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散文怎么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29:18 体裁作文
散文怎么教体裁作文

篇一:散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散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及教学实践,能写出自己新见解,字数800字左右

散文教学少不了诵读。要引导学生读书到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中悟情、读中悟道,只有读到位,才能体现出阅读教学的本真,才能让学生悟出这其中道理、文中情感。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课就是应该让学生养成阅读兴趣的,人文的、感性的、审美的内容都有都会在个性的阅读中唤起灵性和趣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就应该多读,特别是文质皆美的课更应该多读,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情感的距离,从而获得个性化的解读。

1、欣赏感情充沛的课文范读

欣赏抒情色彩很强烈的散文须得“歌之抑扬”,“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范读对于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激情充沛,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注意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才能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在散文

阅读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想引导并激发出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自己先要“入情”,带着强烈的感情,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

2、指导学生规范诵读,读出声情,读出个人对课文的感悟。

一切有关文本的鉴赏必须紧紧依托文本本身,领悟文本,进而达到鉴赏文本的目的,这才是当今提倡语文诵读鉴赏教学的关键所在。要读懂内容,散文中没有主人公的问题,散文教学的关键不是抓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即便是叙事性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要有别于小说的人物分析。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不只是抒情。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议论,而是寓理于事、于情、于景、于物。也就是说,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

3、领会意境,启发联想,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优美的散文与诗歌一样,也有深邃的意境,指导学生理解,领会散文意境,同样是散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进行教学散文时,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努力开拓散文的意境,做到既能把学生带入散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过去积累的

知识,进而启迪他们联想、想象,以便使他们能深刻地领会散文的艺术魅力,受到感染教育,提高散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最后让学生有鉴赏意识说出自己阅读文本的感受。阅读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理解体验,要有正确的引导。这与我们课标倡导的阅读理念并不矛盾。

4、充分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使他们会有兴趣,达到阅读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在散文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作品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不能千篇一律,要据特点,进行有效的设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生搬硬套,千人一面,往往会事倍功半。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阅读经验,鼓励学生进行猜测、想象和假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独立评价,让学生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教好散文,才能教好语文课。

篇二:散文教什么

散文教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应该抽象笼统地谈“披文入情”;而应该研究:这一篇独特的“文”,具有这样独特的体式,将会传达怎样独特的内容?要回答“散文教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散文是什么”。诚然,散文是真实的人与事的抒写,不联系被写的人与事,自然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但是,散文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的这个人,更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所抒写的人与事,和新闻通讯中的“人”与“事”不同,和小说、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更加不同。郁达夫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具体到一篇特定的散文教学,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

其一,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散文的语言自由随意,风格多样。既有最本色的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语言,也有最优美的经过精心锤炼,讲究文辞的语言。因此,散文语言非常值得也最适合学生的揣摩与学习。这是语文的思路,更是散文的思路。

其二,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散文是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而不是解说文本中所涉及的对象的。散文确实有现实所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但散文是文学作品,它是作者个人化的言说产物,是作者眼中心中特殊情境中的独特的感觉,客观的外在对象不在散文阅读视野中。每个人心中眼中都有自己的“春天”,但是,阅读《春》一文,却需要感受朱自清心中的“江南的春”,这个典型的文人眼中的“春”有其纯真童趣的极为独到别致之处。

其三,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

根据散文理论研究成果,目前多数学者都强调散文的艺术理性成分,强调散文中的“情思”和“理趣”。散文重思想,但是,散文中的思想感受,是充满情感浸染的思想,而不是纯粹的理性的思考与论证。散文教学必须重视散文的这一鲜明的特征。关于这一点,在本课程中,我们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 盛志武 老师就两篇文本进行细致分析。

一句话,无论从文本出发,还是从学生出发,类似上述的有关内容是教学不应该遗漏的。

三、几个案例和散文教学技巧策略

请看一个教学设计(见附件)。《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散文。关于散文,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有一种通行的说法:散文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这里我要特意强调其中“作者的情感”。如果这种认识没有错的话,我们学习散文,是把重点放在散文所描写的对象上呢

——例如本文的“歌会”,还是把重点放在通过对象的描述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上呢?换句话讲,是看“歌会”呢,还是看体察“歌会”的那个人、那个人的心情呢?

