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写作的逻辑技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5:21:19 优秀作文
写作的逻辑技巧优秀作文

篇一:写作的逻辑

毕业论文的写作逻辑

一篇毕业论文,如同其他文章一样,应当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指主题和材料,形式是指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论文的内容固然起决定作用,但论文的形式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事实上起重要作用。我们知道,人们要进行思维,就要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这些思维形式既是人类用来反映客观现实的手段,又是构筑论文的基本材料。只有掌握了这些思维形式及其有关的逻辑要求,才能写出具有逻辑持色的毕业论文来。因此,我们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应当遵守逻辑的基本规律,自觉地将这些基本规律,贯穿于写作的各个环节和整篇论文当中,具体说来,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论文内容符合客观实际,能够令人信服。

第二,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连贯。

第三,论文的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全篇论文形成统一的整体。

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他们有着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又专门学过形式逻辑,基本上掌握了逻辑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在这里重点谈谈论文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全篇论文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样一类的逻辑问题。

在毕业论文的逻辑中,论文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作者思维逻辑联系的具体表现,又是作者所论述的客观事物的逻辑联系的具体表现。它对增强论文的逻辑效果和说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论文内容之间的逻辑结构

论文之间的逻辑联系,亦即论文所反映的事物和事理的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基本上表现为纵向逻辑联系和横向逻辑联系,而两者又总是交织在一起,它们表现在论文的逻辑结构上就是: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合式结构三种形式。

1.纵式结构。

所谓纵向逻辑联系,是指总论点、分论点和小论点之间的逻辑顺序,以及分论点之间,小论点之间的逻辑顺序。论文内容之间的纵向逻辑联系,具体表现为论文的纵式结构,其特点在于论文的思想体系是纵向展开的。毛泽东同志指出:“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讲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17页)只有恰当处理论文内容的纵向逻辑联系,才能使论文有严谨的结构。

一篇论文为了阐述总论点,要列出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扩展为一个部分,各个分论点之间,各个部分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每个分论点又分为几个小论点,每个小论点又扩展为一段,各个小论点之间,各个段之间,也应有内在联系。这样,全篇论文的纵向逻辑联系便体现出来了,并且相应地形成了论文的完整体系和严谨结构。

2.横式结构。

所谓横向逻辑联系,是指论点和论据,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论文内容之间的横向逻辑联系具体表现为论文的横式结构。在一篇论文中只有总论点才单纯地作为论点或观点存在,而分论点和小论点却有双重“身分”,或者作为论点或观点存在,或者作为论据和材料存在。至于用来说明小论点的材料,则只能有材料或论据一重“身份”了。论文要做到有很强的说服力,富有逻辑力量最重要的是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揭示论点和论据的必然联系。首先,只有把总论点和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论文才有生命力,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其次,还要处理好分论点和材料的关系,以至小论点和材料的关系,这不仅能直接证明分论点或小论点,而且能间接地为突出总论点服务。

3.合式结构。

论文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是纵向、横向穿插进行,交织在一起的。具体表现为论文的纵、横式结构,简称合式结构。这种结构的论文,有的以纵向展开为主,有的以横向展开为主。

三、运用逻辑方法

要正确处理毕业论文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增强论文的逻辑力量,必须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系列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方法所组成的,其中主要包括: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逻辑思维方法不仅是论文写作中内容安排和逻辑论证的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1.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即由若干个别事例推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或用若干个别的判断作论据来证明一个论点或论题。要从事实材料中找到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就要应用归纳法。它是我们写论文时经常用到的一种逻辑方法。例如,我们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时看到,50年代前、中期注意按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60年代前期我们注意了按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又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措施,经济又开始恢复并健康向前发展。从而我们得出,只有按经济规律办事,我国经济才能得到发展这样的结论。

