导。

4.1986年4月中旬,育民小学听到一些家长的反映。有的家长说:“举办游泳训练班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孩子从小在水里泡大的,还要训练什么?”

5.1986年5月初,育民小学校长在家长会上说:“我们举办游泳训练班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强学生体质,一是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近年来,我国游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在一些国际比赛中拿了不少金牌,但和世界游泳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至于说在水里泡大的孩子不需要专门训练,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水里泡大的孩子要成为游泳健儿,也必须有理论指导和严格训练。”

6.1986年5月,在取得家长同意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正式开办。经过科学训练,学生游泳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结合以上材料,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字数在400~600之间。

这道作文题目的材料篇幅长、内容多,宜用概述法:

育民小学在A县游泳赛中一举夺得团体冠军,为什么呢?经过了解,原来该校办了一个游泳训练班。在一位教练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了严格的科学训练,这才夺冠的。

运用概述法,一是扼要的概括要覆盖材料的内容,二是行文要跟中心论点同向。

裁缝法 供料的篇幅较长,但内容比较单一,可以先删去不太重要的句子,再把主干句连缀起来,这种处理供料的方法叫裁缝法。如:

阅读下面材料,以《更心爱的》为题,写一篇思想评论。

传说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发现后质问家人:“这是谁干的好事?”华盛顿心里有点紧张,但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惭的神色说:“爸爸,这是我干的。”父亲问道:“砍掉我的樱桃树,你不知道我要揍你吗?”华盛顿回答说:“可我告诉你的是一个事实呀!”父亲听后,不但没有惩罚华盛顿,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用裁缝法引述,请看:

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但他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承认了,结果父亲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这样引述材料,其篇幅不及原来的一半,但把华盛顿砍樱桃树,向父亲承认,以及受到赞扬的主要内容保留下来了,而且几乎是引用原句,很有裁缝法的特色。

切割法 在引述材料时截取供料的部分内容用以开头或用以议论的方法。如: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一次,吉鸿昌将军与国民党驻美大使馆的一位参赞去华盛顿邮局。邮局的工作人员看不起中国人,态度傲慢,吉鸿昌正要发作,那参赞悄悄地说:“你为什么说你是中国人呢?你可以说是日本人,这样就会受到礼遇。”吉鸿昌听了勃然大怒,大声训斥:“你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丢脸吗?”说完怒冲冲地回到住听,找了一块木牌,在上面写了“我是中国人”五个大字,佩在胸前,出入于美国大庭广众之中。

对这道题目的供料就可以用切割法处理,先截取供料的前半部分开头,而后对参赞进行批评,再引述供料的后半部分,对吉鸿昌的爱国行为予以赞颂,这样开头和议论都会与众不同,很有特色。

议论法 不是直接去引述材料,而是在议论中引述材料,把叙与议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融

合”的境界。如: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理论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有指导作用。育民小学的孩子们也许水性很好,至于如何才能减少水对身体的阻力,如何才能游得快,他们就不知道了。而这些正是力学理论要告诉他们的。科学理论一经与严格训练相结合,就成了孩子们提高游泳技术的物质力量。

这是1987年高考作文优卷的选段,作者运用议论法引述材料,把材料溶解在分析说理之中,令人耳目一新。

引述材料最大的误区在于随意性,致使引述材料的文字缺乏向心力。克服的方法:先定中心论点,后引述材料,剔除原材料中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做到要言不烦,中心明确。引述材料过于繁冗,在文中占过大的比例,也是常见的毛病。解决的办法是力求简洁,尽量少引述材料,把重点放在分析说理上。

作文强化训练:

1、对此题审定主题的关键词是

2、你欲拟制的标题是

3、你在此标题下的精致化开头是:

4、你想在构思的文中欲引用的素材是(简单列出数例如名句、名人等)

达芬奇(公元1452—1519)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到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去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地训练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这是1980年高考作文的供料《画蛋》,要求考生据此写一篇读后感。有位考生在文中这样引述材料——

当达·芬奇投师于佛罗基奥时,佛罗基奥没有首先教他创作作品,却要他画蛋,这是佛与凡人不同之处。十几天只是画蛋,达·芬奇自然是不耐烦了。这时,那位名画家才告诉他画蛋的意义所在:他的目的是严格训练学生的细致观察与准确描绘形象的能力。这正是佛罗基奥的“有方”。正是由于这有方,才使芬奇得以日后功成。

