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听古筝想象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3:29:32 体裁作文
听古筝想象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小学生作文我爱古筝

我爱古筝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一次,我从电视节目中看到古筝演奏,优美的音色从弹奏者轻盈灵活的手指间散发出来,令人陶醉。从那时起,我便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并没有机会学习。

这学期刚开学,音乐老师告诉我们:“学校要成立古筝演奏队,有兴趣参加的同学可以报名!”听到这个消息,我兴奋极了,终于有机会学习古筝了。我第一个报名,盼望着能够早日加入演奏队!两天后,音乐老师对报名的同学进行了测试,结果我通了!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时,妈妈也替我高兴,语重心长地说:“你要想学好古筝,就要勤学苦练!”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用心学!

第一次上古筝课的时候,我抚摸着古色古香的古筝,爱不释手。老师告诉我们古筝的一些知识,我才知道,它有21跟琴弦,每个琴弦的音质不同,还有调音盒、雁柱等。老师教我们怎么戴指甲,我小心翼翼地用胶布把指甲粘在手指上。我用手指轻轻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来。老师先教我们简单的音调弹奏,我们反复练习,后来又开始学习简单的曲谱。

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后,我们演奏队都准时到音乐教室练习弹奏。我每次都认真练习,一丝不苟,从没迟到过,更没缺过课。在我的勤学苦练下,我的演奏水平提高的很快!

“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里举行了庆祝活动,其中一项表演内容就是我们古筝队的演奏。我们在舞台上精彩的演奏,让台下的观众们听的如痴如醉。我也完全和古筝融为了一体,陶醉于弹奏乐曲之中,我的心在手指拨动琴弦中飘逸飞扬!

如今,我一如既往地继续练习弹奏古筝,它带给我快乐,伴随我成长,我爱古筝!

篇二:古筝作文

古筝作文

古筝缘

我跟古筝很有缘。

这事得从去年的一个礼拜天说起。那天,我和妈妈去琴行玩。我们来到琴行,许多乐器呈现在我眼前:二胡、小提琴、吉它、钢琴、电子琴??只见右边有一排排长长的东西,它上面有二十一根弦,我问妈妈:“那是什么?”妈妈说:“那是古筝,声音很好听的。”我用手指在琴弦上拨动了几下,一阵悠扬的声音立刻传了出来,我对妈妈说说:“我想学古筝。”妈妈说:“学古筝手指会很痛的。”我说:“我不怕!”妈妈同意了。

我报了名。当天晚上就上了第一节古筝课。老师先教我《北京的金山上》,她告诉我怎么样坐好,哪个是1,哪个是2,哪个是3,什么是大,什么是小??那节课上完,我挺高兴,手指不痛,也不辛苦。以后,我每个星期六都去上古筝课,我越学越有劲。

记得有一次,快到寒假了,我要去广东比赛,比赛前,我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手又酸又痛,眼泪“叭、叭、叭”掉在古筝上,我想休息,但是又想:我选择了古筝,又有了参赛的机会,就该苦练。比赛的那天到了,我认认真真地表演完了,我听到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过了几天,我得到了获得铜奖的消息。

从此以后,我和古筝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悲伤的时候,弹《苏武牧羊》,我孤单的时候弹《渔舟唱晚》,我快乐的时候弹《春苗》、《浏阳河》等歌,它日日陪伴着我,是我的好朋友。

篇三:用想象奏响作文的乐章

用想象奏响作文的乐章

1.利用课程资源,点燃想象火花

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中对春花的描绘让人叹服不已。作者写到“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由开满枝头的桃花、杏花和梨花入笔,尽写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美好景象,道出春色的美好。而“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语更令人感到余味无穷,让人从春花想到秋实,从秋实的“丰收图”里去体会春天的美好。这一虚写之笔,却平添了文章色彩,完全得力于想象这一思维方式的运用。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离开百草园的原因时,用了这样几个假想性想象来描述自己的推测,“也许是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这几句话看似闲适之语,却是神来之笔,把告别百草园而在作者心里引起的震荡真真切切地展示出来,真实有趣地表现了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心理。