演绎与归纳相反,它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道理作为论据来证明一个个别性的论点。比如,我们用理论指导调查研究,以至用经典作家的一句话来论证一个观点,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2.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和方面,对它们分别研究和表述的思维方法。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属性、部分和方面再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和表述的思维方法。在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无论研究和表述论点,还是研究和表述分论点,都时常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例如: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开头先提出问题,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辨敌、我、友问题;中间,逐个分析组成中国社会整体的各个阶级;结尾,综合以上分折,解决问题,回答开头提出的中国革命的敌、我、友问题。

3.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从具体到抽象,是从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表象出发,经过分析和研究,形成抽象的概念和范畴的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按照从抽象范畴到具体范畴的顺序,把社会经济关系的总体从理论上具体再现出来的思维方法。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总体上说,也要运用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即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找出论点论据,在头脑中大体形成论文的体系,然后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把论文写出来。当然有的论文也不一定采取此种方法。

4.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逻辑的方法。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表述的方法。逻辑的发展过程是历史的发展过程在理论上的再现。不过,一篇论文从总体上运用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是不多见的,而在经济学专著和教科书中往往在总体上运用这种方法。

应当指出,上述各种逻辑方法,都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地加以运用。

83 关于论文的逻辑

虞 晴

把本文与《反对党八股》《选择与安排》作比较阅读。

把本文阐述的十条逻辑要点做成十张卡片,可以用文章原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力求十张卡片能分别概括十条的意思。

写论文,时常会碰到一些逻辑问题。概念准确,判断恰当,推理能够联贯,这是一类逻辑问题;论证充分,这又是一类逻辑问题;此外,还有一类逻辑问题,是在研究了实际材料、形成若干观点以后,找出一个中心思想,一个论述问题的角度,以便把有关的观点贯穿起来,组织成一个条理分明、思路畅顺的全篇结构。这后一类的论文逻辑问题,是整篇文章范围内的思想结构问题,对于正确地表达思想、反映现实,有重要的意

义。

斯大林曾经描写列宁演说的逻辑说:“当时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有些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进一步地感动听众,然后就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我记得当时有很多代表说:‘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像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当时使??失败〕见《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50页。’” 斯大林的这段描写,讲的虽然是演说的逻辑,但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关于论文逻辑的刻画。“一步进一步地感动听众”,“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这些印象之所以获得,正是由于演说者的思路清楚,思想联贯、周密,许多观点组织得好,安排得好。

这些都是思想结构方面的逻辑。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曾经说过:“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所说的,实质上也是论文写作中思想结构方面的逻辑。任何一篇论文,不论具体写法怎样不同,但是总离不开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结构的原则。

说是原则,意思是指这些逻辑并不是公式。

如果把论文的逻辑变成刻板的公式,就会陷进形式主义的泥坑。毛泽东同志在批评党八股时曾经批评过一种“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论文应有的逻辑歪曲成为刻板的公式。毛泽东同志批评说:“??形式主义的方法,是按照事物外部标志来分类,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单单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使用一大堆互相没有联系的概念,排列成一篇文章、一篇演说或一个报告,这种办法,他自己是在做概念的游戏,也会引导人家都作这类游戏,使人不用脑筋想问题,不去思考事物

的本质,而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

论文的逻辑,正确的论文的逻辑,决不应当是一堆观点的偶然排列,也不应当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将一堆观点分类摆在一篇文章里面。论文的逻辑是按照一定的问题,一定的提出问题的方向,找出这个问题本身应有的若干方面,以及这些方面的内部联系,然后抓住它,作为线索,作为思路,有条理、有秩序地组织有关的思想观点,清楚明白

地加以论述,以达到便于别人理解的目的。

那么,论文逻辑的要点是什么呢?