我曾经就这一话题与上课教师做过交流,教师们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也觉得自己在课堂里把全部精力聚焦在描写的对象上,聚焦在“歌会”上,好像不大对。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教师在教学《云南的歌会》的时候,都一股脑儿聚焦在作者描写的对象上而不顾作者的情感呢?这反映出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对散文这种体式和散文教学的理解把握不足。

我们认为,从文本体式与学情出发固然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基本依据,而它们之间的交集则往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核心所在。根据文本体式分析,有些最核心的内容要素必须作为教学内容;但是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理解这一内容可能存在严重困难,这时教师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调整,就不妨牺牲一点文本体式而迁就一点学生实际。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全体的关注点均偏离文本,教师固然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需求,但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予以满足,大可不必因此就随意消解文本自身的圆满。教师这时可以暂时搁置学生的需求而作一强力纠偏,使学生回到正确的解读文本的路径上来。当明确了学情需求与文本特征的交集是教学内容确定的最佳区域时,我们还需要讨论:究竟应该确定哪些最需要教的符合散文教学的具体内容?所以,我们还需要作一些进一步的探讨。我们知道,一切阅读行为都是具体的。离开具体文本抽象地讨论阅读毫无意义,因为所有的阅读都是针对特定文本的阅读。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背离这一方式,将对读者的正确解读造成极大的障碍。

对《土地的誓言》这一文本的处理亦是如此。

根据以上,我们有以下粗略的教学策略供老师们参考。

(一)整体把握文章的意蕴和气脉

叶圣陶 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个

“真”,就散文而言,就是文中的意蕴和气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独特而深刻的情思。散文教学须从整体入手,遵其路,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感受到文章的气质,获得审美的愉悦。

1. 品题悟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常关涉文章的主旨,散文标题常凝练,有意蕴。品读标题组织教学能快速领悟作者旨意。《土地的誓言》一课围绕标题讨论:面对的是怎样的土地?发出怎样的誓言?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誓言?三个主问题,理清文章思路,解读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意蕴,在深情的诵读中自然领悟到作者喷薄而出的“泛滥”的情感。《小石潭记》一课,围绕标题展开三环节教学:一“读”标题,品重音所在,并说出理

由;二“说”标题,细读课文,分别找出这是一个小小的“石”潭、这是一个“小”石潭的依据;三“悟”标题,深入探究这是一个怎样的“潭”,由“潭”你联想到什么,结合柳宗元的身世和写作背景,进而领悟到“人如鱼,人不如鱼也 ! ”“,潭”即作者,体验到作者无法挣脱的孤独情怀。

2. 提领而顿。散文中往往有提领而顿的关键词语,如《云南的歌会》的“意思”,《藤野先生》的“伟大”,《风筝》的“悲哀”。这些词语折射出作家真实的内心观照,凝聚着作家心中特定的情结,隐藏着作者的心灵密码。抓住关键词组织教学,能带动全文的阅读,把握文章的文脉,辨认出作者和人物的个性和深层的、潜在的情感。《我的母亲》,从全文的思路来看,前半部分写“母亲”,后半部分写“后母”。可从胡适先生的族谱导入,弄清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母亲在文中特定的身份,将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品“母亲”,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母亲形象的两个词“:严”“、慈”。母亲之“严”表现在哪里?梳理出母亲对我的“非常之举”“残酷之处”,探究母亲“非常之举”的原因。在品读中体悟到母亲“严”中之“慈”,“慈”中之“爱”。朗读最后一段,读出母亲的那一颗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悟到胡适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源自母亲严格训导下的自我管理、严以律己。二品“后母”,寻找最能概括后母形象的词:仁慈(温和),探究她为什么“仁慈”(温和)?“仁慈”(温和)的背后是什么(苦)?母亲的“苦”表现在哪里?她又是如何面对“苦”的?进一步体会到母亲在“非常之境”中的“非常之举”,造就了胡适这样的“非常之人”。再读末段,品味“学得”的含义,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胡适先生对母亲充满爱戴和感激的深厚感情。

(二)入境,体验“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

叶圣陶 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王尚文 先生认为:文学教育“重要的不是作家的意图,而是文学作品中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重要的不是探询作家的意图,而是去体验作品中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体验是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散文作者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通过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意蕴与画面交织,内情与外物融合,从而感染读者,引起共鸣。学习散文,要通过作者的文字进入到作者所创造的意象和意境中去,契合作者的心境,体验作者“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从而感悟人生。

1. 潜心涵咏。朱熹说读书“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凭借诵读、涵咏的桥梁,“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把握作者情感的脉搏,体验散文的意境,发现作者的心灵奇观,使艺术景象烙印在学生的心灵之中,进而参悟到美妙的意蕴,咀嚼作者对社

会历史、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 驱遣想象。“当我们阅读散文,接触到那些意象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不仅会为作者的真情所动;而且还会同作品的抒情背景相融合,产生出自己的想象,在心中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因此散文教学必须驱遣学生的想象,从一个个方块字的组合中再现一幅幅画面,一片片场景,一段段人生的悲欢离合,全身心地融入到作品的的意境。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要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置身眼花缭乱、热闹非凡的“春草”“春风”“春花”景象中,体会朱自清先生用纯洁的儿童天真的眼睛和纯净的心所感受到的美好的诗意和其中所涌动的作者对春天的礼赞之情。

