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亲近母语初中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1:32:52 初中作文
亲近母语初中作文初中作文

篇一:亲近母语

亲近母语,从身边做起

安徽在祖国的中部。但安徽话却有好几种,有:皖北话、合肥话、皖南话??如果大家相互说的快一点,我们就听不懂了。 记得上次,我和妈妈来到了祖国最南端的城市——三亚。那里的山水风景都和宁波有天壤之别,那里的语言也和我们宁波有很大不一样。在三亚那里当地人专讲方言。我在那里时,跟导游阿姨学方言。那里的方言,比如:爸爸叫“嗲嗲”,妈妈叫“阿妈”,公牛叫“歹鹘”,姑娘叫“阿玛”??

在我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人口有十三亿,不同的地区,说着不同的语言,如:三亚人讲三亚的方言,安徽人讲安徽的方言,那么我们之间就无法沟通了。

我们只有通过普通话,才能互相交流。所以,我们从小要学好普通话。

篇二:亲近母语,我学习,我成长,我成长,我快乐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亲近母语,我学习,我成长,我快乐》。我们的母语就是汉语。汉语,汉族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西方国家口音太重,没有办法像我们说的那么清楚。全中国人都用汉语交流,所以说的那么好,再者毕竟那是自己国家的语言啊!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我们的的祖国,爱我们的母语。

人说话的根据是什么呢?当然是汉字,中国有着刚劲端庄的方块字,那是仓颉创造出来的,后来王懿荣又发现了甲骨文。中国汉字经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才演变成今天的简体汉字。这真是一个不朽的传奇!你看,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楷书,写得是那样方整、规范,那可是一天天练出来的!

除了单个的方块字,还有一连串的字,若连缀在一起则非常押韵,它们就是诗,中国古诗也很有名气。有悲伤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兴奋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写景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写物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歌类型多样,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觉。而且古诗言少而意深,有画面,有意境,真是让人陶醉其中!

如果把一篇篇文章连接起来,那就是一本本书,比如中国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当然还有许多名著值得我们去读,

去理解其中的奥秘。

我们一定要像李白杜甫一样写出一首首诗;像罗贯中施耐庵一样写出一本本流传后世的书;像欧阳询,柳公权一样写出一个个刚劲端庄的方块字。

爱汉字,是与生俱来的(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感受;爱诗词,是一种很享受的感觉;爱写字,那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表达。

爱母语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同学们,热爱母语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篇三:初中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原因初探

初中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原因初探

江苏宝应柳堡中心初中 任瑞翔(13505270246)

初中生写作水平普遍低下已成不争的事实。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大多数人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学生的生活素材不丰富,教师的指导不得法。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了种种“疗救”办法。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仍不见长。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现象作一全新思考。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指导的结果,而教师的指导也是有依据可循的,那就是教材的设计。以此为据,仅从学生、教师角度分析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原因,实在是有所偏颇的。事实上,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角度审视现行的语文教材,设计上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重“读”轻“写”的设计思想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例如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每册教材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的“阅读”教学时数在10课时左右(不含“诵读欣赏”“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教学时数,如果包含的话,则每个单元的“阅读”时数平均在13课时以上),而“写作指导、作文及讲评”教学时数仅为3课时。这种课时比例安排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 “写”的教学时数不足,更严重的是让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产生一种误解:“读”比“写”更重要。有此误解,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语文训练中也只是重视“阅读”而不重视“写作”。如果计算一下学生在一个学期中化在“阅读”和“写作”上的时间帐,那比例肯定不是10:3,而是20:3,甚至30:3。初中阶段六个学期,从教材到教学长期走这种轻“写”路线,必然导致学生的写作实践一直处于严重不足状态。