这里,让我们把全篇结构的逻辑、论证的逻辑、词句的逻辑合在一起,援引惯用的

文章评语,大体列出十条来谈谈。

第一条是:思路畅顺,纲举目张。写一篇论文,首先要有一个中心思想,或说主题,

足以统帅各个分散的论点,踞于要津;又要有一个确定的角度,或说思路、线索的方向,足以贯穿各个分散的论点,决定议论循着什么途径展开。人们在写文章的时候,通常要研究“文章做在什么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解决上述的问题。解决了主题和思路的问题以后,接着就要使一篇文章的若干论点都足以说明既定的中心思想,说明共同的主题,并且清楚地分出平列的或从属的关系,分出亲疏远近,以便有秩序、有层次、有步骤地去表达中心的思想。只有做到了这几点,“纲”抓住了,“目”清楚了,议论展开的途径、方向和联系的线索都找到了,有全局在胸,一篇论文才能够合理地组织起来,得到一个恰当的布局和安排。当然,要做到这些,也是说来简单,做到却煞费苦心的。重要的是善于抓“纲”,然后再根据这个“纲”,去找寻各个论点之间的内部联系。在这里,“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任何一个议论的对象,它的属性、素质、方面和它与其他对象的联系,都是复杂的。在一篇论文中,决不能离开一定的议题,一定的角度,一定的实践要求,把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各种各样的问题提法,随便地、偶然地拼凑在一起,而只能按照“纲”的要求,作为议论的出发点和有关论点的结合点,把整篇文章的各个论点,有机地组织起来。古语说:“挈领而顿,百毛皆顺。”写论文如果抓不住“纲”,就会抓不住要领,其他的附属论点也很难摆顺。在一篇论文中,“纲”如果提不起来,“目”将无所依附,议论的展开将没有确定的方向,若干分散的论点也就不能有一条红线贯串起来,如果勉强贯串起来,也会是互相没有内部联系,仍然是杂

乱无章。

第二条是:条理分明,眉目清楚。表达一个比较复杂的思想,决不能囫囵一块,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必须分章分节,分出若干可以相对独立的部分,让它们有条有理地从各方面完成一个共同思想的表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6页。]中说过,思维所再现出来的活生生的总体,不是关于总体的一个浑沌的表象,而是许多抽象规定的总和。在一篇论文中,这每一个抽象规定的分别论述,就是总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思想段落,必须把它们划分开来,避免混淆和夹杂,才能做到眉目清楚和条理分明。论文中常有这样的交代:这是两件事,而不是一件事;这是两个概念,而不是一个概念;这是两类问题,而不是一类问题;不能把什么与什么混为一谈,等等,这都是为了做到眉目清楚而做的必要交代。具体的说,在写论文的时候,在对于思想论点进行逻辑划分的时候,一定要把貌似而实不同的部分挑剔出来,不许它们混在一起;又要把实同而貌不似的部分察觉出来,使它们归并在一起。有时,对于虽然有密切联系,但可以划分出来论述的部分,也要交代这是暂时撇开某些方面,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方面。这样,我们写出的论文,就可以避免因为论点划分不清所造成的混乱和夹杂不清,

而显示出清楚的眉目和明白的条理。

第三条是:顺序合理,层次得当。这也是一种思想的条理,只不过是主要表现在论点之间的层次和顺序上而已。写论文的人,对于一篇论文里的若干大小论点,一定要分类排队,费心想通:哪些论点互相平列,哪些论点从属于哪些论点,哪些是处于一级,哪些是处于二级、三级;哪些应该先说,哪些应该后说;哪些是对此而言,哪些是对彼而言;哪些与哪些靠得最近,哪些与哪些却隔了一层,比较疏远;如此等等。想通了这些,在写作的时候,才能按照思想活动规律推进和展开自己的议论;拆除一层障碍,逼近一步目标;交代一层关系,引出一种议论;走完这一步阶梯,踏上那一步阶梯;而不致造成几层意思窝在一起,思想任意跳跃,秩序紊乱,不能有步骤地把一个思想表达清楚,始终如一地、一步紧似一步地抓住读者。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语无伦次,就很难顺利表达思想;层层剥壳,才能迅速地暴露笋心。有时候,还有这样的情况,一个思想如果不首先讲清楚,以后的思想就很难讲清楚,这就正是说明,思想顺序是在客观上

