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茶馆老舍好词好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2:31:16 作文素材
茶馆老舍好词好句作文素材

篇一:老舍《茶馆》语言词汇风格

试析老舍《茶馆》的语言词汇风格

摘要 老舍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话剧剧本《茶馆》更是极具北京口语风格的剧本典范。本文从《茶馆》中不同的词汇入手,通过分析老舍先生对不同类型词汇的运用来分析这部剧本中特有的语言词汇风格。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语言和词汇的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老舍《茶馆》 语言词汇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老舍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在语言运用上有多方面的贡献,运用活生生的北京口语是其突出而独特的贡献之一,而《茶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范例。话剧剧本《茶馆》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口语风格向读者展现了那段特定历史时期老北京社会的底层人物。其中语言词汇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一部剧本的意义,而是成为各种词汇现象和词汇运用的最好范本。其中对于一些词性的运用甚至超过任何学者对其的总结和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茶馆》中不同词性的使用风格来解读《茶馆》中特有的语言词汇风格。

一 动词的重叠运用

文字中的词汇源于人们日常说话中对于行为的描述。所以在经过规范和淘汰后,一些生活中口语化的词汇慢慢在文学作品中消失了。《茶馆》中的词语更加注重口语化语言风格的运用,其中对于动词的运用便是通过动词重叠这种更接近人们日常的口语习惯而表现出小说中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物的鲜活的语言风格。无论是在文

学作品中,还是在日常的语言习惯中,动词重叠分为两种形式,即“aa”和“a-a”式,在茶馆中的动词重叠中“aa”式占有更大的比例。这是因为“aa”式相对于“a-a”式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例如,文中的王利发说的一句“唐先生,您外边遛遛吧”其中的遛遛便是aa式的动词重叠。“遛遛”相对“遛一遛”更加随意和自由,更加能够表现出人物之间密切的关系。由于《茶馆》是一部反映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话剧,使用“aa”式的动词重叠无疑更加接近于剧本中人物的真实生活,所以作者在其中运用了上述的动词重叠格式。而“a-a”式的动词重叠往往运用在下级对上级或者卑对尊的人物关系上,如王利发对房东秦仲义说:“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这句话首先用“坐一坐”开头表明王利发对房东的忌惮和尊重,后半句用“坐坐”表明王利发和房东套近乎。一句话中不同的动词重叠用法,表明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动词重叠的用法不但用于表明人物之间由于地位差异和关系差异而造成的口气上的差异,还可以表示人物心态。例如,“你,你看看我是谁?”,“您等等”都表示人物在焦急状态下的语言习惯。而“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则又表明说话者轻蔑的态度。动词重叠是口语中常用的语言,能够表达人物多种丰富的心里活动和状态,但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却很少。《茶馆》由于是一部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现状的小说,文中人物知识层次相对较低,所以,文中通过大量动词重叠地运用来表达人物更加丰富的心里活动和情感内容,以至于成了这部小说中重要的语言风格和词汇风格。这样的

风格也使得作品中的语言生动,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二 形容词多元化的运用

在《茶馆》中,形容词是被运用得最具多样性的词汇。文中的形容词被广泛用作定语形容词、谓语形容词、状语形容词等多种语法结构,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文中的形容词在说明体和对白体中分别用于不同的语法结构。在说明体中,形容词通常被用作定语和状语;而在对白体中,形容词通常用作谓语。这是由于如果使用形容词作定语或者状语必然导致整个句子结构的变长,而《茶馆》又是话剧剧本,所有的对白需要演员在台上说出来,因此繁琐的定语和状语不宜于出现在对白体中。所以《茶馆》中的说明体通常用定语形容词和状语形容词来对说明的内容加以修饰和包装使得说明更加形象和具体,而用谓语形容词来做谓语使得对白更加简洁。对于说明体和对白体采用不同的形容词语法表明了老舍对于词汇运用的成熟功底和深刻思考。 第二,在定语形容词的使用上通常省略了“的”字,这同样是由于《茶馆》是话剧体裁的缘故,省略“的”字的形容词定语更加符合人们日常口语化的表达风格。在《茶馆》中如果需要使用“的”字的形容词定语,作者往往也会进行采用省略主语或者宾语这些中心词来进行处理,从而更加符合汉语的口语风格,例如,“想个文雅的,像‘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那种诗那么文雅的!”便是省略了其中的主语从而使得句子更加符合汉语口语表达风格。