当然,教材编写者并不会认为“写”不重要,也不会认为“写”比“读”次要,而是以为“写”的教学时数不足,写作实践不多,并不会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低下;相反,学生的写作水平应该稳步提高,因为教材设计中已经重视“读”的教学了。换言之,教材编写者认为只要多读,写作水平就能提高;写作水平的提高跟写作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并且有充分的论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大量的阅读,还是写作实践本身? 事实上,学生每天都在阅读,读《语文》,读《地理》,读《历史》,读《政治》,读《生物》,读《作文选》,读《故事会》,读《亲近母语》,读各类报刊杂志等等,不可谓不多,可是他们的写作水平仍然普遍低下。这样的事实已经说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并不能依靠大量的阅读解决。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事理,可以让学生把握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等等,对学生的写作实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取代写作实践本身。众所周知,写作活动是项创造性活动,需要个人的思想、感情,需要个性化的语言,需要自我的叙述方式,“所有的写作都包含一种新的表达的‘起源、发展、形成’的过程。即使你用的是‘旧’的思想和第二手材料,你也为它们创造着一种新的而且是唯一的表达方式。你产生出一些完全新的东西,一些认真的、完全表达出你的性格和才能的东西。” 写作活动的这种“创造性” 性质就决定了写作活动不是简单地剪裁拼凑阅读中获得的思想、材料、语言的活动,而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阅读活动的崭新活动。所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即以为多读就一定可以提高写作水平的认识,是缺乏理论依据的。

写作水平的提高,最终要依赖丰富的写作实践。经常写作的人会有这样的感受:写作素材俯拾即是,话如泉涌,一发不可收拾;每天都有新发现,新思考,灵感越来越多,奇思妙想越来越多,一天不写,心里就憋得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心到手到,自然天成;眼光变得越来越敏锐,观察越来越细致,对周围事物的变化越来越敏感,情感体验越来越细腻,思考越来越深入;社会生活由“整体状态”变成了“细碎状态”,发现了事物之间存在着种种微妙联系,并且希图能准确把握这些联系;能触摸到自己的灵魂,也尝试着探寻他人灵魂;杂乱零碎的想法系统化、深刻化,有了一些相对稳定的观念和思想。也就是说,经常写作,个人的观察力、理解力、表达力会越来越强,写作兴趣会越来越浓,写作水平会越来越高。

语文教材重“读”轻“写”的设计理念带来的也不仅仅是写作教学时数严重不足,学生的写作实践不够丰富,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问题,还直接影响到“读”本身的教学。

经常写作的人会有这样的体验:自己的理论素养还不够,站的高度还不高,知识还有限,

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还不强等等。毫无疑问,有了“写”的种种体验后,再回头“读”,就会把“读”当作求知、借鉴的过程,从而读得更认真;就会知道读什么,怎么读,就更能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写作技巧。而轻“写”,就意味着弱化了这样的写作体验,弱化了这样的写作体验对“读”产生的促进力量,从而使“读”的效率低下。

“读”与“写”这种关系类似于“说”与“做”的关系。“说”往往能头头是道,但真正“做”起来却又发现困难重重;亲自“做”过,再来理解“说”的内容,就会变得简单好懂。这也好像经常走进房间的人很熟悉房间的结构及种种摆设,这时再听人讲解另外房间的结构和摆设时,往往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能注意到这个房间与那个房间的细微差别,感悟往往很深。相反,向那些对房间结构及摆设感到陌生的人讲解另外房间的结构和摆设,那他只有听听而已的份儿了,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现在“读”的课堂教学就经常出现这种“听听而已”的问题,以致于同样的问题教师讲了若干遍若干年,但学生还是回答不出来,原因就在于学生很少走进这样的“房间”,很少参与“写”的实践活动,他们缺少更多的感性体验。

“读”是一种“领会”,“写”是对“读”的一种“表达”和“深化”。不重视“读”,“写”就很肤浅;不重视“写”,“读”就不能深入。“读”与“写”应是并重的,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关系,偏重任何一方,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二是教材的编排体系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初中生学习系统知识有一个基本规律:在一个阶段中,学习的内容应该单一化。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角度审视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恰好违反了这条基本规律。