起着作用的。一般说来,议论上的顺序应当基本上符合于事实发展的顺序,基本上符合于人们认识活动的顺序,例如前提和结论、原因和结果、主体和从属、现象和本质等类关系的顺序。总之,一篇论文中的思想顺序,虽然也有变化的形态,如倒叙,如结论在前、前提在后等等,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正常的顺序一定要交代清楚,不然就会不断造成读者在阅读时的思想的阻塞、中断和脱节,或者老是反反复复地兜圈子,而始终不能

向前推进。

第四条是:首尾连贯,前后呼应。一个完整的思想,既然要分部分、分层次来表达,而它们又是处于一个共同的主题之下,这就必然有连贯和照应的问题。任何一篇完整的论文,不论它的写法怎样多变,总有一个开头和结尾。论文的开头,总是提出问题,随后经过中间部分的分析议论,在结尾上作出综合性的小结。论文的结尾,总是在经过中间部分的分析议论以后,回过头来扣紧开头,回答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概括全篇的大意,点明主题,强调要点,或引出新的论点,启发读者的思想,作出行动的结论。这种首尾的连贯,其实质也是保持中心思想的一贯性和确定性,不因为议论的深入和展开而受到干扰,无端地转换和改变了原来的议题。至于论文的前后照应,那更是思想连贯性的直接反映。思想的连贯性往往表现为:前面有问题,后面将有答案;后面有发挥,前面就有伏笔;前面有“呼”,后面就有“应”;一小段意思,前面有“起”,后面就有“讫”;有些论点,经过很多插进的解释,再同另一个论点相联系,即使它们在文章中相距较远,也要使它们有线索相连,能够“互送秋波”,油画家讲究一幅画面上许多人物之间的精神联系;戏剧家讲究第一幕中的挂刀在以后几幕中要有使用。论文中的前后照应,大概

类似这样的联系,它可以使一篇论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五条是:过渡转换,搭桥接榫。一般的连贯和照应,并不困难;比较困难的情况,是由一个思想过渡到另一个思想,由一个角度和侧面转换到另一个角度和侧面。碰到这种情况,就要特别用功,努力保持联系的线索,以免造成脱节。这种保持联系线索的工作,在论文中,就是要明白交代联系的媒介,交代联系的中间环节。在有些论文中,甚至还有一些段落,是专为交代媒介、交代层次以便转换和过渡来服务的。它们可以称作关联的段落,或说承上启下的段落。用比喻来说,这些就可以叫做搭桥接榫。但是,比喻毕竟不能确切地说明问题,论文中的搭桥接榫,决不是硬造一种形式上的联系,而是要把论点之间真实存在的内部联系,找寻出来,并且在文字上适当地加以反映。特别是对于中间环节较多的联系,一定不能简单地抽掉其中复杂的判断和推理关系,来一个急转直下,使读者感到突兀和摸不着头脑。拿论题和论据来说,要在它们之间搭桥接榫,就要在复杂的情况下,进行一系列的论证,暴露它们之间的复杂的推理关系,而不能简

单地抽去其中论证的过程,只把根据或结论塞给读者。

第六条是:放而又收,不离中心。强调论文的联系和一贯,决不是排斥议论的展开和思想的奔放。一条线索一贯到底,并不等于表达思想的直线性和简单化。论文的表达思想、发表议论常常是一个波浪式的、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论文,一开始虽然就点出了主题,但是并不展开,只作扼要的论述;随后,再在一圈一圈的议论中,逐步地加以发挥、充实、深入、展开,把问题讲深讲透,一开始就把全部看法集中地简要地和盘托出,往下的文章就不好做了。同时,这样和盘托出,未经分析论证,问题也不可能说得清楚,读者在没有经过分析论证受到启发的条件下,也不可能接受。会写论文的人,总是议论一段,概括一下,巩固一下,造成一个基础,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提出新的议论,扩大并充实原有的议论。如此回旋前进,议论就会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完整,而始终不会离开既定的中心议题。这种境界是怎样达到的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善于灵活地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论文中的分析,把整体解剖为各个组成部分和方面,找出其矛盾的所在,逐条地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论文中的