第三,在状语形容词的使用上,老舍并没有用状语形容词来对人物动作进行过多的修饰,而是将状语形容词用在对人物形态和神态的修饰上。这是由于《茶馆》中主要靠情节的变化和人物的语言表达来刻画人物和推动主题的发展,人物动作的表现并不是很多。同时作者认为尽量减少对动作的修饰可以使演员的表演更加自然,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文中的状语形容词多用于表现人们的神态,如“秦仲义(老气横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便是其中状语形容词的典型运用。

对于形容词多元化的运用是《茶馆》中又一重要的语言词汇风格,作者仍然延续着对剧本口语化的写作风格。所以,无论作者对形容词进行如何运用,其口语化的风格仍然是其重要的主题思想。

三 量词的丰富运用

量词是汉语语言文化中重要的语言特征,有着悠久的历史。汉语中量词丰富、发达,应用普遍,使用频率高,不同的方言还有不同的量词,但由于量词在语义选择上通常具有多样性,所以其情感色彩通常难以把握。《茶馆》中对于量词进行丰富的运用,包括了多种量词的用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量词案例样本,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通常情况下,可借用为量词的名词中,具有工具等意义的名词常被借用为动量词,具有使语言精炼的修辞效果,如“口”“拳”“仗”,但“喷一气”中的“气”不具有工具的意义;具有负载、包裹、容纳等意义的名词可以借用为物量词,具有使语言生动可感的修辞效果,如“家”“身”“碗”等,但在《茶馆》中“号、

路、步、样”这四例名词并不具有负载、包裹、容纳的意义,却可以借用为物量词,成为《茶馆》中量词使用独特的地方。

第二,《茶馆》中一些由名词借用而来的量词仍然表现了其名词的意义乃至词性。例如,“常四爷铁杆庄稼没有啦,还不卖膀子力气吗?”中的“膀子”便是由名词借用而来的一个量词,而在这个句子中量词“膀子”同样表现出其作为名词时的语义和词性表现出卖苦力者的工作状态和生存状态。将名词借用为量词一方面可以丰富量词的词汇,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量词的表达内容。由于人们看到由名词借用而来的量词自然会联想到其名词的语义,所以作者在《茶馆》中对于名词的借用有意识地保留了其中原有的词义和词性,使得语言风格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和形象。

《茶馆》中对于量词的丰富使用并不是随意地滥用,而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地推敲之后的精心设计的,作者为了这些量词的表现而精心设计了语境乃至区域背景。所以,作品中的量词无论是由其他词性的词汇接待也好,还是本身使用也好都显得自然、生动、鲜明,表达出丰富的表现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 儿化词的负载运用

儿化词是北京口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习惯,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儿化音不仅可以表示如小巧可爱等诸多色彩,还能够表达比喻等修辞情感。《茶馆》中对于儿化词的运用并不仅仅局限于表现北京方言中一种常见的语言习惯,而是将其所能负载的情感和色彩完全地表达出来,具有以下风格。

篇二:老舍《茶馆》人物分析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茶馆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1. 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里,他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1)唐铁嘴是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虽然经常赊欠茶钱,但王利发还是不断送茶给他,为的是不让他打搅茶馆的安宁和清静。刻画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2)他唤二德子为“德爷”,他说“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典型的息事宁人,为茶馆的秩序着想,为讨好他的主顾着想,为着大家的“太平”着想。他知道马五爷是谁,他对大人物的身份了如指掌,折射出了他为了茶馆“费尽心机”,他明白哪些人不能得罪,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至此,一个活灵活现的精明能干而又世故圆滑的生意人形象已经跃然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对大兵、警察、特务,他说“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一副买卖人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表现了他的圆滑世故。

(3)对难民、李三等人他说“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对难民态度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老舍并没有采用浓重强烈的笔触,突兀变化的戏剧性情节来塑造王利发。相反,他透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看来得琐碎的活动,一层层的、细致入微的揭示了王利发的思想性格、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是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第二幕里,王利发已是中年。