篇二:作文中怎样运用材料

作文中怎样运用材料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中考中,成也作文,败也作文。作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学生(考生)语文总分的高低;作文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一个班,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地区语文水平的高低。一个考生要想考出理想的语文成绩,作文分数必须达到优秀水准,也就是评卷中作文的一类分。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

关键词:积累材料 特定环境 灵活巧妙 运用材料

作文难,难作文。这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发出的共同心声。为什么在教学中作文如此之难呢

主要是有些教师和学生对作文认识不足,并非引起高度重视,认为作文嘛,随便写写就可以得三十多分(50分总数);或者把作文成绩的提高寄希望于考前的临阵磨枪;或者寄希望于考场上的临时发挥,侥幸取胜。于是对平时训练作文抱无所谓态度,导致初三年级总复习阶段重语文知识轻作文现象的发生。有些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训练有独钟而对作文训练则轻描淡写,甚至少写或者不写作文。哎!语文知识固然重要,作文训练也同等重要啊。作文水平是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真实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历年来中考语文试卷作文分数比重很大(120分制,作文50分),广大师生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对作文训练引起高度重视,对各种类型的作文要有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了解,这样,写作文时才能胸有成竹。

然而,作文中最让学生头疼的是无话可写,无材料可用。因此,学生写出的作文,空调无物,或者喊口号,或记流水账。针对这些情况,我在三十多年的作文教学中,先教他们平时积累材料,然后着重教他们怎样运用材料(事例)。

积累材料,必须要有耐心、细心、还要有恒心。就是将书本上读到过的典型事例,电视上看到的典型的先进事例以及听老师和同学、朋友说起过的真实的很有感染力的典型事例用心地记下来,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它概括起来,并进行适当的加工,整理,就是成了一些很有说服力的材料。将这些事例进行分类,记录在笔记本上。日积月累,材料就丰富了。

恰如其分地运用材料,灵活机动地运用材料,是写好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关键所在。

材料一:“我”生病住院,需做手术。正当:“我”害怕,一筹莫展时,老师派几个学生代表来看望“我”,并掏出一大堆纸条递给“我”。给“我”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使“我”自信地走上手术台。

材料二:早操集队时,“我“突然晕倒在地,醒来后,发现有同学帮“我”擦汗水,有拿面包给“我”吃、有拿纯净水给“我”喝、老师拿来药片,盒饭要“我”吃。

材料三:家境贫穷的“我”,妈妈生病住院需很多钱,班长听说后,马上召集全班同学为“我”捐钱。

作文时,将上面三则材料中的任何一则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再加上适当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就能文章有血有肉,又能使突出文章主题。

三册材料中的任何一则可以用在作文题《这件事给我的启示》中。也可以用在《我永远忘不了》、《这件事教育了我》、《记忆中的一件事》、《发生在我身边的事》、《留在记忆深处的》、《真没想到》、《难忘的往事》、《人间自有真情在》、等

等,都可以运用同一材料(事例)。

记叙文如此,议论文又何尝不用事例论证呢

所以,有了材料,作文时就有了内容;有了内容,文章就充实了。但是,材料要灵活地运用,不能死板教条,否则,适得其反。

教会学生平时积累材料,熟记材料,就能在作文时,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比如广西桂林市一九九六年的中考作文题《这件事发生在我们班里》、就可以运用上面的材料。广西桂林市九七年的中考作文题《温暖》、九八年的中考作文题《在迎接中考的日子里》,也能运用上面的材料……由于学生掌握了运用材料这一奥秘,几十年来的中考,我所教的班级,语文年年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事实证明,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材料,并能灵活地、巧妙地运用材料,就能写出一篇好作文。

可见,材料的运用,在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

篇三:材料作文,如何使用原作文材料

材料作文训练——如何恰当使用原作文材料

随着“新材料作文”的不断升温,学生作文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所给材料的处理,这一问题又集中体现在对材料的内涵把握不准和引述不当两个方面。前者会直接导致审题立意的失误,后者则容易影响结构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明性。只有准确地理解了材料的内涵,恰当地运用材料,才能使立意正确,行文通畅。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植物学家发现,当有些植物受到外来侵犯时,会动用自身的“武器”进行自卫,使一些昆虫不敢进犯。