篇二:MBA联考:逻辑和写作技巧性强 复习时间短

MBA联考:逻辑和写作技巧性强 复习时间短

(1)数学

复习主要分为基础、提高、强化、模拟四阶段。基础阶段看机工版教材,当然有些看不懂,很多题也不会做(1个半月)。提高阶段为机工版教材结合辅导班课程,这一阶段基本上机工版教材搞清楚了(1个半月)。强化阶段为辅导班课程和讲义,应该说这一阶段结束参加考试就没问题了(1个月)。模拟阶段主要是每两天作一套模拟题,并对以前的机工版教材和辅导班资料作错的题着重看一下,主要是反复作题并总结作题方法、出题考点(1个月)。数学一定要多注意总结,三道题做一遍不如一道题做三遍。

(2). 写作

因为论证有效性分析一不小心就可能偏题了,语文拉分很大。但也不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建议每篇作文反复写,写了正面写反面,并可以学友之间相互更改。

(3). 逻辑

其实对作题最有用的就是“充分必要条件”那一节,其它章节没有必要详细看。

我个人认为逻辑跟数学一样,一定要多注意总结,三道题做一遍不如一道题做三遍。特别是作错了的题要反复做。另外历年的考试真题也必须反复做,因为好多题就是从历年考题稍加变化而来的。逻辑建议题不要做的太多,关键是要搞懂你做的每一道题,因为现在考上原题的可能性太小了。另外做题时一定要控制时间。

(4). 英语

词汇书建议一本就够了,并且要少的,有个方法建议使用,就是把机工版上的词汇撕下来了,天天看,坐车时也看。

阅读理解选择了英语阅读一百篇。建议头50篇精做,每两天一篇,反正才开始做时每一篇我有20到30个单词不认识的,做一篇要两个小时左右。慢慢的就每一篇的生词减少到10几个左右了。50篇坐完也就三个月时间,剩下的50篇半个月做完,每天四篇。至于完型填空和翻译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也相应提高了,包括单词。当然有时间的话这两个考点能单独总结一下自然最好。

最后说作文,建议考前一个月进入作文复习,早了也没用,就背几个模板,还有一些常用的句子就ok,因为过早复习会吃不消的,反而会使你头脑混乱。

(4)、复习时间安排

4—6月 疯狂英语 单词(4级词汇一遍)和阅读(30篇精读,不要在乎时间);

7—8月 英语+数学 单词(复习4级词汇一遍)、阅读(50篇,注意提高阅读速度)、数学

扫盲阶段;

9—11月 全面复习 机工版英语教材的大纲词汇背一遍、阅读(30篇,高效,注意提炼和学习答题技巧)、英语作文模版熟练应用、数学做题、逻辑方法学习(大约1个月就够了)、语文写作练习;

12-1月 模考冲刺 做模拟试卷,重点复习自己最薄弱的环节。

复旦提醒:如果到10月网上报名时,英语还是不及格状态的话,估计名校难度就比较大了;

数学在11月前一定要复习到50分左右,最好55-60分;

逻辑和写作技巧性比较强,不要着急复习,只要有人辅导,1个月的时间就够了。

据了解,MBA教育是应用型的实践性教育,学生在就读之前,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工作经验。这样的要求也体现了MBA学生中两类主体人群的特点。一类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但职业视野偏窄,又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另一类是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需要更新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的学生。无论哪一类学生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和培养潜质。考生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慎重选择。

:/category.php?id=101

篇三:写作技巧:谨严的逻辑和典型的结构)

写作技巧:谨严的逻辑和典型的结构

谨严的逻辑和典型的结构

一篇成功的作文其逻辑思维必然是谨严的。反之来说,一篇文章若是没有逻辑性就必然会导致文章思路混乱,没有章法;材料与主题脱节,结构松散,缺乏合理的照应。纵观考场优秀作文,大多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思维层次清晰,结构匀称合理,材料与中心紧密结合。下面谈一谈怎样突出文章的逻辑性。