3. 玩味言语。要引导学生仔细玩味语言,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咀嚼中入情入境。首先是要引导学生驻足字里行间品味文中凝练而优美的句子,感悟人事景物的特点和渗透于其中的意蕴。如《春》《济南的冬天》等写景的文章,感受比喻与拟人等修辞的妙处,理解这些修辞手法是怎样具体地表达了作者情感。其次是要玩味极富感染力的词语,挖掘、品味语言运用上的独到之处。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语言平白如话,不加丝毫雕琢,但质朴和平淡之中笔笔深情,副词的运用更是平中见奇、淡中见浓。除了仔细体味母亲三次催人泪下的“哭”的细节,更要在“刚、就、真、实在、悄悄、最”和六个“从不”(从来没有)等副词表达效果上重锤敲打,体会作者强烈涌现的至真至纯的爱母之情、敬母之意。其三要品味“文眼”。散文的“文眼”不仅在于词语的精美,更主要的是表露意境的深邃。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的末段:“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就是文眼所在,品透了其中“黑暗”“光明”“奇迹”三个关键词,就能体验张抗抗所创造的意境,读懂作者独特的“森林人生”。

4. 悟象生情。散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审美悟意,就审美规范来说,散文中“情感”处于首要地位。而“情感”往往通过事物、人物和形象性言语描述来传达和显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音和语义“品”形象性言语,组合形象化言语在脑海中再创描述的

“象”,由描绘的“象”悟出“象外之象”,触“象”生情,最终指向“情感”。即使是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也是以书写情志为旨归,而不是刻画人物性格。如学习以写人叙事为主的《信客》,不仅仅了解是一个如何的信客形象,重点还是在于“触象生情”———由信客的所作所为体验作品抒发的作者的爱与恨,领悟到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批判。教学《吆喝》一文,通过读———唱———赏———悟等环节,读出市井风情,读出声乐之美,读出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更要读出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

(三)还原,领悟作者微妙而独特的内心世界

由于时空造成的视界差异和人生经验、社会阅历所限,学生对散文中描写的情境和生活往往生疏,难以进入其中的意境或深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思哲理,就有必要采用还原之法,在作者的情思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

1. 历史还原。教学经典散文,要引导学生回归到作品所描绘的时空中去,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个时代、区域看待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社会乃至宇宙万象和作者的情愫。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应回归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历史情境中去。还原到鲁迅先生“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在北京至厦门这段生活中最辗转流徙,人生最苦闷的时候的写作背景,联系到作者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的写作缘由,挖掘贯穿全文的甜美的欢乐的回忆、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自由欢乐的心理。这才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2. 角色还原。启发学生把“我”摆进去,把“我”的人生经验摆进去,化为作品的一分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进入作品

的情境,和作者水乳交融,填补原文中形象和情感的空白,在

自己的头脑中重构具体可感的场景和形象,抓住作者刹那的心灵的颤动,领悟作者审美心灵奇观,悟到作品的真味。走不进作者内心深处,徘徊在作者心灵之外,永远无法体会散文之美 ! 《春》只有引导学生贴近儿童时代的自我,用纯洁的儿童的眼睛和天真的孩子气才能真正读懂作者独特的童真、童心和童趣,读懂文中富有江南气息、充满古典诗情画意的春之情趣美。

(四)植入,让作者站立在学生心头

“散文阅读与小说阅读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小说一般可以就文本来读文本。正如文学界流行的说法,作品完成了,作家就死了。散文是抒发作者独特感受的,散文的阅读往往需要与作者这个人联系起来:我们通过作品来了解、感受作家这个人,通过作家这个人来分享、领会他所写的散文这个作品。”所以散文教学必须适时适当地植入与作者、作品相关联的资料,如作者其他的文学作品、写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经历及创作风格、其他人的赏析、评论,丰厚和充盈作品内涵,引导学生透过含蓄蕴藉的文字,直视作品的内核,透过作者微妙的内心世界,审视作者,让作者在学生脑海里直立起来。

1. 知人论世。如教学杨绛的《老王》,老王死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多年,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为什么说是“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呢?”只借助文本,很难得出结论。必须植入时代背景,植入作者的生平,体会到那个特定时代知识分子与社会底层贫民之间的特殊关系,体会作者特殊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杨绛的为人处世和高贵灵魂。

篇三:散文教学可以教什么-

散文教学可以教什么?