然而,我总忘不了小时候在邻家山坡上见到的一幕:成千上万的蜂儿携带着它们的尖刺气势汹汹地杀来。可漫山遍野的植物却绽开了它们的“笑脸”——用一簇簇娇艳的鲜花迎接这些不速之客。

结果,一幅和谐、宁静、美丽的自然景色出现了:蜂儿在植物间忙忙碌碌,替它们采花授粉,而植物又提供芳香的花蕊,让辛勤的蜂儿酿蜜。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慧眼识金(现象分析)

请阅读以下文段,分析其在材料运用方面的优劣,并总结出规律方法。

答卷一 一株紫罗兰躺在地上,她晶莹欲滴的淡紫色花朵美得让人目眩,清新的香气弥漫四方,然而你一脚踩了上去,给了紫罗兰致命一击,可她并不怪你,而是将她的香气粘在了你的脚上,这样随着你的走动,会有更多的人因为这香气而心旷神怡。她就是要告诉你:你给了我伤害,但没关系,我用香气“报答”你……(一考生 《紫罗兰的心》)

答卷二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淹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的涛声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泛黄的文字流淌着宽容的故事。

有人说:“人行走于世,痛于思,感于事,对别人宽容一些,才能宽容之花在枝头绽放。”(一考生 《让宽容之花在枝头含苞绽放》)

(答卷一、答卷二抛弃原材料,不好)

答卷三 成千上万的蜂儿携带着它们的尖刺气势汹汹地杀来。可漫山遍野的植物却绽开了它们的“笑脸”——用一簇簇娇艳的鲜花迎接这些不速之客。

结果,一幅和谐、宁静、美丽的自然景色出现了:蜂儿在植物间忙忙碌碌,替它们采花授粉,而植物又提供芳香的花蕊,让辛勤的蜂儿酿蜜。

同样,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因此,只有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创造奇迹。 (一考生 《拥有良好心态创造奇迹》)

答卷四 植物学家发现,当有些植物受到外来侵犯时,会动用自身的“武器”进行自卫,使一些昆虫不敢进犯。

然而,我总忘不了小时候在邻家山坡上见到的一幕:成千上万的蜂儿携带着它们的尖刺气势汹汹地杀来。可漫山遍野的植物却绽开了它们的“笑脸”——用一簇簇娇艳的鲜花迎接这些不速之客。结果,一幅和谐、宁静、美丽的自然景色出现了:蜂儿在植物间忙忙碌碌,替它们采花授粉,而植物又提供芳香的花蕊,让辛勤的蜂儿酿蜜。

所以,我们应该拒绝战争,拥护和平。(一考生 《拒绝战争,拥护和平》) (答卷三、答卷四直接抄原材料,不好)

答卷五 当蜜蜂带着尖刺向花朵开炮时,花朵并没有反击,而是用怒放迎接他们的到来,于是蜜蜂得到了花粉,花朵得以延续。于人亦如此,面对敌人的气势汹汹,与其两败俱伤,不如握手言和,化敌为友,合作然后共赢。 (一考生 《化敌为友,合作共赢》)

答卷六 漫山遍野的植物用笑脸接纳杀气汹汹的蜂群,成就了生机盎然的春天;坚而不催的蚌用柔躯接纳硬砾,成就了晶莹剔透的珍珠;坚挺如铁的树干用挺拔接纳柔藤,成就了藤树相依的奇美……面对异物,用“武器”还是“笑脸”?对某些事物,包容成就旖旎春光。(一考生 《包容成就旖旎春光》)

(答卷五、答卷六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原材料概括引述,好)

答卷七 推开窗子,我无意中看到了山坡上那一片和谐的美丽:蜂儿轻柔地在植物间忙忙碌碌,替它们采花授粉,而植物又静静地提供芳香的花蕊,让辛勤的蜂儿酿蜜。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的心湿润了,不由得又想起了一年前的那件事…… (一考生 《友善的手套》)

答卷八 微笑:

展信佳,愿你永留人间,也希望与你为伴,一生一世。

我曾在娇艳的鲜花中见到你迷人的身影,你用笑脸软化成千上万蜂儿的尖刺,创造出一幅和谐、宁静的景色。蜂儿在植物间忙忙碌碌,替花授粉,而植物又提供芳香的花蕊,让辛勤的蜂儿酿蜜。这有你的功劳,因为你用包容之心让世界更美好。(一考生 《构建双赢世界》) (答卷七、答卷八根据文体要求表述材料,好)

