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古代杂技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1:36:50 体裁作文
古代杂技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古代社会读后感

《古代社会》读后感 [原]

2006-09-18 23:02:06|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古代社会》是近代社会以来对于原始人类社会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一部巨著。恩格斯曾盛赞它为“一本象达尔文学说对于生物学那样具有决定意义的书”。○1著者路易斯•亨利•摩尔根是美国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古代社会》一书是其亲自深入访问印第安人居留地,观察他们生活,探询他们风俗习惯,采集各种材料完成。书中详细阐述了他对人类原始社会发展规律所提出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对社会学、历史学均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亦为人类文化发展研究打开了一种新的视野。

《古代社会》全书共分为四编,每一编内各自分有章节。第一编题为《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它由三章组成,总的概述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认为人类的进步是从发展阶梯的底层开始的,将文化的发展按其设想,划分为七个阶段: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每一阶段各有其特征。认为人类在征服地球(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的过程中,通过五种相承的生存技术:天然食物的获取,鱼类食物的获取,淀粉食物的获取,肉类和乳类食物的获取,通过田野农业获得无穷食物最终控制了生活资料,并取得智力发展的永久支持。回顾人类发展道路,作者认为愈是落后阶段,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就愈大,而与之相应的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愈长。

第二编题为《政治观念的发展》,共十五章。分别以易洛魁人、加诺万尼亚族系诸部落、阿兹特克人、希腊人、罗马人、以及人类的其他一些部落为例,说明了人类在蒙昧阶段的后期和整个野蛮阶段之中,一般都是按氏族、胞族、部落组成,并形成了氏族——部落——联盟一种由低级至高级的发展方式,这些基本的古代社会的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彼此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其内部成员亦有着各自相应的权利、特权和义务,而这些,恰是人类思想中政治观念形成、发展的基本。

第三编题为《家族观念的发展》,此编共六章,论述了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五种顺序相承的家族形态:血婚制家族、伙婚制家族、偶婚制家族、父权制家族、专偶制家族各自的产生、构成及特点,记录了人类家族婚姻形态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如何由蒙昧走向文明。 第四编题为《财产观念的发展》,共二章。其通过描述人类对财产占有欲从无到有,以及蒙昧社会到高级野蛮社会中三种继承法(在本氏族成员中分配财产——在同宗亲属中分配——子女独享继承权)的发展过程,论证了人类财产观念的发展,说明了人类从蒙昧走向

文明的历程。

对于《古代社会》一书的理论观点,大约在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其的借鉴,已广为史学界所吸收、利用。对于其是否符合中国真实的历史情况姑且不论,是否有史料相证也可不论,摩尔根通过长期田野调查为我们所提供的现实材料以及总结得出的相关理论仍具有相当分量的可靠性与说服力。

若以今天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态与《古代社会》中所描述的印第安部落状况相对应,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的岜沙苗寨的苗人,约2000人,分别在月亮山附近的五个寨子里,主要从事稻作,辅之以狩猎。岜沙人有着自己特有的社会组织方式,即是“鼓”,一个“鼓”便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基层单位,而岜沙村寨就是由“鼓”这个基层单位所组成,其中“寨老”是“鼓”中的自然领袖,有几个德高望重的又熟知祖先规矩的老人组成,寨老们按照祖先留下的“议榔”方式讨论并制定村寨中各种规章制度,即“榔约”。参照《古代社会》中“氏族就是一个由共同祖先传下来的血亲所组成的团体”○2(P62),“鼓”实际上就是一个氏族,而岜沙则是由“鼓”所组成的氏族聚落,并有着相应的功能属性。尽管其地域有限,人口有限,力量薄弱,资源贫乏,但无论从领袖选举,不成文的“议榔”立约,均可看出它仍不失为一种完备的社会组织形式。由于岜沙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与外界文明社会接触甚少,故而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与摩尔根调查的印第安部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二者均处在一种社会缓慢发展的时期。 此外摩梭族的“走婚”,四川省木里县俄亚地区的“安达”婚○3等,均可与《古代社会》中提及的伙婚制,偶婚制等家族形态相对应。 但是也存在一些特例,如贵州从江县的山谷沟壑中有一个叫占里的侗寨,与一般村寨相比,其特殊之处在于对人口的控制。在占里,青年男女社交十分自由,但在成婚之日,新娘不能留宿夫家,三天后回到娘家,此后三至五年内均在娘家居住,只有农忙时节,或是重大事情需要媳妇出面时,女方才回到夫家,此种“不落夫家”的婚姻家庭形态很难从《古代社会》摩尔根所提出的五种家族形态找到一致的对应。而其产生的结果,就是使得占里人多早婚但不致早孕,据统计,其妇女的生育年龄多在22岁以上,且一对夫妇通常只生1~2个孩子,占里人对于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后果早有认识,“崽多无田种,女多无银两”,“一窝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并立下寨规:一对夫妇有50担稻田可养2个孩子,30担稻田只可养一个孩子。占里人一直谨遵寨规,将占里人口控制在适度范围内。1970年统计,占里全村人口729人,至1999年,占里人口为726人,总户数未见增长。尽管占里仍保持着男耕女织的古老生活方式,

