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神怪小说现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9:29:50 体裁作文
神怪小说现代文体裁作文

篇一:高三语文高考现代文(小说)阅读经典训练篇目

2010高考现代文(小说)阅读备考指要

江苏邳州 于海

高考小说阅读总说

文学作品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同样可以考查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文体——小说,却由于受到高考试卷字数限制,很少在高考中亮相,这似乎有些不正常。04北京春季高考卷《雁阵》,07海南、宁夏卷小说阅读《林冲见差拨》(《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07上海春季高考卷《父爱无价》;08年浙江,江苏,广东,宁夏海南考了小说(3篇外国,1篇中国);09年浙江,安徽,四川,宁夏海南,辽宁,福建,考了小说(2篇外国,4篇中国)。这为小说成为高考阅读材料开了一个好头。而散文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一直占据绝对地位的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小说阅读训练和解读能力提升。因此认真研究小说的命题规律,协助整合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和应答技巧,对科学有效的应对江苏2010高考,意义重大。

08、09、10年江苏新考纲已经明确把小说与散文相提并论。

一.考纲解读

(一)考纲要求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考点见务实内部资料“现代文阅读总略”P1)

(二)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 ;

6.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的社会意义。

二.探究思考

(一)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⒈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主旨;

⑥象征和暗示。

⒉命题指向

⑴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⑵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⑶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⑷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⒊环境类考题类型示例

(08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08海南)《二十年以后》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09安徽)《董师傅游湖》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09浙江)《魔盒》12.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⒋答题指要

⑴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⑵答题规范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⑶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故事情节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⒈情节的作用

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⑷照应前文。

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⑹刻画人物性格。

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⒉情节的特点

⑴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篇二:高考现代文阅读小说

贾汪中学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教学案(小说)

学法导航 一、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07海南调研题《界河》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广东卷模拟一(贾平凹)〈羊事〉。《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的悲剧性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再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如《柳毅传》。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如果去掉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如:

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到:“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分析:“书法家”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了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1

二、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如《睡美人》。小说一开头就说女A角失踪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女A角为什么突然失踪呢?从而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因为女A角的突然失踪,才有下文女B角的上台演出。

③突出人物形象。女A角故意失踪,是为了让贤,从而表现了女A角善于发现人才、想方设法使用人才的美好心灵。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女A角故意失踪的故事,告诉人们要了解、重用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三、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

①铺垫。如《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在关公未斩华雄前,作者写了华雄勇猛凶狠,他挫败孙坚,砍杀祖茂等人,这样写实际上是为关公的出现作了铺垫。

②衬托。如《睡美人》,作者写导演担心女B角演砸的后果,反衬了女A角丰富的舞台经验,精湛的表演艺术;写女B角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正面)衬托了女A角的识人之准,让贤之正确。

③细节描写。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他”倒下的细节描写,突出了作者对“他”的惋惜,刻画他善良、纯真人性,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再如《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第五回)中“温酒”(其酒尚温)的细节描写,让人领略到关羽武艺之高超,获胜之快速,从而表现了关羽的神勇

④对比。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父亲对儿子肖像画的至爱,与拍卖会上众人对肖像画的冷淡形成对比,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⑤象征。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鸟儿在自由地飞翔” 象征了“他”喜欢自由、追求自由的性格。 ⑥渲染气氛。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是为了渲染气氛,反衬父爱无价。

⑦制造悬念。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是为了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⑧照应。如《睡美人》,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微笑鼓掌,照应了开头写女A角突然失踪,突出了女A角的美好心灵。

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四、小说的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第一句话写天气突然放晴,气候转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洗澡作铺垫。

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写天空中的鸟自由地飞翔,烘托了主人公 2

热爱、追求自由的情感。

③衬托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自然环境描写突显出大自然的美丽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可恶。

④渲染气氛 。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恐怖的环境,渲染了夏瑜就义前的悲凉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如《药》写士兵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人物用的是洋钱等,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再如《孔乙己》中写长衫帮、短衣帮的喝酒方式,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

又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发安静”“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的场面(社会环境)的作用是:①渲染气氛,揭示了竞拍者对肖像画的态度,反衬了父爱无价的主题;②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五、小说的情节(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父亲以子为傲-----父亲听到儿子死讯----父亲决定拍卖儿子的肖像画-----没人愿买------可得到全部珍品。这样安排,既有戏剧性,又体现父亲对儿子的至爱。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如《睡美人》,开头说女A角失踪,制造悬念,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鼓掌,揭穿谜底,使事故情节完整,又表现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主题。又如《雪夜》开头结尾都写雪花飘舞,渲染凄凉气氛,暗示了人物命运。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如《书法家》。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睡美人》中的“导演”、《故乡》中的“我”等。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如07随着情节的发展,他发现了敌人,便“飞速向岸边游回,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瞄准”,表现了他十分机警,反应快捷的性格;但情节发展到最后,他却被对方打死,这是因为“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从而写出了他心地善良,向往和平,有人性的品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如《睡美人》: 女A角失踪后,导演在没有办法之余,只好让女B角上台演出,令导演惊讶的是, 女B角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通过这些情节的描写,提出了如何去发现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的社会问题。 (答 3