答卷九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这便是宽容。当蜜蜂带着尖刺杀来时,植物却用花儿来迎接,植物的宽容使他们实现了双赢,既传授了花粉又采集了蜂蜜。动物如此,更何况人类?只有宽容才能成就和谐世界……

……面对世间的恩恩怨怨,何不像植物那样用美丽的花儿迎接来犯的敌人,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世人,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和谐,更美好。(一考生 《宽容成就和谐世界》)

答卷十……友善待人,如春风拂面;友善待人,如桃李花开。当漫山遍野的鲜花迎接带着尖刺儿气势汹汹而来的蜜蜂时,我感受到了和谐。蜜蜂对花朵友善,花朵才会开出更美丽的花;花朵对蜜蜂友善才会酿出更甜的蜜。人与人之间友善对待才能共构和谐。

古有蔺相如友善对待廉颇才有了将相之和的美谈;也有周瑜对诸葛亮“既生瑜何生亮”的敌视的叹惋。人与人之间应当友善,友善待人方能共构和谐。(一考生 《友善待人 共构和谐》)

(答卷九、答卷十在文章合适的位置恰当点述材料,好)

二、披沙拣金(方法总结)

请记录下你总结出的规律方法。

1、概括引述原则:要简要概括材料,不可照搬照抄或弃之不顾。

2、切合主旨原则:要根据主旨恰当选择角度表述材料,不可只照抄原句。 3、贴合文体原则:要根据文体要求表述材料,不可不顾文体特征。

4、符合位置原则:要在文章合适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恰当点述材料,不可随意引述。 三、例文展示(他山之石)

微笑面对人生

花儿用微笑面对气势汹汹的蜜蜂,换来了和谐共赢;大海用微笑面对波涛汹涌,换来了风平浪静;天空用微笑迎接雷雨风暴,换来了艳阳当空;我们用微笑面对人生,换来了潇洒从容。

爱默生说过: “纵使上天给我一千次哭泣的理由,我也要用一千零一个理由去微笑。”是的,正如万千的蜂儿向鲜花下战书,但鲜花却以微笑面对,最终和谐共赢。

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荆棘,从容镇定,用微笑与征服。他,海棠般的容颜,奏响 “史家之绝唱”,吟出“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并遭受腐刑。在那无人问津的角落里,人人都认为他会消沉下去,一蹶不振,但他却以海的大度微笑面对人生,包容了内心之苦,世人之讽。以山的刚毅正直书写两千年沧海桑田。他的从容、微笑与坚定撼动历史、彪炳史册,为后世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精神瑰宝。

人生旅途布满荆棘,但面对困难以微笑迎接,将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方能赢得双赢和谐的最终落幕。

面对别人的误解,微笑面对。别人的误解或许心中会有不平,以牙还牙其结果必定两败俱伤,不如用微笑去予以化解。廉颇与蔺相如可以说是一对冤家。蔺相如位于廉颇之右,廉颇宣言必辱之。但蔺相如以微笑面对,予以化解,最终赢得将相和欢。

误解与仇恨或许并不是人的初衷,但当面对这些一定要从容微笑面对,方能换来和谐的一幕。 命运中学会微笑。“生下来已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胡杨总是在命运的安排中学会微笑,微笑面对背后那灯红酒绿的世界。茫茫大漠,依米花五年等待只为短暂的微笑绽放,他在命运中学会微笑面对不公。悬崖边的野百合在万般轻视下仍微笑面对讽棘,最终换来遍地芬芳。

人生路上,几多阴霾,几多坎坷,当不经意间挫折与困苦已悄然逼近,这是人生路上不可避免的。面对来袭以微笑迎接,用高贵姿态迎接、去面对,方能在万般阻挠中杀出一条险路,方能获得和谐。

微笑就像那一束灯光,总能照亮黑暗,给你指引方向。用微笑化解矛盾,用微笑正视挫折,用微笑迎击仇视,用微笑编织生活。微笑面对人生,你会发现生活是那么的和谐、宁静而美丽。

用包容书写人生

天空包容了云朵,才拥有了风云变幻;大海包容了风浪,才拥有了波涛汹涌;世界包容了天地万物,才拥有了五彩缤纷。我们要想拥有人生的更多精彩,那么请用包容书写人生。

花儿会用它们的“笑脸”迎接汹涌而来的蜜蜂,因为它们的包容,花儿为蜜蜂供蜜,蜜蜂为花儿传

粉,二者互利共赢。同样,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错纵横下,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让中华文化丰富而源远流长。包容造就了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文化更加丰富。包容造就了一份和谐,让世界间少了许多矛盾。