未见有现代生活的丝毫浸染,但其在人口问题上的认识、措施,却远远走在人类文明社会之前,与之相应的,占里的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生态环境也保持得相当良好,也许摩尔根所界定的现代文明在某些领域并无法囊括方方面面。

从研究角度来讲,《古代社会》更应是一部社会学、人类学著作,但在某种程度上,其对历史研究视野的扩展亦有着相当重要的启示作用。摩尔根在论及部落的扩散时,曾提到“任何一个地方,如果能逐渐发展到人口过量从而移民运动的发源地,那就必然在生活资料方面特别富裕。”○4(P107)从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发源似乎恰可印证这一点,其亦可作为移民史研究的一个论点。实际上,《古代社会》的相当多理论观点,无论是否合适,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早已得到广泛的贯彻与应用。

篇二:《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读后感

茶酒飘香千年远

——读《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有感

这学期是大学里完成分流后的第一个学期,老师推荐我们阅读许多的专业书籍,于是我就在诸多的书目中选定了孙机先生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进行了一些阅读,有了一些感悟。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顾名思义,也就是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各种物什,诸如农业膳食,茶酒糖烟,交通工具等,以及它们在数百甚至上千年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只是一部讲述“小物”的“小书”,但在我看来却不然。一者此书所涉甚广,基本已包括古人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只局限于部分人的生活,足可谓博大精深。二者此书语言平实精炼,晓畅通顺,读来易懂。三者书中所讲虽多为粗略简介,但却包含了多年的积累与心血,适合初学者阅读学习。更有一项,这书中所讲,大抵是为常识,然而事实却非如此,可以说许多人对这书中所讲是不了解不知道的,甚至是许多学习历史的学生,因为学校里课本上大多只讲政治,制度史,而对这些不起眼的东西涉猎甚少,所以造成了一些历史剧或图片等经常出现“关公战秦琼”式的错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局面是不应该出现的,在学校课程中增加有关物质文化类的课程是有必要的,而作为普及读物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其实也 是具备了教科书性质的,期待它能够早日走进课堂。

在这本书中所讲的诸多物什中,有几样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项便是酒,酒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饮品史中都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它除了最基本的饮用之外,还有作祭祀用,佐药用等诸多用途。喜庆时喝它,悲伤时也喝它,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喝它用它,可以说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因此古人也像汉字那样给酿酒找了个祖先——杜康。《世本》有云:“杜康作酒,少康作秫酒。”说的就是杜康是酿酒的祖先。当然,以上只是我国古人的传说,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所述,不用曲的自然发酵之果酒在原始社会中就已经出现,人类就是通过它第一次接触到酒精,而《淮南子·说林》中“清醠之美,始于耒耜”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进而,古人又将谷芽,麦芽用于酿酒,制造出一种酒精度很低,味道淡泊的甜酒。又进而培养出曲霉,制出酒母,粮食酒终于问世,这是造酒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而经过了从西域传来的蒸馏之法后,酒的度数也有了变化,而在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下,酒也有了不同的香味口感等,变成了极富韵味之物。