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六、小说的人物形象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写天空中的鸟自由地飞翔,刻画了主人公热爱、追求自由的情感。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前面写天气放晴、春光明媚,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关注和向往。

随着情节的发展,他发现了敌人,便“飞速向岸边游回,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瞄准”,表现了他十分机警,反应快捷的性格;但情节发展到最后,他却被对方打死,这是因为“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从而写出了他心地善良,向往和平,有人性的品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睡美人》:女主人公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有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演技,能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通人物过形象的塑造,告诉人们要去发现、使用生活中的睡美人。

(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 )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如:

《睡美人》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如第5、6自然段,描写了女B角雍容的舞步、潇洒的舞姿,以及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正面)衬托了女主人公善于发现人才,敢于使用人才的美好心灵。(以人衬人)

《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美好、纯洁的心灵。(以景衬人)

《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越发安静”“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的场面(社会环境),反衬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以场面衬人)

七、场面描写(人物活动的舞台)

作用:暗示主题/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如《父爱无价》:

通过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越发安静”“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的场面,①渲染了气氛,揭示了竞拍者对肖像画的态度,反衬了父爱无价的主题;②制造了悬念,推动了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八、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九、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

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乌米〔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

神怪小说现代文

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确”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⑾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⑿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⒀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 5

篇三:清末民初小说研究

清末“未来”题材小说研究

——以《未来世界》为例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200913201242姓名:莫海英指导老师:蔡德龙

【内容摘要】 戊戌变法失败后,随着改良运动的发展,爱国救亡的呼声此起彼伏,涌现出大量爱国文人志士,他们持笔书写历史、憧憬未来。在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新思维和旧思维的对撞冲突下,大批反映国家主义、政治与历史、未来理想社会的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清末民初新的小说局面。清末民初的民族先觉者们,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黑暗的现实中,追寻和探索民族救亡之道,用文字编织理想,借笔墨描绘中国未来的美好景象,形成新一类“未来”题材小说。本文将以《未来世界》为主,从产生背景、选材立意、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等多角度对“未来世界”进行深入剖析,以其他“未来”题材小说为佐证,对清末民初“未来”题材小说进行研究,探索“未来”题材小说的文学价值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 清末民初;小说;“未来”题材 ;未来世界 ;文学影响

中国的小说,起源较早,从远古的神话、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到明清章回小说,经历了起源、雏形、定型、发展、高潮这几个时期。或记录史实,或描绘生活习俗、或刻录人们的思想发展轨迹。在文学史上,小说的发展,从一个时期进入到另一个时期,往往会经历一个过渡阶段。过渡阶段的小说是对前一阶段小说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在慢慢转型中,得到新的发展,出现新的局面的过程。明清章回小说,进入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时期,产生了大批量新型题材小说,这类新题材小说在明清小说的基础上有怎样的新发展?有怎样的文学地位和影响?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 “未来”题材小说的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清末民初,即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在这个时期,仍存在一部分作品,是在前一个时期小说创作基础上的沿续与发展,例如侠义小说《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以及侠邪小说《青楼梦》、《海上花列传》等。它们只是对古典小说的延续和发展,并不能代表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主流。随着中国资产阶级的兴起,民族危机的加深,改良主义的蓬勃发展,开始出现大批量表现改良主义要求、表现旧民主主义思想、谴责黑暗现实、正

面宣传立宪、乌托邦式社会理想等新小说,代表着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新面貌。它们大量的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刊物上,如《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等。这一时期的小说类型繁多,“1902年,《新小说》列小说类别:历史小说、哲理科学小说、军事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写情小说、语怪小说、札记小说、传奇体小说9种。1905年《小说林》列小说类别:历史小说、地理小说、科学小说、军事小说、侦探小说、言情小说你、民国小说、家庭小说、社会小说、冒险小说、神怪小说、滑稽小说12种。旁搜它

【1】文尚有理论小说、工艺事业小说、理想小说、法律小说、侠情小说、游记小说等分类。”

清末民初的小说题材种类繁多,各类题材的小说又相互交叉。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上发表的《新中国未来记》,他自嘲“似说部非说部,似裨史非裨史,似论著非论著,