为保住祖业、他克扣帮工,在房客身上刮油水;赶潮流、力图在改良中找到出路。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从王利发忙里忙外、专心张罗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依然保持着当年那种发财致富心里。但他梦寐以求的发家意愿却和军阀混战的黑暗时局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受到洋人、军阀、兵痞的压迫欺诈后,他表面上仍然像过去一样低声下气,内心里却产生了不平、恼火和

愤慨。

时代不同了,王利发的命运变化了,性格中出现了新的东西。老舍紧紧抓住这一人物的思想脉络来写,真是的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第三幕里,到了美军和国民党特务横行的年代。王利发已老态龙钟,在茶馆里出头露面的人物,也都是子继父业的下一辈子人了。

王利发终于挣扎不下去了,旧社会吞噬了他的祖传家业,他只能绝望沉痛的呼喊:“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这段发自肺腑的自白,正是对王利发这个人物悲惨命运的一个生动概括。

2 常四爷

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八旗将士的多数人坚守的爱国情操。

虽曾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多么尖锐犀利的言语,一针见血,他也有着洞明的眼睛,但这双眼睛却害了自己,因为他看到了太多不平的事情太多黑暗的事情,而他对这些都不能视而不见,只因为他正直他率真,才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瞧不上“吃洋饭”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看到鼻烟壶也从外洋进口,他心疼“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对国家的衰败痛心疾首,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白银大量外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社会现实。

他是一个正直的旗人,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他虽然也有其局限性,不知道如何拯救民族和国家,但是他却是爱着大清,爱着祖国,和那些吃饭不干事的官差恰恰形成鲜明对比。“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这是他对二德子说的话。几句犀利的言词,便亮明了自己的立场,如梗在喉,不吐不快,他说出了别人不敢说的话,他爱国,他恨洋人,他十分愤恨这些“窝里反”的家伙,于是他会招惹祸端,差点导致和二德子拳脚相加。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马五爷出面相劝,制止了斗殴的发生。在得知马五爷的身份后,他说:“哼,我就不佩服这吃洋饭的!”

常四爷对人贩子刘麻子说的“乡下怎么会弄得卖儿卖女”,这一句,又道出了社会的一个黑暗面。可以说,常四爷的每句话都直指时弊,眼光非常敏锐,但这种敏锐,是由于他怀有一颗爱国的心,他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个腐败的世道,自然是越看越痛心,而由于他的性格使然,他也不得不一一脱口而出。之后他又对刘麻子说:“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这是对刘麻子这类社会渣子的愤恨和不齿。最后两次常四爷和刘麻子的对话则是因了一块洋表,常四爷再次发出感慨,感叹国家的衰落。常四爷和刘麻子的几次对话,充分展示了他爱清朝爱国家的心声,也表现了他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愤恨不满,但他的那种骨

气,那种敢作敢为,以及那种耿直的性格,使人物形象趋近丰满。

常四爷与秦仲义因一对母女讨饭而发生冲突,常四爷并不能理解秦仲义的那种高谈阔论,也并不能够苟同他的观点,他们之间矛盾的所在是对这个社会认识的上的矛盾。秦仲义和常四爷都是爱国的,但是秦仲义却自负自傲,认为凭借他的实力,搞实业就能够让国家富强,故而对常四爷施给难民的小恩小惠不屑一顾甚至是鄙夷的态度,认为只有自己这样的人才能够创立一番事业,他说道“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而常四爷根本不把秦仲义放在眼里,认为他是一个只会瞎闹的所谓的“实业家”,而骨子里却连同情穷人的心都没有,所以他看到了这种种的社会现实,他看不到光明,他并不认为自己能够拯救这个国家,他没有秦仲义的那种不自量力,他知道一切的努力都是以卵击石,他不能力挽狂澜,他只能眼看着大清国衰败下去,于是他痛彻心肺地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他说这句话,并不是诅咒大清国,更不是盼着它完,正如他后面自己所言,他是爱大清国,怕大清国完,但正是这样一句肆无忌惮的言语,却遭到了逮捕,也正应了他那句“要完”的言语,像这样连言论自由都没有的国家,又怎么能够不完!我们由此看到,常四爷是一个清醒的爱国人士,他不盲目,不自负,他是一个普通的旗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正直的敢于说真话办实事的老百姓,是一个充满同情心的人。

他感觉到了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常四爷被宋恩子吴祥子两个走狗抓走,在走之前,他说了这样几句话“我,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多么真诚的话!他又以自己是旗人来证明自己是爱大清的。他在这一幕中说的最后一句台词是“甭锁,我跑不了!”一个敢作敢为的硬汉子形象已经展现出来,他是当时社会少有的有骨气的中国人的代表!