一、突出材料与主题的逻辑关系

一篇文章,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考场作文一定要注意突出二者的逻辑关系。材料必须为主题服务,材料必须紧扣主题。若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出现“材料堆砌,不能达意;材料相抵,自相矛盾;远离中心,偏离题旨”的毛病。

二、突出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任何一件事情,就其发展过程来说,不外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阶段。只要按照这一结构形式写作,文章就会有始有终,结构严谨。这种简单的(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结构方式同学们必须学会使用。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应该重视“事”与“理”的逻辑联系。我们知道,议论文的写作,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论点是“帅”,论据是“兵”,论据、论证必须全方位为论点服务。因此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必须考虑怎样才能使三者紧密结合,逻辑谨严。否则,就可能导致论点、论据两层皮。层次不清,结构混乱,论证无力。

三、突出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

作文的语言好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一篇成功的作文,其语言首先应做到逻辑严谨。一个事物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是按时间顺序说还是按空间顺序说,都应有一个明确的逻辑。决不能东扯一句,西扯一句,没有主次,没有顺序。此外,一些因果、假设、递进、承接等句式的写作也必须严格按照句式的特点去做,不能相互混用。

以上主要谈了几点突出逻辑关系的方法,在考场实际写作中,文章的结构要做到严谨、新颖,尚需注意使用一些小的技巧,下面具体谈谈。

[一]、照应的技巧

所谓照应是指作品中出现在首尾、前后不同地方的有关内容之间的照顾与回应。照应能使作品结构更加缜密,浑然一体,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照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题文照应

指标题与正文的照应。行文与标题的照应,能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有力的表现,清楚明了地表达出文章的主题。如2003年山西省一满分作文拟题为《过去+未来二现在》,在文中,小作者首先对自己的题目含义作了简明的解说,然后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分别描写,几个小标题是:镜头1-大姐过去在懊恼;镜头2-二姐现在在劳作;镜头3-三妹未来在懂憬;结局。这样几个小标题同大标题有机结合,相互照应,使得文章中心十分明确、突出。

2、首尾照应

指作品的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的方法。首尾呼应,瞻前顾后,使文章前后贯通,圆满而深刻。一篇文章在记叙议论完了,结尾时回过头来与开头照应一下,既概括了全文,在结构上又给人以整体感。如2003年四川省中考满分文《君子之交》,开头先点明自己的态度: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想这“淡如水”三字所指的应该是和水一样纯洁吧。这种纯洁无私的正直的交往,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在论述完之后,作者再次突出这种观点,进行照应。结尾是:请试着尊重身边的人和事,并且从自早开始,作为交往之基础。向往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请先让自己心清如水。当每个人,每一个国家都成为君子,世界将变得清漱,不再有战争和争吵,只有和平与光明。因为尊重使君子之交淡如水。

3、随时照应

指在文章中,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脉络和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行文中多次呼应。它借助行文中的反复照应,强调主题思想,突出中心线索。如2003年广东省中考满分文《十六岁的我》,在每一段都用相似的句子开头照应主题。这些句子有:十六岁的我,告别了童真,可还保留着童心。十六岁的我,告别了年少的懵懂,开始追求成熟。十六岁的我,告别了花季,步入了雨季。这些句子都是紧紧围绕主题写作的,所以使文章主题突出,线索明了,老师一看,思路清清楚楚。

[二]、过渡的技巧

所谓过渡是指文章内容的前后衔接,由前一种意思自然的引出后一种意思,使人感到中间没有间断或跳跃。过渡常常用在从一层意思转人另一层意思的转折处;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的衔接处;由议入叙,由叙入议的变换处;倒叙、插叙、分叙的起讫处。它的任务就是把文章前后的段落、层次连接起来,使人有一种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叙述过渡

指连接段与段、章节之间的叙述性文字。如2003年吉林省中考满分文《飞动的日子》

就采用了这种过渡方式。

我们年轻,因为我们真诚;我们自信,因为我们善良;我们潇洒,因为我们热爱生命。 成长中的每一个人或许都经历过初三这一年,或许都尝列了生活中的改甜苦辣,但录令我难忘的却是初中生活中的一个个悦镜头……