【2】不知成何文体”,学者们通常把它归类为“政治小说”;1908年,碧荷馆主人的《新纪元》

刊行于《小说林》,标“科学小说”;1907年10月至1908年10月,春颿的《未来世界》连载于《月月小说》,标“立宪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将时间设定为1962年,此值我国正举行维新五十年大庆典,期间,“新中国”还在上海开设大博览会;《新纪元》则将时间投射在1999年,中国已成为世界强国,各国纷纷惧怕“黄祸”;《未来世界》则写立宪后,社会里头的情形。这类小说都以新中国“未来”为题材,描绘中国未来的社会景象。

“未来”题材小说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打破了千百年轻视小说的传统偏见,将小说的地位提升到“上乘”,小说成为了当时暴露社会黑暗现实、宣传政治主张的新武器。其次,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并发展成了一次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瓜分之祸迫在眉睫,爱国文人志士纷纷探索救国之道,借小说宣传改良主义,表达革命思想和爱国热情。最后,晚清的小说受到了西方小说的启发和影响,并以“专欲发表区区政见”为宗旨,展现作者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模型。“西学东渐”之后,我国引进了大量了西方文化,并出现了大量的留学生。留学生走出国门后接受了国外的先进思想和文化知识,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的潮流中,转变成一批新型的人物,走在时代潮流的前端。清末民初,小说发生的极遽变化,可以说是在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一个时代透露出的“思想轨迹”。

二、 从《未来世界》看“未来”题材小说的发展及特色

(一) 继承与发展

《未来世界》沿用明清小说的“章回体”,分回标目。开头常用“话说、且说”等口头

语,结尾则用“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等故设悬念,吸引读者。明清的章回小说,中间多穿插诗词韵文,《红楼梦》最为显著,《未来世界》这类的作品,诗词韵文是极少的,除了每回结尾时,有少量的诗词韵文描绘故事情节之外,文章中间不再穿插,部分“未来”题材的作品甚至不再使用诗词韵文。明清的小说多以长篇为主,少则几十回,多则上百回,而《未来世界》,仅二十六回,属于短篇小说。同期,以“未来”为题材的小说《新纪元》二十回,《新中国未来记》仅五回。此外,在题材上有较大的创新,“我国从前的小说家,只晓得把三代、秦汉以下实践上的故事,拣一段作为编小说的蓝本,将他来描写一番,如《列国志》《三国志》,否则或是把眼前的实事,变作语言。从来没有把日后的事仔细推敲出来,作为小说的材料。”[3],《未来世界》,把故事设定在未来的日子里,作者以未来为题材,用笔墨描绘未来社会里的情形。古典小说的想象,虚无缥缈、漫无边际,多以神魔鬼怪为主,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各种神话想象,是人们逃离尘世的一种臆想。而“未来”题材小说,是在改革基础上对中国的未来展开设想,推断日后里发生的事情,具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可能。

(二) 《未来世界》的特色

1. 留学生角色的设置

在“未来”题材的小说里,留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符号,是作者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线索。留学生角色的设置,一方面,使读者接触到了世界强国的政治理论和开拓思想,作为开通中国“民智”的有力途径,另一方面,通过留学生角色,描绘西方国家走上强国列的历程,引导中国寻求救国图存之路,使作者的思想理论更具可信度,笔下“未来”世界则具可能性。最后,借留学生角色,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同时,也引出一个问题:留学生该如何救国?

春颿的《未来世界》的第二回,作为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毕业生陈国标出场,“学贯中西,兼通物理,声光电化无所不晓,东西文字无所不习,最专门的是英、德、法三国的语言” 。作者通过这时下的大名家,把日本、英美、德法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一一展现给读者。日本明治维新后,实现立宪,从一个被人蔑视的弱国,一跃成为了东方强国,与欧洲列强并驾齐驱,极大的震动了晚清的爱国志士。有了日本立宪强国的先例,他们更坚信中国唯有变法图强,实行立宪,才能免“瓜分”之祸害,走上强国之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立宪”更具信服度,笔下塑造的是一个可信“未来”。陈光标作为留学生,即是作者的化身,也是当时爱国志士的化身,他们希望通过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实现国富民强。留学生成了作者在小说中思想载体,代表着作者的思想主张、政治理想。《未【4】

来世界》中,作者借留学生陈国标,表达自己立宪救国的政治理想;以留学生方知县,提出积极倡导和普及教育的救国的主张;借留学生赵素华,阐述立宪社会的理想婚姻观。此外,留学生的角色设置,也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线索。《未来世界》里留学生角色贯穿全文,以“留学生出场——讲述西方先进制度——借西方强国经验救国——实现立宪——新国民代表——开通民智——国富民强”的为线索,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