《巩乃斯的马》是粤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感悟自然”中的一篇散文,有一老师是这么教学的,先让学生在悬念中欣赏和马有关系的雕塑艺术奇葩导入,教学主体分四部分:欣赏马的形象进而提炼马的精神(自由奔放、进取上进、民族精神);探讨作者喜欢巩乃斯的马的原因(魅力四射、时代背景);品味文章语言(托物言志、场面描写、修辞手法)及情感(摆脱压抑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拓展延伸。

纵观整堂课,处处闪耀着教师纯属的技艺以及丰富的底蕴,整堂课过渡自然,教师因势利导,学生积极参与,顺利完成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快速阅读有关马的描写段落,概括马的形象和作者寄寓的感情;赏析本篇散文语言的艺术魅力;借赏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但关于散文教学,笔者有几个疑惑:

一、关于文本:马与作者,作者为什么如此钟情于巩乃斯的马

(一)“我”与马。

文章写马,主要写的是巩乃斯的马,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问题,即作者为什么喜欢巩乃斯的马?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的关于马的自由奔放、进取上进、民族精神等品格,仅仅这样够吗?

文本是依据,我们找出文中关于写“我”与马的语句,就不难看出作者与马情感相依的的关系,也可以很明显地理出其所贯穿的情感线索:压抑、单调、寂寞(由于精神的压抑,我们骑马奔驰)——开朗、舒展、痛快舒畅、高兴得大笑、笑得流泪——热血陡涌、热泪盈眶。巩乃斯的马仿佛是能通人性的马,这马在我心中的分量也不断在发生着变化:奔驰马以发解压——观察马是艺术享受——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只有一个乐趣,看马”——“从马的世界里找到了奔的诗韵”——“给了我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在作者娟娟情感流淌的笔下,还不自觉地发生了人称代词的变化:马——它们——它——你,从最初的为解压解乏而骑马奔驰到这里,作者已情不自禁地与马融为了一体。

(二)马与牛、骆驼、毛驴。

马与牛,与骆驼、毛驴的任劳任怨、任人宰割不同,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散漫而又有所期待”、“原始而又有感知”、“不假雕饰而又优美”、“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所淘汰”,巩乃斯的马非凡马,作者写马,是向往马的自由奔放,欣赏马的灵性之美、进取之美、自由之美、生命的律动之美。

聚焦文本,作者把马与历史人物、民族英雄、民族历史以及人类世界生存规

则联系在了一起,突破了“我”与马的范畴。马的野性、马界的平等、公平的生存竞争规则意识是我们人类所忽视的。周涛有一次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说,“汉民族是牛性民族,维族是马性民族。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具有一种强烈的躁动性,一旦起来之后势不可挡,我觉得汉民族就缺少这种马性。” 可以看到,作者写马,写的是马的历史文化内涵,马的潇洒,马界的平等、公平的生存规则是我们这个民族所欠缺的,理解不到课文的这一层意义,就感悟不到作者笔下的巩乃斯的马。显然,对于写马的第二层含义的理解,该课堂实录是有失深刻的。

二、关于文章写法:文章最主要的写作特色是什么?修辞、对比衬托是我们教文章写法的重点吗

该课堂实录有意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情感,借鉴写作手法,环节如下:

师:作者在万马奔腾图中,把马群狂奔写得如此震撼人心,文采飞扬,主要是在语言运用上特别了一些修辞,请同学们举例说明这些修辞好在哪里?

生1:比喻——生动、形象(举例略)

生2:拟人——色彩鲜明,表现力强(举例略)

生3:夸张——有感染力,烘托气氛(举例略)

生4:排比——有气势,节奏感强(举例略)

师:要使写作语言有文采,富有表现力,多学着用些修辞,你的文章也会文采飞扬。

试问,这样的分析到位吗?

细读此文,文章最后一句话可见,作者对马的爱是“固执”的,不同于一般人对马的爱,作者怀着对巩乃斯的马无比感激、无比仰慕之情写这篇文章,甚至是对人类民族性格缺陷提出批判,是情到深处的情感迸发,其力道非一般之情所能企及。

在文坛,周涛的狂傲是出了名的,作家贾平凹曾手书“狂涛”赠与他,在文中表现为大胆的描写与放达的情感宣泄。文中每一个句子,几乎都有重重定语修饰语,犹如山峦叠嶂,让读者读得喘不过气来。仅以暴雨中的万马奔腾图为例:为了写出暴雨中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短短的行文却用了二十多个动词,7个形象的比喻,一系列排比和联想,视听艺术的完美结合,使这万马奔腾的场景俨然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舞台演出,使得叙事人“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界真正的崇高壮烈。

作者激情澎湃、语言一气呵成,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那是

一种心灵的宣泄,是一种生命的冲动。比喻也好,排比联想也罢,作者展示的是这种生命力的冲动所到极致时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眼里。从表象语言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不是我们分析文章写法的最终归宿点?

散文怎么教

散文是作家用他的语言所营造的世界,散文教学,着眼于最本真的文本语言,是不是我们打开散文这个神秘魔盒的一把钥匙?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