这一段作者直接叙述,将目光指向初三,拉开了故事的序幕。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2、设问过渡

指利用设问句做段落、章节之间的过渡。有的只有一句,有的单独成段。如2003年浙江省中考满分文《四季世界情》的每一段过渡都是采用设问形式。四段的过渡句是:“春天,你是否被那可描的病菌搞得心烦意乱?但你又可甘想过大地复苏便在春?”“夏天,你是否被那灼人的烈日烤得面红耳赤?但你又可甘想过跳入水中时的顿感凉炎,冰凉的河水亲喻你时的舒心惬意?”“秋天,你是否感到?自古逢秋多寂赛??但你可知万般收获份在秋?”“冬天,你可曹被寒风冷雪封在及子里?但你又可知年长一岁便在冬?”这种过渡结合了设问与排比的特点,线条清晰,层次分明,意蕴深厚,不同凡响。

3、排比过渡

指用排比段做文章各层或各段的开首句或结束句,构成层次或段落间的排比,由排比句替代内容的过渡。如2003年江西省中考满分文《今夜星光灿烂》就是采用这种过渡方式。文章的前三段过渡句分别是:是在想爸爸妈妈吗?”“是在想那只可爱的小猫吗?”“遥在想那曾经美丽的故乡吗?”后三段则稍加变化,分别是“哦,伊拉克女孩,别哭了。”“哦,伊拉克女孩,别哭了。”“哦,伊拉克女孩,抬头看看星空吧,今夜,星充为你灿烂。”在这几句过渡句中,句子的结构基本是一致的,只需将个别词语稍加改动即可,运用起来并不难。

4、标题过渡

是指在较长的文章里,在各部分之前冠以小标题连接文章整体的过渡。在各部分前加小标题,读者心理上会出现连续感,读完一个标题的内容,自然想到该读下一小标题了,这样,文意自然就畅通了。如2003年河南省中考满分文《耕耘友善,欢乐一片》分设了三个小标题,讲述了三个小故事。三个题目是:花絮一朵-初识友善;花絮二朵—化解仇怨;花絮三朵—联结友谊。三个小标题前后关联,自然过渡,非常巧妙。

5、转换话题过渡

指由一个意思转换为另一个意思的过渡。转换话题可以明白告诉读者。如2003年河南省中考满分文《自信—照姐我们成才的明灯》有这样两段:

是的,自信是人生的一盛明灯,它照推寿我们成长,它照雄若我们走向成熟的人生。

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俄国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拉夫斯基??“??

这种过渡方法简单实用,可以迅速转入下面的话题,显得简洁明快。

6、关联词语过渡

指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上下文贯通起来的过渡方法。这些词语有: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然而、可是、既然、即使、如果、只要、于是、因此等等。如2003年南宁市中考满分文《自立—自强不息》有这样两段:

什么是自立?大部分人会说:消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依幸自己的力全生活,就是自立;不伸手向家里要钱,自己打工,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这鱿是自立的表现。

但我觉得,知果上述这种种行为鱿是自立的全郑内涵,界么对自立的理解就未免太肤浅,太狡猾了。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一个青年人的真正自立呢?

以上三段内容的过渡结合了关联词语和承上启下两种过渡方法。思路清晰,上勾下连,承上启下。

7、承上启下的过渡

指在具有或然联系的两个层次或段落间,写上一句或几句既能承接上文,又能引出下文话题的话的过渡。这一句或几句起着联系上下文的作用。如2003年湖北省中考满分文《为自己撑起一片天》有这样两段:

苍天下起了小雨,你会撑起一把伞遮挡;当严寒中狂风四起,你会为自己被上棉袄御寒。 人也许无法改变环境,但人可以适应环境。

失败后,你不能改变事实,但你可以改变心价……

这里的过渡就是典型的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又开启下文,文意贯通,前后勾连。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