《新中国未来记》中,作者梁启超,更是以大量的笔墨,描写留学生李去病和黄克强的政治辩论,借以表达自己“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和救国理想。“未来”题材的小说里,留学生角色的设置是一个通见的现象。作者对留学生的身份也是认可的,作为学贯中西的新式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前途至关重要,是“未来世界”里具备完全国民的资格“新”国民,是先进思想的代表符号,作者的思想载体。

2. 《未来世界》的政治理想性

“小说界革命”后,小说就成了当时爱国志士、知识分子思想主张、政治理想的载体。戊戌变法失败之后,面对落后的中国黑暗现实、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资产阶级改良派,希望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这样的政治背景给《未来世界》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政治色彩。中国当时的爱国志士、知识分子爱国志士,纷纷探索救国之道,用文字阐述其政治主张,借小说寄托崇高理想。他们对未来的充满向往和期待,在笔墨下展现有关“未来世界”“新中国”的想象,描绘立宪后的的社会里头的情形:中国实现独立、国家繁荣昌盛,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强国。《未来世界》整部小说,以启蒙和救国为主旋律,阐述实现立宪后的新社会。小说的第一回,开头便大呼“立宪!立宪!速立宪!这个

【5】立宪,是我们四万万黄种同胞的一个紧要问题,一个存亡的关键”,这是资产阶级改良

派,在赤裸裸的鼓吹君主立宪政治主张。提出这样一条救国的途径之后,作者在“未来”的世界便开始描述了如何实现“立宪”。作者认为要实现立宪,必须普及国民教育,开通民智,使国民都具备立宪的资格,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国民。因此,作者塑造了几个理想的政治人物,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教育者。在这些“新国民”的引导下,国民渐渐开

【6】明了,“居然从专制时代进入立宪时代,复了我国民权利的自由”。《新中国未来记》中,

黄李二君代表两种不同的政治立场,进行了四十几回的辩论,就黄“李黄二人的辩论内容,涉及国体、革命自由、民族注意、主权、政党政治、自治、立宪等,这些都是现代政治哲

【7】学的经典议题”《新纪元》更是以夸张的想象,描绘独立后的新中国,引起了全球大战,

走上了争霸之路,战胜后成立领导世界的中央帝国。作者的的思想主张和政治理想,在在“未来”的世界里都一一实现,那立宪时代是一片国强民安的繁荣景象。

“未来”题材小说里的新中国,是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期盼,是建立在作者政治主张得以实现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即中国建立立宪政体。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没有真正看清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并进一步向清政府靠拢,希望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实现君主立宪。把立宪政体作为中国未来的必然选择,反映出中国爱国志士、知识分子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向往和对救国的迫切。然而却没有意识到西方君主立宪是根植于发达资本主义的土壤之上,这种盲目的向往,昭示着新中国“未来”的立宪社会,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

3. 演说和辩论在小说中的运用

如果小说是作者思想主张的载体,那么小说中的演说和辩论则作者宣传思想主张的途径。

《未来世界》的第二回,便出现了演说。这日,是陈国柱演说的日期,台下挤满了城里城外的男男女女,他们都是“未来”世界里不完备的国民,来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好让自己成为一个资格完全的立宪国民。陈国柱精彩的演说,直到一点多钟,把那立宪的责成、自治的道理,一件件讲明白方才住口。第二十四回,宗夫人亦借演说宣传女学的好处。可见,演说是当时宣传思想的新途径,社会公所、学堂都纷纷借演说宣传新伦理。演说中宣传的内容正是作者在当时社会现实中所持的主张和思想。

《未来世界》第二回后半部分出现了辩论,郭中秀与其父郭殿光,展开的家庭教育之争,郭中秀认为:父母有送子女进学堂的天职,郭殿光则认为:父母有权管制子女,或进学堂或做生意,父母都可以决定,子女不听从便是不孝。各说其分,推动故事的发展,最后闹到了县衙门,郭中秀又辨得那县大老爷无计可施。小说的第六回,陈国柱利用法律知识与洋教士大辨“占地”一案,辨得洋教士哑口无言。小说中赵素华与黄陆生滔滔不绝的大辨婚姻,也十分精彩。作者借用辩论,使两种观点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相形见绌,好与坏、优与劣自然在辩论中愈见清晰,作者的观点也愈见明了。

4. 《未来世界》中的异国形象

《未来世界》中的异国形象有两种,即强国和弱国。这两种形象在如何出现在中国的“未来”世界里,又有什么联系呢?这两类形象的出现,暗示着中国未来的两种可能。 在《未来世界》中,英、法、美、日等皆以强国的形象出现,小说借这些国家走向强盛道路的历程,传递一个信息,即中国要想富强,就必须要像这些强国一样,为争取自由和独立作斗争!这些奋斗事迹鼓舞着中国的有识之士,成了中国谋求强国道路的动力和依据,便把那强国形象作为是“未来”新中国的结果。这就使“未来”题材的小说,以西方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