用包容书写一段情义,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份温情。战国时期,强秦不敢加兵于赵,因为赵有蔺相如和廉颇。然而,这两人起初是不合的,蔺相如完璧归赵,既渑池之会后,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以敌意对待蔺相如,但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包容使两人成为刎颈之交。人与人之间本应该“和为贵”,是包容造就了一段义气之歌,是包容将两人和在一起。因为包容,将相和,国家强盛,将相同心,无人敢欺,这是包容的力量。

用包容创造一片天地,让世界多一份阳光。纵使台湾与大陆海峡两岸存在隔阂,台湾娘子张平宜仍然跨越了它,为麻风儿童创造了一片成长的天地。她包容了海峡的相异,包容了观念的不同,放弃了年薪百万的工作,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这里。她的包容给了麻风儿童一份希望,为他们的成长插上了翅膀。包容,可以让我们克服蜀道之难,跨越海峡,为世界再塑有一份希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是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它平定了内心的矛盾,让善意在人们心间流淌;包容,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它缩短了心间的距离,让真情在人与人之间传达;包容,是一种无形的和谐,它平息了不必要的烦恼,把“和为贵”体现的更加明显。

人生需要多种元素,就像阳光的七种色彩,唯有七色并具,才缤纷多彩,而这又恰是因为包容。包容了他人,就多一份平静,包容了他人,就多一份情义,同样也少了一份战争,少了一份不和。

包容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用包容书写人生,我们何乐而不为?

四、探囊取金(巩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砂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运用上述材料,确定一个立意,选中一种文体,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开头文字。

附:【立意】本材料的立意角度是多向的。 1.若从“山石”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保持本色之美 ②追求人生的个性之美

③做人应“棱角分明”,刚直不阿,有骨气,有气节有等等。 2.若从“卵石”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圆通是人生的一种艺术

②人应在学会与他人、社会的融合中,变得成熟、稳重等等。 3.若结合“山石”“卵石”两个方面的特点,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位置不同,经历不同,同样实现自身价值。山石有棱角显示自然之美,卵石圆润显示莹润之美,它们都在各自的位置上美丽着。(不同的人生,相似的精彩。) ② “糙砺”和“莹润”结合,才能成就完美人生。

【例文1】

做颗不被磨圆的石子

山脚下有一条林荫小道,道上铺满着光滑整洁的鹅卵石;登上山顶,俯身而望,四周的山石奇绝突兀,棱角分明。同处一山,同为石头,山石与卵石,你会如何选择? 我的回答是:做一颗不被磨圆的石子。

也许你会说卵石温润圆滑,有什么不好?是,卵石经受磨练,收敛锋芒没什么不好。可是山石的那种粗犷不羁,血性方刚才是生命该有的张力。

李白的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毫不掩饰的吐露了他的心声:他不会向任何人屈服,不会被磨难磨圆。的确,他的身边时时都有锋芒,他能让高力士脱靴,就连皇帝天子,他都不放在眼里,他的周身都是刺,他学不会向俗世低头。倘若李白摧眉折腰去侍权贵,你还能看到他李谪仙的风采吗?

李白之后的刘禹锡也是如此。一篇《陋室铭》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甘于贫穷,可这背后还透着一股倔劲。他无论身居何处,不论境况如何都能自得其乐,不向困境低头。刘禹锡一生屡遭贬谪,在终于结束了十二年贬谪生涯后,他回到长安城吟了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句略带解嘲的诗让我看到了一个历经沉浮后虽无原先桀骜但仍旧未收起棱角的刘禹锡。他始终是块山石,学不会顺从。 做一颗不被磨圆的石子吧。我们不应当去学

如何用作文材料

一代词帝李煜的顺从。也许你会说那是大丈夫的能屈能伸。可是以江山换来的苟活,于人于己又有什么意义?

在磨难面前,我们不能像那些奸佞小人一样卑躬屈膝,我们应该像《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无论多大的风浪,无论筋疲力尽,都不向困难屈服,不被失败磨圆的信念便是梦中鼓舞我们的狮子。我们应该像屈原那样,有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生命有时需要决绝。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