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成语故事介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1:25:37 作文素材
成语故事介绍作文素材

篇一:成语故事

守株待兔:

? 发布时间: 2014-06-11 10:57

所属类别: 成语故事

标签: 幼儿故事 益智小故事 介绍: 春秋时,宋国有一位农夫,有一天,他正在田里工作的时候,突然看见一只兔子往大树的方向快跑,接着只见它倒在树干附近, 一动也不动。农夫走过去一看,原来兔子跑太快,撞上大树,脖子折断死掉了。于是农夫高兴的捡起死兔子,回家饱餐一顿。从此以后,农夫再也不耕田,整天守在大树旁,以为可以再捡到兔子,日子一天天过去,根本等不到任何一只兔子,邻居看到农夫每天守在树下,而一旁的农田都是野草,就去问他,知道原因后,每个人都忍不住大笑,觉得他实在是笨的可以,怎么可能又有兔子会不小心撞上大树呢!

守株待兔比喻固执己见,不知变通,或者指妄想不劳而获,只想坐享其成的人。

杞人忧天:

? 发布时间: 2015-07-16 16:29

所属类别: 成语故事

标签: 幼儿故事 益智小故事

介绍: 古代有个小国叫齐国,齐国有个人性格非常脆弱,大风吹落树叶,他见了很担忧,一只鸟从天上落下来,他又十分害怕。他逢人便说:“头上的天会不会也掉下来。”别人并不理会,他寻思这些人都疯了,他终日躲在家里不出门,担心天砸到头上。后来有人告诉他,天是不会往下掉的,他这才稍稍放宽了心,出来走走,却不敢走远。晚上他忽然看到天上一只星星陨落,他又忧心忡忡,仿佛日语星辰掉下来,如何是好啊。

形容不必要的忧虑陈杞人忧天

滥竽充数:

? 发布时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走的听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的白拿薪水。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的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做好准备,他将

让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画蛇添足:

? 发布时间: 2014-06-11 10:57

所属类别: 成语故事

标签: 幼儿故事 益智小故事

介绍: 楚国有一家人祭祀祖先,找了很多人来帮忙,祭祀完毕后,主人把供桌上的一壶酒送给帮忙的人,让他们分着喝了。几个人看了看酒壶,觉得酒有点少,每人喝一口还不够,给一个人喝倒比较合适。于是他们几个就商量了一下,与其大家都喝的不过瘾,还不如让一个人喝个够。可是到底让谁喝呢?大家争论不休。有人提议说:“我们在地上画蛇吧!谁现在地上画好一条蛇,这壶酒就给谁。”大家都同意了,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一会就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酒,却发现别人还在画着,他很得意,想再显示一番,于是就端着酒壶给蛇画脚。就在这时,第二个人画好了蛇,就从他手中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偏要给它添上一个脚,何必多此一举呢!现在我是第二个画好蛇的,这壶酒应该归我来喝。”说完,他端起酒壶把一壶酒全喝光了。那个画蛇添足的人蹲在地上懊悔不已。

画蛇添足这则成语也就常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多此一举的行为,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节外生枝。

篇二: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 成语故事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

戳 腮 俸 禄 壁 韵 唬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墙壁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三个成语。

二、精读《自相矛盾》。

1、“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请同学看图指一指。“矛”(古文字图) 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斧子上安丙的孔),所以纳柲(古代兵器的柄)。

“盾””(古文字图) ,瞂也,所以扞身蔽目。“厂”象盾之侧是形,“十”象盾之握,“目”象盾之用。

2、(1)“矛”很“锐利”,锐利就是锋利的意思,矛“锐不可当”。

(2)“鲁迅的文笔很锐利”,这里的“锐利”是(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的意思。

(3)“盾”很“坚固”,坚固是牢固的意思,盾“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3、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张口结舌”的意思。刚刚还“夸夸其谈”的楚国人,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4、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滥竽充数,“滥竽”的意思是吹不成调的竽。真是“竽”的错吗?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1)南郭先生知道了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的消息,他想

(2)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当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他想

(3)当他得知齐湣王喜欢听别人一个一个地吹,他又想

(4)看到不吹竽拿到同样俸禄的南郭先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5)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

(6)对于今天的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

四、精读《画龙点睛》。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美中不足)

⑵“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的作用?(腾空飞去——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

(3)“点睛”在现实中的运用(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滥竽充数”)

2、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1.成语大比拼:

(1)以“自”字开头的成语:自相矛盾——自吹自擂——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自不 量力——自鸣得意——自圆其说……

(2)成语接龙:滥竽充数——数一数二——二龙戏珠——助人为乐——乐不思蜀

(3)趣味成语:

最重要的一笔:画龙点睛

最贵重的东西:价值连城

最近的距离:近在咫尺

最激烈的竞争:龙争虎斗

最多的罪行:罄竹难书

最高超的医术:妙手回春

最短的见识:鼠目寸光

最紧急的情况:十万火急

最快的阅读:一目十行

最深刻的见解:入木三分

最快的速度:一日千里

最诚恳的道歉:负荆请罪

最大的决心:破釜沉舟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徒劳的做法:海底捞月

最机灵的人:八面玲珑

最坚固的防守:固若金汤

最出众的人:百里挑一

最难过的日子:度日如年

最重的病情:病入膏肓

最迫切的心情:归心似箭

最好的记忆:过目不忘

最贵重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大的嘴巴:气吞山河

最珍贵的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

最快的时间:光阴似箭

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世外桃源

最小的地方:方寸之地

最懊悔的事:一失足成千古恨

2.成语故事新编。(把故事写完整)