他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为护卫国权,他跟洋人刀枪相对地打了几仗。后来大清国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认准了这是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在民国初期到处排斥满人的时候,就像松二爷说的:“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旗人呢!”哪怕是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

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他能做的,只有坚守着他的气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节!

3 秦仲义

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最后,他无奈地说:“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他也有爱国之心,并固执而骄傲地认为自己能够救国救民,但是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4松二爷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 “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表现了他胆小怕事

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5 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之后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正应了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老话。 6 唐铁嘴。

“我感谢这个年月!”“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无耻。

7 宋恩子、吴祥子。

“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贪婪、蛮横、霸道。有奶便是娘的走狗。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老小宋恩子、老小吴祥子、唐铁嘴、老小刘麻子属于恶势力的代表。他们共同合成了国民劣根性的象征性形象。老舍通过稍带夸张的“父子传承”的方式表现了恶势力在不同时代的延续,又以茶馆常客的关系使历经沧桑的王利发、常二爷、秦仲义得以聚首回顾一生,从而使“裕泰”成为整个旧中国社会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民族性的深层心理结构象征。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

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比如课文中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王利发二十几岁继承茶馆,一辈子“按着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对往来宾客各方势力笑脸奉迎,小心打点。为了应对局势变化,还想尽办法“改良”茶馆:北洋时候兼办学生公寓,国民党“光复”后打算请女招待。但是不管他如何努力,茶馆的生意还使越来越差。最终茶馆被霸占,家人出逃,他自己上吊自杀。

经典台词: “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

2.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课文中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他是旗人,胆小而懒散。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课文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篇三:老舍茶馆读后感

对《茶馆》认识的过程

---老舍《茶馆》感后感 老舍以及他的作品 《茶馆 》,从小我们便已经将其熟记于心。在各个场合下我们也都看过了茶馆这部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看茶馆带来的感悟也有所不同,就像名著《小王子》一样。所理解的层次会变化。已经记不清多大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茶馆》,只记得同学坐在一起,带着看话剧的心情看着《茶馆》,只记得看到乡下母亲卖女时的心疼可怜,心情随着女孩的哭喊变得沉重。并没有看出老舍表现这一现象,是为了与茶馆中的达官贵人们产生鲜明的对比,突出当时社会底层民不聊生,衣不果腹的悲惨现象,是为了强调社会的腐败,只是女孩的哭声深深的留在了我的记忆里,以至于至今提到茶馆,脑海里就立刻出现了那女孩。我觉得那女孩的哭声也正是这部话剧的基调:底层百姓的挣扎。杜甫的一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后来有机会再次接触这部话剧,给我的感觉又有了不同。尤其是当茶馆里一个旗人说“大清朝要完”“我爱大清朝,我怕她完了”时;当因为这句话而被捕时,心里涌起的悲凉荒诞之情。我们爱这个国家,希望她安定,人民幸福,但是进步离不开批评,接受批评才能变得更好。一个兴盛富强的国家是不惧怕批评的。而因一句话而被拘捕,让我不自觉联想到了“文字狱”禁锢人们思想,剥夺言论自由,阻碍文化发展,才是社会落后的顽疾。

接着在大学,我又有机会观看了这部话剧,这次我看到的也更加全面更加客观,也看到了情节背后的故事和问题。改革的志士都被杀头;搞实业的商人都被欺压;日本投降,但陷入了内战的灾难;爱国人士惨遭镇压;以小写大,一茶馆一处描绘了旧时代老百姓的生活百态。我发现在这部戏剧中并没有绝对的主人

公,各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交织成一张人物网,共同推进着这个故事前进,描述同一个社会。 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剧中人物的语言。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语言特点,语言中应用了地道的北京话,京味儿很浓,有生活气息,也更真实。

我觉得老舍的《茶馆》至今能为大家传颂,原因在于老舍通过人物对社会百态的精确反映和提炼。这部话剧我想是随着长大随时可以回顾的,它会在不同时期给予你不同的感受。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