不过光有酒是不行的,还要有酒器相配方能更显个中滋味。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中提到:“喝汾酒当用玉杯”“至于饮葡萄酒嘛,当然要用夜光杯了”等。以上是小说之言,而在现实生活中,甲骨文中有“卣”的记载,是当时最重要的酒器,不过它究竟是何物,却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此外还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酒器——爵,在一般的印象里,爵也是用于饮酒的,不过据孙机先生所说,开始时爵是用于盛放祭神用的香酒,后来经过改造,才成为饮酒用的饮器,到汉代时则变成了源于手掬之抔的杯,再后来到中唐时则变成了碗盏了。 另外还有贮酒所用的瓶等,在这儿就不赘述了,以上就是我国古代酒的发展历程。 虽然庄子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但古往今来的豪杰英雄却少有不饮酒的,汉高祖刘邦就是个好酒之人,更有一件驱蚊,当年郦食其来投时说自己是读书人他就不见,而说自己是“高阳酒徒”时他便想要与之相见。而且酒在特定的场合能够发挥不少作用,如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李白斗酒诗百篇等都是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古人创造出了酒文化,而它也反过来推动了其他文化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发展,令我国古代的物质精神文化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而另一种与酒经常相提并论的饮品是茶,茶作为与咖啡,可可并列的世界三大饮料,比

酒更深入地进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贫苦小民喝不起酒,但粗茶还是可以饮到的,更有一项,茶叶在古代颇受外国喜爱,与瓷器,生丝等物品一直是出口的大宗。

据书中所说,我国的饮茶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汉至六朝的粥茶法,第二阶段是唐至元代前期的末茶法,第三阶段是元代后期以来的散茶法。在粥茶阶段,煮茶与煮菜汤差不多,在煮茶时还要加葱姜枣等作料,而茶圣陆羽则对这种茶颇为不满意,认为煮出来的是如同沟渠间的弃水。而大约公元746年前后,陆羽的《茶经》出世,详细记载了茶的生产,加工,烹煮,饮用,器具及有关的典故传说等,以致被后世当作茶神。

陆羽在茶史上起到重大作用,但他处在粗放式饮茶向精致式饮茶的过渡时期,因此他提出的模式不可能一下子就非常考究。自宋代以降,茶则越来越精细了,末茶法的不断发展,茶饼的制作精细,茶具也越来越完备精美,却是与宋朝安逸享乐的风气。到了元代后期,饮散茶之风兴起,茶叶不作压饼碾末,焙制晒干后,直接用水冲沏,已经是和我们今天的饮茶方式差不多了。虽然饮茶的方式不断变化,但茶叶的那一抹清香却未曾发生变化,这一抹清香伴随着达官贵人,寻常百姓们的日常生活,生生植根在人们的心中,而饮茶方式的变化也反映出人民技术水平的变化和社会风气的变革。

我国古代博大精深,上述两物于《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尚且只是九牛一毛,更遑论整个中国古代了,我们不过是藉此两物来小窥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物质罢了。茶酒飘香千年,是谁在感叹,沏上一杯待君慢慢谈。

班级:14历史学姓名 :钱超 学号: 14520902

篇三:《古代英雄的石像》读后感

《古代英雄的石像》读后感 沁阳一小 六一班 宋驰

一块原来普通的石块被雕刻家雕刻成了一个古代英雄的石像。市民们把石像放在广场中心,用碎石块把石像放的很高。市民们每次经过石像都要鞠躬。于是石像骄傲了,看不起下面的碎石块。石块摇动,石像轰然倒了,也成了碎石块。市民们用他们修筑了一条公路,碎石块连在一起和睦相处,共同造福人类。 石像的骄傲让他成为了一堆碎石块。骄傲的危害是极大的。我们应该学会做什么事都要谦虚,自己并不是什么都是好的,也有缺点,应该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石块的最后结局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团结的重要性。做什么事都要讲团结。一个巴掌拍不响,与人和睦,注重团结,这才是我们应有的美德。

家长感言:

叶圣陶老先生的童话很容易让孩子懂得道理。在许多儿童阅读的童话中,我想中国的著名童话故事中叶老的这篇童话以及他的《稻草人》都是许多人读过的。可以说是中国的安徒生了。可惜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作家能为孩子们写出优秀的童话作品。想着当年我们这一代人读过的童话以及其它的书籍,不禁感慨。希望有更多的作家能为孩子们写出优秀的作品,纯洁他们的心灵世界,为了我们的未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