滥竽充数

无业游民贾庄这天正在街上闲逛,突然…… 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

如火如荼

胸有成竹

不学无术

杯弓蛇影 草木皆兵 按图索骥 守株待兔望梅止渴 望洋兴叹 掩耳盗铃唇亡齿寒 闻鸡起舞 指鹿为马鸡鸣狗盗 抱薪救火 梁上君子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篇三:成语故事

8、成语故事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因而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的时候,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先学:(设计学生课前先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

2、谁来说说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数由4个字组成,一般还都有出处)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8 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

二、检查预习,感知大意

1、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学生板书)每则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话说说。(教师板书,学生读准)

过渡:这三个成语故事同时也是寓言故事,这节课我们抓住重点词句来品一品人物的语言、动作,感悟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成语故事介绍

三、精读《自相矛盾》

*品读故事,理解成语

(学习要求:请大家自读《自相矛盾》,边读边思考:(1)这个楚国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圈圈画画写写。(2)你想对楚国人说些什么?

生自读圈画

交流反馈

预设1:楚国人爱说大话

(出示: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理解“夸口”是什么意思?俗称什么?(说大话) 大家生活中看到过吹牛的人吗?那种神情语调是怎样的呢?谁来当一回说大话吹牛的楚国人?

(指名读 齐读) (读楚国人的话语,读出他炫耀的语气语调。有意识地引导他抓住话语中“坚固得很”“戳不穿”“锐利得很”“戳得穿”来加强语气。)

预设2:楚国人很愚蠢 说话前后抵触

引导:这个楚国人这样叫卖他的矛和盾,你听出了什么?听出矛盾来啦。指名说。

(6)是啊,旁观的人也听出来了,有个人听不下去了,问了楚国人一个问题: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你觉得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能结合刚才楚国人“夸口”的话来说一说吗?

A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按照“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结果是戳不穿。——盾坚固,矛不锐利。 B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按照“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结果是戳穿。——矛锐利,但盾不坚固。

(7)师:是啊,楚国人夸口的两句话不可能同时成立,要么前一句话不对,要么后一句不对,这种前后抵触的情况就叫——(自相矛盾)难怪面对旁观者的质问——引读(出示句子: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8)“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用换词法理解并造句。那个楚国人____,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预设2:你想对楚国人说些什么?

*联系生活,明白道理

生活中有这样自相矛盾的人或事吗?(同桌讨论)

老师这儿搜集了几句大家习作中出现的句子,你们看看是不是自相矛盾的?该怎样改呢?

小结:(结合板书)《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人说话或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要避免自相矛盾,那么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诚信,要前后一致。

(二)滥竽充数

说到诚信,我们再来读读《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

(学习要求:请大家自读《滥竽充数》,边读边思考:(1)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的?(2)滥竽充数的结果怎样?为什么?(2)你想对南郭先生说些什么?

问题一: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的?

(1)“竽”是一种乐器,这种乐器是用竹子做的,而且能够发出悦耳的音乐。

(2)南郭先生会吹竽吗?那他是怎么演奏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3)请你来读好这句话。

(4)圈出这段话中的动词,演一演。(其他同学读这句话)

(5)这位南郭先生够虚假的了。板书 假

(6)想想,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个南郭先生?出示 学生填

评:多么会(装腔作势)的南郭先生!

评:多么会(装模作样)的南郭先生!

评:多么会(以假乱真)的南郭先生!

(7)充数的结果如何呢?

逃走了——他愿意走吗?从哪儿知道?谁来读一读这句?读出他当时无可奈何的心情。

(8)为什么充数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A、出示三个句子,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B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南郭先生只会装模做样,因此他只好逃走了。学到这儿,你们想对南郭先生说些什么?(板书:真才实学)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2)同学们都说《小学生作文选》中的文章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 (自我谦虚)

2、说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情况,有谁能为大家举几个例子。(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三、古今文对照读,续写结尾

1、 像其他许多成语故事一样,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也有它的出处。它们都出于2200多年前的战国末期韩非子写的《韩非子》一书。下面请大家读读原文。(出示)学生自由读。

2、 古今文对照,你理解这些词了吗?

3、 指名读〈滥竽充数〉,思考:古文中没有些南郭先生怎样吹竽的,

4、 这些内容全是编者的想象。我们也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给《滥竽充数》续写一个结尾。

作业:

1、续写故事:

南郭先生下岗以后??

2、把《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讲给家人听一听,搜集其他的成语故事读一读。

《自相矛盾》

楚有鬻①盾与矛者,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③能陷④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 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⑤:“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⑥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⑴鬻(yù)——卖 。 ⑵誉——夸耀;“誉之曰”指夸耀矛和盾。⑶莫:没有什么 ⑷陷——刺穿。 ⑸或曰——有的人说。 ⑹应——回答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像现在的笙。

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廪(lǐn):粮食仓库。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