文学作品的想象之笔,真是俯拾即是,音乐、美术等艺术作品的想象也是比比皆是,生活中更不乏有想象。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创设想象意境,就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高一语文课本中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作者在文中极言那种残缺之美。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的插上“我心中的女神”是怎样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心目中女神的理想形象,就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塑造出许多维纳斯的形象。收想象思维训练之效;当我们听着那如泣如诉的古筝独奏《苏武牧羊》时,随着那缠绵悠扬的旋律,会在心中产生怎样的反响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想象苏武在漠北牧羊的场面,潜移默化的促使其想象能力的提高。当我们看到班级缺少一名学生,又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想法?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信息,创设意境,善于引导,会迁移,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能虚构,巧于构思,提出新设想。经常熏陶、演练,就能够触发学生心灵,点燃想象的火花。思路就不至于枯竭萎缩,把这些想象能力迁移到文章中来,就能使文章增添光彩。

2.张扬学生个性,拓展想象空间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写作整个过程的执行者和完成者,是最重要的实践者。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作文能力是否提高,而教师的作用只是鼓励、启发、引导、示范。想象力是一种创造能力,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参与这种活动的学生应当受到尊重,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完成的作文,也应予以承认与肯定,既便学生的想象是不符实际,甚至是错误的,也应以一种宽容的心理去对待,加以点拨和疏导。而不应以教者的思路为思维定向。设置樊篱和条框,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不应对学生的想象思维简单粗暴地加以否定。学生自己开启的想象之门,被教者轻而易举地随便关闭,是不可取的举动。写作思维的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见仁见智,应该允许有不同的想法。不同见解存在于作文之中。更何况是多元化的想象呢?

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培养创造能力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终极的目的,张扬个性,首先要尊重个性,发现个性,培养个性,予以肯定,大力扶持,加以引导,提倡那种“横 看成岭侧成峰”的思维方式。一种现象,一个话题,一个命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来观察,来思考,来想象。全部的,局部的;表层的,深入的;片段的,通篇的;正面,侧面的乃至反面的,要发现学生新的想象思维的价值。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独特的表达习惯,敢于写自己内心感受,展现自己的畅想,这样的文章才会独具个性,有独特价值。教师只要不是吹毛求疵,只要不是一味地抬高捧杀,无原则地偏爱。那么,客观、公正、宽容、欣赏、引导、指点,积极鼓励学生表现具有个性的思想,文章就不会千人一面,老生常谈,学生就会运用鲜活的文字,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实践证明,思维品质与文章的个性及创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学生写作的最大困难是“没什么可写”。没什么可写不仅表现在材料的缺乏,更主要表现在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力的培养也越发重要。不是不会写,而是想不好,表现为想的面窄,思维无序,量不足,质不佳,受思维定势影响严重,人云亦云。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适当的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解决这一症结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有针对性,就是 刺激学生个性思维的敏感区、兴奋点,能够激活或唤醒学生的沉睡思维,给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引导其在个性思维的空间里自由飞翔。

3.教给学生方法,探索想象规律

张扬学生的个性,拓展想象空间。学生的思维是不是没有任何规范,思东想西,像断线的风筝,随意飘荡

听古筝想象作文

呢?不是的。想象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是受其本身的规律制约的。教师在加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时,还要适当进行想象理论指导,把学生对想象的感性认识升华的理性认识,加深认识层次,提高写作素养。从理性高度支配自己的思维活动。

想象具有概括性,表现为能够恰当地把握词义并能运用词语再现客观事物或创造出新的形象来,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具体事物的羁绊,使想象飞腾起来,在想象的过程中达到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具有概括性的想象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掌握客观世界,并能分析组合出新的形象。

想象具有逻辑性,想象是跳跃的,又是能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展开、深化的。不能把想象看成杂乱无章,缺乏内在联系,想到哪儿是哪儿;想象可能沿着各种方向展开,有纵向的由古及今,从现在到未来,有横向的由此及彼,因果相连。要按照一定的路子迅速想开去,适时收回来,撒得开收得拢,保持思路的前后一致。如果缺乏逻辑性,就会导致思路混乱,形象支离破碎。想象的逻辑性,从本质上看是指能把握形象的联系、转变、分解组合的规律,并能创造出新的精神实质。

想象还具有合理性,想象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想象的内容光怪陆离或异或幻,但其内在的脉络也是符合生活逻辑的。

运用想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止为动态,化无声为有声。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创设不同的情境,进行推测性想象。再造性想象,组合性想象等方面的训练,把学生无意识的想象变为有意识的思维,把不自主的想象,变为自觉的行为。张驰有法,收放有度,让想象不仅成为一种思维活动,也蕴含着文章的章法和技巧,通过这一自觉的强化性训练,学生在理念上和能力上得以提高。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