初中三年六册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定篇幅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言文,且这些文章有时又不按照文体归类到各个单元,而是每个单元中夹杂着不同文体的文章。例如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单元有散文,有现代诗,有小说,有两首古代寓言。这种编排体系,让学生学习任何文体的写作都是费力的。同样是记叙文,把它们分散到六册语文书中,导致学生每次学习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深入,不成系统。这就犹如煮饭,第一次不煮熟,隔了半天,又来加把火,还是不肯把它煮熟,如此三番五次,临吃饭时,还是夹生饭。现在很多学生一直到初中毕业时写出的还是这种“夹生饭”式的文章,不是记叙文,又不是说明文,也不是议论文,

属“四不像”文体。这种编排体系还带来一种有趣的现象,初一学生做初三中考卷不觉得难,初三学生做初一试卷也不觉得容易。

这种编排体系最为人诟病的是面面俱到,目标不单一,重点不突出,训练不集中。从一个学期来看是很全面的,可是从三年来看,学生总是四路出击,不能集中时间和精力对某种文体的写作作连续的训练和突破,自然,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了。

反观理科教材的编写,将知识和相应的计算能力放在一个阶段单纯、集中地学习和训练,并加以巩固,同时不学其它内容,所以,学生只学习一次勾股定理、杠杆原理就能牢固掌握,不必再教。相比之下,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使“表达方式”的讲解和分析总是和“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一起进行而被冲淡,以致于有近一半的学生到初三时还弄不清“表达方式”有哪几种,费时费力虽多而效果又不好。

三是教材选文既多又旧,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以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为例,“课文”30篇,“诵读欣赏”6篇,“写作”6篇,“口语交际”2篇,“专题”2篇,“名著推荐与阅读”1篇,“语文实践活动”3篇,按照《教参》建议,讲授完这些内容需要95课时。依照八年级语文每周5课时的设置计算,教授完这册语文书需要整整19周!而一个学期一般只有20周的教学时间,再扣除月测、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以及相应的复习时间,扣除讲解与课文配套的练习册时间和法定假日的话,实际的课本讲授时间仅为10周。要在10周时间内讲授完19周的内容,除了双休日补课外(可见假期补?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膊蝗茄P形挂诮彩诳挝氖表健爸Α比ァ耙丁保锤谩熬痢钡摹奥远痢保谩奥远痢钡摹安欢痢薄J裁炊家痰贾率裁匆步滩缓茫亩两萄钦庋醋鹘萄Ц钦庋?/p>

“旧”是指教材中很多选文不能贴近现实生活,缺少现代生活气息。“旧”文一方面会让学生难于理解文中人物生活,另一方面会让学生觉得文中人物生活离自己很遥远,不是自己的生活,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初中学生的阅读是感性的,对和自己无关的东西是不太在意的。因文“旧”,学生的阅读兴趣大打折扣。如果不是为了考试,他们是懒得翻看这些“旧”文的。还有,当他们确信教材内容与自己生活毫无关系,而自己写作内容是个人生活而不是教材内容时,他们连向教材借鉴一点写作技巧的意识也丧失了。对“范本”“例子”的阅读兴趣及借鉴意

识都丧失殆尽时,又怎谈通过教材的学习提高写作水平呢?

实际生活中,学生学习写作的“宝典”是《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作文辅导书,而不是语文教材。他们从《作文选》中认识了自己的生活,了解了周围人群的生活,又从中引发了思考受到了启迪,从而更好地指导了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说,他们觉得《作文选》更亲切,更好理解,更能引起共鸣,也更有实际的效用,所以有兴趣去阅读,以致于人手数本。事实上,在学生习作中可以看到《作文选》的影子,而少见教材的影子,换言之,教材对学生写作指导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这也可以从一些作家成名后谈到自己中学时代厌读教材拒读教材,而是依靠课外大量读、写的事实中得到印证。

综上所述,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角度审视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确实存在着诸多弊端,造成了学生的写作水平长期以来普遍低下的困局。如果不彻底改革这样的教材,那么初中作文教学就很难走出死胡同,学生写作水平普遍低下的严峻形势就难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初中作文